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3-19 14:44:4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生態環境及其現狀,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分析垣曲縣各生態功能小區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保護措施,并對下一步的發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議,以期對相關工作有所助益。
關鍵詞:
生態環境;存在問題;保護措施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搞好生態環境是保護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垣曲縣位于山西省南端,東跨王屋,西踞中條,南界黃河,北接太行,國土面積約1620km2,山地丘陵面積大,約占97.2%,而原地與川地比例小。全縣生物自然資源豐富,其中植物數量、質量居運城地區之首,礦產資源豐富,探明礦藏達46種,列山西之冠,垣曲生態資源優美,為野生動植物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縣動植物達1800余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種類41種,被譽為“華北動植物物種基因庫”。該縣國土部門根據區域生態環境敏感性、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及生態環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將全縣分為4個一級區和6個生態功能小區,本文將對垣曲縣域由北向南對生態功能小區存在的生態環境現狀及發展方向進行簡要分析。
1歷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資源涵養生態功能小區
歷山自然保護區位于歷山鎮北部,是以保護暖溫帶森林植被和珍稀野生動物獼猴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該區主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水源涵養。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a)近年來偷砍、偷伐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野生動植物群落繁衍及林區環境;b)該區在發展旅游及實驗區過程中的基礎建設造成了一定的水土流失,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環境保護措施及發展方向[1]:a)相關部門要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林地,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加大對偷砍、偷伐等違法行為的查處;b)加強歷山自然保護區自身建設,建立和健全保護區管理,依托自然保護區與多家大學和科研單位聯合開展了森林生態系統、鳥類生態學、保護區總體規劃研究、環境監測及影響評估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實施自然生態保護;c)該區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在道路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及使用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自然保護區環境保護的特殊性,尤其要注重公路兩側綠化及河道兩岸水土保持林建設,防止水土流失;d)在當地發展規劃中,要更重視后河水庫水源地保護區的保護工作。
2垣曲北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小區
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位于垣曲縣東北部,北接歷山自然保護區,自西北向東南呈帶狀分布,該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該區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a)由于多年對礦山的不合理開采,引發崩塌、滑坡及塌陷等地質災害,進而破壞了植被和自然景觀,引發水土流失,同時對生物棲息地也造成一定影響;b)景區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固廢及生活廢水等污染物沒有經過統一處理,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生態系統保護措施及發展方向:a)申請專項資金對由于礦山開發造成的地質災害進行勘察整治,及時復墾,生態恢復,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b)按照要求,大力推進礦產資源整合,合理開采礦產,實施“科技興礦”戰略,工業實行園區化發展,圍繞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發展特色產業循環經濟園區,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相關職能部門同時要加強對重點產業和企業的指導與監管,杜絕環境事故的發生;c)對該區旅游業的發展過程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綜合治理,在該區景區進一步的擴大發展中提前作好規劃,首先考慮生態保護和環境承載能力,防止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3垣曲西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小區
西部生態功能小區位于垣曲縣西部,該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及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該區地處低山丘陵區,地形起伏相對較大,植被覆蓋率高,礦產資源豐富,垣曲縣主要銅礦企業位于該區域。該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a)由于部分銅礦在開采及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礦石不合理堆放,占用大量土地,破壞了自然景觀,對生物的生存環境造成很大影響,影響地表植被,加劇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問題依然存在;同時由于廢礦石的不合理堆放,易引發泥石流,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b)由于采礦誘發的采空塌陷和地裂縫,導致大面積林地被毀,地表植被造成嚴重破壞。生態系統保護措施及發展方向:a)突出抓好礦山環境綜合整治,大力推進“綠色”企業。合理規劃制定全縣礦區廢棄地修復與治理方案,廢棄礦石要合理堆放,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宜林荒山地帶進行分期綠化,營造水土保持林,逐年提高礦區內植被恢復和綠化率;b)大力加強礦區生態環境恢復的研究及治理力度,及時研究治理由礦產開發所形成的滑坡、塌陷、地裂縫、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大力種植經濟林、邊坡草等,努力恢復植被覆蓋率和土地復墾率;c)規范采礦活動,嚴格按照規劃,科學合理開采,禁止破壞性的采、選、冶項目,使其對生態的破壞降到最低程度,進一步引進資金,建設規模企業,產業鏈逐步從單純的采選礦、冶煉向下游的銅材綜合加工延伸,大力推進工業新型化和園區化,提高經濟效益并減少環境污染。
