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1 17:36:1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自然災害的防治,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一、重組與整合教材,“用活”教材,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選修模塊的教學時間緊、任務重,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強學習效果,我對教材進行了整合與重組:
1.立足本校教材,借鑒其他版本,聯系必修模塊,整合教學內容現行四個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和優點。備課時我立足本校的魯教版教材,分析、比較、吸取其他版本教材,大膽取舍,整合到相應的教學內容。
同時本模塊許多內容在必修模塊中已有體現,例如在《必修I》第四單元第二節《自然災害與人類――以洪災為例》課標中就有“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的要求。再如四種主要的氣象災害:干旱、洪澇、寒潮、臺風的形成都與天氣系統有關(干旱――反氣旋、冷鋒,洪澇――氣旋、暖鋒,寒潮――冷鋒,臺風――氣旋),課前設計學案時就要考慮到讓學生回顧相關知識,并整合到自主合作學習的內容中。
2.抓住基本線索,優化教材
《自然災害與防治》的教學重點是地質災害、氣象災害和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而對于災害,我們所要探究的基本內容是一致的,都可套用“成因危害時空分布防治措施” 的線索。將零散的知識串成串、聯成線,形成脈絡清晰的知識網絡,理清頭緒,掌握內在聯系,并總結出相應的規律,使“教”、“學”的思路更加明確。
二、找準知識連接點和切入點,固本拓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選修課《自然災害與防治》體現了地理學科特點及其應用價值,教學以基礎地理知識為背景,同時要求掌握部分自然災害的專業知識。地理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為新知識的增長點,不斷對地理知識進行加工和轉化的主動建構過程,因此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基礎地理知識和生活經驗去架橋鋪路,以此為連接點,通過分析、比較、概括、推理,幫助學生固本拓新,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三、充分利用案例教學,關注新聞報道,使知識具體化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發現,自然災害的基本原理與案例相比較,學生對于案例更感興趣。學生的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挖掘教材中的趣味點進行教學,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案例可以把各種抽象的原理、概念具體化,讓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從例到理,有助于學生準確而深刻的理解地理原理、概念,并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原理、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的用處與表現,提高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利用案例進行教學,不只是簡單舉例,還要通過組織學生討論、辯論,自主學習,并在老師引導下對案例進行概括、提升。
近幾年,海嘯,地震,暴風,火山爆發,沙塵暴……,一次次令人慘痛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將這些及時引入課堂進行補充,運用地理原理加以解釋說明,鞏固課上所學知識。汶川地震發生后,我特意設計一堂專題課,以深受地震重創的四川綿陽市北川災區為背景,以震驚、感動、奉獻為情感主線,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學習地震災害基礎知識,學會用地理知識化解危難,提高地震防護、自救能力。結果,同學對地震內容掌握的很好。
