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0 09:47:4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篇1

關鍵詞: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際溝通能力;對策與措施

人際溝通能力對于現代社會人才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旅游人才素質的高低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旅游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果不重視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將直接影響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不能滿足旅游行業與企業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應在教育與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加強對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為旅游企業培養優秀人才。

一、培養和提升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馬克思、恩格思曾說“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因此人際溝通能力是一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必備能力,大學是人際關系走向社會化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提高學生人際溝通能力,有助于學生在校學習及以后進入社會理性解決各項難題。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保持樂觀的態度、保持個性健康和心理正常發展,對于大學生活和未來事業的成就,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力。

(二)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是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一項重要職業能力

目前我國旅游業現狀是人才資源供不應求,旅游人才的培養成為制約一個國家或地區旅游業長遠發展的瓶頸問題,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的職業領域主要是在旅行社、旅游景區、旅游酒店、會展企業等相關企業擔任中、高級服務崗位和初、中級管理崗位,從事導游講解、服務接待、旅游產品策劃、旅游市場營銷等工作。作為以服務性為主的旅游企業,幾乎所有的服務都是直接跟人打交道的,這就要求旅游從業人員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學習與領導,同事,客戶相處的原則,打造團隊凝聚力,以便順利有效地開展旅游服務工作。

二、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人際溝通方面的現狀與原因

(一)由于社會環境、科技發展、人口政策等影響,學生人際溝通表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在人口政策的影響下目前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是個性張揚,各具特色的一代,有一部分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較強,綜合素質高;但是也有一些學生由于家庭過分的溺愛和過度的保護,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模式,這一類學生往往不顧及他人感受,唯我獨尊。

(二)在傳統的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很多高職院校對于培養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不夠重視

另外高職院校學生經過高考的選拔之后,很多學生存在著挫敗感,自信心不足,缺少積極主動精神;還有一些學生是因為在高考錄取時服從分配而調入到旅游管理專業,從而主觀上學習的動力不強;很多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培養不夠重視,對旅游企業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模糊,這將直接影響旅游人才培養的質量,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不利。

(三)由于生源地及家庭環境等影響,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人際溝通表現不平衡

高職院校有很多學生來自農村和相對經濟落后的中小城市,還有一些來自西藏、青海等西北內陸地區的學生,與經濟較發達的南京、蘇州等城市的學生之間,由于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等差異,人際溝通表現不平衡,輕則表現為對人際溝通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人際溝通的動機存在差異,以及缺乏人際溝通技巧等。重則表現為人際溝通障礙、過分自我封閉、極端行為等問題,近年來大學校園出現過多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因人際溝通偏差導致的惡性悲慘事件。因此探討如何正確認識及有效提高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培養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對策與措施

我院旅游管理專業自成立以來,始終以與旅游行業、企業緊密結合為宗旨,認真分析研究全國和我省旅游行業現狀和行業發展趨勢,分析高職院校旅游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加強與旅游企業、行業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學校與企業、行業之間的良性互動,為江蘇省旅游業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我院在與校企合作的旅游企業進行人才需求與反饋調研、優秀畢業生追蹤調研和在校學生滿意度調查中,“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較強的綜合素質”,不僅是旅游企業對我校畢業生滿意度排前三位的評價,同時也是優秀畢業生和在校學生選擇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的最重要的三個方面。

下面就結合我院旅游管理專業采取的一些具體舉措,談一談培養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對策與措施。

(一)頂層設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準確定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我院在調研旅游行業在當今社會中的發展趨勢,目前旅游人才需求的類型、學生就業市場狀況等情況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準確定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能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能夠勝任旅游企業當前工作和未來發展的中、高級服務崗位和初、中級管理崗位(群)工作需要的創業型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

(二)優化課程體系,開設人際溝通能力培養相關課程,運用多種形式教學方法,多方位、多渠道加強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培養

在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首先以必修課或選修課的形式開設有助于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公共基礎課程,如《演講與口才》、《人際交往技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學生通過對這些課程的學習和領會,以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確的交往觀念和動機,與同學、父母、教師和其他社會成員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合群、合作共事、尊重和關心他人等人際交往品質,學會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問題,強化學生對人際溝通能力重要性的認識。。