4垣曲中部營養物質保持與土壤保持生態功能小區
中部生態功能小區位于垣曲中部,北接北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小區,區域整體地貌以侵蝕堆積丘陵為主,區域內水資源豐富,較大河流均由北向南順勢注入黃河,兩岸多為狹窄的河谷平原,灌溉方便,人口密集,為主要農作區,該區主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營養物質保持與土壤保持。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a)由于河谷地帶大部分為耕地和荒地,植被覆蓋率較低,水土流失強度較大,加之此地處于該縣交通要道,沿線經濟活動對周圍地表植被的破壞及河流的沖刷作用,使得沿路兩側斜坡穩定性較差,有發生地質災害的隱患;b)由于該區特有的河谷地形,多年前采礦后堆放的采礦廢石在雨季極易形成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生態系統保護措施及發展方向:a)以“林業生態縣”建設為契機,在河流及道路兩側土層薄、條件差的坡地和宜林荒地植樹種草,以林養水、以草護土,從而減少水土流失;b)對區域內存在自然災害的礦石堆放點進行系統摸排和評估,定時監測,統一規劃,逐步治理;c)由于該區域內土地肥沃,水源豐富,農業及交通條件較好,應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種植、生產及加工基地,發展生態農業,建設休閑觀光生態農業示范園,同時要減少農藥、化肥等的使用,推廣作物還田及增加有機肥的應用,以增強該區營養物質與土壤保持功能。
5垣曲西南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小區
西南部生態功能小區位于縣城西南部,區域內地貌以侵蝕堆積丘陵為主要類型,主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水源地保護。該區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a)該區南部靠近黃河的地區,由于小浪底水庫蓄水及移民搬遷,導致形成了一些棄耕地,無人管理,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現象,管理和治理措施沒有及時到位,滑坡和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生態系統比較脆弱;b)該區域內地處山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牲畜大部分采用傳統放養的方式,對當地山地地表植被產生了直接破壞,對原有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影響。生態保護措施及發展方向:a)相關部門要將南部沿黃地區納入治理規劃,在現有生態系統薄弱的宜林地帶,加大水土保持林種植力度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盡快恢復當地生態;b)以政府發展干果經濟林為契機,發展特色種植業,如核桃、蠶桑、杏梅等經濟作物,依據當地地域特色及傳統優勢,合理發展養殖業;c)加強對區域內工業企業等污染源的治理和監管,加大對板澗河和五福澗河等水源地的生態保護力度。
6黃河小浪底庫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小區
黃河自夏縣甕口入境,流經垣曲縣南緣46km,向東至馬灣注入河南省濟源市,該區位于縣城最南部,包括小浪底庫區及其周圍,小浪底水庫垣曲庫面積達130km2,為華地區最大的“人造內陸湖”。該區域地貌以河谷川地為主,區內溝壑縱橫、地形復雜,中北部有小范圍的侵蝕堆積丘陵,該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保護。該區現存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a)小浪底水庫庫區周圍植被稀少,黃土,水土保持能力極差,雨季泥沙直接注入水庫,影響了庫區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b)地質災害頻發,類型多為滑坡、崩塌,形成多處不穩定斜坡。生態系統保護措施及發展方向:a)要在區內荒山規劃水土保持林,加大庫區周圍的水土流失整治力度,吸引民營資金和引導當地農民種植干果經濟林,發展特色品種植和深加工,提高本區植被覆蓋率;b)依托該區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生態文化價值為特色,以古城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項目為契機,充分利用濕地及其周邊的自然資源和景觀資源,以保護景區物種多樣性為前提,大力發展生態游,小浪底水利樞紐風景區在清淤、防洪、泄洪和發電的基礎之上,逐步發展為實體經濟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生態新區。
7結語
關鍵詞:南水北調 水庫 生態 研究
丹江口庫區水源區,包括漢江和丹江口兩大水系,涉及豫、鄂、陜、甘、渝、川6省(市)48個縣(市、區),其中河南省7815.34平方千米,涉及南陽市境內面積6361.94平方千米,其中,西峽3131.57平方公里,淅川2821.46平方千米,內鄉37637平方公里,鄧州市32.21平方公里。
1 丹江口庫區生態環境現狀
丹江口水庫是我國水質最好的大型水庫之一。2004年2月,南陽市環境保護監測站監測人員在丹江口水庫隨機取出樣品水進行了監測。結果表明,25項指標除了總氮指標達到國家地表水二類標準外,其他24項指標全部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一類標準。其中,銅、鋅、鎘、硒、砷、鉻(六價)等14項指標在國家規定監測方法內未檢出(也就是說完全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一類標準);PH值8、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溶解氧、氨糞大腸菌群,完全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一類標準。總體上達到國家地表水二類標準以上。
