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范文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1 17:34:4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

篇1

從2005年到2012年底,湖南省成功預報避讓地質災害317起,避免人員傷亡22727人,有力地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取得顯著成效,防治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湖南省地質構造復雜,地形地貌起伏大,降雨時空變化大,地質災害易發多發,高中易發區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77%。同時,發災時段集中、突發性強,是全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截止2012年底,全省已查明各類地質災害隱患12229處,直接威脅人口數量達91.5萬,潛在經濟損失超過150億元。從2005年到2012年底,全省共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12199起,因災傷亡485人,直接經濟損失29.6億元。同期,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成功預報避讓地質災害317起,避免人員傷亡22727人,有力地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國土資源部的關心支持下,湖南省國土資源廳不斷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進一步加強防治體系建設,地質災害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建立完善相關政策體系。2011年6月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下發后,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就貫徹落實國務院《決定》相繼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省各級各部門切實抓住機遇,本文由收集整理進一步加強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省政府迅速下發了《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2012年湖南省出臺了《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貫徹落實湘政發〔2011〕51號文件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以及《湖南省“十二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等三個重要文件,初步確立了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政策框架體系,明確了相關職能部門地質災害防治職責分工,提出了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1358”工作目標。

二是狠抓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實施。2007年以來,中央和省級財政累計投入地質災害治理資金8.46億元,實施了一批地質災害勘查、治理、搬遷避讓和應急補助項目,為近50萬人解除了地質災害隱患威脅,配套解決了一批人民群眾反應比較強烈的地質環境問題。從2010年開始,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實施了30個重點縣市區1:5萬地質災害詳查項目,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工作,將為地方政府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湖南省國土資源廳還把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與為民辦實事結合起來,不斷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國家扶貧開發重點地區等偏遠落后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實實在在為老百姓排憂解難、避險解困。

三是進一步強化應急體系建設。湖南省國土資源廳與氣象、水利等部門建立了定期聯席會商機制,做到密切配合,信息共享。組建了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正在加快構建省、市、縣三級,覆蓋國土資源、氣象、水利等部門的預警預報信息共享平臺,年內將實現省市兩級及重點縣市區的互聯互通,形成了以各級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和屬地化地勘隊伍為技術支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地質災害應急監測預警網絡。

四是充分發揮群測群防作用。群測群防是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湖南省1.8萬余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承擔著全省1.2萬余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防范任務,近五年成功預報了突發地質災害182起,避讓人員傷亡10413人,避免財產損失3.34億元。按照國土資源部要求,湖南省提前完成了94個縣市區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建立健全了省、市、縣、鄉、村五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今年,湖南省又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瀏陽市等14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示范縣創建活動。

進一步分析形勢,認真做好今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近年來,受極端氣候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地質災害呈逐年加重的趨勢。除自然因素外,一些企業和單位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地質災害防治意識薄弱、防治措施不落實,對人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湖南省國土資源廳一定要進一步細化措施,

明確責任,狠抓落實,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扎實搞好調查評價。做好地質災害防治,調查評價要先行。只有在查明災害成因、危害程度,掌握災害發展趨勢和變化規律的前提下,湖南省國土資源廳采取各種災害防治措施才具有科學依據和針對性。

“十二五”期間,湖南省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主要任務是完成100個縣市區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開展500處以上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地質勘查,推進重要礦區1∶1萬礦山地質環境普查,實施長株潭城市群、市州中心城市及重要城鎮水文、工程、環境地質綜合調查評價。

切實強化監測預警。成功避讓地質災害的實踐經驗告訴湖南省國土資源廳,監測嚴密、信息準確、預警及時,是防災減災的有效措施,只有堅持預防為主,切實強化監測預警,及時掌握汛情災情,才能做到科學應對。要嚴格執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復查、值班值守和災情速報等各項制度,將每一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責任落實到單位和責任人,真正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強化信息能力建設,特別是要加強農村山區等偏遠地區緊急預警信息能力建設,確保在最短時間內將災害預警信息傳遞給受災害威脅群眾,避免人員傷亡事件。

注重應急體系建設。各地要及時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逐點制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逐人逐戶發放防災責任卡和明白卡,做到防治方案編制到鄉、應急預案制定到點、防災責任落實到人。中型以上的隱患點在汛前或汛期要至少組織一次應急避險演練。要加快推進地質災害應急指揮平臺建設,確保省市縣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之間,以及和氣象、防汛抗旱、應急管理等部門應急指揮系統的互聯互通,為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提供技術支撐。各地要認真做好應急準備的各項工作,確保一旦出現突況,能快速高效做好人員搜救、災情調查、險情分析、次生災害防范、應急處置等相關工作。

篇2

[關鍵詞]珠海市 地質災害 成因分析 防治研究

[中圖分類號] F407.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3-247-2

1引言

珠海市位于中國廣東省南部,珠江口西岸,全市海陸面積約7650km2,其中陸地面積為1630km2,大小島嶼146個,海岸線690km,珠海市是一座著名的花園式海濱城市。

