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范文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1 09:57:4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篇1

一、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的現代影響力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親和力。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社會主流思想文化在人身上由內在接受認同到外在自覺踐行的轉化過程。要實現這一過程,就要選擇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教育對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2]。地方優 秀傳統文化作為該地區人們耳熟能詳的長期積淀下來的歷史文明成果,其影響無處不在,同時,給當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上了深刻的地方烙印,塑造了人們的經驗和行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容易被認可、接受,特別是在精神認同上具有天然的親和力。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決于教育內容的感召力。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長期扎根于當地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僅符合主流意識形態,還具有生動性、直觀性,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提供豐富有效的教育內容以及互動性強的教育載體。同時,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既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又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有助于主流意識形態的有效滲透。因此,地方傳統文化也應當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疇。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會或群體意識與精神的塑造,將教育對象的理想信念、精神信仰、道德規范統一到主流思想意識上來,實現社會發展的目標[3]。中華文明歷經千年而不衰,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自覺認同是其根源。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為當地人民提供了區域文化價值的認同感,是其地區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來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激發人們的認同感,容易形成共識,使得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價值需求、奮斗目標趨向一致,進而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凝聚力。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一)濱州特色傳統文化概述

濱州地處山東北部,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悠久,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以孫武武圣文化、范仲淹憂樂文化、董永孝悌文化和杜受田勤廉文化為特色的地方傳統文化。

孫武,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被后世尊為武圣,濱州惠民縣據考證為孫武故里。武圣文化,起源于其軍事著作《孫子兵法》中的軍事思想,即用唯物辯證法的思維看待戰爭發展和敵我力量。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其青少年時期曾在今濱州鄒平生活過。憂樂文化,源于其名作《岳陽樓記》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先有國家和百姓的幸福安康,才有自己的樂可言,體現了愛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董永,漢朝千乘人(今山東博興)。孝悌文化,源自漢朝《二十四孝》記載的董永孝行,即孝敬父母、愛護兄弟、友善鄰里,知感恩、懂回報。

杜受田,清朝濱縣人(現濱州濱城),道光進士,咸豐帝師。勤廉文化,是以杜受田為代表的杜氏家族文化,即做人要正直謙遜、做官要勤政清廉、做事要公正求實。

以孫武武圣文化、范仲淹憂樂文化、董永孝悌文化和杜受田勤廉文化為特色的濱州傳統文化,不僅在濱州當地廣為流傳,也得到了廣泛的社會認可。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通相容,具有統一性。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宗同源,如孝悌文化與和諧、友善、誠信不謀而合,勤廉文化教育我們要敬業,憂樂文化更是深深的愛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相輔相成。二者從根源上看,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三、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動性欠缺。我國上下歷史五千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經過不同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并成為中華民族發展的思想力量源泉。但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沒有足夠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地方傳統文化教育,以致于在當前的德育工作實踐中,開展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動性欠缺,缺乏系統化的整體設計。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針對性不強。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共同追求,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教育。但是,據筆者調查,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專門接受過傳統文化教育的學生所占比重很少,接受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就更少了。在目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以理論授課為主,缺乏有關傳統文化的元素。

四、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轉變思想認識,著力打造具有濃厚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社會環境。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統工程,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有效的助推器,對個人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十以來,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凝聚全民族的力量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像濱州特色傳統文化這樣的地方文化,契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其愛國精神和人文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濱州市已將武圣文化、孝悌文化、憂樂文化和勤廉文化的弘揚和發展納入十三五規劃。由此可見,地方政府應當將其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切入點,納入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整體規劃當中,貫穿于學校教育、社會道德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全過程,以此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傳統文化的整體氛圍,進一步強化地方傳統文化的心理認同,夯實文化育人的社會思想基礎。

加大高校的重視,主動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通,而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能夠有效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層次。高校應主動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中,在課程設置和教師素養上主動開展工作。首先,在課程設計方面,雖然目前各高校都開設大學語文課,但在師資配備、教材水平上參差不齊,而且并未有列為必修課。因此,要開設系統化的傳統文化課程,增加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設置,同時,要鼓勵教師開設相關選修課、講座,讓大學生多渠道、系統化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傳統文化,激發大學生對理想境界和自身修養的追求,進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提高高校教師的思想認識和自身文化素養。引導高校教師轉變思想認識,積極挖掘所授課程的優秀文化內涵,加強傳統文化與學科間的有機融合,將傳統文化精髓貫穿其中;同時,加強高校教師隊伍的傳統文化素養,深入了解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教師隊伍的文化素養水平,這樣在開展授課、德育工作時,能夠提高教育內容的針對性、現實性和生動性,避免大而空的泛泛之談,切實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

