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6 08:28:1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航天電子技術,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字: 鋁基板; 預熱板; 手工焊接; 熱補償
中圖分類號: TN710?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5)06?0039?02
Research on welding technology for super thick aluminum substrate
TAN Xiao?peng
(Xi’an Institute of Navigation Technology, CETC, Xi’an 710068, China)
Abstract: The super thick aluminum substrate is a kind of special printed?circuit board, which has good performance in size stability and heat conduction, and has been gradual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military equipment and high?tech civil product, but its good heat conduction brought about difficulty of welding. It means that the manual welding under the limitation of electric iron temperature (280~320℃) prescribed by the military standard, is unable to complete the welding. A new type of heating mode is adopted in the welding process to compensate heat loss of aluminum substrate, find the best process parameters by means of technological test, and solve the welding problem.
Keywords: aluminum substrate; preheat equipment; manual soldering; thermal compensation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產品的多功能、高可靠性已成為必然趨勢。鋁基板就是以其優異的導熱性、機械加工性和尺寸穩定性以及電氣性能滿足一些大功率、高可靠的設備需要。特別是厚度大于4 mm的超厚鋁基印制板,近年來成為金屬印制板發展的一個新亮點,逐漸被應用于軍用設備。我單位從事電子產品生產,超厚鋁基板的電裝已經很普遍,而國軍標《航天電子電氣產品焊接通用技術要求》QJ3011?98規定“手工焊接溫度一般應設定在260~300 ℃”;《航天電子電氣產品手工焊接工藝技術要求》QJ3117?99規定“烙鐵頭部溫度為280 ℃,任何情況下不得超過320 ℃”,在滿足國軍標焊接溫度260~320 ℃的前提下,采用普通的手工焊已經無法完成元器件的焊接。對此,需要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實驗來解決生產中這一難題。
1 原因分析和解決措施
1.1 原因分析
雙面板、多層板的密度高、功率大,熱量的散發較為困難。常規的FR?4、CEM?3等印制板基材,皆為熱的不良導體,熱量不易散發,而金屬鋁基板解決了普通板材不易散熱的問題。正是由于金屬鋁基板散熱快的這一特性,導致烙鐵在焊接過程中局部熱損失快,其實際的焊接溫度已遠遠低于烙鐵的設置溫度,焊錫熔化后無法充分流動進行焊接,形成冷焊,而帶有大面積接地的鋁基板焊盤更加難易焊接,如圖1所示。
<E:\王芳\現代電子技術201506\現代電子技術15年38卷第6期\Image\16t1.tif>
圖1 鋁基板
1.2 解決措施
