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生態農業的特征范文

生態農業的特征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6 08:27:1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生態農業的特征,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生態農業的特征

篇1

關鍵詞: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

一、生態農業的提出

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為了擺脫困境,先后提出了“有機農業”(美國等)、“生物農業”(西歐各國)、“精久農業”(美英及第三世界國家)、狹義“生態農業”(歐美及亞洲國家)等“替代農業”(Alternative agriculture),以積極探索農業發展的新途徑。經過世界各國的有益實踐,多種“替代農業”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緩解生態危機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因減少或拒絕“石化能”的投入,降低了產出和效益,發展十分緩慢。而“生態農業”汲取了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精華,在不斷提高生產率的同時,保障生物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高效、穩定的新型農業生產體系,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廣義的生態農業可以追溯到相對于“石油農業”的原始農業,系統概念的產生已近百年。最早在歐洲興起于1924年,發起者是德國農學家魯道夫?斯蒂納 (Rudolf Steiner),在他主講的“生物動力農業”課程中最先提出“生態農業”的概念。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生態農業在瑞士、英國和日本得到發展。20世紀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狹義的“生態農業”(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詞最初由美國土壤學家Albrecthe W.于1970年提出。1981年英國農學家Worthington M.將生態農業定義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其中心思想是把農業建立在生態學的基礎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生態農業在歐洲得到國家的補貼支持,世界各國生態農業有了較大發展。

我國農業經過近20年的結構調整與環境資源建設,基本形成了適應國內對農牧產品需求的農業結構。但農業生產仍面臨著諸多問題。如農產品的成本高;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土壤中有毒和有害物質含量超標;以水源、地力為核心的資源環境長期超載使用等。致使農業的可持續性受到威脅,農業環境資源短缺與農業系統內資源閑置浪費并存。加入WTO后的我國農業,農牧產品逐漸走向國際市場,但因品質質量不合格屢屢遭遇梗阻。在完全融入國際市場的今天,我國農業如何發揮自己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傳統農業優勢,克服現代農業的弊端,建設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農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

我國學術界對農業發展道路的討論開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0年,全國農業生態經濟學術討論會在銀川召開。在會上我國第一次使用了“生態農業”一詞。當時的國家環保局局長曲格平指出:中國的生態農業建設不僅要發展農業,還要以全面提高鄉村環境質量為目標。此后,各種關于生態農業的研究成果相繼發表,這些研究推動和促進了生態農業建設全面展開。

二、生態農業的內涵

美國土壤學家W. Albreche于1970年首次提出“生態農業”(Ecological Agriculture)的概念之后的1981年,英國農學家Worthington M.將生態農業定義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其中心思想是把農業建立在生態學的基礎上。此后,各國學者對狹義生態農業做出多種不同的解釋。

國內學者關于生態農業的涵義的闡述也有多種。我國著名農業經濟管理和生態學家葉謙吉先生在其專著《生態農業?農業的未來》(1988年)中對生態農業概念作了概括:“生態農業就是從系統的思想出發,按照生態學原理、經濟學原理、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的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以期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簡單地說,就是遵循生態經濟學規律進行經營和管理的集約化農業體系。”

我國著名生態學家、環境學家和生物學家馬世駿教授在其專著《中國的農業生態工程》(1987年)中指出:“生態農業是生態工程在農業上的應用,它運用生態系統的生物共生和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結合系統工程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根據當地自然資源,合理組合農、林、牧、漁、加工等比例,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結合的農業生產體系”。

中國國家環境監測總站的概括是:“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系統工程方法,把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和社會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規劃和組織實施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它以發展農業為出發點,按照整體、協調的原則,實行農林水、牧副漁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并使各業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的多層次利用和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生態農業建設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第一,生態農業是協調我國人口、資源和環境關系,解決需求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是我國發展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的指導原則;第二,生態農業是對農業和農村發展做整體和長遠考慮的一項系統工程;第三,生態農業是一套按照生態農業工程原理組裝起來的,促進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的實用技術體系”。

綜合國內學者的闡述,我國生態農業的定義應當為:“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系統工程學、現代管理學、現代農業理論和系統科學的方法,把現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優化配置土地空間、生物資源、現代技術和時間序列,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融合為一體,促進系統結構優化、功能完善、效益持續,最終形成區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設、專業化生產,并建立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和產供銷一條龍、農工商一體化的多層面鏈式復合農業產業經營體系,是天、地、人和諧的農業生產模式”。

