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7 10:21:2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高一語文基礎訓練,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接影響體育考生文化課和專業成績的提高。
筆者從事20余年的體育教學工作和高三體育訓練工作,根據自己多年指導高考訓練隊的經驗,總結出八個訓練隊組隊初期需要注意解決的問題,希望與同仁共同探討學習。
一、根據術科考試要求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材
選材是初期組建體育高考訓練隊重中之重的工作,應按照術科考試要求,注重對學生基本運動素質和體能進行合理科學地選材,
選材的標準應從運動員的道德品質、身體和心理素質以及文化課
成績等方面進行選取。應選擇那些在思想品德方面端正,跑、跳、投等素質技能上突出、身體協調性好、進取心強、意志品質堅定、文化成績基礎扎實的學生入隊。
二、教練員應注意以身作則,樹立威信
作為教練員,必須認真履行教練員的職責,按時到崗,加強與學生間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如果一個教練員老是遲到,學生準備活動做完了仍然見不著人影,長期下去學生就會對教練員產生不滿的情緒,即使你的訓練計劃再怎么完美,他們也不會表現出積極配合的行動。這無疑影響了訓練效果,教師也失去了與學生間的凝聚力。作為教練員不能老是板著臉訓斥學生,學生在完成訓練時,如果出現的動作不對或完不成任務,應該認真和藹地進行指導,幫他們分析錯誤的原因。特別是在初期訓練中,學生的一切動作都要靠教練員的悉心傳授,如果老是訓斥和貶責,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訓練的積極性,使學生與教師疏遠,學生只能是畏而遠之,這樣的訓練無疑是缺少親和力的,訓練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三、充分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使之明確訓練目的
初期訓練的學生是帶著一定的思想負擔來訓練的,他們的思想總是容易動搖,訓練一辛苦,他們便會想:我能堅持下來嗎?會不會影響我的文化課學習?作為教練員,首先要了解學生的這些心
理,認真細致地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使他們樹立自信心,使他們明確訓練目標,樹立遠大志向。讓他們明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簡單道理。
同時要多和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師聯系,了解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情況,督促他們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多和他們交流思想,了解、關心他們的生活,及時解決他們存在的困難,這樣有助于管理和訓練。
四、制訂科學的管理制度,嚴格要求與管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訓練隊,必須要有科學的管理制度。高考訓練初期,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訓練目標,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執行各種訓練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訓練作風。不管訓練量有多大,學生必須一絲不茍地完成,任何學生必須按照要求完成訓練任務,同時在訓練結束后,學生必須按時到班進行文化課的學習。另外,教練員也應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及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感化學生。努力使訓練隊一開始,就要形成積極向上、奮勇爭先、團結拼搏的良好訓練風尚。
五、制訂科學的訓練計劃,并嚴格執行
體育訓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經過長期、系統的訓練才能取得成績。教師要根據初期訓練的特點制訂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這里包括年度訓練計劃、階段訓練計劃、周計劃及課時訓練計劃,并按照訓練要求嚴格實施。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績進步,并充滿信心。還要堅持“三從一大”的原則,采用多樣化的練習方法,合理安排運動量,讓學生在完成高質量訓練任務的同時,又能達到超量的恢復。如果沒有科學的訓練計劃或者是計劃缺少科學合理性,教練員缺乏嚴謹的訓練計劃,想訓什么,就訓什么,只會使訓練一
團糟。
六、注重基礎動作教學,循循善誘,保持耐心
初期基礎訓練,教練員要教專門性活動練習動作,學生要學會這些動作不是很容易的,因為他們的協調性和靈敏性不是太好,學習起來有很多學生很吃力。沒有耐心的教練員往往會責備學生或者諷刺挖苦學生,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就會很低落,這樣就更加影響訓練的質量。教練員要做到因材施
教,采用合理科學的訓練方法,并做到循循善誘,保持耐心,切忌急于求成,減輕在訓練初期學生在身體及心理上的疲勞,從而提高訓練效果,達到從量變達到質變的效果。
七、完善動作技術,合理安排運動量,減少不必要的運動損傷
運動初期的訓練動作技術很關鍵,沒有良好的動作技術和合理的運動量安排,往往會使學生產生運動損傷。在初期訓練時,為什么會有許多學生出現腿疼性急性骨膜炎?其實,這主要是學生沒有掌握動作技術,學生在跑步過程中腳的著地動作不對,或者是運動量偏大造成的,再者就是訓練后的放松做得不好,調整恢復不徹底。大家都知道,訓練后的放松是訓練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只重視訓練過程,而忽視了訓練后的放松是錯誤的。
八、充分調動學生的訓練興趣,發揮學生訓練的自主性
興趣是學習的良師,好的心情和好的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是提高訓練效果的重要條件。一個運動訓練隊訓練狀況如果是沉悶的,學生不拘言笑,被動、機械地完成動作訓練,其訓練效果肯定是很差的,但如果學生心情愉悅,活動場面熱烈,練習興趣濃厚,這樣的狀態肯定會得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教練員要善于調動學生訓練的積極性,在學生身心最疲勞的時候,能夠運用一切手段,使其調整恢復,讓學生主動參與訓練。
總之,在運動隊初期訓練中,教師應先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材,采用掌握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嚴格組織與管理,在學習、訓練和生活上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與學生間多一分理解與信任,關注學生的文化成績提高,這樣對于訓練隊的初期訓練能夠步入正軌,提高訓練成績都有積極的作用。