但是,隨著庫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庫區生態環境正在惡化,影響水質的潛在因素正在凸現,水質穩定在二類標準,需要艱苦的努力。
1.1水土流失
嚴重的水土流失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更有人為因素。根據2000年全國第三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資料,南陽市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流域強度流失面積446.87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7%,中度流失面積1369.7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21.5%,輕度流失面積1552.44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24.5%,三者合計3369.01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53%,年平均土壤侵蝕量990萬噸,平均土壤侵蝕模數2938噸/平方千米,水土流失現象比較嚴重。
從自然因素上看,一是地形,該地區山地和崗地面積廣大,其中坡度25。以上的坡地就占到山地和崗地總面積的52%。二是成土母質,該地區的成土母質多為易風化的花崗巖、片麻巖和沙礫巖,一旦遭遇強度大的降水,極易造成土層坍塌,泥沙順水而下,形成泥石流。三是植被,由于庫區居民大規模的墾林開荒,地表裸露,提供了大量的泥砂源,同時,部分山區特別是丘陵地區植被稀疏,土壤凝固力差,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四是降水,庫區處在夏季降雨的中心,每年5—9月份暴雨頻繁且強度較大,為水土流失提供了動力因素。
從社會因素看,丹江口庫區的森林植被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是該區水土流失最重要的社會因素。主要表現為:第一,經濟建設對木材的巨大需求。當地政府因為經濟建設的需要,對森林進行大規模的開發,但由于對木材的采伐缺乏計劃性以及對再生林的培養缺乏更新性,使得森林資源面積越來越少。僅在西峽縣,國家就設置了三個國有林場,先后采伐了2萬多公頃的原始森林,而屬于死保護區的林區,現在也所剩無幾。第二,農業用地對森林植被的強奪。丹江口庫區90%都是生活在深山的農民,當地居民人均耕地不足0.43公頃,靠這僅有的土地根本養活不了自己,又不能從農業之外的產業中找到擺脫貧困的出路,就只好把矛頭轉向林地,不斷地伐木毀草,不斷地開辟土地。這種農民收入完全來自農業的經濟結構,必然導致經濟—生態陷入“越窮越砍,越砍越窮,砍光了就去山上開荒”的惡性循環,使得森林面積急劇減少。除了森林植被的大面積銳減,人們在進行生產建設的過程中,肆意地開山炸石,任意地棄渣置物,都會造成庫區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雨季泥沙俱下,大量的泥沙在庫底淤積,使得水庫的庫容減少,工程效益降低。據有關資料統計:1968—1988年20年間,丹江庫區淤積泥沙達12.1億噸,已占水庫庫容的8%。即使按著這樣的淤積速度,水庫的使用期也將受到極大的影響。同時,由于泥沙攜帶了大量的養分、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進入庫區水面,使水庫水質富營養化,加劇了水體污染,這將嚴重影響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安全運行。
1.2水質污染
丹江口水庫入庫干、支流漢江、堵河、天河、浪河、淄河、神定河、泅河、官山河、劍河、老灌河等河流的沿岸城鎮廢水大都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庫,庫區已受到了汽車制造、機械加工、化工、建材、造紙、食品、采礦、制藥等多行業的污染。據估計,庫區城、鄉和工業企業向丹江口水庫年排污水量達1億噸,加上不適當使用化肥、農藥,使庫區局部有富營養化發生的趨勢。
據南陽市環境監測站對丹江口水庫水質的多次連續監測,綜合數據表明:丹江口庫區總磷總氮明顯超標。其中總磷濃度為0.02—0.05毫克/升,總氮濃度為1.48—1.60毫克/升,分別超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V和劣V類,達不到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二類水質和調水水質的要求,有明顯的富營養化趨勢。庫區近年已檢測出微量有機物達200余種,從歷年庫區底質檢測還發現有含量極微的毒害物及重金屬。由此可見,丹江口庫區的生態環境開始出現退化。水體一旦富營養化,就很難治理和控制,勢必影響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調水質量,這樣投入巨資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失去其應有的意義。
水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
(1)工業廢水污染
丹江口庫區經濟相對落后,工業門類不多,且多以污染大、耗水多的重工業為主,而缺乏低污染或無污染的輕工業。例如浙川縣的造紙廠、化肥廠、冶煉廠,都是排放污水的大戶,由于這些企業的治污技術和設備比較初級,致使大量矽廢水、污水無處排放,只好順流而下,匯人丹江,廢水中的有害物質,就會造成水體的嚴重污染。
(2)城市生活污水污染
僅以丹江所依托的淅川縣縣城為例。浙川縣城區人口約有8萬多,年排放生活污水1314萬噸,污水中含有的COD、N、P等多種有機污染物未經處理,直接進入水體,造成河道污染呈加劇趨勢。
(3)農藥化肥污染
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丹江口水庫的輻射區域都是重要的農耕區,農民在進行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因經濟利益驅使,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化肥農藥,未經作物吸收利用的農藥、化肥,通過地表徑流、地下滲透等方式,進入庫區水體,從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丹江水體的污染。 2 丹江口庫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現狀
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丹江口庫區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引起政府和企業的重視,近兩年來,已經關、停了部分嚴重污染的企業,各項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也開始進一步實施。但是,當前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
