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7 10:21:2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傳統文化底蘊,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A Probe in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Chinese Wushu
ZHAO Hu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wushu culture in light of the connotation of wushu. It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wushu and Confucian thoughts, traditional notion of unity of Human and Heaven and unity of spirit and form, and the national spirit of constantly striving to better ourselves, so as to provide strong driving force for the spread of Chinese wushu and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Keywords】 Chinese Wushu,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implication
1前言
文化學理論認為,文化的民族性是一切文化的共性,只有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它不僅展示了幾千年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風貌,也凝聚了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精髓。作為一種社會行為、一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武術無論是形式上還是理論基礎上,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印記,需要我們去繼承和發揚。同時,了解武術文化,了解中國民族傳統文化,也是我們弘揚和傳播中華武術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基礎。
2中華武術所蘊含的儒家哲學思想
“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任何一個習武之人,習武都要從“道德”和“禮”“讓”開始習起。中華武術,很早就有“禮”的要求,如兩人在切磋武技之前要先行拳禮,同行之間見面拱手行拳,以表示對對方的尊敬,這些拳禮一直沿用至今,并形成了獨立的武術倫理理念――武德。禮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幾千年來,為歷代王朝所推崇,也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作為儒家的鼻祖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禮”又是“仁”的必要表現形式。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叭省笔菑娜说谋举|上強化人固有的區別于動物的屬性,而“禮”則是從實踐上規范人的天性,明確人應具備對社會負責的理性??鬃诱f:“勇而無禮則亂”。武德中的第五戒規就是讓弟子“勇而有禮”。儒家的“仁義”思想,深深地浸透在武術的武德觀念中,“學拳以德行為先”就反映出這一觀念。以“仁義”為核心思想的武德觀念充分體現了武術文化的忠恕之道。傳統的“禮讓”、“不為人先”、“虛靜安墨”、“謙謙君子”等說法,逐漸形成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成為武術文化思想的一部分。儒家和儒家文化作為一種積淀已久的民族文化心態,對武術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中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其中心思想是宣揚人類具有天賦的、符合封建倫理的道德觀念,把“中庸”作為人的行為標準。中庸是指在不同的時間和條件下,人的行為既不要過分,也不要不及。正如太極拳推手中所說的不偏不倚,把重心控制于氣中,氣沉丹田,發力時,既不能太嫩(不及),也不能太老(過分),要適可而止?!澳邸绷税l出的力太小,不足以給對手強有力的打擊,達不到預期效果,而用力老的話,使得發出的力不容易收回,還容易使自己失去重心,從而不能迅速有效地收回來以防守對方的進攻,造成空當,使對手有機可乘。
孔子在《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善?!币馑际钦f,大學做學問的要旨,在于發揚固有的美德,革新自己身上的舊習,以求達到最完美的境界。這正如少林拳風格所要求的那樣,達到“曲而不曲,直而不直”之境界,而這種所謂的曲又直,直又曲,曲不曲,直不直的境界,有誰能夠真正地做到最好呢?古今天下,恐怕無人敢稱最好,這就是“在止于善”,也是武術的境界,同時,更是一種精神,中華民族的精神。給你一個“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境界,讓你天天去練習,天天進步,每天都感覺距“境界”近了,以致從不厭煩,但又永遠達不到“境界”。在這個過程中,你自始至終都在進步,提高再提高,這就是一種武術的信仰,民族的追求。
儒家的“仁義”“禮”的道德、“中庸”思想和其“在止于善”以及“尊師重道”的精神都深深地貫穿于中華武術的道德理念和崇高境界,以武術為載體表現出來,也使得中華武術帶有儒學思想的氣息,源遠流長。
3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觀點
中國傳統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人與天的關系上,孟子將天道與人性合而為一,認為“天”的道德屬性就包含在“人性”之中,天的法則根源于人間道德,天德寓于人心,提出一條盡心知性知天的認識路線,構成“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疤斓卣?生之本”成為中國人思想和文化的共識。所謂“天人合一”就是指人與人的和諧統一,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也指物質領域與精神領域的和諧統一,物質與意識的統一?!度馐稣妗分姓f:“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間相結合”。太極拳以太極學說為理論基礎,通過無極樁進入人與自然和而為一得“天極”狀態,以“體道”“悟道”為目的。傳統內家拳把人體作為一個小天地,外家宇宙作為一個大天地,練拳的最高境界是把人體這個小天地融入宇宙這個大天地之中。形意拳的練習分為五步功夫: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和道,以人天相應,天人合一為目標。大成拳的起步功夫是三年站樁,在各種樁中體會身與心、人與自然的融合,達到無形無象之最佳和諧狀態為終極,進而任其變化,純屬自然。
