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中醫藥的理論基礎范文

中醫藥的理論基礎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18 16:37:1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中醫藥的理論基礎,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篇1

關鍵詞:西醫理論基礎;內容整合;藥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5-0131-02

《西醫理論基礎》主要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生命現象和活動規律的科學[1]。它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醫學課程,主要包括人體解剖學、組織學和生理學等三方面內容。它是我校非醫學專業如藥學、制藥工程、藥劑、中藥英語和藥物營銷等專業必修課的使用教材。以前使用的同類教材如《解剖生理學》中,解剖在前,生理在后,每一部分知識獨立分布,并分別由不同的老師教授,學生明顯感覺到所學知識既不連貫,也不便于理解。為了適應高等院校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的需要,在長期教學實踐和教材研究基礎上[2],我們創新性地把同一系統同一器官的解剖、組織和生理學知識整合在了一起。如消化系統中的胃,既有胃的解剖又有胃的組織學和生理的知識,把同一器官的形態和功能整合在一起,并由同一教師講授,這樣學生明顯體會到內容緊湊、易于理解、重點突出。下面我們就把使用《西醫理論基礎》教材前后的情況作一調查對比。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以河南中醫學院4年制藥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2011級學生219人,2010級學生233人。

2.調查方法。分兩部分進行:一是采用問卷式隨機調查,現場回收。共派發問卷452份,回收442份,有效問卷435份,其中2011級212份,2012級223份。總有效率為96.2%。二是統計期末考試成績。

3.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6.0軟件分析。采用卡方檢驗,P

二、結果

1.隨機抽取學生進行學習體會問卷調查,結果見表1。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2012級認為《西醫理論基礎》教材合理的人數多于2011級使用其他同類教材的人數,高出21.9%;,經過X2檢驗(X2=24.867),這種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

2.通過考試成績分析:2012級學生考試成績優于2011級學生,差異具有顯著性(P

三、討論

藥學相關專業開設的《西醫理論基礎》課程只有90個學時,要在這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掌握人體解剖學、組織學和生理學全部的知識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應該使教材內容連貫、精練,把相關知識整合成一體,做到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同步學習[3]。學生對使用教材的評價是教材評估的主要內容之一[4]。從上述的調查統計中發現,認為相關知識整合的《西醫理論基礎》內容量適中、編寫合理的學生比例明顯高于使用其他相關教材的學生。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其他相關教材中往往前一部分是解剖、組織形態知識,后一部分是生理內容,學完形態再學機能,老師授課容易,但是學生學習效果不佳。所以我們根據這些,創新性地把同一章節的解剖、組織和生理知識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可減少內容的重復,另一方面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教材則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的基礎“范本”[5]。教材的編寫要符合學生的學習進度,便于他們理解和掌握。好的教材有助于學生理解程度的提高。在對課程理解程度的調查中發現;與2011級相比,使用《西醫理論基礎》教材的2012級學生選擇“理解”的學生增加了19.6%,選擇“一般”和“不理解”的下降了10.4%和9.2%。同時,本調查結果也顯示:2012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比2011級提高了14.2%。這說明《西醫理論基礎》教材的內容整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理解程度,還能增加學習興趣。藥學相關專業學生學習《西醫理論基礎》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系統地掌握一些醫學基礎知識,為他們日后把藥學與醫學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奠定理論基礎。調查結果顯示2012級學生的學習目的比2011級明確,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西醫理論基礎》可使更多的藥學相關專業學生知道學習醫學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另外,根據對期末考試成績的分析,發現80分以上的人數比例增加,由27.3%上升到44.4%;不及格的人數下降,5.2%降到2.7%;平均分由72.1提高到了81.9,這說明《西醫理論基礎》的內容整合不但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了學習目的,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習成績。

通過近幾年把《西醫理論基礎》作為我校藥學專業教科書的使用,得到了相關專業老師和同學們的普遍贊譽,他們認為這本教材知識點緊湊、章節編寫合理、便于理解。當然通過使用我們也發現了不足,如內容還需要進一步的刪減,語言需要更簡練和避免一些細節上的錯誤等。針對這些,我們目前又對《西醫理論基礎》進行了再版,使之更加精確完善,以便讓更多的藥學專業同學能學習到系統的醫學基礎知識,成為社會所需的復合型醫藥人才。

參考文獻:

[1]游言文,高劍鋒.西醫理論基礎[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

[2]廖亞利,黃衛春,云等.高等教材建設與教材管理改革研究[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22(6):169-172.

