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4 15:32:3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小學音樂教學心得,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在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過程中,“演”這種形式,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音樂中來。無論他們的舞姿是否優美,動作是否合拍,都是他們對音樂發自內心的感受和理解。在課堂教學中盡量給學生“演”的機會,就會讓學生從模仿到創造,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表現能力。
一、讓“歌表演”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
歌表演是在歌曲演唱中配以簡單形象的動作,表達歌詞的內容,揭示音樂的形象,是最簡單的音樂和舞蹈的綜合藝術形式,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歌唱表現形式。學生演唱的許多歌曲的歌詞內容都有一定的可表現性,通過肢體語言表演出這些形象,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歌曲、記憶歌詞,提高其表演能力。如在教唱一年級《小雨沙沙》這首歌時,先學唱歌曲,然后引導學生說出種子破土而出的形象是怎樣的?讓一部分同學扮演種子,一部分同學扮演小雨,隨著音樂邊唱邊表演,并引導學生把種子在雨水滋潤下破土而出的喜悅之情表達出來。同學們恰當表現了春雨細無聲的形態,看來他們已經進入到音樂的情境中了。
二、讓“集體舞”表演加強學生的合作能力,增強集體榮譽感
集體舞講究同伴之間的交流、協作。通過集體舞的表演,能增進學生彼此之間的親和力,加深感情的發展,也能增強集體榮譽感。在教學生跳一年級《雁兒飛》集體舞的時候,我先向學生介紹了大雁的生活習性及團結友愛的特點,讓學生了解歌曲是幾拍子的,然后通過范唱、學唱先掌握歌曲。接著,放開音樂,讓孩子隨著音樂練習雁兒飛的動作,這時,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他們唱啊,飛啊,真象一只自由飛翔的雁兒。接著我又進一步啟發學生討論,大雁飛行時會有哪些隊形?然后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根據歌詞內容,自由設計動作隊形來表演集體舞《雁兒飛》,并進行比賽。讓他們小組間進行點評,表演好在哪里?結果大家各抒己見,點評的頭頭是道。在集體舞的學習表演中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也在不斷地增強。
關鍵詞: 小學音樂 音樂欣賞 教學心得
培養全面發展的創造性人才,是音樂學科的首要任務。音樂可以給人以廣闊的思維,想象的空間,有利于培養人的創造意識,形成創造能力。音樂欣賞隨著音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已經成為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它的審美教育功能越來越受到廣大音樂教師的重視,小學階段的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欣賞教學的基礎,在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音樂欣賞教學。
一、創設情境,引導聆聽
作曲家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通過作品表達出來,作品表現作曲家對客觀現實的認知、選擇和態度,希望引起聽者的共鳴與贊賞。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在音樂欣賞前,教師創設合理的情境,對作曲家、樂曲創作背景、音樂所要表現的內容作簡潔、清晰講解,對學生隨后的聆聽、想象活動起方向引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如欣賞《玩具兵進行曲》,這是一首管弦樂的器樂曲,聆聽前不做任何輔助教學,學生很難理解,思緒一片迷茫混亂,如果教師利用講故事的方法介紹音樂內容:晚上小主人睡覺了,玩具兵們從玩具箱里偷偷地爬出來游行、打鬧、嬉耍,天亮了,主人醒了,玩具兵們驚慌地逃回了玩具箱中,則故事內容不但能讓學生有正確的聆聽思維方向,而且能給學生更廣闊的想象平臺。
二、緊扣音樂主題形象,感受音樂內涵
感受一首樂曲,聆聽者必須牢牢抓住這首樂曲中的主題形象,它的變化對比發展構成了音樂的全部內涵。如《調皮的小鬧鐘》,采用回旋曲式寫成(主題―第一插部―主題―第二插部―主題―結尾),從一開始的小鬧鐘很有規律地走動,到它一會正常地走一會不正常地走,再到最后的主人公搖晃,敲打小鬧鐘,結果適得其反,鐘的毛病更多了,氣得主人把它摔到一邊。樂曲用木魚聲模擬鐘擺的走動聲,音樂從頭到尾都圍繞擺鐘走動的聲音變化而進行,如果聆聽過程中脫離了鬧鐘這個主題形象,就沒法很好地理解音樂。
三、模唱主題旋律,分析曲式結構
音樂的魅力在于主題、旋律、節奏、色彩、曲式結構、調性,等等。小學階段許多欣賞樂曲都有主題旋律,并且都標有1、2字樣及圖形譜,這些精心的設計都為直觀分析曲式提供了幫助。對主題旋律的模唱非常有必要,通常教學中常用的有聽音唱譜和哼唱旋律兩種,聽音唱譜一般適用于主旋律節奏穩定,樂句簡單短小,如《乒乓變奏曲》;哼唱用于旋律相對較難復雜多變的,如鋼琴曲《童年》,曲式分析要在聆聽、模唱的基礎上進行。小學階段由于學生音樂基礎知識的積累較少,因此曲式分析不是每首欣賞都適合,教師要有選擇性地進行。音樂欣賞教學中,常選擇樂曲曲式結構為A+B+A′的進行曲式分析練習。這種樂曲是基本的單三部曲式結構,由三個明顯的、相對獨立的段落組成,猶如在講一個故事,即顯示的第一部分(A)發展的第二部分(B)和收束的第三部分(A′),第三部分往往是第一部分主題旋律的反復或稍有變化的再見。有的作品在(B)部分時,節奏有明顯變化,通過聽、唱、聽的學習過程,學生很容易就分析出曲式結構。在小學高年級進行曲式結構訓練非常有必要,能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音樂內涵,理解音樂藝術思想,重塑音樂藝術形象。
