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4-01 15:58:0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地理實驗教學的意義,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在史前的傳說時代,古希臘人造出了葡萄酒,并尊奉狄奧尼索斯為酒神,酒神教會人類制酒的秘訣。高盧人和葡萄牙人造出了啤酒,他們的酒神是蘇塞魯斯。龍舌蘭酒是中美洲神圣的飲品,他們尊奉的神是女神瑪雅胡爾的兒子。這些文化或進入神話傳說,或被雕刻在古老的神廟里,或進入傳統史詩和歌曲,一代代流傳下來,并被人們虔誠地紀念著。我們不妨對中國酒文化中的“儀狄造酒”進行剖析:中國的酒神就是儀狄。
首先,在歷史文獻中有多處關于儀狄造酒的記述。最常引用的是《戰國策》卷二十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酒”條中說:“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其他相關記載還見諸《世本》《呂氏春秋》等。由此可知,夏時,儀狄釀造了醇美之酒,距今已有4000余年。
還有一個說法,“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于儀狄”,是說上古“三皇五帝”時,就有各種造酒之法流于民間,但儀狄將前人之法進行歸納總結,推廣開來,使之流傳于后世。所以郭沫若先生說:“相傳禹臣儀狄開始造酒,這是指比原始社會時代的酒更甘美濃烈的旨酒。”這個說法比較符合中國古人的思維習慣和信仰習慣,即將某一種集體創造、集體傳承的文化的功績,歸之于一個最有影響的人,并將其祀之為神。比如將文字創造歸之于黃帝史官倉頡,將養蠶繅絲歸之于黃帝的正妃嫘祖,將造車歸之于司掌造車的官員奚仲,將陶正寧封子說成是燒陶的始祖等。因此也把夏禹的臣屬儀狄奉為酒神、酒祖。
儀狄在哪里造出了旨酒?地理圖志《星野圖考》記述曰:“汝南應野多酒事。儀狄造酒汝海之南,應邑之野,取其水耳。”
汝海、應邑在哪里?有史籍記載,古時候汝河流經汝州的一段被稱為汝海。汝海之南,就是汝河南岸。應國始為殷商所設置,之前,有應部落,以應龍為圖騰。周滅商后,武王將兒子改封于此,應國自此成為周王朝姬姓的嫡系子孫諸侯國。
應國的確切地址在哪里?1986年至1990年,斷續數年的發掘,考古工作者在今河南平頂山市寶豐縣探出大量古墓葬,發現了應國國君墓與國君夫人墓,以及周貴族墓共100余座,確認平頂山市郊薛莊鄉南原潰陽鎮一帶即為古應國都城所在地,即今寶豐縣南。同時出土文物萬余件,其各種材質的酒器3000余件。從爵內的大篆銘文可以看出此地造酒歷史之悠久,規模之宏大,不僅說明古應國的具體地址,而且證實了此地與酒文化的關系。
據各種史料,寶豐造酒的歷史幾千年不曾中斷。《寶豐縣志》載,宋時,這里“萬家立灶,千村飄香”“煙囪如林,酒旗似蓑”。作為造酒之所及官方監督酒務和征收酒稅之所的商酒務,多達十個。一學宗師程顥也曾在商酒務監酒稅,在政務之余,兼及講學,留下“酒務春風”之佳話。
以上便是我們依據傳世文獻、史籍記載、考古發掘和古代文物所得出的結論。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活態的民間口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證據。
既然有關儀狄造酒的神話傳說見諸史籍記述,既然寶豐酒業的歷史那么古遠悠長,歷經夏商周直至唐宋元明清一直是一派繁盛,按照民俗文化產生沿革的普遍性規律,這期間必有大量相關的神話、傳說、風物、民俗、信仰、祭祀流傳下來,并且至今仍在活態地傳承。據說商酒務村有關儀狄造酒的傳說婦孺皆知,甚至認為儀狄就是商酒務村人。還說當年儀狄在此造酒所謂的“取其水耳”,就是當地金家泉之水等。
我們研究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人都生活在歷史建構的信仰之中,而信仰的表現形式主要是神話傳說和信仰崇拜。沒有神話與傳說,那一段歷史便無所憑依。古老的神話與傳說都保留著一定程度的原始面貌。雖然這些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作為儀狄造酒的直接證據,但它們可以成為一種間接的證明。
如果我們能夠對寶豐有關儀狄文化的活態傳承做更充分的挖掘,那么,用這種由傳世文獻、考古發現、人類學口傳與非遺共同構筑起來的簡潔而完整的系統,來說明儀狄造酒在寶豐是可以言之成理的。
二
我們對遠古文明的發生,大多還是依靠推論。由于史籍記述大多語焉不詳,多有歧義,有的還自相矛盾,加之研究者各自占有資料的不同,或立場有別,從而容易得出不同的結論,而長期爭論不休,使我們的研究工作處于極其復雜的狀態,難以得出最終的結果。
比如舞陽賈湖遺址的發掘,通過對出土陶器里保存下來的沉淀物進行分析表明,8000多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
這與史籍上所說帝堯、帝舜時期已有酒的釀制的記述在時間上是吻合的。而儀狄造酒是大禹時期,那么,儀狄應該不是中國造酒的第一人。
從民俗學觀點來看,在人類文明起源時期,許多文化都是廣大勞動人民集體創造、集體傳承的,而其中一個重要人物往往被奉之為神,并且世代流傳下來。
