發布時間:2024-03-12 16:18:1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法律診所的意義,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中圖分類號】 D9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3-005-1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目標是培養和造就一批既有較高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社會實踐能力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本質上講就是法治經濟,在法律已經遍布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今天,法律素質已成為個體社會化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提升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包括法律素質在內的綜合職業素質,增強學生的就業、從業能力,也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目標。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營銷法律實務》課程教學中探索引入“診所式”教學,可以幫助緩解或者說解決這一矛盾,從而達到掌握《營銷法律實務》理論,培養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的目標。
一、“診所式”教學的簡要介紹
“診所式”教學又稱為診所式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它是一種法學教育模式,就像醫學院的學生在醫學診所中進行臨床實習一樣, 法學院的高年級學生在診所教師的指導下,在真實的或虛擬的法律“診所”中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給予法律幫助、予以法律上的“診斷”和“治療”。這種方法最早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法學院,后風行于西方世界。2000年9月,在美國診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啟發和美國福特基金會的鼎力資助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大學的法學院開設了診所式法律教育課程,嘗試著進行“診所式”法律教學。2002年7月,經中國法學會批準,成立了“中國法學會教育研討會診所法律教育委員會”。可以說,診所式法律教育已經在中國高校扎根,各具特色的專門性法律診所逐步形成。
二、在《營銷法律實務》課程中實施“診所式”教學的意義
具體來說在《營銷法律實務》課程教學中引入“診所式”教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一)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中心。“診所式”教學可以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的經濟糾紛,通過運用他們學到的《營銷法律實務》理論知識分析案件從而使他們掌握法律在社會實踐中是如何保護人們的合法權益和規范人們的行為的。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要比書本上的案例復雜得多,這使得學生要想妥善處理經濟糾紛,避免不必要的糾紛,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必須進行法律實踐。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法律在經濟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就無法用來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在“診所式”教學過程中,學生要充當訴訟當事人或辯護人,要完成分析案情、調查取證、查閱資料、參與庭審等一系列活動,要像當事人、律師一樣面對所有的挑戰和問題。在訴訟的各個環節,學生有可能遇到各種難題,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通過學生運用所學《營銷法律實務》理論分析解決這些問題,這一方面學生增加了對社會現實的認識,提高了學生利用法律解決社會糾紛、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實現了教學相長。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有效的思維方式。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和分析與營銷法律實務相關的案件,不僅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獲得了社會方面的各種知識,而且還親身體驗到法律專業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運用。通過在《營銷法律實務》課程中實施“診所式”教學,可以鍛煉學生適應不同情況,接觸不同類型的人員,處理不同種類法律問題的能力,是對學生處理人際交流和人際關系進行的有益的探索;可以鍛煉學生的口才,包括提問、回答,以及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包括工作的計劃性,以及從雜亂無章的事實和可能性中整理出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三)有助于實現從課堂教學到實踐教學的轉變。傳統的《營銷法律實務》課程教學注重的是對法律規范的內容的理論講授,主要從法官的角度對社會法律行為進行認識與評價,即使教師授課過程中也會通過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但教師講課過程中所用的案例一般較抽象、孤立,只是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無法做到舉一反三的利用知識,提高法律素質。而診所式教學則是注重增強學生社會參與意識,使學生通過對自己遇到的或接觸到的案件分析和論證,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方式的形成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診所式”教學作為一種實踐性的教學,大大超出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時空限制,讓學生進入“社會大學”,關注“診所”同學受理的案件,關注社會上與《營銷法律實務》有關的典型案件的發展進程,使學生的學習從“課堂”擴展到了法庭、檢察機關、公安機關,甚至看守所等等,使他們成為學生學習《營銷法律實務》理論的生動課堂。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學生被置于真實的環境中,不但要求學生充分掌握自己所學的所有法律知識,而且還要能夠將其付諸于司法實踐。
(四)有助于實現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培養的轉變。高等職業教育的真諦應當是傳授知識與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并重。對于一個合格的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不可缺失的是社會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解決糾紛能力等等,而這些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是得不到足夠的鍛煉。借鑒“診所式”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使學生在分析、判斷、處理真實的案件過程中,要接觸社會現實,完成從收案到結案各個環節的具體操作。學生要完成這些任務,不但需要扎實的學好課本知識,還要求學生需要利用課外時間查閱資料,尋找尚未學到的或無法在課堂教學當中學到的東西,或者相互討論、向教師請教一些在課堂上講述過但不知如何在實踐中使用的知識。通過實踐鍛煉,能夠使學生及時地豐富和補充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質,從而大大增強他們的法律綜合素質。“診所式”教學的價值就在于通過理論知識的直接應用,促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劉慧.法學“診所式”教學模式的困境與出路[J].法制與社會, 2009,(20).
