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4 15:32:5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統計學基本思想,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一、統計及其基本思想與方法
1 什么是統計學
問:一般認為,統計學這個詞來源于拉丁語的國情學,原是國家管理人員感興趣的事情。《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對統計學下的定義是:“統計學是關于收集和分析數據的科學和藝術。”陳希孺院士認為:“統計學是有關收集和分析帶有隨機性誤差的數據的科學和藝術。”
史寧中教授,作為統計學家,您是如何認識統計學的?
史教授:我們先來簡單地回顧統計學的歷史是有益處的。正如拉丁語所說,統計原本就是收集和分析國家管理中需要的各種數據,比如國民收入、各種稅收。為了直觀,人們才發明了各種報表、直方圖、扇形圖,等等。可以看到,這種傳統意義上的統計學現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們現在小學統計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后來到了14世紀左右,隨著航海業在歐洲興起,航海保險業開始出現。為了合理地確定保險金與賠償金,需要了解不同季節、不同路線航海出現事故的可能性大小,需要收集相關的數據,根據數據進行分析和判斷,這被稱為近代統計學的發端。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把數學、特別是概率論的有關知識引入到統計學,構建了統計學的基礎。與古典統計學相比,雖然二者都是對數據的收集和分析,但卻有本質的不同,因為后者進行分析的基礎是“不確定性”,我們稱之為“隨機”。
到了現代,人們發現,對于大量數據的分析,采用隨機的方法不僅方便而且準確。比如,對于國民收入,我們可以動用大量的人力來收集數據,但是誰都知道這樣的數據不可能是準確的,遠不如我們依據某種原則規劃分出地區和人群,然后抽樣、加權求和準確。再比如,對于股票市場,一天交易之后,可以得到精確的交易總量,但是人們寧可用部分核心企業的股票交易量來反映股票的變化,這便是“恒生指數”“上證指數”,等等。特別是到了2l世紀,銀行、保險、電信,以及材料科學、基因組學等新興學科的實驗中涉及大量數據,其分析更需要借助隨機方法了。我想,大概就是因為這些原因,國家才決定在現在中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加入統計學的內容。
因此,你們談到的關于統計學的定義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統計學的根本思想方法卻是非常困難的。
問:那么,您認為統計學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呢?
史教授: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對于統計學的掌握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感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的理解與實踐。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中小學傳統數學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主要是對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圖形和數量的抽象,研究的問題是圖形的變化和計算法則,研究的基礎是定義和假設,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歸納、遞歸、類比和演繹推理。
統計學則不同。如我上面談到的,統計學是通過數據來進行分析和推斷的。因此,統計研究的基礎是數據。這些數據的特點是,對于每一個數據而言,都具有不確定性,我們需要抽取一定數量的數據,才能從中獲取信息。因此,統計學的研究依賴于對數的感悟,甚至是對一堆看似雜亂無章的數的感悟。通過對數據的歸納整理、分析判斷,可以發現其中隱藏的規律。因為可以用各種方法對數據進行歸納整理、分析判斷,所以,得到的結論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且,我們很難說哪一種方法是對的,哪一種方法是錯的,我們只能說,能夠更客觀地反映實際背景的方法要更好一些。比如,我們希望知道某公司員工的收入情況,可以用平均數也可以用中位數,很難說哪個方法錯。事實上,如果收入比較均衡,用平均數要好一些;如果收入比較極端,用中位數要好一些。當然,最好的方法是對收入。情況進行分類,但是分類的方法又有好壞之分。我們可以看到,統計學關心更多的是好與不好,而中小學傳統數學關心更多的是對與錯。
因此,統計學的基本思路是,根據所關心的問題尋求最好的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和判斷,得到必要的信息去解釋實際背景。
2 統計學的研究對象
問:我們對于統計學有了一定的了解。從您的談話中我們感覺到,統計學似乎是包羅―萬象的。那么,統計學到底是研究什么呢?
史教授:是這樣的,統計學的應用面非常廣,凡是涉及數據分析的都可以成為統計學的研究領域。特別是到了近代,人們希望更加精細地了解實際背景,更多地借助數據分析,甚至人文科學也是如此,并且逐漸形成了專業的研究領域,比如計量經濟學、計量社會學、計量教育學、計量心理學,等等。這些研究領域分析方法的基礎大體是統計學。統計學并不研究某一個領域的具體內容,在本質上只是研究數據分析的方法,這包括創新的方法,也包括分析方法的好壞、分析方法的適用條件。
問:您能否結合中小學統計的內容談得更具體一些?特別是在統計教學過程中,應當把握的基本原則是什么呢?