這種神話傳說在廣袤的神州大地廣為傳播,在條件適合的地方,就會落地生根,與當地的山川、河流、歷史、人物結合起來,形成許多故事、風物和信仰、習俗,形成一個特定的語域中心,最終形成一種地域文化形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表達出的是對這種地域文化形態的尊重,它并不強調唯一性,而是一種文化在多個地域產生、傳承、發展的文化,它們也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只要有足夠體量和一定的影響,我們應當一概予以認可,并有責任對之進行保護。不同的地域可以對這種文化實行資源共享的原則。
如果我們愿意從這個角度出發,用這種胸懷和立場去評估儀狄造酒,那么,依據寶豐現在所擁有的資源,完全可以得到承認與肯定。
從這個意義上講,寶豐繼續深入挖掘有關儀狄造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三
站在8000年后的今天,回望中原史前,我們會清晰地發現中原遠古文化的恢宏氣度。那是一片文明萌動的火種,那是一個輝煌征程的起點,它向千秋萬代的中國人昭示著這個民族的驕傲。
今天回顧和探索儀狄造酒這一段遙遠的歷史,對已經進入現代工業文明時代的我們,有什么現實意義呢?
我認為首先還是具有中華文明探源的意義。人類關于自身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歷程,而在世界五大洲的各個文明古國中,大部分文明都先后走向衰落和消亡,唯有東亞文明數千年未曾中斷地發展到今天。這種偉大的文明當初是怎樣發生的?這對我們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而言,是一個十分重大、十分深奧,而又充滿挑戰的課題。古往今來,我們從來沒有止息過探究的腳步。
近年來,這個工程受到了兩個重要引擎的推動而有長足的進展:一個是考古的深化;一個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轟轟烈烈地開展,各個地域都對自己的文化進行著深入挖掘和研究。
文明探源工程原本是由考古學家主導的。考古學看重實證,回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說與神話,反而削弱了對實證的解釋。但近年來,有學者主張打破考古的學術壁壘,實現神話傳說與真實的對接,讓考古人重新認識到了神話傳說的價值所在,同時,也使神話傳說在考古里體現出了自身的價值。
其次是具有重建我們歷史文化記憶的作用。中國正經歷著從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猛烈轉型,在這個現代化的時代,一切農耕文明架構下的文化記憶正以驚人的速度瓦解、消散和泯滅。我們對遠古文明的探索,就可以使歷史文化記憶由模糊變得清晰,由無形變得有形,而且作為一種明確的符號,立體地存留于世,從而使今天與昨天實現對接,而不至于留下一個又一個巨大的歷史斷層、文化斷層和情感斷層。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4A-
0119-01
初中地理教材和圖冊中都有大量的地圖、剖面圖、示意圖、景觀圖、遙感圖等圖像,正是這些圖像組成了具有極其豐富內容的圖像系統。這既體現了地理學科與初中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也是地理學科的獨特優勢。這些地理圖像涵蓋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可以說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因此,地理教師要善于利用以圖導學教學模式,提高地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一、以圖創境
初中生普遍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心理特征來開展地理課教學。如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將各種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圖像,尤其是景觀圖像作為創設情境的材料,在課程導入時就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例如,在教學“經線和緯線”時,如果照本宣科地向學生講述“經線是在地面上連接兩極的線,表示南北方向,緯線是地球表面某點隨地球自轉所形成的軌跡”,既枯燥乏味,也很難使學生一下子就將經緯線的概念分清楚。這時,如果教師先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播放關于地球自轉以及經緯線等相關視頻和動態圖片,再將視頻和圖片中的內容講述給學生聽,就能加深學生對該概念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圖探究
