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8 16:38:3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目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林業生產; 環境保護; 森林資源; 生態建設Abstract:The production of fore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industry and public utility, responsible for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people's life to provide a variety of forest products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ultiple tasks. Developed forestr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national prosperity, national prosperity, soci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a task to prevent ecological damage.
Keywords: forestry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
1. 1 中國林業現狀
根據第六次( 1999 - 2003 年)全國森林資源清查資料顯示, 中國森林面積達到17 491萬公頃, 比第五次( 1994- 1998年)全國森林資源增長10.0%;森林覆蓋率為18.2% , 增長1.7個百分點。2003至2006年全國共完成營造林面積2 901萬公頃, 年均完成725萬公頃; 2006年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營造林面積320萬公頃, 占全部營造林面積的76.3%。
1. 2 存在的問題
當中國林業從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中受益時, 天然林的破壞情況正在惡化, 導致在森林面積總體擴大的情況下, 森林質量下降。中國森林資源的結構性變化體現為成、過熟林的比例下降。森林退化的后果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與生物多樣性的喪失。2006年全國累計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9 749萬公頃, 1998年長江大洪水與松花江洪水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森林質量退化。此外, 中國森林資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見表1。
表1 森林資源人均占有量
2 生態環境現狀及存在問題
2. 1 荒漠化
中國是第三大荒漠化國家, 現有荒漠化面積約153.3萬km, 并以每年約2 500 km 的速度發展。荒漠已對大約4 億人口造成威脅, 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65億美元, 包括農作物和土地的喪失、公路和鐵路的阻塞及埋沒、灌溉壩和運河被淤泥堵塞等等。
2. 2 洪澇和沙塵暴
洪澇災害每年威脅著約1億人的生活, 也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經濟發展, 每年由于沙塵暴的經濟損失估計為45 億元。潛在損失估算表明, 護牧林、沙漠恢復綠洲支持了畜牧業和果樹, 每年因此而增加的收入約200億元。
2. 3 生物多樣性
中國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盡管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但由于氣候變化等自然原因和歷史上濫伐森林、濫捕濫獵、環境污染等人為破壞, 中國自然生態環境形勢仍"總體嚴峻"。由于森林、草場、濕地、河流湖泊等野生物種生境退化或遭破壞, 中國的野生動植物數量不斷減少。《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列出的640 種世界瀕危物種中, 156 個在中國, 約占總數1/4。
3 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
人類對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蓋了保護資源所帶來的長期利益; 對直接利益的需求錯誤地將環境和林業生產割裂開, 而人們一般選擇短期利益。
森林的急劇減少是造成環境不斷惡化的主要原因, 因為森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 凈化空氣, 改善環境和保持生態平衡等功能。在中國森林減少主要原因有:
3. 1 林木生長量低
長期以來由于樹木存在重采輕造, 加上國家資金投入不足, 大部分幼林沒有進行撫育, 致使林分質量差, 林木生長率很低, 見表2。
表2 樹木平均生長率
如表2所示, 中國林木平均生長率跟一些林業較為發達的國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 2 資源消耗量大
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發展快速時期, 各種原材料需求量大, 加上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沒有按自然規律和林木生長特點辦事, 生產加工技術比較落后, 不能充分利用各種林業資源, 所以造成現在林業資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產力的水平。據統計, 中國森林在10年間銳減了23% , 可伐蓄積量減少了50%, 云南西雙版納的天然森林, 自50年代以來, 每年以約1.6萬公頃的進度消失著。當時55%的原始森林覆蓋面積現已減少了一半。
3. 3 開墾林地
由于中國的人口增長速度快, 土地資源有限, 為了滿足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 中國開墾了大量的林地, 特別是農民非法燒荒耕作, 刀耕火種, 造成了對森林的嚴重破壞。隨著人口增長, 所開墾林地的耕作強度和持續時間都增加了, 加劇了林地土壤侵蝕, 嚴重損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復能力。
3. 4 采集薪材
中國農村約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 隨著人口的增長, 對薪材的需求量也相應增長,采伐林木的壓力越來越大。
4 林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建設問題的解決措施
由于現階段中國林業生產出現嚴重問題和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嚴峻形勢。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與林業資源的過量開發有直接關系。