武術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不能離開社會現實而獨立存在、發展,只有著眼現實,植根于現實生活的豐厚土壤中,將“武德”和個體的小“德”同群體乃至國家社會的大“德”相融合,才能確立起傳統文化之根基,才能與傳統文化協調統一,共享繁榮。事事講求整體和全局的把握,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及維持自然界的平衡,徹底體悟天人合一。
4形神兼備,身心一體的形神統一觀
“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體現了中華武術內外兼修的特點,即講究形體規范,又講究精神氣質,是中華武術的一大特色,它要求外在的手、眼、身法、步法與內外的心神、意志、活動及氣息運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認為形與神、內在與外在是分不開的。如太極拳主張身形合修,注重“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要求“心意誠于忠,肢體形于外”,外在的形與內在的意高度統一;長拳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的變化來鍛煉身心;少林拳則強調精、力、氣、骨、神內外兼修。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學,講究“修身養性”,強調物質與意識的統一,體現在武術文化的內外兼修上。道教是唯一植根于中國、土生土長的民族宗教,可謂中國文化的親生兒,它也強調形神兼修。道教的基本主張就是形神兼備,與道合真?!暗馈笔瞧涫澜缬^的最高境界。中華武術所要求的,只有內練與外練相統一,才能達到形神共養,形體和精神的協調發展,進而實現強體健身的目的,這種形神統一的思想,恰恰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形神統一觀。
5反者道之動與陰陽學說辯證法思想
道家“反者道之動”理論,說的是任何事物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到一定程度后會向其反面發展的規律,即所謂的物極必反。這一原理也形成了中國武術技擊理論的重要原則――以弱勝強。這種“柔弱勝剛強”的思想正是老子哲學思想的反映,即老子說的“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而楊澄甫說太極拳“柔中寓剛,綿里藏針”;王家岳說太極拳“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極柔軟然后極剛強”等理論,也都是運用了事物轉化的規律,反映了道家學派的辯證思想。
《周易》堪稱我國古典哲學的典型,其陰陽學說,包含的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互轉和陰消陽長等基本理論,是我國古代哲學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這些樸素的辯證法在中華武術的勁力動用、技擊法則、演練風格及戰術思想等方面都可以體現出來。對勁力的剛與柔這一矛盾關系的處理,是區別不同武術拳種的勁力標志之一。傳統武術中“無柔以至剛,無剛以至柔”,沒有純鋼的拳術,也沒有純柔的拳術,剛與柔是相互依存而又互相對立的。太極拳、形意拳等內家拳是“極柔軟然后極剛堅”,柔中帶剛,以柔克剛,體現了“陰極生陽,陽極轉陰”的陰陽辯證觀;而以剛健勇猛著稱的少林拳、南拳、八極拳等外家拳,則是“剛中寓柔”的,“柔在他力之后,剛在他力之先”。武術技擊中的攻與防的辯證關系,是提倡攻與防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攻中帶守,守中有攻,攻能轉化為防,防能轉化為攻,“攻不忘防,防不忘攻”,“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攻中寓防,防中寓攻。最積極的進攻就是最有效的防守,最有效的防守就是最好的進攻,這都蘊含了傳統的陰陽辯證法思想。
體現在武術演練風格上的動靜變化觀,貫穿于武術的整個思想之中,在當今武術套路演練中,要求“動要有韻,靜要有勢”,動中有靜,動靜結合,在靜止的定勢動作中,要含有伺機待發的進攻意向,在疾猛的活動之勢中,要激蕩奔騰中有穩定感?!办o以制動,動以制靜”,也隱含著樸素的陰陽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思想。
6自強不息的武術之魂、民族之魂
《易經?乾卦》中說:“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這是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自強不息”作為一種道德精神,主要要求人們克己自立,艱苦奮斗,不斷進步,為國家和民族建功立業。這種精神作為個人品德,是進德修業、自立成人的根本;作為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強盛不衰的精神力量。正是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推動了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的發展。每當外族入侵時,中華民族總是以不屈不撓的精神,進行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無數仁人志士,為此鞠躬盡瘁。中華武術,源于華夏祖先們與自然界的惡劣環境、野獸及同類而進行的生存搏斗,雖然在當今時代,武術的技擊地位已不是主導,但其本質屬性仍具技擊性,是頑強拼搏的象征。近代武術史上的傳奇人物霍元甲,他的偉大,不僅在于他以自己的精湛武藝,打跑了日本浪人,擊敗了西洋力士,更重要的是他不甘于“東亞病夫”的恥辱,振奮了民族精神。自強不息,奮發向上,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魂,也是中華武術之魂。
然而,反觀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內容雖五花八門、各具特色,但細觀之下便可發現,其中對于傳統文化的介紹和相關課文卻是少之又少。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語文的課堂上充分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呢,有以下幾方面可供參考。
一、體會語言魅力,教師引領認知