四、積極聆聽,被音樂感動
音樂本身不帶語義功能,并不明確表現概念和具象,它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長短和音色的變化,以節奏的疏密對比模擬千變萬化的情感,塑造各種各樣的形象。同一首樂曲會給不同的人帶來不同感受,這是音樂的獨特魅力,優美也罷,歡樂也罷,悲傷也罷,只有當你認真地聆聽音樂的時候,音樂才是音樂,才能被音樂感動。小學低年級要培養學生學習如何聆聽,安靜的聆聽環境是首要的,讓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聽旋律,跟節奏,品音效,辨音色的聆聽技巧,切身體會音樂帶來的感受,提高音樂感知能力。假如一首《打字機》在喧鬧的課堂上聆聽,有誰會被打字機急促的擊鍵聲、鈴聲、倒機聲感動,又有誰能體會那位打字員的緊張忙碌及嫻熟自如操作打字機時的得意神態呢?
音樂欣賞有由淺入深這么一個過程:從感性認識(被音樂感動)到理性認識(探究音樂知識)又回到感性認識(更深層次的欣賞)這樣三個過程。音樂具有強大魅力,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人們很容易被它那或委婉的旋律,或鮮明的節奏,或悅耳的和弦,或纏綿的歌詞吸引,讓聽到它的人為之感動,甚至會隨音樂進入自己的幻想世界。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審美活動,對音樂的理解還只是限于感官感受,即被音樂感動。被音樂感動是聆聽音樂時的情感體驗,是音樂欣賞第一層次的表現。小學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只有被音樂感動了才會有學習的渴望。但在教學中常常會遇到某一首樂曲不會引起學生共鳴,學習過程顯得非常被動,這就需要教師借助更多教學手段輔助學習,常用到的有借助音樂標題聯想,制作多媒體課件,觀看相關影視資料,等等。只有被音樂感動了,才會成為一個積極的聆聽者,才會帶著探求音樂的欲望走入第二層次。
五、學生參與,表現音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小學音樂課成為小學生喜愛的課程,需要教師花一點心思,進行一些教學創新。在全面深入備課的同時,也要研究課堂呈現的方式,這會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結合舞蹈進行音樂教學
1. 音樂課堂融入舞蹈的作用。
音樂刺激學生的聽覺,而舞蹈可以刺激學生全身的感官。在小學音樂課中融入舞蹈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是可以促進學生身體的協調性,在跟著音樂節拍翩翩起舞時,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全身肌肉關節及平衡度的協調配合,從而讓學生身心協調一致地發展;二是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美化學生的形體。在音樂課中進行簡單的舞蹈教學,可以讓學生養成正確的站姿、坐姿以及走姿,有助于學生骨骼發展的同時,讓學生自身形象氣質也得到提升;三是可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跟著歌曲、歌詞內容進行表現,讓學生自己的想象力充分發揮和展現;四是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有助于學生記住歌詞內容。
2. 舞蹈融入音樂課的實施。
在音樂課教學中,筆者曾經因為教材內容的需要,對學生進行過邊唱邊跳的教學,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和互動性比以往的課堂表現都要好??偨Y了一下教學心得:一是舞蹈動作要簡單易學,要形象化。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要考慮到全體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把最形象、最具體的動作教給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樂趣并保持積極性。二是融入民族特色,讓一些舞蹈動作經典化。比如,新疆舞蹈中經典的動作就是活動手腕、移動脖頸、蹲踏步等;蒙古族舞蹈就是粗獷形的,經典的騎馬、挺肩等動作;傣族舞蹈最經典的就是孔雀舞等。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不同民族的特點,開闊知識面的同時,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有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身體靈活度不如其他學生,因為怕出丑,就不愿意進行舞蹈學習,這時,教師要細心觀察學生的情況并鼓勵這類學生,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四是注重培養學生欣賞能力。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在課堂中播放一些音樂舞蹈視頻,舞蹈又被稱為是音樂的衣服,把音樂的抽象感知形象化,讓學生欣賞舞蹈的編排和仔細聆聽音樂,從中體會藝術的內涵并增強藝術修養。
在音樂課中融入舞蹈的教學模式,有著獨特魅力的積極作用,不僅從多方面豐富學生的情感,發揮學生無限的想象力,而且還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身心動作的協調性,在潛移默化中,全面提升學生所要具備的美好品質與修養。
二、結合游戲進行音樂教學
1. 音樂游戲教學激起學生興趣。