4. 1 合理的生態采伐
生態采伐的原則是, 采伐不影響或盡可能不影響森林生態系統, 不造成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的損傷。其采伐設計不僅考慮木材收獲, 而且要考慮維持天然林固有的生物多樣性、樹種組成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觀及其功能等因素。這也正是這種理念與傳統采伐方式的根本區別。
生態采伐設計涉及3個層次: 林分、景觀和模仿自然干擾。
在林分水平上, 要系統地考慮林木及其產量、樹種、樹種組成和搭配、樹木徑級、生物多樣性的最佳組合、林地生產力、養分、水分及物質和能量交換過程, 使采伐后仍能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充分反映自然- 社會- 環境的和諧及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在景觀水平上, 使采伐過程模擬自然景觀特征。模仿自然干擾則是模仿森林在自然生長過程中會自然燃燒或遭遇風倒等現象, 通過外力干擾幫助森林成長。如有計劃地人工助燃, 可以消滅森林中的病蟲害, 燒死一些過密的林下植物。風倒可以形成林窗、林隙, 大小不同的林窗、林隙, 其實就是多種生物的樂園。
4. 2 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
自然保護的宗旨就在于管理和保護整個生物界和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大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使之可持續合理利用。保護森林資源, 已成為實現自然保護宗旨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護區則是世界各國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手段。中國的自然保護區發展很快, 截至2003 年, 中國自然保護區已發展到1538處, 總面積達到1.18億公頃, 占國土面積12.3% 。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164 處; 全國擁有國際重要濕地20處, 面積有303公頃。設立自然保護區, 建立起一定的組織機構、管理隊伍、管理規則和資金來源渠道, 有利于防止人為干擾破壞和任意改變林分的經營方向, 還有利于保護珍貴樹種, 特別是稀有種和瀕危種。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對環境資源林建設, 有很大推動作用。
4. 3 不斷推進退耕還林工程
退耕還林工程是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措施, 2002年, 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 頒布了《退耕還林條例》。當年, 據對全國57 個最早實施退耕還林縣的典型調查, 工程實施四年來已取得了明顯成效:
( 1)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治理初見成效。57個縣的水土流失面積四年間減少了41.97萬公頃, 沙漠化減少了5.05%。
( 2)促進了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調整。1998年, 57個退耕還林縣25°以上坡耕地面積為50.6萬公頃, 占耕地總面積的17.32%, 到2002年, 已累計退耕35.6萬公頃, 其中25°以上坡耕地退耕16.8萬公頃。
( 3)農林牧產業結構有所調整。57個縣2002年的林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比1998年提高了1.7個百分點, 提高幅度比全國同期平均水平高1.6個百分點。“十五”期間, 退耕還林工程已經涉及到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500 多個縣、6億多農業人口, 工程建設區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50% 以上, 涉及中國生態類型的2個大區(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11個類型區(熱帶、亞熱帶、溫帶、暖溫帶水土流失區、風蝕沙化區和自然災害頻發區等)。
5 結束語
通過以上的討論, 我們能清楚地認識到林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建設是息息相關的, 一方面我們要利用林業資源發展經濟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我們又要保護林業資源來維護生態平衡。為了改善生態環境, 我們必須加強教育, 加強環保、法律、經濟方面的專業學習, 培養技術管理人員, 提高技術人才的比例, 加強城市綠化, 有計劃植樹造林,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使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與環境質量水平協調增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自然觀 生態環境問題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026-01
自然觀是馬克思理論中的重要思想,尤其是在當今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這一思想就顯得更為重要了。但是,如何從學習自然觀中明確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思路也就成為了我們研究的主要內容。所以,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為了能夠改善生態環境問題,也為了給人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本文我們就從什么是馬克思的自然觀、當今社會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以及從馬克思的自然觀對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啟示三個方面入手進行研討,以期能夠為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找到理論依據。
一、什么是馬克思的自然觀