其次緊密圍繞旅游業,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旅行社為主要職業方向,兼顧飯店管理、會展管理、餐飲管理與服務等職業能力,設計學習領域課程體系,設置《旅游禮儀訓練》、《旅游口語訓練》、《服務溝通》、《旅游企業客戶關系管理》等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第三,課程的教學中多設計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多動口、多動手。一是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工作任務為導向,開發與企業崗位能力無縫對接的課程內容,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當組長,負責與老師、組員和其他項目組進行溝通、協調,以此培養學生主動溝通的能力。二是采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教學法,在模擬工作情境中學習人際溝通的技巧。這些課程由院系專業教師和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同時授課,讓學生們接受到最新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案例。

第四,改革傳統的閉卷筆試的考核方式,多用口試、面試方法考核,是培養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口試、面試是對思維和表達能力的一種很好的鍛煉,在口試、面試過程中,學生必須用語言將答案表達出來,必須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訓練學生的溝通能力。

(三)針對人際溝通有偏差的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指導

實踐表明,大部分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較差的原因主要是由其心理原因引起的。這些心理原因主要有自卑、猜疑、孤僻、嫉妒等。再加上在大學學習、生活中也會面臨著不同的內心困惑及矛盾沖突,如果不及時對其進行指導,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產生問題。因此,學校建有完善心理咨詢體系,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除了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外,通過建立心理咨詢室,網絡咨詢服務等方式,心理咨詢老師和輔導員、專業教師一起與學生進行的溝通交流,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指導。

(四)優化實訓體系,為學生人際溝通能力提升提供實踐鍛煉平臺

優化實訓體系,校內先進的實訓室與校外實訓基地相結合,多途徑全方位地提升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目前我院旅游管理專業有自主學習中心、旅游虛擬實訓室、模擬旅行社實訓室等多個現代化實訓室,以滿足學生模擬導游服務訓練、門市接待咨詢訓練、顧客溝通技能訓練、旅游合同簽訂、游客投訴處理等方面的實踐訓練。同時科學合理安排實習時間,建立頂崗實習過程與質量監控體系,從大一到大二每學期安排一周與專業方向有關的單項技能,大三進行為期3-7月的頂崗實習,學生在學校和企業的兩位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逐步提升旅游從業人員需要具備的專業能力和素質。

四、結語

當前,生活質量和消費水平的快速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注重休閑旅游,對于旅游服務從業人員要求越來越高,旅游業的發展呼喚高素質人才,大力提高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將有助于促進旅游業的快速、健康、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外語學院) 

作者簡介:錢進,1969年生,女,副教授,本科,碩士研究生學位,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景區、旅行社管理等。 

參考文獻 

[1]陳海燕.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路徑研究[D].山西:山西農業大學,2013. 

[2]譚柳青;高職生人際溝通能力培養探究[J].廣西教育;2014(07):15. 

篇2

關鍵詞 學長制 大學生 人際溝通能力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Effect Research of Senior System Enhance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GUAN Yuanyuan, SUN Houchu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9)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t senior system in practice, by way of self-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ode, a flat roof of communion and mutually for freshman and old boy ,prefect system brings into full play enhancing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Key wordssenior system;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學長制”是一種大學生自我管理模式,其要點在于通過高年級學生以平等、博愛的精神與新生實現良性互動,幫助他們解決在全新的環境中所必然面臨的各種學習、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困難,以早日適應正規的大學生活。作為一種新老生交流互助的平臺,學長制的實施對提高新老生的人際溝通能力有著顯著的作用。

