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0 17:51:3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新能源技術研究,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低碳經濟;新能源;技術發展
中圖分類號:F426.2;F4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5-0253-01
1 導言
工業革命的出現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過度開發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導致能源需求量不斷增大,環境污染問題加劇,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系統產生影響。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數量不斷的增長,政府開始重視能源問題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開始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主動調整發展戰略,倡導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加大新能源技術應用研究,從而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輕工業化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新能源技術作為低碳經濟中的關鍵支點,對于發展低碳經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經濟環境下要不斷發展新能源技術,不斷提高新能源技術水平,才能更好地為發展低碳經濟服務。
2 新能源技術發展與應用現狀
2.1 生態能源
主要的生態能源共有三種,這三種轉換形式分別是直接燃燒的生物質氣化、熱化學轉換的生物質液化以及生物學轉換層面上的生物質發酵,這三種生態能源是我國傳統能源的重要補充,也是發展新能源技術的重要實踐,生物質能源在歐洲的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我國生物質能源依然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向德國、英國等生物質能源大國進行借鑒學習。
2.2 地熱能
利用地熱能發電是我國節能環保的重要途徑,地熱能可以儲存在發電裝置內,也可以直接利用,進行采暖、洗浴、溫濕等應用。地熱能具有低成本、可再生等優點,同時能源的轉換效率較高,但在20世紀,因為開采的難度性較大,我國一直擱置了地熱能的利用。目前我國多個地方已經開始進行地熱能的商業化,地熱能領域還有巨大的潛力與商業前景。
2.3 太陽能
由于太陽能的收集簡單與低廉性的特點,深受我國新能源公司的青睞。在發達國家太陽能也是主要的發電能源之一,美國、西班牙、日本相繼建立了太陽能運行裝置,促進了太陽能從自然能源走向商業化能源的進程。
2.4 風能
風能的應用作為能源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是風能發電,第二是直接利用風能作為能源,第二種通常的應用為帶動水泵提水,利用風能帶動各種機械裝置。
2.5 海洋能
海洋能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能源,通過各種轉換方式進行能源的利用。海洋能主要由波浪能、抄襲流與洋流,潮汐水壩、海洋能轉換、鹽分梯度滲能。波浪能主要指在海浪的運動中產生的能源,可以用特殊的機械設備進行收集,如今波浪能的應用已經開發了幾個1MW以下的示范項目和少數的大型項目,工業界的目標是開發出商業化技術。潮汐流和洋流的能源利用建于1967年的法國潮汐能大壩,以及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加拿大電廠都屬于潮汐能與洋流的能源應用。
3 新能源技術的特征
3.1 新能源技術具有低碳的特征
由于現階段使用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排放物較高,所以稱之為高碳技術。新能源低碳技術主要是指利用一些低碳或者無碳的自然能源進行生產生活,例如太陽能、水能、風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低碳技術與高碳技術相比較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排放物較低甚至沒有。新能源低碳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減輕溫室氣體的排放,改變現有的生存環境。
3.2 新能源技術具有戰略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工業化的發展,人們對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賴越來越強,但是這些能源都屬于不可再生能源,終有一天會枯竭。與傳統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太陽能、水能、風能和生物能這些都屬于是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儲量是非常多的,不會出現枯竭,可以保證能源使用的安全。隨著國家大力倡導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新能源技術產業將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對于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一項主要的措施。同時,新能源技術具有綠色環保無污染的特點,符合國家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3.3 新能源技術具有不確定性
目前我國對于新能源技術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在發展和應用過程中有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由于新能源技術是一項新興的技術,人們對于新能源技術市場又不夠了解,因此新能源技術的投資具有高風險。但是正是因為新能源市場中有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所以新能源技術又具有高回報的特征。
4 低碳經濟下我國新能源企業發展對策
4.1 建立層次結構先進合理的新能源產業體系
依靠我國微觀與宏觀調控的手段,進行合理的資源分配,爭取建立以傳統能源為主、新能源技術為必要補充的能源市場,增加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太陽能在我國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由于對這些清潔能源大力使用,能夠有效地對我國的環境進行改善,建立第二代生物質能源的應用。
4.2 培育拉動性強的領頭企業,大力宣傳新能源
依靠我國經濟政策對能源市場進行調整,協調傳統能源企業與新能源企業的關系,并大力扶持新能源龍頭企業,為后續的跟進企業開辟市場。進行新能源技術的前期研發,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都是龍頭企業應該負起的責任。同時龍頭企業也瓜分了新能源企業的大半塊的市場,能夠有新的資金用于高科技新能源技術的研發、新能源廣告的宣傳、新能源宣傳市場的完善。鼓勵新能源龍頭企業建立產業基地,鼓勵新能源企業就地取材,減少運輸量和成本的消耗。
