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2 18:07:1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農民栽培技術要點,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雜交水稻;穩穗攻實粒;栽培技術;推廣前景;創新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2-0052-01
雜交水稻穩穗攻實粒高產栽培技術是以水稻葉齡模式栽培技術為基礎,依據旌德縣土壤、氣候、肥力等實際,在經大量試驗和對高產田塊產量結構分析而產生的適合山區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旌德縣地處皖南山區與著名旅游圣地黃山一脈相連。全縣現轄10個鄉鎮,123個行政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水分充足。該縣優質雜交稻種植面積達1萬hm2左右,年產量5.7萬t左右,素有“徽州糧倉”之稱。經過多年的種植經驗,總結出一些適合該縣雜交水稻高產的栽培技術,該項技術較其他技術有明顯的創新性和可使用性,但是該技術的使用面積不大,還要經過一定的努力才能使得這項技術在旌德縣大面積推廣使用。
1 該技術創新性
推廣學認為,一項新技術能否被大面積推廣使用關鍵在于該項技術的創新性,使用者對新技術創新特性的認識也十分重要。因此,要想推廣該技術,就必須全面有效地解釋該技術的創新性。經過在旌德縣多年多點的試驗,總結出適合旌德縣雜交水稻生產的穩穗攻實粒栽培技術,其創新在于穩穗保穗,主攻實粒數[1-2]。該技術是以水稻葉齡模式栽培技術為基礎,栽培要點是選用重穗型雜交水稻品種或組合,穩定或保護有效穗,利用肥水管理和調控將栽培重心放在提高雜交水稻的結實率上,并使實粒數增加,從而獲得高產。
2 該技術推廣前景
推廣學原理表明,判斷一項新技術的推廣前景是否良好,應該從相對優越性、相容性(一致性)、復雜性、可試驗性和可觀察性進行研究。
2.1 優越性
2.1.1 提高水稻產量。旌德縣自2005年起開始使用穩穗攻實粒栽培技術,據統計,2011年旌德縣單季稻播種面積近8 000 hm2,產量在6.9 t/hm2左右。而2005年前產量僅為6 225 kg/hm2,相比之下,該項技術的使用使旌德縣雜交水稻的產量有了明顯的提高。
2.1.2 提升水稻品質。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05年以前旌德縣水稻稻瘟病和紋枯病發生較為頻繁,水稻的品質較差。應用穩穗攻實粒栽培技術以后,無論是籽粒的飽滿度還是營養成分都得到了改善,水稻的品質有了明顯的提高。
2.1.3 提高經濟效益。2006―2010年,旌德縣有近16 700 hm2的水稻田使用了穩穗攻實粒栽培技術,共增加產量達1 500 t,共增加收入達2 100萬元。由此可見,該技術的應用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2.2 相容性(一致性)
新技術推廣使用總會伴隨許多不確定性。相容性(一致性)越高,不確定性越小,新技術被推廣的可能性越大。
穩穗攻實粒栽培技術是以葉齡模式栽培技術為基礎,在肥水管理上注重精確定量,以增加實粒數為重點,多年來的試驗表明該技術的應用在產量的提高上有一定的作用,且產量恒定無明顯差異。2005年,將該技術應用于旌德縣農科所基地,2010、2011年又分別在興隆余雙羊農戶家進行試驗,產量在6 000 kg/hm2以上;此后在篁嘉村、版書鄉、三溪鎮、蔡家橋等地進行推廣使用,產量穩定,較以往增加的十分明顯,相容性(一致性)較高。
2.3 復雜性
一般說來,新技術越復雜,推廣前景越不好。該項技術的要點有2個部分,一是穩穗,重點是選用重穗型雜交稻組合,保證一定的穗數;二是攻實粒,要點是適宜的密度,促進早發,控制基本苗數,充分利用早期分蘗成穗,從而達到實粒數和粒重的增加[3]。該技術體系源于實踐生產經驗,技術要點清晰明了,極易理解,因此復雜性不高。
2.4 可試驗性
依據推廣學原理,農民在使用新技術之前會產生猶豫。猶豫的原因是因為新技術的不確定性和可能存在的風險。只有經過試驗,讓農民真實地看到新技術應用帶來的效益,才能打消他們的猶豫,推廣前景就會越大。