綜合各種觀點,生態農業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現代食物觀念引導下,確保國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進一步依靠科技進步,以繼承中國傳統農業技術精華和吸收現代高新科技相結合;三是以科技和勞動力密集相結合為主,逐步發展成技術、資金密集型的農業現代化生產體系;四是注重保護資源和農村生態環境;五是重視提高農民素質和普及科技成果應用;六是切實保證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七是發展多種經營模式、多種生產類型、多層次的農業經濟結構,有利引導集約化生產和農村適度規模經營;八是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牧漁,種養加、貿工農有機結合,把農業和農村發展聯系在一起,推動農業向產業化、社會化、商品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

三、我國生態農業的特征

生態農業建設較以往的農業系統有以下的優勢:一是通過建立合乎生態原則的生產系統,達到對能源、資源和勞動力的有效運用,解決糧食供應,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從而發展高效農業;二是通過建立更全面的土地利用和規劃系統,使發展的程度和速度不至于超越資源的承載能力,自然資源不會消耗過量,保護環境不致退化,確保農業發展的可持續;三是農民收入增加,生活環境得到改善,達到協調發展農村經濟的目的。因為生態農業建設具備這些優點,所以便成了現今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80年代初就提出了自己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即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我國的生態農業是繼傳統農業、石油農業之后,在我國具體條件產生的一種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農業模式,它既吸收了我國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精華,也不拒絕化肥、農藥的適度投入,它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使生態系統保持適度的物質循環強度和能流通量,實現高產出、高效益、少污染。它強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綜合協同提高,使農業生產與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環境的有效保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我國的農業、農村納入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軌道。我國的生態農業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以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為目標,以大農業為出發點,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建立的具有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是較為完整的可持續農業理論與技術體系。其主要特征有:

(1)綜合性。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2)多樣性。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3)高效性。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的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4)持續性。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王建革.“三料”危機:華北平原神態農業特點分析[J].古今農業,1999,3:42-51.

[2]姚學會.北方灌區節水農業發展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農學通訊,2005,9:403-406.

篇2

內容摘要:農業的生態化回歸是人類進入生態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然而生態農業以生態功能為核心的多功能性使其具有公共物品特征,難以避免市場失靈,使其功能拓展受阻,需要政府在宣傳引導、制度建設、資金投入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護。

關鍵詞:生態需求 公共物品 政策需求 政府責任

農業的生態化回歸是人類進入生態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然而生態農業所具有的社會功能、文化功能,特別是生態功能都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市場無法體現其完整價值,其功能拓展必然受阻,由此產生了對政府政策的需求及政府責任問題。

社會需求的演進與農業功能的拓展

一般而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的經濟功能不斷弱化,而其非經濟功能特別是生態功能則不斷強化。

(一)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分析

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生態需求已成為一種基本的社會需求,這是農業生態功能拓展及生態農業發展的歷史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現代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科學技術的飛躍進步,人口的迅猛增加,人類消費的極大增長,使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需求日益擴大。而這種需求的實現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的基礎之上的,使現代經濟社會出現資源短缺乃至瀕臨枯竭;同時人類又將自己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廢物還給自然界,超過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吸收和凈化能力的限度,使現代經濟社會出現環境污染乃至環境危機:這兩種生態現象使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需求正在急劇增長,成為現代經濟社會中人的基本需求。

另外,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生產過程以體力勞動為主轉變為以智力勞動為主。這種變化雖然相對減少了人體筋肉的能量消耗,卻增加了勞動者神經能量的消耗,而這種消耗的補償不僅要豐富多樣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而且還要有優美健全的生態環境,人們越來越需要同作為體力和智力恢復與發展源泉的生物界交往,人們對安靜休息、愉快旅游和接觸大自然的需要就大為增長。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實際上生活在一種脫離自然環境而過分依賴人造的生活環境中,這種傾向對人的體力和智力充分發展很不利。因此,通過生態農業的發展創造一個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人類本性的良好生態文化環境,已比以往歷史時期更加重要。

篇3

關鍵詞:生態農業;現代農業;激勵機制

一、生態農業內涵與特征

1971年美國土壤學家沃•艾伯奇首次提出生態農業的概念,1981年英國農學家沃•克•沃辛頓進一步明確定義生態農業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1]。1980年我國學者葉謙吉對生態農業定義為“從系統思想出發,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以期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2]??梢姡l展生態農業,目標是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目的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手段是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其特征如下:

