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3-28 11:00:4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簡述生態平衡的概念,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城市規劃;綠色容積率;建筑節能
中圖分類號:r126.2 文獻標識碼:a
1 概述
現在,評價任何城建是不是先進,從大的層次上來說,主要是分析其生態性以及和諧發展等思想和它的落實情況等,從細小的層次上來分析,關鍵是看其綠化體系的發展等是不是有效,上述的各項內容并非是單獨存在的,它們之間是一種相互聯系,融合到一起的關系,一起作用到城建活動中。筆者重點的論述相關的事項。
2 簡述規劃的生態性
規劃的生態平衡設計就是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術、適宜技術、傳統技術,使城市工程技術、建筑技術為自然生態平衡服務。過度開采資源,污染破壞環境,人口迅速增長,過多侵占自然,100年前、甚至50年前,還沒有如此嚴重?,F在人們認識到為了人類的生存要對有限的地球負責,首先要樹立起保護地球自然生態平衡的大理念,由此基本理念出發,進行城市規劃建設和建筑設計營造。
2.1 不應該過分的聚集,形成網絡模式
目前,我們在認可大城市的背景之下,針對其怎樣發展的事項,現在有兩類看法。第一類是大餅模式的。剩下的一類是相對不集中的,多個中心并存的網格樣式。實踐證明,使用第一類的話,我們的城市將會面臨非常嚴重的生態問題,而且人口過度的聚集,道路非常堵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政經層次的不利現象存在。
2.2 生態城市設計觀念融入城市規劃
工業時代是開發自然資源的時代,城鎮的建立與發展侵占著大量的自然空間,現在人類社會逐步向信息、知識時代過渡,城鎮的規劃建設應是保護、管理自然資源,與自然空間共生、互融,我們應該明確提出“以人與自然共生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區內部,應將自然綠地空間系統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態環境的質量。為推動生態城市建設,最好是采用如下的方法:(1)通過合理的生態手段,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環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2)對于單位或者是老城的改造提供非常有效地物質獎勵方法;(3)積極開展節能活動,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及廢棄物的資源化率。
2.3 對于大氣污染展開的應對
在城市的環境污染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即尾氣。除此之外,還有廢棄物或者是一些別的污染等。車輛在行駛的時候,釋放大量的氣體,車輛通行帶來一些聲響,有非常多的塵土,嚴重的危及到人們的健康,而且會有道路堵塞現象發生,該項內容在城市中出現的幾率非常的大,民眾沒有任何的好的措施來應對這種現象。在國外的一些地區,對于這種問題已經做出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具體的講就是掌控車輛。目前發達區域,它的市中區域的車輛不斷的變多。在市中心設置停車區域,汽車不能駛入中心區,人進入中心區步行或乘公共交通。像是北京之類的城市可按照此類措施,合理的掌控老城的車流情況,在一環區域內,一般的小汽車不能進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區域內居住與辦公的車輛可以通行。目前,我國的汽車產量非常的大,假如將其出口是有一定的益處的,但是把它們放到國內市場中,就會導致一定的不利現象。因為發展一輛城市私人小汽車,城市要增加一定數量的道路面積和停車場面積,現在的問題是,只看生產一輛汽車增加多少國民經濟產值,而沒有計算相應增加的配套設施開銷,車輛的發展速度非常迅猛,然而與之協調的設備等的建設速度并不和它保持一致,因此一些區域經常性的會面對道路擁堵,各個角落都變成了停車區的現象。目前,我們逐漸的意識到城市應該掌控車流,而并非是讓車流來掌控城市。
3 綠色容積率是城市建筑和規劃的生態量度
最近一些時間中,設計人員在開展建設的時候把綠化要素融入到其設計思想里面。把植被和建筑融匯到一起,能夠產生非常多的優勢特征,樹木帶來我們的陰涼能夠在很大層次上降低溫度,進而對于減輕熱島作用來講,作用非常的顯著。其對于水文也有很多的優點,不但樹木可以吸收降水,其所處的土壤等也可以降低地面上的水流,而多余的
水能夠被聚集到一起,這樣在進行建設的時候就可以對其加以利用。同時植被還能夠當成燃料來使用,它地層中的綠化特征比對來看,建筑自身的植被對控制污染來講意義一樣的非常關鍵。綠化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需要一個通用的標準。綠色容積率能夠作為一個城市工具應用于城市總體規劃中,也可以作為一個建筑設計工具被應用于單體建筑中。適合的容積率值的確定可以從如下3種方式中選擇:(1)它可以是設計師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綠化程度。(2)綠色容積率值也可以根據地塊預設的功能來確定。(3)綠色容積率的價值也可能通過生態學來決定,或者以地塊在未發展之前的葉面積指數值為依據,通過對地塊綠化的恢復來反映其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綠化狀態。也可將其視為生態總體規劃的一部分,該規劃對于不同地點的葉面積指數值有不同的要求。
建成環?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陳袒囊桓鱟鈧饕朧┚褪且脛參鎩=躺莼實母拍鉅氳匠鞘泄婊蟶杓浦腥ィ邢m晌蹕虺鞘鋅沙中⒄刮蠢湊鉸緣囊桓鮒匾街琛?