2.1 沒有庫區生態管理信息系統,缺乏水量、水質和生態環境綜合變化趨勢信息。
到目前為止,參與庫區生態環境管理的各個部門和團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大多在獨立行事,根本沒有庫區生態環境管理系統,大多沒有任何現代化的環境監測系統,對整個庫區生態環境的認識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少庫區生態環境、水質等的綜合數據,環境決策缺乏必要的信息技術支持。
2.2 當地居民生態意識淡漠
生態環境效益是一種開放性的公共效益。生態環境好的地區不能從中得到直接即期的回報,就會對生態環境保護持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逃避心理。因此,生態環保意識難以深入人心,生態環境保護也就缺乏其內在的動力。尤其是在經濟落后、耕作業為主的丹江口庫區,當環保意味著限制耕地、減少采伐而犧牲眼前經濟利益的時候,從地方各級政府到普通的老百姓,就都沒有了環保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另外,退耕還林、還草這些直接恢復生態環境的政策雖然有著巨大的長遠意義,但在短期內卻解決不了水源區260萬居民致富和經濟發展問題。而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即使花大力氣把生態環境恢復了,也還會再度破壞。
2.3 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較差
丹江口庫區目前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毀林、開荒、圍庫造田、亂捕亂殺,使得生物多樣性指數下降;農藥、化肥、污水的濫用亂排,使得土壤板結退化。由此可見,諸多因素綜合導致庫區部分區域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要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較差。
2.4 環境的監管和執法力度不夠
關鍵詞:桉樹;產業發展;生態環境;陸良縣
中圖分類號:S792.39;S718.557;F416.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3168(2012)05-0100-05
1基本情況
陸良縣位于云南高原東部,隸屬曲靖市,地處北緯24°44′~25°18′,東經103°23′~104°02′,東西寬65.62km,南北長62.8km,總面積1989.59km2,地處烏蒙山南部延伸帶,三面環山。山脈中部是平坦開闊的陸良壩區,略呈三角形,自東北向西南伸展,南盤江從中穿越過境,形成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間的地貌特征,是滇東北較典型的巖溶地貌。整個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為龍海,海拔2687m,最低點是小百戶鎮石板潭,海拔1625m。
氣候類型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型氣候,冬干夏濕。氣候特點是終年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干旱,秋涼濕潤,降水集中,干濕分明。年均溫14.7℃,≥10℃的活動積溫4458℃,年均降雨量958.2mm,太陽輻射總量125千卡/cm2,日照時間2242.5h,相對濕度為74%,無霜期246d。
土壤分為紅壤、黃棕壤、紫色土、沼澤土、石灰土、水稻土等六大類,15個亞類,32個土屬,66個土種。紅壤在全縣分布最廣。
全縣轄8鎮2鄉1農場140個村委會625個自然村133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31506人,其中農業人口558665萬人,占88.47%。農村勞動力343635個,占農村總人口的61.51%。200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60.1億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22.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26元。2桉樹產業發展現狀
2.1桉樹資源
桉樹是桃金娘科桉屬各樹種的總稱。陸良縣從20世紀初開始引種桉樹,種植于四旁,成為全縣壩區、半山區主要的四旁樹種;70年代曾大量種植,1984~1991年省林業廳在陸良縣開展了以桉樹為主的薪炭林項目建設,1992~1997年省計委批準了陸良林紙基地建設項目,以桉樹為主的速生豐產工業原料林基地得到一定的發展,后因各種原因項目建設速度滯緩至停建;1999年國家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木材價格一路上揚,加之桉葉油價格回升,在經濟利益的驅動和退耕還林工程的帶動下,全縣個體、私營企業、農民及干部職工投資以桉樹速生林為主的建設步伐驟然加快。2007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廣大林農種植經營桉樹的積極性更加高漲,真正做到了“地當田耕,樹當菜種”的集約化經營發展之路,林分的質量、產量和效益均顯著提升。經調查,全縣種植的桉樹樹種主要有藍桉、直干桉、巨桉、史密斯桉、赤桉、檸檬桉、大葉桉、窿緣桉、細葉桉、鄧恩桉等10余種,但以藍桉和直干桉的面積和蓄積量最大,社會經濟效益最顯著。據2008年陸良縣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全縣桉樹面積1.17萬hm2,占人工林面積3.54萬hm2的33.0%;桉樹蓄積量40.1萬m3(其中散生木及四旁樹蓄積量4.4萬m3),占人工林蓄積量130萬m3的30.8%,主要是中幼林。在四旁樹中桉樹有142.9萬株。桉樹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2100m的壩區和半山區。
2.2桉樹產品用途及市場價
1)主材:陸良縣桉樹木材的主要用途是作煤礦坑木,目前市場收購價為:直徑5~9cm的400元/m3左右,9~13cm的600元/m3左右,直徑13cm以上的800~1000元/m3。
2)小徑材及枝椏、根莖:桉樹林撫育間伐出來的小徑材,主伐作業產生的彎扭廢材,以及少數林農更新造林翻挖出的桉樹根,用于提供造紙原料和膠合板原材料,目前市場收購價為300~350元/t。
3)桉油:利用桉樹的幼枝和葉可提煉桉葉粗油。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全縣的桉油產量達2000t左右,桉油收購價為50~65元/kg。陸良縣主要有5個專業大戶收購,年收購量占全縣桉油產量的80%左右。
2.3桉樹相關產業發展
2.3.1桉樹種苗生產
1)采種受桉樹種植業的拉動,出現了專門從事桉樹采種的人員。據調查,全縣有桉樹采種人員200人左右,年采桉樹籽種近2000kg(其中藍桉約1100kg,直干桉約800kg,其他桉樹籽100kg)。采種及銷售除在陸良縣范圍外,還擴大到外縣市及外省市。2011年桉樹籽市場價為:藍桉600~800元/kg,直干桉1800~2100元/kg。