(一)生態農業具有生態性與可持續性

生態農業以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目標,提倡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注重農業生產的生態性、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良性循環,使農業生產走上生態、持續、協調發展的軌道。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改良土地,降低農村水資源污染程度,能有效減緩現代農業生產帶來的農業、農村自然生態環境惡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

(二)生態農業具有綜合性與高效性

生態農業以大農業為出發點,強調農業生產的整體性、協調性、循環性、再生性,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相互協調和全面發展,具有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特征。生態農業通過物質能量循環,實現了廢棄物的轉化再利用,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實現了農業生產的高產出、高效益、少污染。

(三)生態農業具有地域性與多樣性

農業生產表現出一定的地域和多樣性,主要由地域自然環境、資源稟賦、氣候條件等因素決定的。生態農業是在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精華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現代農業形式,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多樣性特征?,F階段,我國在生態農業發展中,各地立足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優勢,發展了適合本地域特色的各種類型的生態農業模式,體現了生態農業的區域性與多樣性。

(四)生態農業具有外部性

就生態農業生產過程看,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技術、生態農業產品都具有準公共產品的屬性,具有外部性特征。其外部性體現在農業生產者利用生態農業技術發展農業,具有降低水土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同時還體現在綠色、有機、健康的生態農產品對人類健康的貢獻。另外,農戶最初采用新品種和新技術是對生態農業技術的一種推廣,但采用新技術投資無法從其他農戶那里取得補償,又無法限制其他農戶模仿性消費,因為一旦推廣就可以被許多農戶同時消費,且每增加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

二、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我國生態農業建設經過近30年的探索和發展,其范圍不斷擴大,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與技術不斷提升。2009年駱世明將生態農業分為景觀模式、循環模式、立體模式、食物鏈模式和品種搭配模式等5種生態農業模式類,在此基礎上將每一種生態農業模式類再劃分為若干個生態農業模式型。2002年,農業部在全國范圍遴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十大類型生態農業模式,并建立示范基地進行推廣。近年來,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從生示范縣逐漸擴大到生態農業建設示范市,建立了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縣100多個、省級生態農業示范縣500多個、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生態農業試點達2000多個。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者對綠色、有機農產品需求的增加,生態農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生態優勢將越來越多的轉化為經濟優勢。

三、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現實困境

(一)激勵和補償機制缺失,影響了生態農業推廣普及

生態農業實質上是勞動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生態農業農民投入的勞動量大,投入技術多、成本相對較高、風險也大。而生態農產品具有外部性特征,生態農產品定價過高,消費者需求不足,難于銷售,只能采取略高于傳統農產品價格,即生態農產品優質不優價,導致農戶獲取的經濟效益低。由于我國農產品價格機制的缺陷,使得農戶生產生態農業產品獲得的個人福利小于生態農業產品對于全社會提供的福利,使農戶發展生態農業的外部正性沒有體現。另外,我國發展生態農業政策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補償機制,彌補農戶外部正收益,同時也缺乏一定的激勵機制,使得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無法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削弱了農民普及和發展生態農業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社會化小農生產,限制了生態農業發展

我國農業生產模式是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小農生產,徐勇、鄧大才、劉金海等學者針對現代農業生產特點及農民演進特征提出了“社會化小農”,并認為“社會化小農”作為現代社會農民演進的新形式,具有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和決策化特征,是生態農業發展的主體。“社會化小農”在農業生產中的社會化生產決策的基本前提是獲取更多經濟利益,一般根據自身經驗進行分散性和獨立性生產決策,這種家庭經營為主的小農生產“小規?!⊥度搿睂е隆暗彤a出—低效益”,致使農民從事生態農業生產所獲取收入達不到他們所期望的經濟效益,影響了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吧鐣∞r”分散經營農業生產方式限制了生態農業發展。

(三)“均田制”土地制度,阻礙了生態農業規模化經營

從綜合性與高效性的角度看,只有在一定大的區域范圍內,生態農業的生態系統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功能和效益,即發展生態農業要規模化。我國農業生產耕地面積按人均比例平均分配的,受這種“均田制”土地制度的影響,我國農戶平均耕地面積僅有0.4hm,且耕地面積呈進一步縮小趨勢。同時,農用耕地按“均田制”分配時,采取不同質量等級的土地分別進行平均分配,農戶耕地面積被小塊分割,使農戶生產經營極不方便。近年來,有部分農戶通過土地流轉獲得一部分耕地面積,絕大部分仍為小規模生產,這種以農戶為單位小塊分割農田的生產經營方式限制了生態農業的發展和規?;ㄔO,使我國生態農業發展仍處于小規模的、零星的、低層次的狀態。