關鍵詞: 診所法律教育; 公益訴訟; 公益價值; 組織形式
中圖分類號: D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055X(2011)05-0050-06
收稿日期: 2011-07-02
*基金項目: 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診所法律教育專業委員會2009年資助課題《環境公益訴訟診所運行模式研究》, 華南理工大學第七屆教學成果獎培育項目《法律實踐性教學創新性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作者簡介: 劉長興(1978-), 男, 河南南陽人, 副教授、 廣東地方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員, 法學博士, 研究方向為環境法、 民商法。
① 該問題已有較多的論述, 參見蔡彥敏:《診所法律教育在中國制度化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載《環球法律評論》2005年第3期, 第270-274頁;郭愛紅:《在我國開展法律診所教育面對的問題及對策》, 載《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第142-144頁。
診所法律教育是產生于美國的獨特法律教育模式, 自2000年引入我國以來, 影響日漸擴大, 引領了新世紀法學教育模式改革的潮流, 在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上顯現出明顯的優勢。但是, 畢竟中美在法律文化背景、 法律教育制度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 在診所法律教育的引入和推進過程中也遇到了種種困難。①因此, 基于我國國情重新發現其價值并做出適應性變革是推動法律診所教育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試從診所法律教育的公益價值出發, 分析其在公益法實施特別是公益訴訟中的獨特作用, 并研究設立公益訴訟診所的意義和模式。
一、 診所法律教育的公益價值及其實現途徑
(一)診所法律教育的公益定位
診所法律教育產生于美國法學院的學生為弱勢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過程中, [1]54-57目前國內法律診所的運行除了課堂內的模擬教學之外, 主要教學內容也是指導診所學生為弱勢群體提供免費的法律幫助, 在這個意義上, 公益性是診所法律教育的天然特征。
在美國, 促進社會正義被認為是診所法律教育的核心價值, [2]這一點在美國診所法律教育的發展過程[1]54-57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我國開展法律診所教育以來, 在職業技能訓練功能之外, 其職業道德培養、 人文教育功能也是大家所推崇和強調的, [3]263-269而職業技能培訓特別是職業道德培養又是在診所學生案件、 親身推動社會正義的過程中實現的, 因此, 促進社會正義是診所法律教育的基本定位。從社會效果來看, 診所法律教育體現出明顯的公益價值:免費弱勢群體參與法律訴訟, 為社會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務, 維護社會公平, 促進法治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因此, 公益性是診所法律教育的基本特征。[4]157-158
(二)診所法律教育公益價值的實現途徑
診所法律教育的發展歷史和現實狀況都體現出其公益價值, 并決定了其目標的公益性。反過來觀察, 通常的診所法律教育模式也是實現其公益價值的一般途徑: 一方面, 為無力支付律師費用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 維護其合法權益, 恢復社會的正常秩序; 另一方面, 診所學生在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幫助的過程中感受人間疾苦和社會的不公正之處, 培養其追求社會正義的信念, 塑造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公民。
那么, 診所法律教育的公益價值是否可以體現在其他方面?答案是肯定的。在公共利益受到越來越多關注的背景下, 公益法和公益訴訟的概念正在成為我國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的熱點, [5]94-96診所法律教育應當也可以在公益法的實施特別是公益訴訟中發揮作用。雖然公益訴訟的理論特別是原告的主體資格還存在比較多的爭議, [6]7-17公益訴訟的法律依據也還比較欠缺, 但從公益訴訟的實踐情況考察, 法律診所的學生參與公益訴訟并不比其他主體存在更多的障礙。簡單來說, 參與公益訴訟、 直接推動公益法的實施可以成為實現診所法律教育公益價值的另一條可行途徑。
相對于通常的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幫助, 法律診所參與公益訴訟的根本特征在于直接性, 即主動、 直接推動公益法的實施, 保障公共利益的實現。例如, 在行政機關不履行職責或不正確履行職責時, 或者特定區域人群的環境利益受到侵害時, 公民都可以作為原告提起環境公益訴訟, [7]21-25診所學生當然可以以公民身份成為公益訴訟的原告, 主動啟動訴訟程序促使公益法律的實施。