隨著珠海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工程活動范圍、規模和強度不斷增大,特別是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極端性天氣增多,使得本地區地質災害呈現頻發態勢,本文分析了本地區地質災害發育成因和提出了較為系統的防治對策。

2珠海市地質災害發育現狀

珠海市屬地質災害多發區,根據《珠海市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調查結果,全市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208處。

按地質災害災種分類,滑坡17處、崩塌29處、地面沉降23處、潛在滑坡23處、潛在崩塌116處。

按地質災害規模分類,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15處、中型80處、小型113處,其中滑坡和崩塌以淺層為主。

按地質災害險(災)情等級劃分,中型為9處,小型為199處。

目前,全市發生的地質災害共造成1240.5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共威脅2813人和近1.9億元財產安全。

3地質災害發育成因分析

3.1地質災害基本特征

3.1.1滑坡

全市共發育滑坡地質災害點共17處,其中中型規模2處,小型規模15處;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區的公路兩側和村莊居民住宅區。

調查區滑坡微地貌基本為陡坡,滑坡平面形態主要為舌型,剖面形態多為凹形和直線,滑床形態以凹形和直線為主,滑坡體外形特征呈多樣性,滑坡體主要由松散殘坡積物和基巖碎塊組成,滑動面(帶)埋藏深度一般介于1.5~4.0 m之間,滑帶巖土體多為殘積層及強風化土。

3.1.2崩塌

全市共發育崩塌地質災害點共29處,其中中型規模8處,小型規模21處;多分布于公路沿線和切坡建房陡坡地段。

調查區崩塌基本發生于坡度為70°~90°之間的巖質邊坡上,崩塌體主要為基巖碎塊,基本發生于表層,埋藏深度一般為1.5~4.0m之間。

3.1.3潛在崩塌和潛在滑坡

全市共發育潛在崩塌和潛在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點共139處,其中大型規模9處,中型規模60處,小型規模70處,潛在崩塌和潛在滑坡主要分布于山坡坡腳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地段。

潛在崩塌和潛在滑坡多以小型巖土質斜坡為主,不穩定體主要由松散殘坡積物和基巖碎塊組成;該類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集中于地形坡度為61°~80°之間,通常發生在暴雨之后,大部分存在滑動和崩落潛在危險。

3.1.4軟土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珠海市規模最大的地質災害災種,軟土地面沉降共計發生23處,其中大型規模6處,中型規模10處,小型規模7處,主要分布于東部海岸帶和西部濱海平原工程建設區域。

軟土沉降主要體現于工業與民用建筑區軟土地基沉降;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及橋梁軟土地基沉降;港口、碼頭軟土地基沉降和防洪堤壩軟土地基沉降等方面。

3.2地質災害的影響因素

地質災害影響因素多種多樣,對于不同類型地質災害或不同地區的地質災害,各影響因素作用效果不盡相同。通過分析歸納,影響本地區地質災害因素主要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而自然因素又分為地質環境因素和氣象因素兩類。

3.2.1自然因素

3.2.1.1地質環境因素

斜坡不穩定因素:斜坡環境為物質的重力運動和地質災害的發生創造了動力條件,它的失穩主要孕育了滑坡、崩塌等災害性地貌過程,滑坡和崩塌邊坡類災害是調查區內廣泛發育的花崗巖丘陵和階地坡面上的主要地質災害。

地基不穩定因素:地基的穩定性主要取決于土體類型及其物理力學性質,海陸交互相的淤泥、淤泥質土等是調查區分布較廣的不穩定地基土體。

3.2.1.2氣象因素

強熱帶氣旋:廣東是熱帶氣旋最活躍的地區之一,而調查區又是受熱帶氣旋影響的主要地區,強熱帶氣旋活動過程中,伴有狂風、雷雨、巨浪和暴潮。

降雨量充沛:調查區年平均降雨量為2060.3 mm,主要集中在汛期的4~9月,一般年降雨量高的地區,地表徑流活動強烈,使土體力學強度降低并增加土體孔隙水壓力。

3.2.2人為活動因素

調查區經濟發展迅速,城鄉工程建設日益擴大,人類活動也成為強大的地質動力,其主要表現有重大工程建設、交通、水利設施的興建,改變了坡形,加大了坡角。

4地質災害防治對策研究

根據本地區地質災害發育規律和特點,本人認為該區地質災害防治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4.1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4.1.1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健全和完善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體系,充分發揮現有監測、巡查人員作用,及時更新補充和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眾為主體的群測群防員隊伍,加強群測群防員培訓,加大面向基層群眾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力度,提高知災、識災、防災、避災能力和臨災監測信息的準確性。

