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范文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6 09:35:1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

篇1

人教版高一第一冊第五單元四篇課文屬于先秦歷史散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編年體的《左傳》,有國別體的《國語》和《戰國策》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課文的部分注釋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我想談談我對這些注釋的一點膚淺看法。

這個單元由四篇課文組成,分別是《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鄒忌諷齊王納諫》和《觸龍說趙太后》。《燭之武退秦師》第三段有一處注釋值得商榷。原文說:“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課文對“焉用亡鄭以陪鄰?”是這樣注釋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詞,表原因。陪,增加。鄰,鄰國,指晉國。”這兒把“用”注釋為“介詞,表原因”,我認為表原因這種說法欠合理。“用”的幾種常見用法為:1.使用、采用。《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用李斯謀。”2.任用。《孟子?梁惠王下》:“見賢焉,然后用之。”3.用處,作用。《韓非子?五蠹》:“賞其功,必禁無用。”《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4.資財。《荀子?天論》:“強本而節用。”5.介詞。因為,由于。《史記?李廣傳》:“廣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6.介詞。以。《史記?匈奴列傳》:“用其姊妻之。”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用”的常見用法可以分為三類,作動詞,名詞和介詞,而作介詞表原因的時候作“因為、由于”講。所以,我認為這兒的“用”應該注釋為“介詞,用”,和后面的“亡鄭”組成介賓結構。那么“焉用亡鄭以陪鄰?”就可以注釋為“為什么用滅亡鄭國這件事來增加鄰國的土地呢?”這樣理解文章就順暢得多。

《勾踐滅吳》第三段講述了勾踐回國后臥薪嘗膽,采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文中這樣說:“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在這幾句話中,課文對“政”是這樣注釋的:“政,通‘征’,指徭役賦稅”。我認為此處的“政”應當是“徭役”(古時候統治者強制人民承擔的無償的勞動),而不應包括“賦稅”。因為課文第三段最后一句話“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既然十年都不向國人收取賦稅了,那么嫡子為國事而死,免除三年的賦稅就沒什么意義了。就是說,嫡子死于國事,政府在三年中不再征調他的家人去服勞役。這樣解釋,上下文就沒有矛盾并且十分順暢。另外,“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這句話中,課文把“貧病者”注釋為“貧苦和重病的人”,我認為此處的“病”應是“困窘不堪”的意思而不是“患重病的人”,“貧病者”應注釋為“貧苦不堪的人”。“病”的幾種常見用法為:1.病,生病。《孟子?滕文公上》:“吾固愿見,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見。”2.精疲力盡。《韓非子?初見秦》:“士民疲病于內,霸王之名不成。”3.毛病、弊病。《新唐書?杜希全傳》:“獻體要八章,砭切政病。”4.擔心、憂慮。《論語?衛靈公》:“君子病無能焉,無病人之不己知也。”5.困窘不堪。《捕蛇者說》:“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這兒的“病”如果理解成“困窘不堪”就不會和上文的“疾疹”(患病的人)相重復了。

《觸龍說趙太后》第三段有一處說:“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課文把“持其踵為之泣”注釋為“握著她的腳后跟為她哭泣”。我認為這樣注釋不合理,哪有母親送女兒時握著她的腳后跟不讓她走的呢?同時,趙威后貴為太后,長幼君臣尊卑的等級關系似乎也決定了她不可能抱持自己女兒的腳后跟。所以“持”應為“止”,“持其踵”應為“使其踵止”,意為不想離開她。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持,制止意”,“持其踵”是說母親拉著女兒,女兒不能舉步。另外,課文中還說“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高中語文課本對“必勿使反”的原因注釋為:“一定不要讓她回來。古代諸侯之女出嫁別國,只有遭到休棄,或所嫁之國滅亡時,才能回娘家。我認為“必勿使反”的“反”,只能理解為“被棄回娘家”、“遭到休棄”,不能理解為“回來”“回娘家”。古代的婚俗,女兒出嫁可以歸寧父母。《詩經?周南?葛覃》:“歸寧父母。”毛傳曰:“寧,安也。父母在則有時歸寧耳。”《后漢書?列女傳?劉長卿妻》:“妻防遠嫌疑,不肯歸寧。”明代的民間風俗是“娶婦三日歸寧”。女子出嫁后被棄回娘家稱“反”、稱“來歸”,《谷梁傳?隱公二年》:“禮,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晉范寧注:“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反謂為夫家所遣。”女兒出嫁,趙太后也許難受流淚,但她決不會為此作生離死別、泣涕漣漣狀,她深深擔心的是女兒被棄回來,“必勿使反”。乃是為了女兒生兒育女,“有子孫相繼為王”。“反”前的一個“使”字就決定了這“反”是女兒身不由己的行為,趙太后對此也只有祈禱的份兒,可見“反”即“來歸”、“被棄”的同義語。