二、 公益訴訟與診所法律教育的結合
上述思路的結論是, 公益訴訟可以作為診所法律教育的手段, 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公益法實施的機會, 實現診所法律教育的公益價值。反過來, 法律診所也可以為公益訴訟提供推動力量, 為公益法的實施做出貢獻。二者的結合可以達到相互促進、 共同發展的效果。
(一)公益訴訟與診所法律教育結合的基礎
首先, 目標的一致性是公益訴訟與診所法律教育結合的前提條件。在我國, 對公益訴訟的概念還未達成一致, [6]7-8但大家在界定公益訴訟時, 無不以公共利益和行為的違法性為核心, [8]63-72例如有學者將公益訴訟界定為任何組織或個人根據法律授權, 就侵犯國家利益、 社會利益的行為提訟, 由法院依法處理違法的司法活動。[9]53-54公益訴訟的首要特征是目標的公益性, 即保護公共利益、 恢復受到減損的公共利益或者維護社會秩序, 追求社會正義。[8]63-72而公益目標也是診所法律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 因此, 在公益目標的追求上, 公益訴訟與診所法律教育具有一致性, 這也是二者可以相互借力、 共同發展的基本前提。
其次, 形式的同一性是公益訴訟與診所法律教育結合的外在條件。診所法律教育的教學形式雖不限于訴訟, 但真實案件是診所法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0]9和精華所在。正是通過為弱勢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 參與訴訟, 才能培養學生職業道德、 實現正義目標, 因此參與訴訟是診所法律教育的核心形式。而公益訴訟本身是一種訴訟的類型, 是一個通過法院的審理和判決維護公共利益的訴訟過程, 診所學生可以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實現與案件過程同樣的培養目標。因此, 就都需要通過訴訟這一形式實現各自的目標而言, 公益訴訟具有與診所法律教育進行整合的形式基礎。
再次, 主體的兼容性是公益訴訟與診所法律教育結合的主觀條件。診所法律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 要求診所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并以“準律師”身份參與案件辦理。在這個過程中, 學生成為教學活動和案件辦理的主動參加者, 成為真正的主體而不僅是教學活動的對象。一般認為, 公益訴訟的原告可以是公民、 社會團體或者檢察機關等, 特別是公民在公共利益受到損害時, 有權以原告身份提訟。[8]63-72那么, 當公共利益受到損害時, 診所學生作為公民以原告身份將是順利成章的。目前, 雖然由于立法和現實的障礙, 實踐中出現的法學院師生以原告身份的案件沒有得到法院受理,①但其做法還是得到了廣泛認可。同時, 如果可
① 2005年12月, 松花江污染事件發生后, 北京大學法學院6名師生與自然物(鱘鰉魚、 松花江、 太陽島)作為共同原告狀告中石油污染環境, 結果未立案。參見《松花江水污染模擬公益訴訟材料》, 載別濤主編:《環境公益訴訟》, 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第470-486頁。
以找到與受損公共利益的某種聯系, 例如居住在污染影響范圍內, 那么診所學生以原告身份提訟在現行法律框架下也是可行的。因此, 公益訴訟與診所法律教育具有主體上的兼容性, 診所學生可以以公民身份提起公益訴訟, 同時成為公益訴訟的主體和診所法律教育的主體, 這是公益訴訟與診所法律教育結合的主觀條件。
(二)公益訴訟與診所法律教育結合的形式
基于上述理由, 公益訴訟與診所法律教育完全可以相互依賴、 互為手段、 共同發展。具體來說, 就是將法律診所教育與公益訴訟結合起來, 在診所學生參與公益訴訟的過程中完成診所教學的目標, 并推動公益法律的實施、 維護公共利益。
公益訴訟與診所法律教育的結合是雙向的。一方面, 公益訴訟是完成診所法律教育的途徑。在診所學生主動提起或者當事人參與公益訴訟的過程中, 診所老師進行指導或者參與, 教授學生訴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巧, 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完成診所教育的任務和目標。另一方面, 作為診所法律教育組織形式的法律診所可以成為公益訴訟的推動者。法律診所可以組織學生主動發現公益訴訟的訴由, 并直接以原告的身份或者支持特定當事人提起公益訴訟, 充分發揮公益訴訟解決糾紛、 保護實體權利、 糾正不當行為的一般功能以及形成社會公共政策、 創設或擴展權利、 制約公權和促進社會變革的特殊功能[11]65-68, 實現維護公共利益的目標。
公益訴訟與診所法律教育結合的組織形式即設立公益訴訟診所。法律診所是診所法律教育的組織形式, 是由主體、 制度、 課程、 場地等要素構成的組織體, 是實施診所法律教育的載體。目前我國很多法學院系都設立綜合法律診所, 受理各類案件, 也有法學院系按照部門法設立了刑事法律診所、 知識產權診所等, 受理特定類型的案件。如果以公益訴訟為辦理案件的目標類型, 可以設立專門的公益訴訟診所或者公益法律診所, 國內已經有公益法律診所的實踐。[12]307-311當然, 形式上也可以與相關的部門法結合在部門法診所或者直接在綜合法律診所開展公益訴訟, 具體的模式留待下文討論。①
三、 設立公益訴訟診所的意義