馬克思自然觀沒有其他觀念那樣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而是在逐漸發展中形成的,其核心思想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統一而對立的關系,說明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那么,下的自然觀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第一,物質觀。物質觀是的基礎,也是自然辯證法的基礎。也就是說,自然界的物質是多種多樣的,如: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等等,這些都是自然界中的物質。但是,這些物質之間不是獨立存在的,他們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比如:因為水土流失導致了一些水庫淤泥增加,被迫報廢,河道被堵等等,而且,因為水土流失的問題也影響采礦工程的進行等等。可見,物質之間是緊密聯系。
第二,系統觀。系統觀是自然觀中的一個根本觀點。自然界中的物質之間都是有關系的,都能形成一定的系統。
總之,馬克思的自然觀是人與自然的統一,也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指導思想。所以,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中,我們要認真學習馬克思的自然觀,并從多角度入手來解決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以期能夠為解決環境問題找到思想依據。
二、目前生態環境問題包括哪些
近年來,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很多生態環境問題暴露的也越來越多,那么,目前生態環境問題都包括哪些呢?
第一,溫室效應。溫室效應這個詞對于大家來說并不陌生,這幾年很多現象的出現都是因為這一效應產生的后果。比如:海平面上漲;全球氣候變暖;土地干旱;土地沙漠化現象嚴重等等,這些現象的產生都是因為溫室效應產生的。
第二,霧霾現象嚴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私家車的數量逐漸增多,再加上,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很多地區的廠房都是不合格的,他們排放出來的廢氣越來越多,這也就造成了霧霾現象的出現。而這一問題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很多人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等等,嚴重不利于人們健康的成長。
當然,除了上述的兩個問題之外,還包括:上文提到的土地流失問題,還有物種滅絕問題、森林面積不斷縮減、臭氧層破壞等問題,這些都是當今存在的生態危機,都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很多研究者開始從的自然觀中尋找解決的方法,以期能夠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關系。
三、馬克思的自然觀對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啟示
1.改變人的需要方式
從馬克思的自然觀的核心理念中我們知道人與自然之間的是統一的。而要實現這一統一必須率先改變人的需要,這樣才能逐漸實現兩者之間的統一。從目前存在的生態問題來看,很明顯人在追求自己的需要時對環境產生了破壞。眾所周知,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中我們可以知道,人們在滿足生存、安全等需求后,自然要對社交、自我實現等需求進行追求,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開始買私家車、穿貂皮衣服等等,以彰顯自己的地位、品味等,事實上,這就直接或間接的對生態問題造成了影響了。所以,要想解決生態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人的需要,改變人們的物質觀念。
2.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
人與自然的權利和義務是相互依存的,是共生關系。這也是馬克思的自然觀中的系統觀中的體現之一。所以,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要讓人們認識到人與自然屬于一個系統,我們是不可分開的。因此,在實際操作中,不能每天都要依照政府的指示或者是政府的強制命令,比如:汽車限號問題。也就是說,當每個人都能真正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一觀念后,才能不再依靠政府的命令來支配行動,而是自覺的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環境問題。反之,如果我們沒有和諧發展的觀念,肆意的從大自然中掠取,大自然也會給我們一定的“回報”,事實上,不是大自然懲罰我們,而是,我們自己懲罰自己。
四、小結
隨著生態危機的越來越嚴重,我們要認真研究馬克思的自然觀,要有效的將其思想、觀念與實際的問題結合起來,并通過相關活動的開展來落實馬克思的自然觀,進而,真正讓人類與自然結合在一起,真正實現統一。
參考文獻:
>> 論目前我國植保機械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目前我國財稅體制改革進展及主要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 目前我國煤炭市場運行遇到的主要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港口企業籌資的主要困境及對策思考 論目前我國會計信息平臺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目前我國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 目前我國汽車消費信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簡析目前我國失業保險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淺析目前我國汽車維修與檢測行業的問題及對策 目前我國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淺議目前我國城市規劃實施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簡論目前我國工程造價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芻議目前我國社區護理所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 我國目前建筑工程招投標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我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淺析我國旅游環境審計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我國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主要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 姚偉,曲曉光,李洪興,等.我國農村垃圾產生量及垃圾收集處理現狀[J].環境與健康雜志,2009 (1):10~12.
