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5 11:24:4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中醫經絡基礎理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對基礎理論四維時空觀的革新及對經絡系統認識的革新。
中醫萎縮和衰落的原因在于對基礎理論的四維時空觀認識不清和對概念的摸糊,中醫術語的含糊其詞、摸棱兩可、生澀難懂也是阻礙中醫發展的重要因素。陰、陽、虛、實、風、寒、暑、濕、燥、火、痰、邪、毒,讓人霧里看花。古人對人體和自然用類象表述是非常智慧的,隨著科學的發展,對傳統醫學的概念和術語也應該有更加明確的定義,或是更加清晰的表達和認識,如:中風可表達為腦梗塞,瘰疬可表達為腫瘤或結核等。有些概念也的確難以用現代語言表達,陰、陽、精、氣、神是中醫最核心的概念,它就像“道”一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普遍規律”、“萬物本原”定義,并不能包含古人所說的“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意思是:陰與陽相互轉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內經》中的“精化為氣”、“氣歸精”和道家修煉中的“以精化氣,以氣還神”其實說的就是一個陰陽轉化過程。這里古人還有一個概念的混淆和矛盾,如:“虛為陰,實為陽”和“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相矛盾。氣為虛為陰,氣為清又為陽,精為實為陽,精為濁又為陰。中醫與道家的陰陽是相通的,醫道同源,醫易同源,把握了陰陽,就把握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脈,只有清楚地理解陰陽,才能清楚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清楚地理解古人的思維、清楚地理解中醫奧妙、清楚地理解易道奧妙、清楚地吸取歷代中醫精華去其糟粕。
陰陽物質的特征區別是:
1、陽性物質是實存在,呈顯性狀態,用肉眼或借助儀器可以看到,占有空間;陰性物質是虛存在,呈隱性狀態,借助儀器都無法看到,充滿空間,但不占有空間。2、陽性物質的實存在方式是粒子或粒子組合狀態,無論怎么分解或分割,都仍然是粒子態;陰性物質的虛存在方式是波或波群。3、陽性物質運行的速度上限是光速;陰性物質運行的速度下限是光速。速度的差異是陰陽兩大類物質的重要區別,光速則是兩大類物質的臨界點。能把握住這個臨界點,就能把握陰陽的轉化。這樣,古人說的“精”,就是陽性物質,它可以是糖、脂、蛋白質、維生素、水、礦物質的分子或原子存在:“氣”是陰性物質,它可以是波、波群或信息場的存在,而陰陽又無處不在,上下、表里、熱涼、動靜、男女等都可用陰陽表述,細分又有陰中的陰陽與陽中的陰陽。如:肝為陽性中的陰,膽為陽性中的陽,肝氣為陰性中的陰,膽氣為陰性中得陽等。風、寒、暑、濕、燥、火就是古人對不同氣場的感覺。風,是木性氣場;寒,是水性氣場;暑火,是火性氣場;濕,是金性氣場;燥,是土性氣場,其實就是木氣、水氣、火氣、金氣、土氣的表象,是陰性物質的五大類氣場的存在形式。人體經絡系統肝膽經中運行的主要是木氣,脾胃經中運行的主要是土氣,肺大腸經中運行的主要是金氣,心小腸經中運行的主要是火氣,腎膀胱經中運行的主要是水氣,心包三焦經中運行的是綜氣。它們又分別和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相對應,春天前兩個月主要是木氣,夏天前兩個月主要是火氣,秋天前兩個月主要是金氣,冬天前兩個月主要是水氣,每季最后一個月主要表現為土氣。木氣可使自然界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植物生根發芽。氣在這里表現為能量、生命場、信息場,我們無法用肉眼看見也無法用儀器觀察到它的形態結構。經絡中運行的氣同樣如此,由于經絡存在于生命體中,有粒子現象,即陽性現象,又有波的現象,即陰性現象,所以經絡有陰陽雙重性,有波粒二現象,它的運行速度是光速,經絡有光、電、波性;經絡一方面直接與陽性的生命體相聯系,另一方面直接與陰性的生命場相聯系,也就是說,人體的經絡系統,一方面聯系“陽界”實存在的生命體,另一方面聯系“陰界”虛存在的生命場,天人感應的實質就是天(生命場)與經絡系統進行能量和信息交流,經絡系統同時與人體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流,即天人可通過經絡系統進行陰陽物質轉化;中醫的陰陽學說和天人合一學說的實質就是如此,中華傳統文化的陰陽學說和天人學說的實質就是如此,深刻的破譯它需要人類共同的智慧,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
中醫以人體這一“特殊儀器”去感受、體驗自然界萬事萬物,并與其進行能量信息交流。人,是自然界全方位開放的信息接收器,也是全方位開放的信息發射器,其收發裝置就是經絡系統。經絡系統是人體中的隱系統,它不僅能運行氣血(應該說是經氣),營養組織,聯絡臟腑,溝通表里上下,更能平衡陰陽,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腑也。”“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陽到陰處生,陰到陽處靈。”宇宙間萬事萬物無處不陰陽,平衡陰陽不僅僅是平衡五臟(陰)和六腑(陽)的正常生理功能,平衡六陰經六陽經運行的經氣,更是平衡各系統之間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各系統與天體(宇宙生命場)之間的陰陽之氣。人體每個系統都受經絡系統調控,它的調控機制是全自動的,是大到自然的,也就是說經絡系統有自控調節功能,大多非傳染性疾病都是自控調節的表現形式,如高血壓、糖尿病、腦梗塞、痛風、關節炎等等,為保證生命狀態的整體平衡,不至于全面潰敗或死亡而采取的自控應急調節,所以用擴張血管去降壓,用補充胰島素去降糖,用溶栓降脂去開塞,用阻斷嘌呤分解去降尿酸,用抗生素去消炎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選擇,都不能保證真正意義的生命健康,更不用說延年益壽了。
關鍵詞:高職高專;中醫基礎理論課;混合式學習
一、混合式學習的概述
