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8 16:38:1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醫藥市場現狀分析,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2006年,國家出臺了多項與醫藥行業息息相關的政策法規,如打擊醫藥商業賄賂、整頓和規范藥品市場秩序、加大醫療體制改革力度和連續對藥品實行降價等,這些因素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醫藥市場。2006年1-9月醫藥工業累計產品銷售收入和實現利潤增幅繼續下滑,2006年上半年醫院用藥的增幅創近年最低。一系列數據說明醫藥行業的現狀明顯是被國家政策和制度所左右,宏觀調控起到了作用。
1醫藥工業
我國醫藥工業2006年前三季度統計數據與2005年同期相比,是近10年來增長幅度最低的一年(見表1)。導致全行業增長放緩的因素包括:國家對醫藥購銷中出現的商業賄賂進行重點打擊,進一步開展整頓和規范藥品市場秩序工作,對政府定價的藥品進行全面梳理,價格繼續下調等等。
從整體分析,2006年中國醫藥產業遭受了諸多負面因素帶來的較大沖擊,發展狀況不容樂觀。呈現出如下特點:工業生產和商業銷售增幅下滑,醫藥工業整體利潤下降;醫藥產品進出口仍平穩增長;行業集中度繼續提高,大型制藥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分化加劇;行業虧損面穩定,虧損企業虧損總額加大;醫院終端增幅創近10年新低等。
2006年前三季度,化學工業銷售收入中,化學原料藥工業銷售收入938.69億元,同比增長16.29%;化學制劑工業銷售收入100.70億元,同比增長16.48%;中成藥銷售收入797.17億元,同比增長16.15%;醫療器械工業銷售收入302.48億元,同比增長0.28%。但是利潤增長的情況并不好,尤其是化學制劑工業利潤出現了同比負增長(見表2)。
2醫藥商業
據報道,2006年前三季度,全國七大類醫藥商品購進總值為1 944.4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97%。其中藥品類購進1 443.51億元,同比增長6.25%;中成藥類購進350.22億元,同比增長12.65%;醫療器械類購進32.77億元,同比略有增長。醫藥商品銷售總值為2 118.38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8.07%;純銷售值為1 170.68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8.80%。其中藥品類總銷售值為1 568.05億元,同比增長7.34%,純銷售值為877.93億元,同比增長9.75%;中成藥類總銷售值為372.05億元,同比增長10.06%,純銷售值為196.15億元,同比增長6.08%;醫療器械類總銷售值為37億元,與上年同期持平,純銷售值為24.07億元,同比增長5.98%。
但是醫藥商業的效益水平是很差的。2005年全國17個省市匯總虧損額達6.34億元,行業利潤率僅為0.66%,費用率為7.53%。在532家重點企業中,有152家虧損,虧損面為28.57%,虧損額達3.65億元。
2006年以來,醫藥商業購銷總體態勢雖呈現增長,但行業效益水平增長并沒有同步。受藥品降價和招標采購等政策的影響,市場競爭加劇導致企業盈利空間進一步下降。應收帳款增幅進一步上升,費用加大,毛利率、利潤率下降,企業增效能力差異加大等,這就是目前我國醫藥商業的現狀。
3醫院用藥
藥品生產與藥品降價的種種變化最終體現在銷售終端上,目前我國藥品銷售最大的終端還是在醫院,所以分析醫院用藥是可以說明問題的。表3是2002年到2006年上半年醫院購入藥品金額和同比增幅的變化統計。藥品的購入金額雖然由于人口自然增長、老齡化社會提前到來及國民GDP提高等客觀原因仍呈上升態勢,但是從2004年5月第15次的藥品降價后其增幅已出現明顯的下滑。2006年上半年典型城市樣本醫院用藥雖仍然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但增長率從2005年的19.67%下降到11.74%,呈直線下滑態勢。
全身用抗感染藥物、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心血管系統藥物、血液和造血系統藥物及消化系統及代謝藥這五大類藥物仍然舉足輕重,約占有總金額80%的份額,這幾類藥物依然是人們所關注的熱點(表4)。國家發改委在2006年6月份對部分抗腫瘤藥實行降價,統計所示該類藥仍然保持著23.34%的高增長率,可以說降價的影響在上半年尚沒有體現出來。而與降價關系最密切的抗感染藥物下滑最大,其增長率已經從2004年的21.44%跌入到目前的2.74%。
4上海地區態勢分析
4.1上海醫藥工業
從2006年1-9月醫藥工業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上海地區的各項指標在領先發達的6省市間優勢不明顯(見表5)。