有學者曾說:“語言是中心文化濃縮下來的精華。”而傳統文化更是充分運用了語言這一門學科,用簡短精煉的語言表達了無窮無盡的思想文化。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生澀難懂的字字句句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出現,且不說學生們會不會有興趣,即使有了興趣,如何讓這些懵懵懂懂、剛上小學的孩子們理解并體會呢?
所以,我不提倡關于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上依然秉承著教師一味灌輸、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這樣起到的作用只是讓學生記住了文章的字句和表面,無法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含義。如何讓學生在真正意義上理解并體會其中的奧妙,教師應該起到引導和講解的重要作用。
二、豐富課文內容,優化教學形式
首先,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生將出自傳統文化經典的段落以白話文的形式表達出來,同時添加一個該課文的原文,然后讓學生在家自行翻閱。讀不懂甚至不認識其中的字句是必然的,我的目的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有關傳統文化的語言形式,邁向傳統文化大門的第一步,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其次,由教師以最簡單直白、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學生解釋其中的意思,而單純的解說還不足以讓學生們充分理解,教師可以適當在課堂上添加一些有助于學生產生興趣并深入理解的趣味環節。如,可從相關網站上找出有關該課文的圖片、音頻或視頻,以最直觀的方式圖文并茂地為孩子們講解字句意思、故事梗概,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安排一場由學生表演、教師指導的歷史小話劇,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講解完字面意思之后,并不需要馬上說出它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而是讓學生自行想象并展開討論。小學時期的孩子思想往往是千奇百怪、天馬行空的,不應妄自給他們設定一個圈圈,并要求他們一定要在此范圍內活動。討論之后,由學生提問老師解答,老師逐個分析講解每個學生所說、所想出自該課文的看法,最后再將該篇課文所體現的傳統文化的價值觀簡單易懂地表述出來,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第三,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可以展開一些小活動,如“傳統文化在身邊”、“每天一個傳統文化小故事”。講述一些關于傳統文化所體現出的價值觀的小故事,或是身邊的人由于傳統文化所影響有什么不一樣的改變。《孔融讓梨》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尊老愛幼,謙讓懂禮?!端抉R光砸缸》又讓我們懂得遇事要知道靈活變通、隨機應變,莫要墨守成規。
三、優化閱讀能力,擴展閱讀資料
僅僅靠課堂上傳授傳統文化是萬萬不夠的,學生的課余時間也應充分利用起來。在大多數人眼中,傳統文化的代表一般集中在國學經典上,尤其以孔孟最為有名。但對于小學教育來說,原版著作過于難懂,定期在課堂上由老師講解可以使學生充分理解,卻不宜作為課外讀物每天誦讀,但我們可以選取那些編排以白話文形式,并攜帶漢語拼音和圖畫的書籍,作為學生在傳統文化方面的啟蒙讀物。用白話文和漢語拼音方式幫助學生閱讀,圖文并茂地使文章更容易理解。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將此作為一個充實自己的小活動,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好習慣。長此以往,在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書籍又快又準確,識字越來越多,斷句也更加靈活。對于小學生來說,這對今后的學習十分重要,使學生不僅可以接受傳統文化的灌輸,還會對其它方面的書籍產生興趣,相比較于同齡人,經常閱讀的孩子會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知識,而不是排斥。
四、讓學生學會積累,教師注重升華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得萬里路”,學生的課后積累也同樣重要。在鍛煉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傳統文化更是要靠一點一滴的積累,才能使學生慢慢了解到它帶給我們行動上的幫助,精神上的升華。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武術;價值;文化底蘊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09)03-0020-04
Abstract:Carefully examines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s value orientation the cultural inside story, may discover that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ource which forms as the body China martial arts culture, its rich connotation and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have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s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Regardless of being esthetic on “the relationship of form and spirit has both”, fitness in the keeping in good health “inside and outside to minor in”, “the relationship of form and spirit to unite”, or the moral category “honored esteems martial arts Germany”, “the heavy righteousness light advantage” and so on to manifest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load bearing broad and profound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martial arts; value; cultural inside story