黎勇,教師,現居湖北荊門。

篇2

如果沒有系統的知識的幫助,先天的才能是無力的。直觀能解決很多事,但不是一切。天才和科學結合后才能得到最高的成功。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1《鴻門宴》知識點

1通假字

1.距①關,毋②內③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無”,不要。

③內,通“納”,接納,進入。

2.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違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通“否”。

6.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內通“納”)

7.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將軍與臣有卻。

卻,通“隙”,隔閡,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氣……成五采。

采,通“彩”,顏色。

11.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擊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參,通“驂”,古時乘車。

2虛詞實詞

(一)實詞

饗土卒(饗;犒勞)

夜馳之(之:到,往)

無所取(所取:所字結構,掠奪的東西)

從沛公(從:跟從)

亡去不義(亡:逃跑;義:符合道義)

料大王土卒足以當項王乎(料:估量:當:抵擋)

與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記)

他盜之出入(出入:偏義夏詞,進入)

具言(具:詳細,完備)

若入前為壽(若:你;為壽:祝健康)

殺人如不能舉(舉;盡)

竊為大王不敗也(竊;私下里)

坐須臾(須臾:片刻)

相去(去,距離)置車騎(置;放棄)

督過之(督過:責備)

留謝(謝:辭謝)

(二)虛詞

固不如也(固:當然)

君安與項伯有故(安:怎么)

孰與君少長(孰與:與……相比,哪一個更……)

人有大功而擊之(而:卻)

因言曰(因:趁機)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詞,不譯)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這樣)

因留沛公與飲(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擊沛公于坐(因,趁機)

若屬皆且為所虜(若屬:你們這些人)

3詞類活用

1.沛公軍霸上。

軍,名詞作動詞,駐扎。

2.王,名詞作動詞,稱王。

①沛公欲王關中。

②秦地可盡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張良。

善,形容詞作動詞,友善、交好。

4.夜,名詞作狀語,在夜晚。

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②于是項伯復夜去。

5.義,名詞作動詞,恪守信義。

①亡去不義。

②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6.項伯殺人,臣活之。

活,使動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詞作狀語,像兄長一樣。

8.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從,使動用法,使……跟從,率領。

9.范增數目項王。

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10.若入前為壽。

前,名詞作動詞,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12.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止,使動用法,使……停止。

13.頭發上指。

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14.刑人如恐不勝。

刑,名詞作動詞,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①下,名詞作動詞,下來。②道,名詞作動詞,取道。

③間,動詞作狀語,小道,表示動作的處所。

16.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間,動詞作狀語,從小路。

17.拔劍撞而破之。

破,使動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庫。

籍,名詞作動詞,登記。

19.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詞作名詞,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續耳。

續,動詞作名詞,后續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詞用如名詞,小的方面

22.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東、南,名詞作狀語,向東、向南

4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此天子氣也

2.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續耳

(二)被動句

1.若屑皆且為所虜

2.晉屬今為之虜矣

(三)賓語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關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為者

4.大王來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辭為?

(四)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2.沛公欲王于關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長于臣。

5.得復見將軍于此。

5古今異義

1.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

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2.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3.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古義:現在別人(指沛公)

今義:現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4.而聽細說。

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說來。

5.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山東省。

6.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古義:黃河以北、以南。

今義:分別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6一詞多義

(一)為

人為刀姐,我為魚肉動詞,是,

使子嬰為相動詞,做,擔當,

竊為大王不取也動詞,認為,

誰為大王為此計動詞,出,制定,

且為之奈何動詞,對付,

何辭為句末語氣詞,呢,

為擊破沛公軍介詞,替,給,

(二)故

故聽之連詞,所以)

君安與項伯有故形容詞,舊時,此指交情)

故遣將守關者副詞,特意)