由于在焊接過程中的熱損失,操作人員不得不調高烙鐵焊接溫度至400 ℃左右,而長時間的高溫加熱勢必對鋁基板和元器件造成損害,要解決鋁基板在焊接時的熱損失,則需增加外界環境溫度,補償焊接時損失的熱量,而采取烘箱和預熱板對鋁基板進行加熱均可以增加鋁基板的溫度:
方案一(采用烘箱):經過烘箱加熱后的鋁基板溫度升高,但沒有持續加熱源后鋁基板由于良好的散熱性很快就會回到常溫,所以此方案只適用于很小批量且分布了較少的元器件的鋁基板。
方案二(采用預熱板):采用加熱源不斷的進行加熱,溫度恒定,不用擔心鋁基板溫度下降,且預熱板預熱時間短,啟動速度快,操作更加方便。
經過比較預熱板由于能夠持續加熱等一系列優勢,更加適用于生產現場。
2 工藝試驗
2.1 試驗裝置
(1) 6 mm厚鋁基板,表貼電容,線圈,電阻,濾波器;
(2) Weller WHP3000預熱板;
(3) Weller wx2溫控烙鐵 + Weller wx2 120烙鐵頭、焊錫絲、酒精棉球;
(4) TES?1300數字測溫儀、高溫膠帶。
2.2 溫度測量
首先需要測量預熱板的設置溫度和待加熱鋁基板表面的實際溫度。鋁基板上從上到下,左右對稱選取6點,用高溫膠帶進行測溫儀探點的固定,如圖2所示。
<E:\王芳\現代電子技術201506\現代電子技術15年38卷第6期\Image\16t2.tif>
圖2 測量裝置
預熱板設定溫度從80 ℃開始,將6個點全部測試完畢,間隔20 ℃遞增,如表1所示,當設定溫度到達160 ℃時,鋁基板表面溫度已經達到63.5 ℃左右,操作人員已無法長時間在此情況下焊接,在保證操作人員安全和后期生產可行性的情況下,預熱板的最高溫度只允許設置到140 ℃。
2.3 焊接試驗
由于預熱板的加熱會使鋁基板表面溫度升高,為保證焊接時操作人員的安全,需要將溫控烙鐵調至國軍標規定的溫度上限320 ℃,這樣就能降低預熱板所補償的熱量。首先將鋁基板表面用酒精棉球進行擦洗,增加其可焊性。啟動預熱板,設置溫度從80 ℃開始,由于鋁基板較厚,加熱15 min后到達穩定的溫度,同樣間隔20 ℃遞增開始焊接不同的器件和不同的區域,焊接過程如表2所示。
表1 預熱板設定溫度與印制板表面實際溫度
表2 焊接過程
鋁基板上普通的焊點預熱板設置在100 ℃即可完成焊接,而帶有大面積接地的焊盤焊接過程中熱量損失更快,需要繼續補償溫度,從表2試驗過程得到,預熱板需要將溫度調高至120~140 ℃才可以完成器件的焊接,而120 ℃時的鋁基板表面溫度為46.5 ℃,對操作人員來說是更加安全的溫度。圖3是在符合國軍標焊接溫度的前提下試驗焊接的鋁基板。
<E:\王芳\現代電子技術201506\現代電子技術15年38卷第6期\Image\16t3.tif>
圖3 鋁基板器件焊接
3 結 語
鋁基板由于具有良好的散熱性至使焊接需要更高的溫度,對于鋁基板上普通的焊盤不使用預熱板的情況下要完成焊接,溫度一般在360~370 ℃,而鋁基板上有接地點或者大面積接地點的區域,烙鐵的焊接溫度往往需要設置在400 ℃左右才能完成焊接,高溫度的焊接是烙鐵頭給印制板局部加熱,使烙鐵損失后的溫度能保證焊錫流動來保證焊接。而預熱板采用整體加熱,補償40~50 ℃即可,通過表1和試驗得知,采用預熱板完成鋁基板焊接,預熱板的設置溫度在100~120 ℃即可。
參考文獻
[1] 楊維生.鋁基印制電路板制造工藝研究[J].印制電路信息,2004(6):39?42.
[2] 魏鋒.雙面鋁基板的層壓工藝[J].印制電路信息,2004(6):43?44.
[3] 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QJ3117?1999 航天電子電氣產品手工焊接工藝要求[S].北京: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1999.
[4] 國防科學工業技術委員會.QJ3011?1998航天電子電氣產品焊接通用技術要求[S].北京:中國航天標準化研究所,1998.
煙臺,古時“烽火臺”。明朝洪武初年,為防備倭寇犯境,當地民在臨海北山設立狼煙墩臺,發現敵情后晝則升煙、夜則舉火作為報警信號,簡稱“煙臺”。歲月更迭,滄桑巨變。煙臺已經發展成為山東半島東北部、環渤海經濟圈重要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山東航天電子技術研究所,就座落在這里。