史教授:可以在統計研究中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如何獲取“好”的數據。所謂“好”的數據,是指那些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實際背景的數據,而要獲取好的數據要依賴于“好”的方法。根據數據的不同,方法主要分兩大類,一是通過調查收集數據,二是通過實驗制造數據-中小學統計教學中涉及的主要是前者,稱為抽樣調查(而后者通常被稱為實驗設計)_抽樣調查又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已經存在的數據的收集,稱之為抽樣,比如市場的物價、學生的身高、企業的產值,等等;另一個是需要我們了解才能夠獲取的,稱之為調查,比如美國總統的民意支持率、人們日常消費的主要項目、中小學生喜歡的歌手,等等。
根據問題的不同,所要采用的方法也可能不同,但是要建立兩個基本原則。第一個基本原則是,采用能夠獲取好的數據的方法。為了獲取好的數據,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利用對于實際背景已有的先驗知識。比如,希望知道學生的身高,先驗知識是“年齡之間差別很大”。因此,最好是根據年齡段學生數的多少按比例抽取樣本,我們稱這種方法為分層抽樣。可以看到,統計方法的直觀想法是很明顯的。如果對于實際背景一無所知,那么一定要抽取樣本,這便是隨機抽樣。比如,希望知道學生喜歡的歌手,因為這些學生年齡之間差別可能不大,就可以采取隨機抽樣。當然也可以用分層抽樣,但要麻煩得多。第二個基本原則是,采用簡單的方法。能夠基于上述兩個原則的方法就是一個好方法。我們不要小看第二個原則,一個好的方法往往能夠節省很多調查經費。這就是為什么咨詢公司非常歡迎統計學家的原因。
問:剛才您提到了樣本,許多教師對樣本這個概念總是感到費解。
史教授:是的,這個概念很難把握。樣本實質上就是數據,但是,統計學中涉及的數據往往是隨機性的。還是
回到“學生的身高”這個問題上來。在抽樣之前。我們可能并不知道具體數據的大小,這些數據對于我們是隨機的。為了討論出一個好的方法,我們假想能夠得到這些數據,并且假想這些數據的出現是依據某種規律的,這種規律就是數據出現的可能性在小,我們稱之為概率。比如,高年級學生出現大數據(高個子)的可能性要大于低年級學生,就是說,出現大數據的概率要大。但是,只有當抽樣之后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數據;才能進行實質的計算與分析。這樣,我們所要研究的數據既具有隨機性又具有真實性。為了方便起見,我們稱這樣的數據為樣本。
問:根據您的闡述,統計學怎么有一些哲學式的思考呢?
史教授:你們理解到了根本。這是統計學與中小學傳統數學的最大區別。傳統數學可以根據假設和規定的原則進行計算或者推理,但是統計學往往要問你所采用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還有更為合理的方法。不過,傳統數學是統計學不可缺少的工具。
問:是不是因為統計學需要計算呢?
史教授:不僅僅如此,判斷統計方法的好壞也是依賴傳統數學的。
摘要:在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中,不僅富有獨特的民族審美命題與范疇,而且也貫穿著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在這種美學思想影響下的文藝創作,無不充滿了對人的關注、對人之生命價值意義的關切與肯定。
縱觀我國美學思想的發展歷程,其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即一以貫之的人本主義傳統。無論是孔子的“興觀群怨”說、莊子的“大道為美”說,還是鐘嶸《詩品》中的“詩唯性情”論、陸機《文賦》中的“詩緣情”,以及后來的“妙悟”說、“意境”說等,都是圍繞著人、人的性情、人格精神等方面進行的。其中的“意境”說、“神韻”說、“風骨”說、“妙悟”說等,都屬于我國民族傳統的美學范疇,體現了我國古典美學中自然主義與人格主義的兩大品格。在這種美學思想引導下的文藝創作,充滿了對人的情感精神的關注和人之生命價值的肯定。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的作用是“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即可以激發人的情緒,體察民情民意,抒發其怨憤之情。其詩論始終圍繞著人的情緒,所以他編定的《詩三百》將人的感情的抒發放在了首位,這種情感也構成了該詩集的精華部分,充分體現了其藝術價值。此外,孔子的“盡善盡美”說、孟子的“沖實之謂美”以及荀子的“美善相樂”說等范疇和命題對中華民族追求美好品德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深遠影響,并奠定了中國古代美學思想重視文藝審美教化作用的審美原則。
道家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審美思維方式和審美本體論方面的范疇和命題,為中國古代文藝美學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如“天地有大美”、“坐忘”、“物化”、“齊物我”等思想在我國美學思想史上產生了深刻影響。以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為例,他高度重視人的生命價值,以人為本是其思想的核心。莊子論美也是以人為核心,其“重生”、“養生”、“保身”等思想影響下的美學思想呈現出鮮明、突出的人本精神。莊子把“道”視為美的最高境界,提出了“道至美至樂”的美論主張,即美是從“道”的范疇中衍生出來的,因而“道”與美密切相關。在莊子看來“道”是一種絕對的自由,既是“美”的根本所在,也是人所缺乏、并且是人應效仿追求的。“物物而不物于物”、“勝物而不傷”、“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人不要被功名利祿所累,不應為物所奴役,而應成為物的主宰,把物我、生死、貴*、窮達、禍福、得失等都看成相對的東西,從而追求一種心靈精神的絕對無限自由。只有如此,人才能獲得“美”。