[3]陳杰,彭東,陳禹.人體解剖生理學教材的發展[J].中國校外教育,2013,(3):130.

篇2

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提高全民族的創新素質,已成為現階段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美術學科具有獨特的方式,具有靈活多變的教學優勢,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夠讓學生不在局限于傳統思想的禁錮。那么,教育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創新能力對于孩子的發展到底有多重要?本人將圍繞上述問題進行分析,從教育教學、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成長等方面闡述分析創新能力在基礎美術教育中的重要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美術教育;創新能力;意義;實踐

一、關于基礎美術教育創新能力的闡述與分析

所謂創新能力,是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經濟競爭的核心;當今社會的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不如說是人的創造力的競爭,對于人類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創新能力又可分為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等幾個方面。

1.基礎美術教育中的創新意識培養。

中小學美術教育中創新意識的提升和培養的教學內容是創新教學的基礎內容。每個人都曾幻想過自己創造的城堡,幻想過自己所創造的東西,每個人都是發明家創造家,都有不同的創造能力,只是有的人創造力被發掘出來,而有的人卻被不經意間磨滅了。跟隨著時代的變化,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目標的教育教學改革正在實施,以成樗刂式逃的基礎,并且正式列入了義務教育的范圍。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把一條鱷魚和一條普通的魚放在同一個魚缸里,在魚缸中間豎著放置一個透明的玻璃板,鱷魚對普通的魚表現出強烈的攻擊性,但是鱷魚每次都撞在中間的玻璃板上。撞來撞去鱷魚形成了慣性思維,當我們再把玻璃板從魚缸中拿開時,我想大家都知道發生了什么:鱷魚不再去攻擊那條普通魚了,甚至不再做最后一次嘗試。這個試驗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讓他們展現出自己的個性,不要給其過多的限制,給予他們更大的空間。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與提升,是素質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環節,首先應保護好學生表現出來的獨特個性,給予其更大的空間去展現去發揮,使其敢于沖出固有的思維模式,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2.美術教育中的創新思維培養。

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不僅僅只是教學生畫畫,而且需要注意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提升。創新思維是什么,就是指學生在日常的創新學習活動中怎么去想象怎么去創造,包括思想的獨立性、流暢性、敏銳性和求異性。培養良好的創新思維,需要具備高昂的積極性、敏銳的觀察能力、創造的大膽、獨特的認知結構以及豐富活躍的靈感啟發。能夠具備這些特點的創新思想,并且能夠廣泛的運用到學習與實踐的過程當中。創新教育內容是創新思維的一種成長過程,它指的是帶動發明和發現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處理一成不變的思維過程,它要求重新組織觀念及需要更多的發現與發明以便產生某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思想。在中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中,培養創新思維提升審美認知可以說是構造整個創新活動的重中之重,是創新動力的引擎。由此可以發現,思維的最好詮釋方式就是創造,是人類推動社會發展的不斷努力。

我們應該努力在中小學美術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一,煽動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在中小學美術的教育中,想要讓學生進行藝術創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當他們在最初學習美術的過程中一般是從臨摹開始學習的,而臨摹的這個過程對學生的創造能力就在逐步的減弱,已經習慣了照抄別人的模式,習慣性的思維已經開始占據學生的腦海。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更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做出大膽的創新。我們還可以圍繞一節課的內容盡可能多的去設想、提問、創作等。比如我們去畫一棵樹,就可以畫出不同的感覺,春天的綠樹、秋天的紅樹、還可以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去表達。通過讓學生以光線的不同,四季的更替角度為出發點,讓學生心里清楚,只要思想能夠想到的心里能夠感受到的,任何的顏色都是可以展現出來的,要去大膽嘗試不同的想法。二,加強教學的方式方法,拓展創造求異的思維方式。在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存在根深蒂固的教學方式,沒有深刻的理解到教改的意義,在平時的教學之中沒有靈活性的創造性。我們可以在教學方法上采取很多的方式。而這,更要求我們在中小學美術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夠只看到傳統美術教育的意義,更要看到其對學生發展是否有作用,是否更適應現在的教學環境。

