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1 17:36:3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淡水漁業養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我國淡水流域分布之廣、淡水漁業養殖生產規模之大,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淡水漁業養殖產業是政府大力扶植、廣大漁民全力支持的民生產業。為了進一步擴大淡水漁業養殖生產規模、加強生產管理規范化、創造更大的農業經濟效益,各級地方政府和相關漁業部門要高度重視淡水漁業養殖生產管理工作,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提高產業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把我國的漁業發展水平推向新高度[1]。
1我國淡水漁業養殖生產現狀
淡水養殖,是指在江河、湖泊、水庫、池塘和其他內陸水域、微咸水域養殖魚蝦蟹貝等各種經濟型水產動物。目前,我國淡水水域主要養殖的水產有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和鯽魚等經濟性魚類和沼蝦、河蝦、河蟹等,淡水養殖產業是我國內陸水產養殖業的主要組成部分。淡水養殖的具有許多其他養殖業所不具備的優勢:適合集中進行精細養殖,分布廣泛,方便管理;投入小,產出率高且產量穩定。淡水養殖生產按照水域的不同可劃分為江河養殖、湖泊養殖、水庫養殖、池塘養殖、稻田養殖、工廠養殖和網箱養殖等。池塘養殖是目前國內最主要的淡水漁業養殖方式,其產量大概占全國淡水養殖總產量的70%左右,養殖池塘多為人工開鑿或將天然水池改造而成,大部分時間處于靜止狀態,面積較小,有利于控制水質,適合進行家庭型養殖生產。水庫養殖是產量排名第二的淡水養殖生產方式,大概占全國總產量的10%。養殖部門和人員利用水庫周邊修建的攔網或堤壩將水產動物的活動范圍固定在一定區域中,防止其隨著水流逃跑,提高產品出產率。江河湖泊養殖是利用水資源環境中的天然餌料用人工投喂的方法進行喂養;同時,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保證淡水水產動物產量。稻田養殖、工廠養殖、網箱養殖都是近年來出現的新型淡水漁業養殖方式,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克服自然環境的限制,擴大養殖面積和產量。隨著我國經濟生產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科學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進步,淡水漁業養殖生產的水平和效率都有了顯著提高,但受到各種不利因素的制約,我國的淡水漁業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病害是對生產、養殖的最大威脅,但無論是哪種生產養殖行業,都不可能完全避開病蟲害的發生,淡水漁業養殖生產行業也不例外,尤其是爆發型疾病的產生會給淡水漁業養殖生產帶來巨大的不良影響和危害。這種類型的疾病發生時間極短、擴散速度極快、治療過程緩慢,且由于大部分水產動物對這類疾病沒有抵抗力,容易對淡水漁業養殖生產造成嚴重損失。面對目前種類繁多的投喂飼料,許多淡水養殖從業人員都不知如何進行選擇。由于養殖人員中普遍存在文化素質較低、對養殖專業知識認識不足的現象,飼料的選用、配比成為當前漁業養殖生產中的大問題。受到落后的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漁民們一味地選擇價格較高的飼料,忽略了對水產動物習性及當地水域特征的了解和研究,沒有對飼料進行合理地配比,導致飼料情況不符合魚、蝦、蟹的生長情況,嚴重影響了水產動物的繁殖、生長和漁業養殖產量的提高。目前,由于水產養殖地區落后的經濟水平和相對較低的人口素質,大部分養殖人員缺乏對市場經濟環境的了解,對當前供求關系認識不足,在養殖品種的選擇上沒有進行慎重考慮,導致出現養殖品種混亂或不適合當地水域特點的情況,對養殖生產產量的提高產生了不良影響。
2如何解決淡水漁業養殖生產中出現的問題