1 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及現狀分析

人際溝通也稱人際交往,指個體通過一定的語言、文字或肢體動作、表情等表達手段將某種信息傳遞給其他個體的過程。有的人對成功人士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為85%的成功人士與良好的人際關系有關。人的成長、發展、成功、幸福都與人際關系密切相關。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其個性發展、心理健康、成長成才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大學時代是人生重要驛站,是準社會化時期,大學生要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單靠書本學習的方式是不夠的,必須進行人際交往。①人際溝通能力在大學期間顯得尤為重要,具有良好人際溝通能力的學生,大都能保持開朗的性格,熱情樂觀的品質,從而正確認識、對待各種現實問題,化解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形成積極向上的優秀品質,迅速適應大學生活。相反,如果人際溝通能力欠缺,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則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難以化解心理矛盾,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病態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可能形成惡性循環而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一份2004年在北京、上海、南京完成的大規模心理癥狀自評測查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學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在南京醫科大學每年對新生的心理普查中,對在大學期間的人際交往有信心的學生基本都低于參加測評人數的一半。影響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因為現在大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從兒童時期開始,由于家長對孩子的過分關愛使得與同輩人交往的時間偏少,而與父母的交往中子女占絕對優勢,由于父母無原則的退讓,讓很多兒童養成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優勢”,導致交往技能的缺失;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對成績的過分重視,使學生把時間都用于課本學習,不重視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在進入大學以后,由人際關系的變遷與重構而導致的疏離與孤獨,使大學新生產生環境適應障礙;②現代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也給大學生帶來了負面影響,造成其社會化的不足,導致其人際關系的非人性化傾向的出現。③

2 學長制的實施對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提高的作用

人是社會性動物,正如馬克思所言:“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進入大學之后,大學生們面臨著新的環境、新的群體,重新整合各種關系,處理好與交往對象的關系便成為他們新的生活內容。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其今后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

學長制的實施是現行的輔導員管理模式和導師管理模式的有效補充,是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實現,有利于新老生的互相交流,有利于人際溝通能力的提高。

2.1 學長制實施對學長的人際溝通能力提高的作用

人際溝通是一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培養和訓練出來的。新生在學長的幫助和指導下,能使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盡快適應大學環境,而學長自己本身也是學生,也會遇到和低年級同學相同的問題,通過指導和幫助低年級同學,老生能夠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際能力、創新能力、協調能力、合作能力、適應能力等,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學長制的順利實施關鍵在于學長的選聘、培訓、工作指導與考核,在這個過程中,參與學長競聘的學生通過書面申請、面試等程序,比其他同學擁有更多展現自我的機會,在工作開始前的培訓使學長擁有了更多的人際溝通方面的理論學習機會,而學長在開展工作時能否順利進行主要依賴于自身的人際溝通能力。

人際溝通的心理因素包括認知、動機、情感、態度等。認知是個體對人際關系的知覺狀態,是人際關系的前提;動機在人際關系中有著引發、指向和強化功能;情感是人際關系的重要調節因素,直接關系著交往雙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滿足程度,它往往被當作判斷人際關系狀態的決定性指標;態度是人際交往的重要變量,每時每刻都在表現某種態度,態度直接影響著人際關系的建立、形成與發展。擔任學長的學生對人際溝通的重要性認同感強,在交往過程中主動性強。學長一般擁有很強的責任心,為了給新生做好生活、學習等方面的指導工作,為了在幫助低年級學生的過程中展現更好的自己,他們會更加積極、認真的學習各方面的知識,會更多的接觸老師、同學,請教更多的人,也就擁有了更多的人際溝通的機會,而如何將自己的所學、所感很好的傳達給低年級的學生,他們也會更花心思去研究人際溝通的技巧,從而在實踐中提高了自身的人際溝通能力。

學長制的實施,豐富了老生的工作經歷,提高了他們適應社會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了視野,擔任學長的學生在我們所做的問卷調查中,全部認為擔任學長工作提高了自身的人際溝通能力,而在我們的日常觀察中,也發現學長的工作能力和技巧在逐步提高,自信心不斷增強,在與人交往中更加得體、積極,人際溝通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學長的人際溝通能力提高也體現在就業過程中,我校于2006年開始實施學長制,首批擔任學長的70名2005級的學生已經畢業,一次性就業率為100%。他們進入社會后,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能幫助自己更快地融入社會,實現自身價值。

篇3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溝通;溝通技能

近年來,高校學生惡性突發事件均有其共性,即生活學習中小矛盾演化為執拗的過激行為,這就要求加強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培養,使學生在和諧校園習得融洽的處事能力,為進入社會夯實基礎。探究高校學生人際溝通能力,不僅有助于大學生在校內外及今后進入社會理性處理各項棘手問題,而且有利于高校開展教學改革和學生管理工作。