混合式學習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現代學習方式(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是任何形式的教學技術與基于面對面的教師教學培訓方式的結合,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或工作效果。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要達到最佳效果,只能是將傳統學習方式和現代化學習方式結合起來,既發揮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這才是最佳的教學模式。
二、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施混合式學習的必要性
現代職業教育,目的是促進學生更好地創業就業,這就要求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促進就業創業。混合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是新時代的需求,特別是高職高專中醫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一盞明燈。
三、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施混合式學習所需要的基礎設施
加強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建設和完善網絡教學資源,是保證混合式學習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成功運用的重要條件,主要包括網絡教學平臺、網絡題庫、多媒體教學設施、電子郵件、校園論壇等的建設,全面支持教學活動的開展。此外,學校的教室、圖書館、學生宿舍等要實現免費無線網絡全覆蓋,實現數字化校園建設。
學校要創設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網站。學校在教學資源建設的基礎上,應充分利用網絡環境進行教學活動。例如,自習課上組織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發揮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業余時間,教師、學生通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網站,查詢相關知識并獲取需要的資料,掌握總結知識,重構知識,創造性地開展學習。此外,在業余時間,學生也可以做練習題,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同時,學校也可以創設制出中醫診療、中藥等相關學科網站,供學生隨時查閱有關知識。
四、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施混合式學習的教學步驟
(一)教師確定學習任務
教師根據課程大綱確定學習任務,學生要根據老師設定的問題和布置的學習任務,登錄學習網站,明確學習目標,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思考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經絡這一章,教師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網站上,列出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經絡的概念、組成,十二經脈的規律,奇經八脈的主要生理機能,引導學生自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思考記住十二經脈的規律,怎么能夠更好地記憶;別的同學是怎么記憶的,哪種方法更好;經絡的名稱規律等。
(二)教師指導學生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
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和幫助,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建議,把不同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指導學生制訂有效的學習計劃。如,第四章經絡,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自己找搭檔,兩兩結合,在自己搭檔身上找穴位。也可以找模特,比如,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在模特身上用筆畫線,這樣知識可以轉化為真真切切的內容,學生很容易記住。同時,一個班可以分設若干小組,小組成員中學習好并且負責任的組員可以設為組長,組員如果有疑問隨時可以找組長解答。
(三)教師課堂指導學生學習
老師在課堂上要及時指導學生學習,對學生學習進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各個小組的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在此步驟,教師可以采用課堂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擬法等教學方法。
1.課堂討論法
老師根據這節課的內容,提出1~2個有關知識點的問題給學生準備。這些問題涵蓋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積極查閱資料,先由學生自己來回答問題,老師最后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講解。如,第四章經絡,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結合十二時辰養生法,十二時辰該如何養生,才能達到治未病?幾點睡覺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午休對五臟的哪一臟有好處?