加強地質災害防災專業技術指導力度,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科學合理地確定監測范圍、監測巡查路線、監測巡查內容、險情預報預警方式、防災撤離路線、避災安置點、監測記錄檔案等。

4.1.2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建設

加強與氣象、水利、交通等部門資源共享和協作,利用互聯網技術,實時傳輸相關數據到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室電腦終端顯示、分析,自動生成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利用各類傳播通訊方式,準確、及時地向各級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單位、責任人以及廣大市民和災害頻發區域民眾進行信息傳遞,努力做到全面監測、準確預報和及時預警、快速處置。

4.1.3地質災害專業監測

根據地質災害的類型、規模、危害程度和危險性,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嚴重、可能造成較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而治理難度較大或治理費用高的災害(隱患)點,建立專業監測點,利用先進的儀器設備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站網式監測,實現遠程視頻監控、監測模塊管理、監測數據自動采集、監測信息的遠程傳輸、系統通訊、自動處理、智能研判和自動報警等功能。

4.1.4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以地質災害調查和地質災害防治成果為基礎,以地理信息技術為平臺,建成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地質災害相關信息采集、查詢、統計、等自動化。通過地質災害點的年度復核,不斷更新地質災害點發展變化情況和防治管理級別,實現地質災害相關信息動態管理,相關部門能及時查詢、了解本行政區內地質災害及防治動態變化,提高地質災害主管部門決策和快速處理突發性地質災害的能力和水平。

4.2地質災害減災工程

4.2.1應急排險

對規模較小、危險性較大、易于治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應急排險等簡易治理措施,及時消除隱患。地質災害應急排險本著施工簡單、經濟實用、安全可靠的原則,在專業隊伍詳細調查并提出施工方案的基礎上,采取削方減載、清除危巖、坡腳反壓、截排水、修筑擋墻、坡腳設置柵欄或種樹等簡易工程措施達到消除隱患的目的。

4.2.2勘查治理

對規模較大、危險性大、危害嚴重并難以實施避讓搬遷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依據輕重緩急,分期分批,在勘查設計的基礎上實施工程治理,并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形成的責任主體和受益對象,明確治理責任主體。

4.2.3避讓搬遷

對工程治理難度大、工程治理效益明顯低于避讓效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可結合新農村建設,實施有計劃的避讓搬遷。

4.2.4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研究

積極推廣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加強部門合作與交流,吸收國內外先進的地質災害防治理論和技術方法,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技術研究;研究制定適用于本地區的規程標準,實現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全面提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預報及治理工作新水平。

4.3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建設

4.3.1地質災害預案體系建設

在地質災害全面調查和年度排查的基礎上,根據各地實際和地質災害變化、應急預案演練情況,及時修訂和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健全預防和預警機制,落實相關責任,明確各相關部門的職責和分工,加強應急物資及人員保障。對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城鎮和重點防治路段,轄區人民政府、職能部門和群測群防人員要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內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的巡回檢查,以群測群防為基礎,重點強化臨災避險,明確撤離路線和避災場所。

4.3.2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建設

完善市級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負責全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加強應急專業人才的儲備建設,通過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建設,組建人員精干、響應迅速、協同聯動的應急隊伍,配備技術先進、高效快速的應急調查監測儀器和遠程會商裝備,全面提升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能力,保證突發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工作高效有序地進行,最大程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4.3.3地質災害預警應急裝備建設

根據地質災害應急技術工作的裝備要求,制定地質災害應急裝備規劃,分輕重緩急配置、改造必要應急裝備,建成基本滿足專業隊伍應急需求的裝備系統,提高地質災害巡查和應急處置效率。

4.3.4宣傳培訓與應急演練

按照“平戰結合”的原則,采用培訓班、宣講團以及各類媒體等多種形式,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不斷增強全民科學防災避災意識。建立應急演練長效機制,對威脅學校、醫院、村莊、集市、企事業單位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重大隱患點,安排專人巡查,并于組織應急避險演練,切實提高有關部門協調聯動和應急處置能力。

篇3

關鍵詞:地質環境;信息;標準;網絡;數據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地質環境信息化的意義

1.1地質環境信息化是地質環境領域的創新戰略

信息化不能僅僅是地質環境工作附屬的技術手段,要使地質環境工作一如既往地保持強有力的競爭力和生命力,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以信息化為支撐點,創造新的成果、新的工作流程和新的應用服務。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向更深、更廣的應用領域滲透,從根本上觸動地質環境領域的現有工作,從環境地質調查的野外數據采集、地質災害監測,到海量異構數據的快速傳輸、綜合管理、最終實現綜合評價和提供多目標的應用服務,開創地質環境信息工作的新紀元。

1.2地質環境信息化是政府決策的重要支撐

地質災害及地質環境問題是一種突發性公共事件,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極大威脅,新疆各級政府面臨著繁重的應急搶險任務,因此,地質環境信息化可以為各級政府及時有效的應急處置地質災害提供支撐。