一、人際溝通能力結構模型

“狀態論”代表人物Ronald B.Adler(1983)提出有能力的溝通者應具備的條件包括:廣泛的行為方式供選擇、選擇適當行為的能力、完成行為的技能、移情/預期、認知復雜性、自我監控和對關系的卷入。“情境論” 代表人物Kathleen K.Reardon(1987年)認為溝通能力不僅與溝通目標有關,而且與社會技能有關,包括認知技能和行為技能,其中認知技能包括移情、社會期望、認知復雜性、對關系準則的敏感性、情境知識、自我監控;行為技能包括相互卷入、互相管理、行為靈活性、傾聽、社會風格。“過程論” 代表人物Sarah Trenholm(2000)認為溝通能力可分為表現能力和過程能力,其中過程能力劃分為理解能力、角色能力、自我能力、目標能力和信息能力。這些研究有助于科學地建構溝通能力模型,但是沒有加入意愿、動機等動力因素,考慮的變量不夠充分。

圖1 人際溝通能力結構模型

基于此,我們在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了人際溝通能力結構模型,具體包括:發出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非語言表達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反饋能力)、自我認知(自我角色認知、自我反思、情緒控制)、對他人認知(基本情況的了解、情緒感知、與他人交談興趣點、和生活習慣的了解)、情境認知、溝通傾向(溝通意愿、溝通動機、溝通積極性)。

二、高校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狀況的實證調查

(一)調查方法

根據人際溝通能力結構模型,我們確定了各項維度和變量,設計了調查問卷。問卷第一部分是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其中性別、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作為背景變量。

第二部分是對人際溝通能力的調查,主要分為溝通傾向、自我認知、對他人認知、情境認知、發出信息、接收信息六大維度,所設計項目采用選擇的表達形式,請調查對象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判斷,并賦以每個判斷等級1-5的等級分值,即從非常肯定的答案、比較肯定的答案、中立的答案、比較否定的答案、非常否定的答案分別賦值為5分、4分、3分、2分、1分,最后以每個維度中各項目得分的均值代表該維度的得分情況,以此分析高校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現狀。

調查問卷通過SPSS Statistics 17.0軟件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測,得出本問卷的信度為0.824,效度為 0.782,問卷質量通過了信度及效度檢驗。

我們采用隨機抽樣調查,面向寧夏多所高校學生展開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問卷978份,回收率為97.8%,其中有效問卷為964份,有效率為96.4%。

(二)數據分析

利用SPSS軟件對人口學變量和人際溝通能力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1 性別對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影響

表2 生源地對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影響

表3 是否獨生子女對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影響

檢驗結果表明,性別對自我認知、情境認知、接受信息能力存在顯著性影響,而對溝通傾向、他人認知和發出信息的能力沒有顯著性影響(P>0.05);生源地對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沒有顯著性影響(P>0.05);是否為獨生子女對發出信息的能力存在顯著性影響。

三、研究結果

(1)高校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均值為2.83)總體水平較低,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高于女生。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大學生對溝通重視程度不高,溝通積極性一般,溝通意愿不強;與他人溝通時,大學生很少站在他人立場上考慮問題、不太重視反思、對自我角色認知模糊;在溝通時對溝通時間、場合等因素欠缺考慮,溝通渠道選擇單一,有效運用肢體語言的能力不足;而且不擅于傾聽,很難識別關鍵信息。

另外,男生在與他人溝通時相較于女生更清楚自己的角色,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偏向于理性;男生較女生更注意與人交談的時間、場合等因素,能夠較理智地對待他人的傾訴,相較于女生能快速、準確的識別關鍵信息。

(2)來自城市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水平無明顯差異。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加上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農村獲取教育資源的渠道增多;同時,國家比較注重農村教育問題,不斷出臺和調整農村地區教師教育政策,教育環境不斷改善,所以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和來自城市的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沒有什么差異。