2.組織自講法
根據課程內容,教師在做教學計劃時,可以組織1~3次自講活動,每次1學時。如,第四章經絡,第一節“經絡”部分,由學生按自講的方式來完成,事先將學生分組,每組演示十二經脈名稱、分布規律、表里規律、循行走向與交接規律、氣血循環流注規律。各組再派代表走上講臺“演講”,每組發言后,最后由老師做總結,解答所有疑問,并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細致的點評。
(四)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
老師總結這次課的重要內容,為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進行監督和檢查。這里可以應用一些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擬法等。如第六章病因的“七情內傷”部分,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幾個臨床案例,讓學生看看,然后讓學生自己寫一份學習報告,判斷該案例對應的是哪一種病因,怎樣來治療。或者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寫某次課的重點內容。再如,考試一次穴位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教師可以安排小組組長當模特,然后讓組員在模特身上找穴位,教師來考核。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3-0066-01
足療又稱足底按摩、足部按摩、足反射療法、足反射保健療法、若石健康法、足道養生等,此方面的書籍很多,其對足療的理論基礎及治療機理論之甚少,陳意麟先生在《足反射保健療法》一書中寫道:“由于缺乏基礎研究的資料,足反射保健療法目前僅是一種技術,還談不上一門科學,……需要更大范圍做更深入更細致更廣泛的研究,以揭示其機理。”確實,要想論述足療保健的科學性,還需要更多的臨床實驗研究,必需要更多的臨床觀察統計數據。當今的足療,是一門找不出明確理論指導的技術,更談不上揭示其機理。本人從經絡理論談談足療,以期用經絡理論作為足療臨床的理論指導,為今后足療實踐者開拓思路,更好的地發展足療。
經絡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一部分,是指導中醫針灸,按摩的基礎理論之一。從足療的發展淵源來講,應該說是祖國醫學發展的一部分,其理論基礎應該是中醫基礎理論,經絡理論是足療臨床的基礎理論之一。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經絡在全身縱橫交錯,內聯五臟六腑,外絡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具有傳導和聯絡兩大功能,他囊括了現代醫學的神經、血管、淋巴管、肌腱、神經末梢等許多組織結構。其能溝通表里上下,前后左右,遠近內外,聯絡臟腑組織器官,使機體各部分的物質能量,信息得以交流,在相互聯系和制約中保持協調,從而使機體成為有機的統一整體,能正常地進行生命活動。
足反射區主要匯集在足底,而循行于足底的經絡只有足少陰腎經,循行于下肢的有六條正經,其分別為足三陰經,足三陽經。足三陰經從足走胸腹,循行于足內側,足三陽經從頭走足,循行于足外側。手足經脈互相流注,循環往復,如環無端。根據經絡理論,按摩除了對局部有治療作用以外,還對所按摩部位的經脈循行部位及其所屬臟腑和表里經脈、同名經脈循行部位及其所屬臟腑有治療作用,因而足部按摩是一個整體效應,應該是通過經絡系統對全身起作用。
行于下肢膝以下的六條經脈及其穴位:
(1)足少陰腎經:起于足小趾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繞過內踝后,進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肚內側,出 窩的內側……。穴位:涌泉(井穴)、然谷(滎穴)、太溪(輸穴、原穴)、大鐘(絡穴)、水泉(郄穴)、照海(八脈交會穴)、復溜(經穴)、交信、筑賓、陰谷(合穴)。
(2)足厥陰肝經:起于足大趾大敦穴,上足背內側,經過內踝前1寸 處,向上至小腿內側離內踝上8寸處,交出于足太陰經的后面……。穴位:大敦(井穴)、行間(滎穴)、太沖(輸穴、原穴)、中封(經穴)、蠡溝(絡穴)、中都(郄穴)、膝關、曲泉(合穴)。
(3)足太陰脾經:起于足大趾隱白穴,循足大趾內側赤白肉際,上內踝前廉,再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后三陰交至小腿內側離內踝上8寸處,交出足厥陰經的前面,上膝股內側緣……。穴位:隱白(井穴)、大都(滎穴)、太白(輸穴、原穴)、公孫(絡穴、八脈交會穴)、商丘(經穴)、三陰交、漏谷、地機(郄穴)、陰陵泉(合穴)。