3.美術教育中的創新情感與技能培養。

創新技能,它是生活中的實踐與創造能力的體現,屬于發現創新活動的工作原理。僅就小學階段美術教育而言,要培養學生走出去的能力,多接觸陌生新鮮的外界環境,通過在大自然中的實踐,獲得親身的感受,站在它們的角度上,用他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想到的,帶動他們去創新,使學生更容易接受,使其明白日常生活與學習密不可分的關系,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美術人才,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站在他們的角度上,用他們的眼光引導,積極思考。同時,教師也要真正的確立起學生是主體的意識,了解每個學生獨有的內心世界和潛能的個體,充分的引導他們。

創新教育還有創新情感的重要方面。創新過程并不僅僅是簡單的讓學生動動腦子,它還需要融入學生自己的情感與內心的世界,比如自己的夢想,自己曾經的經歷,自己的親人等因素。在創新與情感結合的雙重因素作用下,學生的創新才是“活”的,才是豐富的有章可循的。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學生所具備優秀的創新能力和豐富良好的情感世界是創新能力發揮的源泉。我們內心世界情感越豐富,情感所帶來的想象力就會越自由的展現。在上課過程中,要能夠調動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讓學生能在自己豐富的情感世界中與學習相結合,真正的感受到創新與情感的聯系。

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處于不穩定的發育狀態,各種特征還在發展變化,有著極大的可塑性。學生全面的塑造最主要就是來自于學校教育,學校自身需要塑造嚴謹的道德品質紀律,學校教師也要嚴于律己,在思想和生活中為學生做榜樣。在目前的中小學美術教育中,更多的體現在高考美術中的應試教育,把升學率作為衡量美術教育的砝碼,對于學生的情感意識,情操培養和藝術素養方面出現很大的缺失。這需要每一位美術教師做出相對應的對策,摒棄之前盲目的授課,要有根據的,有目標的,有針對性的授課。

中小學進行美術教育,由于它特殊的直觀性和具體性,在藝術審美和鑒賞中,使中小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畫面上思想情感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通過美術教育在思想和精神上的傳遞,全面的提高學生人格素養和情感道德觀。太多的字幕教育使得學生感官上對知識不敏感,而美術教育圖畫形式的授課方式使得學生的注意力越來越集中,對事物產生好感,從而引起心情的放松,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建立綠色心情。

二、基礎美術教育中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及意義

1.創新能力在美術教育教學中的意義。

教育教學中創新能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美術教育通過引導學生去了解美,欣賞美,從而讓學生真正的認識美,讓學生去創新思維,去創造美好,對于學生成長十分重要。美術教育不帶有功利思想,而是通過美來感化人們,來讓人們感受到身邊處處都有的美好,凈化人們的內心世界,讓人們認識真正的美。新能力就是一種對美需求的提升,去找自己內心想要的美,理想的美就是創新,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一切事物。

社會在不斷地發展,就需要教師來隨機應變,發揮自身的優勢,課堂氛圍活潑靈活,學生的興趣就會高昂,學習效率就得到提高,不會消極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地去吸納新鮮的事物,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新的形勢下,學生需要如何才能適應,就需要培養自身的創新思維創造能力,把向學生傳授知識改為啟發學生,使其主動地去思考,鍛煉其創新能力與思維,對所學也有更深刻的認識。

2.創新能力對中小學生成長的幫助。

社會發展迅速地今天,我們的學生需要有更全面更多元化更適應性的發展,包括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素養與能力。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尤為重要和關鍵,美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科目。美術教育通過教育教學與審美及實踐相結合,通過審美和動手能力來提高學生,教導學生,通過審美能力與自身的創造能力,大自然的美與生活中的藝術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與觀念,樹立高尚的道德,使學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里都能夠健康的成長。創新能力是影響著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基石,有良好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更快的成長和發展。