1.3地質環境信息化是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需要

地質環境管理、地質災害防治的信息化工作是國土資源信息化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的完整數據體系,形成一體化綜合數據中心,提供數據快速響應和多目標的應用系統,建立地質環境管理、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平臺,促進地質環境評價、規劃、管理、地質災害防治的科學化和現代化,為全社會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充分發揮地質災害防治在國家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作用,使地質環境工作更好地適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1.4加大地質資料成果服務的需要

地質環境信息作為地質資料成果的一部分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是地質環境工作成果的載體和基本要素。目前,地質環境信息化工作資金投入、人才技術、資料信息等要素分散,已成為影響地質環境管理實現重大突破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地質資料信息等公共服務產品的匱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質環境管理的進程。

二、地質環境信息化現狀

信息化工作在地質環境領域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主要表現為基于空間數據庫的地理信息系統建設,既包括了地理信息系統的通用功能,同時又提供了基于環境地質專業應用的特殊功能,如鉆孔數據綜合管理、地下水資源、礦山地質環境、地質災害防治系統、空間信息虛擬三維可視化系統以及基于網絡的空間信息系統。這些功能的提供,大大提高了地質災害信息應用的潛力,為今后進一步的信息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1地質環境專業應用系統基本形成

隨著各類地質環境項目的開展,依托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開發應用的主要應用系統有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縣(市)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數據庫、城市環境地質調查數據庫、區域環境地質調查數據庫、礦山地質環境調查信息系統、地下水動態監測數據庫管理系統等。在應用系統開發方面,我區開發了地質災害數據庫查詢系統,提高了信息技術在水工環地質專業領域的應用水平,對地質災害預警提供了電子信息平臺。

2.2數據標準及規范初步建成

數據標準化是信息化建設工作的基礎,目前國內制定了一套地質環境信息化工作指南和數字化標準,主要包括:地下水資源數據交換格式標準、水文地質鉆孔數據交換格式標準、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空間數據庫建設工作指南、區域環境地質調查空間數據庫建設工作指南、地質環境監測數據庫格式標準、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格式標準、水工環空間數據庫圖例標準。

三、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及主要建設內容

通過建立支持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管理的完整數據體系,建立支持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管理工作全過程的綜合一體化動態評價及預警平臺,促進地質災害、地質環境調查評價、規劃、管理、防治的科學化和現代化,充分發揮地質環境管理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作用,使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管理工作更好地適應地區可持續發展,這就是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的總體目標。

在建立和完善地質環境信息網絡框架的基礎上,通過推進信息標準化體系建設整合各類地質環境信息資源,構建我區地質環境信息中心,全面提升地質環境信息服務水平。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即標準體系建設、基礎設施及網絡環境建設、數據中心建設、地質環境信息平臺建設以及服務體系建設等。

3.1標準體系建設

標準體系建設是整合和集成地質環境數據資源的基礎。在已有的地質環境規范、標準、規定的基礎上,進行地質環境名詞術語代碼字典、地質環境信息系統開發標準及數據標準,地質調查元數據、地質環境綜合信息產品標準建設等。

3.2基礎設施及網絡環境建設

基礎設施及網絡環境建設是構建地質環境信息平臺的保障。建設高效運行的軟、硬件環境,構建新疆地質環境信息網,通過國土資源主干網實現和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地質環境數據中心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及網絡環境建設是系統建設的關鍵環節,是地質災害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具體包括網絡中心建設、會商室建設、數據傳輸通道建設、現場采集環境建設、視頻會議建設、移動平臺建設。

3.3地質環境數據中心建設

數據中心建設是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是地質環境業務系統與地質環境數據資源進行集中、集成、共享。利用國家級數據中心提供的軟件,集成整合全區地質環境數據資源,搭建自治區級地質環境“一張圖”信息服務的數據環境。從應用層面上看,它為各種地質環境業務系統、分析系統提供數據;從數據層面上看,包括各類地質環境操作型數據、分析型數據以及數據與數據的集成與整合;從基礎設施層面上看,包括服務器、網絡、存儲和整體IT運行維護服務。

3.4地質環境信息平臺及服務體系建設

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既屬于政府行為,又包含有社會行為,它涉及國家的許多部門和單位。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主要包含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管理工作、汛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地質災害治理與搬遷避讓工作。以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地下水為主要內容,開發地質環境“一張圖”服務系統,建立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恢復治理、地下水監測與管理等業務系統,形成地質環境業務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立日常運行與維護機制,基本實現全區地質環境信息更新、應用與服務。

四、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思路

建立全區可動態更新的地質災害數據庫,同時匯集已有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數據庫、地下水監測數據庫、區域環境地質調查數據庫及重點城市環境地質調查數據庫、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和地質環境相關業務信息等,實現全區地質環境“一張圖”核心數據庫建設。建立具有信息集成、數據綜合分析、數據分類查詢、綜合管理和信息服務等功能一體化的地質環境信息管理系統,為自治區、州(地)、縣地質環境主管部門對數據進行高效的管理、瀏覽查詢、統計分析、加工和共享提供支撐,實現自治區、州(地)、縣及全國地質環境信息的互聯互通。

參考文獻:

[1]周家寰. 地質調查信息化建設成果及思路[J]. 國土資源信息化,2005,(5).