自2005年起,旌德縣先后用揚兩優6號、豐兩優4號、天優華占、深兩優5814等大穗形品種和組合在興隆、版書、旌陽等多個鄉鎮進行試驗示范,都獲得了大面積增產,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因此,該技術的可試驗性很強。
2.5 可觀察性
新技術在被使用后,因為無明顯的特征和現象,不易被觀察,從而阻礙了該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因此,可觀察性對于新技術的推廣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穩穗攻實粒栽培技術的直觀性很強,可觀察性很高,主要體現在水稻抽穗后的穎花數多且結實率很高[4-5]。2010年,在興隆余雙羊農戶家進行示范,獲得很大的經濟效益,此后周邊許多農民都主動要求應用該技術,使得推廣面積大大增加。由此可見,該項技術的推廣前景較好。
3 結語
總而言之,穩穗攻實粒栽培優越性很明顯,要使該技術在鄉村中推廣,就必須加大宣傳力度,使這樣的觀念深入民心[6-7]。同時加大資金技術投入,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水稻單產,讓農民真正富起來,從而提高農民收入,讓城鄉人民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4 參考文獻
[1] 張根賢,楊發貴,徐肖平,等.單季稻“穩穗增粒高穗重”超高產栽培途徑的研究與探討[J].中國稻米,2006(3):34-35.
[2] 銀永安,陳林,王永強,等.膜下滴灌水稻技術優勢及在寧夏推廣前景的分析[J].北方水稻,2013(5):35-36.
[3] 張志慶.山區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的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7(10):157-158.
[4] 謝成宜,李開慧.水稻栽培技術的應用與推廣[J].農民致富之友,2013(18):105,150.
[5] 許成軍,郭延敏,封文雅,等.淮北地區水稻機插高產栽培技術創新與推廣[J].北京農業,2013(36):43-45.
關鍵詞:玉米;壟側;減免耕;保墑;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4-0105-1
玉米是吉林省的重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耕地面積的二分之一以上,產量占糧食作物產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吉林省的玉米每年給農民帶來幾十億的收入。玉米不僅給吉林省農民帶來滾滾財源,也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玉米作為常規作物,其種植方法很多,包括小壟單行種植法、大壟雙行種植法、地膜覆蓋種植法、玉米大豆間種法等。吉林省東部主要以坡耕地為主,水土流失比較嚴重,遇到春旱嚴重年份,由于土壤墑情不好,坡耕地玉米保苗率僅在85%左右,嚴重缺苗地塊保苗率僅為60%左右,每年都給農業生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針對這種情況,最近幾年,吉林省東部的蛟河市,推廣了一種新的玉米種植方法,玉米壟側減免耕保墑栽培技術,效果較好。這種方法非常適合坡耕地,種植方法簡單,省工省時,增產潛力大,農民愿意接受。蛟河市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全市就推廣了三萬五千多公頃,農民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推廣勢頭樂觀。
玉米壟側減免耕保墑栽培技術起源于山坡地流行于懶漢間,有人管它叫懶漢種地法,農民稱之為“摳幫子”。玉米壟側栽培之所以推廣快、農民愿意接受。
玉米壟側減免耕保墑栽培技術,也是一組配套栽培技術,只是要突出壟側免耕環節,把壟側免耕環節做好了,配合其他栽培技術,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玉米壟側減免耕保墑栽培技術,其技術要點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玉米田不進行機械滅茬和深翻