中華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式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它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巨大形態,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審視中華武術的文化底蘊,不僅是對中華武術內涵的回歸與吸納,更是一種超越與發展。中國武術根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在中華歷史上綿延數千年,中國武術一直深受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影響。從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的角度去研究中華武術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助于中華武術的傳承與發展。
1 何謂中華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武術包括武術套路、摔跤和散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它基于人類生存競爭的攻擊自衛本能,首先在原始巫術中獲得最初的載體,后來并附在狩獵、戰爭、祭祀以及個人尋仇、宗族械斗、保鏢護院和突發應急中獲得長足發展,最后還進一步通過禮儀民俗、樂舞百戲、手搏角抵、露臺爭交、騎射相撲、街頭賣藝、文學作品等等多種領域分別多向展開。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既有客觀社會內涵并又表現得極為個性化的綜合實用技藝。它扎根于我國的民族文化之中,是以技擊為核心,武為外形,講究形神兼備,內外雙修的一種以防身、健身、修身為目的的融合多種表現形式的幾乎純個人的一種傳統修煉行為。中華武術不僅具有豐富的內容體系,完整的鍛煉系統,獨特的健身方法,神奇的攻防效果,更浸透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等諸多社會文化形態的影響,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審美觀、健身觀、教育觀、人生觀、宇宙觀等都在中華武術中有所反映。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起源于過去、融合現在與未來的動態的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存在,廣泛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其中崇尚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原則;“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則,又是修養境界。注重人的內在修養,輕視對外在客觀規律的探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價值指向。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爸袊鴤鹘y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醇厚中和、剛健自強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標準,不僅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著巨大影響,也為中國人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它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比缡钦f。
2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武術的聯系
2.1 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和影響了中華武術的發展
中國傳統哲學和中醫基礎理論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都對中國武術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武術萌生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融入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其發展與演變過程亦帶有顯著的傳統文化烙印。中華武術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養氣之說,同時又融匯了道家的守靜致柔、釋家的禪定參悟等諸多理論,從而構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武學體系,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武文化”。此外,它還融匯易學、哲學、兵學、美學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觀念,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博采眾家之長,逐步形成了獨具風格和特點的武術文化體系。中華武術的思想理論與實踐理論都深深地扎根在中國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它比其他體育項目更富哲理性、科學性、藝術性,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的智慧。“文化既包括思想觀念,又包括風俗習慣;既包括心靈的習慣,又包括身體的習慣?!保?]中華武術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理念,強調道術圓融、體用不二、由技入道和以身載道,是民族傳統文化在武技――“道”的體現。它講究剛柔相濟,內外兼修,以獨特的技藝,強身健體,防身自衛。也飽含著哲理,深蘊著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對習練者有培養意志,陶冶情操的作用。很多武術流派都采用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哲理,如伏羲《易經》、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的三經學說等等。