摘 要:寫作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本文對參加新疆自治區“2014年新任教師專業技能培訓”項目的高中語文老師進行了問卷調查,以高中語文老師的視角對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現狀做了調查和研究,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整理和分析。
關鍵詞 :中學 寫作教學 現狀 調查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寫作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要求“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而現在中學寫作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存在很大的問題,一是和閱讀教學相比,寫作教學的比重相對較低;二是學生寫作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語言啰嗦,不能做到思路清晰、正確地進行表達。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收效甚微,學生甚至連請假條、書信、報告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文章都表達不清楚,這將會對學生以后的日常生活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對初中寫作教學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背景和目的來探討初中寫作教學的現狀、原因以及應對策略。
二、研究理論依據
本次研究以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等語文大家對寫作教學方面提出的主張為理論依據。葉圣陶主張寫作要做到“準確、鮮明、生動”,做到“不晦澀,不含糊,不呆板,不滯鈍”,這樣才能夠將自己心里的意思說清楚,讓別人明白,進而對別人的思想和行動產生一定的影響;呂叔湘主張寫作要做到“有條有理,有頭有尾,不重復,不脫節,不顛倒,造句連貫,用詞恰當”;張志公提出培養學生寫的能力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生活的需要,強調了寫作教學的目的和重要性。
三、研究設計
本次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參加新疆自治區“2014年新任教師專業技能培訓”項目的高中語文新任老師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全部采取開放式題目,關于寫作的調查共11道題。這些語文教師來自新疆自治區的各個地州市,包括哈密地區、阿克蘇地區、吐魯番地區、博州、阿勒泰地區、巴州地區、昌吉州地區、和田地區、喀什地區、塔城地區、伊犁州地區和烏魯木齊本市等。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2份,回收有效問卷25份。下面是調查結果和問題分析。
1.對寫作教學經常關注的話題。因為是開放式問題,所以在32份問卷中,只有25份問卷能夠提取到有效話題,主要有“學生寫作素材積累的途經”“作文怎么教”“學生作文該如何立意”“學生作文假、大、空”“怎樣提高學生寫作語言水平”等。其中40%的老師關注“學生寫作素材積累的途經”這一話題,20%的老師關注“學生作文如何立意”方面的問題,12%的老師關注“怎樣提高學生寫作語言水平”等問題。由此可見,在寫作教學方面,教師存在困惑,學生也很迷茫,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
2.新任教師對寫作教學方面的研究關注度不高,寫作教學方面的專業素養也不高。關于寫作教學,通過對“讀過哪些專業書,知道哪些在寫作上有影響力的教師以及他們的教學主張”的調查研究發現,共有23位老師(占有效問卷的92%)沒有讀過寫作教學方面的專業書,讀過專業書的僅2位。即使讀過專業書的老師,對于寫作教學方面的主張也沒有系統的掌握,只是憑借記憶模糊地寫出一部分教學主張。由此可以看出,新任高中語文老師在大學階段對中學寫作教學的關注度不高,乃至從教后也沒有對寫作教學進行專業的研究。寫作教學現狀讓人堪憂,不甚樂觀。
3.寫作教學的課時安排較少。經過統計分析,40%的教師將高一的寫作教學課時安排為“每兩周一節”,28%的教師將寫作教學課時安排為“每月一節”。由此可以看出超過60%的新任教師對寫作教學的課時安排都集中在“每月一節”或“每月兩節”(“每兩周一節”),寫作教學不受重視。
4.關于“高一新生寫作有多少比例的人能夠做到思路清晰,并對寫作內容有清晰的把握”問題:通過問卷分析發現,高一語文教師對于這個問題的反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比例分段上: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只有4位老師認為一半(50%)以上的學生可以在寫作時做到“思路清晰,并對要寫作的內容有清晰的把握”,剩下的21位老師都不同程度地認為高一新生的寫作存在思路不清、內容不明等問題。其中,認為班里僅有10%-15%左右的學生可以做到思路清晰的老師有9位,可以看出,高一新生的寫作存在很大的問題,班里能夠達到思路清晰這一寫作要求的學生人數不多。這個數據也側面反映出,初中學生升入高一以后,寫作能力的現狀不容樂觀。
5.關于“高一新生在寫作時不能準確、清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事件、事理的人數所占比例”的問題調查:
根據調查發現,76%的老師認為有超過一半以上的高一新生在寫作時不能準確、清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事件、事理,只有3人認為這種比例不大。存在這種問題的學生比例主要占到60%-70%。從這個表格可以看出,高一新生的寫作語言還是不夠簡明、準確;思維也存在混亂現象,不能夠條理、清晰地進行表達和說明。這從側面反映出,他們在初中階段的寫作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以至于升入高一以后,寫作能力對高中的寫作教學造成制約。
綜上,經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和總結,可以發現高一學生的寫作能力仍舊存在不足,他們在初中階段的寫作存在的問題,對高中階段的寫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約。這項調查報告收集了高中語文老師對初中寫作教學的建議,大部分的高中語文老師的建議是讓學生多讀書、多積累;對學生進行聽、說、想的基礎訓練;進行寫提綱的練習等等。這為初中學生的寫作提供了一些教學反思和借鑒。
(新疆師范大學研究生科技創新項目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31113])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下)[M].敎育科學出版社,1980.
[2]張志公.張志公自選集[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呂叔湘.呂叔湘論語文教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