(4)足陽明胃經:其支者,……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側,下足背、入第2足趾甲外側。其支者,從膝下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側。其支者,別足背,入大趾內側端隱白穴。穴位:足三里(合穴)、上巨虛(大腸下合穴)、條口、下巨虛(小腸下合穴)、豐隆(絡穴)、解溪(經穴)、沖陽(原穴)、陷谷(輸穴)、內庭(滎穴)、厲兌(井穴)。
關鍵詞:經絡 經氣 物質實體 象
七十年代以來,我國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經絡實質的研究當中,一時之間,經絡研究熱成為一大景觀。這些研究從解剖學、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等多方面對經絡進行了探討,力圖找到現代科學意義上的經絡實體的存在。于是,“神經說”、“血管、神經說”、“神經體液說”、“生物電場說”、“控制論說”、“第三平衡系統論”、“經絡二重反射說”、“電磁傳導通路說”等二三十種假說紛至而出。然而,這種種假說似乎是先天不足,自產生之后,其成長的道路便舉步唯艱。這些理論與中醫學理論毫無聯系或關系不大,并且難以應用于臨床實踐,而其本身也難以形成獨立的體系得以發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所有這些研究都以尋找經絡的物質實體為目的,而且將注意力集中在古人所描繪的經絡循行路線上。正如目前對于經絡最流行的看法:“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就“通道”而言,無疑是一個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運行介質,將經絡定義為一通道,這是方向性的錯誤,是對中醫學本身關于經絡的闡述理解的不夠充分的結果。
事實上,在古人那里,經絡即不是具有形態結構的物質實體,也非古人所描畫的循行線路。我們認為,經絡的本體在于經氣,循行是其運動方式,線路是其運動軌跡。運動軌跡是不具有實體性的,是經氣的屬性。而經氣又是人體生命活動所表現出的綜合之象,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象,并不是某一種或某幾種有具體形態結構的物質。經絡學說是古人用直觀、感性的方式對生命活動的體悟和闡釋,是中醫學理論有機體的一部分。如果要以現代科學來解釋的話,研究的注意力應在經氣這一表象之下的物質及運動,這是多個系統甚至整個人體都要參與并密切聯系、混然一體的生命活動。
1 經絡不是具有形態結構的物質實體
1.1 經與脈的不同
《內經》中對于“經絡”與“脈”的名詞在應用上區分不是很清楚,常常是經脈連用或經脈混用(多是以脈代經)。這樣,容易給人一種錯覺,使現代人認為經絡與脈相同或“脈分經絡”(即經絡由脈而來),或認為經絡象脈一樣是有形實體,其實不然。
首先應該看到,中國古人對于世界的認識不同于古希臘人,不是通過分析還原的方式,而是通過觀物取象,以象會意的方式來認識世界的。中國人注重的不是形態結構上的不同,而是運動變化上的差異。對于運動特征上的共性往往給予相同的描述,即在象的意義上它們是同一的。如《管子·水經》云:“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可見水之所以是地之血氣,是取其“通流”之象,故經脈連用甚或以“脈”代“經”是不足為奇的。其次,又是由于觀物取象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代從未形成過真正意義上的概念(即西方或現代意義上的概念)。現代意義上的概念要求內涵和外延明確,邏輯推理清晰,中國古典的名詞是不具備這些特征的。古人講究“言以達意,得意而忘言。”對于每一名詞的具體含義,要視具體的語言環境而定,不能一概而論。第三,從現有的文獻資料對經絡循行的形態描述來看,在漢代,即《內經》成書的年代,人們已能分清楚經絡與血管了。長沙漢墓出土的《陰陽十一脈灸經》和《足臂十一脈灸經》所描畫的十一條經絡循行路線顯然不是血管。而《靈樞》中對于經絡循行起止的描述異常清晰,并且與臟腑相絡屬,深淺內外有別。如此清晰的描畫,顯然不是基于對血管系統的解剖所得。即便是非常不注重解剖的古人,對血管的基本的解剖知識還是有的。第四,經絡的本體是氣,而非血。這一點將在下面“經絡與氣血的關系”中作詳細論述。第五、經絡的出現與針灸臨床實踐密不可分,至少在漢代,針灸已經成為普遍應用的、極為重要的治療手段。《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可見在當時,湯熨、針石、酒醪為三種主要的治療方法。漢代桓寬在《鹽鐵論·輕重》中也有:“用針不調均有無、補不足……灸刺稽滯,開利百脈。”足見漢代的針灸水平已很高。在針灸實踐中若以血管為經絡,豈不是大錯而特錯,非但治病不能,還會損傷血管,古人恐怕不至于如此愚昧。第六、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在這里,血脈是與經絡并提的,不能不察。基于以上幾點,我們認為經絡與血管是兩回事。值得指出的是,也許在遠古時期,人們無法區分血管和經絡,但在漢代二者之不同已是顯而易見的了。如果現在我們又認為經絡是血管,豈不是倒退?