(3)獨生子女人際溝通能力高于非獨生子女人際溝通能

力。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溝通傾向、自我認知、對他人認知、對情境認知和接收信息能力方面差異不大。但在發出信息能力方面,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有顯著差異,獨生子女在溝通中會更重視溝通渠道選擇,能較有效的運用肢體語言進行溝通。獨生子女成長的過程中擁有較充足的家庭資源,他們取得的點滴進步都會得到父母充分的贊美,使得獨生子女建立了一定的自信心,更樂觀開朗、積極向上,客觀上促進了他們的心理健康,促進了獨生子女溝通能力的提升。

四、提升高校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對策

人際溝通能力對于在校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非常重要。對于大學生來說,與周圍的同學、老師融洽相處,能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氛圍,利于完成學業,為順利進入社會奠定一定的基礎。我們可以考慮從以下三個層面來提高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

(1)學校層面。學校要重視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一方面,開設管理溝通、社交禮儀等課程,培養學生的交際觀和溝通技巧。目前,很多高校都開設了管理溝通等相關課程,但學生的溝通能力并沒有明顯提升。為了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學校和教師應該進行教學效果測評,及時調整教學方案,重新定位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設計實踐教學內容,要注重情景模擬,實施體驗式教學,并以解決實際溝通問題為導向,進行技能訓練。同時,改革考試方式,實行以能力為中心的開放式、全程化考核,以此保證教學效果。

另一方面,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思想動態,針對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加以引導,使他們更好的與老師、同學、家長、陌生人等進行溝通交流,減少交際挫折、克服交際問題、排解交際心理壓力,避免不必要的傷害,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豐富在校生活,有效化解學生在交際中遇到的糾紛和矛盾,拉近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信任和友誼,維護學校的安全與穩定,建立和諧校園。

(2)家庭層面。家庭教育是終生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許多父母在孩子進入大學后,就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認為孩子已經成人了,有學校和老師的教育就足夠了,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大學生雖然能夠獨立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但是父母對于其人際溝通方面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要盡量給予孩子有利的成長環境。“家庭”是孩子獲得人際溝通教育最早的“學校”,以“親情”為主的人際溝通讓孩子學會了如何與父母交流,學會了為人處世的方法。大學生交際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間段主要在接受大學教育期間。所以提升溝通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家庭和學校密切的配合。

(3)學生個人層面。由于網絡的快速發展,現代社會對于溝通的要求越來越高,信息化的溝通渠道和手段加劇了人際溝通的頻率和速度,具備人際溝通能力是立足于當代社會的必然要求。作為大學生,要明確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強化自己的溝通傾向;要樹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能夠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在與他人比較時,要注意比較的標準。只有培養自尊自強的心理,才能有勇氣以平等心態與他人交往。與人溝通時,要懷有真誠和包容的態度,善于傾聽,學會換位思考,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樣才能拉近與對方的距離,減少摩擦。

參考文獻:

[1] 羅丙軍.提高當代大學生人際溝通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5(19).

[2] 黃勇.高職院校學生人際溝通問題及溝通能力培養探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3(22).

[3] 江藝敏.大學生人際溝通與交流能力培養之我見[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5).

篇4

關鍵詞:人際溝通;新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9-0081-02

以往研究發現在相同資質水準的學生中,當教師擁有較好的溝通能力時學生的學習品質也較高①,教師的人際溝通能力對于課程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針對新聞專業而言,該專業特性尤為強調信息的溝通和傳遞對于教學效果的影響。有鑒于此,本研究試圖通過對大學新聞專業教師的人際溝通行為及教學效果的調查,分析大學教師人際溝通行為與教學效果的關系,希能提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及后續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人際溝通及其內涵界定

人際溝通行為就是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是一種人際之間透過特定管道傳達信息的有意義的歷程,人際溝通分為以下向度。

1.溝通動機。個人會對溝通之前對于當前所處之溝通狀態、目標加以判斷,因著這種判斷而產生了“趨”和“避”的動機,趨的動機如涉入,避的動機如焦慮、排斥。

2.溝通知識。個體溝通之前經由既有之認知基模中尋找適合的溝通方式,經由后設認知設定策略和目標進行有效溝通的行為。

3.溝通技巧。溝通技巧指的是個體在進行溝通中的外在行為能力,此能力分別為改變自我、鎮靜、表達、互動技巧,一種行為可能包含一種以上的技巧,如微笑可能包含著表達與互動的技巧。