以圖探究是以圖導學教學模式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通常本環節都會分為三個模塊:第一個模塊是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即在之前的教學情境背景中,教師結合教材內容、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現有的地理知識水平,選擇合適的地理圖像,然后設計一系列不同程度卻呈階梯型的問題,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有目的地觀察和分析地理圖像。第二個模塊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或者合作的方式探究問題。即對于難度不大的問題,主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最后獨立解答問題;當問題難度較大時,就讓學生通過合作探討的方式解決問題。這里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教師要控制好探討的時間,要預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發表意見和看法。第三個模塊就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進行總結和歸納,然后結合學生的發言,再結合地圖對答案加以糾正、補充。例如,教師在講解“日本”章節時,就可以讓學生讀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地圖、亞洲地理分區圖以及日本地形圖,探究日本的地理位置問題。當學生讀完日本地形圖時,讓學生用筆描繪出日本的45°N以及北回歸線,從而明白日本領土是位于五帶中的北溫帶。在讀完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以及亞洲地理分區圖后,讓學生說出日本位于我國的哪一方位,日本位于亞洲的哪一方位。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讀完日本地形圖后,思考日本的平原和山地哪一種多;可以結合日本及附近地區的地震、火山帶圖,讓學生運用板塊構造學說,分析討論日本為什么會多地震、多火山。通過讀圖和探究環節,以及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大腦、眼睛、手和口都得到充分調動,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了地理知識,實現了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三、以圖鞏固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描圖、填圖、繪圖等活動,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地理圖像中。這不僅有利于教師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和教學效率,還能保證學生在描圖、填圖和繪圖中,眼、手、腦并用,深入理解和記憶課堂上所學到的地理知識,提高學生知識遷移和隨圖應變能力,加強地圖意識。例如,教師在進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知識點講解中,可以將學生劃分為相對應的小組,讓他們在小組內相互討論并繪制出各大洲和各大洋的位置關系。在學生完成地圖繪制后,教師選出優秀的作品在全班展示。這樣既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中鞏固地理知識,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同時,教師根據這一環節的結果進行及時評價,既能幫助學生解決課堂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有利于師生之間及時反饋信息,又能加深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師生關系和諧發展。
關鍵詞 地理 圖像 教學 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0076-02
一、地理以圖導學教學模式的內涵
運用地圖引導的教學模式應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遵循地理教材和教學內容,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老師的精心設計和引導下,以地圖為引線,以學生為載體,以地圖為工具,講解地理現象,最終完成了教學模式的學習任務。它強調運用各種地圖“引導教學、指導教學、引用教學”,是一種以地圖為基礎的教學工具,在課前讓學生預先閱讀地圖,在基礎知識中,熟悉地圖內容后,再把需要解決的問題來研究相關教學內容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注重學生積極的學習、探究與合作、遷移能力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生的“學”的過程,更重視教師的指導、組織和激勵的過程,強調教師的“指導”。