(三)辭

卮酒安足辭(推辭,不接受)

未辭也(告辭,辭別)

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四)幸

婦女無所幸(寵幸)

故幸來告良(幸而)

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2《荊軻刺秦王》知識點

1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出現。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2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

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

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

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

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兵古義:宮廷侍衛今義:指中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

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3詞類活用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盡上指冠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于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4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4、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定語后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5重點實虛詞

1、發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打開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出發

發盡上指冠頭發

2、顧

顧計不知所出耳只是,不過

荊軻顧笑武陽回頭

3.為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被

為之奈何對付,處理

乃為裝遣荊軻準備

乃令秦武陽為副做為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因為

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發出

4.而

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并且,表遞進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卻,表轉折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就,或不譯,表承接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相當于“地”或不譯,表修飾

6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2.然則將軍之仇報(既然這樣,那么)

3.荊軻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復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的原因。)

5.而卒惶急無以擊軻(“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6.以故荊軻逐秦王(因此)

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3《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

1一詞多義

“之”

①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③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2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③秦伯說(同“悅”)

④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3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既東封鄭(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

③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⑤越國以鄙遠(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用法,使……滅亡)

⑦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撤兵)

4詞類活用

①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②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5詞類活用

(1)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A.以其無禮于晉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略主語)

C.敢以(之)煩執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篇3

語文素質是指經過教師的培養和訓練,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循環往復的吸收和表達實踐中,形成的聽說讀寫能力。學生只有在交往過程中不斷熟悉語言、積累語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語言精華據為己有。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的指導是不容忽視的。

1.熟讀背誦,在誦讀中積累語言

熟讀和背誦是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少年兒童精力充沛、記憶力強的特點,使其適當地多熟讀、背誦一些好文章。

1.1淡化內容分析,強化朗讀背誦。教師在語文教學時,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著重在熟讀課文上下功夫;在記憶常用詞語、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誦詩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課書教完了,通過檢查是否讀熟、是否能把該背誦的地方背誦出來,作為評價自己教學成敗的首要標準。

1.2增加適量背誦,樂于表達交流。就現用的教材來看,不論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優美的散文,還是含蓄雋永的詩歌,都是學生語言積累的優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誦的地方卻為數不多,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啊!所以我除了落實課本的背誦量,每單元還挑選3-4個妙語佳句、精彩片斷讓學生熟讀成誦,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對學困生則區別對待,量力而行,適可而止。但所有學生都必須樂于表達交流,將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為我所用,內化為語言能力。

1.3推薦誦讀材料,提高選讀能力。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在內容和數量上都受到局限。一個學期的語文教學光靠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課文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因此,我每學期補充八篇左右的詩文和現代中外名篇,要求學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背下來。現用教材雖有精選部分古詩文和中外名篇,但數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計劃地給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篇目,讓學生博聞強記。久而久之,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就得心應手了。

2.延伸閱讀,在博識中積累語言

2.1合理取舍,指導學生精心選擇讀物。小學生在閱讀中,面對身邊各種各樣的書,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讀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讀,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教師如果不重視,學生很容易對閱讀失去興趣。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也有必要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如配套的課外閱讀教材、少兒報刊、主題借閱等,使學生在博聞強識中積累語言。

2.2看過留痕,指導學生學會勤動筆墨。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讀的東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記憶中的卻不多。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不失為一種好辦法。讀書筆記立足于讀,落實于記。就類型而言,包括摘錄好詞好句、編寫寫作提綱和寫讀后感等。寫讀后感是屬于創造性讀記,它使閱讀活動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活動的有效參與。

2.3搭建平臺,給予學生展示才華機會。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學生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掌握了精詞妙句,他們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別人的肯定。所以我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機會讓他們展示"才華"。如讓"詞句接力賽"、"美文欣賞會"、"朗誦擂臺賽"等語文活動課成為學生們表演的舞臺;在學習園地中開辟"讀書"專欄、"采蜜集"、"知識角"等小欄目,發動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精詞妙句、百科知識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學習……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成績獲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滿足感,從而更加激發了他們課外閱讀的熱情。