設立公益訴訟診所的意義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價值意義, 即拓寬診所法律教育公益價值的實現途徑, 促進和維護公共利益; 二是操作意義, 即在法律診所教學的課程安排等具體問題上, 公益訴訟相對于其他訴訟也具有不少的優勢。具體來說, 設立公益訴訟診所的意義包括以下方面:
(一)拓展診所法律教育的公益價值
診所法律教育的公益價值通常體現在為弱勢群體提供免費法律幫助, 比較而言, 公益訴訟診所可以從以下方面拓展診所法律教育的公益價值:
首先, 直接推動公益法律的實施, 維護公共利益。弱勢群體訴訟直接維護的是被人的私人利益, 在恢復法律秩序和社會正義的意義上具有間接的公益性。而公益訴訟通常較少涉及私人利益, 主要以直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標, 同時也是對法律秩序和社會正義的維護。因此, 公益訴訟診所在更全面、 更直接的意義上體現了診所法律教育的公益價值。
其次, 增強診所學生的公益意識, 塑造有責任感的公民。弱勢群體訴訟時, 診所學生體會到的是當事人的艱辛, 再由同情而生責任感。而公益訴訟要求學生本身對公共利益的關注和敏感性, 參與公益訴訟本身就體現了對公共利益負責的態度, 從而在直接意義上塑造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體現診所法律教育的公益價值。
(二)便于開拓法律診所的案源
目前, 由于社會影響力、 地理位置、 案件選擇等各種因素的限制, 很多院校法律診所的案件來源十分有限[13]261-270, 特別是新開設的法律診所普遍面臨案源不足的難題, 這也成為制約我國診所法律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公益訴訟正在成為我國法律實踐的一個熱點, 雖然還欠缺明確的法律依據, 但公民為公共利益提訟的案例已有很多, [14]64-68并且隨著立法的完善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 公益訴訟的特點在于主動性, 即診所學生可以尋找與特定公共利益的某種聯系、 直接以公民身份提訟, 也可以尋找利益受影響的當事人、 支
① 公益訴訟診所以辦理公益訴訟案件為實質內容, 但限于各種原因不一定表現為獨立的組織形式。為方便敘述, 在行文上按照實質的受案類型統稱為公益訴訟診所, 包括獨立的公益訴訟診所以及辦理公益訴訟案件的其他診所。
持其提訟, 從而獲得案源, 這對于案源不足尤其是新開設的法律診所完成診所教學計劃具有重要意義。
(三)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法律診所教學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學生的主體意識比較普遍地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依賴心理強, 習慣于聽從指導老師安排而不是主動完成工作;二是自我中心和自我迷失的矛盾, 距離有能力承辦案件、 有意識承擔責任的法律職業者還有一定差距。
相對于普通的案件, 參與公益訴訟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使其成為合格的公民和法律職業者:首先, 公益訴訟要求診所學生主動發現和參與案件, 甚至直接作為當事人提訟, 這相對于被動接受弱勢當事人的委托, 可以更直接地讓學生感受到作為一個法律人的責任和擔當。其次, 案件的處理過程可以更少受當事人的指示和約束, 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由診所學生自由發揮, 從而感受作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所承受的壓力。再次, 案件的處理結果更加直接地影響診所學生而不是普通中的委托人, 這可以更直接地促使學生總結成功的經驗、 分析失敗的教訓, 從而更好地提高其責任意識。
(四)為診所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踐機會
由于公共利益本身的不確定性和現行法律依據的不充分性, 公益訴訟案件對診所學生的理論功底、 實踐能力和公益意識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更重要的是, 與弱勢當事人參加訴訟相比, 法律診所辦理公益訴訟案件還具有如下優勢:
首先, 公益訴訟的后果主要不是由當事人承擔, 因此案件風險小、 更適合學生辦理。由于一般案件的判決結果直接關系當事人的切身利益, 所以將案件交給學生“試驗”往往有顧慮; 而公益訴無論判決結果如何, 都是公共利益的問題, 與當事人的利益相關性小, 而且一次不成功, 一般也不影響其他人的權利, 因此, 辦理公益訴訟案件對學生來說壓力更小, 可以放開去發揮。
其次, 辦理公益訴訟案件可以避免或減少訴訟費用支出。一般認為, 為了鼓勵公益訴訟并防止濫訴, 公益訴訟的訴訟費用應當靈活收取, 符合條件的由公益訴訟基金或者其他獎金來源予以資助, 或者由法院減免原告的訴訟費。[8]63-72實踐中, 已經開始設立公益訴訟基金的嘗試。①法律診所辦理公益訴訟案件, 可以申請基金的資助或者訴訟費減免, 降低案件辦理成本。
再次, 辦理公益訴訟案件更容易獲得社會資助。我國法律診所的運作多在不同程度上面臨成本和經費問題[15]270-274,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 從各類基金會等途徑獲得社會資助是解決法律診所經費不足的重要途徑。限于影響力等因素, 國內診所目前獲得的社會資助并不多, 而公益訴訟一般容易獲得社會的關注, 并得到公益基金和熱心人士的資助。法律診所辦理公益訴訟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資助, 從而緩解診所經費緊張的局面, 為診所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五)便于法律診所教學流程的控制
