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1 09:58:1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國際商務交際研究,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國際商務活動 非言語行為 語用語境理論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046-02
一 引言
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研究者們日益關注非言語交際的重要性及非言語行為所承載的文化意義。事實上,在實際的國際商務環境中,許多優秀的中國商務人士精讀英語語法知識,語言表達流利,但卻不能很好地理解和使用非言語符號。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有效地使用和理解非言語行為,取決于交際時的語境,因此,本文試著從語用語境視角來分析國際商務活動中的非言語交際行為。
二 非言語交際的分類
畢繼萬教授將非言語交際分為以下四大類:(1)身勢語,Kinesics;(2)副語言,Paralanguage;(3)客體語,Object language;(4)環境語,Environmental language。
三 語用語境理論
語境理論歷來都是語用學家、語義學家、語用學家、語言哲學家及認知科學家等共同關心的課題。各家各派學者都從各個側面、各個角度對語境概念進行了界定,對語境要素進行了歸納,對語境意義進行闡釋。經歷了從傳統的靜態語境發展為動態的認知語境,徐思益教授提出了語用語境的兩個層面:核心語用語境及認知語用語境。如左圖所示。
四 不同非語言交際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運用
1.身勢語
Example 1:
(A is an American, B is a Japanese.)
A: Because of your inferior packing, the article had been badly damaged. So we now file a claim with you for the loss.
B: …(Keep quiet, fidgeting with a pen.)
A: what I mean is that we need you to arrange for immediate dispatch of replacement at the favorable price available.
B:(Put down his pen.)I am sorry for the very inconveniences bring to you.
The Time: after the article was damaged
Place: In the office
Participate: A and B
Purpose: A tries to get claim
Condition: A lodged a claim to B due to the damage
Topic: Claim
In this example, A’s existing assumption that is that B would pay for the loss. B’s fidgeting with a pen conveys B’s upset. Therefore, for B, new information strengthened the existing assumption, a new assumption was developed. We can not infer the information just by using the six core pragmatic contextual elements. Also analyze A’s psychological background in this case. Therefore, gestures can easily be understood by using pragmatic context theory.2.副語言
Example 2:
(A is a businessman from America, B is from Tanzania.)A conversation was made between them in Brussels.
A:Could you please have some coffee?
B:No, thanks, I am full.
A: (After a while)Some coffee?
B:Thanks. Pause a while, I am not hungry.
A:Soon, how about going out to get something to drink?
B:It is too cold outside.
A:Coffee?
B: Pause… OK.
Time: Business time
Place: In Brussels
Participants: A and B
Purpose: To get some coffee
Condition: One asks as the other answers
Topic: Coffee
From the conversation, we can get the information that at the beginning, A and B could not be well understood.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wa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offee. B was from Tanzania where coffee was cultivated. So in his daily life, coffee was a food rather than a drink. However, coffee in America was quite contrary.
3.客體語
Example 3:
Jun Chen worked in one American company that had formal dress code. Being unaware of this. When Jun Chen went to the company for registration, he wore a jeans and a T-shirt. His fellow employees were surprised at his lack of discretion. The boss told him he would wear suits.
The next week, Jun Chen was told to go to a restaurant for dinner. Jun Chen he wore formal suit to the dinner. But to his surprise he found the boss and the clients wore jeans and T-shirts.
Time: On the day Jun Chen went to the company for registration
Place: In the company
Participants: Jun Chen, the boss and his colleagues
Condition: Chen Jun wore a jeans and a T-shirt to the company
Topic: About clothes
From the cognitive pragmatic context, Jun Chen, like many Chinese people considered what clothing to wear was not so important. In other words, how hard you work, and what you are able to achieve to the company are the major concern for most Chinese people in their workplace. But, Jun Chen in America, at this time, of course, he had to know,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4.環境語
Example 4:
An American businessman, Jack, went to Asian for negotiation. He and the CEO of the Chinese company made an appointment to meet at ten o’clock and have lunch together. Jack arrived punctually and waited for the CEO almost half an hour. Mr. Li did not come on time. Jack felt offended. He left without taking the meal. Mr. Li went to the restaurant ten minutes later. He also felt astonished without seeing Jack. When Jack returned to the hotel, he called his stuff to stop the business with Mr. Li. However, Li was also puzzled about Jack’s decision.