要想解決淡水漁業養殖產業中出現的問題,首先就要解決大面積出現爆發性疾病的問題,爆發性疾病問題是關系到漁業養殖生產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應當把解決這個問題放在淡水漁業養殖生產的首要地位。淡水漁業養殖人員應當在投放苗種之前做好養殖水域的消毒、防疫工作,將養殖水域的水質保持在最佳狀態。同時,可利用微生物等各種輔助物質改善水資源的健康狀況,增強其活性,保證漁業水產動物的高質量生存、繁殖環境。要通過有效途徑增加水域中浮游植物、優質水藻的數量,保持水資源環境中的各種平衡。在生產養殖過程中,工作人員要時刻注意對水質的監控和管理,及時處理出現的問題,防止水體惡化,最大限度地降低產生爆發性疾病的可能性。影響淡水漁業產品市場需求的因素有許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居民人均收入狀況、城鎮經濟狀況、人口結構變化和消費飲食習慣等。只有對市場需求做充分的調查和了解,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淡水漁業養殖生產計劃和管理方式。同時,各級政府機關和漁業養殖科研機構要根據市場調查結果,指導淡水漁業養殖人員開展養殖生產,并結合相關情況進行靈活、機動的調整。對于市場需求大、具有良好潛在市場的產品,可考慮進行深加工、精加工研發,擴大淡水漁業養殖產業鏈。相關人員應積極開拓淡水漁業養殖銷售市場和渠道,通過各種有效方式吸引商家和客戶,加大對產品的宣傳力度,使淡水漁業養殖產品的銷量提升得更快。各級政府部門和相關科研單位要順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消費群體的需要,積極發展無公害淡水漁業養殖產業。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消費飲食習慣也正悄然發生改變,越來越多人拋棄了過去的高熱量、高脂肪飲食傾向,對食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因此,開展無公害淡水漁業養殖成為了當前我國漁業養殖的新趨勢。各地各級政府應當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加大對無公害、無污染淡水漁業養殖產業的扶持力度,幫助當地漁民獲取更先進的養殖技術和手段,加強對相關產業發展的管理和監控,提高無公害淡水漁業養殖產量,提升我國的無公害淡水漁業養殖產業發展水平。
3結語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的淡水漁業養殖生產水平已進入又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預計在2016-2020年,我國的淡水漁業養殖產品的總需求量將增長4.2%左右,而到了2030年,我國的淡水漁業產品的總需求量將增至5310萬t。由此可見,淡水漁業養殖產業仍是我國農業經濟建設中最重要的產業之一,要夯實基礎,穩扎穩打,采取各種有利于淡水漁業養殖業發展的有效手段和措施,繼續提高生產水平,為國民經濟的總體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于洪波 單位:吉林省永吉縣水利局一拉溪水利管理站
參考文獻
[1]高強,王海雨,趙月皎.基于DEA模型的我國淡水養殖生產效率實證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12(2):67-73.
[2]李守柱.淺談淡水養殖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5(6):164.
【關鍵詞】水庫;漁業;養殖技術
一、創造良好的漁業養殖環境
作為漁業養殖使用的水庫,水庫的溫度應維持在0-28℃之間,水庫中水質應滿足漁業的養殖標準,維持穩定的,無污染的水源環境。水庫表面的風力應在0-6級范圍內,養殖的水庫應具有良好的植被環境和養殖環境,具有較好的降水數量,同時應具備便利的交通和開闊的水面,保證充足的光線和安靜的環境,從而為養殖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所選擇養殖的水庫壩體以及壩基應保持不漏水。溢洪道和輸水管處應設置攔魚柵,應經常清理水庫底部的樹木樹樁等雜物。對于可能引發農田與水庫養殖紛爭的水庫,應保證水庫中具有最低的漁業養殖的水位線。應定期檢查水庫堤岸、溢洪道以及水閘,若發現險情時應加固加牢。水庫在春季時應修整溢洪道,建立好排水溝,清除溢洪道內部以及防水口部分的大型植物以及其他的障礙物質。還應加強對水庫的定期檢查,致使汛期十分洪水能及時排出。由此提高了水庫的抗洪能力。水庫溢洪道以及水閘處應設置相應的設備,防止所養殖魚在汛期時逃走。同時,魚苗的放養之前還應捕殺兇猛類型的魚類,從而防止體態和規格較小的魚遭到捕食。放養前還應嚴格消毒水庫,從而消滅水庫潛在病害。改良水庫水質。
二、養殖合適的魚種
1選擇所養殖魚的種類
在選擇了水庫養殖種類的前提下,應通過不同種類的魚數量的協調和匹配達到最佳的養殖效率。可根據水庫具體的水質條件在水庫中逐漸增加草魚、鳊魚、鯉魚的放養數量,這些草食性魚類處于食物鏈的最底層,具有較高的食物轉換率,同時也能清理水庫中的水質,魚類的分糞便還可重復養殖花白鰱,草食性魚類的飼料可通過利用水庫周邊的空地解決,也可與科研部門合作,引進新的漁業養殖品種,提高養殖的收益。
2控制好養殖密度
水庫的漁業養殖應注意魚苗的投放密度,根據水庫的條件以及養殖管理的水平進行靈活掌握。投放的魚苗一般以鰱、鳙魚為主。若是水庫中的青草資源豐富則可搭配一定數量的草魚,水庫底部棲息物豐富則可搭配青魚和大規格的鯉魚。