法律診所受理弱勢當事人委托的案件要受到案件辦理期限、 當事人意愿的約束, 往往無法與教學的進度安排相一致。例如, 在一期診所課程開始后還無法接到合適的案件, 或者案件還未完成但學生的診所課程學習已經結束等。但是公益訴訟具有時效性、 地域性不強等特征, 作為教學載體更加便于法律診所教學的流程控制, 合理安排教學進度, 收到更好的培養效果。
首先, 公益訴訟的時效性不強。兩個方面的因素決定了公益訴訟對時間的要求更加寬松: 一是對公共利益損害的持續性。很多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都具有持續性特征, 例如違法排污行為通常持續很長時間, 如果沒有訴訟等遏制力量的出現可能長期持續下去, 而在持續期間和結束后一定期間內都是可以提訟的。因此, 很多公益訴訟案件基本不存在超時效的問題。二是當事人利益要求的非迫切性。如果私人權益受到嚴重侵害, 當事人一般急于尋求救濟。但在公共利益的維護上, 公眾更容易產生“搭便車”的心理, 即使受到一些不利影響, 也不愿意采取行動維護權益。因此, 公益訴訟案件一般沒有來自當事人的時間壓力。這樣, 診所就可以相對自由地選擇提起公益訴訟的時間, 與診所的教學進度相協調。
① 該問題主要散見于媒體報道, 參見《昆明擬建“環境公益訴訟救濟基金” 破解訴訟成本難題》, 新華網云南頻道yn.省略/newscenter/2010-04/05/content_19431765.htm, 2010年4月8日訪問。
其次, 公益訴訟案件的選擇范圍廣。一方面, 公共利益輻射的地域范圍和主體范圍具有廣泛性, 并且主體的“不特定多數人”是與地域范圍的廣泛性相聯系的, [8]63-72因此, 為維護同一公共利益, 通常有很多主體有權、 多個法院有權管轄, 這就便于法律診所選擇的地點等。另一方面, 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要求相對寬松, 只要找到合理的連結點, 普通公民都可以提起。這就便于法律診所選擇在類型、 系爭利益、 處理的難易等方面都相對適合學生辦理的案件提訟, 更好地為診所教學服務。
四、 公益訴訟診所的模式
從拓展診所法律教育的公益價值出發, 結合診所辦理公益訴訟案件的上述優勢, 試就公益訴訟診所的設立、 收案、 辦案等具體問題設想如下。
(一)獨立設置與合并設置: 公益訴訟診所的設立模式
目前國內開設法律診所課程的院系是設立一個綜合診所還是設立多個專門的診所, 主要考慮學生規模、 師資條件、 辦公條件、 案源多少等因素, 公益訴訟診所是獨立設置還是合并設置也要考慮這些因素, 因地制宜。
獨立設置公益訴訟診所的意義在于: 將模擬課程的內容與公益訴訟結合起來, 為診所學生參與公益訴訟做好理論和經驗的準備; 指導老師可以集中精力于公益訴訟的研究和指導, 提高工作效率、 改善指導效果; 可以對外開展針對性的宣傳活動, 快速獲得社會關注和認可。因此, 條件具備時設立專門的公益訴訟診所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但是限于診所規模等條件的限制, 多數院系并不具備設立獨立的公益訴訟診所的條件。那么, 將公益訴訟與相關部門法合并, 設立部門法診所也是一個選擇。例如, 環境法是以社會利益為本位的法, [16]49公益性是環境法的基本特征之一, 環境法診所可以將環境公益訴訟納入收案范圍, 兼顧普通的環境案件和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即使在綜合診所內, 有意識地拓展公益訴訟案源也將具有積極意義。
(二)發現案源與受理案件: 公益訴訟診所的收案模式
公益訴訟診所在案件來源上以主動發現和發掘案件為主, 這一點區別于普通法律診所的收案模式。
公益訴訟診所應當充分利用公益訴訟的特點, 鼓勵學生主動出擊, 積極尋找公共利益受損害的事實, 研究其可訴性和訴訟途徑, 主動提起公益訴訟案件, 這應當是公益訴訟診所收案的主要模式。例如, 很多地區的環境污染長期存在, 但出于各種原因無人提訟, 診所學生就可以尋找合適的理由, 選擇合適的被告和法院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普通法律援助雖然也可以主動尋找受害人, 但核心問題的決定權仍然在當事人, 而公益訴訟基本上可以擺脫當事人的約束, 發現并創造案源。
當然, 在有公民或者組織愿意提起公益訴訟, 但需要法律幫助時, 公益訴訟診所也可以派學生以人身份參與公益訴訟。這樣的收案模式就與其他法律診所沒有大的區別, 可以作為公益訴訟診所輔的案源渠道。
(三)直接與: 公益訴訟診所的辦案模式
前已述及, 很多公益訴訟案件可以由診所學生以公民身份提起。為了發揮公益訴訟診所主動發現案源的優勢, 診所學生直接應當成為公益訴訟診所辦案的主要模式。在這種模式下, 診所學生以當事人身份參加訴訟, 公益訴訟診所為其提供辦案經費、 法律研究等方面的支持, 讓診所學生直接體會或者觀摩訴訟的過程, 收到更加直觀的經驗和教學效果。
同時, 公益訴訟診所也可以主動尋找合適的公益訴訟原告、 支持其提起公益, 或者接受愿意成為公益訴訟原告的公民或者組織的委托, 由診所學生以人的身份參與公益訴訟。這樣的辦案模式與其他法律診所的基本相同, 但同樣可以發揮公益訴訟的優勢, 應當成為公益訴訟診所辦理案件模式之一。
參考文獻:
[1] 劉東華.西方法律診所教育的形成與發展[J].國外社會科學,2007(6):54-57.
