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7 10:00:3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手衛生依從性標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隨著醫院感染發病率的增加,手衛生受到關注和重視,品管圈為全面品質管理的一環,運用各種質量控制手法,全員參與,對工作現場進行改善。我科于2015年5月至2015年11月開展了應用品管圈實施提高護士手衛生依從性的實踐活動,現將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科于2015年5月開展品管圈活動,精心設定了圈名為:同心圈。共8名圈員,成員組成分別為:輔導員1名(護士長),圈長1名(護師),圈員6名(護師2名,護士4名)。采用矩陣表,從護士重視程度、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等4個維度評價法進行評價,( 5 分為最高 1分為最低)。
2. 1.2方法
1.2.1制定活動計劃及目標:
制定內容包括:活動計劃擬定、現狀把握、目標設定、解析、對策擬定、對策實施、效果評價、標準化、檢討與改進等內容的時間甘特圖,品管圈活動時間為2015年5月―2015年11月。將目標設定為科室護士手衛生依從性有明顯提高。
1.2.2現狀調查:
參照《醫護人員手衛生規范》和《WHO醫療機構手衛生指南》標準,以準確的六步洗手法作為首位評估標準,由圈長負責登記查檢表,記錄上班護士接觸患者前、接觸周圍物品后、接觸患者后、無菌操作前、接觸血液、體液后的洗手方法是否正確。在QCC活動前,實施、完成及改進是進行評估、對照,分析造成科室護士手衛生依從性低下的原因是:護理人員方面、手衛生的意識不強、未形成良好的洗手習慣等。 調查結果手衛生依從性顯示為44 %。
1.2.3目標設定:目標值設定:提高24%;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現況值X圈能力)接觸患者前=103-(103x76)=25 ; 接觸周圍物品后=88-(88x76)=21 ;改進措施是根據現狀調查得出的數據繪制成柏拉圖,在柏拉圖中根據80/20原則得到相關目標值。
1.2.4要因分析:依據現狀,通過繪制魚骨圖:①護士因素:意識不到洗手的重要性。②培訓因素:培訓對象存在盲點。③管理者因素:手衛生培訓不到位。④設施等其他因素。
1.2.5擬定對策并實施:
1.2.5.1 對策擬定 (1)提高護士手衛生意識;(2)落實手衛生設施的完善;(3)指導和監督護士正確、合理、規范使用速干手消毒劑。
1.2.5.2 對策實施
活動期間由圈成員監督,定期統計科室手衛生執行情況,把握檢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和糾正。建立有效培訓計劃:①目標;②時間安排;③課程安排;④學習的具體內容;⑤效果評估。
1.加強手衛生的培訓,定期進行醫務人員手衛生培訓。 2.科室成立院感質控小組,定期每月對手衛生進行理論和技能考核。3.將六步洗手法的圖片粘貼在洗手處。4.配備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劑和一次性擦手紙,在床邊和治療車、護理盤配備速干手消毒。
2結果 效果確認表
2.1有形成果:科室對手衛生情況進行調查,通過品管圈活動的開展,護士執行手衛生指征明顯由接觸患者前手衛生依從率的44%上升為85%;護士洗手操作合格率由67%提高至92%,目標值設定由24%提高56%; 護士手衛生依從率明顯提高,從而設定2.2無形成果:①在QCC活動中,科室平均每月開圈會2―3次,出席率98%,充分發揮了每個圈員的潛能;②在活動中每一個的決策都是由集體決策;③對于患者而言:提高醫護人員洗手的依從性,促進患者的健康。
2.3標準化{ 圖}
一、了解醫護人員手衛生現狀,探討手衛生的方法提高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性。
二、通過醫護人員手衛生現狀,了解洗手依從性差的原因是,醫護人員對手衛生重要性認識不足,制定完善手衛生管理制度與管理規范,重視手衛生知識培訓宣教。
2.4結論:提高護士手衛生依從性可降低50%醫院感染的發生。通過品管圈活動,全體圈員團隊精神、溝通協調、解決問題能力、自信心、責任榮譽感和QCC手法都有了明顯的提升,而且提高了護士手衛生依從性,減少和杜絕了提高護士的手傳播致病菌的情況,從而更大程度的提高護士規范手衛生行為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吁英 ,影響重癥監護病房一戶人員主動洗手因素的探討 [J] 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07,2,8:193-196
[2]邵衛東,手部衛生與醫院感染[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20):2953-2954
