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7 09:59:2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性,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1、公民法制教育的普及率高與法制理念樹立情況不容樂觀之間的矛盾
在法律知識與法律理念普及的問題上,法律知識的獲得并不難,難的是法律理念的樹立和法律素質的養成。我們曾經認為普法就對法律條文的傳授,所以在歷次的普法活動中都只是注重公民學到多少部法律,記住了多少法律條文,而忽視法律理念的植入。我國這種“至上而下”的法律宣傳方式是基于我國公民法律知識缺乏和法律意識荒蕪的現實,這種大規模的普法“造勢”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對法律感覺相對陌生的普通中國人的觀念,讓他們初步地領悟到了法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這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法律條文再背得滾瓜爛熟,而缺乏必要的認識和理解,對公民法律意識的樹立和法律素質的提高也還是于事無補。
2、人民群眾對法律知識的渴求與法律宣傳內容、途徑、手段過于單一之間的矛盾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的利益關系趨于復雜,各種矛盾也將趨于多發和復雜,人民群眾對于法律知識的渴求也將越加強烈。盡管我們的法律宣傳取得一定成效,但還存在偏差,集中體現在:有些法律宣傳并不貼近[本文轉載自[人民群眾,沒有把人民群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對于與公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還不夠;普法教育依然把教育老百姓如何履行法律義務放在首位,較為忽視權利方面的教育;法律宣傳的形式仍然過于單一,依舊以傳統的“擺(擺攤法律咨詢)、講(講法制課)、賽(法律知識競賽)、考(法律知識考試)”為主,而忽視了公眾對普法形式需求的多樣化。
3、全民法制觀念、意識的不斷增強與針對領導干部、國家工作人員普法還有差距之間的矛盾。
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全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制意識得到了明顯增強,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明顯提高。但與此相對應,針對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的普法仍然有較大差距,少數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法律素質依然不高,在嚴格、公正、規范、文明執法方面做得不夠,執法違法、執法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對社會法律秩序的嚴重破壞,使得一般公民對法律的信任下降,破壞了和諧社會的建立。固然這不盡是普法工作沒做好的原因,但其中不少案件確實反映出少數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法治觀念淡漠,社會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存在漏洞,社會法治化管理程度不高,依法決策和管理的意識不強。
二、如何解決上述矛盾,使法制宣傳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我們認真的思考和努力的實踐:
1、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樹立現代法制觀念、崇尚法治這一中心,在社會上真正樹立起憲法和其他法律的權威
這里面的“漁”和“魚”分別指的是法律制度、知識和法律觀念、意識。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識不能替代法律意識,普及法律應該涉及更深的層次,既要解決普及法律知識的問題,更應當解決法律素質、法治精神的問題,只有這樣才是讓人民群眾自覺自動地學法守法的根本保證。為完成建設法治國家這一過程,必須樹立法制觀念這個核心。首先要倡導政府依法行政。政治活動應該倡導法治反對人治,堅持依法制約權力,保障權利,根治權力腐敗問題。同時需要人們用自己的行動推動政府行為受法制約。現代法治以權利為本位,也就是尊重公民作為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和地位,強調法治的力量和作用就在于充分調動和發揮作為社會主體及法律關系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崇尚法治就是要著眼于從人的內在需要出發來規范、調整和引導人的自覺的社會行動和行為,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憲法作為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重要性毋庸質疑。因此,我們要繼續通過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重點學習憲法和基本法律,堅持把憲法的學習宣傳作為普法工作的長期任務,著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意識,樹立憲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基本觀念,提高依照憲法和法律維護合法權益、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各項事務的能力,實現由提高全民法律知識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再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的轉變,用法治來推進政治文明建設。