Time: Appointment time
Place: Hotel
Condition: Punctually Jack and unpunctually Mr. Li
Topic: An appointment
Purpose: To do the business
Participants: Jack and Mr. Li
After analyzing the core pragmatic elements, Mr. Li and Jack had the different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 Mr. Li’s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was that in restaurant, business could be negotiated. While Jack, who came from the low-context country, considered time could not be divided. So Mr. Li felt puzzled about Jack’s cold response, the communication broke down.
五 結論
通過對非言語交際的四個方面:身勢語、副語言、客體語及環境語的分析發現核心語用語境和認知語用語境要素,語用語境理論的這兩個層面,可以合理有效地解釋國際商務活動中的非言語交際行為。非言語交際的四個方面所傳達的信息能在語用語境理論的引導下清晰明朗。核心語用語境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交際者、目的、話題、條件以及認知語用語境要素中的背景知識可以用來剖析國際商務活動中非言語行為所隱含的信息。通過對國際商務活動中交際雙方的非言語行為所暗含的信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引導交際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1]畢繼萬.非言語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畢繼萬.跨文化非言語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竇衛霖.跨文化商務交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耿二嶺.體態語概說[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2001
[論文摘要] 國際商務社交中語用失誤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因為不同的語言有著截然不同的語用制約,但是語用失誤卻會造成錯失商機。因此,了解英漢語用知識差異對減少誤解、促進交際的正常進行才能成功地進行國際商務活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國際商務交流日益頻繁。彼此尊重、合作愉悅是國際商務交流雙方的共同心愿。因而,語言的得體性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商務交易的成敗。然而,語言的得體具有相對性,在一種背景文化之中的得體語言有可能因文化的差異在另一種文化中就有可能是語用失誤。因而了解語用知識、避免語用失誤應引起中國涉外商務人才的高度關注。
一、語用失誤
英國語言學者Jenny Thomas將語用失誤定義為說話不合時宜、說話方式不妥、表達不合習慣等導致的交際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的失誤。他指出語言錯誤被看成是‘說的不好’,而語用失誤會被認為是‘表現不好’,是行為品質有問題。
語用失誤分為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前者指由于不了解目的語各層面上深層的語用含意而產生的語用失誤,而后者則指因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語用失誤。在國家商務交流活動中,社會交流的一種方式語言的使用都與特定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語境不同對話語的理解也就會有所不同,因此兩種失誤沒有明顯的區分。
二、國際商務交流中的語用失誤分析
文化的形成和維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們使用語言來組織社會合作的能力。人們在語言交際中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以互相理解,順利交流。美國哲學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則,它由量準則、質準則、關聯準則和方式準則構成,它們都涉及到語用規約。英國語言學家Leech根據英國文化特點列舉了六條禮貌準則,分別為: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以及同情準則。
在國際商務社交中,由于文化的多元性上述這些準則具有相對性。如果一方死板硬套不加以靈活變通,造成的語用失誤就會引發誤解、摩擦,使交際中斷。國際商務社交的語用失誤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欠得體準則的語用失誤
在國際商務社交中,最為重要的是得體的稱呼、問候以及告別的方式等方面:
在國際商務中,彼此之間用Mr.、Mrs.或Miss+姓互相稱呼,如“Mr. White”、“Miss Brown”等。在這方面語用失誤最多的一是Mr.、Mrs.或Miss+名的稱呼法,二是用漢語的職業或職務加上姓來稱呼對方。
問候言語行為大多是高度規約化的,甚至可以是儀式性。中國人易于用中國式的模式套語問候西方人,結果導致語用失誤。如:“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會使對方誤認為“我沒有錢吃飯。你要邀請我吃飯嗎?”。“Where are you going?”會使對方誤以為你在偷窺他的隱私。比較得體的問候語應該是“Hello!”、“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
寒暄的功能是調節人際關系。在國際商務社交中,中國式的話題諸如“How old are you?”、“How about your income?”、“How much does that dress cost you?”或“Are you married?”等都屬于西方人的隱私,直接提出會冒犯對方,屬于語用失誤。如若感覺有必要了解對方可以用比較婉轉的句型,如:Would you be offended if I ask you a personal question?。
告別有鞏固雙方的社會關系的功能。傳統的中國式英語的告別用語 “Welcome you come again.”也常常會使對方誤以為對他進行真誠地邀請。英語中道別時常常是“Goodbye.”、或者“Thank you for coming.”等等。
2.不得體的回應導致的語用失誤
西方人常把“Thank you”掛在嘴邊,這符合經濟又得體的交際原則。但是中國式的回應“It’s my duty to do so.”卻會使外商聯想到“職責”制約,這種語用失誤容易使對方誤認為“并非誠心誠意”之語用含義。諸如“Never mind.”或者“It doesn’t matter.”的應答方式也屬于語用失誤,因為它們經常用來回應對方表示的道歉。類似“It’s my pleasure.”、“You are welcome”、“Don’t mention it.”的回應就會使對方領會你的誠意了。
在商務社交中,中國人表示認同用 “當然”表達,但是卻與英語的“Of course”有著不同的語用含義,使用不當便會造成語用失誤。如下例:
(1)Foreigner:Mr. Wang, the meeting is scheduled at 2:00 this afternoon. Have you made the necessary arrangements?