在《逍遙游》中莊子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神人”的形象:在形體方面其具有健全之美,精神方面具有高尚的品德之美,有著絕對的自由和廣大無邊的神力,而這種“神人”其實就是人的本質的一種人格化。同時,在莊子的審美思想中也論及了審美主體的自由心態。在《田方子》中,莊子描繪了一個“真畫者”在畫圖時的獨特的自由行動和神態:“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敵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值值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之視之,則解衣般礴裸。君日:‘可矣,是真畫者也。’”莊子在這里旨在說明真正的畫家要按照自然之性去創作,敢于表現自己的真情實感和獨特個性。莊子的這種審美態度使其美學思想帶有了鮮明的人本精神特征。而且,在他的美學思想中,真與美密切相關,提出了“法天貴真”的審美命題。此“真”乃一種出于主體心靈的純真之情,是審美主體的一種天然感性的東西.其富有感人的巨大力量,因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作用。在莊子的“法天貴真”思想中強調人之生命精神的自由,生命自由就是美的根本所在。莊子對人的感情、精神美的充分肯定.不僅體現了其對人之生命的熱切關注.具有鮮明的人本主義精神,而且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及文藝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國第一部詩論專著—六朝鐘嶸的《詩品》發展了孔子的“興觀群怨”說,莫定了“詩唯性情”的理論。《詩品》以詩人個人的風格為品評對象,分上、中、下三品.以曹植的詩為一品,“為建安之杰”。在藝術手法上.進一步解釋了“興”為言已盡而意無窮,把審美范疇擴展到詩文以外。用詩的風格立品,是自覺的美學追求的開始。(詩品)所體現出的美學觀的核心便是“詩唯性情”,即由于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影響,使人的性情發生波動,便以詩歌的形式加以表現。正如《詩品·序》所寫:“嘉匯寄詩以親,離群托時以怨—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日’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踐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詩歌的創作無不與社會人事、人的情感密切相關。
唐代.禪宗興盛.形成一種新的美學思想。禪宗是從印度佛學發展起來而又能充分表現中華民族思想與性格的佛教流派。其追求超脫人世煩惱、達到心靈絕對自由的境界。但在這一過程中并不否定個體生命價值,不主張完全脫離世俗生活,因而希望通過個體心靈、直覺、頓悟,達到這種絕對自由的人生境界。禪宗重視主體的內心體驗.尊重其內心思考的權威.提倡“我心即佛”.排除了外在偶像、教條的束縛.開拓了個性解放的天地。這種思想理論圍繞著人、人的生活.讓人看到生命的本質.且將主體心靈的體驗放在首位.強調人的本性.充分肯定人的心靈的實在性.從人的某種人生境界的體驗中去追求美、尋找美,在一種心靈自由的境界中去獲得審美滿足。這種思想無意中激發了當時的詩人及理論家們的思維方式,促使禪思轉化為藝術思維、藝術機趣,禪宗佛理便被直接引人到詩歌美學理論的研究和創作之中。特別是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后社會由盛轉衰.嚴重的社會危機使當時的士大夫們的審美興趣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創作理論上.皎然獨標性情,引發哲理思考。他在詩論專著《詩式》中說道:“級者嘗與諸公論康樂(謝靈運號)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顧詞彩.而風流自然。”又說:“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與康樂公,覽而察之,但見性情,不睹文字,蓋詩道之極也。”可見其仍不脫離性情說。所謂“性情”指人類本性所具有的喜怒哀樂。他強調詩人在構思時要善于引發人性的率直真情,為此需要排斥名言、概念等中介,即不睹文字、不顧詞彩,從而達到情真意切、超逸美妙的效果。這種詩學觀是道家“得意忘言”和禪宗“離言”的發揮。司空圖則綜合儒釋道三家學說,撰《二十四詩品),論述詩歌的風格美.分為雄渾、沖淡、洗練、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等二十四目,各用四言韻語形象地描述了每種風格的特征.從而表達了中國人獨有的民族審美觀,其中“含蓄”一目,要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確,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是獨有的一種民族審美風格。他在皎然“文外之旨”的基礎上還提出了詩之“韻味”說。這種“韻味美”的營構.不僅需要創作主體的“妙造”,還需通過作品審美主體—鑒賞者的閱讀、接受、想象和認同。從這時候的詩歌創作來看,士大夫們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人生哲學使其審美情趣趨向清幽、平淡、寧靜。其中自然適宜、渾然天成乃是士大夫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面對靜謐的自然、空寂的宇宙,他們抒發著內心淡淡的情思,領略著人生的哲理.并把這些融化在心靈深處。其中王維的詩歌創作最具代表性。如他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人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舊(《鳥鳴澗))詩很短,但禪意充盈。王維深得禪意、禪趣,故營造了獨特的淡遠含蓄、玲瓏澄澈之意蘊。他說:“空居法云外,觀世得無生”(《登辨覺寺》),這便是其禪悟心態的表現。“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粵。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芙蓉花自開自落,物態天趣,自然天成。“安史之亂”使許多士大夫都經歷了一段慘痛的生活,對王維的心靈也產生了很大的傷害,從此他在精神上真正投向了“空門”。“獨坐悲雙翼.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學無生。”《(秋夜獨坐)》“無生”.在這里指代佛門“真諦”。涅架境界無生無滅,簡稱“無生”。可見,由于社會的變動以及禪宗思想的影響滲透,使文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的文學創作始終將關注的目光放在審美個體心靈的寧靜曠達與超然適意上,使其逐漸悟得在短暫的生命中獲得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途徑。