2)苗木生產陸良縣從事林木種苗生產的專業戶有100多戶,培育的樹種包括各種經濟林、用材林以及各種珍貴的庭院及四旁綠化樹種。全縣每年培育的桉樹苗近500萬株,除滿足本縣需求外,還大量銷往周邊縣市及貴州等地。林業調查規劃第37卷第5期保紹明,等:陸良縣桉樹產業發展現狀及其與生態環境關系分析
2.3.2桉油提取
全縣從事桉油提取的有200余戶,其中常年熬油的占一半左右(大的桉樹種植戶大部分都自己支爐,一般都是季節性生產或隔年生產),每年參與采枝葉及熬油的人員達到1萬多人,有效地利用了農村剩余勞動力。
2.3.3木片加工
受市場的拉動,陸良縣從單一的桉樹原條出售發展成為粗加工出售,實現了林產品的升級。據統計,全縣已辦理木材加工許可證從事木片生產的加工廠有9家,年加工木片達3.2萬t(其中桉樹木片占90%以上),年產值達1216萬元。木片主要銷往省內各造紙或膠合板企業。
2.3.4林漿紙一體化產業
云南陸良銀河紙業有限公司技改后,已徹底實現了從草漿到木漿的轉變,在本縣規劃的以桉樹為主的造紙原料林基地已初步建成。一個以陸良縣為基點,“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已基本形成,林漿紙一體化產業初步建成。2010年年生產量達38萬t,年消耗木材纖維原料30萬m3,年銷售量248855t,年銷售產值124424萬元。3人民群眾喜歡種植桉樹的原因分析
在眾多的造林樹種選擇上,桉樹脫穎而出,成為適宜區域的首選樹種,主要原因如下:
1)桉樹全身都是寶,主干作坑木用材或生產木材原木、原條,小徑材、枝丫和根做薪材或生產木片,枝葉提煉的桉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用于醫藥和日用化工行業,整棵樹幾乎沒有浪費。
2)桉樹具有生長速度快、成材期極短、適應性強、病蟲害少等優點,種植和經營管理技術簡單。
3)種植桉樹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種植桉樹第二年就可以修枝葉獲益,產值在3000元/hm2以上,第三年就可以出售撫育間伐出來的小徑材,5年后就可以進行主伐利用,且每年都可以修剪部分枝葉出售,投資回報快、回報率高,經濟效益顯著。
4)桉樹產品銷售容易,客戶主動上門求購,足不出戶就能出售,極大地方便了桉樹種植戶。
5)目前許多農村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少數家庭舉家外出。因此,投資少、見效快、經營種植和管理簡單的桉樹自然成為農民的首選目標,同時也避免了因外出而造成的土地荒蕪。4桉樹產業發展的生態、社會及經濟效益
1)推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拉動了煤炭、交通運輸、電力、醫藥、日化、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拓寬了就業渠道,吸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了當地經濟發展。
2)以大莫古、小百戶、芳華為主的3個桉樹主要種植區,大部分農民通過種植桉樹改變了貧窮落后面貌。
3)桉樹從種植到經營管護、修枝熬油、撫育采伐等都需要大量的勞力,許多人不出村、不出縣就能打工實現收入,有效地減少和降低了因外出打工產生的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等帶來的社會問題。
4)陸良縣的主風向西南方向大量的荒山荒地種植桉樹成林,近年來縣城的風沙受到了有效扼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5)由于桉樹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涌現了許多種植大戶和種苗、經營、加工、營銷等專業戶,他們相互之間的拉動和帶動,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6)通過桉樹的種植,大幅度地提高了種植區林農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為實現林業現代化及大農業的現代化造就了一大批懂技術、善管理、觀念新的新型農民。
7)桉樹產業的發展能新增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不但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為實現建設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經濟和現代工業強縣,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5桉樹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近年來,一些人散布桉樹是“抽水機”、“抽肥機”、“有毒”、“致旱”,甚至說政府已嚴令禁種、現有的桉樹要全部砍除等,造成一定范圍內林農的恐慌,嚴重影響了林農的積極性。這既沒有科學依據,又沒有政策法規依據。
5.1桉樹是否是“抽水機”
有人認為桉樹是“抽水機”,是因為桉樹人工林在生長過程中需要消耗林地土壤中的大量水分,會導致林地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林地和周邊土地的干旱。中國林科院楊民勝研究員認為,雖然桉樹生長迅速,在單位時間、單位面積用水量相對較多,但是以水分利用率為標準,與其它樹種相比,桉樹仍屬于節約水分的樹種。例如,每合成1kg生物量(干質量),針葉樹種松樹需消耗水1000L,相思屬、黃檀屬、合歡屬、水皮黃屬、咖啡屬等樹種則需水800L以上,而桉樹需水只有510L。可見,桉樹對水分的利用效率很高,產生相同的生物量其所耗水分最少。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主任徐大平的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專業期刊《TreePhisiology》上,他認為,學術界已達成“桉樹有涵養水源的作用”這一共識。“桉樹人工林涵養水源作用明顯,桉樹利用水的效率較高,生產相同的生物量只消耗其他農作物所需的1/3~1/2的水量”。桉樹高效用水從葉片和嫩枝上覆蓋一層蠟被就可見一斑。同時,在陸良縣主要種植的藍桉和直干桉的幼樹葉片是垂直生長的,這就有效地降低了水分的蒸發,充分說明桉樹利用水的效率。雖然速生期的桉樹對水分需求較為旺盛,但其根系主要分布在地層50~100cm,對土壤水分的利用也只限于上層土壤,不會影響到深層地下水位,隨著栽種年限的增加,桉樹的生長逐漸減緩,對水分的需求將逐漸減少,逐步具備涵養水源的功效,這從幼樹葉片垂直生長到中齡林桉樹葉片平面生長也能得到驗證,桉樹并不是森林土壤的“抽水機”。
1999~2002年,中澳科學家在雷州林業局開展了“桉樹與水科研項目”研究,在河口和紀家林場2個觀察點的3a生桉樹人工林其年度水分蒸騰量分別為450mm和537mm,其水分蒸騰量只占雷州半島年降雨量的1/3左右,也就是說,其水分循環是可以達到平衡的。因此,在降雨量大于800mm的情況下,桉樹根系不吸收地下水,不會造成地下水的減少。而陸良年均降雨量達970mm,這表明在陸良縣種植桉樹人工林不會對地下水位產生影響。而且,同其它林分一樣,桉樹人工林還具有一定的水源涵養作用。因此,桉樹是“抽水機”之說是一個偽命題。
5.2桉樹是否是“抽肥機”