[4] 李干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J].理論前沿, 2009(7): 5~8.
[5]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6] 國家統計局.2001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7]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8] 國家統計局.2011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9] 陳潤羊.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問題初探[J].環境保護,2008(11B):31~33.
[10] 朱蘭保,盛蒂,周開勝.當前農村環境問題及對策[J]. 特區經濟,2007(12):175~176.
更新環境生態學教學內容的出發點
環境生態學教學內容更新的出發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根據環境科學專業的需要選擇教學內容。環境生態學是環境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該專業設置這門課程主要目的是把環境生態學的知識、理論和方法用于環境問題的研究、評價和治理,所以根據環境科學的專業需要選擇教學內容是很必要的。當然,為了用環境生態學的知識、理論與方法研究、評價和治理環境問題,相關的生態學的基礎知識的學習也是必要的。二是增加我國當前生態環境建設很需要的密切聯系實際的內容。這方面的內容在過去的教學大綱中沒有包括在內,講授這些內容能夠滿足國家當前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增加這些內容有重要現實意義。三是增加社會需要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面的內容,目前這方面的任務較多,很需要加強。四是精簡與環境科學專業其他課程重復的教學內容。五是改革后的教學內容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需要精簡壓縮的教學內容
過去的環境生態學教學內容中的基礎性教學內容偏多,實用性內容與結合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內容明顯不足。如原來的生態因子、種群生態學和群落生態學各自成為一章(表1),雖然這些內容是必要的,但講得過多過細,有許多內容是不必要的,需要精簡和壓縮。精簡與壓縮后的內容是將這三章合并為生態學基本原理這一章,由14學時變為8學時(表1)。在過去的環境生態學教學內容中,有一部分明顯與環境科學專業其他課程重復,這是需要精簡的內容。如過去環境生態學教材中和講授內容中的環境污染的生態對策一章中包括水污染與微生物處理方法、水體富營養化與生物防治、土壤污染與微生物凈化、固體廢物處理與利用的微生物技術、大氣污染及防治,在這些內容中,除了大氣污染與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的高等植物學方法應當保留和加強講授之外,其他內容在環境工程學、水污染控制工程學和環境生物學課程中都有詳細的介紹,而且是這些課程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我們建議不講該章的內容,這樣可以節省8個學時(表1)用于其他重要內容的講授。
環境生態學應當增加的教學內容
根據我國存在的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和需要長期進行的生態環境建設任務增加新的環境生態學教學內容是很必要的。我國北方環境退化嚴重,南方也存在生態環境退化問題,全球許多國家都存在荒漠化問題。從2000年開始到2050年結束,我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開展持續50年的大規模生態環境建設。針對這一宏偉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增加生態環境建設與調控一章的內容(表1)是很必要的。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任重道遠,北方的荒漠化與防治和南方的土地退化及石漠化都是需要經過長期治理才能得到控制的問題,有豐富的內容需要講授,需要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學習生態環境建設的內容、知識、措施和技術,需要該專業的人才投入這一宏偉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中。我國西北生態環境脆弱,西南石灰巖地區生態環境也很脆弱,石漠化嚴重,生態系統極不穩定,加上人類活動的干擾,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為促進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應當增加我國脆弱生態環境與保護一章的教學內容(表1)。在程勝高等編寫的教材中,就有一章專門講述我國西北脆弱生態環境與保護的內容。
關鍵詞:綠色稅收;重要性;問題;對策
一、綠色稅收的內涵
綠色稅收是一種環境稅,是對投資于防止污染或環境保護的納稅人采取的減免一定程度稅收,或征收污染行業和污染物使用稅的稅收政策。將課稅目標的區別作為標準,綠色稅收包括污染型稅收手段和稅收導向型稅收手段,分別針對污染、破壞環境行為的懲罰和防治污染、保護資源行為的優惠,將事前警告和激勵密切結合,從而實現利用稅收手段控制環境惡化、改善生態狀況的目標。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綠色稅收運用稅收價格效應對生產和消費行為進行了有效調控,削弱了污染性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消費者的購買力,激勵了環保型產業的建設和發展。就綠色稅收的特點來看,綠色稅收體現著生態效率的原則,能夠改善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同時,綠色稅收還能夠促進環保成本和環保效益實現對稱,將納稅人的環保回報和環保努力調整到正相關的狀態,從而彰顯了稅收的公平性原則。此外,作為國家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綠色稅收有著其它調控措施所不具備的優勢,既是一種經濟手段又是一種法律手段,運行實施相對穩定。