宋代是文字禪的時代。由于時局的動蕩.禪與文人的關系更加密切.禪宗那種“一切本空”的世界觀、自然適宜的人生態度和超凡脫俗的生活志趣,正好同宋代文人內向封閉的心理需求相吻合,禪的廣泛滲透,改變了文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心態.促進了文人們思維模式的改變。禪家“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的思想.使宋代文人產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態.使宋代詞風多以冷清、平淡為美.追求空靈、疏淡的意境。如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靜初。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又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詞中鴻、人互見,語語相關,營造了一種幽緲、清冷、安謐的意境。蘇軾吸收莊子齊物論的哲學觀而形成曠達的人生態度.反映在其文藝創作中是一種通達不執的審美理想。而且,由于蘇軾一生中的坎坷經歷,使其在創作中,在思維方式上常常融進禪思佛理,形成一種清幽空靈的藝術境界。如他的(前赤壁賦》中,由個體生命的有限之悲上升到宇宙時空的無極之壯,借用自然界的江水、明月、清風等景物,暗含著佛禪思想,抒發遺世獨立的曠達之情,闡明事物具有變與不變的兩重性,表達了他雖然身處逆境仍然忘懷得失、處之坦然的人生態度,啟迪人們要在體悟人與宇宙冥合的境界中獲得一種寧靜、淡泊的樂趣。其中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其中浸透著禪思理趣,暗含著人生哲理、人生的價值意義,融會著人本主義的思想。
在文藝創作理論中,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以禪論詩,其見解更豐富,更有啟發性,創立了“妙悟”說、“興趣”說。他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也在妙悟。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象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揭示了古典詩歌的含蓄之美。
以禪論詩,包藏了無限的機趣,使詩話進人到更高的審美價值境界,體現了一種自然天成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禪宗的意義就在于它是一種人類性靈的自由抒發,將其引人到詩話當中,就充分表現了人的靈感與活躍的情慷,從而使其具有了人本主義的精神。以禪心點化詩心,通過神思,領悟詩的意境美,使主體內心體驗與宇宙生命脈動相連,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自身獲得徹底解脫。
〔論文摘要]在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中,不僅富有獨特的民族審美命題與范疇,而且也貫穿著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在這種美學思想影響下的文藝創作,無不充滿了對人的關注、對人之生命價值意義的關切與肯定。
縱觀我國美學思想的發展歷程,其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即一以貫之的人本主義傳統。無論是孔子的“興觀群怨”說、莊子的“大道為美”說,還是鐘嶸《詩品》中的“詩唯性情”論、陸機《文賦》中的“詩緣情”,以及后來的“妙悟”說、“意境”說等,都是圍繞著人、人的性情、人格精神等方面進行的。其中的“意境”說、“神韻”說、“風骨”說、“妙悟”說等,都屬于我國民族傳統的美學范疇,體現了我國古典美學中自然主義與人格主義的兩大品格。在這種美學思想引導下的文藝創作,充滿了對人的情感精神的關注和人之生命價值的肯定。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的作用是“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即可以激發人的情緒,體察民情民意,抒發其怨憤之情。其詩論始終圍繞著人的情緒,所以他編定的《詩三百》將人的感情的抒發放在了首位,這種情感也構成了該詩集的精華部分,充分體現了其藝術價值。此外,孔子的“盡善盡美”說、孟子的“沖實之謂美”以及荀子的“美善相樂”說等范疇和命題對中華民族追求美好品德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深遠影響,并奠定了中國古代美學思想重視文藝審美教化作用的審美原則。wWw.133229.cOM
道家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審美思維方式和審美本體論方面的范疇和命題,為中國古代文藝美學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如“天地有大美”、“坐忘”、“物化”、“齊物我”等思想在我國美學思想史上產生了深刻影響。以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為例,他高度重視人的生命價值,以人為本是其思想的核心。莊子論美也是以人為核心,其“重生”、“養生”、“保身”等思想影響下的美學思想呈現出鮮明、突出的人本精神。莊子把“道”視為美的最高境界,提出了“道至美至樂”的美論主張,即美是從“道”的范疇中衍生出來的,因而“道”與美密切相關。在莊子看來“道”是一種絕對的自由,既是“美”的根本所在,也是人所缺乏、并且是人應效仿追求的。“物物而不物于物”、“勝物而不傷”、“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人不要被功名利祿所累,不應為物所奴役,而應成為物的主宰,把物我、生死、貴賤、窮達、禍福、得失等都看成相對的東西,從而追求一種心靈精神的絕對無限自由。只有如此,人才能獲得“美”。