上海地區醫藥虧損企業占該地區醫藥企業的27.44%,僅次于北京的37.72%,排在第2位。雖然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報道,上海的醫藥商業銷售在這6省市排第1位,但產品銷售收入同比并不見得好;利潤總額和利稅總額的同比增長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這6個省市中處于中游。從管理費用及產品銷售成本同比分析來看,還是相當不錯的,尤其是產品銷售成本的增幅為最小;在時下原料與輔料、能源與環保費用普遍上漲的情況下,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上海的醫藥企業的管理水平是不錯的。利潤和利稅總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高附加值產品較少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4.2上海地區樣本醫院用藥分析
上海地區的用藥水平在國內一直是領先的,國外一些新藥也常常在上海和北京等一些地區樣本醫院最先得以使用。抗感染藥物濫用現象也已得到很好的遏止,再加上是全國第一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所以樣本醫院各大類藥物購入金額所占份額的變化也正向國際化大都市用藥水平靠攏(見表7),尤其是抗感染藥物的份額逐年下降是非常說明問題的。樣本醫院藥品購入金額及增幅的變化參見表3。
從樣本醫院領先藥品分析,已明顯看出與全國樣本醫院的統計有很大的不同,抗感染藥物傲視群雄的地位已明顯不在。在領先前30只的藥品中,抗感染藥物有7只,從數量上看占23.33%的比例,但從占金額的份額看也只占25%,沒有明顯的優勢。納入樣本醫院統計的品種共1 323只,領先的30只藥品占全部藥品金額34.38%的份額,其中7只抗感染藥物占總金額的份額為8.57%(見表8)。
應該看出,一些抗腫瘤藥、心血管藥物市場很好。尤其要關注的是免疫抑制劑,由于上海在器官移植方面的水平在全國領先,而患者一旦接受移植則要終生服藥,所以此類藥物的潛在市場是非常可觀的。
向樣本醫院供應藥品的廠商共有1 340家,領先前30位占全部供應商39.31%的份額(表9)。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合資企業風光無限,前10位中有9家合資企業;前20位中有16家合資企業與外企;前30位中真正屬于國企性質的只有4家,此外還有幾家股份制或民營企業。由此可見,國企的優勢至少目前已不在了。
5展望2007年
5.1原料藥行業
全球原料藥生產中心的轉移仍在繼續,原料藥行業仍將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原油價格的下調將促使原料藥生產所需化工原料成本下降;大宗原料藥價格有望繼續保持2006年下半年出現的緩慢升高的勢頭;出口退稅率的調整(維生素A、維生素E退稅率由13%上調為17%)給大宗維生素原料藥生產企業帶來機遇。
人民幣繼續升值,將進一步削弱中國原料藥產品的價格優勢;美國、歐盟等規范市場有可能進一步提高準入壁壘,相關認證的成本有可能提高;專利侵權事件將進一步引起國內外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對中國產品知識產權問題的重視,新產品的引入將變得更加困難。
5.2藥品價格
目前我國藥品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政府指導價和政府定價三種形式。其中2 400種左右的藥品由政府定價,列入政府定價目錄的藥品占市場流通份額的40%左右。省級價格主管部門制定價格的約700余種,其它藥品則由企業自主定價。
政府對藥品價格采取堅持積極穩妥、分步降價的原則。據悉,2007年政府以政策調整為主,價格調整為副,不會有大幅度的降價,今后原則上每兩年對藥品價格進行一次微調。2007年是做好藥品價格評審、研究修改藥品定價原則、建立以合理成本為基礎的價格核定辦法等工作。這些舉措試圖給企業有一個休整的時機,可是由于降低藥品價格無法改變利益分配,生產企業的利益受影響最大是肯定的,所以企業想借此機會積聚能量也難。再加上地方招投標仍舊進行,企業若想中標,在投標時必須再降價,所以招標采購的進行實際上是一種隱性的再降價,也肯定會影響企業全年的營銷計劃。
5.3醫院用藥
降價對抗生素沖擊最大,有些品種遭到三四次降價的沖擊后,價格已偏低,在各自利益的驅動下,替代品種的出現是見慣不怪了。
對專利藥、創新藥、原研藥和仿制藥實行分類定價是應該的,首仿藥與仿制藥有一定的差價也是必須的,關鍵是如何區分、如何劃定界限等問題。
中國醫藥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差,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政府允許醫療機構售藥加價,醫院作為藥品購銷的居間環節,已經在整個價值鏈中演化成絕對的主導力量。醫院、醫生的逐利行為,一方面仍舊是導致看病貴、看病難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將繼續奪取醫藥工業、商業企業大量的利潤。
5.4醫療體制改革