二、我國推行綠色稅收的重要性
綠色稅收是促進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的重要經濟手段,通過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推進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方式,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促進相關環保產業興起和發展的功能。隨著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迅速普及,綠色稅收的實施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對于我國來說,推行綠色稅收政策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我國環境問題現狀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全球環境不斷惡化,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的枯竭成為了制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就我國而言,生態環境問題也同樣嚴峻。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時期,不斷加快工業化產業進程、促進經濟水平的提高,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任務。然而,受傳統落后技術以及對環境資源忽視的影響,我國生態環境受到了極大的破壞,有限的不可再生資源日益枯竭,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因此,必須制定各項戰略,采取科學的措施進行環境問題的全面控制管理。其中,綠色稅收作為重要的經濟手段,是利用稅收的方式對生態環境惡化進行的有效改善。因此,綠色稅收是我國環境問題現狀的必然要求。
2.我國環保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人類行為思想不斷發生轉變,生態環境對于環保措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環境保護將管制和命令作為主要手段,在具體的實施中效率水平較低,不能適應現代環境保護的需求。因此,尋求更加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勢在必行。諸多理論和實踐經驗表明,綠色稅收的開展是對政府環保干預有效性的提高,對于生態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環境保護并未作為我國相關稅法的重要目標,實施困難大。這就要求必須推行綠色稅收,完善綠色稅收體系。因此,綠色稅收是我國環保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3.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
綠色稅收是提高改變國家稅收結構,對勞動征稅轉向對經濟活動中使用的自然資源征稅,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向生產者和消費者發出正確的市場信息,從而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綠色稅收的實施,有利于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
三、我國綠色稅收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為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順利實施,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綠色稅收作為促進宏觀調控的稅收手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現狀而言,我國現行的綠色稅收制度存在著明顯缺陷,綠色稅收體系的建設并不完善,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排污費征收嚴重不足
排污收費制度是我國環保法律規定的一項重要制度,對于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雖然對環境污染單位有排污費的征收,但收費標準低于污染的防治費用,使得企業寧愿繳納排污費也不愿投資于防治污染。同時,擠占、挪用、拖欠排污費資金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到污染治理資金的使用效果
2.缺乏獨立的綠色稅收稅種
在我國目前的稅收體系中,缺少專門的、具體化的保護環境稅種,限制了稅收對治理環境污染的能力,弱化了稅收在環保方面的作用。同時,也使得專門用于環保的稅收收入來源單一,單一收費很難滿足日趨嚴峻的環境形勢的資金需求。
3.綠色稅種環保特殊功能缺失
我國現行資源稅采取從量定額征收,屬于級差性質的資源稅。同時現行的資源稅征稅范圍過窄,主要是對礦產品開采和鹽的生產征稅,使水、森林、草原、灘涂、海洋等資源長期處于稅收監控之外,導致了這些非稅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嚴重浪費。
4.綠色稅收優惠形式單一