二、“以圖導學”教學模式的應用價值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應用“以圖導學”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單一的教學氛圍,更加突出了學生在地理教學中的優勢地位,迅速吸引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地理知識有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融入地理教學活動。同時,“以圖導學”的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能力的認識和改變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機械式”知識記憶的方式,對學生的地理學習和中學地理教學活動有著深刻的影響。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地理是一門有著豐富的信息和空間感的學科,在中學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調動課堂教學氣氛和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還需要結合學生實際的個性特點和認知能力。以圖導學在教學模式上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地理視野。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嘗試指導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測繪和分析圖表,用來幫助學生學習地理知識,使學生感到學習地理很放松、快樂,使思維和記憶在一定的地理思維和空間意識上真正符合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和素質教育理念的中學地理教學。
三、以圖導學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俗話說得好,教學工作,需要有價值的指導。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創設的教學內容,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并與學生的內在認知相一致,與課堂研究服務相一致。一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簡潔明快、充滿靈感和有趣的介紹,能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去學習。
2.讀圖析圖,引發思考
在建立情景教學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有地理圖像的教科書或者也可以根據需要使用相應的地圖,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圖分析,提出問題,為下一步教學鋪平道路。老師將教學變為誘導,變學為思,使學生找到并提出問題,主動學習。
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圖片的基本程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地圖應該注意其的名稱、比例尺和重要的地理邊界,以確定圖的類別、地理范圍等。閱讀一般采取以下步驟:(1)識別圖像的類型,明確閱讀的目的;(2)確定聯想,理解比例和方向;(3)認真閱讀,找出問題;(4)自我檢查,互動閱讀結果;(5)得出結論。在對地理意象進行闡釋時,要著眼于觀察,善于從多角度對圖像進行有效的分析和觀察到地理現象的積極思維,并提取出地理特征、地理分布與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準確地理解圖像內容的目的。
3.引導探究,合作探究
引導探究與合作探究是課程的亮點。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營造和諧、溫馨、合作的探究氛圍。在連接圖、圖形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歸納和推理,根據圖形信息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引導學生自覺從地理圖像中獲取所需信息,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形象分析,通過對學生自身的地理現象進行積極的思考,提取出地理特征、地理分布與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探索互動,并留更多的時間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自己獨立的探索,逐步得到結論。或許通過對學生自身的閱讀分析,發現結論和教材是不一樣的,但這是學生自己去思考的結果,結論是更有價值,因為它可以深化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無限創造力。
4.填圖繪圖,評價提升
課堂上的最后一步,是讓學生繪圖,在繪圖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從而達到加強學生對地圖的認識的目的。學生課堂教學實踐的結果應通過評價學生的課堂知識的掌握和對學生的錯誤進行糾正,并分析錯誤的原因。在學生課堂實踐的評價過程中,把課堂上的內容提升到思維方式的層次上來,及時填補空缺,捕捉和糾正缺失、錯誤。