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如何在音樂課中利用好“玩”,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這也是一門藝術。傳統的音樂教學中,往往把音樂課變成學唱歌的課,學生體會不到音樂的美妙和樂趣。運用游戲教學,首先結合音樂的基礎內容――節拍,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理解運用好節拍。比如,音樂教學中,跟學生一起互動“小動物行走”的游戲,教師說“小猴子來了”,學生就打著半拍的節奏,模仿猴子的形象,并發出有節奏的“跑、跑……”的聲音;教師說“狗熊來了”,學生就打著一拍的節奏,并發出有節奏的“走、走……”的聲音。通過這種游戲,可以讓學生掌握、理解音樂中的所有音符和節拍。
2. 音樂游戲教學培養學生創造力。
學生本身就具有無限的創造力,在音樂課中,激發培養學生創造力,讓學生通過音樂教學去創編音樂。如,教師可以讓7個學生分別扮演音樂中的7個不同音符,可以給這7個學生7個標有音符的小牌子,讓學生挑選喜歡的小音符出列,教師根據出列的順序進行彈奏,讓學生感受自己創編的曲子的旋律,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奇妙,還能激發學生對音樂創作的熱愛。所以,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多設計一些這類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小游戲,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3. 音樂游戲教學鍛煉學生合作意識。
一、現代信息技術,精彩呈現音樂知識
小學生認識的基本規律是:從感知形象――形成表象――逐步抽象的過程發展的。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直觀教學,正是促進學生加深對事物的感性認識,使他們從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主要途徑。
在音樂教學中,憑借現代教育技術,用生動的畫面形象直觀地再現抽象的音樂旋律和歌詞所承載的內容,具有形象性、直觀性、趣味性的特征。它融聲、光、情、景為一體,使提供給學生的感知材料更加豐富、更加形象,創設了美的意境,將音樂知識直觀、及具吸引的、精彩的呈現給學生。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知識表現形式,不僅增加了教材的藝術感染力,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濃厚的學習動機,同時也可以提供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增加獲取信息的數量,延長知識的保持時間,掌握更多的知識。
二、現代信息技術,能建構協作的學習氛圍
利用信息技術,既可以構建個別化學習氛圍,也可以營造協作式學習氛圍。創設個別化的學習氛圍既可以滿足不同認知水平和認知風格的學習者,也可以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個別化的時實指導。特別是對于偏愛獨立學習的學生而言,可在集體教學時輔以一些個別教學策略,為其提供更自由的個人空間。如對于偏愛視覺通道的學生,讓其通過觀看電影、電視、等手段學習,讓其在各種形式中輕松獲取豐富的知識;對于偏愛聽覺的學生,采用解釋、網上討論、談話、聽收音廣播等形式,讓其在網絡環境下獲得聽覺感官的享受;對于偏愛觸動覺的學生,讓其作筆記、通過樂器實踐操作、實習練習、游戲、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其實踐操作的機會,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如在《新疆是個好地方》的教學中,布置學生小組完成一份作業:制作音樂風光解說片,組內成員全體合作,有策劃、有操作、有演唱。學生通過網絡和其他各種途徑獲取信息,再與同學協作,使用信息技術來處理、分析、運用信息。這樣的聯系實際、具有時代特征的綜合性任務和實踐作業不僅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并且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多媒體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積極的思想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多媒體計算機等手段,能使呈現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如在一年級認識音符的教學中,如果只是一味的跟學生講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的定義,時值等,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將是枯燥無味并難以理解的。但如果與信息技術有效的結合,合理運用多媒體,把小音符擬人化,通過故事的形式講述出來 ,集音樂、童趣為一體,效果跟講述枯燥的音樂知識是截然不同的。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也可變抽象為形象,激發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和體驗,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音樂知識。又如國歌的教學。國歌雖然是每個學生都非常熟悉的歌曲,但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還不能理解國歌的深刻涵義。這時,教師在邊播放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媒體片段時,邊講解國歌,國旗的含義,通過直接的視聽感受,學生不僅興趣很濃厚,并且對歌曲的理解更進了一步,升華了情感,美育中滲透了德育。
四、 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音樂教學 審美 綜合素質 有效教學策略