2、樹立科學發展觀,著力于公民法律素質的提高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其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也應貫徹和體現這一原則,要把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普法教育工作目標之一。在法制宣傳教育的內容上,應把滿足公民的法律需求作為根本出發點,加大與公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結合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來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往在普法內容的選取上,往往偏重于新頒布什么法律法規就一味地宣傳什么;或是急功近利的氛圍相當濃厚,出現什么社會問題就向百姓“強行灌輸”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這絕不是我們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普法不僅僅是“靜態”的法律條文和法律知識的普及,更重要的是通過傳遞各種法制信息,使社會政治、經濟和人們生活達到“動態”的法治普及。要承認和重視法制宣傳教育對象人群的個體特征,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施以不同的教育內容。因為普法對象層次不一、需求不同、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普法除了普及一些適用于公眾的普遍的法律知識、法治思想和法治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據不同對象的層次、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群體等特點,在現代法律理念引導下,施以不同的法制教育內容。
與此同時,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更應率先垂范。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這么一段話,覺得很有道理:“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辦事、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秉公執法的行為就是最好的法制宣傳教育,并且勝過上百次的說教。”對普通的百姓要讓他們知道法律所賦予他們的權利,而不是單純地強調法律義務,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提升法律的權威和感召力,使人們能切身感受到法律在政治、經濟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群眾變被動地接受法律教育為主動地學習法律,使學法成為人們生活的內在需求。從歷次普法的實際效果看,宣教內容在過度強化實用性的同時缺乏其應有的針對性。理念的偏差必然導致普法內容的片面性甚至公民法律素養的畸形和社會法治環境的變異。普法教育要以適應于公眾掌握、滿足公眾需要作為檢驗標準。
3、樹立創新思想,創新普法宣傳形式
形式創新是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創新的實現手段,是實現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現實目標的保障。在以往的普法活動中,我們傳統的“擺、講、賽、考”等方式在一定的時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社會思想觀念的變化,公眾對普法形式的需求多樣化,普法不應該是單向灌輸,而應根據受眾的需要和心理特點開展普法,善于開發新穎的形式和利用現代科技手段。
1、公民法制教育的普及率高與法制理念樹立情況不容樂觀之間的矛盾
在法律知識與法律理念普及的問題上,法律知識的獲得并不難,難的是法律理念的樹立和法律素質的養成。我們曾經認為普法就對法律條文的傳授,所以在歷次的普法活動中都只是注重公民學到多少部法律,記住了多少法律條文,而忽視法律理念的植入。我國這種“至上而下”的法律宣傳方式是基于我國公民法律知識缺乏和法律意識荒蕪的現實,這種大規模的普法“造勢”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對法律感覺相對陌生的普通中國人的觀念,讓他們初步地領悟到了法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這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法律條文再背得滾瓜爛熟,而缺乏必要的認識和理解,對公民法律意識的樹立和法律素質的提高也還是于事無補。
2、人民群眾對法律知識的渴求與法律宣傳內容、途徑、手段過于單一之間的矛盾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的利益關系趨于復雜,各種矛盾也將趨于多發和復雜,人民群眾對于法律知識的渴求也將越加強烈。盡管我們的法律宣傳取得一定成效,但還存在偏差,集中體現在:有些法律宣傳并不貼近人民群眾,沒有把人民群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對于與公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還不夠;普法教育依然把教育老百姓如何履行法律義務放在首位,較為忽視權利方面的教育;法律宣傳的形式仍然過于單一,依舊以傳統的“擺(擺攤法律咨詢)、講(講法制課)、賽(法律知識競賽)、考(法律知識考試)”為主,而忽視了公眾對普法形式需求的多樣化。
3、全民法制觀念、意識的不斷增強與針對領導干部、國家工作人員普法還有差距之間的矛盾。
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全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制意識得到了明顯增強,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明顯提高。但與此相對應,針對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的普法仍然有較大差距,少數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法律素質依然不高,在嚴格、公正、規范、文明執法方面做得不夠,執法違法、執法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對社會法律秩序的嚴重破壞,使得一般公民對法律的信任下降,破壞了和諧社會的建立。固然這不盡是普法工作沒做好的原因,但其中不少案件確實反映出少數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法治觀念淡漠,社會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存在漏洞,社會法治化管理程度不高,依法決策和管理的意識不強。