山東航天電子技術研究所,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要研制單位之一,先后參與我國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天宮一號、天宮二號等航天工程型號的研制任務,為確保航天員生命安全和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發揮重要作用,榮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集體”。研制設備涉及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熱控、數據管理、乘員服務、測控、結構機構等系統。在神舟七號任務中公司承擔航天員出艙通信子系統和艙外航天服中70%電子設備研制工作。在天宮一號任務中,公司承擔了醫監醫保、儀表照明、空間實驗等相關設備研制任務。天宮二號飛行器研制方面,承擔空間實驗室熱控、數管、儀表照明、空間技術試驗、環控生保、醫監醫保、測控通信等系統60余臺套產品研制任務。在載人航天任務中,承擔的研制任務由最初的測控領域,到飛船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熱控、數據管理、乘員服務、測控、結構機構等多個領域,并逐步拓展到艙外通信、航天服電子設備、醫監醫保、儀表照明、空間實驗等領域。
飛船發射前的遠程體檢
――發射場測試無線轉發系統
飛船發射前需要與火箭對接組裝,然后,進行綜合體檢才能發射升空。此前,航天器與發射火箭都是在總裝廠房組裝后進行水平測試,在發射架豎起來后再次測試,如有問題就要再放倒拖回廠房維修。
從神舟一號飛船發射起,我國開始采用國際上先進的“三垂一遠”模式,即實現航天器與火箭垂直組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和遠程測試。在此過程中,火箭保持一個姿態不動,只要通過測試,運轉過程不會有任何改變。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模式則最大限度保持了火箭和飛船的狀態不變,極大地提高了測試發射可靠性和安全性。“三垂一遠”測試發射模式為世界領先水平。研究所研制的“飛船發射場測試無線轉發系統”為實現“三垂一遠”提供技術保證。系統中所采用的增益自調節、信道自分配、天線自跟蹤等技術,都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隨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逐步深入,系統中增加了海事衛星、中繼衛星、GPS/GLONASS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作為飛船定位通信的輔助措施,神舟系列完成了國內在軌航天器首次使用這些衛星系統,為后續航天器定位通信提供了更多選擇。遠距離測試無線轉發系統安裝于北京航天城和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先后參加了我國載人工程歷次神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并圓滿完成了任務。
太空行走的保障――航天員出艙通信子系統
在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研究所承擔航天員出艙通信子系統和航天服專項70%電子設備技術攻關研制任務。其中,航天員出艙通信子系統是在航天員進行出艙活動試驗時用于出艙活動航天員與輔助出艙航天員、艙內航天員與地面人員間進行語音通話和數據通信的設備。航天員出艙活動通信系統由通信天線、通信處理器及艙外航天服遙測通信機組成,實現艙內外航天員之間、艙內外航天員與地面人員之間語音通信及艙內外航天員遙測參數下傳。該系統首次采用空間CDMA移動通信技術,實現空間近場復雜環境下的可靠無線語音數據通信。
在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中,研究所技術領域已經拓展到醫監醫保和空間試驗領域,涉及領域廣、工作接口多、技術難度大,挑戰更加嚴峻。包括用于航天員監測飛船運行情況、顯示交會對接信息、接受地面郵件的儀表控制器;在交會對接中使用的主動標志“天宮一號”目標標志器;用于空間醫學實驗的失重生理效應裝置Ⅰ和失重生理效應裝置Ⅱ(細胞培養裝置)、無創心功能測量儀,以及被稱為“太空冰箱”的醫用冷儲箱等。
失重生理效應試驗控制――航天醫學空間實驗設備
人一旦進入失重環境,身體發生各種變化,會產生諸多的不適應,這些變化被稱為失重生理效應。在神舟九號任務中,航天員在空中進行了多項失重生理效應,用以研究人體在太空中會發生的變化,以便研究克服太空生活對人體帶來的不良影響。其中包括513所研制的用于研究腦血流、腦點、眼動的失重生理效應實驗裝置Ⅰ和進行細胞培養的失重生理效應實驗裝置Ⅱ,以及試驗控制單元等設備。