桉樹是否將土壤肥力抽掉,導致林地的地力衰退呢?澳大利亞JONNDavidson教授就桉樹對林地土壤養分的消耗問題進行過實驗,結果表明,尾葉桉人工林對林地養分的總吸收量和收獲帶走量都是比較低的;福建林科院葉功富等人對長泰縣巖溪林場和南靖林場的桉樹養分循環情況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如砍伐只取木材,而把樹葉、樹皮、樹枝椏歸還林地,則養分的損失僅占積累量的20%。陸良縣種植的桉樹主要是油和材兼用品種,人們不僅獲取整株桉樹,就連桉樹林地上的枯枝落葉也不放過,桉樹林地肥力衰退那是肯定的。但是,隨著桉樹經營集約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廣大林農吃下了定心丸,經營管理的水平和積極性不斷提升,采取了各種補肥措施,一些二代、三代萌發樹也煥發了生機,土壤肥力得到了有效維持。
5.3桉樹是否“有毒”
有人說桉樹會排放一種毒素,因此桉樹沒有病蟲害,致使沒有飛鳥到桉樹林中覓食,導致桉樹林內“草不長,鳥不飛”。目前科學證明桉樹是無毒的樹種,而且還可以被動物和人類直接或間接利用。澳大利亞的動物考拉(樹袋熊)生活在桉樹林中,專吃桉樹葉為生;此外,澳大利亞從南到北到處都是桉樹林,各大城市的飲用水源的涵養林基本上都是桉樹,澳大利亞人從未反映過桉樹林區的水源不好,更不要說有毒了。再有,桉樹有一種副產品—桉葉油,主要成份為桉醇,用途十分廣泛。我國生產的桉油主要供外貿出口,在國內則用于香料和醫藥,產品有洗滌用品、香水、糖果、十滴水、清涼油、防蚊油、驅風油、瑞草油等。
在陸良縣,40歲以上的人都知道,20世紀70~80年代全縣各地熬大鍋藥預防流感和百日咳的主料就是桉葉,在那個醫療水平還相對落后的年代,桉樹為全縣人民的身體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陸良縣一些頭皮較多的人和皮膚騷癢者利用提桉油過濾出的蒸餾水洗浴得到了有效的治療,一些得“香港腳”的人直接用桉油擦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這些作用多年來卻從未有人反映過有毒副作用。因此,桉樹“有毒”是沒有任何科學根據和現實依據的。
5.4桉樹人工林的生物多樣性
桉樹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主要是指對林分水平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客觀地說,桉樹人工林確實是集約經營的純林,其生物多樣性肯定不如天然林,但絕對沒有嚴重到地上不長草的程度。這不單單是桉樹林的問題,也不單單是陸良縣的問題,這是全球所有人工純林的共性,尤其是采取集約經營純林的共性,如陸良縣20世紀末在全縣大面積種植的華山松林及柏樹林,更不用說果樹林及農作物了,因為人們為了獲取土地經營的最大效益,就必須清除非目的其它植物。華南農業大學謝正生等人在廣東雷州半島5個不同地點桉樹林下的調查結果顯示,采集到的植物種類共有61科、127屬、150種,結果證明,桉樹人工林對雷州半島森林植物的多樣性并未造成什么影響。1998~2001年,西南林學院教授、南京林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曾覺民對滇中高原人工桉樹林植被恢復功能的研究結果表明,桉樹人工林與造林前相同林地對比,生物多樣性、水源涵養性等不是減少而是增多。在少數情況下,桉樹林下植被少,這也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①初植密度大,加之桉樹幼林生長較快,1a生幼林就能郁閉,導致林下陽光少,營養競爭激烈,造成植被稀少;②人工林撫育強度大,除草及時,高度集約經營,使得雜草難于生長;③個別地方在造林前其本身的植被生長就很少。
在陸良縣,許多桉樹種植戶為了清除林地上的雜草想盡了各種辦法,但還是無法清除,雜草雜灌與桉樹爭奪水分和養分,嚴重影響了桉樹的效益發揮,如板橋鎮的方光海、小百戶鎮的高毅,大莫古鎮的趙正榮等人的桉樹林地皆如此;位于芳華鎮韭菜坪水庫邊的桉樹林,由于海拔高,桉樹長勢較差,近5年來均未對桉樹林采取任何撫育管理措施,但其林內的生物多樣性不比周邊其它林地的生物多樣性少。其次,在陸良縣的桉樹林中均能發現有鳥、小動物、菌等。以上事實表明,桉樹人工林對植物多樣性并沒有造成任何不良的影響。
5.5桉樹是否“致旱”
5.5.1云南干旱原因
2009年以來,我國西南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極嚴重的連旱,桉樹及橡膠樹致旱的傳言不脛而走,尤其是2011年網絡盛傳《云南超3000萬畝桉樹林終釀世紀生態大災難》的舊聞,更是把桉樹指為罪魁禍首。為此,國家林業局、氣象局組織專家開展了“西南地區特大干旱成因及桉樹種植對旱災的影響”專題調研,云南省也組織專家進行了系統分析。2011年3月31日,原云南省省長秦光榮在全省水利會議上以歷史數據和專家分析,力證云南干旱的客觀成因:①云南處于低緯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特別是省內幾條近似南北走向的大山脈對氣流的隔阻,導致空氣中含水量極低,難于形成有效降雨;②多變的氣候環境影響,云南屬于季風氣候,由于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加劇,大氣環流異常,偏強西伸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長期控制云南省,阻斷了孟加拉灣暖濕氣流,而北方冷空氣不易到達云貴高原腹地,造成海洋季風無法登陸形成降雨,是這次干旱的直接原因;③復雜的地質構造,云南屬巖溶地區,且山區面積占94%,降雨徑流大部分滲入地下或流入下游,難于發揮對地表植被的涵養作用。
5.5.2云南桉樹林不可能影響大范圍氣候變化
據2010年第五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成果,云南省現有桉樹面積24多萬公頃,占人工林的7.28%,占森林總面積的1.27%,而天然林面積占森林總面積的84.53%。因此,小規模的人工林,尤其是極小規模的人工桉樹林,是不可能對云南干旱乃至大氣環流造成影響的。云南歷史上出現旱年的年份比較多,近幾十年來更是頻繁出現,從公元1300年以來的691年間共出現干旱年211次,平均3.3年一次,其中大旱年76次,平均9.1年一次。建國以來共發生8次大旱且多以冬春夏連旱為主,2010~2012連續3年的干旱是特別突出和嚴重的一次。而云南桉樹大面積發展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因此,營造桉樹人工林與云南干旱沒有必然聯系,桉樹“致旱”之說是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6桉樹速生豐產林發展對策
1)合理規劃造林地,實行科學經營。在商品林規劃范圍內選擇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帶種植桉樹。注意森林類型的共融性和雙贏性,森林景觀的協調性。
2)根據各地不同氣候和土壤條件,選擇適宜的桉樹樹種和品系。
3)在土層瘠薄、生態脆弱的地方禁止發展桉樹。
4)開展集約經營,進行平衡施肥,以補充林地土壤的養分。
5)選擇合理的配置密度。桉樹的造林密度不宜過大,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可采用1m×3m,1.5m×2m,1.5m×3m,2m×2.5m及寬行窄株配置。