3掌控放養時間
水庫漁業養殖應在春季或秋季放養,一般選在每年的4月末或10月初。魚苗的放養時應選擇晴好的天氣,在水庫的上游向陽避風的淺水處進行放養。有條件可采取倫捕論放的方法。
4魚種消毒
水庫面積較大,在發生魚病后難以有效治療,由此,魚種放養前應進行魚種消毒,從而防止病害的產生。消毒方法一般采用硫酸銅溶液浸洗20min-30min,或是用1%的小蘇打和3%的食鹽合劑浸洗。嚴禁投施任何肥料或漁藥。作好養殖全過程的記載,建立好生產操作規程,嚴把水庫養殖的水質檢測關,以及魚的質量安全檢測。提高養殖過程的技術操作,確保魚的皮毛、魚的體質、魚的規格達到優質的無公害水產品標準
三 合理的選擇養殖的種類和細菌
為了提高淡水養殖的經濟效益,保證綠色生態養殖,漁民需要正確的、科學的選擇養殖的種類和細菌。
3.1 對于養殖的種類
養殖者需要選擇一些生長速度快,耐密度、能夠混養的,食性和餌料利用率高的,具有抗病特質的品種。
3.2 對于細菌
一方面可以從天然水域中捕撈;另一方面可以選擇正規菌種培育場中的人工菌種。但是要注意,在選擇人工菌種時,其必須經過病菌檢驗的。
四 飼料的選用
為了保障綠色生態養殖,在給淡水產品投喂飼料時,其可以含有腐殖酸,肉毒堿、蝦青素、甜菜堿、幾丁聚糖等各種生態類飼料添加劑,但要杜絕含有多種激素的、抗生素等飼料。同時,要堅持每天使用天然綠色的魚料。對于某些特養的品種,還要依據特種的天然食性投喂仿天然飼料。利用生物手段防治魚病。綠色生態養殖的重要一點就是在魚病的防治上是否是綠色、環保、無殘留。
4.1 植物同魚共生
試驗證明,將魚和植物共同的放養在水中,魚的生病幾率比單純的養魚降低了很多。這是因為植物能夠吸收魚類的糞便和殘留的飼料,幫助魚類清除病菌生繁殖的場所。同時由于植物能夠在光合作用下,釋放氧氣,從而增加了水體中氧氣的含量,凈化水質,降低了魚類生病的幾率。
4.2 混合養魚法
實踐證明,水庫中養殖的品種較少,常常容易導致魚類的生病,反之水庫中的生物種類越多,根據生態機理,其生態系統就相應的越健全,魚類的抵抗病菌的能力就相應的越強,從而使得復雜生態系統下的魚類的發病率大大的降低。例如,鯽魚尋食時會掘池底,從而能夠毀壞病原體的繁殖環境。由于食物鏈的存在,發病的或者體弱的魚類往往由于行動的遲緩被一些肉食類的魚類吃掉,從而切斷了病原體的傳播。由于生態系統的這種自動防病機能,使得品種越多越復雜的水庫中魚類的發病率大大的減低了。
同時,由于不同品種在水中生長的位置不同,混合飼養還能夠極大的提高水庫的空間利用率。
4.3 無污染防治魚病
為了保證水庫養殖的生態化,養殖者需要對養殖物種進行無污染防病。農業部頒布的《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中規定,漁業用戶要杜絕使用磺胺咪、紅霉素、痢特靈等多種抗菌素藥物;嚴禁將抗菌素類藥物直接投撒到養殖水域中。同時也要杜絕長期的給養物種食用含抗菌素的藥物。
在水產品養殖過程中,養殖者需要樹立科學的、健康的養殖理念,盡可能的使用免疫疫苗、抗菌肽制劑等有益生物的制劑。如果不得已必須使用抗菌素藥物,則要科學的,有針對性的使用一些專一性的抗菌素。從而保證其他物種的安全。此外,還可以適當的使用一些天然的、具有高藥性的、無毒副作用或者毒副作用少的草藥進行魚病的防治。這要不僅環保,保證水產品的藥物殘留少,還能夠提高水產品的質量。
綜上所述,為了促進水庫淡水養殖的生態化,需要不斷的提高生態意識,不斷的加強水產品的育種,培育出更多的抗病、抗逆的新品種,推進水產品養殖用藥的合理性,盡可能多的利用生態系統自身的強大的防病和保護作用,提高水產品的質量。 近些年來,我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在產業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實行了嚴格的禁漁期和禁漁期制度,對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還加大對電、炸、魚等非法作業方式的查處力度,加大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管理力度,同時,各地還積極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建設;對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只有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水庫水域資源,才能使淡水漁業進入一個正常的良性循環,達到持續、穩定、生態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銳全.推進淡水養殖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中國漁業經濟.2010,(5):94.