玉米壟側栽培不用進行翻地和機械滅茬,不管前茬是玉米還是大豆,在上年栽培壟的基礎上,利用半條壟進行耕作,耕作環節簡化了,勞動強度降低了,生產費用減少了。
2 施肥、起壟、播種方法
玉米壟側栽培施肥、起壟、播種方式有兩種:一是人工等距點播,如果平地地塊(壟距較窄的)在第一年用這種栽培方式了,第二年可在原先壟溝靠近另一條壟側的地方先趟一犁,深施化肥,然后在壟側深穿一犁起壟,再用播種器人工精量播種同時把口肥一同施入,覆土后腳踏再鎮壓以保墑情。如果地塊是坡地或是壟距相對較寬的可先把底肥施入壟溝,然后再直接在壟側深穿一犁起壟,用播種器播種、覆土。二是跟犁種,把底肥施入老壟溝,在壟側穿一犁破茬后跟犁種,并施入口肥,最后在同一壟側深穿一犁,掏墑覆土,單磙鎮壓。
玉米壟側栽培施肥標準:根據蛟河市測土配方施肥化驗數據,公頃產量9,000-10,000公斤,每公頃推薦施肥量是純氮130-140公斤、五氧化二磷60-65公斤、氧化鉀75-80公斤。氮肥用量的三分之二、鉀肥和磷肥用量的全部做底肥施入老壟溝。
3 化學除草
玉米壟側栽培播種后進行苗帶化學藥劑封閉除草,每公頃用乙草胺2,500克加阿特拉津懸浮液4,000克,對水600千克進行土壤封閉處理。噴藥時噴霧器要帶上防護罩,避免藥液噴到玉米植株上,造成不必要的藥害,影響玉米生長。
4 田間管理
追肥:六月中下旬,玉米拔節期追施拔節肥,施肥量為全年氮肥用量的三分之一,施肥方法是在玉米根際5厘米左右處刨坑、追肥、覆土,或用施肥器追肥。
5 病蟲害防治
要搞好農作物的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及時掌握病蟲發生趨勢。玉米的病蟲害比較多,但不是每年所有的病蟲害都發生,每年只是某種病蟲害或輕或重發生,這就要求農業科技工作者搞好預測調查,及時發出防治警報。最近幾年玉米莖腐病時有發生,對玉米的生長影響比較大,這種病是一種細菌侵染病害,防治上可選用硫酸鏈霉素等防治細菌性病害的藥劑進行防治??傊?,玉米病蟲害要做好預測預報,及時發現及早防治,把病蟲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保護糧食生產安全。
6 玉米化控處理
為了增強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促進玉米成熟,增加玉米產量,生產上往往采用使用化學藥劑對玉米植株進行處理,這就是玉米化控處理。
[關鍵詞] 有機水稻 栽培技術 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181-02
農業部門基層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期間,必須要大力推廣有機水稻栽培技術,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發揮田間管理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作用,逐漸提升有機水稻的種植效益。
1 有機水稻栽培準備工作
在有機水稻栽培技術應用之前,需要做好準備工作,以便于提升栽培技術的應用質量。
第一,創建良好的土壤環境?;鶎庸ぷ髡咭笇в袡C水稻種植工作,要求創建良好的有機水稻種植土壤環境,例如:應用秸稈還田技術,利用秸稈提高土壤肥力,同時要做好施肥管理工作,適當對土壤進行翻耕處理,提升土壤的勻稱性,為有機水稻的后續生長創建良好環境。
第二,設置營養補充方案。在水稻種植之前,基層工作者需要根據水稻生長需求,設置營養補充方案,可以大力推廣生物菌肥或是有機肥,將其作為底肥,同時,還可以指導農民施加葉面肥料,保證在有機水稻植物生長旺盛時期提供充足的營養[1]。
第三,保護有機水稻植株。在有機水稻種植之前,基層工作者需要大力推廣有機生物制劑,引導農民利用制劑浸泡種子,科學防治病蟲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如果出現病蟲害現象,需要大力推廣生物防治技術,杜絕所有農藥的使用,提升有機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質量。同時,要利用葉面肥提升有機水稻自身抗性,縮小病蟲害的擴大面積,利用人工滅草方式減少其中存在的雜草,不可以使用農藥開展相關工作[2]。
2 有機水稻栽培技術應用措施
在使用有機水稻栽培技術的過程中,基層工作者需要利用良好的推廣方式開展相關工作,提高栽培技術的應用質量。