3.適度練筆,從寫中積累語言

3.1知能轉換訓練。在語文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采取有效的指導方法,合理且充分地挖掘學生潛能,促進知識和能力的轉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擺在小學語文老師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小音樂家揚科》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并掌握聯想的用法,先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有關句子"揚科的母親是個短工,過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好像寄居在屋檐下的燕子"、"田野里小蟲為他演奏,果園里麻雀為他歌唱",然后在學生明確什么是實在事物和聯想之后,要求學生不變原意去掉聯想部分進行句子比較,體會聯想作用,最后發下短文讓學生進行聯想聯系,再集體修改、評議,這樣知能轉換訓練就落在實處了。

3.2情感交融訓練。讓學生從看到的、聽到的或者是親身經歷過的令人感動、使人難忘的事情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有趣地描述自己的獨特體驗,就能寫出有特色的好文章來。如在教學《我的心事》時,課文教學到"我剛進屋,見一位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著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得流下了眼淚"一段時,我在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分角色朗讀后,馬上安排了寫一段話的練筆:"看著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會有許多話要對小姐弟說,他會說什么呢?"這樣一安排,學生就有話可說了。

篇4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感恩意識;問題研究;感恩意識現狀

一、感恩意識溯源

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感恩”一詞最早出現在《三國志·吳志·駱統傳》當中的記載:“令其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陶志瓊在其發表的文章(《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中,對感恩概念進行如下的解釋,他認為感恩實際上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產生認可并意欲回饋的一種認識、一種情懷和行為”。

而在國外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感恩”一詞最早是用“gratitude”來表示,而“gratitude”實際上是來源于拉丁字根“gratia”。從字根的意思上來理解,它所表達的也是恩惠和令人愉快的意思。發展到現代,對于“gratitude” 一詞的理解則認為:“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

通過以上對于古今中外“感恩意識”的各種表述我們不難發現,雖然大家理解的角度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從實質上來說都沒有脫離對于“感激”和“回報”的強調。正是基于此,我們在研究高職大學生感恩意識相關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將感恩意識理解為一種心理需求,是對別人所施恩惠的一種“感激”和“回報”的心理需求。它應該是目前高職大學生的行為規范和遵守的基本道德準則。

二、中外高職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現狀及啟示

1、美國的感恩文化

美國作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優秀代表,在對其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廣泛地推崇感恩思想。感恩節( Thanksgiving Day)是美國社會提高學生感恩意識的有力工具。感恩節定于每年 11 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在這一天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都會以“善待親友、幫助路人、拯救饑民”等形式來一起歡度感恩節。通過這樣的節日來不斷的凈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其感恩意識。

2、韓國的感恩文化

韓國作為我們的亞洲友鄰,在對學生進行感恩意識教育方面的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鑒。孝道,作為韓國人對感恩意識的詮釋,在韓國社會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已經浸透到韓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角落。

3、我國的高職大學生感恩意識現狀

針對我國高職大學生感恩意識現狀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是比較高的,普遍存在著感恩的愿望和相關行為,從總體上來說他們的知恩、感恩、報恩意識強烈。但是,高職大學生群體中還有部分學生的感恩意識現狀令人擔憂,具體表現為對父母的養育缺乏感恩之心、對老師同學缺乏感恩之意、對社會缺乏感恩之情等。這些感恩意識低下的現狀已經對高職大學生的行為產生了影響,他們自私無情,對待父母朋友冷淡,部分情況較為嚴重的高職大學生甚至對社會道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會導致社會道德的滑坡。

所以,通過以上分析,借鑒國外先進教學方法加強高職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是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途徑,也是作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主要任務。

三、我國高職院校應該如何培養和提高高職大學生的感恩意識

1、強調感恩教育實施的科學性,不斷加強教師自身的素質修養

高職院校的教師要在自身的學識以及人格品質上做學生的楷模,高職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水準和教育技能,必須首先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履行道德義務,做到先正己、后教人。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種精心選擇、設計的情境之中,在教育的全過程中與高職大學生交朋友,更多的時候以平等的身份進行溝通與交流。只有在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才能打動和感化高職大學生,以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最佳教育效果。

2、發揮高職院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與感恩意識缺失的危害性,堅決克服實際工作中所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軟”現象,積極開設感恩教育的課程,并建立相應的教學評價體系。注重感恩教育的長期性和生活化,將感恩納入高職大學生人格的塑造中,以引導學生內化、注重實效為重點,努力促進高職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3、掌握高職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達到感恩教育的理想境界