[2] Frank S. Bloch:Access to Justice and the Global Clinical Movement, Washington University Journal of Law and Policy, 2008.
[3] 左衛民, 蘭榮杰.診所法律教育若干基本問題研究[J].環球法律評論,2005(3):263-269.
[4] 李傲.診所法律教育的公益性[J].法學研究,2006(6):157-158.
[5] 劉凝, 范凈玉.我國公益法律的概念和發展[J].法學雜志,2009(4):94-96.
[6] 顏運秋.公益訴訟法律制度研究[M].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8.
[7] 李摯萍.中國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的優劣分析和順序選擇[J].河北法學,2010(1):21-25.
[8] 宋朝武論公益訴訟的十大基本問題[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1):63-72 .
[9] 顏運秋.公益訴訟理念研究[M]. 北京: 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10] 甄貞主.診所法律教育在中國[M].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2.
[11] 江偉, 蘇文卿.公益訴訟社會功能論[J].政法學刊, 2009(1):65-68 .
[12] 徐芳寧.法律人的社會責任――從公益法律診所的設立談起[J].環球法律評論,2005(3):307-311.
[13] 劉加良, 劉曉雯, 張金玲.法律診所教育研究[M]//.張海燕山東大學法律評論(第四輯).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14] 戴中祥.論我國公民提起公益訴訟的制度構建[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1): 64-68.
[15] 蔡彥敏.診所法律教育在中國制度化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J].環球法律評論, 2005(3): 270-274.
[16] 呂忠梅.環境法新視野[M].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Expanding the Public Value of 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The Significance and Mode of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Clinic
LIU Chang-xing
(School of Law,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China)
1.教育的內容有著明顯的區別。
中國傳統的法律教育是以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法學理論知識為核心,包括概念、原則、制度等,盡管在法律教學課堂,教師也會用引人案例的方式來授課,但最終仍然會用理論知識本身來解答案例,即傳統的法律教育要求學生先掌握法學的基本理論,然后通過案例把他們運用到實踐中去。這個過程是先有理論再有實踐,從一般到具體的過程。傳統教學始終認為不先掌握理論知識,就無從聯系實際,很少考慮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和社會的需求。診所法律教育則認為實踐是診所法律教育的核心,學生通過具體辦案,尋找法律問題,學習法律理論,并分析它,然后運用到案件當中,最終理解該法律理論。具體案例對學生有著全面的要求,除了要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更要有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技巧和方法等。
2.教育的環境差別很大。
中國傳統的法律教育主要是在課堂上接受老師的講授,或引人模擬法庭教學的方式,或到法庭旁聽案件進行現場法律教育。診所法律教育的教育環境是非常廣泛的,它是實踐性教育,可能在課堂上討論、在自己的辦公室里整理材料、思考問題、會見當事人等;也可能直接參與庭審活動,當人或任辯護人;還可能在校外取證,獲得案件所需要的物證、證人證言等。相比較而言,診所法律教育的環境廣泛,傳統法律教育的環境單一。
3.教育主體的主動性不同。
中國傳統的法律教育以在課堂上傳授法律知識為主,學生是傳統法律教育的接受者,而法律教師則是教育的主動者。診所法律教育中,學生是教育的主動者,他們要解決所接案件中所有的問題,接案、了解案件、取證、準備詞、辯護詞等各種法律文書、出庭、辯護、結案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主動迎接各種挑戰,法律教師只是起到輔助的指導作用,不具有主動性。由此可以看出,兩種教育方式主動性主體不同,但主動地學習知識,帶著問題去學習,其效果要比被動去學習的效果好很多。
二、民法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民法學教育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法律的課堂上總是有一種一成不變的規范體系約束著民法學的發展,這種規范體系試圖想解決每天都在變化的生活中所有的人身、財產問題,教師在課堂上也用這種理論體系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但是學生到了社會上會發現,以前所學的典型案例很難運用到具體的案例中,使學生在理論和現實中無所適從。現在的民法學教學仍然以傳授系統的理論知識為主,并不以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和社會的需求為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第一,民法學的開設主要是以部門法劃分的學科和民法基本法為標準,并不以訓練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為主要標準來開設民法學;第二,民法學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是以傳授該課程的體系以及圍繞該體系的法律理論和相關法律條文、司法解釋為內囚2。‘3年7月中矗妻浮讓毛容;第三,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對民法學也有了新的挑戰,特別是涉及財產類的法律制度,例如物權、債權,也要開設一些比較法課程,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創新能力,但是現在的民法學教學卻忽略了這些;第四,民法學教學也吸取了很多新的教學方式,例如案例教學、模擬法庭教學等,但是這些教學的方式往往也都是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去討論,缺乏在真實環境中整體的教學環節,并不以培養學生成為法律職業者為目的。