我國現行的稅制在許多稅種中都直接或間接地含有環保性質的稅收減免優惠,在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稅收優惠主要以減稅和免稅為主,形式較為單一。勉強和環保結合,受益面比較窄,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勵作用。
四、我國綠色稅收體系的構建完善
受社會進步的影響,經濟的飛速發展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境污染的惡化、資源需求的增大,使得社會環境問題造成的矛盾愈演愈烈。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建設發展階段,生態環境問題的突出給國家的宏觀調控和政策制定實施帶來了巨大的考驗。因此,綠色稅收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勢在必行,直接關系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對此,本文對綠色稅收體系的構建進行了深入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國綠色稅收體系的策略。
1.擴大宣傳,深化綠色稅收理念
作為一種新型稅收制度,我國綠色稅收的實施尚處于起步階段,并未成為人們所熟知的國家政策。因此,為促進我國綠色稅收體系的建立,需要從觀念上進行轉變,使得綠色稅收理念深入人心,將社會建設的重點由經濟增長的速度轉移到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上來。這就要求必須擴大宣傳,深化綠色稅收理念,提高全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轉變對勞動征稅的傳統認識,確立在經濟活動中使用自然資源征稅的觀念,從而為綠色稅收的實施提供思想基礎。
2.改革現行制度,完善傳統稅種
面對我國綠色稅收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對現行制度進行改革,促進傳統稅種的改革。這就要求對現行的資源稅、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進行綠色改造。目前,我國大量的自然資源是免稅的,這就使得自然資源利用的無成本、無代價,導致生態失衡,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要擴大資源稅和消費稅的課稅范圍,降低自然資源的損耗。同時,要調整現行增值稅中有關不利于環境保護的規定,并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重視環境保護新產品的開發。
3.開征環保稅,增設污染控制型稅種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稅收的實施具有規范性和有效性的優勢,比收費政策更具約束力。因此,要開征環保稅,將排污收費轉變為稅收的形式進行征收,從而實現對污染企業拖欠和拒交排污費現象的有效控制。可以從水污染稅和大氣污染稅兩個方面進行稅種增設,并將環保稅定位在共享稅上,將環保稅款制定為環保專項基金,用于污染源頭的治理和專門環保設施的設立,為科研部門提供研究經費,研發用于節約資源和降低污染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
4.完善稅收優惠政策
稅收優惠政策是綠色稅收中對環保行為的激勵,能夠對企業行為進行正確導向,促進環保型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從而減少自然資源損耗和環境污染,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因此,要完善稅收優惠政策,調整企業所得稅政策,對企業在環保方面的投資實行稅收減免,調整增值稅,將環保設備的銷售納入增值稅的免稅范圍,鼓勵環保行為。同時,要調整營業稅、關稅、財產稅等相關稅種,給予從事環保高新技術開發的科研人員相應的稅收優惠,促進有利于生態保護資源產品的進口,實現治理污染和保護環境的目標。
五、結語
在當今社會,面對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全球環境問題的加劇,綠色稅收體系的建立是促進環境污染控制、保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對于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構建和諧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我國綠色稅收體系的建設并不完善,現行的相關稅收制度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存在著明顯缺陷。因此,必須對原有的稅收政策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革和完善,開征新的環保型稅種,并不斷加大貫徹和實施的力度,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稅收體系,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制度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戴星翼: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運行方式[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03):65-69.
[2]計金標:生態稅收論[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
[3]梁云風 馬發展:我國環保稅制的構建[J].中國財政,2001,(11).
[4]周明達:我國費稅改革的再思考[J].學習與實踐,2003,(07).
[5]葛察忠 王金南:利用市場手段削減污染:中國資源環境形勢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