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3-19 14:53:0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中小學智能教育課堂,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多元智能;多元智能教學;中職語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3-025-01
教育部明確指出了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社會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有知識和技能的人才,而是一種多樣化的創新人才,因此現代教育必須實施素質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學校更應該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多樣化的高素質勞動者。傳統的教育過分強調語言和數學智能,只注重了學生一部分智能的發展,而忽視了學生的動手、創新、音樂、人際交往等多種能力的發展,使得學生其它方面的智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其智能優勢難以充分展現。而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每個人都具備多項智能,而且各種智能都是平等且相互影響的,因此多元智能理論為中職衛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是素質教育的最好詮釋。
一、中職衛校語文實施多元智能教學的目的
1、實現語文教學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
應試教育是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一種教育模式,這種教育只注重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完全忽視了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語文素質教育在培養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可以充分開發學生的多種智能,全面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智能,不僅使學生很好的掌握了語文基礎知識,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使語文教學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
2、改變衛校語文教學的現狀
由于衛校學生整體素質不高,語文基礎知識薄弱,教師觀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等多種因素,使得語文教學中教師缺乏激情,學生缺乏熱情,教學效率極其低下。因此在衛校語文教學中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首先改變了語文教師的教育理念,使教師樹立了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和積極樂觀的學生觀,其次通過改進教學方法,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策略,根據學生不同智能的特點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改變衛校語文教學的現狀。
3、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適應未來社會
未來社會需要的醫學生不僅具有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具有較高的整體素質。以多元智能理論指導衛校語文教學,教師在教學中通過開發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不僅使學生較好地完成了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而且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修養與素質,促進了每個人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其更好的適應了未來社會的需要。
二、中職衛校語文實施多元智能教學的原則
1、善于發現學生的智能強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加德納認為,人的多項智能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強弱之分,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自己的智能強項。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就要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方法去挖掘和開發學生的智能強項,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智能并利用這一智能優勢進行語文學習,才能增加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產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2、注重學生智能的差異性,因材施教
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這八種智能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程度和發展程度是有所不同的。人的智能只有強弱不同,沒有好壞之分,我們不能評價哪些人更聰明,只能說他們各自在哪些方面更突出、更優秀,個體間智力的差異在于智力的不同組合。因此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注意到每個學生的智能差異,根據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的不同學習類型、學習風格和學習進度因材施教,創設多種多樣適宜的、能夠促進每個學生全面充分發展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促進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最大化和最優化的發展。
3、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加德納指出,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主體意識,都能強烈的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具備一定的自主能力。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也是一個獨立的主體,具備一定的自主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各種語文學習活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尊重他們的勞動,允許他們對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和體會,多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是布置一些開放性的作業,在吸引他們興趣的同時,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與主體性,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4、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
多元智能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因此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就不能只從某一方面采取單一的方法來評價。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多元化教學評價的突出特點就是從一元到多元,對學生的評價不是采用單一的方法與手段從一個方面來評價學生,而是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采用多種方法來評價學生,這不僅對學生的評價更全面、更準確、更客觀。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同時促進教師更好地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學改革的意見. 教育部2000.
[2] 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3] 陳 雯. 新課程改革下中職語文多元智能教學的應用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09.