四、查漏補缺,糾正偏差,準確掌握學習內容
由于自然災害貼近現實生活,學生或者經歷或者聽說過大量的實例,加之初高中地理學習的基礎,多少獲得一些自然災害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形成一定的觀念和經驗,這是進一步學習的前提和基礎。但是,受到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制約,以及對學習內容概括、抽象、比較能力的制約,學生學習時會產生一些思維障礙。思維障礙可能是由于先入為主的錯誤觀點、相近概念的混淆、相似現象的類比不當、概念內涵和外延模糊、思維定勢干擾等原因造成,使得學習中出現各種錯誤,阻礙了正確知識的獲取。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問題,如“為什么我國旱災嚴重地區在黃淮海平原,不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引發學生興趣,進行討論和講解,能夠加深學生印象,明辨基本概念。
關鍵詞生育期;自然災害;早稻;單季稻;雙季晚稻
近年來,自然災害頻頻突發,嚴重影響水稻的生長,使水稻產量的提高存在一定的難度,嚴重阻礙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收入也受到一定的影響[1]。縱觀水稻整個生育期,其中的自然災害主要表現為低溫凍害、內澇災害、高溫熱害、臺風冰雹災害和雪災等。蕪湖地處長江下游,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屬南北冷暖氣候交匯區,因而四季有時不太分明,會出現倒春寒現象;雨量充沛時可能一夜成澇災;夏秋季交替不明顯,秋后高溫天氣持續;亞熱帶臺風雖不直接危害水稻生長,但其過境后的威力也很強大,為遷飛性害蟲提供有利條件;冬季提早來臨或下雪天提早,這些反常的季節表現都給水稻生產帶來極大的破壞。早稻、單季稻和雙晚稻生育期中所受自然災害也有所不同[2]?,F就蕪湖地區水稻生育期和自然災害進行總結,并提出防治措施。
1自然災害類型
1早稻
蕪湖縣早稻播種一般在清明以后或谷雨前,7月中下旬收獲,生育期中所受自然災害有低溫凍害和內澇災害。
(1)低溫凍害。主要發生在播種后的四葉期。由于低溫、陰雨、冷害、深水灌溉,使秧苗呼吸受阻,缺氧窒息,營養物質失調,造成爛秧,并可能誘發病菌的侵染,使病害更嚴重。
(2)內澇災害。主要發生在5—6月的黃梅雨季,此時正值早稻孕穗至抽穗灌漿期,是水稻產量形成的關鍵期。現在一夜成災的現象時有發生,低洼稻田絕收現象也常有。另外,暴風雨可提早帶來稻飛虱的危害。
1.2單季稻
蕪湖縣單季稻一般是在5月上旬播種,在6月中旬移栽。單季稻生育期所受自然災害有內澇災害和高溫熱害。
(1)內澇災害。主要發生在5—6月的黃梅雨季,此時單季稻正處在分蘗期,是大田有效穗形成的關鍵期。若這時稻田淹水3~5 d,單位面積有效穗不足,難以達到高產。
(2)高溫熱害。發生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正值單季稻孕穗至抽穗揚花期,水稻在含苞、抽穗期對溫度極為敏感(即抽穗前后各10 d),最適宜的溫度為25~30 ℃,日平均溫度30 ℃以上就會對水稻生產產生不利影響[3-4]。孕穗期如遇35 ℃以上的持續高溫,水稻花器發育不全,花粉發育不良,活力下降;抽穗揚花期如遇35 ℃以上高溫就會產生熱害,影響散粉和花粉管伸長,導致不能受精而形成空殼粒,造成結實率下降,千粒重偏低,甚至絕收。
(3)臺風災害。臺風雖然不直接危害當地水稻生長,但一般從蕪湖縣過境時形成大風和強降雨,一般發生在8—9月,以9月上中旬臺風危害重。此時單季稻處于灌漿成熟期。臺風過后,造成水稻倒伏,損失一般3~5成,嚴重的達7成甚至絕收。另外,臺風可帶來遷飛性害蟲的危害,也會引起病害的暴發,如細菌性條紋葉枯病和稻曲病。
1.3雙季晚稻
蕪湖縣雙季晚稻是6月上中旬播種,10月底至11月初收獲。雙季晚稻生育期所受自然災害有臺風災害和低溫雪災。
(1)臺風災害。一般發生在8—9月,此時臺風災害會帶來遷飛性害蟲,也會引起病害的暴發,如細菌性條紋葉枯病、稻瘟病。
(2)低溫雪災。一般發生在10月底,雙季晚稻進入收獲期。低溫雪災造成雙季晚稻倒伏,時間長引起爛谷,因而增產不增收。