4.3 完善科學技術創新體系,提高低碳經濟下新能源利用率
新能源企業相比于傳統的能源企業的優勢在于,新能源企業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與市場潛力。因此完善新能源企業的理論體系,研發更先進的新能源技術是如今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改革新能源的O備,使新能源設備現代化,并且改善新能源企業之中格格不入的部分。大力的招商引資,為我國的新能源的發展提供資金上的保障,同時大力宣傳新能源的環保性能與實用性,減少市場與新能源技術的隔閡,給銀行貸款給新能源提供一條有效的溝通渠道。完善新能源的產業政策,給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減少我國資源浪費,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結束語
隨著傳統化新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新能源的開發和應用將會成為社會發展過程中最主要的清潔能源。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節能減排勢在必行,發展低碳經濟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新能源技術未來將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支點和新產業,在低碳經濟環境下不能只單單停留在某個產品開發和環節應用中,要把新能源技術發展成為一個有效的產業鏈,使其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在新能源技術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強化新能源技術的創新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大新能源技術專業人員的培養力度,加強地區和機構間的合作只有通過不斷的提升新能源技術,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及相關排放物的排放量,才能真正實現低碳經濟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喬梅,李時黎.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障礙與對策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6,(09):6-11.
[2] 王黎明.淺析低碳經濟環境下的新能源技術發展[J].企業導報,2016,(13):78.
關鍵詞:低碳經濟;新能源技術;能源開發利用;風力發電技術;水力發電技術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X22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34-010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4.052
工業革命的出現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過度開發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導致能源需求量不斷增大,環境污染問題加劇,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系統產生影響。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數量不斷的增長,政府開始重視能源問題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開始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主動調整發展戰略,倡導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加大新能源技術應用研究,從而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輕工業化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新能源技術作為低碳經濟中的關鍵支點,對于發展低碳經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經濟環境下要不斷發展新能源技術,不斷提高新能源技術水平,才能更好地為發展低碳經濟服務。
1 低碳經濟概念
“低碳經濟”是在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提出來的?!暗吞冀洕弊钤缫娭T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低碳經濟由低碳技術、低碳能源、低碳產業、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5個要素構成。其中低碳能源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潔煤,其中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力能、水力能、海洋能、地熱能及生物質能等。發展低碳經濟就要求我們改變現在的能源結構,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開發和使用新能源是目前發展低碳經濟最重要的一項內容。
2 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
在能源日益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逐漸加重的當下,發展低碳經濟有助于解決能源短缺問題,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緩解溫室效應的惡化。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道路的本質要求,有助于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改變以往低技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產業,使其逐步成為高科技、低耗能、高附加值的產業。發展低碳經濟也有助于促進我國區域結構調整,改變對中西部地區的煤炭、礦藏等不可再生資源掠奪式的開采現狀。同時發展低碳經濟有助于我國融入世界最新的經濟發展與技術革新的浪潮中,提高對于全球性經濟風險的抵御能力,也是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選擇。
3 新能源技術的概念
新能源技術是高技術的支柱,包括核能技術,太陽能技術,燃煤、磁流體發電技術,地熱能技術,海洋能技術等。其中核能技術與太陽能技術是新能源技術的主要標志,通過對核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打破了以石油、煤炭為主體的傳統能源觀念,開創了能源的新
時代。
4 新能源技術的特征
4.1 新能源技術具有低碳的特征