第一,科學選擇地塊。在有機水稻栽培過程中,相關技術人員必須要重點選擇地塊,根據相關標準,選擇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保證有機水稻栽培質量符合相關規定。例如:選擇灌溉便利、肥力較高的地塊開展種植工作[3]。
第二,科學選擇有機水稻品種。在水稻種植之前,需要科學選擇水稻品種,例如:在吉林省區域,可以選擇吉農大878品種,并對水稻種子進行全面的篩選,選擇顆粒飽滿并且外形較為完整的水稻品種,并具備一定的病蟲害抵抗能力,同時,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對種子進行科學的處理,提升其工作質量。
第三,育種措施。在有機水稻實際種植中,需要做好育種工作。在種植之前對種子進行晾曬處理,然后利用鹽水對其進行浸泡,再利用1%的生石灰浸泡處理,避免種子中帶有細菌。在此之后,需要對種子的苗床進行處理,在翻耕12cm之后,必須保證苗床的平整性符合相關規定,然后在苗床中添加一些有機肥,并對其進行均勻的攪拌。在當地氣溫為7℃的時候,就可以對水稻進行育苗處理,在育苗之后,需要科學控制播種密度。如果選擇常規播種方式,就可以將其密度控制在1800粒/m2左右,如果選擇地膜打孔育苗播種方式,就要將其密度控制在800粒/m2左右,保證播種的可靠性[4]。
第四,插秧措施。在有機水稻插秧過程中,需要做好整地工作,科學開展灌溉活動,利用機械設備清理土地中的雜草。在整理大田之后,需要在溫度達到13℃之后,才能對水稻進行插秧處理,保證插秧工作的勻稱性。
第五,秧田管理措施?;鶎庸ぷ髡咝枰罅ν茝V有機水稻栽培技術,指導農民做好秧田管理工作,保證可以滿足水稻植物的生長需求。首先,需要做好溫度調控工作,保證秧苗的茁壯成長,合理控制秧田溫度,例如:在秧苗生長中,需要將其根部溫度控制在13℃左右,葉部溫度控制在16℃左右,如果溫度過低,會出現停止生長的現象。其次,需要科學防治青枯病,保證水稻秧苗的快速生長。
3 有機水稻管理措施
在推廣有機水稻栽培技術之后,需要指導農民對水稻進行全面的管理,保證可以提高有機水稻的產量與質量,達到預期的種植要求。
第一,除草管理工作。在有機水稻移栽大田之前的15天左右,需要做好翻耕工作,消除大部分的雜草或是老草種子。在插秧前3天左右,需要再次開展翻耕工作,去除新生長的雜草。在實際工作中,還需要利用人工拔草的方式,減少稻田中的雜草[5]。
第二,水分管理措施。有機水稻種植中,水分管理工作較為重要。在幼穗抽出之前,需要對其進行間歇性的灌溉處理,在抽穗之后,要做好淺水濕潤管理工作,保證水稻根部的生長效果。對于灌溉區域而言,需要利用潔凈無污染源頭水等對其進行灌溉處理。要及時開展雜草清理工作,避免田間出現新生雜草。保證水面溫度符合相關要求。在水稻成熟之前,需要做好排水工作。在水稻黃熟期間,也就是抽穗30天之后,需要停止灌溉,全面排水,并根據水稻生長實際情況,科學設置水分管理方案。
第三,病害防治措施?;鶎庸ぷ髡咝枰龊貌『Ψ乐渭夹g的推廣工作,大力宣傳生物防治技術,科學控制水肥等管理工作,提升水稻的病害抵抗能力,從根本上防治病害問題。
第四,蟲害防治措施。在蟲害防治工作中,基層工作者需要根據水稻蟲害實際問題與特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保證水稻種植產量與質量,提升農戶的經濟效益。在做好田間管理工作的情況下,需要科學開展蟲害防治工作,提升其工作效率與質量,例如:利用頻振式殺蟲燈等對病蟲進行誘殺,除了可以提升蟲害防治效果之外,還能減少對于生態環境的污染,優化其l展體系。
結語:
在有機水稻種植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科學應用先進栽培技術,做好肥水管理等工作,滿足有機水稻的生長需求,同時,還要做好管理工作,提升灌溉工作與病蟲害防治工作效果,滿足水稻的生長需求,提升先進技術的推廣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桂英.有機水稻的栽培技術及管理探討[J].大科技,2015(27):201-202.
[2]鐘春梅.有機水稻的栽培技術及管理[J].農業與技術,2013(6):118-118.
[3]宋長庚.有機水稻的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2(17):27.
[4]李長林.有機水稻栽培技術要點[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11):11.