建設高雅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校園文化是高校大學生身邊的人文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對大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等人文素養有熏陶作用。因此,高校要結合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利用地理優勢,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如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文化周教育活動;邀請傳統文化教育專家學者,舉辦傳統文化講座;組織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故居游覽,并鼓勵學生撰寫有關論文;鼓勵學生開展相關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建立實踐基地。在此基礎上,加強制度建設,建設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長效機制,形成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濃厚校園文化氛圍。

篇2

Abstract: In China''s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history, all the peoples and regions had formed a colorful, different styles of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s. With its unique talent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fea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ffectively using university resources and actively guiding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關鍵詞:高校;地方傳統文化;十七屆六中全會;傳承;創新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the sixth meeting of the seventeenth central committee;heritage;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9-0220-02

0引言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也是國家軟實力發展的戰略基礎。文化傳承與改革創新是我們這個時代必須直面的使命。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鮮明地把文化傳承創新作為高等學校的重要職能,明確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描繪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在這其中,作為保存、傳承、傳播和創造先進文化的重要場所,大學承擔著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

我國在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文明歷史中,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燦爛奪目和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不同地域的傳統文化都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熾熱的思想感情、獨特的人文情結。地方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地方傳統文化深刻體現著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精神、觀念、習俗、情感以及審美情趣,是當代大學生了解、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最好的文化資源。因此,高校是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

1高校在地方傳統文化中的傳承與創新功能

1.1 大學生是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最佳主體當今世界是個多元文化并存的時代。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構成了當今世界的文化主題。在過度注重經濟發展、社會轉型過程中,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尤其是較偏遠地區的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保護現狀不容樂觀。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涌入,中國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也潛移默化地發生了一些變化,對西方文化的過度推崇,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地方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是培養、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樹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

大學生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銳意進取的精神和勇于創新的熱情,讓他們接受地方傳統文化必然引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民族自信心,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關注,培養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愛國愛家的情懷,也逐步培養起地方傳統文化藝術的欣賞群體和傳承者,這是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創新上的巨大潛力所在,也是推進中華民族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根基所在。因此,大學生是地方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最佳主體。

1.2 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地方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最重要力量

文化是國家的根脈,高校在人才培養、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高等教育工作者是高層次文化主體,他們生產方式和勞動成果就是在傳承和創新文化,因此決定了大學具有引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的足夠資源和實力。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大學本身就是社會中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最集中、技術和科學密集度最高、文化主體水平最高、社會影響力最強的重大文化平臺之一。高校既是培養高級文化管理及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又是智力、技術密集型的文化產業資源聚集地,也天然決定了高校具有發展文化事業的直接關聯和優勢。高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的主導者、優秀文化的倡導者,也是文化研究的引領者,所以他們具有對地方文化的傳承具有優越的條件,因此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地方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最重要力量。

1.3 校園文化環境是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優秀場所高校的校園文化是學校歷史傳統、環境、氛圍、校風、道德規范、規章制度、人際關系及行為方式等因素的總和。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影響,校園環境同時具有傳承地方傳統文化的功能。因此,端正學生地方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學校環境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地方高校的校園文化活動也是地方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弘揚地方傳統文化的優秀場所。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地方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具有生命力的成分,經過提煉,加以發揚光大;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宏揚創新的精神,積極開發創新,讓地方傳統文化在的校園特色文化中體現新的時代氣息。

2高校在地方傳統文化中的傳承與創新途徑

篇3

案例一:師資短缺,左右為難

某校為了打造校園文化特色品牌,將地方戲曲劇種呂劇引入了課堂。但是由于缺少專業的呂劇教師,只能由學校的音樂教師和外聘的民間藝人任教。孩子們倒是對這種與眾不同的學習內容非常喜歡。可是音樂教師卻叫苦不迭,本來課時量就不大,現在又憑空增加了很多,而且還要現學現賣,況且這種戲曲唱腔的學習也非易事。再就是外聘的民間藝人來學校任教,學校要支付一定的薪酬。如果由學生來承擔,就違反上級某些收費規定;如果由學校來負擔,這確實又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去留之間,左右為難。