在太空環境中,航天員的血液會重新分配,下肢血量減小,頭部血量增多,航天員的收縮壓將升高,平均動脈壓升高,靜脈壓也上升,舒張壓則下降。這些失重效應會使得航天員的流體靜壓梯度消失,找不著方向感,所以在失重環境中,大多數航天員通常會發生前庭植物神經反應,引起航天運動病和空間定向障礙,出現惡心、嘔吐、面色蒼白、暈眩等現象,從而影響航天員的工作能力。為了研究航天飛行對人體的前庭眼動、心血管及腦高級功能影響,同步檢測動脈脈搏波、靜脈脈搏、腦電和眼動,在天宮一號,我國首次研究了一種微重力環境下進行的系統(人體)生理學研究實驗航天醫學空間實驗設備,這就是失重生理效應實驗裝置Ⅰ。
失重生理效應實驗裝置Ⅱ是我國研制的第一個正式上天的全自動細胞培養裝置。設備由失重生理效應實驗裝置Ⅱ本體和細胞培養子模塊兩部分組成,失重生理效應實驗裝置Ⅱ本體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細胞培養子模塊跟隨神九發射,由宇航員攜帶進入天宮一號并安裝在失重生理效應實驗裝置Ⅱ本體中開展醫學細胞培養實驗。失重生理效應實驗裝置Ⅱ用于進行失重生理效應防護的細胞機制研究,主要功能是在空間飛行時提供維持細胞正常生長的環境,實現細胞的培養和固定,采集部分細胞生長圖像及生長環境參數;目的在于探索討論失重條件下,細胞因子對細胞的調節作用,將解決細胞培養回路中多種試劑時序加注難題,聚焦微重力對細胞形態、結構、細胞骨架、基因表達和相關功能及其分子機制影響,為針對關鍵的細胞信號分子開發相關的靶標藥物及制定防護措施奠定基礎。
航天員的健身器
――骨丟失對抗儀
在失重環境中,作用于人體腿骨、脊椎骨等承重骨壓力驟減,同時,肌肉運動減少,對骨骼刺激相減弱,骨骼血液供應也相應減少,導致骨質大量脫鈣并經腎臟排出體外,這就是所謂的空間骨丟失。空間骨丟失,是最令航天醫學專家頭疼的航天員健康問題
研究所專門為航天員設計的“健身器”骨丟失對抗儀,也叫“對抗骨質疏松的儀器”,是保證在太空飛行中的航天員身體健康的儀器之一。骨丟失對抗儀通過敲打人體小腿部位相應穴位,刺激骨骼、改善血液循環,對抗骨質疏松,保障骨骼健康。
目前,研究所已利用這項科研成果研制開發出一套民用級保健治療儀器,適用于不同人群。經過試驗,該儀器可促進骨骼合成,有效抑制骨質疏松發生,治療并抑制各種原因引起的骨質疏松癥狀,同時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對消除疲勞有良好輔助作用。航天員的保健員――無創心功能測量儀
科學家通過對航天員的心血管功能測試采用連續、動態和無創記錄動、靜脈波信號的方法,采集左右心功能、體肺循環血液動力學和心血管調節變化數據,開展心血管系統功能的綜合研究。
513所研制的無創心功能監測儀,主要通過無創檢測航天員的每搏血壓、每搏量和血氧飽和度等生理參數,定期監測航天員的身體狀態,被稱為航天員的健康保健員。
當航天員在太空工作生活的時候,地面的工作人員可以通過無創心功能檢測儀在第一時刻了解航天員的身體狀態,航天員可以通過儀器上的指示燈了解儀器的工作狀態。因為每個航天員的生理參數有差別,在地面時,科研人員就根據每個航天員的生理參數對儀器內部的參數進行了標定,航天員操作對應按鍵選擇檢測對象數據錄入,比如按鍵A代表景海鵬,按鍵B代表劉旺,按鍵c代表劉洋。每個航天員必須使用與他相對應的按鍵,以保證測量數據準確、可靠。
衛星工程“最強大腦”
――星載計算機
計算機是一個系統的大腦,衛星飛船也不例外。星載計算機產品作為研究所的“拳頭產品”,已成功應用于我國載人航天、導航、遙感、通信等重點衛星工程上。
在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上,研究所計算機產品應用于熱控、儀表照明、空間技術試驗等分系統,作為“最強大腦”,有力保證了各分系統正常運行。其中,儀表控制器是我國第一款用于航天的PowerPc高性能計算機,是天宮二號目標飛行器儀表照明分系統的核心計算機;熱控分系統控制單元、溫度控制器等設備是飛船“太空空調”的重要組成部分,相當于熱控分系統的神經中樞。
研究所研制的通用計算機是空間技術試驗分系統的核心計算機,為后續空間站維修工作提供在軌驗證和技術積累。
天地對話一線牽――無線話音系統