關鍵詞:技能教學 激發興趣 課堂創新 分階段教學
電類專業技能教學是職業學校培養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而技能的形成則是學生通過觀察、模仿、實踐的反復練習來實現。根據教學目標,電類專業學生在三年內要掌握的技能和達到中級工應知應會標準,都要通過技能課的教學來完成。現在我以08應用電子技術(1)(2)班的電子技能訓練為例,在技能課教學中強化專業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習方式,分階段實施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兩班學生僅通過了兩個學期的技能訓練,參加初、中級無線電裝接工技能鑒定,合格率分別為100%、95.2%。
一、如何激發學習興趣
1.實物展示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將我校歷屆學生的優秀作品進行展示,如聲控、光控、壓控等控制電路的效果展示,這些作品產生的聲音、燈光指示等動態效果,使許多學生產生了好奇心。學生有了好奇心,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生活中還有什么物品與這些電路有關,舉例說明,為后期的學習埋下伏筆。
2.以各種技能大賽為載體。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每年都組織師生技能大賽,通過這些大賽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3.組織各類型的競賽。青年學生好勝心強,渴望成功,利用這一特點,我們組織小組間、班級間的競賽。在競賽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形成一個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同時,通過這一活動,也促進了基礎理論課的教學,形成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條腿走路的良好習慣,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要做和做好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實踐證明,在技能訓練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搞好技能教學的重要前提。
二、轉變學習方式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
1.注重紙上練兵,加強模擬訓練。對一些元件較多、線路較復雜的電路我們采用“紙上練兵”法。所謂“紙上練兵”法是指學生在理解電路原理和掌握電路接法的基礎上,在專用作業紙上練習布線的做法。通過這種練習,學生對理論知識進一步消化和理解,逐步熟悉其原理對安裝工藝做到心中有數,而且這可以作為作業利用課外時間完成。實踐證明這樣做不僅節約了大量的時間,而且節省了材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無線電中級工考核電路中,采用了集成電路,電路復雜、難度大,通過紙上練兵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往需要20課時完成,現在12課時就達到了要求。
2.開辟學習成果展示平臺,進行榜樣示范教育。每個人都有表現自己的的欲望,我們的中職學生表現欲望更加強烈,但是很容易知足。我們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滿足學生的強烈欲望,對學生的優秀作品進行收藏,有實物、圖片、視頻等方式收藏,通過班級展示臺,現代網絡平臺展示,如QQ群、班級網站等。
三、分階段實施教學目標
1.基本操作練習與反復練習相結合。無線電中級考核輔導中,采取分塊教學。如電源電路、振蕩電路、觸發電路、分頻電路,這些電路又分為分立元件和集成電路兩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第一輪以各單元電路為主進行訓練,讓學生更容易獲得成功;第二輪要求學生安裝整機,使學生獲得更大的成功;第三輪設置故障教學,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第四輪采用模擬考核形式,訓練學生的實戰能力。
2.專題操作與創造性練習相結合。專題操作練習是把一個技能課分解為若干個小課進行訓練,這樣便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創造性練習則是學生熟練靈活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練習。這種創造性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也是培養學生適應各種生產需要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印刷電路板制作,讓學生根據給定的電路在銅箔上設計電路布局,要求學生首先要熟悉原理圖,分析元件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對各支路、節點關系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再根據電路原理圖,確定電路布局。在創造性練習中,我們結合電子基礎知識,在學生模擬安裝電路時,只給原理圖,不搞統一模式,讓學生本著合理、規范的要求自行設計電路的安裝圖,這一訓練,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與技能開發的能力。
3.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通過網絡開展自我學習。隨著許多家庭的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計算機能否為我們所用非常重要。很多家長苦于無法管理計算機,學生長期沉迷于網絡游戲,很長時間荒廢學業。
我從學生那里了解到他們玩游戲的原因是獲得成就感,這是在現實生活中所不能得到的。為了能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我們開展了學生上網尋找電路、通過淘寶網購買電子器件、進行實際電路安裝、實際電路展示等四個環節的教學活動。設置考評表讓學生在每一個環節進行自評、互評,評比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美]加里·D·鮑里奇 著 易東平 譯《有效教學方法》.江蘇教育出版社。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能把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創設良好的情境,通過音像、色彩等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不斷刺激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更為集中,思維更加活躍,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目的。