3.創新能力對中小學生的學習影響。

學生的學習要經歷很多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不同,所要達到的目的也不相同,不同的階段有不同階段的培養方式,但每個階段都離不開美術教育。在每個階段的教育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美術教育作為能最有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科目在每個階段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幅畫在不同人的眼睛里就是不同的兩種思想,在討論的過程中,其實也就是讓學生進行創新,就激發了學生對于美的認識和思考,是對學生思維的發展提升創作技能的訓練。人類對事物的認知是互相有聯系的,美術教育的功能就是把人與人之間對事物對美好的共同點聯系起來,它具有其獨有的作用,這其中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恰恰是我們的學生所必須的能力之一。

結論:

美術教育和其他科目教育的性質略有不同,所以教師授課所用的方式也不同,“因材施教”在這里體現的毋庸置疑。所以美術教育并沒有數理化中所要求的嚴謹性,縝密性。在學生的美術作品中,需要傳遞出來的是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說到美術作品,“像”與“不像”似乎成為所有大人們判斷一幅作品的標準,其實不然。早在我國古代水墨畫中寫意也是注重作者內心的表達,作品中更多體現的是作品主觀的意向。美術作品在課堂中并不是“畫得像”就是好畫,而是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思維,審美思維和手腦的協調開發。

參考文獻:

[1]湯佩文.中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性[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21(2):136-137.

[2]孫敬全.《創新意識》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

[3]張亞軍.基于創新思維培養的小學美術教育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4]黃其明.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性[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9,(2):182-183.

[5]潘佳岐.鄂旭麗.簡述青少年美術教育的意義[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12):54-55.

[7]王霞.美術教育對中小學生的作用.《美與時代旬刊》.2010.

篇3

搜集資料應嚴密遵守隨機抽樣設計,保證樣本從同質的總體中隨機抽取,除了對比因素外,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應盡可能齊同或基本接近,以保證組間的齊同可比性。因此,應對樣本的基線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以證明組間的齊同可比性。

2 選擇正確的統計檢驗方法

研究目的不同、設計方法不同、資料類型不同,選用的統計檢驗方法則不同。例如:2組計量資料的比較應采用t檢驗;而多組(≥3組)計量資料的比較應采用方差分析(即F檢驗),如果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想了解差異存在于哪兩組之間,再進一步做q檢驗或LSD-t檢驗。許多作者對多組計量資料進行比較時采用兩兩組間t檢驗的方法是錯誤的。又如:等級資料的比較應采用Ridit分析或秩和檢驗或行平均得分差檢驗。許多作者對等級資料進行比較時采用卡方檢驗的方法是錯誤的。

3 假設檢驗的推斷結論不能絕對化

假設檢驗的結論是一種概率性的推斷,無論是拒絕H0還是不拒絕H0,都有可能發生錯誤(Ⅰ型錯誤和Ⅱ型錯誤)。因此,假設檢驗的推斷結論不能絕對化。

4 P值的大小并不表示實際差別的大小

研究結論包括統計結論和專業結論兩部分。統計結論只說明有無統計學意義,而不能說明專業上的差異大小。P值的大小不能說明實際效果的“顯著”或“不顯著”。統計結果的解釋和表達,應說對比組之間的差異有(或無)統計學意義,而不能說對比組之間有(或無)顯著的差異。P≤0.01比P≤0.05更有理由拒絕H0,并不表示P≤0.01時比P≤0.05時實際差異更大。只有將統計結論和專業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得出恰如其分的研究結論。若統計結論與專業結論一致,則最終結論也一致;若統計結論與專業結論不一致,則最終結論需根據專業知識而定。判斷被試因素的有效性時,要求在統計學上和專業上都有意義。

5 假設檢驗結果表達

P值傳統采用0.05和0.01這2個界值,現在提倡給出P的具體數值和檢驗統計量的具體數值(小數點后保留3位有效數字),主要理由是:①以前未推廣統計軟件之前,需要通過查表估計P值,現在使用統計軟件會自動給出具體的P值和檢驗統計量的具體值(t值、F值、χ2值等)。②方便根據具體情況判斷問題。例如P=0.051與P=0.049都是小概率,不能簡單地斷定P=0.051無統計學意義而P=0.049有統計學意義。③便于對同類研究結果進行綜合分析。