(四)現代農業技術“新式粗放式”應用,進一步污染農業生態環境

從生態和可持續角度看,生態農業倡導農戶在生產過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農藥等物質,關鍵是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傳統農業技術推廣主要指蔬菜的新式育苗、農作物的新品種采用及農業機械化使用,以提高農業產出。農業生產種植采用家禽肥料+化肥,主要采用人工方式種植、除草、收割;農業蟲災泛濫采用大量人工投入治蟲。現代農業生產整個過程都融合了現代農業科技技術,采用“新式粗放式”方式。大棚蔬菜從種子選擇到菜苗孕育,再到蔬菜采摘,多采用先進現代農業技術,同時在整個過程都有價格較低的高倍農藥被使用,致使蔬菜幾乎見不到一個蟲洞;農作物種植除草工作只需要一袋高劑量除草劑就能解決,整個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根本不需要人工除草。農業生產中這種過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壤退化、土地及水資源污染嚴重,使得原本脆弱不堪的農田生態環境更加難以為繼。顯然,現代農業技術“新式粗放式”推廣應用,進一步污染農業生態環境,與生態農業發展要求相去甚遠。

四、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對策

(一)建立發展生態農業的激勵和補償機制

生態農業的效益包括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通過市場機制只能實現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現階段我國生態農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要實現經濟、生態效益,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應建立發展生態農業的補償和激勵機制。一是制定和完善生態農業財政補償政策及相互配套措施。建立生態建設專項基金,實施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生態農業在稅收、金融等政策上傾斜。同時,地方政府實行配套資金支持等。二是建立發展生態農業的利益誘導機制,通過利益驅動使農業生產者積極主動發展生態農業。加大對有利于生態農業建設行為進行資金補貼和技術扶助,如良種補貼,綠色、無公害種植補貼,同時加大技術部門在技術上的免費指導和服務。

(二)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分配及產權制度

依據生態農業特征,發展生態農業的農田土地一般生產經營周期期限比較長、投資成本較大、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市場風險較大。因此,為了鼓勵農戶發展生態農業,鼓勵其增加農業資源投入、積極主動采用生態農業新技術,政府應適當延長生態農業戶的土地經營承包期,為此,一要盡快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使生態農戶對土地的使用權拓展到實際上的占有權,即農戶在土地承包期限內,對其所承包土地有實際上使用、占用、收益和處置權,集體只是保留法律上的最終歸屬權。二是農村農用耕地按“均田制”分配時,推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通過土地產權制度的完善,穩定土地使用權,延長農戶對土地投入的利用效率,從而有利于促進生態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三)加大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力度,強化生態理念

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一方面要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另一方面要強化農戶的生態理念。一是加大生態農業技術及生態理念宣傳。利用互聯網、電視進行宣傳農業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對生態環境及人類健康產生的危害。二是推廣新農藥和綠色有機肥。鼓勵引導企業充分利用畜禽糞便生產商品有機肥,鼓勵廣大農民使用商品有機肥,具有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藥,大幅度減少農藥的濫用和亂用。三是加大生態農業科技培訓力度。政府牽頭組織各類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對農業科學技術的接受能力,鼓勵科技人才推廣生態農業實用技術,引導農戶采用農業科技新技術、新成果來提高生態農業及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場競爭力,促進生態農業持續發展。

(四)通過生態農業示范基地,推廣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具區域性與多樣性特征,我國區域差異性大,各地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資源狀況不一致,各地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條件選擇“最佳”生態農業模式,并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基地進行推廣應用。一是加強生態農業試點示范建設,利用生態農業建設基地,建立生態農業模式并形成配套技術,為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奠定基礎。二是繼續堅持已經開展的生態農業試點縣建設。遴選出生態農業模式好,配套技術先進的示范基地,通過以點帶面方式,由“縣—市—省”的方法進行推廣,直至推廣到全國。三是鼓勵企業自建生態農業基地。引導和鼓勵有實力的企業依托“企業+基地+農戶”的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帶動農戶實現生態化種植養殖,使自己有穩固的基地和農戶群,并實現已有非生態型農業基地向生態型農業基地轉變。

參考文獻:

[1]劉秀艷,王麗靜.再論生態農業的內涵及特征[J].中國市場,2008(1):108.