高職大學生不同于別的群體,他們有著極其豐富的情感世界,而且普遍具備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民主意識較濃,不喜歡抽象的理論說教,面對簡單的、甚至是“強行的”灌輸式課堂教育,內心往往有抵觸情緒。有效的開展感恩教育,勢必要求我們要充分熟悉高職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之覺得這些道理源于生活,不是遙不可及的。

篇5

[摘要]職業院校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對學生個人的成長及發展,以及對推動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堪憂,主要原因是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低。對高職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的重點應勞動維權意識教育上,應采取相應具體的措施,這對推進和促進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和平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職業院校學生;法律意識;勞動維權意識;內容框架

一、問題研究的緣起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的現象的思想、觀點和心理的總稱,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時一個與法律文化研究有緊密聯系的概念,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意識是從法律的角度感覺、認知、評價并且用以支配行為方式的意識,是人們將自己置身于法律世界、法律生活和法律秩序中的自覺性。

德國法學家魯道夫?馮?耶林在他的法學名著《為權利而斗爭》中寫道:“自己權利受到侵害,不問來自何方,是來自個人乎,來自政治乎,來自外國乎,若對之毫無感覺,必是該國人民沒有權利情感。是故反抗侵害,不是因為侵害屬于那一種類,而是懸于權利感情之有無。”這種權利感情就是法律意識。

西方國家一般具有較長時間的法治傳統,使得社會成員中逐漸形成了不同層次的法律意識,權利維護的意識實質是一種傳統,少見專門予以教化的情形。而在中國人治的傳統形成民眾缺乏法律意識的狀況。所以關于法律意識教育的研究在國內就有很大的必要性,這在高職學生的法律意識問題上表現尤為明顯。

國家十一五發展計劃提出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計劃,我國職業教育規模日漸擴大,逐漸向教育體系的主流位置挺進,對關于職業教育的研究愈來愈受重視。然而社會對職業教育始終抱有偏見,職業教育被認為是“學業失敗者”的教育,加之學生本身很多方面無法否認的原因,導致職業教育被看作是次等教育。高職院校的學生從文化素質上看的確與重點院校,多數本科層次的院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應該給高職生更多的關注。不能否認我們的學生步入社會會受到一定的冷遇,權益受損的幾率遠大于其

他類別的學生,所以要讓我們的“產品”在“出爐”之前就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讓法律

的權利義務的雙向調整機制在他們身上發揮強大的作用。

二、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現狀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董瑤輿教授通過他的法律意識調查報告顯示出:“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與其文化程度成正比。

我們針對所在學院06級新生和04級即將畢業的學生抽樣調查讓他們回答相同的問題:(1)你認為高職生是否有必要接受法律意識教育?(2)當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如何維權?兩組學生的答卷基本沒有什么差異:90%以上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進行法律意識教育,不知道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如何維權。這預示法律意識教育對高職新生沒有什么吸引力,對接受過相關法律知識教育的畢業班的學生來說也沒有達到預定的目的。

調查研究發現高職學生法律意識最為薄弱的環節是勞動維權意識。勞動維權意識是指在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能感覺、認知、評價并且能用法律作為手段維護合法權益的意識,是法律意識的一種。勞動維權意識的狀況是一個社會的勞動者整體素質的折射,更能反映一個社會法治水平。所以高職院校必須加強高職生的法律意識教育尤其重點加強勞動維權意識的教育。

三、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重點

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重點在于勞動維權意識教育。勞動維權意識教育能有效促成學生多層次法律意識的形成,使學生有意識地運用法律去觀察、評價社會問題,在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時候能主動、積極地運用法律武器予以維護,為其職業生涯奠定基礎。

宏觀上說,職業院校學生具備勞動維權意識是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需要。依法治國作為基本方略,這在我國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巨變。它表明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這種巨大變化,在客觀上要求我們的學生要樹立法律意識,要學會用法律的精神看待社會,學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尤其是勞動權益。

微觀上看,樹立勞動維權意識是職業院校學生自身的需要。職業院校學生是社會生活中一個具有特性的群體,文化素質上的確與重點院校,多數本科層次的院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差距。基于社會的偏見,高職學生權益受損的幾率遠大于其他類別的學生,所以作為一種“準弱勢群體”他們需要具有較其他人更強的法律意識。增強權利意識,是學生自身的需要,另外從深層面上看,也是職業院校生存的基礎。