Mr. Wang:Of course.
of course易使對方產生“多此一舉”之嫌,使對方聽起來覺得口氣生硬,與禮貌原則背道而馳。表達“Exactly”,“Yes”,或者“Certainly”就可以達到交際的目的了。
3.道歉方面的語用失誤
“I’m sorry.”似乎可以包羅所有的道歉之意,但是它在一些具體的語境里卻會使對方感覺粗魯與唐突。看如下例: 轉貼于
(2) Foreigner:Would you mind us having lunch together?
Chinese:I’m sorry.
語用失誤中“I’m sorry.”違反了禮貌原則。令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應為“I’d love to, but I …”。
在商務社交中,麻煩他人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但是中國式的表達法“I’m sorry to have wasted your time.”易使對方誤認為你“故意而為之”,因而就成了語用失誤了。比較恰當的表達法是“Thank you. I appreciate your time.”。
4.贊譽與謙虛沖突所導致的語用失誤
贊譽準則是禮貌原則的一個方面,得體的贊美有助于維系和諧的人際關系與工作環境。中國人的謙遜原則與之發生沖突。如下例:
(3)Mr. Jacobs:Ms. Zhang, You’re doing a great job. The pision’s finances are in top shape.
Ms. Zhang:Oh, no, Mr. Jacobs. I should have done better.
中國人謙虛的否定是個語用失誤,它使西方人誤以為他們在說謊或者他們沒有辨別好壞的能力。西方人對別人的恭維和贊美通常會愉快地接受說“Thank you.”
5.缺乏以言行事的技巧所導致的語用失誤
英語中,祈使句和命令句遠遠少于漢語。Searle(1965)認為所有的語言交流都涉及到言語行為,間接言語行為的主要動機是禮貌的表達所要說的話。
在國際商務社交中,西方人往往在交際中借助于疑問句來表達請求或者命令,達到以言行事的目的。“Will you please answer the door?”這一疑問句間接、含蓄地表達了命令,而“Answer the door,please!”在此語境中顯得唐突,就成了語用失誤了。
在商務社交中的祈使句“Repeat!”也是一個發生頻率較高的語用失誤。比較得體的“Pardon”或者“I beg your pardon”是對方樂于接受的禮貌的請求用語。
三、結語
語言的得體是國際商務社交中的一面鏡子,是維系商業合作的橋梁。員工的語用失誤容易被對方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甚至工作與交際能力,無形中會給商務交流制造障礙。因此,涉外企業應注重員工的文化意識的培養,提高員工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應變能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瑞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1989,3
[2]何自然:認知語用學—言語交際的認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Linell Davist:中西文化之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徐力生:跨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
關鍵詞:《國際商務談判》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F715.4-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5-0229-02
國際商務談判是國內商務談判的延伸,是國際商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各類企業參與的國際商務活動與日俱增,商務談判人才成為最急需的一類人才。因此,對《國際商務談判》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探索,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國際商務談判》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商務談判在涉外經濟領域中的運用不斷得到加強,《國際商務談判》在國際經貿類專業的基礎課地位不斷得到確認和提升,但就該課程的教學工作來說仍然存在一些明顯值得探索和改進的地方。“教師主導課堂”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學習往往始于課堂,止于課堂,完全背離了該門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要求;以期末的統一筆試作為主要的考核方式和成績來源,不能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由于教學時間較緊,教學質量和教學任務常常出現沖突。所以,對《國際商務談判》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國際商務談判》教學改革目標
《國際商務談判》課程教學改革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必經途徑,必須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目標,切實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該課程通過教學改革,應實現以下目標:(1)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教學案例的采集、編寫、使用分析,初步形成案例教學庫,增加案例教學的數量,提高案例教學的質量;(2)初步形成課堂教學與課后繼續學習的聯動機制,尤其重視創造機會讓學生到談判現場進行實際觀摩,或親自參與到談判中去,積累實戰經驗;(3)加強教學方法的趣味性、生動性、啟發性,增加課堂的吸引力,更好地為教學內容服務,保證課堂教學效果;(4)針對該門專業的培養要求,結合學生的英語基礎,在教學中加強英語的使用,切實提高學生的英文交際能力。
三、《國際商務談判》教學改革主要措施
(一)教學目標改革
本課程以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為教學媒介,以“全球化思考經濟管理”為基點,旨在幫助學生在英語環境中學習和掌握國際商務談判的基本理論與概念。本課程以培養“雙語、雙能、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宗旨,以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與外語能力為價值取向,通過中英文雙語授課、答疑和學生用英語完成作業和考試等教學形式,使學生“零距離”接觸當代國際商務談判領域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慣例,在最短時間內掌握與國際接軌的專業系統知識, 熟悉學科的未來發展動向。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兩種語言進行學科交流,培養既有談判理論基礎又懂談判實踐的人才,同時,在教學中高度重視鍛煉學生的談判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將這一目標細化到每一章節的內容中。