[2]鄭軍,史建民.我國生態農業研究述評[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07(1):93.

[3]張燕.我國發展生態農業保障制度研究[J].農村經濟,2010(5):103-105.

[4]駱世明.論生態農業模式的基本類型[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9(3):406-409.

[5]黎振強,楊新榮.生態農業投入產出的經濟利益誘導機制研究[J].經濟問題,2014(12):104-109.

篇4

引言

目前生態農業旅游得到了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充分重視,同時在市場導向下已經進入了穩定發展階段。但盡管如此依然存在部分問題給生態農業旅游深入發展帶來了影響。從長遠角度來看生態農業旅游將是旅游行業的重要支撐點,因此必然需要采取相關完善措施對整個生態農業旅游體系進行完善,進行針對性規劃,以期農業生態旅游帶來更為理想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一、當前生態農業旅游現狀分析

我國農業生態旅游主要以觀光、休閑為主,多數農業生態旅游都體現了“農家樂”特色,因此整體上來看我國大部分生態農業旅游都以觀光為主。在農業生態旅游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生態旅游與旅游產業也出現了融合態勢,這種情況下使得農業生態旅游逐漸形成了一條具有一定覆蓋面的產業鏈,在這種旅游模式導向下推動了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同時可創造一定利潤或價值農業生態旅游促進了地區景點建設,而地區景點建設又推動了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兩者產生了相輔相成的作用。從生態農業旅游分布來看,多集中于某些區域,從側面反映了生態農業旅游覆蓋面并不平衡。

二、當前生態農業旅游問題分析

(一)政府調控有待完善

對于生態農業旅游發展而言政府調控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從現狀來看政府調控工作顯然有待完善。很多地區出現了重復建設的情況,很大程度上生態農業旅游項目是民間自發組建構成,這使得項目雷同情況嚴重,無法彰顯生態農業旅游的特征化元素,因此無法吸引旅客。在基礎建設上無法與旅游需求達成匹配,例如交通設施、公共設施等建設都不夠到位使得生態農業旅游發展出現了阻滯。在政策制度方面還存在漏洞,另外在執行力方面力度還不夠。

(二)市場競爭不夠規范

盡管生態農業旅游在我國發展已經有20年以上歷史,但整體市場氛圍并不樂觀。首先生態農業旅游涵蓋范圍較大,不僅僅涉及到農業、同時還涉及到旅游、建設、水利等多方面。但是相關部門并未制定有效的政策進行管理,這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場紊亂。與此同時部分項目之間表現出了較為嚴重的矛盾,出現了不正當競爭,項目內容沒有深度,過于膚淺。歸根揭底還是因為市場管理不夠規范導致。

(三)產業缺乏特色

生態農業旅游呈現了獨立性屬性,因此應該突出其農業特色,將風格化元素、休閑化元素、以及鄉土氣息展現出來。但很多項目過分依賴于旅游景區效應,無法獨立自主運營即不能生成特征性元素來吸引客戶,也就是說無法生成具有特征性的產品,這也就導致客戶源不夠穩定,無法產出穩定效益。

三、完善生態農業旅游對策探討

(一)加強政府調控作用

若要促進生態農業旅游發展必然需要強化政府調控作用,以政府作為引導對整個行業進行細致化、科學化規劃從而促使行業發展。政府可吸引外來資金發展區域經濟,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使生態農業旅游獲取足夠的資源使自身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建立審批申報制度促使項目規劃完善化,降低項目開發的隨意性與滿目性。擴大旅游宣傳,借助各方媒體或媒介來吸引客戶,做好宏觀管理工作。對硬件設施及軟環境進行完善,為生態農業旅游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氛圍及商業氛圍。

(二)完善市場機制

為促使生態農業旅游能夠保持健康的發展狀態則需要對市場進行完善化管理,保持市場處于穩定運行態并保證市場秩序。以市場為依托給生態農業旅游創造發展機遇。市場的規范可以促使產業良性競爭,這對于產業整體前進將帶來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生態農業旅游能夠與其他產業相互結合,從而形成一個商業聯盟,達到共贏目的。