在天宮二號飛行器上,還搭載513所自主研制的無線話音設備。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平正是全程通過無線話音設備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互動交流,全程40分鐘授課時間,通話質量良好。該系統采用民用通信技術較為成熟的藍牙通信技術,在點對點傳播的基礎上實現航天員間無線通話及航天員與地面通話,并可同時使用無線語音設備進行話音通信,解決了航天員在語音通信中無法在空間實驗室內任意活動,以及在飛船停靠期間航天員在軌道艙無法與地面通話等問題,提高了航天員在軌工作方便性。
為了滿足現代衛星對數傳發射機更高的設計要求,得益于數字調制技術的不斷發展,本文闡述了星用X頻段數傳發射機的一體化、小型化設計,并與傳統數傳發射機設計進行了比較,詳細介紹了X波段雙機一體化、小型化數傳發射機的組成原理、設計方案和實現方法,最后通過和傳統數傳發射機的性能進行比較,并給出了測試結果。
【關鍵詞】數傳發射機 X波段 數字調制
1 概述
隨著中國衛星事業的蓬勃發展和現代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衛星所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星上的空間資源越來越緊張,對包括數傳發射機在內的星上產品設計要求也越來越高。產品設計中,需要綜合實現高可靠性、小型化、輕量化和低功耗的要求。因此,研究高頻段、一體化、小型化的星載數傳發射機設計技術,對我國衛星數傳系統技術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2 數傳發射機設計方案
數傳發射機是衛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衛星星上業務數據向地面傳輸的功能。傳統的衛星數傳發射機,采用“中頻調制+上變頻”設計技術,在變頻環節會產生非線性失真,從而影響產品性能。隨著微波直調以及微波合成技術的發展,本文闡述了采用直接射頻調制技術,實現了X波段一體化、小型化的數傳發射機設計。
X波段一體化、小型化發射機,按照前端輸入時鐘,接收前端輸入的數據進行LDPC編碼,完成電平轉化后直接送入X波段QPSK調制器中進行調制輸出。本地恒溫晶振產生基頻信號,經過65次倍頻器倍頻到X波段,將X波段頻率信號作為QPSK調制的本地載波信號。已調QPSK數據信號,經過匹配微帶板輸出到后級功放后,由天線發射出去,完成數據傳輸。目前方案采用雙機一體化設計,互為工作備份。
X波段一體化、小型化發射機采用QPSK直接調制符合CCSDS技術規范,QPSK調制是目前應用較多的一種調制方式,廣泛用于1.2Gbps以下速率的編碼調制器中。在微波直接調制器的設計中,是兩路BPSK進行合成,載波頻率經過90°功分分成兩路分別與I、Q兩路數據進行BPSK調制,兩路BPSK數據通過0°合成器進行合成輸出。QPSK信號具有頻帶寬,隔離度好和抗干擾強等優點。
設計方案中,微波器件采用微波集成電路模塊,提高了產品設計集成度和可靠性,同時減少了體積和重量。此外,采用了倍頻器直接倍頻技術,不僅避免了傳統倍頻方案帶來的非線性失真,同時改善了發射機輸出的頻譜特性。
3 測試結果
本文設計的X波段一體化、小型化數傳發射機方案,已經成功應用于某衛星型號中,通過數傳發射機的硬件設計、軟件設計和調試后,對產品主要性能指標進行了測試,并與傳統數傳發射機設計進行了比較,測試情況見表1所示。由表可見,測試指標都是符合當初的設計指標的,比傳統的數傳發射機性能指標更加優良。
由表1以及圖2、圖3可以看出,該方案完成了X波段雙機一體化、小型化數傳發射機的設計,實現了一體化、小型化和輕量化的設計目標,相比傳統產品,數傳發射機的調制性能和信道傳輸特性有了較大提升和改進。
4 結論
本文設計的X波段一體化、小型化數傳發射機方案,已經成功應用于某衛星型號中,所設計的數傳發射機,在性能指標上優于傳統產品,在產品重量、體積和功耗等方面獲得了較大提升,對今后星上產品的小型化、輕量化設計工作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姜亞祥,謝春堅.S波段輕、小型化數傳發射機設計[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第十九次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2006,596-600.
[2]張倩,李剛,唐浩.高速數傳X波段發射機的設計與實現[J].空間電子技術,2003(4):52-57.
[3]錢澄.微波.QPSK調制器的性能分析[J].微波與衛星通信.1997,55-59.
