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8 16:37:1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鄉村旅游的研究背景,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一、研究背景
“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業積極融入其中,各部門齊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參與,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為前來旅游的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從而全面地滿足游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陳竹等,2009)全域旅游作為一種新的發展理念,能夠正確地指導旅游規劃的戰略方向。
全域旅游從實踐的角度上來說,以城市(鎮)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間尺度最為適宜(厲新建等,2013)。但有著豐富民俗文化資源以及生態資源的鄉村旅游發展迅猛,結合民宿、文化創意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全域旅游也會對鄉村旅游有較大的影響。因此,本文對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對鄉村旅游的發展和問題以及相應的對策進行探討。
二、機遇與問題:全域鄉村旅游
有學者提出了“全域鄉村旅游”的概念(朱世蓉,2015)。所謂“全域鄉村旅游”理念,是指把一定區域的各個旅游景點、各種旅游資源當做一個整體來加以統籌的理念,也是以鄉村環境為依托,使得各行業、各部門、各居民等共同參與到鄉村旅游的建設中來,以此來推動鄉村旅游的順暢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有效整合。
“全域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理念,其所倡導的全新的資源觀、時空觀、產業觀,不僅可以促進鄉村旅游的順暢發展,也可以使得鄉村的產業結構得到全面調整,是鄉村的幻境得到改善,還能夠全方位滿足游客的各種需求。以“全域鄉村旅游”理念整合農村產業結構,是一種非常可行的方式。(朱世蓉,2015)
全域旅游的理念合理地解決了鄉村旅游產業結構落后的問題,但除此之外,鄉村旅游還存在著許多其他方面的“頑疾”。 盧小麗等人指出,在鄉村旅游的國內外研究中,1994年專注的問題直到2011年還依然存在。
(一)Leeuwis的研究結果卻顯示了政府參與鄉村旅游并不能帶動鄉村旅游目的地的發展,政府和政府控股的旅游企業是破壞鄉村旅游資源的主體。
(二)鄉村旅游的發展是一個涉及到眾多利益相關者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相關利益的分配還未有切實可行的方案。吳冠岑等研究指出當前較為嚴重的問題是收益分配和利用結構失衡,這兩個風險均須盡快采取措施予以解決。
(三)鄉村現代化和保留鄉村“原真性”之間的矛盾則一直存在。黃震方等人則通過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旅游的審視和反思,認為鄉村旅游既面臨環境質量下降、鄉村文化受損、旅游同質競爭、整體品質不高、產業培育不足、資金人才短缺、運營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錯位等現實困境,又面臨著新形勢下需深入研究的諸多復雜性理論問題。
總的來說,鄉村旅游仍處于低端旅游業態的狀態,已遇到了其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因此,全域旅游以及全域鄉村旅游等理念的提出,是對鄉村旅游發展理論上的一種提升,而在實踐中,并無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三、對策研究
國內學者對鄉村旅游發展的問題和對策進行了諸多的探討。對鄉村旅游發展策略的研究中, 學者們特別強調在發展的同時, 也強調保護鄉村旅游的自然和文化傳統,即鄉村的“鄉村性”特征。
(一)讓鄉村旅游社區居民充分參與到旅游發展中來。調動社區發展鄉村旅游的主動性,加強社區居民和旅游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提高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能力和收入,以緩解相關利益者之間的矛盾。