[關鍵詞] 干預; 手衛生; 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R197.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1-139-01
我院是蘇北地區三級甲等醫院,門診病人多、工作量大,病區接受的病人多是基層醫院轉來的重危病人,同時各種侵入性操作的增多使醫院感染防控上增加了難度,這也給洗手的依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研究表明,1名醫護人員手上的細菌數可高達3.9×104~4.0×106CFU/cm2[1];手的清潔和消毒是降低醫院感染最基本、最簡單和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提高醫護人員手衛生的依從性可以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病率 [2] 。我院感然科針對臨床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性低的現狀進行了一系列的干預措施,從而提高了醫護人員的洗手依從性,具體措施如下:
1 加強對醫務人員教育已經被公認為是提高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加強醫務人員手衛生知識教育尤為重要[2]。首先組織醫護人員學習醫院感染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 通過經常下發各種醫院感染管理資料(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手衛生規范,醫院感染暴發流行報告制度等),組織集中講座,早會到科室引導學習,發放試題測試,門診、病區張貼宣傳畫等種形式,提高醫護人員對洗手重要性的認識,從主觀上提高手衛生的意識,從而提高了醫護人員洗手的依從性。
2 加強醫院感染知識培訓,組織學習標準預防、標準預防的基本特點,標準預防的措施,學習隔離規范,學習各種診療操作的流程和無菌原則,提高醫護人員的無菌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科主任和護士長是貫徹手衛生規范的核心人物,我們在指導、督察手衛生洗規范執行情況的同時及時和他們進行溝通,分析執行不到位的原因,找出合理解決問題的良策。如在沒有水池的操作地方放置免洗消毒液,使他們的手在沒有被明顯污染時能隨時應用,方便工作,有效提高醫護人員洗手的依從性,真正使這項工作得到持續改進,為降低醫院感染發率奠定基礎。
3 標準預防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強調雙向防護,即防止疾病從病人傳至醫務人員,又防止疾病從醫務人員傳至病人。而執行這一雙向防護措施最主要的就是洗手。因此,提高醫護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增強醫護人員對職業安全危害性認知,是促進醫護人員自覺提高洗手依從性的一劑良方,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洗手是防止院內感染和自我保護的最簡便、最有效的重要措施,而自覺地執行手衛生規范。
4 改善洗手條件與設施,選擇高效、安全、方便的 手消毒液。門診和重點科室每間都安裝水池和感應水龍頭,采用一次性紙巾擦手,給醫護人員洗手提供便利條件,從而提高醫護人員的洗手依從性,也改變了以往洗手后往工作服上擦手的習慣,對減少醫院感染發生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有水池上方都貼洗手六步法和標準預防。在病區每個治療車增加了免洗手消毒液,重癥監護病房每床配備,病區醫生查房時配備小容量免洗手消毒液,便于攜帶在手沒有明顯污染的情況下直接用免洗手消毒液,節約了時間,保證了重危病人的搶救,提高了醫護質量,從而也減少了院內感染的發生。
5 通過示范培訓和考核,使醫護熟練掌握洗手的正確方法。從科主任和護士長開始逐層培訓,通過講解、示范、考核從而使他們熟練掌握洗手的指征,標準預防,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提高醫醫護人員的洗手的質量,降低醫院感染率,根據國外有報道,通過院內洗手可以降低30%醫院感染[3]。
6 通過對醫護人員操作前后洗手情況進行跟蹤暗訪,對醫務人員的手衛生情況進行評價。通過手采樣監測結果,結合臨床病人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分析并與醫護探討,來提高醫護人員對洗手的認識程度,從而使醫護從思想上重視洗手的環節,提高醫護人員的洗手依從性,防止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
通過干預措施的實施,醫護人員對手衛生的認知程度和依從性明顯有提高,護士的手衛生依從性從55%提高到95%,醫生從30%提高到65%.從自我保護角度和防止病人醫院感染的發生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醫護人員手衛生的研究進展[J].浙江預防醫學,2007,19(6):65.