思考:有位校長說:“我們也想開設一些地方傳統文化課程,但沒有教師和教材,我們也無從下手。”的確,師資問題是制約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瓶頸。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學校要主動和社會上的一些文化團體建立合作關系,聘請一些傳統文化名家或者非遺文化傳承人來學校授課,以保證教學質量;其次,學校要深入挖掘本校的教師資源,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習與培訓,逐步培養出一批校內的傳統文化教師,以滿足教學需求;最后,上級政府或者財政部門要給予學校對外合作與教師培訓以必要的資金支持,讓學校有更多的底氣和能力將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引入校園。另外,相鄰的學校也可以通過抱團合作開展活動,通過優勢師資的校際走教方式,實現師資的互補和資源的共享。

案例二:盲目引入,追風逐利

一次培訓會上,朋友談起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話題,朋友對他們學校的做法滿腹怨言。前幾年盛行經典古詩文進課堂,他們學校就轟轟烈烈地搞《三字經》《弟子規》……后來,周邊的很多學校又開始搞起了書法、戲劇什么的,于是,他們學校也不甘示弱地讓學生學起了圍棋;而今又開始醞釀著如何將中華武術引入課堂了。還不止如此,每換一種“文化特色”,學校都邀請各級領導到校“指導工作”,并且大會小會地宣傳學生獲得了什么等級獎勵,學校打造了什么文化品牌,傳承和發揚了什么優秀文化……

思考:傳統文化進課堂不是搞噱頭,更不是作秀。教育部語文出版社社長,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說:“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應按照教育規律辦事,科學規劃、統一安排,讓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融合起來。”首先,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我們選擇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易于學生接受和學習。其次,要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地方特色文化是地域發展歷史的縮影,選擇這樣的文化內容有根基,有資源,有氛圍,有利于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與拓展。最后,要有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不管選擇哪種文化內容,其最終目標依然是育人。能夠培育學生良好品質、激發學生家國情懷、完善學生道德修養的文化內容應該成為我們的首選。當然,傳統文化進課堂貴在堅持,切莫朝令夕改,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案例三:操作隨意,有形無實

在一次縣域校園文化建設經驗交流會上,某校長介紹說他們學校打造了“太極拳進課堂”的特色課程,在各年級都開設了太極拳課,學生人人喜歡太極拳,人人會打太極拳。現場參觀環節,該校確實隨處可見有關太極拳的知識圖片,學生也做了精彩的表演。但是在問及學校有沒有專門的太極拳課程教材、有沒有各年級段的教學工作計劃、有沒有指導學校太極拳課程實施的總體方案等問題時,答案卻都是否定的。所謂的“太極拳進課堂”,無非是體育教師學了套太極拳招式,然后學生照著學了學做了做而已。

思考:既然是傳統文化,一定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也一定有其深刻的思想內核,如果我們的工作有形無實,花拳繡腿,根本無法實現主席所提出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的目標。作為學校,首先要結合傳統文化的內容,按照學段或者年級段進行科學劃分和設置,從低到高,循序漸進,建立一套比較系統的教學流程。其次,要明確各年級傳統文化教學的目標計劃,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都要有整體規劃和階段目標,構建一套較為完備的目標體系。最后,要定期邀請相關名家或學者(而非領導)對學校的傳統文化課堂教學進行論證和指導,以保證我們的教學工作向著定位更準確和方式更科學的方向發展。

案例四:評價滯后,關注度低

某校在學生各階段的學業水平測評中,都把“傳統文化”這門地方課程定為開卷甚至是“免測”科目。本地中小學使用這一套必修的山東省地方課程“傳統文化”教材。這套教材涵蓋了國學經典、風土人情、民謠諺語等各方面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內容,可以說對于學生了解家鄉歷史,增強愛國情感,提升人文修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雖是必修課程,可很多學校實行的卻是“自修”甚至是“免修”,由于其不參與上級對學校以及學校對學生的學業考察,因此,這門課程一直未得到廣大師生的關注與認可。

思考: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研究制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評價標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教育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內容。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課程實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導范圍,定期開展評估和督導工作。”作為學校來講,首先,要給予傳統文化課程以高度關注,開足課時,建立健全專門的課程研究團隊,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其次,要嘗試和建立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傳統文化學習水平;最后,建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業務培訓、專業賽課、評先樹優、職稱晉升等方面,要給予傳統文化課程以同樣的關注,以不斷提升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篇4