(二)大力發展民宿旅游。民宿旅游是鄉村旅游的高級發展模式(瞿偉等,2011),本身也是一種旅游吸引力。民宿是可以同時容納民俗文化“原真性”和旅游創新性載體,相對國內的“農家樂”來說,民宿的形式發展更加成熟,產業狀態更加穩定。
(三)在鄉村旅游產業升級和鄉村智慧旅游建設的過程中,可采用后現代主義旅游建筑的理念(楊振之),在盡量不改變鄉村原有建筑內外部風格的前提下,適當接入現代化生活設備。兩權相較取其輕,留不住原居民,從何談起“原鄉性”。
(四)將文化創意應用到鄉村旅游發展當中。隨著文化創意產業對促進經濟發展和增強國家軟實力的作用日益增強,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成為旅游業的一種創新發展形式,為旅游業注入了活力和生機。
四、結語
鄉村旅游作為我國旅游行業中的重要板塊,據有關數據資料顯示,游客接待量占全國旅游接待總量的1/3,“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鄉村旅游消費、產業發展以及企業經營均發生了重大變化。因而,本文對于“互聯網+”背景下鄉村可持續發展旅游模式的研究有著極為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互聯網+”背景下的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隨著2015年3月總理“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互聯網+旅游”便日漸受到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廣泛關注,落實到鄉村旅游而言,在資源開發、產業規劃、品牌打造等多個方面均推出了多項措施。但在具體過程中,其發展依然受到經濟條件、服務配套設施以及觀念意識等的限制,存在著管理、服務以及營銷低級化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不僅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還有利于旅游交易成本的降低,進而促進游客旅游消費體驗,推動鄉村旅游更加現代化。
(一)“互聯網+”背景下的鄉村旅游可借由輿情監控找尋旅游熱點,進而站在游客角度來改進營銷,并采用量化的形式完成營銷渠道的篩選,充分利用新媒體來吸引游客。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鄉村旅游具有導覽、導航、導游以及導購等諸多功能,游客可提前對旅游相關信息進行網上搜索制定出相應的行程計劃,進而完成對旅游產品的預訂、支付以及評價,除此之外,還可參照游客的要求為其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旅游服務,如天氣預報預測、網上觀景以及客流量實況提醒等,大大改善鄉村旅游服務的質量。
(三)“互聯網+”背景下的鄉村旅游可實現對多項資源的整合,進一步促進鄉村公共服務水平、旅游應急處理水平以及社會綜合智力水平等的提高,使得鄉村旅游更加安全化、高效化以及科學化。
(四)“互聯網+”背景下的鄉村旅游可實現對旅游企業與旅游者的實時掌控,進而做出更為及時科學的管理,有效避免事后處理與被動管理等問題的出現。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1、政府應對鄉村旅游持引導與鼓勵態度,并做好科學的規劃,為鄉村旅游的總體建設、發展規劃以及政策等進行科學合理的制定,且還應將資金鼓勵與政策扶持落實到位,做好鄉村旅游的信息化建設,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基礎。
2、強化對鄉村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從道路建設、環境治理、網絡建設、綠化建設以及住宿、餐飲、醫療以及娛樂等方面入手。
3、政府應致力于對景區景點遠程視頻監控、客流實時監測、旅游車輛GPS定位管理以及旅游運行監管、住宿接待情況統計等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
(二)推動鄉村旅游O2O
鄉村旅游是新興消費與未來旅游休閑的代表,鄉村旅游O2O勢必會成為未來全新的商業模式,借助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結合對現有鄉村旅游資源的整合、線下線上對接,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相關企業與部門應逐漸搭建“互聯網+鄉村旅游”平臺,完成對鄉村旅游產品與資源的線上展示與預訂支付,如網上銷售土特產、營銷鄉村休閑方式與風光等。
(三)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完成產品與服務創新