在《逍遙游》中莊子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神人”的形象:在形體方面其具有健全之美,精神方面具有高尚的品德之美,有著絕對的自由和廣大無邊的神力,而這種“神人”其實就是人的本質的一種人格化。同時,在莊子的審美思想中也論及了審美主體的自由心態。在《田方子》中,莊子描繪了一個“真畫者”在畫圖時的獨特的自由行動和神態:“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敵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值值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之視之,則解衣般礴裸。君日:‘可矣,是真畫者也。’”莊子在這里旨在說明真正的畫家要按照自然之性去創作,敢于表現自己的真情實感和獨特個性。莊子的這種審美態度使其美學思想帶有了鮮明的人本精神特征。而且,在他的美學思想中,真與美密切相關,提出了“法天貴真”的審美命題。此“真”乃一種出于主體心靈的純真之情,是審美主體的一種天然感性的東西.其富有感人的巨大力量,因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作用。在莊子的“法天貴真”思想中強調人之生命精神的自由,生命自由就是美的根本所在。莊子對人的感情、精神美的充分肯定.不僅體現了其對人之生命的熱切關注.具有鮮明的人本主義精神,而且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及文藝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國第一部詩論專著—六朝鐘嶸的《詩品》發展了孔子的“興觀群怨”說,莫定了“詩唯性情”的理論。《詩品》以詩人個人的風格為品評對象,分上、中、下三品.以曹植的詩為一品,“為建安之杰”。在藝術手法上.進一步解釋了“興”為言已盡而意無窮,把審美范疇擴展到詩文以外。用詩的風格立品,是自覺的美學追求的開始。(詩品)所體現出的美學觀的核心便是“詩唯性情”,即由于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影響,使人的性情發生波動,便以詩歌的形式加以表現。正如《詩品·序》所寫:“嘉匯寄詩以親,離群托時以怨—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日’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踐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詩歌的創作無不與社會人事、人的情感密切相關。
唐代.禪宗興盛.形成一種新的美學思想。禪宗是從印度佛學發展起來而又能充分表現中華民族思想與性格的佛教流派。其追求超脫人世煩惱、達到心靈絕對自由的境界。但在這一過程中并不否定個體生命價值,不主張完全脫離世俗生活,因而希望通過個體心靈、直覺、頓悟,達到這種絕對自由的人生境界。禪宗重視主體的內心體驗.尊重其內心思考的權威.提倡“我心即佛”.排除了外在偶像、教條的束縛.開拓了個性解放的天地。這種思想理論圍繞著人、人的生活.讓人看到生命的本質.且將主體心靈的體驗放在首位.強調人的本性.充分肯定人的心靈的實在性.從人的某種人生境界的體驗中去追求美、尋找美,在一種心靈自由的境界中去獲得審美滿足。這種思想無意中激發了當時的詩人及理論家們的思維方式,促使禪思轉化為藝術思維、藝術機趣,禪宗佛理便被直接引人到詩歌美學理論的研究和創作之中。特別是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后社會由盛轉衰.嚴重的社會危機使當時的士大夫們的審美興趣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創作理論上.皎然獨標性情,引發哲理思考。他在詩論專著《詩式》中說道:“級者嘗與諸公論康樂(謝靈運號)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顧詞彩.而風流自然。”又說:“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與康樂公,覽而察之,但見性情,不睹文字,蓋詩道之極也。”可見其仍不脫離性情說。所謂“性情”指人類本性所具有的喜怒哀樂。他強調詩人在構思時要善于引發人性的率直真情,為此需要排斥名言、概念等中介,即不睹文字、不顧詞彩,從而達到情真意切、超逸美妙的效果。這種詩學觀是道家“得意忘言”和禪宗“離言”的發揮。司空圖則綜合儒釋道三家學說,撰《二十四詩品),論述詩歌的風格美.分為雄渾、沖淡、洗練、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等二十四目,各用四言韻語形象地描述了每種風格的特征.從而表達了中國人獨有的民族審美觀,其中“含蓄”一目,要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確,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是獨有的一種民族審美風格。他在皎然“文外之旨”的基礎上還提出了詩之“韻味”說。這種“韻味美”的營構.不僅需要創作主體的“妙造”,還需通過作品審美主體—鑒賞者的閱讀、接受、想象和認同。從這時候的詩歌創作來看,士大夫們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人生哲學使其審美情趣趨向清幽、平淡、寧靜。其中自然適宜、渾然天成乃是士大夫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面對靜謐的自然、空寂的宇宙,他們抒發著內心淡淡的情思,領略著人生的哲理.并把這些融化在心靈深處。其中王維的詩歌創作最具代表性。如他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人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舊(《鳥鳴澗))詩很短,但禪意充盈。王維深得禪意、禪趣,故營造了獨特的淡遠含蓄、玲瓏澄澈之意蘊。他說:“空居法云外,觀世得無生”(《登辨覺寺》),這便是其禪悟心態的表現。“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粵。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芙蓉花自開自落,物態天趣,自然天成。“安史之亂”使許多士大夫都經歷了一段慘痛的生活,對王維的心靈也產生了很大的傷害,從此他在精神上真正投向了“空門”。“獨坐悲雙翼.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學無生。”《(秋夜獨坐)》“無生”.在這里指代佛門“真諦”。涅架境界無生無滅,簡稱“無生”。可見,由于社會的變動以及禪宗思想的影響滲透,使文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的文學創作始終將關注的目光放在審美個體心靈的寧靜曠達與超然適意上,使其逐漸悟得在短暫的生命中獲得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途徑。