如,在教學《廬山的云霧》時,我運用了錄像媒體。廬山很美,尤其是美麗奇幻的云霧,更給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但它離我們的生活遙遠,學生對其知之甚少。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錄制了云霧籠罩在山頭、纏繞在半山腰、彌漫在山谷、遮擋山峰等不同地點的景觀。學生觀看后,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再通過對具體描寫的語句進行有感情地配音朗讀欣賞,他們真切地體會到廬山云霧千姿百態、變幻無常的特點,真正感受到廬山的美,從而有效地完成了教學目的。
再如,一位教師執教《望廬山瀑布》時,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指導學生觀察畫面,啟發想象。開始,先用動畫演示出一座云霧彌漫的香爐峰,太陽光透過蒙蒙水汽照射在香爐峰上,峰的四周似乎燃起了五彩斑斕的輕煙,紫的、淡紫的、深紫的……瀑布如同一條巨大的白練高高掛在山前,發出嘩嘩的響聲……在這個廣闊的空間中,景物有遠有近,色彩濃淡相間,聲音由輕漸響,一個動靜交錯、氣勢磅礴的絕境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不知不覺進入了詩的意境。紅日、青峰、紫煙、白色的瀑布,色澤鮮明,多么絢麗的一幅圖畫。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觀察朗讀想象,由于多種感官同時被刺激,自然與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有了“莫非是銀河決了堤岸,洶涌澎湃從天而降”的體驗。這樣,學生在形象化的情境中毫不費勁地掌握了全詩,并且發展了思維。
二、運用多媒體突破難點,發展思維
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在突破語文教學重難點方面起到了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作用。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一首名詩,寫詩人登上鸛雀樓之所見所感,表達了詩人積極向上的奮進精神。由于詩人所處的時代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比較久遠,他們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傳統的教學手段只能讓學生看圖進行想象,但插圖是靜止的,教學效果很不理想。教師在指導學生體會詩意,理解詩句所蘊含的哲理時,只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才能使插圖活起來,從而解決本詩的重難點。該設計如下:
首先以課件插圖為主,按詩句內容將某些靜止的畫面動態化。
(1)太陽漸漸的下沉直至看不見。
(2)黃河水滾滾向前的奔騰動化與咆哮的濤聲音響。
這兩處動態設計與聲像同步,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大自然的變化有聲有色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幫助學生理解了第一、二行“一輪落日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沉下去,黃河水正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的詩意,感悟了詩的意境,他們就會分別以緩慢、激昂的語調讀出太陽慢慢西沉與黃河滾滾向前的雄偉氣勢。
然后將鸛雀樓特寫放大,并逐一按樓層做人物的遠望對比。這一設計,既使學生整體理解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詩意,又深入淺出地揭示了詩句所蘊含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突破了課文的重點難點,而且學生也發展了思維,學得有趣、輕松、實在。
三、運用多媒體指導朗讀,訓練語感
長期的教育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文、聲、像融為一體的優勢,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意環境,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學生由于受生活閱歷和時空限制,往往難以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運用多媒體,可使圖與文緊密配合,可為學生創設情境。如,在教學《詠華山》一文時,播放有關華山的錄像,那直觀而鮮明的圖像,生動而簡練的解說詞把華山之高、華山之險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在聲像的吸引下,不由得進入了課文語言所描繪的特定情境,發出“哇!華山真高啊”的驚嘆聲。這樣,學生再讀課文時,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感悟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再如《登鸛雀樓》中第二行詩句“黃河入海流”,這行詩句的句意不難理解,難的是怎樣讀出黃河流入大海的氣勢。因為學生對“氣勢”沒有感性的認識,所以教師用多媒體聲像同步顯示“黃河流向大海”的情境,讓學生聽一聽、看一看,感受“黃河流向大海”是怎樣的氣勢。由于創設了情境,又憑借多媒體聲像同步的動化優勢,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在朗讀時以激昂的語調充分讀出了黃河奔騰不息滾滾“入海流”的雄偉氣勢。
全詩教學結束時,教師再次使用多媒體課件,并配以古箏樂曲,創設情境,帶大家去山西省黃河邊上登鸛雀樓。(音樂起)教師生動地描述:“啊!現在,我們登上了鸛雀樓。朝遠處看,多壯麗的景色啊!看,傍晚的太陽……聽,黃河的水啊……(太陽與黃河水聲像同步顯示)小朋友,此情此景,讓我們一起來吟誦王之渙千古流傳的名詩《登鸛雀樓》。”那奔騰的旋律和壯觀的景象,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聞其聲,見其景,不約而同地吟誦起來,情何其真,意何其切啊!