四、勞動維權意識教育途徑與內容

(一)勞動維權意識教育可采途徑分析

勞動維權意識教育的途徑常見的有三種:(1)定期的知識講座,采用專題的方式,今天一個話題,明天一個提醒。這種途徑最大的缺點是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2)畢業前的集中培訓,這是典型的應急措施,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所以給人的印象是純粹走過場;(3)專門開設勞動維權意識教育必修課。基本途徑為:以《法律基礎》課為知識鋪墊,開設勞動維權意識教育方面的課程,并且將該課程作為所有學生的必修課。在整個高職學段的中間學期開設。在目前沒有系統教材可供直接使用的情況下,自編教材。

通過比較,我認為專門開設必修課的方式合理且實用:能克服匆忙過場的應付式教育的弊端,利于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利于學生的消化和吸收,達到預期的目的。其實勞動維權意識教育必修課的開設比現時很多強制的所謂的必修課的實用價值不知要高出多少!

(二)勞動維權意識教育的內容框架

1、最基本的法律知識。高校都開設有《法律基礎》課程,盡管這門課程的內容越來越少,教材越來越薄,但卻是學生接觸法律基礎知識的重要媒介。職業院校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拓展這方面的教學內容。

2、勞動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國家的勞動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毫無疑問應該成為學生勞動維權意識教育中的最基本內容,同時還必須涉及地方的勞動法規與政策。

筆者曾專門研究過相關的案例,同樣的爭議在不同的地方因政策上的差異,處理的結果也相差甚遠。

關于勞動者的養老保險爭議屬不屬于勞動爭議、進入訴訟中應不應受理?有認為社會保險爭議屬于勞動爭議案件的受案范圍的,也有認為不屬于勞動爭議案件的。

關于6個月的時效問題、追討工資的時間的問題,各地做法各異。大部分地方根據勞動法規定當事人申請勞動爭議仲裁的期限是6O天,所以實踐中勞動報酬只保護60天,對工資的追索也以此為限。可上海地區的司法實踐卻與此不

同,有自己獨特的做法。

應當教育學生到任何一個地方工作務必特別關注本地的勞動政策與法規,這種關注在中國現時特定的環境中甚至應當甚于對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關注。這需要教師付出很大的努力,著力搜集各地主要的勞動政策與法規,匯總編輯,羅列比較。這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工作,整理的材料應當是開放性的。通過自編材料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大致了解如何理解地方的勞動政策與法規,能積極主動地發現其特別之處。這樣學生走出校門后就能自覺地對這方面予以必要的關注。

(3)救濟的途徑。我國目前處理勞動爭議案件的程序為一裁二審制。其實勞動權益受侵害時,還有一種救濟途徑:勞動監察,并且勞動監察辦案時不向當事人收費。

3、基本的合同知識。勞動合同雖然受《勞動法》調整,但關于合同的基本內容還是同《合同法》密切關聯的。學一些《合同法》的知識非常必要。

4、某些習慣的養成教育。教育學生養成留存相關勞動關系的等方面證明文件的習慣也應該成為勞動維權意識教育的重要內容,也就是養成保留證據的習慣。

5、時間觀念教育。勞動爭議仲裁時效是指勞動者或用人單位在法定期間不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而喪失請求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保護其權利實現之權利的制度。建立這一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勞動爭議中的權利被侵害當事人盡早申請仲裁,不至于使仲裁時效起點長久或無限后延。這一制度有利于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和社會秩序的穩定。雖然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制度并不合理,但在現行法修訂之前,一定要嚴格遵守時效的規定,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美女福利到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盘| 一女多男在疯狂伦交在线观看|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 一级性生活免费| 欧美在线视频网|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人| 手机在线看片你懂得| 天天摸天天摸色综合舒服网|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小草|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孕交| 又粗又长又爽又大硬又黄| 高清一级做a爱免费视|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在线播放| 99热这里有精品| 婷婷激情五月网| 久久久99视频| 欧美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看污视频的网站| 色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 亚洲人成在久久综合网站| 狠狠干视频网站| 国产婷婷色综合av蜜臀av|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男女| 成人18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网址|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 男人一边吃奶一边做边爱| 另类人妖交友网站|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波多 | 伊人a.v在线|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1区2区| 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在线私拍国产福利精品| littlesulaa小苏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