宋代是文字禪的時代。由于時局的動蕩.禪與文人的關系更加密切.禪宗那種“一切本空”的世界觀、自然適宜的人生態度和超凡脫俗的生活志趣,正好同宋代文人內向封閉的心理需求相吻合,禪的廣泛滲透,改變了文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心態.促進了文人們思維模式的改變。禪家“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的思想.使宋代文人產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態.使宋代詞風多以冷清、平淡為美.追求空靈、疏淡的意境。如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靜初。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又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詞中鴻、人互見,語語相關,營造了一種幽緲、清冷、安謐的意境。蘇軾吸收莊子齊物論的哲學觀而形成曠達的人生態度.反映在其文藝創作中是一種通達不執的審美理想。而且,由于蘇軾一生中的坎坷經歷,使其在創作中,在思維方式上常常融進禪思佛理,形成一種清幽空靈的藝術境界。如他的(前赤壁賦》中,由個體生命的有限之悲上升到宇宙時空的無極之壯,借用自然界的江水、明月、清風等景物,暗含著佛禪思想,抒發遺世獨立的曠達之情,闡明事物具有變與不變的兩重性,表達了他雖然身處逆境仍然忘懷得失、處之坦然的人生態度,啟迪人們要在體悟人與宇宙冥合的境界中獲得一種寧靜、淡泊的樂趣。其中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其中浸透著禪思理趣,暗含著人生哲理、人生的價值意義,融會著人本主義的思想。
在文藝創作理論中,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以禪論詩,其見解更豐富,更有啟發性,創立了“妙悟”說、“興趣”說。他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也在妙悟。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象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揭示了古典詩歌的含蓄之美。
以禪論詩,包藏了無限的機趣,使詩話進人到更高的審美價值境界,體現了一種自然天成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禪宗的意義就在于它是一種人類性靈的自由抒發,將其引人到詩話當中,就充分表現了人的靈感與活躍的情慷,從而使其具有了人本主義的精神。以禪心點化詩心,通過神思,領悟詩的意境美,使主體內心體驗與宇宙生命脈動相連,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自身獲得徹底解脫。
【關鍵詞】 統計學;思想;均值思想;變異思想
統計學是一門方法論學科,是就如何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及分析方法進行研究的學科。作為一門方法論學科,對它的基本思想的認識,是深化對統計認識的主要手段,也是更好地使用統計方法的要求。在統計教學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將統計基本思想貫徹在日常教學中,是提高學生對本門學科的認識、增強興趣的重要手段。
統計不好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在學習中有很多復雜的公式;二是學生對于統計方法的認識還沒有完全擺脫中學數學的思維模式和基本思想。其實質就是對統計思想的認識問題。具體說,就是對于統計的學習僅僅從其公式本身去學習,未能深刻體會“為什么”,僅僅著眼于“怎么做”的問題,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中難以真正認識到統計的作用而無法運用。
一、統計思想的基本理念
統計思想是指在統計工作和統計理論研究中必須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它是建立在基本世界觀基礎上的。統計對世界認識的基本觀念主要有:數量觀、總體觀和推斷觀。這是統計認識世界的出發點,是統計工作和理論研究的思想指南,也是統計工作和理論研究的基本思維模式。
(1)數量觀。任何事物都是質量和數量的統一,數量觀要求統計學從事物的定性認識出發,研究事物總體數量方面的特征,達到認識事物的發展趨勢及其變化規律。這不僅要求提高對事物數量特征方面的認識,也提出了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統計中的思想。
(2)總體觀。統計要認識的對象是一個總體,必須是許多事物的集合。統計的總體思想使統計始終要站在研究對象的整體角度來看問題,要對總體中各單位普遍存在的事實進行大量觀察和綜合分析,得出反映現象總體的數量特征。總體現象是相對穩定的,表現出某種共同的傾向,是有規律可循,社會現象的規律通常具有總體的性質。