4 規劃中體現的節能理念和方法
由于經濟高速前進,對于資源等的需求量不斷的增加,此時資源供應的形勢就變得非常的嚴峻。站在資源使用的層次上來分析,大約六分之一的資源是用到建筑領域里。所以,身為使用資源最多的領域,建筑行業一定要認真的貫徹落實節能思想。怎樣把節能意識反映到規劃活動里,主要的有如下的一些層次的要素。第一,在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利用中倡導“償還原則”。第二,在城市空間規劃中提倡緊湊型的城市布局及綠色環保的交通方式。第三,對單體建筑的能源優化設計采用節能建筑,倡導新型的能源概念。
結語
通過上面的敘述,我們發現,開展生態規劃關鍵的意義是為了獲取和諧發展,群眾是城市的主要構成要素,在規劃的時候要切實的考慮到他們,要結合其具體的思想意識來開展多項設計活動。之所以開展生態活動,最為關鍵的是分析多項生態關聯,此類關聯又多反映在將土地當成前提的任何生態的內在關聯層次中,只有把人和生態的聯系區分好,切實的做好城建活動,合理的利用資源,維護生態。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生態活動順利開展,確保城市變得更加的和諧。
關鍵詞:城市河道;生態治理;生態河道
中圖分類號:X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9X(2010)04-0095-02
1 引 言
大連市多直接入海的中小型河流,具有河短、基礎流量小的普遍特征,且大多屬于季節性河流。大連城市河道的治理先后經歷了依附自然被動防御階段、發展生產與河爭地階段和防洪排污經濟治河階段,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生活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對于河道的治理在滿足行洪排澇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開始重視其生態、景觀、休閑、娛樂等功能[1]。
2 生態河道概念的提出
從20世紀60年代起,面對工業革命帶來的河流污染與破壞問題,歐洲各國開始重視河流的治理。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現代生態學的發展,他們進一步認識到河流治理工程還要符合生態學的原理,提出了建設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
多數學者認為生態河道建設是指在保證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建設生態河床和生態護岸等工程技術手段,重塑一個相對自然穩定和健康開放的河流生態系統,能長期維持河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最終構建一個人水和諧的理想環境[2]。
3 河道生態治理的原則
3.1 尊重自然原則
尊重自然的原則是城市河道生態治理的基本原則。對河道進行生態治理的過程中盡量維持河流的自然形態,注意結合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充分發揮河流生態系統自凈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3.2 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河道生態治理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保證足夠的水面率和水體容量,保證水體循環流通,進而改善整個流域的自然生態環境,達到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全方位的協調。
3.3 植物合理配置原則
植物合理配置原則是指在河流生態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濕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建立起多樣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3]。
3.4 協調統一原則
發揮城市河流生態系統在景觀中的作用,將美學融到城市河道生態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態系統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 形成城市景觀中的一道亮點。
3.5 發揮河流的社會功能原則
城市河道的生態治理在滿足河流防洪、排澇等基本功能的同時,也要發揮河流的休閑娛樂、景觀等社會功能。城市河流生態系統應該能夠為人們提供可親水的休閑娛樂的空間。
4 河道生態治理的實例
鳳河發源于大連旅順口區的老鐵山,流域面積23.93km2,河長10.12km,為季節性河流。鳳河河道大部分為自然形成沖溝,河道寬度在20~56m之間,主要做泄洪渠使用。2007年11月~2008年11月,對鳳河在旅順科技創新園境內的河段進行了治理,治理河段長度為2745.57m。