當前的鄉村旅游尚處于完善階段,大部分游客的旅游目的較為原始,“互聯網+”背景下需要對市場進行重新定位,故而應從鄉村旅游的產品、市場、經營方式以及服務等做出思考,促進起更具網絡化,如可像“賣檬”等走文化創意品牌之路,以突顯鄉村文化的內涵。除此之外,還應對鄉村公共信息咨詢平臺進行整合,如對農家樂、鄉村社區游客服務中心、鄉村酒店等進行整合,形成咨詢服務系統。
(四)做好宣傳推廣
鄉村旅游宣傳中不僅缺乏財力與人力,還缺乏對新媒體的充分認識,被視為鄉村旅游發展的短板,“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旅游應了解鄉村旅游吸引力所在,如獨特的民風民俗、特有的風光風貌、獨有的物資物產等,并通過多種途徑做好宣傳,主要宣傳手段包括搭建鄉村旅游官網、鄉村旅游APP、手機門戶網站等,還可與網易、騰訊、新浪等門戶網站進行合作,利用微信、拍攝微電影、拍攝微視頻等進行多方位宣傳等,做好網上電子交易與客戶關系管理,并實現微信、支付寶、刷卡支付,為游客提供便利的同時,促使鄉村旅游更加現代化。
一、廊坊鄉村休閑旅游業的供給現狀
廊坊地處京津之間,是一座現代的新興中等城市,其有利的區位條件決定了廊坊服務京津的近郊型經濟結構。京津均為人口上千萬的特大城市,客源多,人員流動大,為廊坊發展京津近郊鄉村游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廊坊鄉村休閑旅游已初具規模。目前,全市擁有省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15處,市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37家,三星級農家鄉村酒店1家,星級農家院30家,發展勢頭兇猛。主要休閑項目有:蔬果采摘、吃農家飯、農莊文化體驗等,主要運營模式有永清的“農戶+公司”模式、大廠的“生態園+鄉村酒店”模式、“農業園+蔬菜種植”模式等。廊坊擁有田園景觀、農耕文化、非遺民俗等多種鄉村資源,發展潛力巨大,現有農業生態園近70家,規模效應逐漸顯現,見下表1。
二、廊坊鄉村休閑旅游產品供給存在的問題
(一)產品供給數量較多,質量不高,整體處于低水平運作中
京津市民休閑需求的高質量、多元化,為廊坊鄉村休閑旅游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廊坊鄉村休閑旅游產品供給多以各類生態園、觀光園為主,多數生態園未擺脫觀光、采摘的固有模式,項目設計雷同,產品品種單一,創新不足;其次,鄉村休閑旅游產品布局分散、規模較小、如分布于廊坊各縣市的桃園、梨園、棗園等景點,不成體系,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另外,雖然有部分生態園加入親子游,但對親子游項目產品的深度開發不足,僅加入搖椅、蹦床等活動設施,對農業生態知識普及、農業原生態繪畫、農耕活動深度體驗等內容的產品數量較少,有待深度挖潛。
(二)產品的休閑性不強,住宿設施不健全,整體經濟效益不高
隨著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提速,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正在成為現實。交通的便利使旅游者的駐留時間大大縮短。特別是,當旅游產品沒有足夠吸引力、住宿設施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游客多選擇一日游。一日游對旅游接待地而言,不能獲得游客長時間逗留而產生的食、住、行、游、購、娛的消費,也就無法獲得較高的經濟回報率。廊坊一方面享有地處京津走廊的區位優勢,但也面臨游客當天往返而造成的低收益。因此,加強鄉村休閑旅游產品休閑化設計,為京津和當地市民提供特色化民宿、為企業提供高標準鄉村會所等,吸引和留住旅游者,是提升鄉村休閑旅游整體效益的關鍵。
(三)現有旅游交通類型單一,交通設施不完善,交通沿途服務有待提升
隨著旅游產品需求的多樣化,旅游交通必將成為吸引旅游者觀光的重要手段,例如旅游交通觀景、欣賞交通、多元化交通工具等。廊坊地處京畿,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目前,廊坊雖有高鐵、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等交通設施,但真正能用于和滿足京津市民休閑需求的交通設施形式較少。比如,廊坊就缺少綠道、游步道等,多數騎行愛好者不得不得和汽車同行,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風險幾率;且交通綠道、慢行系統、沿途景觀、沿線服務產品供給匱乏,使旅游交通僅發揮了交通功能,旅游功能未能充分體現。
(四)主題景觀不突出,缺乏核心產品,農耕體驗項目潛力不足
目前,廊坊鄉村休閑旅游多以生態園為主,主題化、特色化、具有真正視覺沖擊效果的地景景觀缺乏,除香河萬畝荷塘漸成氣候外,其他地景景觀規模尚小、特色不明顯;其次,從廊坊市區及各縣市看,現有鄉村休閑游產品同質化嚴重、文化主題性不強,缺乏叫得響的核心產品,對京津市民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第三,廊坊地處平原,其平原農耕文化是其特色,但現有農耕體驗項目僅僅是農事勞作體驗或租種農田,對農耕知識和文化傳授、農耕工具展示、耕作全程體驗、農耕作物介紹、農田夜間觀景及住宿等的開發不足,產品品質不高。