由于現階段使用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排放物較高,所以稱之為高碳技術。新能源低碳技術主要是指利用一些低碳或者無碳的自然能源進行生產生活,例如太陽能、水能、風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低碳技術與高碳技術相比較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排放物較低甚至沒有。新能源低碳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減輕溫室氣體的排放,改變現有的生存環境。
4.2 新能源技術具有戰略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工業化的發展,人們對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賴越來越強,但是這些能源都屬于不可再生能源,終有一天會枯竭。與傳統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太陽能、水能、風能和生物能這些都屬于是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儲量是非常多的,不會出現枯竭,可以保證能源使用的安全。隨著國家大力倡導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新能源技術產業將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對于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一項主要的措施。同時,新能源技術具有綠色環保無污染的特點,符合國家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4.3 新能源技術具有不確定性
目前我國對于新能源技術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在發展和應用過程中有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由于新能源技術是一項新興的技術,人們對于新能源技術市場又不夠了解,因此新能源技術的投資具有高風險。但是正是因為新能源市場中有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所以新能源技術又具有高回報的特征。
5 新能源技術的應用現狀
5.1 風力發電技術
風力發電技術是運用風能進行發電的一種新能源技術。風能是由地球表面大量空氣流動而產生的一種動能。全世界的風能儲量非常巨大,我國的風能儲量也非常豐富。風能資源一般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和開闊大陸的收縮地帶,我國的風能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和西北地區一帶。風能資源的利用主要是以發電為主,這種形式也是比較普遍的。在我國一些沿海島嶼、交通不便的山區,北方的草原牧區和邊疆以及風能儲備豐富的地區,有的家庭安裝微型風能發電設備,為生產生活提供電力,不僅能夠節約家庭開支,還可以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但是,在風能的實際應用過程中依然有一些技術上的問題,由于風速、風向不夠穩定,變化比較頻繁,容易產生電能幅值和相位不穩定的現象,如果接入到電網中會對整個系統的穩定性造成威脅,影響電網的正常運轉。同時因為風力發電的新能源技術在我國發展時間不長,在風力發電設備研發上還缺少一些技術支持,現有的一些風力發電設備風能轉化效率過低,容易造成風能資源的浪費。因此要想使風能發電發展更加的穩定,就需要通過對新能源技術的研究,將不穩定的風能高效率地轉化為電網中所需要的電能,加快對風能新能源發電技術設備的研發,以便更好地提高風能的使用效率。
5.2 水力發電技術
水力發電技術是運用水的勢能和動能轉化成電能來發電的一種新能源技術。常說的水能資源主要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海流能等能源,現階段利用最多的就是河流水能發電技術。由于水能資源屬于可再生資源,更重要的是開發水能資源對于河流的治理和開發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改變現有的能源消費結構,而且水能資源開發和利用對環境不會產生污染,有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5.3 地熱發電技術
地熱發電技術是從地殼中抽取天然的熱能,主要用來進行地熱發電和直接利用。由于我國的地形地貌豐富,地熱能的儲備量也十分豐富且分布廣泛。地熱發電不需要消耗任何的燃料,主要是利用地熱能進行發電。根據不同溫度的地熱流體可以分為直接發電、綜合利用、制冷、工業干燥和供暖等多種用途。
6 新能源技術發展的建議
目前,我國新能源技術應用整體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減少了對傳統能源的依賴,緩解了能源使用壓力,降低了環境污染。但是在新能源應用過程中,由于新能源技術的不成熟,導致新能源利用率較低。因此,在低碳經濟環境下國家要給新能源技術發展提供政策,鼓勵新能源企業和科研人員,加強對新能源技術的創新力度,提升新能源設備的研發技術,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建立有效的新能源市場競爭機制,完善我國的能源安全體系,為實現低碳經濟提供有力保障。同時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理念,加強與國外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的合作,提高新能源技術的自出創新能力,促進我國的新能源技術發展。
總之,隨著傳統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新能源的開發和應用將會成為社會發展過程中最主要的清潔能源。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節能減排勢在必行,發展低碳經濟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新能源技術未來將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支點和新產業,在低碳經濟環境下不能只單單停留在某個產品開發和環節應用中,要把新能源技術發展成為一個有效的產業鏈,使其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在新能源技術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強化新能源技術的創新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大新能源技術專業人員的培養力度,加強地區和機構間的合作只有通過不斷的提升新能源技術,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及相關排放物的排放量,才能真正實現低碳經濟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光華,鄒驥.能源技術創新是解決我國長期能源問題的關鍵[J].理論月刊,2006,(8).
[2] 李世江.新能源健康發展必須重視全方位創[J].河南化工,2012,(11).
[3] 叢少蘭.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及促進對策[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4,(26).
[4] 任東明.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和制度創新[J].中外能源,2011,(1).