[2] 曾令旗.綠色水產大板塊-洪湖漁家生態魚[J].漁業致富指南.2010,(19):22.
養魚者的擔憂和消費者的恐慌,源于北京超市里的“活魚下架”風波。2016年11月23日上午,細心的北京市民發現,以往超市里活蹦亂跳的魚們好像提前開了通氣會,一齊從超市的水箱里“集體大逃亡”了。活魚都去哪兒了?這個小細節被不斷放大,引發公眾和媒體廣泛關注。
很快,一條“北京養魚場水體污染導致活魚下架”的傳言在朋友圈流傳開來,有人搜到北京正在搞淡水魚禁藥殘留檢測專項行動,因而猜測活魚商戶可能是為避免被檢測出違禁成分遭遇罰款而主動下架。
對此,北京市食藥監部門在11月23日晚上的官方微博聲稱,北京超市內活魚下架僅僅是因為超市進入供應商調整期,抑或是迎合消費者購買習慣的正常企業行為,對于傳言所稱的“檢測違禁藥品殘留導致商戶恐慌”猜測,只字未提,并且鄭重安撫消費者,北京市水產品九成抽檢合格。
就在官方表態的同時,京媒則援引卜蜂蓮花超市工作人員的說法稱,下架是官方書面通知,如果銷售活魚,將被罰款20萬。
全國多地活魚中檢測出違禁漁藥孔雀石綠的消息卻不脛而走。還有多家媒體實地踏訪證明,北京周邊的部分養魚場,垃圾環繞,藥瓶遍地,水質渾濁,有“見其池不敢食其肉”之感。
消費者對水產市場懷疑尚未打消。央視2016年12月15日《聚焦三農》節目的報道稱,農業部對水產品產地異地抽查工作中,北京市對應的檢查單位是江西省水產品檢測中心。該中心工程師從北京市采集魚肉樣本后帶回江西檢測。在2016年的紗渭觳猓合格率均為100%。
農業部數據似為北京市的水產市場注入信心。中國科學院水生所一位專家向本刊記者表示,政府部門在公布合格率的時候,應該說明是哪個環節的合格率,或者說包括了哪些個環節。池塘邊的合格率并不能說明問題,而超市、零售市場以及餐館暫養池中等終端環節的檢測合格率才是消費者最關心的指標。
目前,各大超市的鮮活水產品重新擺上了貨架。表面上看起來活魚銷售已恢復,但消費者的心里仍然畫著一個大大的問號。對于從養殖到銷售如何在短時間內實現“不懼檢測”的飛躍,大部分人仍然一頭霧水,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淡水魚養殖行業不規范發展,這一定不是活魚食用安全面臨的最后一次質疑。
“我們不吃自己養的魚”
盡管食藥監部門宣稱對水產品的檢測是多年的常規動作,但2016年,對水產品的監管力度的加碼,導致全國多地爆發出水產品下架風波。除了北京,石家莊等地超市的水箱,也一度放空了水,擺上花籃。這樣規模的整治力度,是此前多年少見的。
2016年7月,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畜禽水產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獸藥殘留超標專項整治行動方案》通知,拉開了本輪整治大幕。各地在隨后的畜禽、水產品抽檢中,相繼檢測出違禁獸藥超標的問題。但因為此類檢測相對常規,檢測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北京市對外公布的信息顯示,2016年以來,全市共抽檢水產品1034個,合格率達96.62%;2015年至今,全市共抽檢水產品2661個,總體合格率95.94%。近兩年發現的問題包括無機砷、鎘、硝基呋喃類代謝物、孔雀石綠等檢測指標不合格,對不合格產品及其經營者均依法處置。
既然合格率如此之高,那么各大超市何至于下架應對專項檢測呢?京媒隨后的調查卻顯示水產品問題不容小覷。公開報道顯示,在天津多個淡水養魚場,養魚不用備案,誰承包了就可以下魚苗喂養,整個飼養過程,無人監管。魚一旦生病,養殖戶病急亂投醫,幾十畝的魚塘,有時一次就要投下去30多箱魚藥。而這些被網友稱為“靠藥催大的魚”,幾乎都流向了京津大城市。一位養殖戶更直言:“我們不吃自己養的魚。”
在各種違禁藥物中,孔雀石綠一直禁而不絕。這種翠綠色的粉末狀化合物最早在上世紀30年代起,即應用在一些地區的水產養殖中,國內也有幾十年的使用歷史。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鳳凰周刊》,在上世紀70年代的水產養殖專業書籍中,孔雀石綠還是一種推薦藥品,治療足以讓滿池魚喪命的水霉病有奇效。但是,隨著人們對該藥認識的不斷深入,學術界認為其存在致癌風險。上世紀90年代,歐盟將孔雀石綠列為禁藥。2002年起,中國也做出明文規定,不允許該藥在食用魚的養殖中使用。但是,觀賞魚的養殖仍可使用。這一規定,為該藥的繼續生產留下一線生機。