1. 創設生動情境,提高學生想象思維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積極地思考,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可以給學生創設生動情境。引生入勝的情境會給學生營造一個思考和探究的氛圍,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積極地進行思考,讓學生可以進行發散思維。情境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能夠關注課堂。在情境中學生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生敏感的神經,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帶來一種美的享受,進而使學生能夠認真思考和探究。例如在學習“What would you like?”時,教師就可以帶一些水果,如蘋果、香蕉、桔子、水、可樂和蔬菜等,讓學生到講臺上來進行情境表演。學生看到這些食物和飲料就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積極思考,主動分析,在表演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逐步地學會對英語知識的靈活應用,達到活學活用。
2. 學生合作探究,促進學生溝通交際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推廣,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中都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合作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和溝通的平臺,學生可以在這個平臺中展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通過交流的方式表達給其他學生,使其他學生能夠在傾聽中開闊視野,了解更多的觀點和見解。當學生出現不同觀點時,學生的思維會快速運轉,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和完善學生的認識。教師要善于利用合作學習來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讓學生在表達中提高能力,完善自己。例如在學習“Look at the monkeys”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探究教材上的重點句型:“詢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在...”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生會了解進行時的基本用法,掌握進行時的構成為be+doing。學生通過合作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形成了意見的交流,有些是一致的觀點,有些是不同的觀點,活躍了課堂學習氛圍。合作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認識,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變得更加深刻,有利于學生溝通和交際能力的提高。
3. 巧妙提供問題,推動學生推理判嗄芰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適當地給學生提供一些課堂問題,問題會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和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進行邏輯思考和推理判斷。有了問題作為學生探究的內容,學生會感覺到有事可做,從而投入到課堂探究中,使自己的推理能力能夠得到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促進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例如在學習“What does she do?”時,教師給學生呈現圖片,讓學生思考圖片上的人物的工作和職業。學生根據圖片所呈現出來的人物衣著和身體行為會進行推斷和思考,進而判斷出圖片上人物的職業,接著用英語回答出來,實現對英語的練習和學習。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了,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探索知識,從而在探究中鍛煉思維和推理能力。
4. 課堂豐富游戲,激發學生活動行為能力
游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課堂授課形式。在游戲中學生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快樂,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探究中。在游戲的愉快氛圍中學生會得到全面的鍛煉,不僅僅是思維還有行為。學生為了完成游戲,就要成為其中的一員,從而使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可以參與游戲中,感受到寓教于樂的快樂。游戲的形式使學生的行為得到了鍛煉,促進了學生在動中學,在樂中學,促進了學生行為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學習“Last weekend”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一起玩“快來摘果子”的游戲:教師在黑板左半部分畫一個大大的蘋果樹,樹上寫上一些動詞短語,如play basketball, watch TV, draw picture, take photos等等。在黑板的右半部分寫上I ______ last weekend.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到黑板前“摘果子”。學生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書寫,并且注意動詞過去時的使用。通過游戲的方式,學生會學會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生活,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且游戲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調動了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學生會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游戲活動中,在練習中掌握英語規律 。
總之,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和提高是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的。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善于給學生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和課堂練習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充分地鍛煉自己的能力,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1] 馮寶珠. 淺談小學英語有效教學策略的設計原則[J]. 小作家選刊, 2015(04).