以上所述是蕪湖縣水稻生育期中遇到的幾類主要自然災害。在農業生產中自然災害有的可以避免,有的可根據水稻生長過程中的補償機理采取補救措施,有的可以采取預防措施,切不可大意。面對自然災害,首要的任務是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其次才是考慮如何減少自然災害。
2防治方法
2.1預防措施
主要是通過加強水稻的栽培管理來達到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5]。首先,要適時選購優質種子,早稻要選用早熟抗寒耐澇的品種,單季稻選用抗倒耐高溫抗病品種,雙季晚稻選用早熟抗病品種。其次,培育壯苗,適時栽培,蕪湖縣早稻一般是在5月15—20日移栽,近年來早稻直播面積逐年增加,因此早稻直播應選擇清明后氣溫相對平穩上升的時候搶播,避開低溫凍害天氣,另外,采取地膜旱育的技術培育早稻壯苗;單季稻應控制在立秋后抽穗,也應避免立秋后氣溫轉變期的影響,通過水肥管理和適時收獲也可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加強水肥的管理可以提早成熟。如單季稻后期遇稻飛虱的暴發,可選擇收割早熟的品種,在低溫雪災來臨時,應選擇收割早熟的雙季晚稻。
2.2治理方法
首先,根據水稻生長過程中的補償機理采取補救措施,在自然災害發生后,加強田間管理可減輕災害的危害程度。如單季稻遇到高溫熱害天氣時,可以對稻田灌溉深水,改變田間小氣候,以達到降溫的目的;對發生內澇的稻田,除及時排水外,要清洗葉片上的泥土,適當的增施氮肥,加強養分以促進生長;另外,要適時烤田,控制好無效分蘗,增強植株抗病和抗倒伏的能力;對倒伏的水稻田塊,可以用人工扶持的辦法使水稻直立生長;對臺風帶來的遷飛性害蟲和病害的暴發,可以提早用藥防治。
總之,在水稻生長過程中,要了解當地的氣候特點,因地制宜搞好田間管理,以減小因天氣變化對水稻生長進程的影響,發揮水稻的最大增產潛力。
3參考文獻
[1] 邱新法,曾燕,黃翠銀.影響我國水稻產量的主要氣象因子的研究[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0,23(3):356-360.
[2] 龔紹先.糧食作物與氣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3] 汪壽康,汪更文,汪又佳.2003年水稻高溫熱害情況的調查[J].安徽農學通報,2004,10(1):27,35.
1工程概況
河右岸自然災害溝由浸溝、崇粉溝2條溝組成,本次治理的主要是浸溝形成自然災害溝。浸溝位于河右岸,主溝流域為典型的中山峽谷地貌,最高海拔高程為597m,最低海拔高程216m,相對高差381m。該溝左岸分水嶺北麓為崇粉溝自然災害地質災害的形成區,浸溝溝長1.46m,集雨面積1.23km2;為典型的中山溝谷地貌,溝谷深切,地勢陡峻,地形坡度大,谷坡25°~55°,上、中段溝谷呈“U”形,下段溝谷呈“V”形,溝谷彎曲狹窄,溝床起伏較大,溝內陡坎、卡口較多,溝床比降184.03‰~509.4‰,平均比降276.38‰。這種地形條件使自然災害地質災害得以迅猛直瀉,溝谷兩側堆積較厚的第四系殘坡積松散堆積物,厚1~4m,邊坡、崩塌較發育,為自然災害地質災害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固體物源。該區區域影響較大的主要有16條支溝,屬于中山峽谷地貌,相對高差較大。各支溝主要分布在浸溝的兩側,地勢較高,坡度在17°~45°,大多屬于“V”形溝谷,縱向切割較深。且所流區域面積較大,人類活動較多,崩塌較發育,第四系松散堆積物為多結構松散的碎石土組成,厚度在0.5~3m,是浸溝自然災害地質災害的主要天然固體物源。浸溝全流域內松散固體物質總儲量約218000m3,其中可直接參與自然災害地質災害運動的松散固體物質儲量約121000m3。浸溝流域地處桂東北,降雨量較豐富,年均降雨量1524.4mm,降雨多集中在4~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7.72%以上,最大降水量114.30mm/h(龍勝縣氣象局資料)。浸溝自然災害為新近發生自然災害,主溝長度和流域面積較大,溝床縱坡度相對較陡,有利于降雨的大量匯聚和徑流,沖蝕溝內大量堆積的松散固體物質(含人工堆積物),易導致自然災害發生。特別是地域性大到暴雨為自然災害暴發提供了豐富水源。該地區處于中高山地區,經常產生強降雨,并產生洪流,在狹窄陡深的溝谷中產生強大的動能,這為自然災害的產生提供了動力。由于山區可供建設用的土地資源緊缺,自然災害堆積扇也成為城鎮建設規劃區,浸溝溝口已建有大量民房建筑物。