【關鍵詞】 品管圈; 護士; 手衛生依從性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3.026
引起醫院感染的諸多因素中,手是醫院感染傳播的重要媒介[1],控制醫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但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不容樂觀,浙江滕小云[2]調查顯示護士手衛生依從率為49.4%。品管圈已被廣泛應用于醫療領域及護理質量管理[3]。6月份本院護理部組織學習品管圈,隨后本科室組建了品管圈-守護圈,品管圈主題初步選定后隨機查檢1 d,發現護士的手衛生依從性比病房內科醫生低,臨床護士執行著大量的治療、護理操作,他們是通過手與患者接觸最多的群體[4]。2014年7月-2015年1月開展了“提高護士的手衛生的依從性”為主題的品管圈活動,通過本次活動,提高了護士手衛生依從性,減少醫院性感染,增強了團隊的管理能力。
1 一般資料
本圈活動所在病區實際開放床位55張,近兩年的床位使用率為108%,日均住院患者50人次,護理操作包括靜脈輸液,日均180瓶,輸血治療日均5人次,另外PICC操作及維護等各項基礎護理操作均有。統計近1年的慢性腎病及白細胞低下的患者占出院總人數68.9%,護士20人,N0級6人,N1級8人,N2級6人。
2 品管圈活動實施方法
2.1 品管圈組建 由科室護士自愿報名的形式組成,于2014年7月成立,圈員8名,平均工齡8.5年,負責整個活動的策劃與組織[5]。
2.2 主題選定和計劃擬定 本圈為本病區開展品管活動第一圈,對于品管圈的知識還比較陌生。根據重視程度、迫切性、重要性、圈能力給予評分,最終從8個主題中選出。經過預查檢后,最終確定活動主題為“提高護士手衛生的依從性”,對本護理團隊20名護士執行手衛生的現場查檢,分析原因找出對策進行干預。擬定計劃6個月完成并制作甘特圖。
2.3 現狀把握 通過小組討論,確定收集時間為2014年7月8-17日,總查檢天數10 d。收集方式:按照《醫療手衛生規范》的五大指征制作查檢表,再由指定的3名護士分6個環節查檢,將手衛生執行情況填寫于查檢表中,并繪制柏拉圖(圖1),其他是指的體液傷口暴露后及脫手套后。查檢結果護士未洗手率為41.4%。根據“80/20”法則,本圈改善重點為如何提高接觸患者前、接觸患者后、接觸周圍環境后這3個環節的護士手衛生依從性。
2.4 目標設定 改善前護士未洗手率為41.4%,依從性56.8%,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現況值×圈能力×改善重點)。改善重點:取決于護士未洗手柏拉圖=0.9,圈能力按照公式計算得出為0.55,總查檢為8041人次。現況值=3329/8041×100%=41.4%,目標值=41.4%-(41.4%×0.55×0.9)=20.9%。手衛生依從性=100%-20.9%=79.1%。
2.5 問題原因解析 運用頭腦風暴法、魚骨圖分析法從人員、管理、材料三大方面進行原因分析,制作了護士未洗手魚骨圖解析,并以經驗圈要因,見圖2。最后確定造成護士未洗手的主要因素有:(1)宣傳力度不夠,年輕護士培訓少,意識淡薄。當前醫院各個層面對手衛生宣傳較少,年輕護士對手衛生重要性認識程度不夠。N1護士作為床位護士作為工作主力軍,操作頻繁所以反而比率高于N0的護士。但是相對N2護士,N0、N1年輕護士未洗手率明顯較高,接近80%的比例,見圖3。(2)缺乏合理工作流程,護理人員年資相對較淺,對清潔污染區域區分不明確,工作繁忙時程序亂,造成手污染次數多。(3)質量考核不嚴格,缺乏監管。醫院監督次數少,護理人員缺乏慎獨精神,不能自覺執行手衛生規范。(4)缺乏懲罰標準,沒有監管也沒有明確的考核標準及懲罰措施,思想放松。(5)工作量大,人手緊時為了完成工作任務,趕時間,執行力差,查檢中發現9∶00-13∶30工作集中時段未洗手率明顯高于白班其他時間段。
2.6 對策擬定與實施 全體圈員先通過頭腦風暴法提出備選對策,之后依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經濟性等指標進行對策選定;評價方式:5分(最好,優),3分(可接受,可),1分(不予采納,差),共8人參加評分,計算總分;根據80/20法則選定實施對策,并按對策的共性歸并為5項。