(烏魯木齊市第八十八小學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摘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們質疑提問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思考都是從疑問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實施素質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關鍵詞 小學英語 課堂教學 質疑提問的能力
在當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學生提問題的能力非常弱,沒有問題意識,不知如何提,或者是不敢提、不想提,科學探究的問題大多是由老師提出,學生再進行猜想和探究。這樣的教學結果只能是:培養出的學生沒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因此,如何培養學生質疑提問的能力,就成為了我們當今小學英語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克服心理障礙,樹立自信心,使學生敢問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只偏重于學生接受知識形成技能為主,采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課堂教學模式,壓抑了學生好問的天性,導致不少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如外研版小學英語三起第一冊Module3 Unit1 教授完句型“It’s a tiger/lion/an elephant…”,教師通過閃圖片不斷地隨機問“What’s this/that?”來不斷讓學生根據圖片回答后,教師再問:“誰能像老師這樣也提一個問題考考大家?”因為可模仿,學生紛紛舉手,來到教室前面,指著一張張圖片問道:“What’sthis/that?”,其中有個孩子直接走到衛生區,指著掃帚問道:“What’s this?”這樣,通過模仿提問題,使學生嘗到提問的樂趣,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
二、培養質疑興趣,教給質疑方法,使學生善問
愛因斯坦說過:“最好的老師莫過于熱愛。”創設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誘導學生積極提問,每發現一個小問號,這個小問號就像一個小鉤兒勾住學生的好奇心,問題愈多,好奇心愈強,興趣愈濃,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維就愈活躍。
其次,我們知道“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要使學生善問,必須“教以漁。”例如教學外研版三期第二冊Module6 Unit1 時,在教授完單詞句型后,教師呈現課文中的一幅圖片說:“Look! Here comes our friend Sam. This is Daming’scousin,Daling.Please think about what they talk about? ”討論后,有一位同學舉手說道:如果我Daling,我可能會問“What do youdo on Sundays?”教師在給予這位同學掌聲的同時,說出這個問題正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師必須抓住學生提出的這一問題進行著重教學,使學生會活學活用。又如教學三期第八冊Module8Unit1 Helen Keller這一課時,當揭示課題后,教師問:“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爭先恐后說:“ Who is Helen Keller?”、“When and where was Helen Keller born ?”、“Why is Helen Keller amodel for everyone?”隨即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學課本。這樣,學生在自己提出的問題驅動下,積極思考,不但了解了希望獲得的知識,而且逐漸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興趣,提高了質疑水平。
三、創設問題情境,營造質疑氛圍,使學生樂問
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及培養,不僅有賴于知識和能力的基礎,而且還要依賴于問題情境的設置。比如,上完“購物”這個內容以后,筆者讓同學們做好充分準備開設購物店,全班分為五個小組:男、女時裝店,男、女名鞋店,帽子店,每個同學都擔任一個角色,讓同學們大量運用購物的日常用語:What can I do foryou? Can I help you? I’m looking for… What size…? Can I tryit/them on? How much is it? I’ll buy it. I’ll think about it. 整堂課氣氛活躍,學生興趣很高,獲得很大的收獲。
在課堂上,老師可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或語言材料設置適量靈活性較大的思考題,也可讓學生在同一來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養學生積極求異的思維能力。如教學三期第六冊Decisions 時,為了加深學生對Decisions 的靈活運用,教師創設幾個問題情境。問題情境一:Mothers’Day is coming. I want tobuy presents for my mother。What do you suggest?問題情境二:Summmer Holiday is coming.Our friend Sam and his family will havea travel.What do you suggest? 問題情境三:Now we are in BergerKing,we want to have lunch. What do you suggest?讓學生自由選擇話題,進行討論和情境表演。
在學生準備的過程中,有一組的學生選的問題是情境三。他們把情境設置為一家三口吃飯點餐,一名waiter。當他們點完餐,“爸爸”準備買單時,舉手問道:“這時是用How much is it?還是用How much are they?”筆者表揚這位同學問得好,如果你把你們點的食物看做一個整體,就用How much is it?如果是整體下的每一樣食物就用How much are they?這樣,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
四、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