鳳河該河段治理在工程設計中注入了生態建設理念,具體措施包括:護岸采用復式斷面,直立式護岸為石籠結構,斜坡式護岸為用干砌石結構;駁岸將軟質駁岸、硬質駁岸、濕地島駁岸、休閑島駁岸、支流駁岸、水下平臺和親水臺階有機結合,形成多樣性的護岸結構;河床采用干砌石護底,在軟塑淤泥質土上層覆蓋石渣和毛石;護岸表層進行綠化,河道南岸布設三處濕地島,河堤布置綠化廊道和景觀帶,為人們提供休閑游玩的場所。
鳳河的治理實現了生態修復與親水結合的治河理念,石籠和干砌護岸和護底具有透氣、透水性,河床內、外環境之間可以進行物質循環和交換,對滯洪補枯、穩定護岸和植被恢復有利。同時,石縫間也為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留有生存空間,有助于實現河道內的生物多樣性,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
5 關于河道生態治理的體會
5.1 必須截流污水
進行河道的生態治理,首要任務是要進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將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納入城市污水管網,禁止向河道內排放污水??筛鶕樗辞轭A報,提前放空, 利用洪水對蓄積水進行置換,以保證河道良好水質。
5.2 保證水流多樣化
生態型河道要求在滿足行洪需求的基礎上,宜寬則寬、宜彎則彎、深淺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樣性。水流的多樣性能夠滿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階段對水流的需要,同時也更具景觀價值。
5.3 采用可滲透型護岸、護底
河道的護岸和護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漿砌石結構,可利用卵石、塊石堆體等具有滲透性的材料,不阻斷河道內外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護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實邊坡, 或采用根系發達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進行護坡處理。
5.4 合理配置岸邊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盡可能留出空間,種植防護林帶,在河坡鋪種草坪和灌木,可增強生態功能,一方面可以起到涵養水源、過濾地表徑流、減少河水污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調節沿河地區的溫度、濕度,發揮景觀作用,提升環境的舒適度。
在河道中以小島、岸邊灘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營造一些濕地,也是河道生態治理的一種重要手段。濕地是水生態系統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強、最完整的區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態系統中物理、化學、生物的共同作用,促進水生態系統的平衡。另外,濕地充滿了野趣,散發著自然氣息,可成為休閑娛樂的場所。
河道水面上可種植浮水植物和浮葉植物,如水葫蘆、荷花、睡蓮等,這些水生植物能夠吸收水中的營養物質,有助于水體的自我凈化。
5.5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強管理,以維護河道的生態平衡。①要加強對水中生物和水體質量的觀察與調查,及時掌握生物種群的生長、繁殖情況和水體質量變化規律,對生物的數量、品種及時進行調節。②要監督檢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況,禁止向河道內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質。③要合理利用相關設施,通過河水置換、增氧等綜合措施,增強水生態系統修復的效果。
6 結 語
將生態的理念應用于河道的綜合治理中,是城市河流整治的發展趨勢。利用生態修復技術使受到污染的城市河流重新恢復水生態環境功能,可以使河流在發揮防洪排澇的基本水利功能的同時也具有景觀和休閑的功能,有助于改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1] 高永敏,許士國.大連市生態型河道建設[J].城市水利,2004(14):53~55.
[2] 蔣沖良,徐俊.河道生態化在河道整治中的實踐[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7(11):70~71.
[3] 于智勇,崔鳳國.城市受損河流生態恢復的原則[J].中國科技信息,2005(7):139~141.
[4] 董哲仁.河流生態恢復的目標[J].中國水利,2004(10):6~9.
[5] 李嬌嬌,毛明海.城市河流生態恢復研究[J].科技通報,2007,23(1).
[6] 裘江海.河岸景觀設計理念初探[J].水利規劃與設計,2004(3).