2.6.1 加強宣傳力度,增強年輕護士手衛生的意識 (1)每張床頭張貼洗手的提示語“接觸病人前后洗手”,出病房的門把旁張貼提示語“不洗手別碰我”,各治療車上掛提示語“你洗手了嗎”,另外走廊張貼宣傳畫5張,海報2張,開展手衛生宣傳周,組織護士參加院內外手衛生知識學習,科內根據手衛生知識知曉率問卷調查情況,仍然按80/20原則選出薄弱點,找出具有針對性的知識點進行學習,情景演練。從而使手衛生知識知曉率從提高65.7%至95.3%。張紅麗等[6]研究表明隨著護理人員能級上升洗手的依從性逐漸提高,這與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逐步認識到洗手的重要性及不斷反復學習手衛生知識有一定的相關性。所以將N0、N1護士列為重點培訓對象,進行分層次培訓。(2)實施時間2014年10月1日開始。(3)對策效果確認。該對策實施1周后按改善前的查檢表進行查檢7 d,統計出護士手衛生依從性提高至63.7%,為有效對策。
2.6.2 根據護理工作情況制定減少洗手次數的作業流程,并指導年輕護士執行 合理的工作流程節省了洗手時間,同樣解決了工作量大,人手緊的問題,岳彩杰[7]的研究中也發現這問題。吳建萍[8]建議一對一縱向護理,統籌安排治療和護理,遵循無菌-清潔-污染的操作順序,減少洗手機會也是保證手衛生落實的可行措施。(1)以前功能制流水線操作,每項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整改后實行明確責任制護理,分管患者逐個集中治療,免去了部分護士洗手操作。具體流程:①交接班:查看病歷、交班本、護理記錄,了解病情。洗手進病房,查看監護儀各項數據,注射泵,呼吸機等各類儀器使用情況洗手接觸患者,從上到下,從清潔區到污染區。檢查意識瞳孔。查看傷口敷料及各類導管,觀察引流液尿液情況。查看全身皮膚出血水腫情況,翻身拍背洗手。②治療操作時:洗手查看監護儀各項生命體征數據。洗手無菌操作清潔操作污染操作洗手。在治療操作過程中,如果受到體液污染,或者進行清潔操作時需要進行無菌操作,進行污染操作時需進行無菌或者清潔操作,必須洗手后再進行。(2)實施時間2014年10月16日起。(3)對策效果確認:N0、N1能級護士學習了合理工作流程,并臨床應用。與對策1共同實施1周后查檢7 d,有效減少應洗手次數,手衛生依從性提升為68.1%,為有效對策。
2.6.3 參照2009年衛生部頒布《醫護人員手衛生規范》和《WHO醫療機構手衛生指南》的標準進行考核督查,并且與績效考核掛鉤 針對接觸患者前,接觸患者后,接觸周圍環境后3個重要環節,各部門人員加強督查。(1)院感科將手衛生作為專項考核內容,每月突擊檢查1次。科內院感質控護士每周督查,護士長每日上午在工作繁忙時段輪流督查責任組長1名,平均每周每人2次,責任組長每日督察跟班護士1名手衛生執行情況,科內督查均公開。(2)實施時間2014年11月5日起。對策效果確認:該對策與對策1、對策2共同實施1周后11月12日起查檢7 d,護士手衛生依從性達到了76.2%,為有效對策。
2.6.4 結合督查記錄扣分情況,實行獎懲制 月底發獎金時總結,按得分獎勵與扣款。3個責任組實際每人每床位日洗手液使用消耗量計算排名,名列前茅給予加分。根據每個護士督查情況排名,進行扣分加分。前三名予加分,按照江蘇省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2012版)4-20-4-1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不斷提高,上月的依從性為基點,低于上月一律扣分,每降一個百分比扣1分。實施時間2014年11月22日起。對策效果確認:該對策與對策1、2、3共同實施后1周,11月29日-12月5日查檢7 d護士手衛生依從性,達到了88.7%,為有效對策。
2.6.5 調整高峰期人員的配備沖突 高峰時段患者治療護理集中,護士接觸患者的頻率高,如果不注意手衛生,更易造成護患之間、患患之間交叉傳染,患者的安全風險極高。增加人員或調整崗位分工,利于護士手衛生的執行長久堅持。實施時間2014年12月7日起。對策效果確認:該對策與對策1、2、3、4共同實施后1周12月13日起查檢護士手衛生依從性,達到了92.3%,為有效對策。