歷史上許多武術家都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古代的哲學思想來分析解釋自己演練的拳法,并能融會貫通地創造出不同風格的拳種。明末出現的所謂“內家拳”,以及后來的太極摯、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種對拳理的解釋,都與古代哲學思想密切相連,含有豐富的哲理性。如老莊的行氣理論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其后成為中國武術內功訓練的基本理論。老子所揭示的某些哲理,諸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大巧若拙等,后來被中國武術的各種拳派普遍吸收,更被包括太極拳在內的諸內家拳派奉為技擊原則??梢?,中華武術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總體氛圍中孕育發展的,它浸潤著民族的性格氣質,蘊含著中華民族對搏擊之道的獨特悟解,以一種近乎完美的運動形式詮釋著古老的東方哲學思想,追求那種完美而和諧的人生境界。
2.2 中華武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的貢獻
中華武術作為一種社會行為,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被滲透了民族的風格、習慣、心理、感情等因素,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積淀著深邃的民族文化思想,形成了集技擊、健身、欣賞、娛樂、教育為一體的多功能價值表現體系。武術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廣泛的影響力[2]。中華武術的傳承,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如明代拳師陳元資東渡日本,傳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礎。中華武術在當今世界各民族體育活動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比如日本的空手道、合氣道,朝鮮的跆拳道,菲律賓的棍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國武術的影響。近年來,隨著中華武術交流工作的開展,使世界從文化的層次上來了解武術,增加武術的影響力,不僅讓世界人民充分享受到武術文化這一寶貴的遺產,還增進了國際友誼。通過習武可以便人體悟和理解這些民族遺產,民族文化、精神,通過發揚和傳播中華武術,不斷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使全世界都知曉武術,了解中國。目前中國武術已風靡了歐美及其他地區,其中美國已成立了“全美中國武術協會”, 舊金山等城市還成立了“少林功夫學校”。 “功夫”、”太極”、“武術”的漢語拼音――“GongFu”、“TaiJi”、“WuShu”已成為英語中的常用詞,中華武術承載著的中國傳統文化也隨之得到傳播。
3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審視中華武術蘊含的文化內涵
3.1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是價值哲學的重要范疇,它指的是一定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傾向。價值取向具有實踐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決定、支配主體的價值選擇,因而對主體自身、主體間關系、其它主體均有重大的影響。價值取向可理解為價值導向或價值體系,實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向來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即靈與肉)的關系的平衡與和諧作為最高的追求目標。在這一觀念引導下,中國人形成了重整體、重直覺、重關系、重實用的思維方式。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儒家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都是指向社會和人生。注重人的內在修養,輕視對外在客觀規律的探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價值指向[3]。道家談“性命雙修”,就是去修人的人性、人的自然之性和人的生命,而達到一種真人、天人、至人的境界。佛家講“法身慧命”,講挖掘、呈現“佛性”,就是把人性最光輝的部分呈現出來。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秉持一種以和諧為基本原則的價值觀念。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2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下對中華武術文化底蘊的審視
中華武術的文化內涵體現在它的審美觀、健身觀、道德觀等幾個方面,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對它的影響。
3.2.1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下中華武術之審美觀
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陰陽,剛柔之氣和擬物制像等等的哲學思想內涵,生發出豐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藝術范疇,奠定了中國傳統審美觀念。中華武術在幾千年的漫長發展過程,吸收了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精髓,逐步成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和體現,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在武術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和傳統的美學價值觀是中華武術千百年來澤惠大眾的本質。在中華武術中,無論是在技擊攻防的形態特征上,還是在節奏韻律、意境追求上,都體現了傳統文化美學的思想內涵。
(1) 技擊美