關鍵字:景觀生態學 城市建設
Abstract: landscape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landscape dynamic change and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landscape beautification pattern, optimize the structur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subje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ity'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landscape ecology as a good idea to provide the landscape city ecological improvem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fers the basic concept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city environment.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City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1.景觀生態學的概念及發展
1.1 景觀與景觀生態學的概念
景觀生態學 (landscape ecology)是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與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之間交叉學科,主體是生態學和地理學。
1.2景觀生態學的發展和應用景觀生態學的發展
景觀生態學是上世紀30年代末前蘇聯C.特羅爾所倡導的學術方向。這個倡議和往后的B. H.蘇卡喬夫提出的生物地理群落學說, 促進了生態學與地理學的結合, 使生態學和地理學的觀點日趨接近融合[1]。在生態學與地理學結合后, 一方面生態系統的概念擴大到與地理環境成分的有機結合和功能聯系, 另一方面解決綜合地理學的問題越來越多地采取生態學的觀點。景觀學移植到西方, 由西方國家的生態學家發展為景觀生態學[2,3]。
我國改革開放后, 部分自然地理學家和生態學家十分重視景觀生態學的應用研究, 如景貴和等進行的景觀生態分類和農業布局的地段設計研究[4],在景觀生態分類基礎上進行環境建設的景觀生態設計研究[5],鐘曉青等的廣西北海火車站廣場景觀生態工程分析研究[6]等, 實際上都是景觀生態學應用方向的研究。
2.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的研究和應用
2.1城市生態景觀研究的基本內容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就是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規劃景觀空間結構,使廊道、嵌塊體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使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而適于人聚居。關于城市景觀生態研究基本內容, 主要應側重以下六個方面:
(1)城市空間結構包括城市布局與空間結構、城市建設用地與非建設用地、城市廊道、城市空間資源和城鄉交接帶的發展與演化。
(2)城市生態過程能源供應與消耗、水資源利用與循環、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城市人口的積聚與擴散、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維持是其主要研究內容。
(3)城市環境問題。
(4)城市生態建設包括綠化、美化、環境優化、清潔生產與文明消費。
(5)城市景觀風貌城市特征形象(CIS) 與景觀視覺識別(CVI) 、城市風貌與環境空間藝術、景觀文化與景觀美學。
(6)城市景觀規劃包括城市規模與環境容量、環境敏感區的保護、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綠色空間體系的構建以及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
2.2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簡述
城市生態景觀主要依靠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來實現。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就是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 將景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 從景觀整體上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及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合理地規劃景觀空間結構, 使廊道、斑塊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 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使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 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而適于人聚居[7]。城市景觀是經濟實體、社會實體和自然實體的統一, 它兼有兩種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態系統的屬性, 因此,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除收集和調查城市景觀的基礎資料, 對城市進行景觀生態分析與評價的基礎工作外, 其規劃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環境敏感區的保護、生態綠地空間規劃和城市外貌與建筑景觀規劃[8]。
2.2.1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目標與原則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總的目標是改善城市景觀結構, 加強城市景觀功能, 提高城市環境質量, 促進城市景觀的持續發展。具體有如下目標[9]:
(1)安全性: 保證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在重大災害如地震、火災中, 作為疏散居民的場所, 從而保證廣大市民免遭不幸, 這是社會目標。
(2)健康性: 有兩種含義, 一是維護城市景觀生態健康, 即維持城市景觀的生態平衡;二是保證市民在生理上及精神上的健康。這既是生態目標, 又是社會目標, 同時也是經濟目標。