(五)農村鄉土特產特色不明顯,代表性不強,產品銷售渠道單一
農村鄉土特產具有純天然、無污染、綠色健康等特點,是鄉村休閑旅游者出游的必購之物。發展鄉土特產購物,既可就地取材增加村民收入,又能滿足旅游者對健康食品的需求,是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重點方向。廊坊各縣市擁有多種鄉土特產,如安次金絲小棗、安次區鴨廣梨,三河豆腐絲、蔣福山水蜜桃,永清甜瓜、永清胡記燒雞,大城里坦薛家窩頭、大城金絲小棗、大城鴨梨等,但多數鄉土特產各縣市均有分布,且特色不明顯,加之產品包裝簡易、銷售渠道單一、宣傳不到位,使這些鄉土特產的商品化、市場化程度亟待提高。
(六)民俗節慶活動宣傳不到位,產品文化性開發不足,知名度不高
鄉村休閑旅游產品要想吸引旅游者,僅依靠大尺度地景景觀帶給旅游者視覺沖擊還遠遠不夠,還需要依靠觸動旅游者內心深處的文化感動,引發其共鳴。廊坊盡管沒有名山大川,但卻擁有二百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廊坊鄉村休閑旅游深入發展的文化基礎。但從目前非遺項目的旅游開發看,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首先,廊坊本地人對廊坊非遺了解很少,因此口碑宣傳更少;其次廊坊現有民俗節慶活動種類多樣,如勝芳元宵燈會、安次第什里風箏節等,但知名度高、參與性強的民俗節慶活動不多;第三,由于缺乏深度開發,民俗節慶活動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未充分發揮出來。
三、廊坊鄉村休閑旅游業產品供給創新模式與策略建議
當前我國旅游需求進入爆炸式增長階段,而旅游景區、餐飲住宿、線上線下旅行服務、旅游演藝、旅游購物、旅游交通等供給要素與旅游需求不相匹配,各要素組合形成的旅游產品結構不能適應旅游者多樣化的需求。從廊坊鄉村休閑旅游發展現狀看,亦存在產品體系、產業結構、運行方式等方面與旅游需求不適應的問題。因此亟待從供給端入手,了解產品供給現狀、發現問題、構建新的發展模式,提升鄉村休閑旅游的供給水平與效率。
(一)產品創新模式
廊坊鄉村休閑旅游業的創新模式以旅游系統六要素為基礎,從食、住、行、游、購、娛六方面提出廊坊鄉村休閑旅游業的發展重點,既關注各要素的自身發展,又強調系統的整體功能,為廊坊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指明方向。產品創新模式見圖1。
(二)策略建議
根據廊坊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創新模式,提出六大策略建議:
1、發展生態綠色健康農產品,延伸綠色產品加工鏈條。針對廊坊鄉村休閑旅游產品,首先要加大綠色有機健康農產品種植,加強農產品種植過程的監管、監控,建立全程農產品安全追溯制度,讓京津旅游者吃上放心農產品;其次,針對廊坊桃樹、梨樹、棗樹種植面積大,品種多的特點,延伸產品加工鏈條,將果實進行釀酒、飲料制作等深加工,實現產品附加值增值,;第三,注重產品種植、加工過程進行旅游包裝,將旅游與修學結合起來,使旅游者親自體驗果樹種植、修剪、采摘、果實釀酒等全過程,以此吸引旅游者消費。
2、強化鄉村民宿的北方特色,提升鄉村會所的服務功能。開發具有北方特色的鄉村民宿與中高端鄉村會所,滿足京津市民及企業需求,將成為廊坊鄉村休閑游的新亮點。但是,鄉村民宿開發要突出北方農家環境特色,如成串的玉米、磨面的磨盤、長長的火炕、寬敞的庭院、個性化的剪紙等,將北方鄉村民俗融入鄉村民宿,突出文化個性;鄉村會所以服務京津企業年會、研討會及員工休閑度假為主,注重安全衛生、康體健身等設施的建設,提升鄉村整體服務功能。
3、規劃京津廊慢行系統,發展完善沿途服務。借鑒貴州赤水到仁懷168KM自行車道、游步道的建設經驗,規劃建設貫穿京、津、廊三地的慢行系統,完善沿途綠帶、綠楔、水系建設,美化環境,改善空氣質量,為京津廊市民休閑騎行、徒步提供條件,還可以借鑒法國、德國公共自行車道建設經驗,在沿途設置游客休息站,提供休息、用餐、維修等便民服務,既能滿足騎行、徒步者需求,又能為沿途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可謂一舉多得,更好地滿足京津旅游者的需要。
4、建設大尺度自然生態景觀,豐富平原農耕文化體驗。首先,對部分小的生態園進行規劃整合,每個縣市區規劃一到兩個規模較大的生態園,不同生態園之間要突出特色、錯位發展,使之實現由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其次,構建大尺度地景景觀,要注重規模效應和深度開發。例如,對舊州鎮百年梨園、葛漁城千畝桃園、文安縣森林濕地、永定河故道觀光等自然生態景觀統一規劃,進行功能整合,如桃園的文化功能、濕地的教育功能等;第三,深度開發農耕體驗項目,如對農耕知識傳授、農耕工具展示、耕作全程體驗、農耕作物介紹、農田夜間觀景及住宿等,加深農耕體驗,延長停留時間,吸引旅游消費。