6)在山地條件下,桉樹造林應采用沿等高線穴狀或撩壕整地。禁止全面整地,盡量保留造林地的原有地被物。
7)營造桉樹與其他一些樹種的混交林,如用圣誕樹、黑荊樹、相思樹等與桉樹混交,保留山頂、山箐、山脊生長較好的原生針闊葉林,與桉樹形成塊狀混交林。
8)合理利用桉樹林中的桉葉,其采葉范圍控制在桉樹樹冠高度的1/3~1/2內,決不能掠奪式地采集桉葉。7結語
陸良縣正在開展中低產林改造,在條件適宜的山區、半山區采用速生的桉樹營造人工商品林應是首選。只要按照兩類林的劃分,嚴保全縣4.92萬hm2公益林的底線,堅持適地適樹,合理規劃,科學種植,注意保持原生態特征,發展桉樹人工商品林可以帶來可觀的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是陸良縣經濟振興戰略。
參考文獻:
[1]祁樹雄.中國桉樹[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2]曾覺明.滇中高原人工桉樹林植被恢復功能的探討[J].云南林業科技,2002(1):1-13.
[3]保紹明,吳建國.陸良縣桉樹資源現狀及對策[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2(4):21-25.
[4]白成亮.正確評價桉樹的“功過”[J].云南林業,2010(5):1-4.
[5]吳,謝耀堅,王志華.西南地區特大干旱與桉樹種植關系分析[J].林業經濟,2010(6):120-122.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分析
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運行過程本身對環境沒有直接影響,但是,由于土地利用規劃是對土地資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組織和再優化過程。土地利用規劃方案的實施,必然會打破區域內土地資源的原位狀態,對區域內的水資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環境要素產生許多直接或間接、有利或有害的影響,從而使得土地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條件產生正面或負面的環境效應。
一、土地利用與環境的關系
土地利用是指人類通過特定的行為,以土地為對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獲得物質產品和服務,滿足自身需要的經濟活動過程。這一過程是人類與土地進行物質、能量、價值和信息的交流及轉換的過程。土地利用途徑古今中外無非有兩條:一是廣度擴展,即,不斷擴大土地利用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積/土地總面積):二是深度挖潛,即增加勞動、資本、技術投入,不斷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提高土地產出率(產量或產值或能量/單位土地面積)。人們利用土地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滿足自身生存對物質資源的需要,其主要表現在:一是向土地取得生產資源和生活資料;二是向土地索取活動場所、生產基地和建筑物基地。土地利用分為土地的生產性利用和非生產性利用。土地生產性利用主要是將土地作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以生產生物產品或礦物產品為主要目的;而非生產性利用則主要是利用土地的空間和承載力。土地是自然、經濟和歷史的綜合體,是個很復雜的生態經濟系統。一國或一個地區的土地資源,一般都有多種利用的可能,又有對某些用途的限制,最終是人為地選擇和自然的作用,決定了土地利用的形式,形成了一定的土地利用結構、布局、方式和強度。
由此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包含著對土地的生態環境資源及其功能的利用,隨著利用方式、利用強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土地生態環境資源質量和生態環境功能的改變結果也不同。土地利用對土地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必然的,而且有大量的歷史事實為證。可以說,地球的生態環境從人類史前的原始狀態演變到今天人地復合生態環境系統,都是人類的土地利用推進的結果。
二、土地利用規劃與環境影響
(一)土地利用規劃具有對資源可持續利用及其環境影響的調控功能
土地利用規劃又稱為土地規劃。它是按照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遵循有關的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在時空上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組織利用和經營管理、合理分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用地、正確地和各項建設工程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相結合,從而制定最優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同時又為將來保護好土地資源,達到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的。
土地利用規劃是解決如何合理組織土地利用,以期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土地利用規劃不是解決所有土地利用的相關問題,如用什么肥料、選擇什么品種、耕作方式、建筑構型等不是規劃的內容。土地利用規劃的目的就是通過合理組織土地利用,落實土地類型的點、線和面組織結構,實現對土地利用的“五定”,即:定性、定量、定點、定時和定強度,最終達到最佳土地利用結構、布局、方式和強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經濟、社會與環境的綜合效益最佳。
(二)土地利用規劃內容包含生態環境分析體系及生態環境保護安排
一般來說,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土地利用規劃的主要內容都會涉及到生態環境問題。(1)在進行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與評價時,必須綜合分析評價土地資源和土地生態環境功能的利用和保護程度;(2)土地利用潛力的分析,要考慮生態環境條件;(3)土地供給與需求預測,是以生態環境的容限為約束條件的;(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結構優化,包括土地生態環境的優化;(5)土地利用規劃分區和重點用地項目布局,土地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區和防護帶及其生態環境建設用地項目布局是其重要組成部分;(6)城鄉居民點用地規劃,必然包括森林綠地規模和布局;(7)交通運輸用地規劃,會考慮交通線路綠化;(8)水利工程用地規劃,也得有配套的生態環境建設用地規劃。