[2]陳輝. 地質環境信息化戰略淺析[J]. 國土資源信息化,2003,(3).

篇4

一、主要地質災害情況預測

(一)地質災害種類預測

根據自治區、市地質災害評估預測,區發生地質災害的種類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二)地質災害隱患區的分布及特點

市地質災害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根據環境地質條件,結合氣象因素、人為活動及歷史上地質災害分布情況,區地質災害隱患區主要分布在賀蘭山東麓,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

該區段在突降暴雨或強降雨的情況下,具有發生地質災害的隱患。

(三)地質災害影響因素預測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很多,除地震外,常見的主要有兩種。

1、降雨因素。持續性降雨、大暴雨是誘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據有關資料分析,每小時降水量在25毫米以上、每天降雨量在毫米以上時,在具備成災地質環境條件的地段,即可誘發地質災害。

2、人為因素。人類不合理的工程活動也是誘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大量的坡積物順溝堆積,是造成滑坡隱患區泥石流的主要泥沙來源;采礦形成的廢渣、廢石堆放在洪水溝道中,是造成礦區泥石流的主要物源;地下采礦活動造成一定范圍的采空區,使上方巖石、土體失去支撐,是導致地面塌陷、地裂縫的主要因素;劈山開礦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巖土體受振動破壞,產生滑坡;在山坡上亂砍濫伐,使坡體失去保護,且有利于雨水滲入從而誘發滑坡、崩塌。

(四)地質災害發生的時段預測

1、滑坡、崩塌、泥石流發生的時段預測。汛期強降雨時段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高發時間。根據降雨預測,每年月即進入汛期,是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時段,尤其是月主汛期暴雨集中,是最危險時段;其它月份降水較少,但這期間若發生短期大強度降水,也可誘發上述災害。

2、塌陷是開礦后采空區的一種地質災害現象,主要發生多雨季節和雨季后期;地震是塌陷的主要誘因,因此地震后要加強監測。

二、地質災害的防治

(一)組織措施

1、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區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并協助和督促鄉(鎮)礦山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工作)小組,將災害危險點的監測和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和個人,明確具體責任人;市國土局分局要不定期地進行檢查指導,確保責任制的落實。

2、群測群防的防災體系建設。區人民政府結合實際,建設本區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各鎮要搞好本區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盡可能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領導小組加強同建設、水利、交通、鐵道、旅游、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教育等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將公路鐵路沿線、重點工程區、旅游區、企業礦山、中小學校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責任制落到實處。

(二)地質災害預防監測措施

地質災害點的監測,由轄區政府和當地鄉鎮、村或礦區負責組織實施。國土部門應當會同建設交通局、水務等部門加強對地質災害險情的動態監測;因工程建設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建設單位應當加強地質災害監測。監測任務要落實到人,每次監測應認真做好記錄,并將監測結果報送國土分局和市國土資源局、市氣象局、地質環境監測站。專業部門將根據監測資料,按照有關技術要求建立地質災害信息數據庫。

監測時間:一般季節每月監測一次,汛期每5天監測一次,主汛期每天監測一次,天氣預報有中雨或雷陣雨時要提前一小時進行預測點小時監測。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區人民政府及時劃定為地質災害危險區,予以公告,并在地質災害危險區的邊界設置明顯警示標志;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爆破、削坡、進行工程建設以及從事其他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對套門溝礦區對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應以避讓為主。根據監測資料,預測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危險不可避免時,及時采取避讓措施,將危險區的人員及時搬遷撤離,礦區設備可撤離的就近撤離。

(四)地質災害危險點監測、報警、疏散、應急措施

篇5

關鍵詞: 地質災害; 信息化; 系統建設; 廣東省

Abstract: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region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very important to reduce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in the area.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infrastructure status, data resources status, application system status,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is analyzed, and six problems are found out.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result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actual work demand,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ramework is designed. And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proposed from seven aspects. It will achieve data integration, result visualiz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realize the full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service resourc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mergency) in Guangdong province, become a strong support for decision-making in the region, more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lives and property.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Guangdong Province