為了驗證這5項對策的有效性,2014年12月19日結束查檢1個月后重新查檢,1月19-25日,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品管圈活動的熱情退卻,護士的手衛生依從性下降至87.4%,見表1。但較開展活動前的58.6%有好的改觀,提高護士的手衛生依從性這項工作,必須長效管理,堅持不懈。
2.7 效果確認
2.7.1 有形成果 從10月1日實施對策及查檢效果,每項對策實施1周后,用相同查檢表對護士的手衛生依從性進行查檢和記錄7 d,統計未洗手總數,得出手衛生依從性,結果分別為58.6%、63.7%、68.1%、76.2%、88.7%、92.3%。
至2015年1月19日再次查檢7 d,護士手衛生依從性變化為87.4%,見表1。使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洗手次數的變化前后時段比較采用 字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7.2 無形成果 圈員對8個方面的能力進行活動前后評分,結果顯示解決問題的能力平均得分從2.5分上升至4分,責任心得分從3分上升至
4.2分,溝通能力得分從2.6分上升至4分,自信心得分從2分上升至3.8分,團隊要素得分從3分上升至4分,積極性得分從2.8分上升至4.4分,品管圈手法得分從1分上升至4分,和諧度得分從2.5分上升至4.2分。
2.8 標準化 本科制定了《護士減少手衛生次數的作業流程》,《護士手衛生培訓流程》,《手衛生管理制度》。
3 討論
本次品管圈活動根據主因找出的五大對策均能提高護士的手衛生依從性,查檢的月份科室院感發生率明顯降低,保證了患者的安全。影響手衛生依從性的因素是多層次的,多模式管理才能有效達到手衛生狀況的持續改進。世衛組織多模式手衛生改善策略實施指南中指出,成功及可持續的手衛生改善是通過實施多種行動來解決妨礙手衛生問題和行為障礙來實現的。(1)開展手衛生宣傳周。反復對年輕護士的感染控制知識教育和培訓,病房增加手衛生提示語,走廊張貼溫馨的宣傳畫,讓護士更直觀的學習到手衛生知識,提高感染控制意識,從而改善手衛生的依從性。盧珍玲等[9]的研究“手衛生宣傳月”活動使手衛生依從性由33.4%提高到67.6%。(2)加強對護士的手衛生檢查督導工作,并且給予獎懲,能提高護士手衛生重要性的認識。品管圈活動期間每日督查,形成手衛生的氛圍,改善明顯,一旦活動終止手衛生依從性會有下降。獎懲刺激對行為的抑制作用具有時效性[10]。本研究通過標準化將手衛生的管理制度常態化,利于手衛生習慣的養成,保證手衛生依從性的持續改進。(3)調查中發現74.5%的護士認為緊急繁忙的工作使得自己或其他護士忽視甚至忘記洗手,因此要保證充足的人員編制。臨床工作中,一名醫護工作人員需要護理多名患者,對各個患者的治療方法,護理措施不同,使得醫護人員無法在每次操作前洗手[11]。(4)按各能級護士分層次培訓,加強N0、N1年輕護士手衛生基礎知識及工作流程的培訓,并按照合理的作業流程進行護理工作可以提高手衛生的依從性。匡季秋等[12]研究表明應分層次對不同人群和科室進行培訓,為多模式手衛生改善策略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參考依據。表1顯示改善后依從性較五大對策實施后明顯下降,為了手衛生依從性的持續改進,另外還制作了晨晚間護理,更換液體,靜脈加藥配置等操作的手衛生簡易流程圖,并將品管圈的標準化制度流程落實下去,保證手衛生依從性持續改進。
品管圈活動明顯提升了護士的綜合素質和管理能力,同時品管圈活動可以使護士更全面的了解目前手衛生存在的問題。6個月全體圈員共同參與,激烈討論,自主自發地進行頭腦風暴,開展自下而上的管理,提高了手衛生依從性的同時也收獲了無形成果,團隊的凝聚力和執行力增強,質量管理得到持續改進,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增加了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圈員們通過活動學到了品管圈的十大手法,并學會制作柏拉圖、直方圖、雷達圖、冰山圖等質量管理工具。如果品管圈活動能在醫療領域應用,來解決其他的醫療護理問題同樣也會有很好的成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韓黎,朱士俊,郭燕紅,等.中國醫務人員手衛生的現狀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1(2):140-142.