【關鍵詞】鄉村旅游; 模式;保護性
近幾年,旅游業開始成為遼寧經濟進步的的重要推手,遼西北地區憑借大量的宗教和歷史文物資源,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逐漸成為了促進遼寧經濟發展的主力之一,而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在鄉村的遺留也更便于遼西北地區新農村建設中靈活的旅游推廣策略的制定和實施。
一、鄉村旅游在遼西北新農村建設推廣的可行性
1.豐富的宗教、文化資源。
遼西北地區鄉村歷史遺跡眾多,如盤錦的田莊臺集中了遼河文化、古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為一體,史上有“九廟同鎮,五教合一”的盛譽;屬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阜新瑞應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99年),為遠近聞名的佛教圣地之一;綏中前所古城(又稱中前所城)為當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所城,具有重要的軍事考古價值;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于建平縣城西部,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曙光,位列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全國100個大遺址名單之中;朝陽市發現的錠光佛舍利和七寶塔,引起了全國的關注;葫蘆島新近發現了建昌東大杖子戰國中晚期墓,無論規模和保存完好性在中國東北部乃至整個東北亞地區都十分罕見,被評為“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2.優秀的地理環境資源。
遼西北地區擁有豐富的地貌環境,四季分明,春夏秋三季植被群落和生態自然景觀面貌和色彩多變,擁有山巒、林木、藥草、花果資源的特有的生物群落。可分別建立林木生產基地、藥林生產基地、果品生產基地、花卉生產基地,以資源為基礎可以持續進行原材料的深加工,適合形成集觀賞與農業貿易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
3.獨特的少數民族人文景觀。
遼西北地區是滿族和蒙古族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宗教文化和民族L情。遼西北地區的鄉土文化氣息濃郁,擁有豁達粗獷的性格、獨特的飲食習慣、鮮艷多姿的民族服飾、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趣的鄉土建筑,他們現今仍然保留的傳統的農耕和畜牧方式,都是遼西北地區鄉村旅游的開展帶來了豐富的素材。
在為這些優質資源竊喜的同時,其實遼西北鄉村旅游開戰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政策的支持力度與開發節奏的同步性上的不對應;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受陳舊觀念的制約;對鄉村旅游資源的優勢拓展的局限性等問題。
二、基于保護性原則的遼西北地區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鄉村旅游發展的適應模式
推動遼西北地區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選擇問題是促進遼寧省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總結和歸納,遼西北地區鄉村旅游目前的模式主要有三種,即“公司及企業化”模式、“社區化”模式和 “農戶化”模式類型,這些模式存在各自的問題和優勢,在選擇使用的過程中要配合區域和位置進行組合。
實際上針對遼西北地區不同位置條件組合選擇發展模式的同時應注意以文化和如何保護兩方面問題的貫徹和具體實施。
針對遼西北地區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建設歷史鄉村、文化鄉村則能更持久的帶動新農村建設等各項工作,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村民素質的提高,集中遼西北地區鄉村文化遺址和非遺資源,形成集群優勢,打造區域化、國際化品牌。目前仍舊面臨的遼西北地區鄉村文物遺址受損嚴重、保護意識淡薄等問題,如葫蘆島市南票區金星鎮新莊子村的大量漢墓和古代寺院遺址地貌損毀嚴重,未經修葺等問題,國家與政府應積極加大資金和調整政策,需要高度關注,盡快加以改善。