廣東省是我國地質災害多發省份之一。據統計,2009~2014年廣東省共發生地質災害2939起,共造成121人死亡、3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3548.26萬元。其中地質災害以崩滑流地質災害為主,主要特點[1-2]:一是點多面廣、活動頻繁、危害嚴重,大范圍崩滑流地質災害易發群發。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8854處,威脅總人口35.01萬人,潛在經濟損失77.07億元,其中,威脅100人以上地質災害隱患點569處,而且,每年汛期的強降雨還將增加一批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面對此情勢,借鑒多方研究成果[3-5],全面總結廣東省已有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成果和實際工作需求,通過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通信網絡系統、標準化體系、數據體系、信息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安全防護體系和多目標、多節點、多層次應用系統,形成支持地質災害防治綜合一體化的、可持續擴展的信息化技術框架,達到數據集成化、成果可視化、信息綜合化、系統一體化,實現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各信息資源及服務資源的充分共享,同時進一步提升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日常管理、信息共享、監測預警能力,通過快速響應和對社會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充分滿足各類用戶需求,成為政府各級主管部門及領導進行決策的有力支撐,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1. 信息化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信息化現狀

1.1.1基礎設施現狀

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網絡框架構建基本形成了包括互聯網、政務外網、國土資源主干網、數據專網等內外網物理隔離的多級多節點網絡結構,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提升至50兆,建立了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站與省國土資源廳的專用網絡連接(4兆光纖),接入國土資源主干網,實現國家、省、市、縣國土資源系統的多級節點互聯互通;建立了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站與省氣象局的專用網絡連接(4兆光纖),實現數據同步共享與視頻會商;依托前期項目實施建立了基于GSM/GPRS的地質災害監測數據通信網絡,實現了動態監測數據的實時傳輸和管理。在網絡信息服務方面,構建了地質災害應急決策支持系統,面向各級領導提供地質災害應急信息保障,建立了廣東省地質環境信息網,面向社會地質災害及其應急防范知識、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等。

基于地質災害信息管理,在總站建立了獨立機房,實現內外網數據物理隔離,配有專門屏蔽柜放置數據存儲服務器,基本滿足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建設的數據存貯、系統建設和安全保障需求;在會議室建設了大屏幕視頻會議系統,實現音視頻雙流信息傳輸,可基本滿足視頻會商、應急指揮等功能需求。

1.1.2 數據資源現狀

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在長期的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研究工作,已經完成建立的基礎數據資料主要包括:全省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綜合研究數據庫、全省1萬∶20萬分幅水文地質空間數據、1萬∶50萬全省環境地質數據庫、1萬∶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1萬∶5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全省地質災害及群測群防數據庫等;成果類數據包括近5年來全省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一級)。此外,通過各種渠道收集遙感影像、基礎地理等空間數據。其中:全省各比例尺基礎地理底圖和SPOT-5影像數據等。這些數據為全省地質災害預警、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以及土地利用規劃工作等提供信息服務,需要進一步通過數據集成和完善地質災害信息化建設對各應用領域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務。

1.1.3應用系統現狀

目前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建設,以地質災害預警與應急為起點,已初步建立集全省地質災害數據庫管理、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警成果、視頻會商為一體的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省級地質災害應急平臺作為省政府應急平臺體系的第一批專業應急平臺試點也正在逐步建設與完善之中;地質環境管理業務審批已納入省級國土資源電子政務平臺實現網上審批,具備一定條件,其它業務管理系統也納入金土工程,開始啟動建設。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可分為以下三大類型:

地質災害信息采集處理系統:主要有地質調查野外采集系統、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管理系統等。

地質災害數據庫管理系統:主要有全省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系統、全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信息系統、地質災害防治成果數據庫管理系統等。

地質災害預警與應急指揮系統:主要有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地質預警系統、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地質災害信息反饋系統、地質災害應急決策支持系統等。

1.2 存在問題

1.2.1海量數據分散無序、數據集成度較低

目前地質災害數據覆蓋面較廣、種類繁多、有大量的觀測數據及成果數據。但這些數據比較分散,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匯總,難以聯合應用、協同工作和動態更新。現有的地質災害數據庫標準都是以項目為基礎編制的,專業性強,沒有健全的數據標準和規范,難以聯合使用。除此之外,數據采集、匯交、檢驗的標準不同,致使不同數據源獲得的數據質量既無法保證,又不能保證異構地質災害數據的有效兼容,進而影響業務的進展和綜合分析的進行。

由于缺乏相關的規范,數據不能保持及時的更新。尤其在環境發生變化或災害發生后,相關地質災害數據不能保證實時動態更新,使分析人員在進行災害分析或災后數據解析時,不能第一時間使用最新的數據,影響分析的準確性。不能滿足地質災害監測管理和地質災害防治對數據時效性的要求。

1.2.2缺乏數據共享及服務機制

由于地質災害數據的信息動態更新維護及交換機制尚未建立,在積累大量數據的實際條件下,卻沒有一個權威的數據共享及服務機制,造成了各種數據之間關聯性差、應用系統之間無法互通的情況,嚴重制約了各業務部門的數據共享、服務和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工作的開展。