關鍵詞:高職教育;典型任務;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7-0047-02
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中國汽車保有量躍居世界第二位,汽車石油消耗量每年達到7~11億桶,成為導致我國石油資源需求和環境破壞與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2012年,國務院出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指出,要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專家提出,到2030年,我國電動汽車保有量應占汽車保有量的50%以上,年生產銷售電動汽車可達1 000~1 950萬輛,市場前景廣闊。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大發展將給國家經濟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同時也需要建設一支規模與之相適應、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新能源技術人才隊伍。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擔著培養新興產業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責任。筆者擬針對高職類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做一些探討。
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開發的總體思路
高職院校專業的設置是以勞動市場的人才需求信息為前提和基礎的,并以人才市場、企業調查、招聘廣告、網絡媒體等作為獲取專業信息的渠道,同時采取面談、問卷調查和網絡調查等方式進行多角度的市場調查,了解區域經濟、科技與社會發展情況、地區勞動力市場的發展與需求情況、學生擇業興趣與意愿的情況等等。在此基礎上,從實際工作崗位任務入手,深化和完善基于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建設,構建學習領域、學習情境和學習單元,構建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學做”合一,強化職業能力培養。
課程體系的構建
首先,課程體系的構建應從專業培養目標入手,分析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主要面向的崗位或崗位群及職業技術關鍵能力。其次,應以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的工作過程為導向開發課程,構建課程體系,設計課程體系的教學內容,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確定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的發展道路,充分的市場調研是進行專業設置和確定專業培養目標的基礎。要通過市場調研和職業崗位人才技能需求分析,結合高職教育自身發展的特點,確定高職類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素質,掌握新能源汽車結構和工作原理理論知識,能熟練使用現代化新能源汽車檢測設備和工具,具備新能源汽車裝配與調試、檢測、維護、維修技能,從事新能源汽車裝配與調試、銷售、維修等技術服務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
典型任務與職業能力定位分析 聘請來自畢業生就業范圍內的企業專家,因為企業專家來自不同企業,其工作內容與性質不盡相同,基本上能保證工作分析的完整性,保證工作模塊基本覆蓋崗位群。高職院校應綜合不同專家的意見,形成專家小組認可的新能源汽車核心工作任務分析表(如表1所示),為后繼課程體系的構建打好基礎。
行動領域歸納 在不同的工作任務中,有些能力是共同的,可依據典型任務中的技術能力對工作任務進行整合,形成綜合能力領域,歸納出行動領域;同時,應根據認知規律、職業成長規律,對行動領域進行遞進重構,將典型工作任務中需要的知識、技能按教學規律轉換為課程,從而確定課程體系。
學習領域轉換 任何一種教育,其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都是教學,而教學的核心則是課程。課程是在學習領域中能實現某種職業能力,由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幾個部分構成的教學單元。要求學習目標能體現培養目標,學習內容能貫穿工作任務,學習時間能包括實踐與理論的綜合訓練。在內容的選取上應體現“理論知識夠用,強化實踐應用能力”的原則。在學習領域內,各課程之間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系,共同圍繞職業能力的形成而展開。
1.學習目標的制定。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學習目標應與專業培養目標一致,幫助學生形成新能源汽車生產、檢測、維修、售后服務所需要的職業能力、方法和專業技能。
2.學習領域的分解。學習目標必須通過內容來體現,學習內容應包括典型工作任務。要將理論知識具體化,以典型任務完成為載體,學習相關專業知識,進行專業訓練;應對學習內容進行分解,構成學習單元,使之條理化,符合認知規律和教育規律,提高教學效率。
3.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內容確定后,應根據專業能力形成的內在聯系,劃分學習單元,選擇教學方法,形成教案。教學實施方案應打破學科體系和章節結構,將學習內容按照工作任務、項目或案例,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備課不僅要備知識,備方法,還應在豐富的生產經驗、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學習情境,在學習情境中傳授專業知識、訓練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
框架性教學計劃 學生能力的培養具有層次性,在專業能力培養過程中,每個學期都應確定培養目標,并圍繞目標設置課程。職業能力培養要循序漸進,由基礎能力到高級能力,由崗位能力到綜合能力。同時應該將入學教育、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納入實訓培養體系中。新能源汽車專業框架性教學計劃如表2所示。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是在能源結構調整和汽車新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國家新能源產業政策對我國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培養會產生直接的影響,而課程體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課程組成的有機整體,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的框架。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要求學生的適應性強,因此,在授課形式和內容上都應隨行業發展而不斷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討論通過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J].汽車實用技術,2012(4):8.