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環境影響源及其調控方式分析
1.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評價是否同時兼顧土地生態環境現狀分析評價決定規劃的環境影響合理性。土地利用的現狀生態環境是指土地的生態環境組成結構、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功能價值、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土地評價的主要內容是對現狀用地和后備土地資源的資源利用適宜性和生態環境適宜性進行評價,從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兩個方面綜合說明需要調整的現狀用地的數量、分布及其調整的地類方向,環境允許的后備土地資源適宜開發利用的方向、數量、質量、分布以及進行用地結構調整的可能性。
通過考慮土地生態環境影響效應的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評價,提供土地利用及土地生態環境結構的基礎數據,分析土地利用現狀結構、布局及其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找出土地利用變化及其生態環境變化的規律,在此基礎上歸納出的土地利用及其生態環境特點與土地利用及其生態環境問題,分析規劃期間可能出現的各種影響因素,分清輕重緩急,提出規劃要重點解決的土地利用及其生態環境問題。
2.土地利用預測是否考慮生態環境約束決定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的大小。土地利用預測是土地總體規劃的中心內容之一。土地利用預測結果及其據此做出的土地利用安排,是否考慮生態環境約束決定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的大小。(1)土地利用方式預測。預測規劃期間可能產生的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將會消失或萎縮的土地利用方式時,若考慮土地利用的生態環境影響其結果是不一樣的。(2)土地需求量預測。應該依據區域國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指標,對區域建設用地需求量、農業用地和生態用地需求量進行具體預測。否則,只依據區域國民經濟發展指標進行用地預測,并按照這樣的需求進行規劃,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就會落空。(3)土地利用結構預測。在進行規劃期末土地利用結構預測時,通過對各類用地結構的生態環境影響總體效應進行預測,可以為選擇對生態環境影響比較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提供技術依據。(4)土地利用效果預測。包括對土地利用的經濟效果、生態環境效果、社會效果的預測,其中生態環境效果預測,可以幫助規劃制定者選擇生態環境效果好的土地利用規劃方案。
在凱里市域內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對生態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一般應從3個方面進行:
(1)調查項目區域生態功能區劃及生態功能區類別;
(2)項目選址區現場調查工作中,關注地形地貌、地質、土壤、植被類型及植被分布、動物種類與習性、地表水水文情況及走向、出露地下井泉與地表漏斗、溶洞等現狀情況,通過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對區域生態因子及其相互關系的分析,說明區域生態環境現狀質量水平;
(3)從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物種多樣性及其瀕危程度、價值,群落多樣性及其效能等角度,評價項目區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定性、敏感性、脆弱性等。
二生態環境影響分析、評價與預測結合
凱里市域地區山多地少的實際,分析項目在工程建設中占地、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對項目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及程度。在工程分析的基礎上,以建設項目施工前期、施工期、運營期對環境的污染貢獻及對土地利用格局、農業生產、林地、生態系統、生態敏感區或敏感目標等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評價和預測;對具有一定環境風險的建設項目必要也可以進行生態風險評價:
(1)施工前期:主要是征地與拆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要認真分析建設項目相關資料是否符合當地的規劃、區域開發利用規劃等發展要求,及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提出的生態保護措施與對策是否可行。
(2)施工期:是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主要評價建設項目對土地、林地、水土流失等方面影響造成的土地利用格局的變化、生物量與生態效益損失,自然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變化、生態景觀影響等。并根據不同的建設項目產生的影響不同與環境保護目標的不同,重點論證、評價項目建設對生態敏感目標的影響程度。
(3)運營期:根據建設項目運營期生產特性及達標外排的廢氣、廢水、固體廢物等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其廢氣、廢水、固體廢物中含有的持久性和非持久性污染物特征,評價其對項目建設區域的空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等影響途徑、程度,生態環境能否接受,是否會造成重大生態影響及可能對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變化及對區域生態系統發展趨勢的影響,分析對區域小氣候、生態恢復能力、景觀異質性及種源的持久性和或達性的影響等。
三生態環境影響保護的措施與對策
針對建設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要具有一定的保護措施:首先我們要分析區域生態保護規劃或生態建設規劃要求,并加以實施;其次根據建設項目的不同性質、選址位置不同,提出不同的生態保護目標,同時提出不同的、具有針對性的和可操作性的保護措施與對策建議;最后針對建設項目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提出生態補償方案,以便使這些不利影響得到減緩或消除。
四生態環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