作者簡介
李廣才(1980-),男。碩士研究生學歷。現為上海航天電子技術研究所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衛星通信、數傳通信。
關鍵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專業 簡介 發展
中圖分類號: F407 文獻標識碼: A
正是因為電氣工程的發展,才有今天龐大的電力工業,人類才不可逆轉地進入偉大的電氣化時代。人類發展到任何時候也離不開能源,而能源是人類永恒的研究對象,而電能是利用最為方便的能源形式,以電能為研究對象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有著十分強大的生命力。
一、專業內容介紹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涉及電力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電機電器技術信息與網絡控制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諸多領域,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專業范圍主要包括電工基礎理論、電氣裝備制造和應用、電力系統運行和控制三個部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基礎性也決定了它具有很強的學科交叉和融合能力。
培養要求:該專業培養能夠從事與電氣工程有關的系統運行、自動控制、電力電子技術、信息處理、試驗分析、研制開發、經濟管理以及電子與計算機技術應用等領域的“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生主要學習電工技術、電子技術、信息控制、計算機技術等方面較寬廣的工程技術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本專業主要特點是強弱電結合、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相結合、軟件與硬件結合、元件與系統結合,學生受到電工電子、信息控制及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解決電氣工程技術分析與控制技術問題的基本能力。
主干學科: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主要課程:電路原理、電子技術基礎、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電力拖動與控制、計算機技術(語言、軟件基礎、硬件基礎、單片機等)、信號與系統、控制理論等。
電氣工程一般分為電力系統和應用電子(也就是電力電子)。
二、專業發展前景
電氣工程學科涉及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國防及人民生活等各領域,與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等學科交叉滲透,拓寬了電氣工程學科的內涵與外延。隨著科技的發展,電氣工程的學科結構、研究領域、技術領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氣工程愈來愈多地應用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和自動化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內涵也發展演變為強電和弱電結合、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結合、軟件和硬件結合、元件和系統結合。例如“電氣工程”和“電子技術”以及“控制科學”交叉融合產生了“電力電子技術”; “電氣工程”與“材料科學”的交叉融合產生了“超導電工技術”和“納米電工技術”; “ 電氣工程”與“機械工程”及“計算機學科” 的交叉融合產生了“機電一體化”新學科,已形成了以“機械”為主體、電氣工程和計算機控制為技術核心、“機械+電氣+計算機”的有機融合,“機電一體化”技術實際上就是電氣自動化技術高度發展的一個階段的必然產物,它是電氣自動化領域中機械技術與電子技術有機結合的一種高新技術,也可以說隸屬于“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專業范疇。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電力成為國民經濟中重要的生產資料及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當今,電氣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各種經濟活動都離不開電(用油的交通工具除外),我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已接近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的電氣化水平也決定了電力數據具有大范圍的覆蓋性。有專家表示,電力工業的發展方向是智能電力系統,或者是堅強智能電網或者是智能電網。智能電力系統是實現電力工業發展價值特征的最有效途徑,也是現代電力工業的發展方向,發展智能電力系統能夠確保更安全、更經濟、更綠色、更和諧,同時智能電力系統是一個廣義的堅強智能電網,能夠有效地破解未來發展的挑戰。
三、專業應用與就業方向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幾個方向:
1.電力系統方向
電力系統專業方向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中最具有優勢和特色的專業方向,為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培養從事高壓電器設備設計、制造和運行維護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該專業方向依托電氣工程一級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覆蓋了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和電介質工程2個二級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電力系統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同時,該專業方向設置高電壓絕緣技術和電氣絕緣與電纜兩個專業模塊。