(3)推斷觀。統計研究主要基于對現象的規律性的認識,從這個角度講,規律所寓于的對象是無窮無盡的,所要觀察的群體總是有限的,總結出來的規律,對整體現象的判斷都是基于推斷。推斷思想告訴我們認識的世界是無限,如何利用已知的某些信息來推斷這無限世界中的一些規律、特征。推斷有兩種情況:由已發生事物的部分推斷整體;由已發生的事物推斷未發生的事物。但無論哪種情況,所推斷的對象和結論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人們還沒有認識而需要去認識而已。有些推斷是無法對總體進行全面檢驗的,前者如驗血、破壞性產品試驗,后者如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價格變動調查等。推斷思想是一種利用現有信息進行的概率推理。抽樣推斷是統計推斷思想的集中體現。
從具體統計分析方法來看,統計的基本思想包括均值的思想、變異的思想、估計的思想、相關的思想、擬合的思想和檢驗的思想。
二、統計的基本思想
(一)均值的思想
均值的思想涉及統計理論的方方面面,它是統計的基本思想。均值集中體現了統計認識事物的基本過程和基本觀點。統計是研究總體的數量特征。在描述總體的數量特征時,我們的重點往往在于總體的一般水平,不是個體水平或總體總量水平。個體的數量特征中往往包含了偶然性因素的影響,總體總量水平往往又受到總體范圍大小的影響,不能有效地反映統計總體的一般水平。相對于個體,用一般水平能夠較消除偶然性因素的影響,表現出總體內在的特征。這在統計上體現為平均指標,通過均值來反映數據的集中趨勢。
(二)變異的思想
沒有變異就沒有統計。雖然統計的目標在于尋找總體的一般水平,即尋找個體中具有一般性的規律,這種認識過程是從變異出發。變異反映的是事物變化的偶然性,反映變異的基本指標是方差。
(三)估計的思想
用樣本推測總體是統計分析的方法。在實際工作中,往往無法或很難得到總體數據,只能利用樣本的資料來推斷總體,用樣本來推斷總體,達到對總體的系統性認識。
(四)相關的思想
所謂相關的思想就是體現事物間的關系,也就是哲學是普遍聯系的觀點在統計中的應用。它既反映了事物之間的聯系,又反映了這種聯系的不確定性,客觀地體現了事物之間的真實關系。
(五)擬合的思想
擬合實質是對事物間不確定關系的一種抽象的反映。這種方法就是對規律或趨勢的擬合,其基本出發點是對偶然性的消除,最終反映出偶然背后的必然。擬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趨勢,趨勢表達的是“事物和關系的變化過程在數量上所體現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預示的可能性”。
(六)檢驗的思想
統計分析方法是基于歸納的方法,是一種從個體到總體、從局部到全部的過程。其結論由于所選擇的個體的不同(即樣本的不同)必然具有差異,即必然包括偶然性,在建立模型時,由于偶然性的影響,需要基于一定的假設。其結果的可靠性是需要檢驗的。所謂檢驗就是基于樣本數據而對總體做出了一定的假設,對這個假設的正確性進行檢驗。
三、對統計思想的認識
在統計的思想中,最基本的是均值的思想和變異的思想。
(一)從對事物的數量特征的認識來看,統計是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從個體到總體的過程
一方面我們從個體出發,要找出事物的一般性的、帶有本質的特征,這是我們統計方法的最終目標;另一方面個體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能對其僅僅是消除了事,必須要對這種差異進行如實的反映。這種差異同時也是對總體一般水平(即均值)所具有的效果的一種評價。均值和變異從相反的角度全面地反映了總體的基本特征,有均值就有變異,二者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總體的基本特征,缺一不可。
(二)其它的思想中均離不開均值和變異
從估計思想來看,在估計過程中不能離開均值。在用樣本估計總體時,只能用樣本的一般水平來估計總體的一般水平,不可能用樣本的總規模來估計總體的總規模,即對總體數量特征的估計往往體現為對總體均值的估計,對估計結果的檢驗卻離不開變異,幾乎所有的假設檢驗都是基于離差。雖然假設檢驗無論從指標上來看,還是從目標上來看或是從基本出發點來看,都表現出了很大的差異,但究其本質來看,都是建立在對離差大小的評價基礎上。
(1)相關的思想。統計中的相關包含兩個要點:一是變量間具有聯系;二是這種聯系的不確定性。而通過均值來反映變量間的聯系(即變量間消除了偶然性因素后的聯系),用變異反映聯系的不確定性。
(2)擬合的思想。在擬合對事物不確定性關系的反映中,首先是反映事物的一般關系,即消除了偶然性因素影響的關系。在擬合模型的過程中,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模型,但同樣,各種模型的擬合過程中,其消除偶然性因素的方法均基于均值的思想。
(三)其它各思想之間的關系
相關思想是擬合思想的基礎,估計的思想是檢驗思想的前提,四個之間存在相互依賴的關系。在實踐中,需要對相關關系進行反映和描述,并據此來認識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認識相關關系的方法就是擬合模型;在擬合模型時,往往是利用樣本資料來估計總體模型;由于樣本中存在的偶然性,使得我們必須對樣本模型進行假設檢驗。
對于統計學思想的認識是掌握和應用統計方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提高統計應用水平的重要前提。
參考文獻
[1]李金昌.關于統計思想若干問題的探討[J].統計研究.2006(3)
[2]陳福貴.統計思想芻議[J].北京統計.2004(5)
【關鍵詞】義務教育; 統計; 概率。
一、義務教育階段增設統計與概率內容的意義。
在義務教育階段增設統計與概率知識,很有必要,這是因為:
( 1) 統計與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性。
信息社會,常常需要在不確定情境中根據大量無組織的數據做出合理的決策,如天氣預報、購買彩票、摸獎、買賣股票收益、統計部門大量的數據統計及決策等等。而統計與概率正是通過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對事件可能性的刻畫來幫助人們做出合理的推斷和預測。由此可見,這二者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
( 2) 統計與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對于培養“數學智力”起著重要作用。