二、如何解決上述矛盾,使法制宣傳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我們認真的思考和努力的實踐:
1、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樹立現代法制觀念、崇尚法治這一中心,在社會上真正樹立起憲法和其他法律的權威
這里面的“漁”和“魚”分別指的是法律制度、知識和法律觀念、意識。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識不能替代法律意識,普及法律應該涉及更深的層次,既要解決普及法律知識的問題,更應當解決法律素質、法治精神的問題,只有這樣才是讓人民群眾自覺自動地學法守法的根本保證。為完成建設法治國家這一過程,必須樹立法制觀念這個核心。首先要倡導政府依法行政。政治活動應該倡導法治反對人治,堅持依法制約權力,保障權利,根治權力腐敗問題。同時需要人們用自己的行動推動政府行為受法制約。現代法治以權利為本位,也就是尊重公民作為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和地位,強調法治的力量和作用就在于充分調動和發揮作為社會主體及法律關系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崇尚法治就是要著眼于從人的內在需要出發來規范、調整和引導人的自覺的社會行動和行為,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憲法作為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重要性毋庸質疑。因此,我們要繼續通過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重點學習憲法和基本法律,堅持把憲法的學習宣傳作為普法工作的長期任務,著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意識,樹立憲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基本觀念,提高依照憲法和法律維護合法權益、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各項事務的能力,實現由提高全民法律知識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再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的轉變,用法治來推進政治文明建設。
2、樹立科學發展觀,著力于公民法律素質的提高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其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也應貫徹和體現這一原則,要把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普法教育工作目標之一。在法制宣傳教育的內容上,應把滿足公民的法律需求作為根本出發點,加大與公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結合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來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往在普法內容的選取上,往往偏重于新頒布什么法律法規就一味地宣傳什么;或是急功近利的氛圍相當濃厚,出現什么社會問題就向百姓“強行灌輸”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這絕不是我們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普法不僅僅是“靜態”的法律條文和法律知識的普及,更重要的是通過傳遞各種法制信息,使社會政治、經濟和人們生活達到“動態”的法治普及。要承認和重視法制宣傳教育對象人群的個體特征,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施以不同的教育內容。因為普法對象層次不一、需求不同、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普法除了普及一些適用于公眾的普遍的法律知識、法治思想和法治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據不同對象的層次、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群體等特點,在現代法律理念引導下,施以不同的法制教育內容。
與此同時,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更應率先垂范。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這么一段話,覺得很有道理:“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辦事、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秉公執法的行為就是最好的法制宣傳教育,并且勝過上百次的說教。”對普通的百姓要讓他們知道法律所賦予他們的權利,而不是單純地強調法律義務,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提升法律的權威和感召力,使人們能切身感受到法律在政治、經濟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群眾變被動地接受法律教育為主動地學習法律,使學法成為人們生活的內在需求。從歷次普法的實際效果看,宣教內容在過度強化實用性的同時缺乏其應有的針對性。理念的偏差必然導致普法內容的片面性甚至公民法律素養的畸形和社會法治環境的變異。普法教育要以適應于公眾掌握、滿足公眾需要作為檢驗標準。
3、樹立創新思想,創新普法宣傳形式
形式創新是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創新的實現手段,是實現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現實目標的保障。在以往的普法活動中,我們傳統的“擺、講、賽、考”等方式在一定的時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社會思想觀念的變化,公眾對普法形式的需求多樣化,普法不應該是單向灌輸,而應根據受眾的需要和心理特點開展普法,善于開發新穎的形式和利用現代科技手段。