2005年3月8日,重慶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水產檢疫隊在渝中區西三街水產交易市場查獲600多只含有孔雀石綠的甲魚。這或是中國近年來最早曝光的一起違規添加孔雀石綠案。當年8月,本港政府部門也一連兩天在市面抽檢了29個淡水魚樣本,結果表明,25個進口淡水魚樣本中有10個含有孔雀石綠。
相比之下,內地方面對食用魚喂養中添加孔雀石綠的查處時緊時松。有業界人士介紹,2015年,中國水產品產量同比增3.5%,達6690萬噸,約占全球產量的40%,居于世界首位。“龐大的產量背后,是禁藥的濫用。”
《鳳凰周刊》記者在阿里巴巴等網站搜索該藥,可以輕易地找到全國多地賣家,而且該藥價格低廉,賣主對買家把藥使用在什么地方也毫不過問。
飼養環節如此,在水產品流通環節,同樣存在問題。一位水產專家告訴本刊,捕撈魚時,魚因為使勁撞擊漁網導致受傷,如果運輸中不加預防或治療的話,魚可能運不到超市就死去了,而孔雀石綠對治療這種外傷效果明顯。所以,運輸過程,恰是使用孔雀石綠的重要環節。
據業內人士透露,由于近年來政府對違規使用孔雀石綠進行嚴厲打擊,明目張膽在養殖池塘中使用孔雀石綠的現象已經減少,但抗生素藥物的使用則有擴大趨勢。目前孔雀石綠的違規使用更多發生在運輸和銷售環節上,包括育苗的孵化階段、運輸階段、水產市場和超市銷售階段以及餐飲店的暫養階段。在這幾個環節上使用孔雀石綠的意愿強烈,用量大,藥物殘留量大,自然危害也最大。
由于不同種類的食用魚跨地區運輸是常態,如安徽、江西的魚除了本地消化,還運至上海、南京;江蘇鹽城的鯽魚可以遠距離運輸至重慶、甘肅、陜西;廣東化州、高州等地養殖的羅非魚,會被輾轉運至全國乃至全世界。但是魚不像水果或肉類,可以在身上貼上標簽,因此,一旦出現問題,貨源追溯往往成為難點。
違禁藥難尋替代品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獸藥典委員會委員、農業部獸藥評審委員會委員李愛華告訴《鳳凰周刊》:孔雀石綠的危害主要來自孔雀石綠本身和它的主要代謝產物隱色孔雀石綠(或稱無色孔雀石綠),二者無論在環境中還是在魚肉中存在都很穩定。其中,隱色孔雀石綠,在體內殘留的時間更長,危害更大,如果在魚卵消毒時使用,一個月后在稚魚體內仍可檢測出來;而成魚暴露于孔雀石綠之后,在其魚卵中,也可以檢測得到。
李愛華稱,由于具有良好的抗水霉、抗纖毛蟲以及殺菌作用,在上世紀很長一段時間內,孔雀石綠都是一種在水產使用非常廣泛的化學藥物,它可用于魚卵、稚魚和成魚,效果好,用量少,使用成本低,且在市場上很容易獲取,是孔雀石綠泛濫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于孔雀石綠和其代謝產物的毒性問題,業界研究提出過不同觀點。李愛華向本刊記者介紹,雖然部分研究認為孔雀石綠在小鼠實驗中的致癌性不甚明確,缺乏孔雀石綠與任何癌癥有直接聯系的依據,認為低于0.14mg/kg的殘留水平對消費者健康和安全風險是非常低的,但是,“認為過量孔雀石綠具有潛在的致癌、致突變和致畸風險是普遍性的共識”。
隨著食用風險不斷被研究者證實和曝光,20世紀90年代,多國監管機構對孔雀石綠亮起了紅燈。美國和歐盟分別于1991年和1997年開始禁用孔雀石綠,規定在水產品種不得檢出孔雀石綠和隱色孔雀石綠,檢測限為2ppb(2μg/KG)。隨后,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東南亞等多國,也開始出臺類似規定。2002年,中國開始禁止孔雀石綠在食品動物上使用,檢測限為(0.5~1ppb),標準比歐盟還要高。但和其他很多國家的做法一樣,在觀賞魚上使用并未禁止。
不過孔雀石綠被禁用之后,在包括歐洲以及東南亞國家的水產品檢測中,仍然會不時地發現一些孔雀石綠殘留樣品。李愛華告訴本刊,2016年上半年,約20噸越南水產品被禁止進入美國,就是因為被查出有孔雀石綠殘留。在巴西和智利等南美國家,違規使用孔雀石綠的情況也時有發生。2002~2006年之間,出自英國、德國、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水產品中,都有被檢測出孔雀石綠或其代謝產物的情況。
另一方面,由于水霉病等屬于養殖魚類常見病,而市場又沒有在效果和成本上能與孔雀石綠相媲美的藥品可供使用,也一定程度促成了孔雀石綠的泛濫。