1.2 從與藏象的密切關系中看經絡
經絡與藏象密不可分。《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府臟,外絡于肢節。”經氣的運行,無處不到,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將人體各部分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值得指出的是,中醫的藏象理論非是解剖基礎上形成的臟腑組織結構理論,而是藏之于內,象之于外的以象為核心內容的學說。以心為例,《素問·六節藏象論》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靈樞·五味》有:“谷味苦,先走心。”《靈樞·脈度》有:“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可以看出,中醫學中的“心”是廣范聯系而又充滿運動變化的一個整體的象。這一廣泛聯系及運動的實現者則是經氣,故沒有經絡則不成藏象。而沒有藏象又無以為經絡,經氣的形成及運行正是五藏六腑及全身各部的生命活動的體現。經絡學說與藏象學說緊密聯系,形成中醫學基礎理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從上述對于心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中醫學中的臟腑非解剖學中的實體器官,那么與之密不可分的經絡必不可能是一個實體的系統。一個實體的通路作為一個抽象的象的內部聯系統,這即不符合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又不符合西醫學的解剖常識,簡直是中西醫學機械組合的畸胎。
1.3 實際應用中的經絡不是物質實體
首先,在針灸實踐中,《靈樞·九針論》中提出的:“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這里指的是針灸對人體陰陽氣血的補瀉調節作用。其“氣”和“血”都是指象名詞,不具實體意義。若以解剖結構論經絡,“氣”、“血”又當如何解呢?若以實體物質論“氣 、“血”,則中醫理論將無法自洽。而《靈樞·終始》對行針有這樣的描述:“……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可見要等到氣至并不是一件易事,而“氣至”本身就說明氣本不在針下,是由它處而至。若以經絡為實體論之,經氣在經絡這一系統中的運行應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何以要待氣至呢?而許多中風病人的患肢在行針之時得氣是非常之難的,有的甚至不得氣,若以實體論,能說這些病人的患肢經絡就不存在了嗎?在臨床中除取經穴外,經常運用而行之有效的穴位是“阿是穴”,如以實體論經絡,阿是穴是不在經絡之上的,如何又能得氣呢?還有,針灸有勿刺大勞之人、勿刺大怒之人、勿刺大虛之人等禁忌之癥,當此之時,病人非但不能得氣,還會暈針,難道此時經絡就不存在了嗎?