關鍵詞: 大學生 傳統文化 傳承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一、研究提出的現實依據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這是在省部級主要干部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從這段講話可以看出,從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性”出發,強調中華傳統美德創造性轉化的重要性――“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

根據目前的研究走向,在整合并研究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山東青年政治學院作為研究個案,具有兩個層面的效果:一方面,尊重并凸顯學院作為地方性政治院校的教育特色。山東青年政治學院作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肩負著團干部教育培訓和普通學歷教育的雙重使命,所以學院具有政治性和學術性兩種氣質。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何被青少年接納并傳承,其前提條件就是青少年真正從思想意識上引起高度重視,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動員和開展正是學院特長。另一方面,實現了學院各種資源的優勢互補。山東青年政治學院以文化建設為保障,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學院內部不僅設有專門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動態的“青少年研究中心”,而且有以傳播為己任的“文化傳播學院”,這兩種資源相結合將發揮巨大潛能。

二、建構符合青少年認知模式的教學管理體系

在對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模式分析的基礎上,在高校范圍內對他們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知識傳授,需要對現有的課程設置和學分分配進行調整,這是保證傳統文化通過課程的方式傳遞給青少年最直接、最高效、最簡單的方式。這部分包括三方面內容。

(一)完善課程體系,切實推進弘揚傳統文化的課程建設。

根據學院人才培養方案,對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增設傳統文化的選修課程,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認知并在這種認知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按照培養方案的要求,專業選修課程設置需包括兩種課程結構體系,一種是專業限選課程+專業任選課程,另一種是專業方向模塊課程+專業任選課程。既然專業選修課在開設時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學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設相對自主的、有側重和針對性的選修課程,使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課程有機會得以講授、探究和傳播,成為青少年了解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二)調整學分評定機制,提高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與參與度。

在全校范圍對學生成績和評價機制進行調整,用學分、獎品、獎項等獎勵機制鼓勵學生圍繞傳統文化開展各項活動。如學生參加“國學達人”、“古文經典朗誦”、“我愛詩詞”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各種活動,并獲得名次和獎項,則適當調整對應的學分比例,并在學院內部進行表揚和表彰,從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和積極性。這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措施。

(三)建設文化實訓基地和研究中心,培養傳統文化傳承的新生力量。

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必須重視傳承新生力量的培養,接受理論與實踐的學習和檢驗。所以,建設文化實訓基地和研究中心是培養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力量的有效措施,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能給低年級學生起到示范作用,又能向更高層次輸送優秀人才。

一方面,重視學生實踐環節,讓學生走進文化研究中心、博物館、文化園等實習單位,使其在接觸傳統文化過程中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博大,獲得豐富的認知經驗。學生的實踐活動有22個教學周,相當于一個學期的時間,除去理論教授和書面寫作的時間外,學生還有遠遠多于10周的實習時間。在這一過程中,學院能有意識地讓學生走進諸如文化研究中心、博物館、文化園等實習單位,相關教師能有組織地帶領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方面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認知并親身體驗,從而更有助于學生之間相互影響提高認識。

另一方面,有意識地讓學生參與學術研究,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山東青年政治學院2014年成立了“地域文化研究中心”,這一研究中心主要以山東省為研究領域,對本土的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進行學術研究。研究中心,可以設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研究分中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為帶動。這一嘗試,意在讓學生介入教師的學術研究領域,不僅能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而且能間接培養一批以傳統文化為研究方向的學生。這些學生日后可能會成為各大高校古代文學、文獻學、語言文字學等專業的研究生,成為接力傳統文化學術研究、傳播和傳承歷史任務的新生力軍。

三、統籌全局,協調權衡多元力量的綜合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調整課程設置、評價體制及建設實訓基地和研究中心,這些舉措都能有效解決青少年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但要均衡二者的對應關系,還得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