[2]滕小云.護理人員手衛生依從性的調查[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2,13(5):427-428.
[3]劉庭芳,劉勇.中國醫院品管圈操作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0.
[4]周玉蘭.臨床護士手衛生現狀[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5):87.
[5]張幸國,王臨潤,劉勇.醫院品管圈輔導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39-118.
[6]張紅麗,席建宏,董正惠.呼吸重癥監護室手衛生依從性現況調查[J].繼續醫學教育,2014,28(6):22-24.
[7]岳彩杰.品管圈活動在傳染科護士手衛生依從性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3):104-105.
[8]吳建萍.對護士手衛生狀況的調查分析及對策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14):1163-1164.
[9]盧珍玲,王文陽,陳寶勤,等.“手衛生宣傳月”活動對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4,15(11):1250-1251.
[10]谷莉,白學軍,王芹.獎懲對行為抑制能力和自主生理活動影響的時效性[J].心理學報,2014,46(10):1476.
[11]劉曼麗.手衛生所致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6):116.
【關鍵詞】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
醫務人員手上攜帶的病原菌是醫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1],醫院感染控制是醫院質量的核心之一,醫務人員的手衛生是醫院感染控制最基本、最直接、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2]。自2012年6月,我院召開“迎評三甲醫院動員大會”后,為有效控制醫院感染,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醫院感染辦對全院員工進行了手衛生知識及相關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并每周到病區進行不定期督查,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措施,評價整改效果,做到持續質量改進。通過多層面強化,深入觀察手衛生依從性的改善情況,取得明顯效果,現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選擇2012年7――12月本院員工,包括醫生、護士、進修實習人員及工勤人員作為觀察對象。
1.2方法
1.2.1完善手衛生設施院領導高度重視手衛生設施的改進,水龍頭開關從手觸式改為非手觸式,水池邊均配備干手紙,為洗手、干手提供了方便。在每個病室門口墻上、診床邊、治療車、護理車、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床邊、病歷車等配備了有效、便捷的潔芙柔免洗消毒凝膠。
1.2.2強化培訓醫務人員對手衛生的重要性知曉率低,故依從性亦低,為此,醫院感染辦在全院范圍內開展了“手衛生動員大會”,表彰了衛生耗材多、手衛生做得好的科室,編寫了《醫院感染管理手冊》,人手一冊,要求人人掌握,并多次向全院人員講解手衛生知識,觀看手衛生幻燈片,推選出“六步洗手法”能手,以節目形式在臺前演示。在每個水池邊均張貼了“六步洗手法”標準洗手圖,在醫院OA網上設置手衛生及醫院感染相關課件,以科室為單位組織學習,并組織全院副護士長到醫院感染辦學習培訓,回科室后進行二次培訓。
1.2.3建立監控機制醫院感染辦監督檢查是提高手衛生依從性的主要手段,對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導并提出改進意見,方能做到持續質量改進。感染辦為更好的對全院人員進行手衛生監控,增加人員配備,調動全院副護士長到感染辦輪轉,每周到相關科室進行不定期督查,各科室由感染監控小組人員全天監督,促使全院人員自覺遵守手衛生規范,不斷提高手衛生依從性。
1.2.4每月召開手衛生用品消耗量反饋會感染辦每月對各科室洗手液(肥皂)、干手紙、速干手消毒劑等手衛生用品的消耗量進行統計,并和上年度同期消耗量進行對比,納入每月醫院感染管理質量考核。同期對比過高或過低者(或根據出院病人數推算),調查核實后進行經濟獎勵或處罰。
1.2.5手衛生依從性調查醫院感染辦根據手衛生的5個指征,設計了手衛生依從性調查表,采用直接觀察的方法,選擇上午各項治療、護理操作較多的時間段,以一項操作為單位進行觀察,用實手衛生次數除以該手衛生次數得手衛生依從率。