國務院批準11個部委聯手成立醫療體制改革協調小組,目前已深入到企業、商業單位及醫院進行調研(具體分調研、報告和實施三步)。2007年有望在堅持醫療機構的公益性、發揮市場機制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好醫院資源;在堅持機制創新、完善政府的補償機制,加強屬地化、區域化的管理措施下,轉變以藥養醫的狀況。
2007年將繼續擴大醫療保障的覆蓋面(保障城鎮居民的基本醫療)、擴大新農合'的覆蓋面(目前只覆蓋40%的農村人口,50%左右的地方,每人僅50元),提高農民的保障金額。
我國的衛生機構分為醫院、衛生院、療養院、門診部、婦幼保健院、專科疾病防治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醫學科研機構和其他共九個類別。醫院是主要的藥品消耗單位,衛生院、療養院、門診部等也消耗一定的藥品,但相對來說后者數量要少得多。醫院分為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專科醫院三種,其結構變化情況見表1。
表1 我國醫院數目變化情況(家)
分類 195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08年 2008年
綜合醫院 2692 7859 10424 11872 12599 12902
中醫醫院 4 678 2080 2591 2518 2610
專科醫院 85 694 1362 1543 2271 2494
醫院數合計 2803 9902 14377 16318 17764 18396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衛生費用占GDP比重上升
2008年末,全國衛生機構總數為29.6萬家,比上年增加0.5萬家。其中,醫院18,39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4萬家,衛生院4.2萬家,門診部6,148家,診所(衛生所、醫務室)20.2萬家,婦幼保健院(所、站)2,997家,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581家。與上年比較,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診所、急救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共6類機構數量有所增加,衛生院、婦幼保健及專科疾病防治機構等數目在減少。按醫院床位數分組:100張床位以下的醫院10,867家,100~199張的醫院3,812家,200~499張的醫院2,759家,500~799張的醫院715家,800張及以上的醫院243家。
據測算,2008年衛生總費用達6,584.1億元,比2002年增加794.1億元。衛生總費用構成是: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為1,116.9億元,占17.0%;社會衛生支出為1,788.5億元,占27.2%;居民個人衛生支出3,678.7億元,占55.8%。人均衛生費用為409.5元,比2002年增加58.8元。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5.51%上升到2008年的5.62%。衛生費用占GDP比重上升
2008年末,全國衛生機構總數為29.6萬家,比上年增加0.5萬家。其中,醫院18,39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4萬家,衛生院4.2萬家,門診部6,148家,診所(衛生所、醫務室)20.2萬家,婦幼保健院(所、站)2,997家,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581家。與上年比較,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診所、急救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共6類機構數量有所增加,衛生院、婦幼保健及專科疾病防治機構等數目在減少。按醫院床位數分組:100張床位以下的醫院10,867家,100~199張的醫院3,812家,200~499張的醫院2,759家,500~799張的醫院715家,800張及以上的醫院243家。
據測算,2008年衛生總費用達6,584.1億元,比2002年增加794.1億元。衛生總費用構成是: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為1,116.9億元,占17.0%;社會衛生支出為1,788.5億元,占27.2%;居民個人衛生支出3,678.7億元,占55.8%。人均衛生費用為409.5元,比2002年增加58.8元。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5.51%上升到2008年的5.62%。
診療和入院人次增加