在中藥學中,藥物的歸經及四氣五味等特性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的,若以實體論經絡,四氣五味又作何解呢?在中醫診療之中,按經絡辨證所得之證往往是一綜合之象,并不與某一定的物質結構有關。如《傷寒論》中對太陽病的論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顯然是在疾病的外部表現基礎之上得出的綜合之象,而不是以太陽經的實體解剖結構為基礎所作的病理分析。
由經絡學說的應用我們可以看出,經絡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是一實體組織系統。如以實體論,則有許多無法解釋的矛盾。
1.4 經絡學說形成的基礎使之不具有物質實體性
要對經絡有正確的認識,就不得不對經絡學說的形成作一下考查。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深入到亞原子粒子的微觀世界,基因工程也在轟轟烈烈地開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西醫學已將人體分解得淋漓盡致,如果真有一個有別于其它結構的經絡結構存在,是不可能不被發現的。在運用如此尖端的高科技手段之后仍然沒有找到經絡的物質實體,只能說明這是一個觀察視角的問題。也就是說,西醫重在分析人體的組織結構,從分析還原的角度看問題,而經絡恰是在這一角度所看不到的。那么,現代人用最為精密的儀器也未能找到的經絡,中國古人又是怎樣發現的呢?關鍵在于,古人是通過直觀體驗,用比類取象的方式來認識世界,而從無應用解剖手段,進行分析還原的習慣。中醫學理論即是在極其簡單的解剖基礎上通過觀物取象的方法建立起來的龐大的體系,重在研究物質結構之上的各種生命活動的綜合表象,中醫學理論的內容是以各種各樣通過直觀體驗所得之“象”為核心的。古人對經絡運行的認識,可能是長期針灸實踐的積累,也不排除出自修行內煉的體驗的可能,但都是從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象上把握人體的結果。當然,表象與結構之間是有差別的,不能機械地一一對應,更不能由表象推斷出新的結構或物質。轉貼于
值得指出的是,中國古典哲學是中醫學形成的基礎。中國古代哲學的天人相應觀念及對整體觀、運動觀的強調幾乎滲透到中醫學的每一層面,同樣也指導著經絡學說的形成。而現代科學及西醫學是不具備這一基礎的,所以,在其領域中既發現不了經絡,更找不到物質意義上的經絡。
綜上所述,用西醫的觀點(即現代科學的觀點)看經絡,想找出物質實體上有別于其它組織器官的經絡是不可能的,任何這種嘗試都將是徒勞的。
2 經絡的本體是經氣
2.1 經絡與氣血的關系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中記載:“黃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氣穴,中氣穴則針游于巷。”《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記載:“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又云:“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都說明其對經絡的描畫即是經氣的運行路線,經絡的本體是經氣。而《靈樞·五音五味》云:“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這一論述似乎正支持了現代人關于“經絡是氣血運動的通道”的論點,然而,仔細考察一下便會發現其似是而非之處。上文已經指出,經絡不可能是一“通道”,這里重點談談經絡與氣血的關系。此處的氣血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氣血,并非指經絡之中既有氣的循行,又有血的循行。《太素·任脈》中楊上善注道:“手足少陰太陽多血少氣,以陰多陽少也。手足厥陰少陽多氣少血,以陽多陰少也。手足太陰陽明多血氣,以陰陽俱多故也。”《靈樞集注·五音五味》中張志聰注道:“此復論人道之歸于天道也。青、黃、赤、白、黑,五音五行之色也。赤主夏而黃主長夏,故黃赤者多熱氣,熱氣者陽氣也。青主春而白主秋,故青白者少熱氣也。黑主冬令之水,而陽氣深藏,故多血而少氣也。三陰三陽者,乃天之六氣,亦合于四時。”二人均以陰陽釋氣血,是很有見地的。
我們認為,要對經絡氣血多少的描述進行正確的理解,就必須對中醫理論中的“氣”有正確的理解。在中醫理論中,氣的含義是人體生命運動的外在表象,不是具體的物質。(這一點將在下文“經氣是人體生命活動之象”中作詳細論述。)而人體生命運動又具有多重特性,包括如精、津、血、脈、營、衛等各方面的生命活動,故《靈樞·決氣》中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在《靈樞·營衛生會》中又有“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即精、氣、津、液、血、脈及營、衛等都是氣之下的范疇,這些名詞在中醫學中絕不僅僅是一個個的實體名稱,它們還代表了生命活動的一定形式或狀態,其外在表象也是氣。這樣就不難理解經絡之氣作為人體生命活動之象,在不同的區域體現著不同的藏腑的運動,故有陰陽特性的不同,即上面所說的氣血多少的不同,而決非指經絡之中既有氣的運行又有血運行。
2.2 營衛之氣的運行形成了經絡