三、診所法律教育與民法教學的有機結合
民法教學不僅僅要教給學生系統的民法理論知識,而且要使學生能夠自主地、熟練地運用這些知識,同時掌握民事法律職業者應該掌握的技能和素質,這些只有通過實踐教學環節才能獲得,診所法律教育模式能夠彌補傳統法學教育的不足。
1.診所法律教育在民法教學中應用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去學習民法并運用到實踐中去。
中國社會經濟正處在迅速發展時期,同時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因此民法條文的增長速度令人震驚,學生在學校不可能學完所有的民事法律制度,老師也不可能將所有的民法知識灌輸給學生。因此,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和使用法律才是法律教育最為重要的。診所法律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在處理民事案件過程中尋找相關民事法律,并分析、解釋、使用它,這些都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持續學習的能力。
2.診所法律教育在民法教學中的應用是通過互動式教學達到的。
診所法律教育要求民法課的學生從辦案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民法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法律的理論知識和具體應用,同時注重對法律職業道德的教育和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以及要學生學會像律師一樣去思考問題,處理各方面的人際關系,注重學生對法律執業能力的培養,學生要學會自己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教育方式始終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民法教師只在這種教育方式中起到輔助的作用。
3.診所法律教育在民法教學中的應用要求民法教師從法律援助中心選取既真實又適合學生的案例。
將案例作為教學內容,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老師的指導貫穿于學生辦案的始終,但過程要由學生自己去經歷,無論是對法律知識的理解,還是對與人相處的藝術,學生都在此過程中親身感受,既達到了診所法律教育的教育目的,又援助了那些需要被社會援助的人。自200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開設了診所法律教育的課程,其中以北大、清華等7所高校的法學院最具代表性,它們開創了診所法律教育的先河。實踐證明,診所法律教育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從被動的灌輸式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學”狀態,學生對法律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關鍵詞:街頭鎮發展鄉村旅游實踐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layout for county development made by the county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lanning of " building great city in county", the Jietou town is implementing the "tourist town, agricultural wealth, industrial town" three major strategies, and based on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Jietou town strive to develop rural tourism with supporting of the three major scenic spots and rich countryside features, with the carriers of happy farmhouse and the participatory tourism, with selling points of Han Shan, Xu Xiake, Fan Zeng, Hu Gong, and selects Houan Village as the experimental village to develop the new round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the development of Jietou town; rural tourism; practice
中圖分類號:B0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后岸旅游村自2011年4月啟動建設以來,得到了縣委、縣政府及各職能部門的大力關心扶持,經過一個階段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階段性成果。目前,全村共有經營戶29家,床位638個;自2011年10月4日正式對外營業以來,共接待入住游客10000多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0多萬元,帶動農副產品銷售20多萬元,農家樂經營戶月平均凈收入近萬元。現將后岸旅游村有關情況作簡要匯報。
一、后岸旅游村建設的背景情況
建設后岸旅游村,首先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后岸村地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寒明巖景區,景區的核心部分“十里鐵甲龍”屹立村前,始豐溪蜿蜒過村,更兼有五百畝后岸桃塢、三千畝楊梅山林、二百畝優質梨園散布周邊,生態良好,景色怡人;同時,農房改造等新農村建設也使后岸村逐步具備了發展鄉村旅游的良好人文環境。
其次,建設后岸旅游試點村,也是破解街頭傳統農家樂產業發展困局的內在要求。街頭鎮的傳統農家樂產業發展起步較早,主要集中在九遮山、田芯、寒山湖等區塊,在一個時期內發展較好。但近年來大多發展緩慢,有些甚至逐步萎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總體層次較低,二是同質化現象嚴重,三是經營方式陳舊,基本是獨戶經營、面向散客,缺乏較強的接待能力,客源市場的不穩定,直接導致經營狀況的不穩定。要打破這種困局,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試點成為突破口。