(三)發掘產業亮點

發掘產業亮點將科學技術充分運用其中。生態農業旅游核心部分在于它的生態性,如果需要發掘出產業亮點就必然需要提升產業中的技術含量。例如可將新型生物工程材料應用于農業上或將新型種植技術引進至生態農莊等,使得生態農業旅游朝著產品化發展,以產品的形式向外界推廣。通過打造具有特色的產品將產業中的亮點發掘出來,來吸引更多的客戶。

四、結語

篇5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技術;技術推廣

1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的意義

認識到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意義,是樹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意識,激發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動機,產生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行為的前提與基礎。對此,在發展生態農業、進行相關技術推廣時,需要全面了解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意義。由生態農業的內涵與特征可知: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在已有農業建設經驗基礎上,利用先進科學技術與現代化管理方法,能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質高效農業。生態農業要求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將現代農業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有機結合;將糧食生產與林業、漁業、畜牧業等有機結合;將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有機結合,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實現資源開發、能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因此,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生態農業具備綜合性、高效性、持續性、地區性和多樣性等特征。對此,有必要進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創新,構建適應于發展生態農業的技術推廣體系,改善傳統農業技術推廣的不足。由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分析可知:相對于生態農業發展速度而言,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滯后性,主要表現為推廣體系不完善、推廣方式單一、推廣人才匱乏、推廣資源配置不合理、推廣體系建設投入力度不夠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制約了我國生態農業的建設與發展。對此,有必要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研究指導實踐,加快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我國生態農業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2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的要求

生態農業作為現代化高效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差異性決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具備新要求、新挑戰。對此,在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時,需要全面了解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要求,從而能夠確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原則與建設方向?;诮涷灇w納與總結,生態農業技術推廣要求具體表現如下。

2.1注重地域差異性分析

地域不同,生態農業構成要素不同,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農業技術、農業信息、農業資源也不同。這就需要我國在進行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時,能夠立足地域差異,包括區域地形差異、區域土壤差異、區域氣候差異、農區種植物差異、區域農民職業素養差異等,針對性地推廣農業技術。

2.2強調“授人以漁”

生態農業的綜合性、多樣性、持續性等特征,決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重心不僅僅在于現代化農業技術、農業生產設備的宣傳與推廣,更在于讓農民知道生態農業的內涵與發展意義,掌握發展生態農業的關鍵技術。如能夠根據生態規律進行農作物種植;能夠與農副產品加工商、銷售商建立合作關系,自主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能夠自覺引入先進生產理論、田間管理技術進行生產模式創新等。

2.3要求政府主導,關注綜合效益的提升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公益性決定在技術推廣體系構建過程中,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為技術推廣提供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與此同時,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僅需要具備計劃價值,也需要具備市場價值,能夠推動農業經濟化、市場化、社會化、生態化發展。

3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策略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決定著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需要從多層面入手落實體系構建策略。首先,根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要求,結合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實際情況,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建設,由機構專業人員負責生態農業技術的宣傳、推廣、教育、培訓、指導與服務。其次,借助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搭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數據庫,設置信息交互平臺,將技術咨詢、技術指導、技術宣傳、技術服務等有機結合,為農業生產者、銷售者、技術研究人員、技術推廣人員等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此外,根據地方實際情況,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在經驗借鑒的基礎上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計劃,明確技術推廣目標、方向、內容、要求、職責和權利等。另外,構建完善的培訓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豐富體系內容,完善體系結構,激發工作人員參與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升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綜合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canopen永久| 亚洲AV香蕉一区区二区三区 | 要灬要灬再深点受不了好舒服 | 国产精品天天干| rh男男车车的车车免费网站| 日产精品1区至六区有限公司| 亚州免费一级毛片| 欧美日韩亚洲第一页| 人妻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了| 美女被网站大全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短视频| h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色a在线观看| gay精牛cum|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波多野结衣免费一区视频| 天天影视综合色| 中文字幕在线久热精品| 日本高清天码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污污动漫在线看| 免费播放春色aⅴ视频| 美女被羞羞在线观看| 国产丰满麻豆vⅰde0sex| 成人自拍视频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不卡| 不卡无码人妻一区三区音频 | 日本道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欧美www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波多野结衣porn|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人人| 精品一区二区高清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老阿姨哔哩哔哩b站肉片茄子芒果 老阿姨哔哩哔哩b站肉片茄子芒果 | 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h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