篇4

    【關鍵詞】  中醫現代化 辨證論治 整體觀 循證醫學 蛋白質組學

    中醫藥現代化是中醫藥創新和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醫藥現代化的探索工作有以下幾個方向:(1)基因組學研究。國家人類基因組陳竺院士提出,我國將用已經掌握的人類基因組知識技術為平臺,推動中醫藥的發展[1];(2)蛋白質組學研究。雖然蛋白質組學技術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剛剛起步,且目前多集中在對病理學、給藥前后的生化指標變化等方面的研究,但已經展現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2];(3)將現代醫學中的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和解剖學等基礎知識運用到中醫的診療手段中;(4)采用實驗室技術分析中藥化學結構和提取分離有效成分。上述工作或許可以稱之為中醫藥現代化的大膽探索。但實踐證明,由于理論體系和醫療實踐的截然不同,所得結論并未使中醫藥理論體系昭然天下,反而讓研究人員自己都感到更加困惑,甚而使研究進程逐步偏離了中醫藥的本身。因此,仍然不能稱之為中醫藥的現代化。由此看來,在促進中醫藥創新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某個"原則",而這個"原則"就是中醫藥自身獨有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也是其優勢所在。

    1  中醫藥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

    1.1  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

    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藥學的兩大特色,它們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和臨床治療指南。

    整體觀念的思維模式一方面注重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正如《中醫基礎理論》總結的"人體是一個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人體的五臟六腑是這個整體中的一部分,通過全身經絡而互相聯系起來,既反映整個生命活動的信息,又受其他各部分活動的影響,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另一方面中醫注重人體與周圍環境的統一性。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活動與自然運動規律相統一,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乃至疾病的診斷、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發展中醫藥學所必須繼承的。在與現代生命科學的競爭發展中,只有堅持自己的特色,才能逐步吸收對方的優勢而為己用,并最終超越對方。

    1.2  中醫中藥不可分

    目前有關中醫藥現代化的探索研究中,有一種明顯的傾向,就是把中藥獨立于中醫學進行單獨研究,也就是上述的實驗室采用分析中藥化學結構和提取分離有效成分的探索方向。綜觀目前中醫藥領域,從教育的學科設置到院校的設立,都將中藥設為中醫學大專業下的一個分支學科,說明中藥不應脫離于中醫學獨立存在。而將中藥學更名為"生藥學"的做法顯然試圖是把中藥學從中醫學中分離出來。

    中醫經典著作中確實有諸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本草專著,但只要瀏覽一下,就可以發現,這些經典著作中都有相當大的篇幅論述中醫理論,甚至中醫臨床。所謂的"中藥學"的理論基礎和"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其實是同源的,也是一致的。脫離了中醫學,就不是中藥;脫離了中藥的中醫,也不再是真正的中醫了。將中藥獨立于中醫學將使學中醫專業的人不認識中藥,不知道中藥理論和應用;學中藥的人根本不懂中醫,只能成為了藥物化學、藥物動力學的專家。

    中醫中藥是密不可分的整體,任何試圖將中藥獨立于中醫進行研究的探索都不可能反映中醫的本來面目,反而給中醫藥的發展設置更多的障礙。

    1.3  臨床療效是中醫實踐應堅持的標準

    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的醫學均來源于臨床實踐,中醫也不例外。要檢驗一種治療技術、治療方法、治療思想是否可取,必須以臨床療效作為標準。

    中醫在其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也產生了很多學說。經過反復的臨床驗證,有的得到了肯定,成為指導原則被記錄到經典著作中;有的則被否定,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目前臨床上普遍使用的 "驗方"、"驗案"都是歷史積淀的成果,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

    目前西醫為主流醫學,當然是因為其確切的療效。回顧其發展歷程,也是經過了這個臨床實踐的篩選過程,才逐步確立了一個又一個的標準治療方案。由于中西醫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體系,兩者能否最終達至結合甚至融合,仍然有待實踐驗證。如果因為中醫的理論、治療方案、治療措施不符合西醫的體系就以"不科學"為由對中醫進行批駁甚至否定,就好比是醫學上的"種族歧視"。

    "科學"只是驗證真理的途徑,并不是鑒定真理的標準。如果以現有的或已知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對中醫進行"去粗取精",被"去"掉的"粗"也許就是中醫的"精華"。