2008年,全國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數為22.03億次。其中,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診療人次數為21.32億次,占96.8%;營利性醫療機構為0.63億次,占2.9%。非營利性醫院、衛生院占總診療人次數的88.7%。在醫療機構診療人次中:醫院13.05億次,占59.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0.46億次,占2.1%;衛生院7.03億次,占31.9%;婦幼保健院(所、站)0.86億次,占3.9%。與上年比較,醫院診療人次數增加0.92億次,衛生院診療人次數減少0.07億次。2008年門、急診人次數為21.05億次,占總診療人次的95.6%。綜合醫院分科門診構成情況是:內科占30.7%、外科13.4%、婦產科10.2%、兒科7.5%、中醫科6.6%、其他科室占31.6%。2008年全國居民到醫療機構就診的平均次數為1.7次。
2008年全國醫療機構入院人數為6,669萬人,其中,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入院人數為6,500萬人,占97.5%;營利性醫療機構為143萬人,占2.1%。非營利性醫院、衛生院占總入院人數的91.9%。醫療機構入院人數中,醫院為4,668萬人,占70.0%;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萬人,占0.2%;衛生院1,621萬人,占24.3%;婦幼保健院(所、站)307萬人,占4.6%。與上年比較,醫院入院人數增加509萬人,衛生院入院人數減少5萬人。醫院、衛生院每百診療人次入院3.1人,每百門、急診人次入院3.3人。2008年全國居民每萬人口入院526人。
門診和住院費用上升
醫院門診和住院病人人均醫療費用繼續增加,醫療費增長幅度略有上升。2008年,衛生部門綜合醫院門急診病人人均醫療費用為117.7元,比上年增加9.5元,增長8.8%;出院病人人均住院醫療費用為4,283.7元,比上年增加373.0元,增長9.5%。與上年比較,門診醫療費用增長幅度上升0.2個百分點,住院醫療費增長幅度上升0.8個百分點。醫院級別越高,病人醫療費用越高(見表2)。
表2 衛生部門綜合醫院門診和出院病人人均醫療費用(元)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在2008年衛生部門綜合醫院門診病人醫療費中,藥費占52.5%,檢查治療費占29.7%;與上年比較,藥費比重下降2.2個百分點,檢查治療費比重上升1.2個百分點。在住院病人醫療費用中,藥費占43.7%,檢查、診斷、治療費(含手術費)占36.6%;與上年比較,藥費比重下降1.0個百分點,檢查診斷費比重上升0.5個百分點。
用藥金額呈現上升態勢
根據“全國醫藥經濟信息網China Pharmaceutical EconomyNet(以下簡稱CPN)”推總數據顯示(以下如無特定說明,金額均指推總金額),2008年全國醫院購藥的總金額為981億元人民幣,2008年上半年已達到金額573億元,與2008年同期比增長率達到23.85%。從圖1中可以看出,醫院購藥金額隨著季度變化有所波動,但總體趨勢呈現上升態勢。按此趨勢預測,2008年全國醫院購藥總金額將達到1,200億元左右。
CPN藥品分類采用WHO的解剖學、治療學及化學分類(ATC)編碼,共分為15個大類。在2008年醫院用藥大類排序中,全身用抗感染藥仍雄居首位,全年用藥金額為282億元,占總體醫院購藥金額的28.76%。其次為抗腫瘤藥和免疫調節劑,用藥金額為172億元,占總體醫院購藥金額的17.51%。首位比次位高出64%,顯示出全身用抗感染藥仍有明顯的優勢。第三位為作用于心血管系統藥,全國醫院購藥總金額為122億元,占總體醫院購藥金額的12.43%。第四位是作用于消化系統及代謝藥,總金額為117億元,占總體醫院購藥金額的11.83%。第五位是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統藥物,總金額為107億元,占總體醫院購藥金額的11.00%。前五大類藥品購入金額占2008年醫院購藥總金額的81.53%。
2008年上半年,各大類藥品均呈持續性增長,大類排序未見變化。與2008年上半年同期對比,全身用抗感染藥物增長13.23%,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增長22.11%,心血管系統藥物增長34.09%,消化系統及代謝藥增長29.09%,血液和造血系統藥物增長18.57%。在前五類藥品中,增長率最快的是心血管系統藥物,而第一大類全身用抗感染藥已明顯放慢了增長速度。從圖2可以看出,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類藥與心血管系統用藥在醫院購藥市場中還有很大的差距,心血管系統用藥在醫院用藥市場中要超越抗腫瘤藥和免疫調節劑類還需要一段時間。
圖1:2008年~2008年上半年全國醫院購藥趨勢及預測
關鍵詞:中藥市場;營銷環境;變革
中圖分類號:F746.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5-000-01
中藥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中醫藥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具有特殊競爭優勢的行業。本文就中藥企業本身、供應者、營銷中介、顧客、競爭者及公眾進行微觀環境分析,為中醫藥企業制定營銷戰略提供助力。