要正確理解經絡,就必須正確理解營衛之氣。目前中醫基礎理論中認為營氣是“行于脈中之氣”,并且,“與血可分不可離,故常常‘營血’并稱。”卻又認為“營氣在脈中運行的具體路線是:營出中焦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也即:既認為營氣行于脈中,又認為其在脈中運行的路線是經絡路線,這顯然有些前后矛盾。并認為衛氣是“運行于脈外之氣”,卻也能隨營氣運行,“只不過營在脈中走,衛在脈外行而已”。[1]我們認為這樣的理解有些不妥。張志聰早在《靈樞集注·營衛生會》卷二中就指出:“夫經言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者,論營衛二氣分陰陽清濁之道路也。……陰陽之道,通變無窮。千古而下,皆凝于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之句,而不會通于全經,以至圣經大意蒙昧久矣。”營氣可以行于脈中,衛氣可以行于脈外,但營衛之氣也可以按經絡運行。根據《靈樞·營氣》記載“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隨,常營無己,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又對營氣的循行描述為:“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說明營氣沿十二經絡依次流注,運行不息。不但如此,《靈樞》還指出衛氣的循行也遵循十二經。《靈樞·衛氣行》對衛氣循行描述為:“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別于目銳眥,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其散者,別于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由此不難看出,營衛之氣的循行路線即是經絡路線,按經絡運行的營衛之氣即是經絡之氣。
2.3 經氣是人體生命活動之象
對于經氣的理解應先從古典哲學中的氣談起。氣是“中國先民們對于自然界云煙等的直接觀察,或對人自身的噓吸等的直接經驗,是象形的直覺思維。”[2]當氣的觀念被引入中國哲學后,便失去其具體的意義,變得抽象起來。《管子·內業》中對氣作了以下描述:“是故此氣,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淵,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山。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意。”說明氣代表的是事物無所不在、微妙至極的運動變化,且“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聲”,即非有形實體。《莊子》則將氣與形區分開來,他說“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 中國古人對世界的認識重在對運動變化的把握,事物的這種永恒而又微妙的運動反映在人腦中,便形成了一個綜合的象。所以,古人是取氣之象來描述世界萬物永恒運動的特性的,這時的氣已經脫離了物質的含義,而只有指象的意義了。
《素問·五運行大論》云:“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當氣這一名詞被引入中醫學之時,同陰陽、五行一樣,僅是取其象的意義。《靈樞·決氣》中岐伯在解釋氣的含義時說“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更為我們描繪出了人體生命運動的生動畫面,而不見絲毫形質可言。而經氣只不過是人體之氣的一種,它同臟腑之氣、營衛之氣等有內涵上的相交之處,但它們是從不同角度來反映人體生命活動的。經氣是從廣泛聯系,循環運動這一角度表現了人體內部的生命活動,反映人體生命活動的某些特征,因而是這一角度上的人體生命運動之象。
綜上所述,經絡不是一個物質系統,它的本體應是不斷運行著的經氣,古人所描畫的經絡循行路線只不過是經氣所表現出的運動軌跡,運動軌跡是不具有實體性的,是經氣的屬性。
3 結論
由以上的論述可知,當我們用現代的方法來研究經絡時,不能認為經絡的循行路線即是經絡,否則無異于以指代月。對經絡的研究應將注意力放在其本體——經氣上。而在中醫學,經氣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綜合之象。用現代方法研究經絡就必須聚焦于這一表象所蘊涵的物質運動。
如此,就產生一個兩種研究視角轉換的問題。很明顯,古人是不會問“經絡的實質是什么”的,而這一問題的提出正說明現代人是站在不同于古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的。二者在思維方式、研究手段、認識途徑、判斷標準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這就如同將中文翻譯成英語,或是將古詩翻譯成白話文,既使翻譯得再精確,也不能再現原有的韻味。所以,翻譯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同樣,對于經絡實質的研究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通過現代科學的分析還原手段所闡釋的經絡還是原來的經絡嗎?這一問題還有待于中醫同道們思考。
參考文獻[1] 印會河,張伯訥.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150.