(二)教學內容改革
1.根據“戰略決定戰術,戰略指導戰術”的傳統思想,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注意讓學生掌握常見的談判戰略和談判技巧。考慮到溝通是談判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還必須讓學生學會良好的溝通技巧。
2.除了傳統的教學內容外,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更新、補充。WTO是全球最大的多邊貿易體制,是當今世界處理貿易問題的主要國際組織,其基本職能是制定和監督執行多邊貿易規則、組織多邊貿易談判、解決成員間的貿易爭端,因此WTO 的貿易體制和貿易規則必須納入《國際商務談判的》教學內容。除此之外,我國經常在國際貿易中遭遇外國提起反傾銷,因此,學生也必須對傾銷與反傾銷等這類問題加強熟悉和了解;跨文化差異對國際貿易和國際商務談判均具有重要影響,在《國際商務談判》的教學改革中,必須重視學習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為此,可讓學生收集和模擬世界主要貿易國家和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的文化習俗、法律環境、商業游戲規則等,從而降低在未來的國際商務談判活動中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文化沖突的風險[3]。
(三)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教學工作的成敗,所以教學方法是否恰當,就成為能否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結合國際商務談判的課程特點,必須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1.課前: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閱讀相關知識點的參考書目、英文資料或擬采用的案例并準備專題發言和討論。
2.課中:增加由學生主導的課堂時間,具體包括:每次上課的前10分鐘,讓學生對課前準備好的專題進行發言和討論;分小組每兩周進行一次模擬談判;專題討論經典談判案例或時下熱點事例,總結經驗教訓,拓展視野,提升談判高度。
3.課后:(1)公開任課教師的電話號碼、電子郵箱、QQ號碼等聯系方式,為學生與教師課后交流提供機會;組建談判團隊,布置談判任務,對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并將結果計入最終成績。(2)積極創造機會,輪流安排學習小組參與談判現場進行實際觀摩,或親自參與談判實踐,提高實踐教學的比例;與企業界保持密切聯系,每月邀請優秀談判人士舉辦專題講座。
4.考核方式改革。科學的考核方式能夠有效地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改革中,教師應改變過去一次性閉卷考試為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來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將平常的課堂參與表現情況納入考核范圍,將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納入考核范圍,對具有突出談判實踐能力的學生進行表彰,期末考試采取口試與筆試相結合來進行考核等辦法。
(四)教材改革與建設
該課程目前國內唯一的英文原版教材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國際商務談判――理論案例分析與實踐》,白遠著。該教材是“21世紀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列教材”之一,為培養既有理論基礎又懂談判實踐的高素質人才以應中國入世對商務談判人才的急需而建設。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中文版教材。總的來看,現行教材有諸多不足之處,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不強,內容較散;如案例的切合性插入做得不到位;如案例陳舊,缺乏針對性,沒有相關的音像教學資料等[4]。
鑒于此,必須積極改革和建設現行教材,首先要多方搜集和借鑒,在現用的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礎上對之進行改進,完善內容體系。輔助材料也需要搜集和整理,以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參考素材。此外,不斷改進和完善立體化教材、教輔材料(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網絡課件等)的編寫工作。
四、《國際商務談判》教學改革配套措施
(一)加強師資培養,提高任課教師的理論素質與教學水平
學校和學院要積極鼓勵教師在職深造,如支持教師攻讀更高一級學位;鼓勵教師到海外高校進修或擔任訪問學者,鼓勵并幫助青年教師申報并承擔各類課題;安排教學時間長、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教學時間短、教學經驗不足的青年教師,以便讓青年教師盡快適應和熟悉高校的教學、科研工作,縮短自己摸索的周期;鼓勵、支持青年教師參加高層次、高級別的學術會議,尤其是到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參加學術研討會等。除此之外,學校和學院還應積極引進人才,如海外大學畢業的優秀人才,因為他們懂得一定的談判知識,同時具有熟練的英語表達能力;也可以邀請企業界優秀的談判精英為教師開設講座,開闊他們的視野。
(二)改進課外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1.推薦編撰較好的國際商務談判教材供學生參閱,提高他們對相關理論知識全面深入的掌握;圖書館與資料室應積極增訂大量相關的雜志,如《企業家》、《商界》、《銷售與市場》等,供學生與老師借閱;搜集相關音像材料,針對相關的教學內容,安排課外時間進行播放和講解分析[5]。
2.在學院網站上開辟學科資源項目,羅列專題資料索引和目錄,提供多樣的材料供學生學習參考;提高學院多媒體網絡教室的使用效率,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通過電子郵件、電子聊天室等多種途徑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制作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授課內容。
(三)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