近年來,大量建筑物向自然災害扇附近擴展,逐步壓占溝道,擠占了原有扇體上的部分溝槽地,降低或堵塞了自然災害溝的排泄通道。城市建設產生的大量棄土無序排放,在浸溝中下段溝中形成一人工堆積厚30m、寬120m、長130m的碎石土體,人為造成在浸溝中增加自然災害固體物源。這些堆積土體均已發生了變形、滑塌破壞和水土流失,是人為造成的浸溝自然災害地質災害固體物源。浸溝為老自然災害溝,曾于1994年9月18日發生過自然災害,這次自然災害造成崇粉溝與河交匯處的橋梁(龍勝北舊橋)堵塞,原河底抬升約3.00m,致使街道漫水,危及日新村、居民的安全;浸溝攜帶出大量泥沙和碎塊石,在溝口處堆積成自然災害扇(扇頂高出原地面約3.00m),淹埋了近30畝農田,沖毀數十間房屋,造成嚴重的經濟和財產損失,萬幸的是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自然災害的直接經濟損失已超過1億元?,F自然災害溝仍直接威脅人口約3000人。
2治理工程設計方案
設計思路滑坡堆積物、人工堆積土為浸溝自然災害的主要物源,治理以穩固滑坡、固定人工堆土為主,同時采取攔柵壩攔截天然物源治理手段,穩定溝道天然物源,有效減少自然災害物源的參與量。綜上所述,本次治理方案的設計主要以穩固堆積區及攔柵壩攔截和排導工程為主。治理工程方案設計在充分掌握治理區地質災害影響因素、穩定性狀況以及其危害特征的基礎上,結合自然災害基本特征,提出浸溝自然災害治理方案。物源區:主要指主溝與支溝兩岸山體斜坡,以保護天然植被為主,主要是不再破壞現有斜坡和植被(本設計不具體設計)。流通區:主溝與支溝底段,設計攔柵壩,主要采用RXI-200型SNS柔性攔截網的治理方案對物源區的物源進行攔截。堆積區(含溝內人工堆積體):修建導流槽(鋼筋混凝土箱涵渠)坡面排水溝導流堤格構式錨定板擋土墻。
作者:成吉思單位:內蒙古大學
為有效防治我石頭村自然災害,避免與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與財產安全,根據上級自然災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結合我村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目的
制定消防應急預案,是為了在村內面臨突發火災事故時,能夠統一指揮,及時有效地整合人力、物力、信息等資源,迅速針對火勢實施有組織的控制和撲救,避免火災現場的慌亂無序,防止漏管失控,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二、工作機構與職責
1.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我村自然災害防治與應急工作指揮、組織、協調、監管。
總指揮:王曉 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
副總指揮:塔汗 村黨委支部書記
指 揮:塔汗 村主任
小玲 工作隊員
小玲 工作隊員
下設辦公室,負責石頭村自然災害防治與應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
2. 職責分工:
(1)指揮員:分管組織、指揮、協調本轄區自然災害群測群防與突發性自然災害各項應急處置工作;負責自然災害災情報告,在強降雨期間執行“零報告制度”,并負責向石頭村居民公布本預案。
(2)副指揮員負責組織搶險小分隊及其人員分工;組織自然災害臨災搶險、排險。
(3)成員負責本轄區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負責地質災害監測資料與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巡查資料的整理、匯總與上報工作。
(4)小組指揮員:負責組織本轄區居民小組范圍自然災害點監測與自然災害易發地段巡查;負責臨災時組織受威脅群眾撤離;負責及時向應急工作組指揮員報告自然災害災情。
(5)應急工作組其他成員:負責物質保障、災民安置、救護與汛期值班等項工作。
3、石頭村巡查小組:石頭村兩委班子、石頭村居民小組、石頭村志愿者組成石頭村巡查小組。
三、防災搶險
1、自然災害點監測、易發地段巡查防災避險。
2、預警及搶險救災措施。
3、監測、巡查要求
4、災后處理
四、保障措施
1、組織到位。做到機構落實、組織落實、人員落實,不斷把石頭村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軌道。應急領導小組、應急工作組成員、搶險小分隊成員、石頭村巡查小組成員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調查補充,修改本預案,并向石頭村居民公布。