[2] 張立文.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第一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140
作者簡介:
關鍵詞 經絡 經絡生物電 經絡動力學 能量傳遞
經絡理論是中醫藥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理論。經絡的實質是什么?迄今已有許多種理論學說提出。中國學者馮盛才在經過了多年的系列實驗研究和理論研究后提出,經絡的實質是機體內的纖維狀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質分子內分子間的能量傳遞系統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機體分子的能量吸收轉化儲存傳遞釋放伴隨分子的能量狀態電子云分布狀態及構像構型的不斷的改變,可以測得一定的電位波動。該理論已在本雜志上發表。使用該理論可以合理解釋經絡的各種現象。 依照傳統中醫學理論,經絡是機體氣血運行的通道;現代中醫學觀點認為,經絡可以是多種物質運動形式運行的通路;現代生物物理學研究證明:在機體經絡循行路線上,相對于非經絡部位,有明顯的高電位,高電流,高發光,高發聲及低電阻的特征,在機體體表和深層次經絡循行線上有不斷的電位波動運動著Ⅲ;我們的實驗研究已經證明,經絡生物電的主要成分就是非細胞生物電,這是機體如膠原纖維一樣的纖維狀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質受到種種能量作用所產生的電位波動。本文以經絡的生物電電位波動運動為切入點,以實驗資料為依據以及相關的基礎理論來分析討論推動經絡運動的動力來源種種。 實驗證明:經絡生物電電位波動從不停息,波型不規則,波幅大小不等,波幅值常在微伏級至毫伏級范圍內。究竟是什么引起機體這些不斷的電位波動呢?推動經絡生物電電位波動運動的動力來源是什么?是什么推動著經絡不斷地運行呢? 實驗及理論分析:
本文分別從來源于機體外部動力和機體內部動力兩方面來分析經絡生物電電位波動不斷運動的動力來源。
1 來源于機體外部的動力
來源于機體賴以生活的外界環境中機械力的、電的、化學的、光的能量作用于機體,可為機體經絡生物電電位波動運動等的不斷地運行提供動力來源,推動著經絡的運行。
1.1來源于機體外部的機械力能量作用 外界物體與機體的接觸、摩擦、碰撞、擠壓、牽拉、刺戳等都會對機體纖維狀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質提供機械能,分子會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能量吸收轉化存儲傳遞釋放。分子吸收機械能,轉化成為自己的能量,分子的能量狀態外層電子云狀態構像構型可發生改變,發生能量傳遞,能量釋放,宏觀上可以測得纖維狀蛋白質分子的電位波動。機體外的機械力對機體頻繁作用,分子能量吸收轉化儲存傳遞釋放等過程不斷地發生,為機體經絡生物電電位波動運動的運行不斷地提供動力來源,推動著經絡的運行。
1.2 來源于機體外部電能量作用 來源于機體外的電位電流為機體提供了電能,雷電波,物體摩擦運動產生的靜電動電,通訊電磁波,低頻強電電磁波等不斷地作用機體,產生上述相似作用,推動著經絡的運行。
1.3 來源于機體外部的化學物質能量作用 來源于機體外部的化學物質如氧氣,二氧化碳,水,酸堿,淀粉,脂肪,蛋白質,食物,藥物等為機體生物高分子物質分子提供化學能,推動著經絡的運行。
1.4 來源于機體外部的光量子能量作用 來源于環境中的太陽光、月亮光、火光、燈光,紅外光,紫外光,燃燒著的艾灸條所發出來的光,其它生物動物機體產生的光及各種頻率的反射光等,光能作用于機體,推動著經絡的運行。
2 來源于機體內部的動力
來源于機體內部的機械力的、電的、化學的、光的能量作用于機體,推動著經絡的運行。
2.1來源于機體內部的機械力能量作用 各種肌肉的收縮舒張運動產生的機械能作用于機體,推動著經絡的運行。
2.2 來源于機體內部的電能量作用 各種肌肉神經腺體等細胞產生的細胞生物電,電能作用于機體,推動經絡運行。
機體內除了細胞生物電外還有非細胞生物電,也可以成為推動經絡運行。細胞生物電與非細胞生物電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推動著經絡的運行。
2.3 來源于機體內部的化學能量作用 機體內的許許多多物質的化學能量作用于機體,推動著經絡的運行。
2.4 來源于機體內部的光量子能量作用 機體內部的物質可釋放出來一些光量子,這些光量子可以重新被機體內的另外一些分子吸收發生能量傳遞,推動著經絡的運行。
3 結果
3.1 上述的機體內外各種形式的能量作用于機體,為經絡生物電電位波動運動提供動力學來源,推動著經絡的運行。
3.2 經絡除了生物電電位波動的運動形式外,還有其它多種運動形式。機體內外各種能量同樣會給除經絡生物電電位波動形式以外的其它多種形式的經絡運動提供動力學來源,推動著經絡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