學院與教研室必須定期組織教學研究活動,組織檢查或抽查教師的教案,抽查督導教師講課,探討教學方法和手段,嚴格《國際商務談判》雙語教學的質量管理和監督,以此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
五、《國際商務談判》教學改革展望
(一)讓學生進行更多的課前、課中以及課后的主動學習,更好地體現國際商務談判的實踐性與應用性
首先,克服現行教學經費普遍不足的問題,為學生提供近距離地學習商務談判經驗的機會,或邀請商務談判精英為學生講授談判經驗和進行談判示范;其次,與社會和企業進行良好溝通和接洽,讓他們積極參與大學課堂,為大學生開放談判視頻和講座,增加學生實習、見習的機會,履行他們的社會公民責任[6]。
(二)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讓學生既掌握專業知識又提高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英文會話能力
國際商務談判需要學生掌握專業的談判知識,模擬和積累談判實踐與經驗,同時它還要求學生掌握比較熟練的商務英語表達能力。如果學生不具備英文會話能力,就等于在未來的國際商務談判活動中缺少基本工具和手段。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涉及到選用商務談判英文版教材問題;其次是為學生提供適當的英文練習環境,因為上課時間有限,而企業和社會就算能提供一定的觀摩和演練機會,但大多都采用中文進行,很少采用英語,這就對學生練習英文談判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參考文獻:
[1] 白遠.國際商務談判(英文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白遠.國際商務談判(中文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 戴維A 拉客斯,詹姆斯K 西本斯.談判[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4] 潘肖玨,謝承志.商務談判與溝通技巧[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信息技術;商務談判;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230-02
我國對外貿易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為滿足培養具備較高英語水平和國際商務談判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要,高校的國際商務談判課程建設,不僅要求有專業的師資,可讀性及實用性較強的教材,還要有可操作性強的教學模式。
一、國內本科院校國際商務談判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
雖然當前高校大力推進技術支持下的教學模式改革,但是各大院校的國際商務談判教學的信息化應用程度較低,關于國際商務談判課程信息化教學研究少之又少,商務談判課堂知識傳授仍是傳統教學模式的主要目標,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學方式完全是單向的知識灌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是學生只知道被動地接受知識,主體意識淡薄,多習慣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滯后,具體的影像案例講解尤為匱乏;雖然課堂上也有模擬談判或者角色扮演的時候,但大多脫離實際,仍以“扮演”為主等等。這就和商務談判要求很強的操作性相沖突,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而社會需要的商務談判人員不是只有談判知識的人,而應該是不僅具有相關的商務談判知識,更具有談判能力的商務人員。
二、信息化教學模式在商務談判課程中的應用
國際商務談判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是依據構建理論,不是把外部知識直接輸入到心理中的過程,而是通過學習者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動構建知識,目的是強化對所學的國際談判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對聽說能力的培養。構建主義的教學策略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習者與情境的交互作用,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而教師是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學活動從單一的平面向立體化發展,使學生的語言能力、語言知識,專業素質和信息處理能力、創新能力等呈立體交叉的發展。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也是教學軟件設計的理論基礎,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國際商務談判教學模式是基于構建主義理論的教學模式。
基于信息技術下的國際商務談判教學模式是在闡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基于網絡的多媒體教學的原則和目標的基礎上設計。如:
第一,建立以校園網為支撐,教學軟件、課堂綜合運用的個性化、主動式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進行商務談判的聽、說、讀、寫、譯各方面的學習和訓練,并在老師創設的商務談判的情景、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自主地掌握學習進度,彌補說教式教學法的不足。
第二,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學習資料,從中提出問題,通過電子布告板、電子論壇、聊天室、留言板跟帖、微博、郵件等交互式地與各地對此問題感興趣的人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討論,或通過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找到問題答案。
這種信息化教學模式適應了多媒體教學方式改革的發展方向;具有信息反饋及時;信息量大,教學效率高;形式新穎,形象化、直觀化,強化學生素質教育和智能,技能訓練相結合等較多優勢。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好地將國際貿易知識、商務談判技巧和英語語言能力精巧地融合為一體,培養具有較強英語應用的國際性人才。
三、信息化教學模式在商務談判課程中應用的實證研究
(一)實驗研究問題
本實驗的研究問題包括: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否對學生談判策略意識的培養、交際策略使用頻率有積極的作用?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否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形成有促進作用?