1.2.3綜合分析能力不足

現有的系統無法滿足相關業務部門的需求,基本上處于“外行人看不懂,內行人不解渴”的尷尬處境,既無法服務于社會公眾,又無法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有力的決策支持。數據挖掘深度不足,沒有相應功能輔助數據的“二次或多次開發”,生成應用決策所需的“數據產品”和“信息產品”。

1.2.4信息服務能力不足、可視化程度低

現有系統基本為面向專業人員的“內部”系統,數據及分析成果空間展示度低,缺乏基礎信息,更沒有災害影響范圍、防災減災方案、避難路線模擬、自然資源分布利用等綜合研究成果的展示。

1.2.5急需加強數據及信息安全保護

隨著信息系統使用的越來越頻繁,信息系統的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由于地質災害防治本身對信息服務需求的緊迫性,系統及數據安全顯得格外重要。也就要求我們在進行信息系統安全建設整改技術方案設計時,應以《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為基本目標,可以針對安全現狀分析發現的問題進行加固改造,缺什么補什么;也可以進行總體的安全技術設計,將不同區域、不同層面的安全保護措施形成有機的安全保護體系,落實物理安全、網絡安全、主機安全、應用安全和數據安全等方面基本要求,最大程度發揮安全措施的保護能力。

2.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平臺建設

2.1 系統總體設計

2.1.1系統邏輯結構設計

從系統部署和運行的邏輯結構上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圖1)包括省級地質災害信息平臺和區縣級地質災害信息系統采集和業務終端,以及地質災害數據采集終端系統,地質災害動態監測網絡和傳感器,系統基于區縣―省市―國家的3級全國地質環境信息網絡及地質災害動態監測網絡,實現了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預警分析業務信息和動態監測信息的互聯互通、綜合管理、瀏覽查詢、統計分析和信息服務。

從數據流程角度,地質災害防治數據的采集、處理、維護由不同的地環節點進行,邏輯上數據是由區縣地質環境監測站地州地質環境監測站省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監測院傳輸和匯總。

從信息服務角度,不同級別節點信息服務內容有所不同。省市級節點提供了全方位的地質環境信息服務,區縣節c提供了轄區內的地質災害信息服務。

從系統開發和構建的邏輯結構上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自底向上可分為: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信息服務層,信息應用層,標準體系及安全防護體系組成(圖2)。

基礎設施層是支撐平臺運行的基礎,主要包括:互聯網/國土資源政務專網/內部網絡、衛星定位導航系統、移動通訊網絡、物聯網,以及地質環境野外監測儀器、傳感設備、監控視頻設備、數據存儲設備和計算機服務器、大屏幕顯示設備等。

數據資源層是平臺服務的內容,由數據采集系統、基礎數據庫、操作數據庫構成地質災害數據中心,為“系統”提供數據資源。其數據主要包括:地質災害調查、動態監測、群測群防等,以及基礎地理空間數據、基礎地質、對地觀測遙感影像等。數據資源層的資源通過數據中心統一組織和管理。

圖2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構建的邏輯結構

Fig.2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信息服務層基于SOA框架建設,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的功能:一是管理功能,如:用戶注冊管理、單點登錄與權限認證、數據匯總集成與更新維護;二是應用功能,如數據查詢瀏覽、空間化服務、以及地質災害的業務應用模塊,例如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

信息應用層是在信息服務層的支持下,根據地質災害防治需求,建立的面向業務管理及面向決策支持的信息服務。

2.1.2系統架構設計

圖3 平臺總體架構設計

Fig.3 Platform architecture design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平臺體系結構(圖3)包括數據采集層、數據中心、信息系統和信息系統4個組成部分。系統基于各類地質災害信息,通過數據采集子系統,采集各類地質災害信息業務信息,構建統一的數據中心;基于數據中心提供的統一數據模型和數據服務,構建地質災害業務應用子系統,通過信息系統為地質災害防治業務提供一張圖服務,為政務辦公系統提供各類信息服務。

(1)數據采集層

數據采集層獲取的數據主要是各類專業屬性數據、基礎地理空間數據、專題空間數據、災害點(體)空間數據及其他數據。專業屬性數據通過入庫工具或傳感器自動導入到屬性數據庫中;空間數據經過標準化處理及保密處理,通過專業的入庫工具或GIS工具導入到空間數據庫中;由調查、綜合研究或其他活動獲取的未建庫或初建庫的數字化文件/數據庫,通過入庫工具直接進入到數據中心層。

(2)地質災害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是構建與網絡和硬件存儲環境之上,基于關系數據庫和GIS技術,面向地質災害業務應用和信息平臺構建的統一的數據存儲、管理、應用和服務平臺,是業務系統與數據資源進行集中、集成、共享、分析的軟硬件設施及其數據、業務應用等的有機組合。