免耕栽培是在繼承和發展傳統農業的基礎上,集生物、化學、機械和最新農業科技成果于一體的重要保護性耕作技術,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曹縣通過不斷創新機制,落實各項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曹縣免耕栽培技術推廣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思想觀念落后,農民素質不高
不少農民對免耕技術還缺乏足夠的認識,怕擔風險,怕示范失敗,不敢帶頭示范種植。有的農民認為種田效益較差,打工掙錢更加容易,對農業生產和新技術不夠重視[1],增加了農技推廣工作的難度。目前,農村勞動力以老人、婦女為主,接受新技術能力有限。農民當年從免耕栽培中看到好處,得到實惠,技術要領也已經掌握,但第2年仍要農技人員上門進行技術指導,否則寧愿采用傳統精耕細作的辦法。農民素質較低,市場意識差,制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使許多科技成果不能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2.田塊條件限制,推廣經費有限
因免耕栽培技術受田塊和播種時氣候影響較大,應選擇排灌便利、土壤條件較好的田塊進行。但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因田塊不能集中連片,不能速灌速排,導致免耕技術措施跟不上,免耕前期易出現缺苗或草害現象,有些農民便產生疑惑,造成免耕效益不明顯,影響示范推廣。示范推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基層農技推廣部門受自身經費限制,極大限制了基層干部從事新技術推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致使免耕技術推廣力度明顯削弱,造成上面熱心、全力推廣,下面無心、無力將工作落到實處的被動局面。
二、應采取的對策
建立合理的運行機制是保證免耕栽培技術推廣成功的前提。為更好地實施該項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強領導,周密組織
曹縣是產糧大縣,小麥收獲后接茬種植玉米大豆是一種主要種植模式。每年產生大量秸稈,秸稈焚燒嚴重,抓好免耕栽培技術推廣,實行秸稈還田,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意義重大。為此,縣政府對免耕栽培技術推廣高度重視,成立了免耕栽培技術推廣領導小組,負責免耕栽培技術的組織、協調、管理。
2.示范指導
實踐證明,示范是加快新技術推廣最有效的辦法。通過試驗示范田、項目基地、召開經驗交流會和現場觀摩會等多種形式,把技術送到千家萬戶、田間地頭,把示范田辦成技術指導推廣的陣地、農民科學種田的課堂。在示范推廣基地選擇上,應優先考慮農民的積極性、適宜田塊和交通,以便技術指導和農民學習觀摩。示范規模不求大,但點要多、面要廣、質量要高,便于農民看有示范,學有榜樣,達到辦好一個點,帶動一大片的目的。
3.政策支持
以項目實施為平臺,強化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技結合,加快關鍵技術的集成推廣,為免耕技術推廣獲得成功提供重要保證。在免耕技術示范推廣過程中,把科技入戶、良種補貼、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進行整合,加大補貼力度,創造良好條件,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和項目質量標準。加大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科技示范戶和農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其技術推廣和科技致富示范帶頭作用,建立技術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新模式,使農業技術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4.綜合推廣
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將優良品種、適時播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蟲綜防等關鍵技術綜合推廣,形成適用不同作物、不同模式的免耕栽培技術體系。因地制宜抓好不同品種、不同密度、不同施肥等對比試驗示范,不斷總結經驗,摸索配套栽培技術措施,最后以點帶面積極穩妥推進免耕技術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讓免耕栽培技術惠及更多的農民。
5.明確技術要點
用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人工將田間小麥秸稈撒開,覆蓋地表,選用大型拖拉機作業,配套帶有滅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播種,播幅2.2m,種3~4行玉米,行距55~60cm,去掉行間旋刀,以減少作業動力,降低油耗。每行留旋刀6片,玉米播種時行內淺旋耕,一次性完成旋耕滅茬、開溝施肥、開溝播種、覆土、鎮壓等,由于不動土層,播種時失墑少,玉米出苗快,并將秸稈直接還田,有效抑制田間雜草滋生,利于玉米田保濕保墑,促進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
6.開展試驗示范
試驗示范是推廣的前提和基礎。在抓好免(少)耕栽培的同時,認真的組織了玉米免(少)耕栽培的小麥秸稈處理試驗、夏玉米分期播種試驗、不同量的小麥秸稈還田試驗、大豆的免(少)耕栽培品種與播期試驗等,為推廣提供科學依據。各鄉鎮和農場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方,大豆免(少)耕栽培重點抓了王集一個示范片,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機播、統一施肥、統一田管、統一機收。同時對種植大戶、科技示范戶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加強技術服務和物資支持,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7.實行物化補貼