(3)便利性: 經濟有效地確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 在居住區或居住小區范圍內, 游憩不用乘公車, 步行可方便地到達, 這是社會目標。
(4)舒適性: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就是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個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技術和自然于一體、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 誘發人的創造精神以提高人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并創造一個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這既是社會目標, 又是生態目標。
3.景觀生態學對城市景觀建設的影響
景觀生態學原理不僅具體的指導城市生態景觀的建設,為城市的生態景觀建設提供理論指導。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城市景觀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發生重大改變[10]。
(1)景觀生態學的綜合、整體等系統論思想有助于城市景觀設計的全局、整體意識的建立。景觀設計的對象往往比較具體,尺度相對較小。景觀生態學整體而系統地分析環境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景觀設計中能使設計者高瞻遠矚,使其設計界域提升到營造區域環境的高度,增加環境的生命力。
(2)可持續的城市景觀不是盲目地堆砌自然元素,而是運用相關的系統知識,適度開發的同時,盡可能地保護和恢復自然的生態平衡。但環境設計師可以運用所掌握的生態知識,運用一定的方法來達到影響景觀生態功能的目的。如增設廊道、增加景觀連接度等來加強景觀中各要素在功能和生態過程上的聯系。
(3)景觀生態學原理提示人們要虛心向自然學習。自然不僅是可利用資源的寶庫,也是解決所有設計問題的最好典范[11]。向自然學習美的形式,學習萬物生長的規律。而最重要的,作為環境工作者,需要尊重自然,在設計中遵循自然的規律,做到生態設計,為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努力。
4.結語與展望
當今世界的一切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問題無一不與城市化、工業化有關。如何合理運用景觀生態學在未來城市景觀中實現原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結合,貫徹“適宜自然、保護自然”的宗旨, 從生態的角度進行人性化的城市景觀生態規劃,達到“天人合一”,將是未來城市景觀生態學的發展重點。同時,如何合理的利用城市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需要我們繼續探討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索恰瓦著(李世玢譯).地理系統學說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1. 79 - 80.
[2] Richard , Forman T T . Ecology of the landscape. Bioscience [J ].1983 , (10) : 535 - 539.
[3] Richard , Forman T T , Michel Godron. Landscape Ecology [M].New York : John Willey , 1988. 110 - 119.
[4] 景貴和.景觀生態學•現代生態學透視[M].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0.
[5] 景貴和.自然地理學與環境建設[M].自然地理學與國土整治.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5 - 7.
[6] 鐘曉青,張宏達.北海車站廣場景觀生態設計與工程實施問題[J].熱帶地理, 1999 , 19 (4) : 3003051
[7] 黃志新,張建平.試論景觀生態學原理與城市景觀生態建設[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9.
[8] 張曉鋒,張玉清,林宏貴.人性化的城市景觀生態規劃[J].阿壩科技,2007,1.
[9] 石鐵矛,李團勝.人居環境建設的城市景觀生態方法―沈陽市景觀生態規劃研究[J].規劃師,1999,1(15) :41-46
關鍵字:綠色空間;生態綠地系統;城市綠地系統;生態規劃;生物多樣性
城市作為高密度的人類聚居地,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尤為突出。在我國,隨著80年代以來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工業污染等生態破壞現象也由城市逐步擴散波及周邊的農村。城市化地區的環境保護問題,顯得越來越尖銳,日益嚴重的大氣污染、酸雨、水資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態失衡矛盾,都要求我們從城市與區域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方面去認真考慮解決問題的出路。
綠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當今時代,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生命離不開綠色,人類呼喚綠色。綠色空間,能給城市和建筑帶來舒適、優美、清新和充滿生趣的環境。因此,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追求著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樂”的生活理想。
“田園城市”理論是1898年由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其基本構思立足于建設城鄉結合,環境優美的新型城市,“把積極的城市生活的一切優點同鄉村的美麗和一切福利結合在一起”?!熬G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戰之后前蘇聯與東歐等國家的城市重建中開始大規模的付諸實踐。
從“田園城市”到“大地園林化”,這就是近百年來有關人類聚居環境綠色空間規劃思想發展的基本軌跡,與之相應,世界各國規劃師的工作領域,也逐漸從較小尺度的城鄉物質環境建設規劃,走向了宏觀尺度的區域性,“社會——經濟——生態”綜合發展規劃。大地園林化,成為人類聚居環境營造活動所共同追求的一種崇高理想。
生態綠地系統,使人居環境中發揮生態平衡功能、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綠色空間,即規劃上常稱之為“綠地”的空間。它作為一類“人化自然”的物質空間之統稱,著重表述了人類生存與維系生態平衡的綠地之間的密切關系,同時也強調了綠地影響人居環境建設的主要是生態功能。