4.溝通文化。個體進入某一特定的場域中受到其所原有之溝通型態和方式作用而影響其溝通的型態和方式。本研究以高雄縣、市及屏東縣之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調查對象,探討其人際溝通行為、教學效果現狀及兩者間之關系與相互影響力。

二、研究方法及其實施情況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由教師本人填寫問卷。本研究依文獻分析探討所得,編訂“高校新聞專業教師人際溝通行為與教學效果調查問卷”,希望通過該問卷了解高校新聞專業教師的人際溝通能力以及教學效果。本研究之問卷調查法的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問卷填寫者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高校新聞專業教師人際溝通行為問卷”;第三部分為“高校新聞專業教師教學效果調查問卷”。研究者依照學校規模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研究樣本,主要針對西南地區的數十所高校的新聞專業教師進行問卷的發放填寫,問卷委托各校相關負責人員協助分發、施測與回收。

三、研究結果分析

1.高校新聞專業教師人際溝通現況分析。本量表共22題,采5點量表、以5~1分表示在人際溝通行為上的相關認知程度,以平均數和標準差呈現,分數愈高,表示在人際溝通行為方面表現好。就研究結果整體而言,高校新聞專業教師在“人際溝通行為量表”中所知覺的人際溝通行為,總體單題平均數為3.85,以五點量表的計分標準顯示,在人際溝通行為上屬“中高水準”,而各層面中平均數大都位于3.62~4.09之間的“中高水準區”。面對教育改革潮流,教師不再固守以教材傳授為主的課堂教學,不管出于被動或主動,教師需要根據課程和教學的需要開始與教室以外的人、事、物展開對話,尋求各種協同合作與資源引入的機會。

2.高校新聞專業教師教學效果分析。本量表共39題,分為6個層面,高校新聞專業教師教學效果整體平均分數為3.49,屬“中高度”水準。各層面之平均數分別為教學信念(3.85)、環境應變(2.52)、組織互動(3.75)、教學執行(3.66)、職業尊嚴(3.71)、人際網絡(2.98),各層面的平均分數以教學信念3.85最高;而環境應變2.52最低。大多數高校新聞專業教師都是從高校到高校,大部分人一直身處于高校這一較為單一穩定的環境之中,使得高校新聞專業教師在長期穩定的情況下不再習慣變化,一旦出現大幅變化就有可能適應不良,所以在進行相關教育變革時,最好能與教師們溝通好意見并給予一段時間緩沖。

3.性別因素對于教師人際溝通能力的影響。就研究結果而言,男女教師在人際溝通行為上并無明顯差異,依所得出結果可推出,在現在的校園內男女教師在人際溝通行為整體總層面上的認知上無差異。而就調查所得整體總層面之平均數為男性3.86、女性3.89來看,屬“中高水準”。當前的教育改革和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對于教師人際之間的溝通需求也愈來愈高,故不論高校新聞專業教師性別角色為何,為順利推展教學工作,人際溝通自然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4.年齡因素對于教師人際溝通能力的影響。就整體總層面觀之,不同年齡教師在人際溝通行為上是有差異的,51歲以上、41~50歲、30~40歲的不同組別教師在人際溝通行為上皆高于30歲以下組教師,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教師在人際溝通行為方面的表現也隨之較佳。另外,從擔任教師的教齡來看,教領高于20年的教師的人際溝通能力和教學效果均明顯強于教領在5年以下的教師群體。在教師人際溝通行為各層面與教師教學效果各層面的相互關系中,本研究發現,教學效果與人際溝通行為之分層面與整體總面屬正相關關系,教師人際溝通行為表現愈高則教學效果愈高。根據本研究分析以及與部分教師的訪談發現,受訪教師分享和習得相關人際溝通能力并不是來自于求學過程中的相關課程培養,主要的學習管道大都來自課外的講座、書籍閱讀及觀摩等非正式的課程。而就量化研究結果而言,高校新聞專業教師人際溝通行為的認知表現屬中高水平,在分層面上依序為溝通技巧、溝通知識、溝通動機及溝通文化,此結果顯示面對當下的教育改革情境,教師對工作環境需要溝通的情境認知高,對于相關技巧與知識的認知也頗豐,在必要時刻也愿意進行溝通活動,對于所屬工作環境中溝通型態的感受雖較低但亦屬中上。由此結果可知,在現階段,教師的認知中人際溝通行為在工作環境中是不可或缺的,故教師在人際溝通行為中自我認知的準備度如相關知識、運用技巧皆達一定水平。