數據中心在已建設完成的國土資源數據中心基礎上,面向地質災害業務應用和信息平臺建設需求,構建統一的數據存儲、管理、應用和服務平臺,兼容基礎地理、基礎地質、地質災害調查、綜合研究、動態監測、業務應用系統等各種來源的多源、多尺度海量數據,實現各類地質災害數據的一體化存儲、管理和服務。基于元數據和數據查詢檢索系統,實現數字化資料的管理、查詢、檢索和一體化服務。

(3)信息系統

信息系統層構建于數據中心之上,提供了面向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和決策支持的一體化信息服務。其中業務應用系統面向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穩定性評價、預警指揮等專業領域,實現了業務應用的專業軟件和工具。

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及“一張圖”基于業務應用系統,集成各個業務應用及其成果數據,展示數據中心內的本底數據、業務數據、數據產品和信息產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一張圖的基礎是一個統一的、多分辨率的三維地理環境,實現從宏觀、到區域、到局部地理環境的三維可視化;在三維可視化環境下,基于GIS技術,應用不同的圖層,集成地質災害位置、分布、動態監測、群測群防等多種來源的數據和信息;基于這些信息實現不同的業務應用,例如災害信息的空間分布、信息查詢、統計分析;動態監測信息的可視化;監測預警成果的展示以及與災害點、群測群防點的疊加可視化和分析等應用。

(4)信息系統

基于政府和業務支撐部門具體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業務流程,建立各類信息(例如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的工具。實現面向公眾的信息系統和面向政務系統的信息模塊。

2.2 信息化平臺建設

基于以上系統設計目標和任務,平臺建設內容主要分為網絡及機房建設、基礎軟硬件采購、標準體系建設、數據中心建設、應用系統建設、安全防護體系建設以及系統集成與咨詢7個方面(表1)。

3. 結論

本文從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基礎設施現狀、數據資源現狀、應用系統現狀3個方面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1)海量數據分散無序、數據集成度較低;(2)缺乏數據共享及服務機制;(3)綜合分析能力不足;(4)信息服務能力不足、可視化程度低;(5)急需加強數據及信息安全保護。結合廣東省已有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成果和實際工作需求,設計地質災害防治系統邏輯結構和系統架構,并從網絡及機房建設、基礎軟硬件采購、標準體系建設、數據中心建設、應用系統建設、安全防護體系建設以及系統集成與咨詢7個方面提出建設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平臺的基本內容,最終實現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各類信息資源及服務資源的充分共享,同r進一步提升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日常管理、信息共享、監測預警能力,通過快速響應和對社會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充分滿足各類用戶需求,成為政府各級主管部門及領導進行決策的有力支撐,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 魏平新,李秀娟. 廣東省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實踐[J].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15, 26(1):138-144.

WEI Pingxin, LI Xiujuan. The meteorologic early warning research of sudden geo-hazard in Guangdong province [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15, 26(1): 138-144.

[2] 龔民,陸顯超. 廣東省地質環境分區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06, 17(3):167-169.

GONG Min, LU Xianchao. Study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zon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06, 17(3):167-169.

[3] 徐巖巖. GIS 支持下的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平臺建設[J].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12, (1):57-59.

XU Yanyan. Construction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GIS [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12, (1):57-59.

[4] 王小平, O仁先, 江鴻彬. 省級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信息化建設探討[J]. 資源環境與工程, 2006, 20(3):295-300.

WANG Xiaoping, SUN Renxian, JIANG Hongbin.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at provincial level [J]. 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2006, 20(3):295-300.

[5] 張像源. 基于ArcGIS Server的天津市突發性地質災害信息網絡平臺建設設計與實現[J].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12, 23(2):111-115.

ZHANG Xiangyuan.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sudden geologic hazar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ianjin base on Arc GIS Server[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12, 23(2):111-115.

[6] 祝桂峰. 廣東對占用征收林地實行定額管理[J]. 西部資源, 2014(4):59-59.

Zhu Yong. Guangdong quota management of the occupation of forest land [J]. western resources, 2014 (4): 59-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色欲色av免费观看| 女人扒下裤让男人桶到爽|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欧美精品第欧美第12页| 嘿嘿嘿视频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一区| 国产青草亚洲香蕉精品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高清视频| 日本三级不卡视频|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正文农村老少伦小说|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91亚洲导航深夜福利|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3| 中国乱子伦xxxx| 日本按摩高潮a级中文片| 亚洲av丰满熟妇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精品大片免费流量 | 国产偷久久久精品专区| 亚洲成年www|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igao视频在线| 成人免费播放视频777777| 久久久久琪琪去精品色无码| 最新浮力影院地址第一页|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一级特黄久久| 精品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洗澡 | 国产不卡在线视频| 麻绳紧缚奴隷女囚| 国产欧美高清在线观看| 在线a免费观看最新网站| 在线看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taoju.tv| 好吊妞视频这里有精品| 一级做a爰毛片|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