李愛華透露,要研發出在抗真菌的效果上和價格上都可以和孔雀石綠相媲美,而且不存在特殊毒性的替代品的_有難度。現有的化學物質庫中是否存在尚未發現的此類物質不得而知,而要對現有的藥物進行結構改造或尋找新的化合物,在技術上又存在很大難度,研制費用也必定非常昂貴。
李愛華稱,雖然中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嚴格的魚藥研制規范,但是由于與國際上類似的原因,魚藥生產企業沒有動力、也沒有能力去研發新的產品,特別是化學藥物和消毒劑。更多的企業選擇通過“打球”的方式,向市場推出所謂的“非藥品”,以逃避監管。而這也造成了國內市場上“非藥品”的數量遠遠多于正規藥品的現象。
“這種中國特色必將制約國內魚藥行業的健康發展。”李愛華說,目前,學術界已經發現了有些中藥制劑和中藥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抗真菌活性,可是由于其使用劑量相對較大,因此,如果在池塘的養殖階段使用,其使用成本必然較大,不能增加養魚者的使用意愿。但是在其他需要使用抗水霉藥物的環節,如在育苗環節、運輸環節以及在水產市場和餐館的暫養池使用,由于水體小,因此用藥量也小,使用成本是可以接受的。
在李愛華看來,一味地依靠監督檢查來杜絕孔雀石綠的濫用其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向市場推出有效的替代品,才是這個問題的解決之道。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手段支持科研院所和企業優先研發非養殖環節專用的、無高風險的抗水霉藥物。
“活魚下架”事件背后的行業升級難題
北京活魚下架、天津部分養魚場濫用藥劑等事件曝光后,就職于四川一家水產公司的業界專家吳宗文表示,散戶養殖正面臨監管的嚴重考問,未來,這一行業將進入巨頭拼殺的時代。行業龍頭介入漁業資源整合,通過規模化改造來提升水產市場的管理水平。
“水產養殖比起豬、雞等畜禽養殖,專業度更高,行業痛點更多,而且業內龍頭企業少,這也正是市場空間所在。”吳宗文說。
“多年前,我們就注意到養殖戶小而散,政府監管難問題。”吳宗文向《鳳凰周刊》介紹,他所在公司的養魚池與普通養魚池完全不同,采用了很多科技手段實現水質監控、病害預防和健康捕撈。每個魚塘面積較大,可達數百畝。利用5%-10%的面積設立蓄水池,用來接納汛期來水,通過凈化、沉淀處理后,打開閘門,將處理后的水放入養魚池。養魚池底部設有連通器,用來定期清理池底淤泥,保證池底清潔。他們還在魚塘上方設置太陽能電池板,電池組發的電供應給制氧機,保證制氧機24小時供氧。同時,養魚池內還設置有電化水設施,用來給水體物理除菌。
“很多養殖戶之所以大量給魚塘用藥,相當大的原因是因為水太臟了。有的養魚場池底淤泥可達半人多深,為了節省成本一兩年都不清淤,只能用更多藥物來消毒,魚得病的幾率也大大增加。最終的結果是喂的藥越多魚的品質越上不去,魚賣不上價,更沒有資金整治魚塘,然后又喂更多的藥保證不死魚,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吳宗文說,小養殖戶抗擊市場風險弱,規模化養殖的趨勢不可避免。
關鍵詞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 腦蛋白水解物 單唾液酸四已糖神經節苷脂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56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GM-Ⅰcombined with 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 on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 in neonate .Methods:65 cases of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observation group(n=35) and control group(n=30).In addition to individualized supportive