為推廣免(少)耕栽培技術,曹縣整合玉米振興計劃資金320萬元,現代農業發展資金100萬元,實行物化補貼。其中,統一供種、統一機播、統一病蟲害防治2700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統一供應尿素,面積2.4萬hm2,統一采購大顆粒尿素運到鄉鎮所在地1635元/t,供應尿素375kg/hm2,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落實了技術措施,推動了項目順利實施。
8.實行農機農藝結合
推廣免耕栽培技術,關鍵環節是播種,重點是農業機械。要實行農機農藝相結合,學農機的技術人員要了解農藝,學農藝的要懂得農機,在生產中要互相學習,勇于創新,及時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9.抓好宣傳培訓
首先要加大對機手的培訓力度,提高技術應用水平。為做好免(少)耕栽培,利用了會議、電視、廣播、現場會、發宣傳資料等多形式、多途徑宣傳培訓,讓農技人員、縣鄉村干部、農戶了解和熟悉免(少)耕栽培的意義和技術措施。全縣共召開免(少)耕栽培專題會議12次,發資料10萬份,開現場會32場次,培訓農民15萬人次,并組織了觀摩評比會,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10.強化技術服務
為把免(少)耕栽培技術送到千家萬戶,落實到田間地頭,縣、鄉農技人員在關鍵生育時期,深入到項目區,因地制宜,指導農民開展播種、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鼓勵專業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農資供應、病蟲害防治等專業化服務,充分發揮技術人員在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提高服務效率。
三、推廣應用成效
免耕栽培實行秸稈還田后,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增強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動能力,減少化學肥料的投入和污染,減少翻耕環節,不動土層,土壤蒸發量小,失墑少,同時表土細碎,保墑性能好,有效養分含量高,播種后出苗快、苗齊、苗壯,利于高產。與全縣平均產量相比,玉米免(少)耕栽培平均增產495kg/hm2,節本增效1 410元/hm2;大豆免耕播種比翻耕播種增產180kg/hm2,節本增效1170元/hm2。
免耕栽培是在繼承和發展傳統農業的基礎上,集生物、化學、機械和最新農業科技成果于一體的重要保護性耕作技術,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曹縣通過不斷創新機制,落實各項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曹縣免耕栽培技術推廣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思想觀念落后,農民素質不高
不少農民對免耕技術還缺乏足夠的認識,怕擔風險,怕示范失敗,不敢帶頭示范種植。有的農民認為種田效益較差,打工掙錢更加容易,對農業生產和新技術不夠重視[1],增加了農技推廣工作的難度。目前,農村勞動力以老人、婦女為主,接受新技術能力有限。農民當年從免耕栽培中看到好處,得到實惠,技術要領也已經掌握,但第2年仍要農技人員上門進行技術指導,否則寧愿采用傳統精耕細作的辦法。農民素質較低,市場意識差,制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使許多科技成果不能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2.田塊條件限制,推廣經費有限
因免耕栽培技術受田塊和播種時氣候影響較大,應選擇排灌便利、土壤條件較好的田塊進行。但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因田塊不能集中連片,不能速灌速排,導致免耕技術措施跟不上,免耕前期易出現缺苗或草害現象,有些農民便產生疑惑,造成免耕效益不明顯,影響示范推廣。示范推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基層農技推廣部門受自身經費限制,極大限制了基層干部從事新技術推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致使免耕技術推廣力度明顯削弱,造成上面熱心、全力推廣,下面無心、無力將工作落到實處的被動局面。
二、應采取的對策
建立合理的運行機制是保證免耕栽培技術推廣成功的前提。為更好地實施該項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強領導,周密組織
曹縣是產糧大縣,小麥收獲后接茬種植玉米大豆是一種主要種植模式。每年產生大量秸稈,秸稈焚燒嚴重,抓好免耕栽培技術推廣,實行秸稈還田,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意義重大。為此,縣政府對免耕栽培技術推廣高度重視,成立了免耕栽培技術推廣領導小組,負責免耕栽培技術的組織、協調、管理。
2.示范指導
實踐證明,示范是加快新技術推廣最有效的辦法。通過試驗示范田、項目基地、召開經驗交流會和現場觀摩會等多種形式,把技術送到千家萬戶、田間地頭,把示范田辦成技術指導推廣的陣地、農民科學種田的課堂。在示范推廣基地選擇上,應優先考慮農民的積極性、適宜田塊和交通,以便技術指導和農民學習觀摩。示范規模不求大,但點要多、面要廣、質量要高,便于農民看有示范,學有榜樣,達到辦好一個點,帶動一大片的目的。