循環經濟力求在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而且與社會系統之間也要建立一種協調、和諧的關系問題的關注上與“新鄉村旅游”的發展內涵相一致,這種理論應滲透在鄉村旅游發展的整個進程之中。
三、鄉村旅游推動遼西北地區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的途徑
1.鄉村旅游的區域化整合與協作。
所謂的鄉村旅游的區域化整合與協作主要指的是加強城鄉之間的交流合作,這種合作包括網絡平臺的互助與活動的互通。針對于鄉村旅游知名度普遍不高的現狀,需要將發展視角轉移到與優勢城市鏈接合作之中,比如鄉村旅游可以與城市著名旅游景區聯合構建歷史文化旅游線路,建立城鄉之間的信息網絡,實現旅游信息共享與客源共享,在這方面實際上遼寧省已經有所行動,比如位于省會地區的遼寧省博物館在游客參觀時設置了遼河文化歷史演變展廳,而遼河文明的發源地朝陽則成為了國際游客來沈陽游覽之后的另一個必去之處;應圍繞主題品牌構建旅游大品牌,按地區劃分后使鄉村旅游資源和旅游產業協調發展,力推鄉村旅游地品牌,兼顧其他相關系列品牌的開發與發展。
2. 鄉村旅游季節性調整與勞動力轉換。
遼西北地區受自然氣候條件、農事季節的影響,鄉村旅游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旅游淡旺季之間的矛盾非常明顯,村民在淡季時收入不保,經濟收入不穩定,因此,除了提倡季節性旅游項目轉換的同時,除了冬天設置冬季如滑雪等運動項目之外,針對遼西北宗教文化資源進行調配,如葫蘆島市南票區缸窯嶺鎮掌握了本地的宗教資源,大力發展明性寺宗教文化,此地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各地信徒積極前往。
而那些宗教遺跡缺乏的鄉村則可以綜合考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衍生品的生產和銷售,依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典故,更完整和系統的開發相關內容,并且吸收國外在這方面的優秀經驗,如日本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衍生品的開發,加深了世界對這個地區的印象,進而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另外,解決冬季勞力閑置的問題,其生產模式也不可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更多考慮手工性和民族元素的深化。
鄉村旅游在遼西北地區的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進一步的開發和經營也隨之會更深入的影響遼西北農村產業發展的技術進步和需求結構的演變,針對鄉村旅游發展的不同時期和各地區的區位特點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是推進產業經濟良性、協調發展的關鍵環節。這種模式的科學化勢必會給整個遼寧省的老工業基地經濟振興和新農村改造帶來前所未有的時機。
參考文獻:
[1]張海霞,《關于新農村建設的鄉村旅游發展研究》,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一、主要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一)本課題研究的視角
近年來,鄉村旅游發展勢頭迅猛,四川是中國鄉村旅游的發源地,面對的任務是“打造鄉村旅游升級版”。品牌體系建設的路徑是培育產業內在競爭力、達成“升級版”目標的必由之路。轉型升級主攻方向是解決抵擋和粗放的問題,要適應大眾旅游提檔升級要求,改變人們對鄉村旅游的傳統認識。本課題以四川省鄉村旅游的發展為實證研究對象,結合品牌形象理論、品牌定位理論、基于品牌識別的品牌創建理論、在分析鄉村旅游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從消費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內涵分析、品牌創建與推廣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鄉村旅游在面對升級換代的背景下實施品牌化戰略的路徑和模式。
(二)主要目標
本課題旨在以四川省鄉村旅游為依托探索中國鄉村旅游行業品牌體系建設的路徑和模式。本課題將從理論分析加實證研究上形成一套鄉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為全方位品牌戰略在鄉村旅游項目中的實施提供有力的應用依據。
(三)主要方法和途徑
本課題采用調查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