《莊子》中有幾處談及自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然”與“無為”的相一致。“無為”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指“清靜無為”。在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的影響下,中華武術蘊含著以“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后發先制”等的技擊指導思想。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武德兼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4]。中華武術的流派繁多,拳法多姿,但基本表現形式有兩種:徒手的和器械的攻防動作。寓攻防于表演中形成武術獨特的美學,正如人們所說:技擊是武術的靈魂。當練習者見到了自己創造性的掌握了攻防格斗技術而引起的精神愉悅,這便是最初的審美萌芽。后來歷經武術家將其攻防格斗的技藝加以進一步的提煉、概括、加工和程式化,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套路形式,使其既具有“技擊”的特點,又符合生命的自由活動形式,在演練方法上注重內外兼修,演練風格上要求神形兼備,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賞心悅目,振奮人心,甚至可以激發出人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振興民族的愛國精神。從美學角度來看,中華武術的美主要表現形式表現為兩大類:一種是剛陽之美,給人的感覺如急流猛浪,它表現了武術運動中的巨大威力與能量,能夠劇烈的激感,外家拳多屬此類,如少林寺少林拳。另一種是陰柔之美,如行云流水,它更多的展現出事物的和諧統一,內家拳多屬此類,如陳家溝太極拳。中華武術的剛陽、陰柔之美的形成,都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太極拳的“以靜制動,以柔克剛”是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武術文化中的體現。少林寺的少林拳則是受到佛教禪宗的哲學的影響,發展成為內外兼修的絕技[5]。可見武術之美的體現蘊含著傳統文化美的內涵,是通過習武者的動作、功架和神態等外在形象與內在氣質來展現的,以此引起習武者自身的體驗和觀眾的感受,使人歡快而愉悅。
(2)節奏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氣”是一種無形的、連續的存在。它通過“聚”而形成具形的萬殊,通過散而回歸起自己?!皻狻睂τ谌祟悂碚f就是生命、活力、人體美、人性美、人格美。中華武術中陰陽二氣的運用,使武術運動形神兼備,內外合一,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如八卦掌的動態有快慢(速度)、輕重(力度)、剛柔(程度)之分,亦有大小、伸縮、起伏之別。八卦掌的靜態有高低曲直之分,俯仰開合之異。演練時整套動作如龍戲水,如燕穿云,使人產生產生了“觀其形,悅其目”的藝術效果和“咫尺之內面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山之峻”的美感。由于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思想的影響,武術運動中的一舉手、一投足、一亮相,每個動作的變換,每次恰當的停頓,每個眼神的隨勢而動,無不來自于對自然界的洞察,無不能體現自身神、形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之美。中華武術演練時體現動靜對立變化并相互作用,無論是飄逸靈巧、快如霹靂、動若疾風還是穩似磐石,都是使生命運動始終保持均衡和諧的狀態,這種美的狀態,也是中華武術追求的最高境界。人們通過觀賞武術的運動形式,能看到生生不息的生命運動,和人體強大的生命力,從而引起我們的審美愉悅。
(3)意境美
意境是中華民族尚“道”重“意”的文化心理在學藝術領域潛心營造的深幽的藝術境界,是中華民族于哲理思維的表現。所謂意境美,意者,是習武者主觀的思想感情;境者,是習武者所描繪的畫面形象景致。意境則是習武者的思想感情在演練時所呈現的感人景象,它凝結著節奏、和諧、統一的結構,自我欣賞和被欣賞的美學價值,從而使武術藝術本質和價值不僅僅顯示在技術上的熟練,而且身心總是處在一種新的體驗之中,即達到了意境美。中華武術的意境是指套路中所體現的并經過藝術加工的攻防格斗技術其中所顯示的精、氣、神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界。意境美在美學意義上標志武術運動超越了純自然狀態,進而跨入了文化創造領域,使武術運動具有了精神文化方面的意義和更濃郁的民族特色。意境美離不開形神兼備,內外合一的高超技藝和傳神精彩的形體表達。體現了中華武術行云流水般的套路演練中,以勢奪人,以形娛人,以神感人,一氣貫穿始終的內在審美特征。中華武術追求的“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神明之境。如形意拳中的意境美,在于形意統合,神兼備、天人合一,在其中的高度統一中,領悟到處世的哲理,體會到生活的樂趣。意境可把無生命的動作人格化,把自然界的動作活靈表現,形成“物我兩忘”,人與自然的統一與協調。
3.2.2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下中華武術之健身觀
“和”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清靜淡泊、順乎自然的性格。受中國文化修身養性、形神兼備理念影響,重視養生成為中國傳統體育的又一個特征。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個人修養,中庸和諧、整體把握等一些思維方法和基本理論,使中華武術形成以追求“健”和“壽”為目的的內向發展。在健身觀上,中華武術一貫強調以內為主的內外兼修,不像西方體育那樣張揚。修身養生產生了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達到祛病強身目的的體育活動,如五禽戲等氣功導引術和如融進身心合一、動靜結合的太極拳等。在傳統文化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響下,中華傳統武術把搏擊的技擊性與養生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強調武術要“以心合意,以意調氣,以氣促形,以形合神”,使“心、意、氣、形,神”相和諧于一整體。并要使人的身體與整個自然和諧,并與四季變化相適應。中國傳統醫學提出“精、氣、神”為人體“三寶”的觀點,認為三者一體,互相依存。武術則將傳統醫學的這些理論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論體系之中,逐漸形成了形神合一、內外兼修、內養性情、外練筋骨的養身思想和健身之道。
3.2.3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下中華武術之道德觀