就業方向:可在電力設備制造行業從事高電壓設備的設計、開發、生產和管理等工作,可在電力系統從事高壓設備的運行維護方面的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就業于電業局、供電局、發電廠,也可在科研院所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2.電氣技術方向
電氣技術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一個方向。該專業是重點專業,具有電氣工程一級學位博士學位授予權,電氣工程領域擁有博士后流動站,在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機與電氣和電力電子與電力信息處理學科具有工學碩士授予權。
就業方向:電氣技術方向主要培養電氣測量與控制技術方面的高級電氣工程技術人才,從事電參量和磁參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研究工作,以及電氣技術自動化控制領域的裝置與系統的設計開發與應用研究工作。學位獲得后,可在電氣工程技術領域的企業、承擔理論研究、技術開發、運行管理等技術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從事研究與教學工作。
3.電機與電氣方向
電機與電氣學科在一體化電機的理論與技術方面,主要研究了步進電機、無刷直流電機、感應同步器等。在電機的電力電子驅動技術方面,研究了電動車、電機驅動系統的結構與控制策略,變頻電源諧波抑制技術。在高環境、高可靠電機與電器方面,研究了高環境電器可靠性理論與技術航天電器的理論與技術、衛星姿控用飛輪的可靠性設計。在新型電磁機構的理論與應用方面,研究了特種電機、磁性流體密封、旋轉軸的在線平衡、電磁成型技術。其中在步進電機和無刷直流電機等特種電機及航天電器方面具有較大的影響。
就業方向:可在電力、電子、通信、機械、交通、建筑等行業從事電子領域的研究、設計、開發、運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從事研究與教學工作。
4.應用電子技術方向
應用電子技術方向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一個特色專業方向,特點是電氣與電子兼備,電力電子與信息電子相融。培養從事電氣工程、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自動控制、信號變換與處理等方面工作的寬口徑、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就業方向:可在電力、電子、通信、機械、交通、建筑等行業從事應用電子技術領域的研究、設計、開發、運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從事研究與教學工作。
結束語
總之,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也在不斷進步,通過計算機軟硬件控制,實現電氣化已成為現實。計算機模擬操作,更為現實電力系統運行狀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監視和判斷功能。PC和網絡技術已經在工商管理中得到普及。在電氣自動化領域,基于PC的人機界面普遍被采用,并以其直觀性、靈活性和易于集成等特點備受用戶青睞。選擇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就應該立志成為一位優秀的電氣工程人才,讓我國的電力工業不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工業化進程。
參考文獻 :
[1]巫云飛,陳小松.探討電氣的自動化在電氣工程中的融合運用[J].大觀周刊,2011(38)
[2]張禮崇,郜祥,王焱,李興。電氣自動化工程控制系統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技術與市場,2012,(1).
[3]朱仲海.分析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建設與發展[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12).
Powered Flight
The Engineering of Aerospace Propulsion
2012,519p
Hardcover
ISBN9781447124849
大部分航空、航天動力推進領域的書籍主要致力于燃氣渦輪發動機,往往很少覆蓋如螺旋槳、直升機旋翼或火箭發動機推進系統及設備。本書采取一個更廣泛的觀察視角,旨在為航空、航天動力推進工程技術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知識背景,這本書并不只是介紹一個單獨的系統,而是對多個系統進行觀察和比較,將航空航天推進領域在科學研究和工程中的每一步進展呈現給讀者。
這本書記錄了從早期比較簡單的推進系統到今日飛速發展的航空航天推進工程系統,讀者可從本書中學習并了解到在航空航天動力推進工程學中更為深入的數學知識、物理原理和歷史發展。本書共14章,分為兩個部分,包含兩個通用類別:飛機推進系統和火箭推進系統。第1-8章介紹飛機推進系統,第9-14章介紹火箭推進系統。本書選擇的內容非常明確并具有代表性,書中關于航空航天動力學及工程的一些相關材料是非常全面而詳細的,包括固體和混合火箭發動機內彈道等內容,并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說明。本書并未著重介紹某個單一的動力推進系統,而是提供了更廣泛的參考背景,比較了被大部分教材忽略的其他飛行推進系統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本書的主題內容覆蓋范圍較廣,提供了更多直觀的內容給讀者,包括一系列相關的圖表和照片,比如具體的推進器的性能圖表。這些文字和材料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有利于學生和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相關項目的工作。
這本書主要來源于作者在瑞爾森大學(Ryerson University)任教的教學筆記。作者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航空航天工程課程多年,包含飛行力學、飛機性能和氣動力學等相關內容。在1993年進入瑞爾森大學之前,作者曾在加拿大的大學和航空航天研究部門工作數年,目前作者是AIAA(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固體火箭技術委員會的國際成員,并在北美和歐洲的動力飛行會議上發表了多篇重要學術論文。
本書適合用作相關專業大學課程的教材或者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徐旻,博士,工程師
(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