關鍵詞:高職院校;法制教育;教學研究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我國現階段大力提倡的一個發展方向,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體現,對社會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同社會、國家有密切的聯系,所以針對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是增強畢業生社會競爭力的基礎,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模式以普及為主,學校對法制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普及法律知識,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要去,需要進一步加強法制教育,在普及的基礎上進行培養法制觀念和素養,不斷提升人才素質。
1 現階段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現狀
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個知法懂法用法的社會主義人才,提升學生法律素養,同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大學生的犯罪率,目前的法制教育主要針對學生進行思想方面的教育,過于注重思想教育忽視了習慣和實踐教育,我們應該明確,法制教育的最終目的,而過于注重思想教育無法實現知識到能力以及思維的轉變,無法滿足新時期的社會要求。
1.1 缺乏對法制教育的準確認識
法制教育作為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教育目標,而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僅僅是將法制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這是缺乏對法制教育的正確認識的體現,要明確思想素質是重要的,這僅僅只是學習法律的基礎,德育教育不能涵蓋法制教育,這樣起不到法制教育應有的目的。目前的高職院校中,對學生的就業過于關注,忽視德育教育,更加忽視了法制教育的開展,弱化甚至是完全略去法制教育的存在。這種片面單一的法制教育的理解很難保證高職院校法制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時在師資力量上很匱乏,導致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開展狀況堪憂。
1.2 法制教育重心偏移
現階段的法制教育將重心放在法律的普及上,而不是法律意識的培養上,這種落后的法制教育重心是目前法制教育水平得不到提升的根本所在。隨著國家和社會對人才要求的不斷提升,對學生的法律素養有了很高的要求,而法律意識又是法律素養的基礎,只有培養足夠的法律意識才能使法律素養得到提升。這是法制教育的終極目標,同樣也是我國法制教育努力的方向。大部分高職院校法制教育以課堂為學生灌輸法律知識為主,缺乏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這很難將知識轉變成能力,從而提升法律素養。繁重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對法律知識失去了興趣,同時課程設置的針對性較差,教學內容缺乏重點,缺乏實際的教學意義。
1.3 缺乏完善的法制教育體系
完善的法制教育體系是法制教育的基礎,現階段的法制教育體系還有待完善,尤其是針對法制教育的教學方式、教學目的等方面,雖然說學生就業對法律知識沒有嚴格的要求,但是要明確法制社會中法律意識的重要性,一個健全的法律體系應該從基礎的教育中心到教學方式上都有嚴格的規定,課程內容豐富,教學方式方法完善,學生應用實踐能力強,有一定的法律思維。
2 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改進方向
2.1 明確法制教育重要性,認識和了解法制教育
高職院校是重要的社會人才培養基地,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人才,法律素養是法制社會的基礎,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是學生今后適應社會、不斷提升個人素質的基礎,學生的法律意識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深淵的影響,高職院校一定要深刻認識到這一點,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高職院校對法制教育的重視程度,將法制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任務,從而提升高職院校的法制教學水平。同時要結合當代社會需求和國家政策的改變,轉變傳統的法制教育觀念,深入分析法制教育的深刻含義,圍繞培養學生法制意識為核心進行法制教育研究,讓學生在學校培養出一定的法律思維和法律素養,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2.2 將培養法律意識作為法制教育的根本
要明確法律素養是法制社會的有力保障,只有知法懂法用法的人,才能促進法制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生是一個特使群體,他們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同時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如果沒有一定的法律意識,就很容易走向犯罪,這也是大學生犯罪率高的重要原因,所以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要擺脫知識灌輸,而是法律意識的培養,讓學生有一定能力和意識進行犯罪行為的判定,降低學生不如犯罪道路的同時為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的發展做貢獻。
2.3 教學模式改革創新