    2  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實現中醫藥的創新和發展

    2.1  發展整體優勢,從宏觀角度研究中醫

    中醫藥學是以整體、辨證的觀點去把握生命、健康、疾病與藥物的關系,其特色是"天人相應"和整體調節。由于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中醫學的整體觀在很長時間內不會被當代科學所認識,甚至被認為是神秘的。

    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尤其需要重視的是宏觀整體優勢與特色的發掘,重視解釋證候、方劑乃至于中藥等概念中有關的整體、系統、協調、整合等復雜性問題;應充分吸收、借鑒現代生命科學的新成果,彌補自身不足。

    可以說,中醫藥學是典型的復雜性科學。復雜性科學的研究成果能夠為中醫藥學方法論的創新提供全新的視角。例如:復雜適應系統關于涌現的認識,可以考慮用來揭示方劑療效機理、證候形成機理所包含的"多因微效"基礎上系統的"涌現"。因為方劑療效和復雜性疾病及其證候的形成,很可能是在微小的變動基礎上系統"涌現"的結果[3]。

    蛋白質組學研究是對機體、組織或細胞的全部蛋白質的表達和功能模式進行研究。將傳統的中醫治療過程與蛋白質組學研究相結合,從整體、宏觀的角度揭示機體內蛋白質的表達情況,從而闡釋以宏觀辨證、整體觀念為核心的中醫理論體系。通過對機體功能的體現者--蛋白質進行研究,可以直接發現由于藥物作用而差異表達或特異表達的靶蛋白質,驗證中醫"四診法"的科學之處[2]。  2.2  中醫藥現代化不能走"醫藥分離"的道路

    從中醫藥現代化的多年實踐來看,其基本思路是按西醫科研模式,主要采取量化、直觀化方法,通過動物實驗與數據統計,研究中藥的化學成分,提取其有效物質,制成針對某一疾病的"新型中藥"。但是,中藥的重要理論是四氣五味,將中藥的有效成分提純后,它就不再具備四氣五味等性能,不能參與中藥處方的配伍,而應歸于西藥的化學成分范疇。因此,中藥的現代化不能違背中醫辨證立法、依法處方用藥的原則。如果中藥現代化走向簡單模仿西藥研究的道路,將使中藥研究逐步失去自身理論基礎、脫離特有臨床經驗體系的特點。其結果,不僅永遠趕不上西藥,而且將重蹈 "廢醫存藥"覆轍,阻礙中醫藥學發展,難以實現中醫藥現代化。

    中醫中藥不分家,必須清楚認識到研究中藥的藥性理論與中醫理論的關系,以及臨床應用的規律。利用功能蛋白質組學技術,分析經這些單味藥或復方藥處理過的組織、細胞或體液表達的蛋白質組,并比較治療前后蛋白質組的表達差異、鑒定其中發生相應變化的蛋白質,從蛋白質組水平上對中藥的多環節、多靶點調整作用進行研究,可揭示中藥單方、復方的作用機制,闡明藥物作用的物質基礎及內在的配伍規律,這無疑是中醫藥走向世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近年來,我國學者在這方面已作出了一定的研究 [2]。

    2.3  立足臨床實踐,提高中醫藥療效

    醫學的起源和發展都是以臨床為立足點。回顧中醫的發展歷程,這一特點更為突出。可以說,中醫的生命力就是體現在臨床實踐中。在以闡明中醫藥治病機理為目的的探索過程中,必須清醒認識到,中醫藥療效如果得不到提高,即使機理再清楚也是徒勞。因此,切不可一味沉迷于基礎研究,忽視臨床實踐。"紙上談兵"不應為中醫者所為。

    長期以來,我國中醫藥學的臨床研究主要停留在臨床觀察和個案報道上。而且,中醫對疾病證據的采集和分析多是從宏觀入手,主觀因素較多,對疾病的命名一般以主要癥狀為依據,缺乏系統性,難以建立統一的評價標準。而循證醫學模式恰恰在這些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能彌補中醫之不足。循證醫學采取完全隨機、對照、雙盲的科研設計和大規模、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以降低研究結果的片面性,提高可重復性。

    中醫辨證論治與循證醫學是一致的,都是來源于實踐又應用到實踐。遵循此模式所得結論經得起臨床實踐的檢驗。因此,應大力提倡采用循證醫學的方法開展中醫的辨證論治研究工作,以期使可靠的治療方法規范化、普及化,提高中醫藥療效。

篇5

關鍵詞:中醫藥信息學;基本框架;研究方向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02

Discuss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cs

Yu Sanhong, Huang Huifen, Yi Zhaoxu, Gong Youlan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nan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nan Changsha 4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formatics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CM scienc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s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definition, basic framework and major research direction of TCM informatic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CM informatics.