我們知道義務教育階段的統計和概率分別屬于描述性統計學范圍和初等概率范圍。描述性統計學在中小學只是初步介紹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當然,這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不可能離開思維而進行。概率和思維有不可分割的聯系,一般說來,中小學階段的概率教學比統計教學能夠提供更多的培養數學思維的機會,所以,初等概率也應成為所有人學習的內容。
( 3) 與國外相比,我國中小學階段在這方面已明顯落后。
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全球范圍的把統計與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知識作為數學基本修養的一部分而引入中學,甚至小學課程,這一運動逐漸形成并蔓延開去。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都有比較詳細的要求,且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相比之下,我國對此處理已明顯落后,體現在內容設置過少,脫離實際,教學要求偏低等。
二、對義務教育階段統計與概率定位的一些認識。
筆者認為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統計與概率的定位應是以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為主,并培養學生的隨機性意識以及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具體說就是:
( 1) 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統計觀念是否得到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 使學生具有從統計角度去思考與數據有關的問題的意識。
也就是當遇到相關問題時能想到去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具有這種意識是十分重要的。這樣,即使你不懂或忘記了具體收集和分析數據的方法,但只要具有這種意識,你便會去請教專業人士,在他們的幫助下做出比較合理的判斷。
② 使學生能通過分析數據做出合理決策。對與數據有關的問題,要想對其做出合理判斷,不但要有收據、分析數據的意識,還要有一些普遍使用的思考問題的方法。運用數據做出的判斷,雖然不像邏輯推理那樣有 100% 的把握,但它能使我們在常識范圍內不能做出抉擇處做出某種決策,而且為我們提供足夠的信心。
③能對得到的結論進行合理的質疑。對所得結論進行質疑的前提之一是能讀懂數據,理解它所代表的含義。對此,我們既要能從大量的數據及其統計圖表中獲得盡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還要保持理智心態,對數據的來源,收集數據的方式,數據的呈現方式及得出的結論進行合理的質疑。
( 2) 培養學生的隨機性意識。。
具有良好的隨機性意識對中小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是很有幫助的。中小學概率內容應以對隨機事件的描述和刻畫為主線,設立“對概率的認識”; “隨機事件的概率”等內容。“對概率的認識”主要是闡明概率是刻畫隨機事件發生可能性的數學模型。
“隨機事件的概率”使學生對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相互獨立事件等日常生活中常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所認識。
( 3) 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標準》中明確提出使學生具有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簡而言之,即是具有由部分推斷總體的思想。這種推斷實質上是一種歸納推理,推理的結果是不能進行嚴格證明的,其準確性和可靠性純粹是概率意義下的,這與確定性數學中的演繹推理及歸納推理完全不同。但事實上這種推理( 思維方式) 在生活中卻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天氣預報、病情診斷等。對中小學生來說,這種推理雖是一種全新的思維形式,但也包含有邏輯推理的成分。因此,概率中的推理一樣有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對義務教育階段統計與概率呈現方式的一些認識。
( 1) 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以直觀為主,重在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方法。
在統計與概率內容設計時應向學生提供豐富的直觀背景材料,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著重向學生揭示統計與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方法。
( 2) 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活動,并注重探討交流和學生的主動參與。
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具有豐富的實際背景。因此,在統計與概率內容的呈現中,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并讓他們主動參與,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更為深刻地體會到統計與概率的基本思想以及提高他們應用統計與概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使自身得到不同的體驗和發展。實踐活動可通過“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寫調查報告”等形式提供給學生,由于好多實際問題的解決需要較長時間; 同時,實際問題具有復雜性,工作量大等特點,所以實踐活動的提供必須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相結合,動手操作與探索研究相結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