要不斷完善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在實際中要增強法律知識的針對性和專業性,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在法律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專業法律知識教育,提升法律的實用性以及學生的主動性。其次,在課程設置上要突出課程的重點和創新,教學內容新穎有趣,同時要符合實際,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參與到課堂中去,提升課堂效率。改變教學方式方法,注重案例分析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例如,進行犯罪現場模擬、犯罪心理分析等,通過學生參與其中,更好幫助學生培養法律意識。
3 總結
法制教育在高職院校的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們要明確現階段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將學生培養同社會、國家聯系到一起,培養具有法律素養的全能型人才,培養知法懂法用法的優秀畢業生。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法律意識;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是把一種意識、思想、行為經過培養逐漸內化的過程。高校輔導員職業的特殊性,對高校輔導員法律意識的要求相對較高,因此高校輔導員必須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然而當前我國高校輔導員在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法律意識淡薄的現象。
一、高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中經常遇到的法律問題
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的重任大部分由輔導員來承擔,然而大多數輔導員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并沒有進行過多少相關培訓。他們對于如何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依法辦事沒有一個準確的了解和掌握。因此他們在開展學生工作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因法律意識淡薄而侵犯學生正當權益,或者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不能依法保護學生也不能依法保護自己的現象。高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中經常遇到的法律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侵犯學生的財產權
財產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護。作為高校輔導員要從兩個方面來正確對待學生財產權問題。首先是學生財物被盜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高校輔導員不但要提醒學生注意財產安全,還要及時正確地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筆者從事輔導員工作以來,遇到的學生財產被盜事件80%的作案者要么是在校大學生,要么有在校大學生的間接參與。這就要求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向學生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識,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其次,作為經常和學生直接接觸的高校輔導員,有更多可能與學生發生財產糾紛。有的高校輔導員法律意識淡薄,利用工作之便向學生索取收受財物;更有甚者私自制定規則,對違規的學生或者班級進行罰款。這些行為已經嚴重侵犯了學生的財產權。在當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普遍提高的情況下,高校學生的維權意識逐漸增強,輔導員的違法行為不但對自己有害,還會嚴重影響學校聲譽,引起不必要的沖突與麻煩。
(二)侵犯學生的知識產權
近年來,高校學生與高校教師知識產權糾紛時有發生。有不少高校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在論文著作署上教師其本人的名字。大部分學生因礙于導師的面子或者是對導師在學業上的指導的感恩之情而默默地接受。高校輔導員應當切實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不但自己要知道竊取學生勞動成果是違法的行為,尊重學生的知識產權,更要幫助學生增強依法維護知識產權的意識與能力。
(三)處理學生被處分問題不恰當
對違反國家和學校規定的學生進行紀律處分,是高校對學生進行警示、引導、規范的重要手段,對高校優良學風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校輔導員是學生違紀違規行為的直接管理者,在對學生進行處分的問題上必須嚴格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原則,對違紀違規的學生給予幫助,實事求是,并告知其享有申訴權,允許其對處分決定進行申訴。總之,高校輔導員在對違規學生進行處分時應當注意程序,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確保整個過程的合法性。