Key words: TCM informatics; basic framework; research direction

信息科學已經成為21世紀最具有生命力的科學,也是衡量各國科技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計算機的誕生及其飛速發展,為科學技術進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強大的技術支持和運算儲存功能[1]。因此,以計算機為主要工具的現代信息學在應用復雜的數學方法分析大量數據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2]。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信息科學與其他學科交匯融合形成了多個新興學科,如生物信息學、化學信息學、材料信息學、醫學信息學等,在多個領域中發揮了促進創新發展新學科的作用。隨著信息科學的迅速發展,中醫藥學也以前所未有的步伐邁向現代化,研究手段越來越豐富,獲取的信息數量與日俱增[3]。但是,在多數情形下,數據并不都是有價值的。因此,如何從錯綜復雜、內涵豐富的數據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如何運用信息處理技術和研究方法來處理和分析這些有效信息,如何發現和解析隱含在海量數據中的客觀規律,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數據并將其轉化為有效信息最終來指導現代中醫藥的研究是學科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現在碰到的許多中醫藥研究問題的復雜性已經大大超出中醫藥學研究的能力范疇,依靠現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很難突破[4]。這就給所有中醫藥研究者提出嚴峻挑戰的同時,也給新學科的萌芽創造了歷史機遇。處于歷史性跨越發展時代的中醫藥研究

人員也希望擁有更為現代化的研究手段,并且期待這次變革能夠促進解決中醫藥復雜體系辨識的難題[5]。

1 中醫藥信息學的建立基礎

現代科技發展離不開信息科學。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科與信息學交叉融合,孕育形成了新的學科[1]。如今的中醫藥學出現了大量難以解決的問題,需要依靠其他手段來突破其學科界限。將信息技術應用到中醫藥學中能使許多難題迎刃而解。所以,中醫藥信息學的建立是中醫藥學科發展的必然發展方向[6]。

中醫藥學與信息學的共同理論基礎都是對動態現象運動規律的認識。信息學的方法就是運用信息,把系統的運動過程看作信息傳遞和轉換的過程,通過對信息流程分析并處理,獲得對某種系統運動過程的規律性認識的一種研究方法。信息方法的特點是用信息概念作為分析和處理問題的基礎,它完全拋開研究對象的具體結構和運動形態,把系統的有目的性的運動抽象地轉換為一個信息的過程,即信息的輸入、存儲、處理、輸出和反饋過程。而中醫藥學的觀念是中醫藥學對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中醫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由多層結構構成的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部分之間,各個臟腑形體官竅之間,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7]。

信息學強調運用信息方法對復雜事物進行分析研究時,不必對事物的具體結構加以具體分析,而是對其信息流程加以全面地考察,重點強調其在與環境交互作用過程中的動態功能,從而獲得關于事物整體 的信息。但信息方法并不是切斷系統之間的聯系,也不是用孤立的、局部的、靜止的方法研究事物,更不是在剖析的基礎上進行簡單機械地綜合,而是直接從整體出發,用聯系的、全面的、轉化的觀點去綜合分析系統運動過程,這就是信息方法的整體準則。因而,中醫藥學與信息學的結合點就在于此。信息方法是核心,整體準則和功能準則是保證信息方法能夠正確實施的法則,信息方法與兩個準則交互作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信息方法論體系[7]。

2 中醫藥信息學的定義

中醫藥信息學是中醫藥學與信息學交叉融合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它是基于動態現象運動規律理論,遵循整體準則和功能準則,運用計算機與網絡等技術,研究中醫藥學領域信息現象和規律,對中醫藥信息進行表述、管理、分析、模擬和傳播,以實現中醫藥信息的獲取、轉化與共享,揭示中醫藥信息的實質以及內在聯系為目標的一門交叉科學。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中醫藥學與信息科學不斷碰撞、交叉甚至融合。兩者都不是從具體結構上對事物加以解剖的具體的分析,而是重視從整體上、動態中去觀察和研究事物,從而獲得關于事物動態現象的運動規律和整體認識。這既是信息方法的功能準則和整體準則,也是中醫學的整體觀。擁有共同的理論基礎,也有相似的方法學,促使兩個學科在交叉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中醫藥信息學[8-9]。