【關鍵詞】 醫院感染;手衛生;依從性;洗手;手消毒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74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400-02
手衛生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隨著醫院感染發病率的增加,手衛生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我院借創建二級甲等醫院的契機,對我院所有人員進行了多次手衛生培訓教育,使手衛生依從性得到了突破性的鞏固和提高,在評審時順利通過手衛生的項目評審。
手衛生依從性是指醫務人員能夠堅持必要的洗手和手消毒次數,并且洗手和手消毒的步驟、時間指征、范圍都符合規定。通過實踐證明,手衛生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最簡單、最方便、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有研究證實,有效的手衛生可降低50%的醫院感染率[2],提高手衛生依從性的有效措施如下:
1 加強手衛生規范的理論教育和實踐培訓,通過每月手衛生監測數據提供有力的舉證說服
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開展院內全員培訓,分批次進行各級各類人員洗手和手消毒培訓,并定期不定期對全院不同崗位人員進行抽查和督導,采用現場洗手和手衛生理論提問相結合的考核模式,不斷提高院內各級各類人員手衛生意識和理論知識水平。前半年屬于培訓重要時期,每個月需進行洗手正確率考核、督查和統計,使洗手正確率能達到95%-100%,手消毒依從性達50%-70%。并通過手衛生洗手前后的采樣監測數據對比,有力舉證洗手在醫院工作的重要性,使洗手依從性在醫務人員中得到鞏固和提高,并建立了持續性發展基礎。
2 與院領導溝通,取得院領導對手衛生工作的大力支持
以創甲為基點,向院領導寫出手衛生對醫院安全建設的重要性和手衛生在院感工作中便捷經濟的優點,闡述手衛生在醫院感染中的特殊性,并通過開展手衛生周宣傳,邀請院領導參與手衛生培訓和督查工作,上報手衛生成本支出預算和醫院安全的成本投資的對比,通過外出學習向院領導提供其他醫院手衛生開展的照片等方式取得院領導對手衛生的支持并參與其中,在院周會、感控例會、多部門聯席等會議上強調手衛生的重要性,使手衛生工作得到醫院上下一致的大力支持。
3 完善手衛生設施
取得領導的支持后,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要求,改善各科手衛生設施如:配備流動水洗手龍頭及洗手盆,更換手觸式水龍頭為非手觸式水龍頭,配置足量洗手液,安裝干手紙巾盒,督促科室保證干手紙巾的供給。
4 制定和完善醫院內手衛生規范和管理制度并加強落實,建立長效性手衛生監管機制
以衛生部頒布的相關手衛生規范和標準為依據,制定院內手衛生管理制度、手衛生基本原則、洗手標準操作規程,并分批進行衛生手、外科手的實踐培訓和考核,加強督查,認真將規范、制度和標準落實到位。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不定期到科室對手衛生依從性作暗訪調查、查看科室每季度手衛生用品的消耗量,定期對醫護人員手部微生物進行采樣檢測,抽查洗手準確率、提問手衛生理論知識,將檢測和檢查結果及時反饋至相關科室并納入科室醫療質量考評進行獎懲,從而推動和督導手衛生執行的自覺性和提高手衛生依從性,建立長效性監管機制。
5 合理選擇手衛生產品
選擇對手部皮膚刺激小、無過敏性、有潤膚作用的洗手液及手消液;配備大小、高低合適的洗手池和非手觸式水龍頭,保證干手紙巾的供給。
6 加強院內手衛生宣傳工作
反復宣傳手衛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手衛生知識。通過培訓教育、討論、建立手衛生宣傳欄、發放手衛生宣傳冊、張貼宣傳畫和提示語、在洗手池旁張貼洗手示意圖、評選手衛生執行優秀人員等多種形式,創造良好的手衛生環境,樹立良好的榜樣,在提高手衛生依從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7 改進管理機制,優化資源配置
手衛生的管理工作是醫院管理的主要部分,管理者應關心一線醫務人員,合理安排工作量,通過科室優化人力支援配置,減輕醫務人員工作強度,避免繁忙的診療護理活動影響手衛生依從性[3]。
手衛生與醫院感染是個永恒的主題,眾多研究已經證實手衛生可以明顯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因此,我們必須努力通過多種有效的干預措施提高醫務人員的手衛生依從性,更好地預防和控制應用感染的發生[3]。
參考文獻
[1] 楊娜.手衛生依從性現況分析及對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