5.研究的不足與檢討。首先,是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所采用的調查問卷乃研究者參酌相關文獻及編修相關研究問卷而來,由教師自己填寫回答問卷,教師填答時可能受限于問卷編制的架構和對描述語句的解讀不同而無法完全反映其人際溝通現況與教學效果。教師填答時可能為了符合社會期許,而隱藏其真實想法,可能使研究結果有誤差。另外,本研究屬于量化之研究,所得結果代表整體性的認知,僅能了解普遍性趨向,無法針對個別學校作解釋。其次,就研究樣本而言,研究者依照學校規模采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研究樣本,但問卷由研究者委請各校受托人協助分發、施測與回收,因此,可能無法避免抽樣誤差的存在及樣本流失的情況。

人際溝通是一種雙向的互動,溝通方式和型態也依個體所處情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選用適當的溝通方式在適合的場合使用,需要個體的認知基模正確運作,溝通的能力無法一蹴可及,需要一段時間不斷調適、調整,30歲以下的教師通常進入教職的時間不算長,相關職場上的人際互動活動皆處于嘗試、探索階段,相對于年齡較長的教師在職場和社會上皆經歷一段時間的歷練在溝通能力則較佳。在人際溝通的分層面上,“溝通知識”、“溝通文化”及“溝通動機”大抵也會出現與整體相同的現象。此外,本研究還發現,高校新聞專業教師在“溝通技巧”、“溝通知識”、“溝通動機”、“溝通文化”等層面的表現能夠對其教學效果產生有效的正面的影響。在本次訪談中,多數教師都認識到了人際溝通能力對于教學效果的重要作用。高校教師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人際互動頻繁的工作,隨著時代的不同,教師本身的人際溝通行為更重要。尤其是作為一個團體,學校內部的運作也需要透過互動達成共識,而現在學校的成員背景愈來愈多元化、想法各異,所以更需透過溝通形成共識,這也是促進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溝通的重要性不因教師的職業特殊性而顯重要,而是時代的潮流所致,不論著眼點在于現在整個社會環境或學校教育中相關的人際互動環節,現在教師的人際溝通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學校內的行政運作及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需要透過良好的人際溝通行為協助達成目標。教育是百年大計、國家之根本,教師是教育工作的執行者,是極為重要的角色,教師教學工作的成效不但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也影響著教育品質的提升。

注釋:

①Schramm,W.(1955),HowCommunicationworks.InW.Schramm(ed.)ProcessandEffectofMassCommunication,Urbana.Ill.: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pp.52.

參考文獻:

[1]Anders,B.,&Christian,K.(2002).Estimatingthereturntoinvestmentsineducation:Howusefulisthestandardmincerequaction?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21,195-210.

[2]何麗君.溝通媒介認知、人際溝通能力、溝通滿足對自我效果影響之研究[D].臺北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篇5

[關鍵詞]社會工作 大學生人際溝通 溝通原則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8-0249-01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溝通成為時代的主題,溝通能力已成為新世紀人才競爭的重要指標之一。人際溝通也稱人際交往,指個體通過一定的語言、文字或肢體動作等表達手段將某種信息傳遞給其他個體的過程。作為一個社會人,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溝通。良好的溝通有利于人際關系的改善,個人身心的健康發展,促進生活的和諧。大學生是一個承載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群體,他們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愿望非常強烈。然而事實證明,當代大學生雖然接受高等教育,但他們心理發展尚未成熟,而且在以往的成長過程中,順境多,挫折體驗少,使得他們心理耐挫力和應對能力都較弱,以致無法面對社會生活競爭日益加劇,在經濟、學業、就業、情感等方面給他們帶來的越來越大的壓力。在大學里,面對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學,有效溝通顯得尤為重要。