篇5

不同的專業會形成不同的專業精神,專業精神進而會塑造學生獨特的專業氣質。專業精神的提煉,無疑會或多或少受到傳統文化的浸潤。同時高職院校在自身的建設發展中,在和當地企業的交流中,也會或多或少受到企業文化、地方傳統文化的影響,從而在專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汲取企業文化、地方傳統文化的養料,構建專業精神。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受到專業精神的熏陶,會漸漸具有獨特的專業行為,進而養成本專業的獨特氣質。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高職院校的不同專業應該結合學校的人才培養規劃,在制定本專業的培養方案時,應該有意識地對學生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在學生的日常行為中,在學生的一言一行里,培育人文的因子,在灌輸專業知識的同時,結合傳統文化的浸潤,塑造其專業氣質。還有就是職業素養的養成。職業院校服務地方經濟、服務地方企業的特色決定了它在人才培養中要關注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企業的人才需求,除了重視職業技能外,對于員工的團結協作意識、責任意識、誠信的品質也是很重視的。而誠信、負責、團結等品質正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儒家所闡述的“仁”,就是去愛別人,不自私,懂團結。儒家講人無信不立,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信義是孔子反復對他的學生們講到的,這既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學生應具有的基本職業操守。那么在專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們應當怎樣去做,才能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呢?

首先在專業文化的環境建設中,應該有意識地凸顯傳統文化的因素。比如可以在教學和實驗實訓場所布置專業歷史文化長廊,懸掛專業名人畫像、標語,專業精神濃縮為標語形式;還可以設立一些體現專業文化的雕塑、實物模型等,營造一種濃厚的專業文化氛圍。師生在這樣的專業氛圍中,能夠耳濡目染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切實地感受到專業文化所輻射的精神力量,久而久之就會提升對專業的認同度。

其次是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應適當增加文化藝術類的課程。高職院校由于實訓實踐課程較多,理論課課時本來就捉襟見肘,所以當前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對人文學科的忽視,很多高職院校在大幅砍削文科類課程,有的學校根本就不開設大學語文課程,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現象。“人文學科是人類的歷史,人類的自傳,人類要生存發展,就要學習他們。”高職院校培育人才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企業輸送技能型人才,還應該使這些人是有責任、感情豐富的職業人。現在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漸趨荒漠化是一個不爭的現實,很多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非常淺薄,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現實,一方面高職院校每年為社會輸送大批的畢業生,另一方面企業又抱怨招聘來的員工缺少團隊精神和責任意識。造成這樣的現象和學校人文教育的缺位是有關系的。所以,有目的地開設一些文化藝術類的公共選修課,課外多組織一些人文知識的競賽,引導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同時,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

第三是通過校企融合,通過對地方傳統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學校與企業人文思想實現對接,專業文化與地方傳統文化融合。優秀的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與專業文化在某種層面都有相通的地方。很多企業的“5S”或“7S”管理模式也都滲透著傳統文化的基因,學校和企業在雙向交流過程中,人文思想的融合與碰撞是必然的。校企之間的交流,除了關注學生的職業技能提升外,文化的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學校可以通過設立企業文化咨詢機構,開展校企文化交流活動,汲取企業文化的優秀元素。同時,通過學校和地方文化機構的雙向交流,在學生接受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學校的專業文化建設也得到了豐富。比如現在教育部要求全國高校必須開設公共藝術類課程,這些課程和地方文化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學戲曲鑒賞、大學音樂鑒賞等等,地方文化里的地方戲曲、民歌,都是地方文化的寶貴財富,高職院校可以嘗試聘請當地的文化名人,為學生開一些地方文化的講座,既增加了學生的文化知識,又加強了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同,不僅有利于學生將來的擇業,而且會形成一個學校、學生和地方企業多方共贏的好局面。傳統文化是無形的,又是無處不在的。高職院校在專業文化建設過程中,能夠融入傳統文化的因素,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教化功能,使學生由技能型人才轉為德才兼備的職業人,這對于高職院校的改革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者:禚寶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生陌笔趣阁免费阅读|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黄录像欧美片在线观看|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色婷五月综激情亚洲综合| 国自产偷精品不卡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搜索| 欧美巨大黑人hd| 亚洲综合丁香婷婷六月香| 精品国产夜色在线| 国产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五月婷 | 国产人妖另类在线二区| 免费在线观看h| 好爽好紧好多水| 五月天综合在线| 男女高潮又爽又黄又无遮挡|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eeuss免费天堂影院| 日韩黄色片网站|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不卡视频| 高h全肉动漫在线观看免费| 在线观看国产欧美| 一区国严二区亚洲三区| 把美女日出白浆| 亚洲mv国产精品mv日本mv| 福利视频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观看网址| 毛片基地看看成人免费| 好男人观看免费视频播放全集| 中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巨大精品videos|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美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加勒比| jizzjizz之xxxx18| 日本xxx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人妖视频在线观看专区|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