2、宣傳到位。向石頭村居民宣傳自然災害防治的基本知識,公布本預案,充分認識防御自然災害工作的艱巨性、重要性,提高石頭村民有自我防范意識。
一、社區基本情況
Xx社區位于Xx街道辦事入東2公里,轄區有企事業單位8個,4個家屬院落,2個物業小區及1個城中村,另有學校1所,轄區共有常駐居民2187戶,4000余人。
二、工作機構和職責
1、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我社區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指揮、組織、協調、監管。
組長:Xx(社區主任)
副組長:Xx(社區黨支部書記)
成員:Xx(副主任)Xx(委員)Xx(委員)Xx(委員)Xx
下設辦公室,負責社區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辦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職責分工:
(1)組長:分管組織、指揮、協調本轄區自然災害群測群防和突發性自然災害各項應急處置工作;負責自然災害災情報告,在強降雨期間執行“零報告制度”,并負責向社區居民公布本預案。
(2)副組長負責組織搶險小分隊及其人員分工;組織自然災害臨災搶險、排險。
(3)成員負責本轄區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負責地質災害監測資料和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巡查資料的整理、匯總和上報工作。
(4)小組組長:負責組織本轄區居民小組范圍自然災害點監測和自然災害易發地段巡查;負責臨災時組織受威脅群眾撤離;負責及時向應急工作組組長報告自然災害災情。
(5)應急工作組其他成員:負責物質保障、災民安置、救護和汛期值班等項工作。
2、社區巡查小組:社區兩委會、社區居民小組、社區志愿者組成社區巡查小組。
二、防災搶險
1、自然災害點監測、易發地段巡查防災避險。
2、預警及搶險救災措施。
當遇強降雨和上級自然災害預警預報,立即加強自然災害點監測、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巡查。發現險情征兆,立即組織受影響群眾撤離,并及時上報。疏散安置地點必須在汛期前實際調查選點,確保安全。劃定臨時危險區,在危險區邊界設置境界,同時明確具體監測人。在強降雨過后,根據自然災害點具體情況,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溝、埋實裂縫等簡易治理措施。
3、監測、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監測、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若發現監測自然災害點有異常變化和暴雨天氣前后,應增加觀測次數,每日觀測次數不少于3次,災害體處快速異變狀態的,應每1-2小時監測一次;易發地質災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響社區居民加強觀察、巡查,發現險情立即報告。監測、巡查必須做好數據記錄、歸檔。:
4、災后處理
災情發生后,社區應急工作組將與上級部門一道做好災區群眾的思想工作,安定群眾情緒,并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及時組織災區群眾開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組織到位。做到機構落實、組織落實、人員落實,不斷把社區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軌道。應急領導小組、應急工作組成員、搶險小分隊成員、社區巡查小組成員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調查補充,修改本預案,并向社區居民公布。
2、宣傳到位。向社區居民宣傳自然災害防治的基本知識,公布本預案,充分認識防御自然災害工作的艱巨性、重要性,提高社區民有自我防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