treatment,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ganglioside GM-Ⅰcombined with 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The duration of recovery and the changes of neonatal behavior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recovery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shor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with a singnificant difference(P
資料和方法
一般資料:我科收治的65例中、重度HIE患兒,均為足月新生兒。診斷依據和臨床分度根據1996年10月杭州全國新生兒會議標準[1],患兒入院后依據其家庭經濟狀況與家長意愿分成兩組:單用腦蛋白水解物組30例,其中死亡1例,中度HIE 24例,重度HIE 5例。聯用腦蛋白水解物與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治療組35例,其中中度HIE 30例,重度HIE 5例。兩組在性別、胎齡、出生體重、年齡和HIE分度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
方法:兩組患兒入院后均維持良好通氣、換氣功能,使血氣和PH保持在正常范圍,維持好各臟器灌注和血糖在正常高值,控制驚厥,降顱壓,消除腦干癥狀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腦蛋白水解物治療(生后2~3天),療程為10天;治療組除使用腦蛋白水解物外,生后1~2天給予單唾液酸四已糖神經苷脂鈉,40mg/次,靜滴1次/日,療程為10天。
療效評價:每天觀察患兒生命體征、意識、肌張力、前囟張力、原始反射、驚厥以及腦干癥狀,生后72小時進行臨床分度,生后6~8天和10~14天進行NBNA評分。
統計學處理: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
結 果
結果表明,7~8天NBNA評分,X2=5.973,P
討 論
腦活素是一種由動物腦組織提取的含有多種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及低分子肽的混合物,可越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細胞中,作用于蛋白質合成并影響其呼吸鏈,具有抗缺氧能力,改善糖代謝,并右激活腺苷酸環化酶系統[2],在HIE治療上已有肯定的療效,但HIBP的發病機制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是由多種機制綜合作用所致的一系列生化連鎖反應或稱缺血缺氧性瀑布的結果[3],尚涉及興奮性氨基酸的神經毒性,細胞調亡等機制。神經節苷脂是神經細胞膜的組成部分,對神經細胞的發育和再生起著重要的作用,外源性GM1可以穿透血腦屏障,嵌入細胞膜,穩定各種酶的活性,早期起著保護細胞膜的作用,后期對神經功能恢復起促進作用,缺血后立即給予GM1可以穩定細胞膜,明顯改善神經功能的預后。沈怡等在新生兒鼠HIE模型中發現HIE早期谷氨酸迅速釋放,過度釋放的谷氨酸可能是HIE后繼發損傷的主要因素之一,GM1具有抗谷氨酸神經毒性的作用,減輕神經元缺血性壞死,腦活素無抗興奮性氨基酸及抗腦水腫作用,早期效應不及GM1明顯,故腦活素對HIE的保護作用是有限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HIE治療方面,除使用腦蛋白水解物外,盡早加用GM1或可縮短病程,迅速緩解神經系統的癥狀與體征,降低重度HIE的發生率,提高治愈率及患兒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新生兒組.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診斷依據和臨床分度.中華兒科雜志,1997,35(2):99.