城市綠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內涵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漸變和突變,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帶性分布特點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觀,決定了城市綠地基礎。城市綠地根據不同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將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宗教,歷史文化等融合在綠地中,營造出不同風格的城市綠地景觀,充分體現出城市的歷史文脈和精神風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綠地的重要功能。
中國城市綠化從最初的黃土不露天,到見縫插綠,再到把城市綠地當作一個大系統來對待,這三部曲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依據生態學的理論探尋城市綠地系統的結構、指標和效應,逐步成為中國城市綠地系統研究熱點中的熱點。
一: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基本定位的認識
雖然目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尚沒有明確的法定地位,但在國家的行政文件和相關法規條文中,以及在業內人士的認識上,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它的規劃層次應定位于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它的規劃成果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加以落實。在這一定位之下,城市綠地的規劃、建設、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國的城市規劃體系之中得到確實可行的良性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才具有實際的作用。
二:規劃定位決定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工作范疇
作為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專項規劃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工作特性或者說實質性內容主要應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城市各類綠化用地的規劃控制,既在保證用地數量的同時,形成合理的綠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綠地體系的規劃,如公園綠地、防護綠地、減災避災綠地等體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綠化特色的擬定,既結合城市自然條件和城市性質,針對不同用地的特點推薦不同的植物品種、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綠化景觀。
其中有兩個問題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不是所謂的“生態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實施載體是綠地,綠地的建設的確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但是,不能因為綠地具有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就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引伸為城市生態規劃。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植物只是一個因子。如果我們不討論所謂“生態規劃”本身的提法是否恰當,只是暫且承認它的話,它的工作內容要遠遠超出植物和綠地的范疇。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應該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從綠地系統的布局結構上、綠地的數量上、以及植物種植的原則上注重綠地生態效益的綜合發揮,以求城市綠地對城市生態環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這只是運用相關學科的理論發展本學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不是“生物多樣性規劃”也無法包含“生物多樣性規劃”。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體及其構成的綜合體,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應在基因、物種及其生境三個水平上加以保護”(摘自《辭?!罚?。從這些基本概念中我們應該已經體會到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關系。植物是城市綠地建設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種類型,但它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生物多樣性規劃中都只是一個因子,不能“以點代面”。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工作內容之一,但絕對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實踐與案例分析
一:廈門市(三區一縣)綠地系統規劃(1996年10月)
相關內容簡述:至1994年末,廈門市市域面積約1 516km2,轄6區1縣。本規劃是除廈門本島以外4個城區的綠地系統規劃,嘗試增加了“廈門市市域綠地系統規劃構想”一節,旨在對廈門市城市綠地系統提出一些構想和建議。主要內容有:
(1)廈門市域綠地布局結構 根據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的規劃意圖和對廈門市自然山水條件的分析,從整體上把握廈門城市綠地體系的建設,提出融山、海、城、島、林為一體的“山環城、城環灣、海環城”的布局框架。
(2)廈門市域綠化用地的規劃控制要求 第一,根據各城區綠地系統規劃提出城區綠地的規劃指標,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綠地率等;第二,從城市生態環境改善的角度對廈門市域土地利用規劃提出建議,對城市組團隔離帶用地、郊野游覽休閑用地、水源保護用地、自然生態用地等類型的用地提出規劃設想。