(二)實驗對象和方案
針對該模式進行實驗驗證。成立實驗班和對照班,運用綜合的研究方法,通過教學實踐和實驗得出數據,并對結果進行分析論證。本項目研究將設定哈爾濱商業大學2010級商務英語專業1班作為實驗班,2班作為對照班,分別在國際商務談判課程中應用信息化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試驗研究比較。
(三)教學模式的構建
基于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構建是建立在構建性基礎之上的,設計或提出學習任務使學生主動構建學習策略和學習任務等。學習任務的提出或設計又是以學習者特征分析和教學目標分析為依據的充分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學目標分析,教師掌握教材的基本結構,試確定學習者的發展學習內容,從而提出設計方案。
教學模式的構建從情景預設和教學構建兩個方面進行。情景預設將商務談判的學習任務預設到真正的談判環節中,從而使學生學習的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教學構建為學生提供教學資源和指引,并協助提供商務談判環節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解決方式。
整體循環構建方案是以教學目標為指導,通過分析商務談判課程的學習特征,設計提出教學和學習任務,在實施任務完成環節中,從情景預設和教學構建策略兩個方向,通過課堂多媒體、課下網絡自學平臺和其他互聯網終端,如手機、PC、IPAD等完成輔助教學完成學生電子化學習與移動學習等,最終形成商務談判的教學模式。
(四)實驗工具
實驗所采用的研究工具有三種,一是調查問卷,談判策略學習調查問卷;二是談判口語測試;三是學生的主觀評價,包括學習日記或周記以及訪談,學習者自主學習計劃執行反饋表。
談判口語部分,試題為兩套,分別作為前側和后側試題。每一套將有20題,提前兩周將所有題目給學生準備,最終測試題目將抽簽決定。主要測試學生的英語談判用語使用的流利程度、內容的關聯程度、發音的規范程度、語法的正確程度和跨文化用語的規約程度。
(五)實驗過程
談判教學從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至2012年底學期末結束,歷時17周。在學期初,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商務談判口語學習策略使用頻率調查測試,商務談判學習需求分析調查。
1.實驗班教學過程
在實驗班中,教師首先介紹教學計劃,強調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將授課內容國際商務談判策略知識、談判語言交際策略、自主學習等培訓通過結合教學資源《國際商務英語談判》輔助教學系統對實驗班實施基于自主學習與多維互動學習的教學實踐,并以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進行輔助講解演示,還通過Microsoft Student等軟件搜集資料整合教學內容,使授課學生在具有商務談判實戰的模擬環境中進行交流,培養學生商務談判語言實際運用能力。
2.對照班教學過程
在對照班主要是進行傳統的教學,不進行多維互動。先在課堂上講授一些談判技巧和語言,隨后分析教材上的商務談判文章,最后通過學生的口語背誦對學生的語言進行評測。
最后在學期末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商務談判策略與語用應用情況調查,和商務談判口語能力測試。
(六)實驗結果
1.調查問卷
2.談判口語測試結果
在進行實驗前和實驗結束后,我們就對照班和實驗班參加過兩次口語測試(前測與后測)。其結果見表二
從表二可以看出,17周前對照班和實驗班的策略使用均值分別是0.59和0.40經P值檢測,概率為大于0.01。這表明,兩個班策略使用頻率都較低,口語策略使用情況基本沒什么區別,策略使用情況相關性較少。17周訓練后,對照班和實驗班的策略使用均值有所提高,而且對照班的均價略高于實驗班,經P值檢驗,概率為0.087,大于0.05,小于0.1,說明兩個班的策略使用情況有所好轉,并且有差異。
(七)實驗結論
通過問卷調查與口語測試以及學生訪談可以歸納出以下結論:
1.基于信息技術的商務英語談判教學構建了新的自主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下的商務談判教學使教學模式更加具有建構性,學生在明確學習任務的基礎上,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這種模式完全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知識的構建性。在多媒體輔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咨詢者、鼓勵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又是學習活動的管理者。這種模式完全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動力支配性、團體合作和策略性等。
2.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商務談判語言和運用商務談判策略
信息技術下的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使教學更加直觀。無論是多媒體還是網絡教學的運用都能為談判語言的學習創設更好的情境,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使枯燥的語言知識結構學習更加豐富和具有沖擊性。同時為學生提供的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可以使課堂的內容更具有延展性,從而為學生談判思維和策略的形成更具有深遠的影響。商務談判知識也不再是紙上談兵,增加更多的實戰經驗,從而增加了學生輸入和輸出的機會和明顯提高了語言交際和對話能力,達到了提高學習效率和豐富學習內容的目的。
四、結語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商務英語談判教學是信息技術所催生的新型教學模式,是學校教育范疇內的一類學習方式,是依托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學模式。然而,它也只是學校商務英語教學模式中的一種,它有非信息技術環境教學模式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也存在著某新信息技術要求、軟/硬件環境等方面的制約因素。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根據特定的教學情況,科學地發揮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針對具體的教學條件、教學對象、教學摸底以及其他具體要求,靈活選擇、運用某一教學模式或模式組合。
參考文獻:
[1]傅秀梅.國際商務溝通教學設計與教學法初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2).
[2]何培芬.網絡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外語電化教學,2007(1).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電子信息專業課 創新性