[2]陳柳欽.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J].汽車工業研究,2010(6):15-24.
[3]賀大松.構建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課程體系[J].機械職業教育,2011(4):43-45.
[4]傅偉,柳青松,鄧光.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專業建設內涵探析[J].職教論壇,2010(9):40-42.
[5]唐耀紅,何翠群.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重構[J].職業技術教育,2008(29):19-20.
[6]姜大源.中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認識基礎與課程體系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3):13-15.
[7]李法春.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設計與實踐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9(32):92-93.
關鍵詞:新能源;企業行為;績效比較;冗余資源;探索/開發;粗放發展方式;化石能源;能源危機
中圖分類號:F2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6)05-0068-07
粗放的發展方式和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發展模式使我國能源安全問題和環境問題相繼出現,經濟社會的發展面臨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危機[1]?!栋屠铓夂騾f定》的達成,更強調了我國在節能減排、減緩氣候變化進程中擔負的艱巨任務。新能源的使用是緩解能源危機、減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徑,而技術創新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關鍵。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新能源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需求市場不夠成熟,實質性技術創新能力并不強(王元地、史曉輝,2014)。國外成熟的新能源技術決定了世界新能源產業的分工格局,限制了我國新能源產業核心技術水平的提高(解樹江、魏秋利、王磊等,2012)。為把握新能源領域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促進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學者作了一定的探究:Brunnermeier(2003)[2]認為,支持環保政策可以促進新能源技術創新;Reiche和Bechberger(2004)[3]認為,自然資源基礎和國家扶持政策均是新能源成功發展的必要因素;蘇竣和張漢威(2012)[4]基于技術生命周期和技術創新過程的視角,認為新能源技術創新包括研究、開發、示范和推廣,并論述了后兩個階段的技術創新特點;王群偉等(2013)[5]基于技術創新過程和生命周期視角,從技術創新投入、技術創新管理、技術創新示范和推廣、技術創新產出四個維度系統分析了新能源企業技術創新的制約因素及其交互關系,認為相關的研發經費投入對新能源技術創新影響度最大。以上這些研究較少考慮創新主體的市場表現和約束,對決策者在技術創新投入的決策行為特征重視不夠,這使得基于決策行為視角挖掘制約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水平提高的原因、展開對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投入機理的研究尤為必要。
一、理論與假設
(一)績效比較
1963年Cyert和March提出企業行為理論,將企業視為一個通過績效感知信息并以目標為決策導向的信息處理和決策反饋系統,強調企業評價績效好壞、問題探索及決策的過程。由于大多數人在面對收益時規避風險,面對損失時偏好風險(Kahneman和Tversky,1979),那么,當企業績效高于基準時,決策者將感到滿意并傾向于維持現狀,甚至不再追加投資(Cyert和March,1963);而當績效低于基準時,決策者將搜尋企業可能存在的問題,尋找潛在解決方案,降低短期回報目標,尋求長遠生存及發展[6] [7]。眾多學者利用這一決策過程解釋企業的創新行為或資源配置行為,如Gaba和Joseph(2013)[8]發現,當單個部門的績效低于預期水平時,該部門對提升改良本部門績效的動機增加,對新產品的開發行為也隨之增加;Arrfelt、Wiseman和Hult(2013)[9]發現績效反饋會影響資本在企業內各部門的分配行為,當某個經濟單元的績效低于該單元的歷史預期水平或同行業預期水平時,容易造成對該經濟單元的投資過度,而當某個經濟單元的績效高于該單元的歷史預期水平或同行業預期水平時,容易造成對該經濟單元的投資不足。
技術創新活動成本高、風險大,盡管技術創新能提高本企業競爭力和其他企業的進入壁壘,但是會降低企業生存機遇[10]。Greve(2003)認為,企業行為理論能夠解釋企業在不同時期技術創新程度不盡相同的原因,即通過比較,決策者在認為企業績效較好、優勢能夠保持的情況下規避風險,減少技術創新嘗試;而在認為企業績效較差的情況下傾向于實施潛在解決方案承擔風險,提高后期研發投入或進入新的研究領域。
結合有限理性假說,Greve(2003)認為決策者在制定績效評價基準時參考企業的歷史績效和同行業競爭企業的相同時期績效信息。由于在不同的預期模型和信息處理能力設定下,決策者形成的預期不同,對解決方案的設計也不同(鐘春平、田敏,2015),為使問題簡化,筆者以同業企業同期績效和企業歷史績效(March和Simon,1958;Cyert和March,1963;Fiegenbaum和Thomas,1988)作為我國新能源企業決策者評價績效好壞的基準,企業績效與同行業競爭企業同時期績效和本企業歷史績效的差值分別為同業企業同期績效比較和企業歷史績效比較[9],反映企業的行業地位和發展趨勢。