3 中醫藥信息學的基本框架

中醫藥信息學主要由中醫藥信息技術的研究、信息標準化的研究、信息有序化的研究、信息獲取方法的研究、信息交流的研究、圖像分析與處理技術的研究、信息系統的研究等多方面研究構成[5]。而學科的基礎研究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①對構成中醫藥信息學的基礎理論和支撐條件各學科的研究;②中醫藥信息學理論基礎的研究;③中醫藥信息學方法論的研究[10]。

4 中醫藥信息學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

中醫藥信息學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有三個[3]:

4.1 基礎領域的研究方向

包括三個方面,研究中醫藥信息學的支撐科學,包括中醫藥學、信息學、管理學、信息管理等;研究中醫藥信息學理論,包括中醫藥信息論、中醫藥知識整合論和中醫藥信息學原理;研究中醫藥信息學方法論,包括信息學方法、整體準則、功能準則,研究中醫藥信息學學科框架[11]。

4.2 技術領域的研究方向

包括中醫藥信息收集技術、中醫藥信息存儲技術、中醫藥信息處理技術和中醫藥信息輸出技術。

4.3 應用領域的研究方向

主要包括中醫藥信息標準化研究、中醫藥知識體系計算機表示與模擬研究、中醫藥數據分析與利用研究和中醫藥文獻信息資源研究等。

5 展望

將信息數字化與網絡化技術引進中醫藥學中能明顯提高中醫藥信息共享的能力,從而明顯改善中醫藥信息獲取、轉化與共享能力不足的問題,能極大地推動中醫藥學的發展。中醫藥信息學的發展與成熟,開啟了中醫藥傳統經驗管理轉向新型知識管理的新篇章,標志著中醫藥學在傳統獲取信息及利用信息手段上即將開始一次革新,同時也成為中醫藥診療手段與經驗傳承進入飛速發展時代的里程碑。

參考文獻

[1]董倫紅.體育信息管理的理論構建及應用系統開發研 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2.

[2]Di Ventura B, Lemerle C., Michalodimitrakis K., et al. From in vivo to in silico biology and back[J]. Nature, 2006,443(7l11): 527-533.

[3]劉海波,彭勇,肖培根,等.當前中藥數據庫建設中的幾個問題[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9, 11(3):339-343.

[4]崔蒙.中醫藥國際化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1,8(8):2-4.

[5]崔蒙,尹愛寧,李海燕,等.論建立中醫藥信息學[J].中醫雜志,2008,49(3):267-269.

[6]崔蒙.試論中醫藥信息學及其相關信息學科[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2,9(8):89-91.

[7]岳劍波.信息管理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8]崔蒙,尹仁芳,謝琪.關于中醫藥信息學內涵的研究[J].中醫雜志,2009,50(10):869-870.

[9]段青,康小梅.中醫新興與交叉學科的發展應用概述[J].光明中醫,2011,26(10):2152-2155.

[10]謝琪.基于本體方法構建中醫藥概念信息模型的方法學示范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的免费视频网站| 最近日本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四虎免费影院4hu永久免费| 另类欧美视频二区| 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字幕| 中文在线天堂网www|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粗大挺进朋友孕妇| 国产mv在线天堂mv免费观看| 黄色免费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 av色综合网站| 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 最近中文字幕mv手机免费高清 |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天天爱天天做天天爽夜夜揉|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性色|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波多野结衣上班| 免费特级黄毛片| 绿巨人app入口|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黄录像欧美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 97精品在线播放| 天天爱天天操天天射| 一级做a爰性色毛片免费| 日产乱码卡1卡2卡三免费| 久久精品午夜福利| 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在线网站| 男人j进女人p免费视频 |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边|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瑟|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亚洲第一区精品观看| 特级无码a级毛片特黄|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