一、引導學生轉變觀念,重視音樂學習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音樂課就是教師給學生播放一些流行歌曲或者教學生唱唱歌的豆芽科,有時有限的課時還會被其他科目占用。音樂課在學生眼中只是一個學習的“附屬品”,很多學生都認為音樂課是個“雞肋”,可有可無。其實不然,根據美國(神經學、心理學以及物理學)專家聯合研究得知:音樂不但可以讓猛獸安靜下來,對人類有更多的益處。通常小孩一出生就喜歡音樂,一出生就對音樂有反應,可見音樂對于人們的重要作用。
特別是在當前社會形勢下,由于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較大,而音樂能使人放松身心,陶冶情操,還對人類身心健康起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轉變傳統的認知觀念,重視音樂教育,以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一般來說,音樂素質較好的人空間推理能力較強,進行音樂知識與實踐的過程可提高人的形象思維和邏輯能力,這對于人們的學習生活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學習音樂可以讓思維更清晰讓人更容易專心,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能處理得更好,并可有效疏解各種壓力,使人身體更加健康。往往有一定音樂素養的人都會擁有高雅的氣質、良好的修養。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治性情的熔爐。”音樂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音樂是人類的精神食糧,可以調劑緊張、單調的生活,使人們的神經得到放松,有益于身心健康;音樂可以給人聽覺以愉悅,凈化人的靈魂,喚起人們內心崇高的思想和情感,使人的精神獲得一種高度的享受,是實現中職學生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徑。
二、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加強音樂欣賞
音樂是一項通俗的藝術,男女老少都會感受到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同時音樂也是一項高雅的藝術,它情感表達的概括性和非具象性,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理解其中的內涵。中職學生即將步入社會,走向各個崗位,特別是幼師專業的學生很多都將為人師,他們的音樂素質直接會影響到許多孩子對于音樂的認知。所以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重視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培養他們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加強他們對于音樂欣賞的能力。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需要做好以下幾點:首先要著重選擇作品富有感染力的部分,設計聆聽的重點,如:速度、音樂拍子等問題,讓學生有一個聆聽的側重點,使學生專心聆聽,并對這部分音樂產生興趣,以便他們能夠全身心的投入欣賞。另外在引導學生初聽全曲的時候也要善于引導學生找出音樂的部分,把握音樂的整體結構和表現內容,讓學生閉目靜聽,在聽的過程中,教師用少量舒緩的語言分析音樂形象和表現手段,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聽,讓教室里回蕩著優美的音樂聲,讓學生能夠在音樂的海洋中遨游。有了初聽的印象,還要進一步深化,如引導學生能夠在感受音樂美的基礎上表現美,可用揮拍、身體韻律、輕哼鳴或選一段學生能演唱演奏的旋律,讓學生參與教師范唱、范奏,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另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對比性聽賞,用不同的版本或不同風格的音樂進行對比性的聽賞,讓學生始終保持傾聽的興奮狀態。比如讓學生比較同一首歌男聲和女生的不同唱法,感受其中的情感變化,讓學生體會到音樂對于人生、對于生活、對于情緒的重要影響意義。
三、加強學生基礎學習,培養音樂技能
中職學生大部分來自于農村,而農村中小學校,由于學校的教學配置有限,或者師資不足,很多學生在初中、小學時期都沒有上過正規的音樂課,同時由于學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經歷,對于音樂的認知也各不相同,造成中職生音樂素質的參差不齊,對音樂欣賞的興趣也不強。所以,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做好音樂知識的補習與基本技能的訓練。補習音樂知識主要是指補習最為基本的樂理知識,如:音樂的基本表現要素(旋律、節奏、節拍、拍子、拍號、調式、調性等),以及補習一些有關的欣賞知識,如:對樂器的認識等。當然,講授這些知識應在運用的過程中穿行,要注意方法,以免將音樂欣賞課上成枯燥無味的理論課。此外也要加強基礎訓練主要是指節奏的訓練。在教學中進行以學生為主的創編,譬如:教師寫出各種節奏型,讓學生用不同的拍號編寫出不同的節奏型,或用格字式寫出各種節奏,讓學生用不同的拍子,按不同的順序(橫、豎、斜等)編出節奏進行練習,或者兩人或多人編節奏進行練習。這樣訓練往往會獲得較好的效果,并能在訓練中讓學生懂得節奏在音樂中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途徑就能夠很好的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與認知,掌握了這些知識,日后的音樂學習也將變得輕松有趣。
四、注重學生綜合學習,提升學習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