(四)主要觀點:
鄉村旅游是以鄉野農村風光和設計的一些特色活動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來滿足旅游者的世智籩和回歸自然的一種旅游方式。發展鄉村旅游業對于推動新農村的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旅游者的個性化需求日益旺盛,旅游體驗的日趨多樣化,旅游出行日趨自主化,以口碑效應為主要傳播特點的傳統鄉村旅游產業模式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特別是散落在廣大鄉村的鄉村旅游點具有極大的空間廣度,傳統的經營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以自駕車為主要出行方式的客源對象的需要。在打造鄉村旅游業升級版的大背景下,要突出“品相、品質、品位、品牌”,將工業4.0的理念融入農業,大力發展智能化精致農業,全面提升鄉村旅游品牌建設。本課題將以四川省鄉村旅游的發展為實證研究對象,結合品牌形象理論、品牌定位理論、基于品牌識別的品牌創建理論、在分析鄉村旅游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從消費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內涵分析、品牌創建與推廣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鄉村旅游在面對升級換代的背景下實施品牌化戰略的路徑和模式。
二、主要研究成果簡介
鄉村旅游是結合鄉村旅游區當地的發展情況,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與生態環境相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以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而加強鄉村旅游品牌的建設則是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尋求突破和創新的一個必然的選擇。下面就闡述當前鄉村旅游品牌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幾點建議,為進一步的促進鄉村旅游品牌的建設,加強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幫助,當前鄉村旅游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1.知名品牌數量少。2.品牌產品內容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3.缺乏品牌化營銷手段,品牌意識欠缺。
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鄉村旅游品牌建設的幾點建議:1.拓展鄉村旅游內涵。2.規劃旅游集聚地,打造精品品牌。3.進行品牌化營銷,擴大品牌的營銷范圍和營銷力度,也全面推廣品牌。
總之,鄉村旅游品牌的建設要針對目標市場進行科學、準確的品牌定位,要體現當地區域的特點和特色,深度挖掘當地的文化內涵,加強現代化技術的應用,以提高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三、此項研究的社會或經濟效益、應用前景及學術界的反映和引用
本課題聚焦于鄉村旅游的品牌體系建設,以破解目前鄉村旅游業中普遍存在的碎片化、同質化難題為設計方向和目標,是鄉村旅游理論研究中的一項開創性工作。通過研究鄉村旅游品牌建設的體系,形成一套鄉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為:集生態旅游、休閑娛樂、美食民宿為一體的旅游勝地模式。課題完成后,在助推鄉村旅游升級版發展方面有著一定的實踐意義,由品牌定位打造個性化、特色化、精準化農家樂;由品牌化包裝,做足鄉村文化,讓游客尋找鄉愁,體驗生態生活,圍繞鄉村品牌,讓生產成為表演,讓生活成為旅游,把家園變成花園,從而帶動農民增收;由品牌化營銷,運用新媒體營銷手段(如微信、導航、智慧旅游、網絡預訂等傳播工具)引導游客需求,對鄉村旅游經營和管理者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本課題以四川省鄉村旅游的發展為實證研究對象,通過研究鄉村旅游品牌建設的體系,形成一套鄉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模式為:集生態旅游、休閑娛樂、美食民宿為一體的旅游勝地模式。該成果將指導和提升鄉村旅游體系的標準化和完備化。
四、與預期計劃和目標比較,完成情況及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