例如,指導學生學習“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這篇內容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內容學習之后,要求學生能夠繪制出臺灣省的大致形狀,以及主要城市的位置。答題可以采取搶答的方式,最快搶答并答對的學生得一分,得分最高的學生獲勝,教師可以給予獲勝學生贊揚或者增加課堂表現分數等鼓勵,以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和競技性。另外,教師可以借助臺灣省地圖提問,教師隨意指出一個城市的位置,要求學生說出該地區的地形特點與氣候特點。地圖可以提升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深度掌握能力和靈活記憶能力,改變以往傳統地理教學中“死記硬背”的記憶模式,遇到錯誤,老師要及時地幫學生改正。
參考文獻:
[1]呂瑩.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地圖培養學生智能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鹽類的水解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化學平衡原理的基礎上討論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行為,包括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和水的電離平衡兩個平衡體系;學生也知道溶液酸堿性的本質原因,在此基礎上再來探究鹽類在水溶液中的酸堿性規律,這樣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2)鹽類水解是后續電化學學習的必備基礎。從知識結構上講,鹽類水解平衡是繼弱酸、弱堿及水的電離平衡體系之后的又一個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在教學功能上,這一章起著延伸、拓展和鞏固前一章所學知識的作用。
2、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重點:鹽類水解的本質。
難點:鹽類水解的方程式的書寫。
二、學情分析
1.知識技能方面
在高中課程標準必修模塊化學4《化學反應原理》第三章“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學生已經學習了“弱電解質的電離”、“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前兩節是這一節的基礎和鋪墊,在知識的認識水平上是漸進的,便于引導學生了解鹽類的水解規律及各種鹽溶液的酸堿性的判斷。
2.學習能力方面
在高中課程標準必修模塊化學4《化學反應原理》中,學生掌握了弱電解質的電離及水溶液酸堿性的判斷方法,能夠將弱電解質的電離知識應用到鹽溶液酸堿性的判斷;具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掌握鹽類水解的概念,理解鹽類水解的實質,并能夠運用鹽類水解知識判斷鹽溶液的酸堿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的討論,引導學生總結鹽類水解的概念和鹽類水解的規律,培養學生運用這些知識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并由此加深對特殊的弱電解質――水的電離平衡的影響因素的理解,由此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形成規律,運用規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學生已經熟悉的知識入手,不斷設疑,演示實驗,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然后進行理論分析,由表及里,找出現象的真正原因。使學生在理論分析,總結規律的一系列活動中,獲得極大的學習樂趣,由此喜愛化學。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的引入
1、提出問題,創設學習情境
[問題1]酸溶液呈酸性,堿溶液呈堿性,那么鹽溶液顯什么性呢?
[問題2]碳酸鈉屬于鹽類,為什么稱之為純堿?”
2、分組實驗,進行科學探究
以【科學探究】的內容為基礎,讓學生分組測定NaCl、Na2CO3、NaHCO3、NH4Cl、Na2SO4、CH3COONa、(NH4)2SO4七種鹽溶液的PH值,
3、分析結果,總結規律
通過學生分組實驗的結果,找出鹽類組成與溶液酸堿性之間的規律性聯系,完成課本P54的2、3表格的填寫,并解釋碳酸鈉稱之為純堿的原因。
(二)分析討論不同的鹽溶液呈現不同酸堿性的原因
1、設計問題,分析討論,自主探究
[問題探究1]:CH3COONa在溶液以何種形式存在?
[問題探究2]:H2O的電離方程式?
[問題探究3]: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
[問題探究4]:CH3COONa溶液中哪些離子間能相互結合成難電離的物質?
[問題探究5]:如果生成難電離的物質,則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
[提問]鹽類水解的概念?
2、步步深入,引導思考,尋找規律,分析原因,發現本質
[問題探究1]根據CH3COONa、NH4Cl水解的過程,試分析鹽類水解對水的電離平衡是起促進作用還是抑制作用?
[問題探究2]哪些鹽類可以發生水解?試分析鹽的組成與鹽溶液酸堿性的關系。并完成P55思考與交流:
3、知識遷移,加強應用
[討論]:以NaCl為例,討論強酸強堿鹽能否水解?
[學與問]:完成P56學與問
[應用]:1、碳酸鈉溶液呈堿性的原因?結合H2CO3的電離情況,思考如何書寫Na2CO3水解的離子方程式?