一、職業教育下研究性學習的定義當前我國進出口貿易急劇發展的時代要求大學生能夠靈活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與創造新知識,并且具備相當的終生學習能力,來滿足外貿人才的應具備的素質。傳統的教師傳授、學生接受式的教學與這些要求是有距離的,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在高年級的選修課中到課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經過低年級基礎課程的教學,學生對學習已經產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表現欲望,因此不再滿足于學習內容在師生之間的機械移位。幫助他們利用已有的專業基礎知識去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是改善教學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謂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由選題、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與以往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國際商務專業課教學應以培養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它強調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提出問題,收集材料,對研究性課題進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問題解決模式,在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并學會解決生活中與國際商務學習有關的實際問題。
二、研究性學習的內涵及積極意義
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或途徑,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生活及社會實踐中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和體驗。同時,學會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研究性學習的重心是學習而不是研究。學校畢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機構,沒有必要的研究設施和科研經費,只要通過研究性學習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
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在于促使學生通過與研究相類似的認知方式和心理過程來進行學習,其根本目的不是預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預期的學習結果。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的綜合知識、綜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得到培養,因此可以說研究性學習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重學科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缺陷。
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并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我國近10年來進行的職業教育實驗證明了學生發展的核心是他們主體性的發展。培養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就成了教學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可以自己選擇課題,自己設計研究方案,自己調查并得出研究結論,體現出他們是教學的真正主體。
研究性學習有利于使人類主體的智力資源轉化成個體的智力資源。以什么樣的方式認識世界,與學生時代所形成的學習方式是密切相關的。我國傳統教育的學習方式是接受學習,不能很好地將人類智力資源轉化成個體的智力資源,研究性學習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從實踐方式看,傳統教學主要是演練式、實驗式,不利于學生的發展,而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主動認知、主動實踐的學習活動,是一種認識-驗證-體驗的過程。研究性學習提供給學生的是一種主動、愉快、積極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治學之道、知曉做人之理。治學之道與做人之理是緊密相關的一個問題。學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們治學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培養學生嚴謹務實的良好作風。
三、研究性學習是職業院校教育的內在需要
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則,在班級集體教學活動的前提下難以實施;以語言講述為主的表達方式,使得某些教學信息的傳輸與接收遇到困難;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作用,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沒有創造力;傳統課堂教學,教師總是在進行重復性勞動,教學強度非常大。這樣教師就無法從繁重的教學任務中脫身來進行研究工作。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和多元化,強調系統性的實踐,在科研實踐中發揮自主性潛力,因而滿足了形成創新精神和產生創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學習對創新的形成起催化促進作用,大學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現實舞臺。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策略中還包含有課題組研究的形式,強調課題組集體的合作和配合,這種協作精神的鍛煉對后續的科學創新有積極的影響。研究性學習不僅能讓學生在研究中學到知識,而且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生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等的鍛煉是傳統學習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研究性學習有助于彌補大學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給他們一方容量極大的“用武之地”,給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極大地發掘學生科學研究的潛質。通過參與研究,學生的思維方式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從被動思維發展到主動思維;從單一思維發展到多元思維;從平面思維發展到立體思維;從靜態思維發展到動態思維;從封閉思維發展到開放思維。因此,學生敢于面對挑戰,勇于提出獨立見解,潛能會得到充分挖掘和開發,為進行科學創新奠定基礎。