二: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綠地系統規劃(完成時間:2000年1月)
相關內容簡述: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青島老市區隔海相望,是青島的輔城,轄區面積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54平方千米。
(1)規劃范圍與規劃層次: 第一層次為行政轄區綠地系統規劃,用地規模為轄區范圍,重點是通過對城區外圍大環境的宏觀控制,突出城區西北部山林景觀與東南部海濱風光的結合,達到城市山水構架的重建與完善。第二層次為城區綠地系統規劃,用地規模為54km2,重點是按城市綠地分類建立城區的綠地體系。第三層次為行政商務中心區綠地控制性規劃,用地規模為4.5km2,重點是在重點地區對城區綠地系統規劃進行深化,強調微觀層面綠地建設管理依據的建立(此階段實質上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下一層次的工作)。
(2)行政轄區綠地系統規劃的主要研究內容 第一,土地利用規劃對綠地系統規劃的限定因素的明確;第二,自然山水骨架為綠地結構提供的基礎條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開發對綠地結構影響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觀要素與結構的把握;第五,開發區綠地結構的構建。
(3)行政轄區綠地系統規劃的主要規劃內容 第一,規劃的定位;第二,系統的構成;第三,與海洋生態系統相關的保護要求;第四,城區外圍風景區、森林公園、農副產品加工區、旅游度假區的規劃控制要求;第五,開發區總體規劃用地范圍內綠地的規劃指標。
以上規劃均以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確定城市“生態優先”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建成總量適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地系統。秉執“開敞空間優先,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系統整合、遠近結合、地方特色、彈性發展、可操作性“的原則,在對城市生態進行整合分析和綠地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科學地制定城市綠地的發展指標,合理安排市域大環境綠化的宏觀空間布局和各類園林綠地建設,達到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優化城市品質、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結束語:
世紀之初,中國現代城市建設正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時期,國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全社會都不約而同地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地區人居環境中維系生態平衡地自然空間和滿足居民休閑生活需要地游憩地體系,也是有較多人工活動參與培育經營地、有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地各類城市綠地的集合。城市綠地系統與人居環境的建設與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互動關系。為了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必須同步進行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
參考書目:
1 李敏.城市綠地系統與人居環境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 徐乃雄.城市綠地與環境[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2
3 劉濱誼,張國.近十年中國城市綠地系統研究進展[J].中國園林,2005(06):25-28
關鍵詞:生態建筑;建筑設計;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應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項新技術和新理論引入到了建筑設計中,使建筑設計更加向著科學的方向發展,生態建筑理論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追求建筑與自然平衡發展的建筑理論,也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體現,在自然環境保護越來越迫切的背景下,這種生態建筑理論更應該獲得推廣并應用到建筑設計中,所以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具體介紹如下。
一、生態建筑理論概述
近年來經濟水平發展迅速,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過這一切的背后,許多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從而使大面積的自然環境遭到了破壞,各種污染已經充斥著整個環境,這就不得不讓人們重新思考自己的發展方式,對環境的保護工作顯得迫在眉睫,各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開始了考慮環境的因素。建筑行業是眾多行業中的一支,建筑的取材、施工等方面都與自然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近年來建筑領域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重視環境保護的生態建筑理論,它的含義是將生態學和建筑學融合到一起,減少資源消耗,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尋求人與自然平衡的發展理論[1]。
二、生態建筑理論的原則
1. 重視環境保護
自然環境是人的生活環境,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健康和長遠發展,生態建筑理論首先要注意環境保護,充分考慮到周圍的生態環境,減少建筑對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要走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
2. 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生態建筑理論注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減少資源浪費?,F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在建筑設計時不斷將樓層加高,把停車場轉為地下,這些都是充分利用空間資源的例子。另外在利用自然資源時要注意提高利用率,而且要做好節能減排工作,減少資源浪費。