一、企業
隨著全球范圍內“回歸自然”浪潮的涌起以及人們對化學藥品毒副作用的認識,中藥的地位在不斷的提高,這也為中藥企業走向國際提供了機遇。以穩定上漲的國內市場做后盾,勇于創新的精神為利器,中藥企業才能走向世界,未來的市場將會是全球化的。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中成藥制造高技術產業企業1555個,全國中醫藥工業(中藥飲片加工、中成藥制造)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324.4億元,同比增長超過兩成。中醫藥全行業實現利潤632.6億元,同比增速為18.1%,工業總產值、利潤率的增速超過同期醫藥工業平均水平。[1]
二、供應者
原料藥材企業是中藥企業的重要供應商,我國主要的中藥材供應者有中藥工業企業自建基地、專業基地公司、合作社、協會等。[2]多為組織分散農戶的“公司+農戶”方式。我國80%以上的中藥材種植是由藥材種植戶和藥農承擔的,而這些種植戶,大多是小面積種植,一戶種植幾畝、十幾畝。[3]雖然近年內在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推行下取得一定的發展,規模有擴大,但是中藥材供應商的規模化程度和集中度仍然不高,難以形成產業聯盟。且我國目前沒有建立統一的中藥材供應商管理標準。[4]
三、營銷中介
營銷中介是指把產品從生產商流向消費者的中間環節或渠道,本文中分為農戶到中藥制藥企業的上游流通商與中藥制藥企業到患者的下流流通商。[5]上游流通商主要包括中藥材流通市場,以及近幾年來發展的期貨交易和“互聯網+”模式。下流流通商主要包括零售商,以及新興的電商模式。
目前藥材市場呈現出專業市場與眾多產區市場和集貿市場并存的狀態。通過中醫藥管理局、醫藥局、衛生部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審批通過而開設的中藥材市場有17家。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中藥營銷也漸漸走向“互聯網+中藥”模式。但是我國藥品電商還處于起步階段,監管不嚴、藥品安全難保障等問題存在,發展中藥互聯網營銷模式還需在不斷探索中前進。
四、顧客
從顧客角度來看,中藥企業的顧客分為個人顧客、產業顧客、中間商顧客、政府顧客幾類。由于受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熏染,我國對中醫藥的認同感相對較高,但質疑聲音也不少。國家對于中醫藥給予了非常多的優惠政策,尤其是中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的融合,將對顧客的購買決策帶來實質性的影響。
五、競爭者
我國中藥制造行業競爭十分激烈,據統計,2012年中藥制造行業企業數達到1900多家,生產同一類產品的企業數量十分多,消費者的選擇余地較大。首先,競爭參與者范圍廣泛,在中藥制造行業各個領域展開競爭。其次,隨著前期在建及擬建項目的不斷開展和建成,產品更新快,新產品不斷涌現。再者,隨著中藥原材料價格的普遍上漲,行業利潤降低。企業間的競爭更日趨激烈。
六、公眾
公眾是企業營銷活動中,與企業營銷活動發生關系的各種群體的總稱。然而國內中醫藥普通公眾對中醫藥態度并不樂觀。有學者于2012年對分布在全國25個人省的各年齡的階段的6850人就中醫藥認知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59%的人認為對中醫藥事業呈積極肯定態度可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在多數國民心中還是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在問及“生病首選的就醫方式”時,只有19.21%的人選擇首選中醫,23.57%的人選擇了“先西醫后中醫”。這些調查說明中醫藥要想發展,與公眾對于中醫藥的態度是密切相關的。
七、小結
我國中藥市場現狀良好成長中,然而中藥質量問題屢屢存在,監管部門監管不力,中醫藥法律未健全等問題依然存在。中國藥市呈低迷之勢,只有市場調控及其重要。
在此現狀下,中藥市場想要發展,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企業促進中藥材種植業綠色發展,加快推動中藥材優良品種篩選和無公害規范種植,健全中藥材行業規范,加強中藥資源動態監測與保護,建設中藥材追溯系統,打造精品中藥材。開展中藥資源出口貿易狀況監測與調查,保護重要中藥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發揮省級藥品集中采購平臺作用,探索發展中醫藥電子商務。
參考文獻:
[1]2014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4;211
[2]楊光,郭蘭萍.基于兩階段劃分的中藥市場供需關系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2):329-330.