研究型教學使得考核結構發生了變化,適當分離基礎內容考核和創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學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辦法都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學已經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歡迎。在解決了認識問題以后勢必有更多的學校、老師會去作進一步實踐。在打破一校一課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異、因地而異摸索出合適的形式,確定合理的目標和工作量是我們樂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學將會對教學質量的實質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四、國際商務專業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設計
1.學習目標的設計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首先要組織學生從外經貿等領域中選擇和確定他們感興趣的研究專題,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研究性學習中,問題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涉及多種知識,這些知識的選擇、積累和運用完全以問題為中心,呈現橫向的、相互交叉的狀態。
研究性學習是課程教學的互補,專業課程教學重視學生對國際商務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學習則不以系統國際貿易理論學科知識的傳授為追求,它是以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為出發點,以國際商務學科教學欠缺和研究性學習自身所長為主要追求。
2.學習內容的設計
研究性學習主要不是學習書本知識,而是強調動手動腦的實踐過程,特別是國際商務專業更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師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與過程。當前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學習,它適用于事實性知識、技能性知識、規律性知識的掌握,但對于策略性知識、價值、態度和情感類知識的學習往往不能奏效,這些知識的學習只有通過自主性學習,才能內化成學生自身的經驗體系。在研究性學習中,正是通過創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讓學生自主的探究、實踐、發展和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思維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內容便可以在相當寬泛、相當靈活的范圍之內加以選擇,這符合國際商務專業覆蓋范圍廣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內容的具體選擇和設計,主要是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原則,沒有一定要達到的絕對標準和程度,而是視學生和學校的具體條件靈活處置把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在單證、貨代、報檢、跟單以及報關等領域中選擇方向,這些選擇都是合理的,都能夠有效地體現和達到國際商務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沒有高低之分。
3.學習策略的設計
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自主學習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學習計劃,確定分工、活動方式和方法選擇研究或調查對象;進行查詢資料、操作與制作等活動;匯集、交流學習成果等。實現國際商務研究性學習中學習的自主性,不僅要求教師要從思路、活動空間和時間上向學生提供必要的條件,以實現學生的自主選擇、自主安排、自己組織學習活動的目的,同時還要求教師不必拘泥于課堂教學或其他程序規則的限制,自主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
4.學習評價的設計
評價是為決策提供信息的過程,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是指,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系統地收集信息,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對學習中所引起的學生認知行為上的變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判斷,為研究性學習的決策提供信息的過程。
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總是呈現出種種階段性結果,它們既是總結果的分支,同時又是學生在學習中預測總結果的反饋體。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就非常重視階段性結果評價,即在研究性學習的各個階段,設定考查學生的不同能力:在課題設定階段,考查學生設定課題的能力;在收集相關資料、調整研究方案階段,考查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開展課題研究階段,考查學生的課題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檢查,考查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性、創造能力;在自我評價階段,考查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總結、匯報、交流階段,考查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等。
五、結語
國際商務專業學生正在面對迅速變化和激烈競爭的市場,需要他們具備創新能力和良好的終生學習能力,在專業課中通過設計基于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教會學生學習,特別是學會思考問題以及分析和處理教室以外的實際問題,會使他們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安桂清.研究型課程控微[J].課程?教材?教法,2000.
[2]鐘文芳. 研究型課程的定位、特點及實施中的難點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00.
[3]霍益萍. 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課程定位[J].課程?教材?教法,2000.
[4]陸宏. 研究性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02.
[5]高寶玲.學習者特征與教學設計.中國電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