二、高校輔導員法律意識養成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斷增長,高等教育規范化管理迫在眉睫。作為在教育管理一線工作的高校輔導員,應當充分認識到依法開展本職工作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在選聘輔導員時,最注重的是應聘者的學生干部經歷、應變能力、學歷等方面,而對應聘者的法律素養沒有明確要求。大部分輔導員并不具備法律知識,雖然在上崗之前或者工作的過程中,學校會對輔導員進行職業培訓,但是其培訓內容對法律知識的重視不夠,輔導員的法律素養依然是參差不齊。在教育管理實踐中,忽視、漠視、侵犯學生權利的事情時有發生。2003年7月17日的《關于加強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依法治校的重要性。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依法治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治校成為我國高等學校的必然選擇。增強輔導員隊伍的法律意識是依法治校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和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1]
三、對高校輔導員法律意識養成教育的舉措建言
當前高校輔導員法律素養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賴于輔導員自身的學習,但輔導員的個人學習欠缺系統性和實效性。高校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增強輔導員的法律意識,加強輔導員依法開展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自覺性與有效性。高校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輔導員的法律意識和依法辦事能力。
(一)加大高校輔導員專業化培訓力度
目前高校輔導員通常為“雜牌軍”,他們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包括法律、教育、職業規劃、心理學、就業指導等,其中法律知識是他們最為缺乏的知識。作為學生工作管理者的輔導員,法律知識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開展職業規劃指導、心理輔導、就業指導還是獎懲等都受法律的約束。高校應當盡力加強對輔導員法律知識方面的培訓,定期組織培訓班,并將他們日常管理工作中經常涉及的法律知識細化、具體化,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對他們進行培訓教育與考核,使具備相應的法律知識成為從事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加大培養高校輔導員法律意識宣傳力度
要通過多種渠道對提升高校輔導員法律素養進行宣傳教育,把一些經典案例放在法律知識研修班、法律知識講座、法律知識沙龍上進行研討等多種方式來培養輔導員的法律意識,使輔導員從知道哪些是自己必須履行的義務,哪些是自己的合法權益,到將相關法律知識內化為其自身的行為準則甚至習慣。這也正是當今教育界經常提到的“養成教育”。只有這樣,才能讓輔導員真正做到依法律己、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有理有力地開展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保證師生關系的和諧健康發展。
(三)加大學生法律知識普及力度
高校輔導員日常管理工作中接觸最多的就是學生,學校加大對學生法律知識的普及力度,使學生能夠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水漲船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了,無形中對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輔導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使提高自身法律素養成為輔導員自己的迫切需求。
四、結語
新形勢對高校輔導員的法律素養要求不斷提高,他們必須不斷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夠自覺地依法辦事,這也是做好其本職工作的基本保證。依法治校是必然趨勢,高校應當與時俱進,不斷探索輔導員法律意識養成教育的有效辦法,促使輔導員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良性發展。高校輔導員需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比如《憲法》《刑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制度》等,還有所在院校的《學生手冊》,切實明確教師和學生的權利和義務。高校輔導員只有具備相關的法律知識,才能樹立依法管理的工作理念,在工作中靈活應用所學知識,隨機應變,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增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效果,提升高校的社會形象。[2]無論我們在哪里,無論我們在干什么,當國歌響起、國旗升起的時候,我們都會停止正在做的事情,靜靜地注視著國旗的冉冉升起,直到國歌停止、國旗升旗儀式結束。這種行為即是一種潛意識,也是一種觀念內化的結果。依法從事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工作也需要內化為高校輔導員的潛意識,使法治觀念在其心中生根發芽。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不但自己應該具備較高水平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也應該通過日常管理工作培養和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與依法辦事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覃壯才.高等教育法規實用教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關鍵詞:法制教育 政治教學 相互滲透
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速度是越來越快,各項犯罪也在升級,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升高的趨勢更是嚴重,而青少年犯罪也是越來越智能化、科技化、隱藏性比較高,然而青少年的法律意識薄弱,法制觀念淡薄造成了很多的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已經是一項當前學校的重要任務了,這也讓社會、家長、學校深刻的反思如何才能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呢?在這時中學時代的政治課本,政治老師被各界關注起來,人們越來越覺得政治教育中滲透法律知識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也是非常必要的。[1]