此外,后岸村發展鄉村旅游,也是實現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長期以來,后岸村依托豐富、優質的礦山資源,形成了開采石板這一傳統產業。但采石致富的歷程,也是村民付出健康代價的過程,近年來,石肺病等職業病已嚴重危害到村民的生命安全,并逐漸導致開采石板這一傳統產業難以為繼,廣大村民特別是石板礦封停后產生的閑置勞動力不得不面向市場進行轉產就業的重新選擇。
在此大背景下,經縣、鎮、村三級的共同研究,確立了依托生態景觀,結合農房改造,發展鄉村旅游的主題定位。
二、后岸旅游村建設的指導思想
后岸旅游村建設總的指導思想是:依托自然景觀,滲透文化元素,營造鄉村風情,發展有地域特質、吃住樂立體發展、有創意、有品質的鄉村旅游,努力拉伸消費鏈條,使廣大群眾參與其中、得益致富,使后岸旅游村成為街頭乃至西線鄉村旅游的成功范例,并在后岸村試點成功的基礎上,推動九遮山等周邊區域鄉村旅游的共同發展,使農家樂鄉村旅游成為推介西線旅游資源、擴張旅游接待能力的重要承載平臺。
后岸旅游村按照省級農家樂休閑旅游特色村的標準實施建設;經營戶按照農家樂四、五星級的標準實施建設。建設步驟,按照市場需求分期、分步實施,尤其是第一期,適度控制規模,力爭飽和經營,降低風險,作好示范,逐步帶動后續農戶發展。
后岸旅游村建設堅持了“一個目標、一個主題、三個原則”。一個目標,就是以“積累消費”為目標,努力拉伸消費鏈條,使廣大群眾增收致富。一個主題,就是綜合后岸及周邊環境,以“閑適隱逸”為后岸旅游村的主題氣質。三個原則,就是堅持立體發展,真正具有吃農家菜、住農家屋、游農家山水、品農家風情、享鄉村樂趣的豐富內容;堅持突出“創意”,使地域文化元素滲透在鄉村風情中,力求避免被其他地方純山水鄉村旅游所同質化,避免壓價競爭,追求以質取勝;堅持講求“品質”,每一項建設、每一個細節既要兼具實用功能,又要成為耐看的景觀小品,更要追求生態的風貌。
三、后岸旅游村建設的實踐路徑
后岸旅游村建設,按照“邊建設、邊接待、邊完善”的總體思路,堅持了六方面的實踐路徑。
一、前言
瀘沽湖地區自然生態系統保持完好,湖畔生活的摩梭人至今保留著由女性當家和女性員傳宗接代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娶、女不嫁,男雙方終生各居母家的“阿夏”婚姻形態(俗稱走婚),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獨特的民俗旅游資源在此地有機結合,每年都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旅游者。隨著旅游發展對摩梭文化的影響日益深入,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筆者認為,基于原真性的體驗研究云南瀘沽湖旅游開發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原真性”理論在旅游領域的運用
“原真性”理論在旅游體驗研究方面。Cohen(1984)對旅游體驗真實性做了較為全面地論述,他認為游客的個性、喜好會影響他們的旅游體驗和反應,并將游客分成了五種不同的類型,他認為這五種不同類型的游客對旅游體驗的“真實性”標準是不同的,對于那些視旅游為玩樂,極易在旅游中得到滿足的游客來說,“真實性”的問題根本不存在。旅游對“原真性”的影響的研究方面。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進入學者們的視野,學者們開始以一種更加科學的態度來思考旅游的影響,重新審視旅游對目的地“原真性”的影響。
三、瀘沽湖地區旅游發展狀況
瀘沽湖地理坐標為北緯 27°41′--27°47′,東經 100°43′~100°54′之間,是滇、川兩省的界湖,由兩省所共有。湖區大致以東經 100°46′50″被分隔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四川鹽源彝族自治縣所轄,西部為云南寧蒗彝族自治縣范圍。
云南瀘沽湖省級旅游區是麗江玉龍雪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區控制面積為 260km2,景區地處國內重要旅游線路中滇西北“大理―麗江―香格里拉”線的支線上,毗鄰香格里拉、虎跳峽和稻城亞丁等風景優美的原生態旅游區,區位條件較好。目前從麗江開車進入瀘沽湖景區還需要七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但是目前瀘沽湖地區已經開始計劃修建機場,各級別的道路建設也在不斷完善中,可進入性必定是逐步增強。可以說,云南瀘沽湖景區具有進一步融入香格里拉大旅游圈的潛力。
四、旅游開發對瀘沽湖地區的影響
總的來說,旅游開發對瀘沽湖地區特別是對摩梭文化的原真性保持帶來一些比較負面的影響。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摩梭服飾、土特產品、“走婚”習俗、歌舞演藝節慶活動等都被藝術加工成舞臺形式每天都呈現給游客觀賞,正在失去原始的內涵。而接待的旅游者很少的地方,則受旅游業影響很小,因此民居建筑、特色飲食、民風民俗、歌舞演藝和節慶活動等則明顯保留著相對原始的形態和內涵。云南瀘沽湖當地的摩梭村落紛紛意識到自身的資源優勢和旅游業的巨大經濟效益而投入到發展旅游業的行列之中,目前各村的民俗旅游發展程度具有較大差異,許多村落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筆者希望借助上述比較,明確旅游業對摩梭文化的影響,為新興的旅游村敲響警鐘,并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五、原真視角下的瀘沽湖旅游開發與利益共生機制構想
(一)厘清瀘沽湖旅游資源,分類保護開發
厘清摩梭文化資源是對文化進行合理開發與保護的基礎。經筆者實地考察,摩梭文化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摩梭服飾、土特產品等物質文化資源和婚俗、母系氏族制度、、語言、歌舞、節慶以及摩梭人的生活生產方式等非物質的文化資源。
(二)加強區域內合作
云南瀘沽湖旅游區內的各村應該加強合作,從整體的角度開發旅游,明確功能分區與定位,各村在麗江瀘沽湖旅游景區管理委員會的指導下通力合作,共謀發展。原真性程度與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關系,處于旅游發展起步階段的旅游地文化原真性水平最高,隨著旅游的深入發展,其文化原真性呈逐步下降的趨勢。因此,筆者認為,各摩梭自然村落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特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設計出不同的旅游產品,提供不同的旅游服務,盡量避免同質性強的問題。
(三)重視民俗旅游專業人才體系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