[3]魏建和,屠鵬飛.我國中藥農業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思考[J].中國現中藥,2015,2(17):94-95.
(天津中醫藥大學人文管理學院,天津300073)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新醫改下醫保的不斷普及和完善,醫藥行業市場競爭的核心將是醫藥營銷人才綜合能力的競爭。本文在新醫改背景下探討高校醫藥營銷人才的培養,探尋高校醫藥營銷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高校培養醫藥營銷人才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 :新醫改;高校;醫藥營銷;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4)11—0045—02
醫藥企業屬于我國的朝陽產業,隨著新醫改方案和配套方案的不斷實施,所謂的關系營銷和利益營銷在該行業不再具備明顯的優勢,醫藥行業市場競爭的核心將是醫藥營銷人才綜合能力的競爭。然而,由于藥品行業的特殊性,藥品銷售一直處于一種混亂的狀態。目前,我國醫藥企業人才主要是經驗型、學術型以及營銷型,醫藥營銷人才質量面臨巨大的挑戰。新醫改政策下醫藥市場復雜的變化、醫藥行業的巨額利潤促使大量醫藥企業和藥店崛起,因此,醫藥營銷人才的市場需求量不斷攀升。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各大高校紛紛開設醫藥營銷專業。筆者通過查閱國內外文獻,對醫藥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方向進行了研究,從而較全面地了解了高校醫藥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研究背景
(一)新醫改政策
“十二五”期間的醫改主要是在健全醫保體系、鞏固基本藥物制度及基層醫療機構運行機制、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等三個方面實現重點突破。衛生部新聞辦公室主任鄧海華指出:“將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同時,推進基本藥物合理使用,將基本藥物及時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體系藥品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于非基本藥物。”各級衛生部門將和政府有關部門通力協作,以省為單位,對國家基本藥物實行規范的公開招標采購、降低采購價格等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都深深地影響著中國醫藥行業的發展和變化。醫改是一場全面而深層次的改革, 涉及到全社會的每個人和企業的每個方面。“十二五”期間出臺的醫藥行業政策可謂是歷年來最密集的。圍繞醫改、藥品掛網集中采購、藥品市場整治、藥品價格、產業發展等方面而制定的系列政策,給醫藥及相關行業帶來了相應變革,加速了醫藥行業邁向更健康的發展軌跡。然而,新醫改政策的強勢來襲顛覆了醫藥行業的市場需求,許多小企業紛紛倒閉,醫藥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因此,對醫藥營銷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
(二)醫藥市場特點
鄒鈴等人在《醫藥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思考》一文中強調,學生必須具有某一領域的基本知識和繼續學習的興趣。楊玉良在《關于學科和學科建設有關問題的認識》中強調,要促進跨學科、跨專業人才的交流與合作。劉獻君在《論高校學科建設》中強調,學生要打下牢固的科學、技術和人文知識基礎,培養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有關21世紀教育發展的報告中,也要求培養創新型的人才,但在教育目的的闡述上仍堅持全人或完人的培養目標。隨著2009年新醫改政策下醫藥市場的復雜變化,目前,在中國的醫藥企業,包括外資企業、國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以及民營企業等都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和挑戰,一些新興醫藥企業不斷涌現,為了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搶占優勢,各企業對醫藥營銷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在我國,從某種程度上講,醫藥市場的競爭就是市場營銷的競爭。醫藥行業是按國際標準劃分的15類國際化產業之一,被稱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作為一個欣欣向榮的產業,更需要有新一代醫藥營銷人才的加入,以取得發展和進步。
二、新醫改背景下高校醫藥營銷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定位不明確
醫藥市場營銷是醫學和市場營銷學的交叉學科,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它在總結市場營銷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突出了醫藥市場營銷的特殊性,即醫藥市場的產品——藥品的特殊性。藥品具有預防、診斷和治療人的疾病的功效,正確地選擇與使用藥品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因此,這種特殊性使企業更希望招聘到既有醫藥專業知識又有營銷技能的復合型市場營銷人才,這也決定了醫藥市場營銷專業必須貼近醫藥市場的特點和要求,才能使所培養的學生更好地為醫藥企業服務。
(二)醫藥營銷專業存在不足