一、中學生開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的闡述
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犯罪在學校不斷的出現,由于法制教育的缺乏很多青少年走上了違法犯罪的不歸路,據統計在各類的犯罪比例中青少年的犯罪一直處于上升的趨勢,而且犯罪的手段更是智能化,多樣化。而年齡的層次是越來越小,手段則是越來越殘忍,所以對中學生的法制教育非常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根據青少年的發展趨勢在中學時期普及法律知識是很必要的,但是由于我國的教育制度還需要很多的改善,所以難免在法律教育方面有所不足,這也亟待在中學的老師們去改善這些,在課堂上普及法律知識,尤其是在政治課堂上給同學們滲透法制知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增強青少年的法律知識是非常的重要,其實不僅是學校對中學生的法制教育要做引導,社會乃至是家長都應該做出相應的努力來改善現在的社會環境。
二、中學老師在教學中滲透法律知識的實例
我國是一個法制的社會,那么法律知識就顯得非常的重要了,當代青年犯罪的數量增多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在學生中間普及宣講法律知識的重要性。所以在老師的教學中應該時不時的給同學們講解一些法律知識,我們時常在生活之中可能碰到一些例子。[2]
自從小張考取了駕照后,從此就成為了一個出門都是以車代步的騎車族,平時出門, 只要沒下雨, 無論是10分鐘的路或是1個小時的路程,他都基本上是以車代步。 5月11號這一天,天下著傾盆大雨,因此小張今天就沒有辦法騎著車去上學了,只能自己去里屋帶上雨傘, 然后搭車去上學。在中午休息的時間里,小張發現下午需要提交的實驗報告竟然忘在家里沒有帶出來,于是他便決定回家一趟。小張習慣性地走到自己經常停車的地方, 找了半天沒有自己的車子,才想起來今天自己沒有騎車到學校。這個時候小張發現有一輛摩托車的鑰匙還插在車上,沒有被取下來。小張小心地把鑰匙取下來,原本想馬上把這個摩托車的鑰匙交到學校的警務室去,但是他想到自己要回家一趟去拿自己的實驗報告呢,正好今天又沒有騎自己的車,那就借用一下這輛摩托車吧。反正又沒人知道的,因為自己平時就是開車的所以他很清楚從家里到學校往返時間,大概在半小時以內就可以回到學校了,到時候再把這鑰匙交到警務室,說不定到那時車子的主人發現自己的鑰匙被好心人撿到的交到警務室了,說不定到那個時候他還要感謝我呢!甚至不知道他的車子曾經被人偷偷的借去騎過呢。 在小張騎車回家的路上,剛好碰到警察巡查,警察要小張出示自己的駕照,此時沒有駕照的小張慌忙地向警察解釋事情的原委,他其實只是想借用一下這輛摩托車而已,根本就沒有要偷竊的意思。但是小張的這個說法沒有切實的證據表明他不是偷竊的,所以即使是本意根本就沒有偷竊的意思,但是他的行為卻已經是構成了偷竊的罪行。在法律面前一切講究證據。沒有證據,自己只能是寸步難行,隨時都難逃法律的制裁。
其實有很多時候自己覺得可能別人不會發現,抱著一種僥幸的心態然后就偷偷的去做了一些事情,孰不知自己當時已經觸犯了法律,在法律面前講究的是證據,當自己說不清的時候,那就是只有兩個字:“后悔”。在很多事情的面前都沒有回頭路可以走的,所以我們只有認清楚什么是犯罪,我們要做一個知法懂法的公民,就必須學習法律知識,不要到了被告上法庭的時候都還不清楚到底是犯了什么罪。那么在中學期間進行法律教育是尤其顯示出它的重要性,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滲透法律知識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才不會在青年時期不了解的情況下釀成不可挽回的錯誤。青少年也要不斷的去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尤其是在政治課程上面,老師會盡量多的宣講法律知識,不要當政治課程是一門雜門課程,自己更應該重視起來,積極的配合老師學習了解法律知識。不斷地使自己成長成為一個優秀良好合格的公民而努力。
三、政治老師進行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互相滲透
政治教育在中學時代是一個很好的給中學生正面講解法律知識機會,所以政治老師應該把握住教學的機會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灌輸,那么在政治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做到把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結合起來,利用政治課本上一個個實實在在的例子,進行比較教育,政治老師要根據政治的基本特性,在政治課堂上要結合課本的實際例子挖掘其中的法律道理,然后對學生們進行因勢利導,一步步的對學生們進行法律知識的教育。切實的讓政治教育成為中學時代法律知識的大講堂,給學生們樹立一個良好的法律意識及法制觀念,把學生們培養成積極的利用法律知識來保護自己的權益,保護集體的利益,維護社會的利益,養成一個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嚴厲打擊違法犯罪的良好公民形象。[3]
四、總結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更是中華文明傳統的繼承人,不光要繼承歷史的使命,也要繼承相關的法律意識,所以加強法律意識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中學時代進行法制教育刻不容緩,尤其是中學時代的政治教育很合適向學生們們介紹相關的法律知識。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慢慢積累自己的法制知識,老師要找準課本上知識和法律知識的相結合點,從不經意間就能宣傳到法律知識。[4]
參考文獻:
[1]楊為民.如何在政治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No.63410:65.
[2]周浩.如何在政治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No.64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