2、判斷下列鹽類是否水解?溶液的酸堿性?寫出水解離子方程式
Al2(SO4)3、NaClO、Na2S、KCl、FeCl3
(提示:結合弱電解質的電離,從鹽類水解的角度分析,寫出有關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小結]
1、各類型鹽水解的比較
2、鹽類水解的實質
內因:
外因:
結果:
3.鹽的水解程度一般很小
4、鹽的水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及注意事項
五、教學反思
1 要多方位、多層次地挖掘生動形象的言詞材料
可以從下面幾個途徑中獲得:
1.1 深挖教材內容,從教材本身去發掘一些生動形象的語言材料。寓教于樂,激發學生興趣,現行的中學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地方語言是很生動形象的。如地形、地貌、地勢描寫的內容“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藏北高原地貌特點是“遠看是山,近看成川”,新疆的地形輪廓是“三山夾兩盆”等。如對環境、河流、沙漠景觀描寫有:蘇南運河水環境的惡化及我國水體污染的發展迅速時,可用“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質變壞,七十年代魚蝦絕代,八十年代不洗馬桶蓋”黃山有“奇山、怪石、云海、溫泉”四絕。
1.2 注意學科的橫向聯系,結合其他學科中有關地理方面的片段來豐富地理課堂語言。
可以語文適當用于地理教學,如在《贈緬甸友人》中寫道:“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通過對橫斷山區怒江的描寫,歌頌了我國與緬甸友好鄰邦關系,進而使同學們在詩中了解怒江向南流入緬甸更名為薩爾溫江注入印度洋,同樣符合現行高考的文科綜合教學;講到長江三峽時,引用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蹄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還可以運用數學知識于地理,例如,可用“若將耀斑在短短幾分鐘內發出的能量折算成百萬噸級的氫彈,再按地球上現有60億人口均分,則每人可以分到一至兩顆氫彈”來突出耀斑能量的巨大;可用“我國城市年產生垃圾6000萬噸,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這些垃圾有80%運往城郊堆積起來,大有形成垃圾‘包圍’城市的局面”來說明我國城市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嚴重狀況。
1.3 運用地理詩歌來加強課堂的語言藝術。教師要善于學習,平時注意收集些詩、詞、歌謠、或自己編寫一些地理詩歌,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選擇的加以引用,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課本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并能擴大知識面。如我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增強同學們對東亞季風的了解,我引用了《黃土高坡》這首歌的其中一句: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東南風,還是西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聽完這段歌,同學們既記住東亞的冬夏風,同時為解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了基礎。
1.4 利用課外時間收集諺語、古語、俗語、典故來豐富課堂語言。諺語、俗語等等都是人們長期生活和生產斗爭經驗的概括與總結,有些諺語或俗語看似粗俗,但卻極其富有哲理。在地理課堂教學言語中,準確及時地插入一些諺語或俗語,有時可以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在講授四季更替時,指出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祖先在歷法上一個獨特的創造,同時,引用一些農諺來創設教學情景。
1.5 修辭是語言的美化劑。運用修辭可使教學語言形象生動、富有理趣、情趣,從而增強語言的吸引力和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地理課堂上,常用的修辭格有:比喻、夸張、和擬人等;如我在講到高二地理抽煙有害健康時,我說:“抽煙有四大好處,一是可以演包公(很黑)、二是可以防小偷(晚上一直咳嗽)、三是節省衣料(很瘦)、四是永遠不老(早死)”。又如:“化石是文字,地層是書頁,地理環境的全部演化史就是一部宏篇巨著”;“意大利的領土輪廓很象是一只穿著皮靴的巨腳在踢足球”;還有可用“在宇宙中,地球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來形容宇宙之大、地球之小;在講到黃河含沙量巨大時用“黃河年輸沙量達16億噸,年帶走氮、磷、鉀肥約4000萬噸,難怪一位外國學者驚訝地稱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為中華大地上的‘主動脈出血’”來作為總結等等。
此外,在地理教學語言中,還可以使用成語、別稱、趣聞、謎語、散文、文言文甚至小說節選等文體,只要運用適時適度且切換自如,加上豐富的感情,無限的激情,即可使教學語言熠熠生輝、妙趣無窮。
2 在藝術語言材料確定后,教師要在肢體語言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