[關鍵詞] 淡水漁業 環境保護 生態養殖
[中圖分類號] S93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289-01
1 淡水漁業環境概述
在我國社會經濟、工業快速發展及人口密度不斷增大的情況下,部分地區水環境的生態系統功能逐漸退化,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對淡水漁業健康發展產生了嚴重威脅。再加上人為捕撈,使得部分淡水湖泊生態系統功能急劇減弱,各類水環境危害現象發生頻率愈來愈高[1]。同時,部分淡水漁業養殖模式較為落后,資源消耗較大,容易影響水體質量,并且排污、凈化措施不夠到位,導致淡水環境當中營養元素如磷、氮等含量較高,進一步加劇了水質惡化。總體上來看,我國部分地區淡水漁業環境發展形勢不容樂觀,急需完善,相關保護工作有待加強。
2 影響淡水漁業環境的相關因素分析
淡水漁業環境污染并不是由單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主要涵蓋了以下幾方面因素[2]:(1)養殖物。多數淡水漁業養殖戶會選擇殺蟲劑、殺菌劑等藥物來控制養殖水生生物病害;利用殺藻劑、除草劑等來抑制淡水植物生長,并且會采用殺雜魚藥物來控制非養殖類動物生長。在我國部分地區,淡水漁業是主要產業之一,整體養殖規模較大,所投入的養殖藥物量也十分巨大。部分養殖戶缺乏科學的用藥習慣,甚至存在濫用藥的行為,再加上宏觀監管工作不夠到位,容易出現水體污染、水環境生態失衡等各種問題,反而不利于淡水漁業健康發展。(2)養殖飼料。淡水漁業養殖過程中,無論是何種養殖方式,都需要投入一定量的養殖飼料。這些飼料不可能完全被所養殖的生物消化掉,部分會殘留在水體當中。相關研究表明,市面上大多數養殖飼料在水中浸泡時間超過半小時以上,其損失率接近40%。部分大規模漁業養殖基地每日投入的養殖飼料數量較大,很多未能夠被水生生物正常消化的養殖飼料會不斷累積,容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在一些水域較深的區域當中,一些飼料會沉入水底,這部分飼料會消耗水體當中的養分,容易滋生大量厭氧生物,會讓水底生態結構受到影響。(3)工業廢水及城市廢水污染。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導致工業廢水及生活廢水排放量愈來愈大。部分城市的污水處理方法并不科學,技術相對落后,導致淡水環境及其資源受到持續性的污染及破壞,影響了淡水漁業發展。
3 加強淡水漁業環境保護的有效策略
3.1 大力發展淡水生態養殖產業
傳統淡水漁業過于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對淡水環境保護不夠重視,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提升產值。經過一段高增長期后,漁業經濟會逐漸放緩,并且淡水漁業環境破壞程度變得愈來愈嚴重,漁業產品質量也會不斷下降,這與可持續發展理念顯然是相悖的。淡水生態漁業彌補了傳統淡水養殖的缺陷與漏洞。以草魚養殖為例,可采用集約化精養技術進行養殖。在一定規模的淡水水域中以網圍的方式實施集約化精養,通過投放大規格魚種,以養殖大規格成魚的方式來提升養殖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3]。又如,在生態養殖當中可采用軟體動物控制開發技術。部分淡水水域水質及底質較肥,可為軟體動物創造一個良好的發育環境。軟體動物不僅能夠凈化水質,還能夠成為部分魚類或水生生物的食物,為漁業資源開發奠定了基礎。結合軟體動物生長需求,實施針對性的養殖方案,能夠實現濾食性魚類與軟體動物互利共生。通過生態養殖,不僅能夠保持穩定的水產業經濟產值,還能夠加強淡水漁業環境保護,有利于實現淡水漁業可持續發展。
3.2 加強淡水漁業生態環境監測工作
加強淡水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能夠及時反映出淡水漁業的實際環境狀況,便可提前采取一定措施來控制水環境污染。根據水域污染程度、污染因素及污染源情況,相關部門可制定保護性政策,避免淡水漁業環境受到持續性破壞。同時,要建立相關預警機制,并完善應急處理機制,及時、客觀地反映出漁業污染事故。地方政府要加強區域漁業環境檢測網絡建設,形成聯網監測機制,進一步擴大淡水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范圍,并將相關監測信息公開化、透明化,實現社會化監督。
3.3 加強淡水漁業水環境污染控制工作
相關部門要發揮協同作用,相互配合,加強淡水漁業水環境污染控制,包括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及生活污染等方面。首先,要加強污水排放監管。在排放所有工業廢水、養殖廢水及生活污水前必須采取凈化措施,達到排放標準后,才允許排入淡水環境當中。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大監察力度,若發現違規排放行為,以法律為后盾對違規對象進行嚴懲。其次,要大力推廣科學水產養殖技術。由相關部門指導養殖戶科學用藥、科學飼養,合理控制養殖藥物投放量及飼料投放量,避免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等問題。另外,要加大污染源普查力度。在落實污染源普查及治理的過程中,還要選擇合適的生態修復技術來修復水體,并做好相關修復評價工作,持續改善淡水漁業水環境質量。
4 結語
在淡水漁業養殖數量及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相關環境保護問題也變得日益突出,并愈來愈受到社會關注。為此應通過發展淡水生態養殖產業、加強淡水漁業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及污染控制工作,對淡水漁業環境進行持續性治理,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鐘文武,王文玉,孫i.云南省淡水漁業環境現狀及保護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17):29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