3. 適應生態地域特征
為了使建筑在竣工后與當地的生態地域特征相吻合,所以在建筑設計時要對區域的生態特征進行考察,充分了解周圍建筑的風格形態和自然環境,在設計時要能夠將建筑融入當地的生態地域特征。
三、生態建筑理論的應用
生態建筑領域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在宏觀上可以從建筑規劃設計、建筑材料安全性選擇、節能設計、科學設計與自然結合四方面考慮,應用到具體設計內容上,可以從通風、綠化、采光、噪聲和空氣污染控制、外表面結構設計五方面考慮,下面對這些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1. 建筑規劃設計
建筑的規劃設計階段是非常重要的,直接關系到了建筑最終是否能夠體現生態建筑的特點。因此在起初建筑規劃階段,要充分考慮建筑的選址能否對環境造成影響,在查閱相關資料后,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和自然平衡實地進行考察,協調好于自然的關系,維護生物的多樣性[3]。在建筑宏觀設計方面,要充分考慮建筑形態的美感和對自然的影響,使建筑外形和內部空間能夠合理搭配,能夠與自然充分融合到一起。
2. 建筑材料安全性
在建筑進行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這些建筑材料的選擇是非常關鍵的,因此在建筑設計階段,對建筑每個階段的建筑材料的安全性予以重視,注重選擇無毒性、無污染的材料,能夠就地取材的自然材料,在取材時要注意不會對生態平衡造成影響。另外還要對建筑材料的整個循環過程,進行充分考慮,從建筑材料的選取到使用,直至若干年后廢棄,都要保證對自然環境不會造成污染,避免二次污染的出現。
3. 科學設計與自然結合
當前科技水平發展迅速,許多新科技在建筑領域不斷涌現,在建筑設計時,要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設計,將建筑與自然進行結合,通過計算機,創建出建筑效果圖,使電腦控制技術融入到建筑內,實現先進物業管理方式,為建筑竣工后能夠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打下基礎。這種利用科學設計的手段將自然結合起來的方式,不僅可以提高設計效率,保證建筑質量,而且能更好地保護生態平衡。
4. 節能設計
現在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不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少,能源的消耗已經成了當前一個嚴峻的問題。在生態建筑理論中,更加注重能源的節約設計,可以分為三方面來分析。
首先在建筑設計階段,采用建筑材料要節能,例如限制使用實心磚,可以節約大量粘土和減少建筑承重壓力,推廣使用高科技復合材料的保溫板,保溫效果好而且使用年限長。
其次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比如利用太陽能、風能,建造太陽能供暖系統和風能發電照明系統,在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能源是當前的首選[3]。
最后,在建筑投入使用后,要充分注意減少能源的浪費和消耗,例如設計安裝節水型水龍頭,建造廢水再利用系統等,減少寶貴水資源的浪費。
5. 具體應用
5.1 通風設計
建筑的通風對于室內環境和人的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的整體設計可以影響自然的空氣流通,在設計階段,注重建筑美觀的同時,要考慮其對空氣流通的影響,盡量不改變原先的流通方向,實現自然流通。所以,就要求設計人員對空間設計和整體布局都要考慮周全,將一年四季的參數輸入計算機進行模擬,從而輔助完成整體通風的合理設計。
5.2 綠化設計
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建筑的綠化,會讓人們感覺到建筑中融入自然的氣息,而且合理的綠化可以提高空氣質量,減少室內外溫差。在對綠化設計時,需要考慮以下三方面:首先要考慮人與綠化的融合,不僅僅是單純地增加綠化面積,要使人與綠化能夠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保證人與環境的協調性,其次要合理搭配水環境和綠化環境,從整體設計的角度去考慮,實現水與綠化環境能夠改善建筑區域內氣候的目的[4]。
5.3 采光設計
我國的一年四季分明,春秋季、夏季、冬季的光照時間和太陽高度角都不同,太陽光對室內環境和人體健康都有一定的益處,所以在建筑設計時,要對采光進行充分考慮。在建筑設計時,要搜集相關的數據進行計算機模擬,建筑之間的遮擋是一項重點,要對整體建筑進行合理規劃,使建筑的采光能夠實現最優化。
5.4 噪聲和空氣污染控制
噪聲和空氣污染會對建筑內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危害。在建筑設計時,要實地對噪聲和空氣質量進行監測,使建筑盡量離交通線有一定的距離,在臨街區域要進行綠化覆蓋,減少噪音和空氣污染對建筑的影響[5]。對于噪聲超出標準的區域,要安裝隔音玻璃;對于空氣污染方面,盡量利用通風設計來進行改善,必要的可以增加空氣凈環設備,提高建筑區域內的空氣質量。
5.5 外表面結構設計
對于建筑外表面結構的設計,不但要有藝術感,與自然融為一體,符合人們審美的觀點,而且還要注意窗戶和外墻的結構布局,通過對采光的研究,合理設計窗戶的位置和尺寸,墻體采用環保型保溫材料,使建筑內外溫差減少,增加人們的舒適度[6]。
總結
建筑是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產物,也是人們居住和生活的空間,在自然環境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要在建筑領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本文對生態建筑理論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并詳細分析了在建筑設計中的具體應用,希望能夠進一步促進生態建筑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推動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應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富平,栗德祥.綠色技術在生態建筑設計中的集成應用[J].建筑學報,2007,(9):47
[2] 葉炯,張鳴,朱達莎.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幾點思考[J].華中建筑,2009,(6):194
[3] 杜全虎.人性化的節能適宜技術生態建筑設計[J].山西建筑,2009,(18):173
[4] 黃少云.淺談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可持續發展理念[J].山西建筑,2008,(2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