一、我國大學生溝通能力現狀

(一)“養尊處優,心理優勢”型

當下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從小生活環境優越,加之父母無原則的退讓、溺愛,讓很多大學生從小就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優勢”,而良好溝通的開始,是以雙方平等為基礎的,這類心理優勢會導致交往技能的缺失。

(二)“成績優異,自我封閉”型

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雖然越來越多的重視素質教育,不過依然沒有徹底轉變對成績的過分重視,教師和家長依然重視學生的成績,這使得學生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于課本學習,有些學生雖然是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但由于學習的同時忽略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這一類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因人際關系的變遷與重構而導致的疏離與孤獨,使得他們產生新環境的適應障礙。

(三)“網絡達人,現實內向”型

現代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也給大學生帶來了負面影響,造成其社會化的不足,導致其人際關系的非人性化傾向的出現。如一些學生離不開網絡,是網絡社交的活躍分子,懂得各種網絡有效溝通交流方法,卻在現實中人際溝通不暢。久而久之,現實生活中的人際溝通能力欠缺,變得被動與內向,過分依賴網絡。

二、加強我國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幾點建議

(一)正直、平等原則

積極營造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人際關系氛圍。重視交往雙方人格上的平等,彼此尊重是友誼的基礎,是兩心相通的紐帶。交往需平等,平等進而深交,這是人際交往成功的前提。古人云:“欲人之愛己也,必先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取決雙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二)互補、互助原則

互補、互助是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處理的一種心理需要,也是一項基本原則。由于大學生在經濟生活上還沒有完全獨立,依然處在以學習生活為主的學生時代,因此該原則主要體現在精神領域。包括大學生氣質、性格、個性特征的內容。比如,一些學習好但性格內向的大學生,可以用業余時間輔導成績一般但性格開朗的同學,這樣彼此互助,建立信任,學習好的同學既能提升溝通能力又能幫助學習一般的同學提高成績。“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交往過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三)參與現實交往,網絡社交適度原則

如今,每個大學生幾乎都離不開網絡,網絡固然是好的工具,但是畢竟是虛擬的,不能夠完全代替現實溝通所給人的成就感、幸福感、喜悅感等等。大學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學校會有各種社團,大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去實際參與。心理學上,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都希望他人能承認自己的價值,支持自己,接納自己,喜歡自己。由于這種尋求自我價值被確認和情緒安全感的傾向,在社會交往中,更重視自己的自我表現,注意吸引別人的注意,希望別人能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從而在社交中提升大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

綜上所述,如同其他事務一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也有它內在的規律性,只有遵循了正確的交往原則才能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創造更好的人際交往的藝術。大學時代是人生重要驛站,是準社會化時期,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單靠書本學習的方式是不夠的,必須進行實際人際交往。具有良好人際溝通能力的學生,大都能保持開朗的性格,熱情樂觀的品質,從而正確認識、對待各種現實問題,化解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形成積極向上的優秀品質,迅速適應大學生活。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要使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注重他們的全面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蘇厚重.大學生人際關系原理江西[M].江西人民出版社.

[2]凡禹.人際交往的藝術[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豆色哟哟网站|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视频 | 樱桃直播免费看|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蜜桃|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久久久 | 亚洲另类小说图片| 男人把女人狂躁的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看片| 777奇米影视四色永久| 在线天堂bt种子| 久久午夜福利无码1000合集| 男女啪啪漫画无遮挡全彩| 国产SM主人调教女M视频| 黑白禁区在线观看免费版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两个人看www免费视频| 拧花蒂尿用力按凸起喷水尿| 偷偷做久久久久网站| 老妇激情毛片免费|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视频图片| 国产精品露脸国语对白河北| 中文字幕人成无码免费视频| 日本高清视频wwww色| 亚洲网站www|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亚洲| yin荡护士揉捏乱p办公室视频| 最近2019免费中文字幕视频三|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视频| 黑人巨鞭大战欧美肥妇|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无码视频专区| 日韩免费a级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立即播放免费毛片一级| 国产成人三级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