提出假設1和假設2:
假設1(H1):同業企業同期績效比較對新能源企業后期技術創新投入有負向影響,即比較值大于0時抑制技術創新投入,比較值小于0時促進技術創新投入;
假設2(H2):企業歷史績效比較對新能源企業后期技術創新投入有負向影響,即比較值大于0時抑制技術創新投入,比較值小于0時促進技術創新投入。
(二)探索式/開發式創新
March在1991年發表的文章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中首次提出了探索(Exploration)和開發(Exploitation)的概念[11]。此后多位學者在此基礎上強調,開發是對當前已知事物的利用與發展,是依托現有知識基礎進行改良和提升;而探索是對新知識的創造,如設計新產品、開辟新市場、拓展新渠道和服務新群體(Tushman和O’Reilly,1996;Danneels,2002;Benner和Tushman,2003;Jansen et al.,2006)。
[7]Singh J V.Performance,Slack,and Risk Tak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6,(3):562-585.
[8]Gaba V,Joseph J.Corporat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Feedback Aspirations and Adaptation in M-Form Firms [J].Organization Science,2013,(4):1102-1119.
[9]Arrfelt M,Wiseman R M,Tomas M T G.Looking Backward Instead of Forward:Aspiration-driven Influences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Capital Allocation Proc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3,(4):1081-1103.
[10]Buddelmeyer H,Jensen P H,Webster E.Innovation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Company Survival[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10,(2):261-285.
[11]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71-77.
[12]鐘和平.基于企業冗余資源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9.
[13]張慶壘,施建軍,劉春林.技術多元化、冗余資源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11):21-28.
[14]Sitkin S B,See K E,Miller C C et al.The Paradox of Stretch Goals:Pursuit of the Seemingly Impossible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3):544-566.
[15]De Rassenfosse G,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 B.A Policy Insight into the R&D――Patent Relationship [J].Research Policy,2009,(38):779-792.
[16]陳守明,李汝.雙元性技術戰略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基于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5):70-74.
關鍵詞:汽車;新能源;節能技術;應用;研究
環境問題與交通問題是21世紀的兩大全球性問題,目前,交通能源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能源轉型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節能技術與汽車新能源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經過近幾年的不斷發展,節能技術與汽車新能源也實現了結合,主要有以下幾種:
1節能技術與汽車新能源的綜合應用
1.1太陽能汽車
太陽能作為一種新型能源,在各個行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是比較常見的。目前,汽車行業已經成功制造出了光電池,光電池是一種半導體元件,能夠在光照射的條件下產生電動勢,將太陽能轉變為電能。太陽能汽車就是利用光電池作為驅動力的一種汽車。太陽能汽車可以使汽車排放量得到有效降低,從而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也可以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逐步提高。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太陽能汽車作為21世紀我國重點推崇的環保車型之一,正在逐漸發展成熟并步入正軌。
1.2氫動力汽車
氫動力汽車是使用氫燃料電池作為驅動力的一種汽車。氫動力汽車的車體內所采用的儲氣裝置的性能非常好,在中空設計多層復合金屬的同時,可以在氫氣保持液態的條件下,使用氫氣燃料作為驅動力,不僅不用擴大機械內部空間與體積,也不需要增加生產成本。若是這種技術能夠發展成熟,氫動力汽車排放的是純凈水,因此其是一種在真正意義上實現零排放的汽車,具有儲量豐富、無污染等優勢。
1.3電動汽車