3.政策支持
以項目實施為平臺,強化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技結合,加快關鍵技術的集成推廣,為免耕技術推廣獲得成功提供重要保證。在免耕技術示范推廣過程中,把科技入戶、良種補貼、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進行整合,加大補貼力度,創造良好條件,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和項目質量標準。加大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科技示范戶和農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其技術推廣和科技致富示范帶頭作用,建立技術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新模式,使農業技術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4.綜合推廣
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將優良品種、適時播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蟲綜防等關鍵技術綜合推廣,形成適用不同作物、不同模式的免耕栽培技術體系。因地制宜抓好不同品種、不同密度、不同施肥等對比試驗示范,不斷總結經驗,摸索配套栽培技術措施,最后以點帶面積極穩妥推進免耕技術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讓免耕栽培技術惠及更多的農民。
5.明確技術要點
用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人工將田間小麥秸稈撒開,覆蓋地表,選用大型拖拉機作業,配套帶有滅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播種,播幅2.2m,種3~4行玉米,行距55~60cm,去掉行間旋刀,以減少作業動力,降低油耗。每行留旋刀6片,玉米播種時行內淺旋耕,一次性完成旋耕滅茬、開溝施肥、開溝播種、覆土、鎮壓等,由于不動土層,播種時失墑少,玉米出苗快,并將秸稈直接還田,有效抑制田間雜草滋生,利于玉米田保濕保墑,促進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
6.開展試驗示范
試驗示范是推廣的前提和基礎。在抓好免(少)耕栽培的同時,認真的組織了玉米免(少)耕栽培的小麥秸稈處理試驗、夏玉米分期播種試驗、不同量的小麥秸稈還田試驗、大豆的免(少)耕栽培品種與播期試驗等,為推廣提供科學依據。各鄉鎮和農場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方,大豆免(少)耕栽培重點抓了王集一個示范片,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機播、統一施肥、統一田管、統一機收。同時對種植大戶、科技示范戶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加強技術服務和物資支持,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7.實行物化補貼
為推廣免(少)耕栽培技術,曹縣整合玉米振興計劃資金320萬元,現代農業發展資金100萬元,實行物化補貼。其中,統一供種、統一機播、統一病蟲害防治2700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統一供應尿素,面積2.4萬hm2,統一采購大顆粒尿素運到鄉鎮所在地1635元/t,供應尿素375kg/hm2,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落實了技術措施,推動了項目順利實施。
8.實行農機農藝結合
推廣免耕栽培技術,關鍵環節是播種,重點是農業機械。要實行農機農藝相結合,學農機的技術人員要了解農藝,學農藝的要懂得農機,在生產中要互相學習,勇于創新,及時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9.抓好宣傳培訓
首先要加大對機手的培訓力度,提高技術應用水平。為做好免(少)耕栽培,利用了會議、電視、廣播、現場會、發宣傳資料等多形式、多途徑宣傳培訓,讓農技人員、縣鄉村干部、農戶了解和熟悉免(少)耕栽培的意義和技術措施。全縣共召開免(少)耕栽培專題會議12次,發資料10萬份,開現場會32場次,培訓農民15萬人次,并組織了觀摩評比會,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10.強化技術服務
為把免(少)耕栽培技術送到千家萬戶,落實到田間地頭,縣、鄉農技人員在關鍵生育時期,深入到項目區,因地制宜,指導農民開展播種、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鼓勵專業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農資供應、病蟲害防治等專業化服務,充分發揮技術人員在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提高服務效率。
三、推廣應用成效
免耕栽培實行秸稈還田后,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增強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動能力,減少化學肥料的投入和污染,減少翻耕環節,不動土層,土壤蒸發量小,失墑少,同時表土細碎,保墑性能好,有效養分含量高,播種后出苗快、苗齊、苗壯,利于高產。與全縣平均產量相比,玉米免(少)耕栽培平均增產495kg/hm2,節本增效1 410元/hm2;大豆免耕播種比翻耕播種增產180kg/hm2,節本增效1170元/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