我國醫藥高校設立醫藥營銷專業起步較晚,多數院校從2006年左右才開始相繼設立,培養的醫藥營銷人才數量相對較少,而且存在專業設立時間短暫、硬件設施不足的問題。另外,多數高校的課程設置都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這種課程設置方式強調基礎課程和通識課程的教育,共性課程多,培養的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對醫藥市場營銷相關行業知識的了解,畢業后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熟悉行業背景,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用人成本和風險。另外,由于課程設置中實踐訓練環節太少,導致學生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差。因此,專業知識與醫藥營銷市場的脫節,對于應用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醫藥市場營銷課程來說,很難實現其解決實際醫藥市場問題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目的。
(三)高校學生醫藥基礎知識薄弱
據調查,高校醫藥營銷專業學生的醫藥專業知識相對薄弱,究其原因,除了醫藥知識本身復雜、難學以外,學生對醫藥營銷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不了解也是主要原因。很多學生覺得,從事醫藥營銷工作只需要了解一些醫藥學相關知識就可以了,這種觀念是完全錯誤的。他們沒有意識到高校建立該專業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復合型營銷人才。這些年來,醫藥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多數都屬于營銷型人才,在學術上達不到企業的要求,這對學生將來的就業將會是特別大的障礙。
三、新醫改背景下高校醫藥營銷人才培養的教學策略
(一)明確市場定位,鞏固醫藥基礎知識
面對醫藥市場的激烈競爭,高校在教學上應突出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應開設“醫藥市場營銷學”課程。第二,從開學之初就應該讓學生認識到醫藥學知識的重要性。第三,提高教學上的興趣度,努力讓醫藥基礎知識變得更加有意義且不枯燥。第四,突出實踐教學,完善考核制度,從而提高學生對醫藥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使醫藥和營銷知識完美結合。
(二)處理教學、學科之間的關系
打通學科專業限制,搭建本科教育培養的平臺,為學生打下寬廣、厚實的知識基礎,不折不扣地推進和完善學分制改革,讓學生在選課、選師、選時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權,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興趣需求。
(三)實行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高校應該通過課程的結構調整、教學內容的更新、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高校應加強校外合作建設,比如與企業公司或者藥廠合作,使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專業性質和未來的就業方向,使其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擁有超強的職業服務理念,為將來發展成為醫藥營銷復合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全新的時代背景和市場環境下,中國醫藥營銷專業學生唯有順應大勢,轉變觀念,夯實基礎知識,才能在未來巨大而深刻的產業調整和營銷變革中立于不敗之地。
[
參考文獻]
[1]吳海俠.醫藥營銷人才現狀分析及培養建議[J].中國藥業,2009(18).
[2]袁勝軍,邱重植,曾蘚雅.地方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特色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26).
[3]鄒鈴,王小合,任建萍,應維華.醫藥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思考[J].健康研究,2009(3).
>> 我國上市公司投資者權益保護狀況調查分析 我國中藥專利保護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USPTO中我國專利引用狀況的統計分析 我國首個自主研發抗癌新藥上市 淺析我國的專利權保護問題 我國專利權的行政保護淺析 論我國銀行業的專利保護 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專利保護社會信用問題探究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狀況的實證分析 我國上市銀行對員工的社會責任履行狀況分析 我國中藥專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我國專利分析軟件的功能現狀分析 我國專利質量狀況及其影響要素探析 我國專利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分析 論我國的立法批準制度 新常態下我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分析 基于我國上市公司信用狀況的KMV模型運用與實證分析 因子分析在評價我國鋼鐵類上市公司經營狀況中的應用 論我國新藥注冊審批制度的變革對新藥研發的影響 我國新藥研發的現狀與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國家知識產權局.拜耳收購:暗藏進軍國內中藥市場玄機?[EB/OL]. [2015-05-07]..
[3] 國家食品藥品管理總局藥品審評中心.2013年藥品審評報告[EB/OL]. [2015-05-07].http://.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313280.
[4] 國家食品藥品管理總局藥品審評中心.2014年度藥品審評報告[EB/OL]. [2015-05-07].http://.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313425.
[5] 丁錦希.美國藥品專利期延長制度淺析-Hatch-Waxman法案對我國醫藥工業的啟示[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06,37(9):A113-A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