電動汽車(BEV)是一種將車載電源作為驅動力的汽車,其主要是利用電機驅動車輪進行行駛。電動汽車的結構簡單合理,不會造成排氣污染,其電動機發出的噪聲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因此,電動汽車對人體的傷害也比較小。電動汽車的關鍵所在是電動汽車電池,若電動汽車想要得到進一步地發展,就必須要使電動汽車電池生產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但是,電動汽車電池的生產有三個要求,即高安全、高容量與低成本,這就導致了電池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完善有很大的難度。如果想使電動汽車得到普及,需要依靠蓄電池,目前人們比較看好的蓄電池主要有鉀離子電池、氫鎳電池以及鉀聚合物電池等。此外,電動汽車的運轉部件相對來說比較少,結構簡單合理,也更容易保養和維修。
1.4混合動力汽車
混合動力汽車指的是將電動馬達當作發動機的一種輔助動力驅動汽車。一般情況下,混合動力汽車上裝有兩個(含)以上的動力源,例如內燃發電機、燃料電池、蓄電池等。根據布置方式、控制策略、組成部件的不同,混合動力汽車有很多分類形式。第一,根據混合度的不同,可以將混合動力系統分為微混合動力系統、輕混合動力系統、中混合動力系統以及完全混合動力系統這四種;第二,按照混合動力驅動聯結方式的不同,可以將混合動力系統分為以下三類:首先,并聯式混合動力系統。這種混合動力系統中一般有兩個驅動系統,即電機驅動系統與傳統的內燃機系統,這兩個系統既可以單獨工作,也可以協調工作驅動汽車。其次,串聯式混合動力系統。這種混合動力系統中,內燃機一般會直接帶動發電機進行發電,發電機所產生的電能會經過控制單元傳到電池之中,電池再將電能傳輸給電機,電機就會將電能轉變為動能,變速機構在電能的驅動下,是汽車向前驅使。最后,混聯式混合動力系統。這種混合動力系統的主要特征是電動機與內燃機中都有一套機械變速機構,這兩套機械變速機構通過行星輪式結構、齒輪系結構進行結合,從而可以綜合地調節電動機與內燃機間的轉速關系。
1.5“可燃冰”
“可燃冰”是一種新的能源,“可燃冰”也被稱為“固體瓦斯”、“天然氣冰”,這是因為其在常溫條件下可以釋放出天然氣?!翱扇急笔且环N天然氣水混合物晶體,其燃燒值比煤炭、石油高數倍。“可燃冰”作為煤與石油的替代能源,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其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在交通中的應用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但是,“可燃冰”的開發難度比較大,在開發過程中稍有不慎便會引發事故,若是“可燃冰”開發技術發展成熟,這種新能源帶來的價值將是不可估量的。
2節能技術與汽車新能源的重要性
自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汽車的普及,交通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也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而解決這一難題的最根本途徑就是實現能源轉型。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國的汽車保有量呈現出日益增長的趨勢,其中,發展中國家汽車保有量的增幅最大。相關專家學者預計,全球汽車保有量至2020年將突破12億。IEA預計在未來的全球石油能源總消耗量中,交通方面消耗的將會占62%以上。使用量的不斷增加使得國際油價日益提高,預計未來國際油價還會繼續提高。交通能源在消耗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害物質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導致局部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節能技術與汽車新能源的不斷研究與發展對全球性的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節能技術及汽車新能源開發與傳統汽車之間的關系
發展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無論是哪行哪業,想要得到發展就必須有所改變,汽車行業也不例外。傳統汽車是節能汽車的前身,對汽車新能源與節能技術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我國對節能技術與汽車新能源的研究起步較晚,在對重要零件的研發方面較為落后。對傳統汽車進行不斷改進,實現節能、減排,是當前我國汽車行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因此,不僅要研發節能技術與汽車新能源,還應不斷對傳統汽車進行改進,將創新與改革融合起來進行發展,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傳統汽車行業與現代汽車產業的共同進化。此外,還應該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鼓勵支持國內企業在海外購買專利或注冊專利,為我國在未來汽車行業走向方面爭取發言權。節能技術及汽車新能源開發與傳統汽車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4結語
綜上所述,能源轉型是解決交通污染問題的根本途徑,因此,應當不斷改進傳統汽車、創新節能技術、開發汽車新能源,以此來推動綠色交通的發展。
作者:熊安勝 單位:湖北咸寧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歐陽明高.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戰略與對策[J].中國科技產業,2006,02:8~13.
[2]楊忠敏,王兆華,宿麗霞.基于模塊化的節能新能源汽車技術集成路徑研究——以奇瑞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8: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