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基礎。“從社會學角度講,倫理道德是社會良性發展的內在需要。倫理道德關系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殊活動形式,就是協調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重要手段?!保?]武術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因而在其發展的貫徹中,勢必被賦予傳統文化的內涵。源遠流長的中華武術在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特點,蘊含著深邃道德觀念。
做人有道德,習武講武德。所謂武德,即武術道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所應有的道德品質。武德是中華武術的靈魂,崇尚武德是中華武術界優良的傳統。山有仙則名,水有龍則靈,俠有義則正,武有德則成。中華武術中重視武德的特點是極其顯著的,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社會的倫理本位思想是相互映照的。中華武術在幾千年的實踐發展過程中,習武者不斷從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和智慧,逐步形成的武德,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武術界向來強調“德”的作用?!澳┝曃?、先修德”,“未曾習武先學禮”是中華武術的傳統,由于受到“仁義”和“禮樂”等孔子思想及其他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影響,武德觀表現出“愛國、守信、重義、有禮”等思想。因為在思想上吸收了儒家的“仁義”思想,認為是人生品德修養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所以要求習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與宏大的胸懷和氣魄。技擊時以制取對方為主,盡量避免殺人取命。以武會友,更是講究點到為止。再如:武術的抱拳禮就是中國傳統的一種武術禮節,當代武術本著為和平與友誼服務的宗旨,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會友;左掌四指并攏,寓意四海武林團結奮進;屈左手拇指,寓意虛心求教,永不自大;兩臂屈圓,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受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影響,“武德”內涵不可避免地有歷史的局限性。如帶有封建色彩的三綱五常思想的“傳男不傳女”、“為朋友兩肋插刀”“爭正宗排異己”、“師命不可違”等,這是我們在認識中華武術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去其糟粕,武德中優秀的精華才能得到充分肯定與繼承。
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價值觀的核心是“人”?!俺缘每嘀锌啵綖槿松先恕保耙娝啦痪确菫槿恕?,“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礪志警句和豪言壯語,是中華武術習武者的道德觀體現,也培養了他們刻苦、勇敢、助人、愛國、見義勇為、俠義心腸、精忠報國等武德。在歷史長河中,傳統文化中孟子倡導的“大勇”成就了中華武術的尚俠好義的傳統。像荊軻、關羽、岳飛、戚繼光等,正是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興亡緊緊地連在一起才鑄就了永恒。他們是文武兼備、盡忠報國、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都得益于武德文化的薰陶,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出傳統文化所弘揚的“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的人生極高境界。
結束語
中華武術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剝離與凸顯出來的民族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土壤。在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下,中華武術文化內涵以技擊、強身養生、修身養性三者有機結合而體現出其獨特的審美觀、健身觀和道德觀。而內外兼修、神形兼備、注重武德,歷來為武術文化的第一要義。在練習中凸顯出的自強不息、自我修養、人格完善的傳統文化精神,使中華武術不光成為技擊、健身之道,更成為了精神修養、人格凈化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ZK(#]白全貴等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值[M]河南: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2] 劉軍 中華武術的文化內涵和對外傳播[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3,(3)
[3] 趙玉華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內涵探析[J]東岳論叢, 2008,(10)
[4] 譚炳春 對武術概念的再認識[J]體育學刊,2004,(7)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底蘊分析
前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了國家發展的靈魂,可以引領社會的發展,凝聚社會之間的共識,決定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與軌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立在理論指導的基礎上,根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因此,在倡導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就要不斷的汲取營養,提高影響力與創造力。
一、傳統文化是實現民族振興的重要力量
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說,其發展的價值目標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與民族上的振興,而中華傳統文化則是實現這樣價值目標的重要力量源泉。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不僅提供了思想以及文化上的資源,同時也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華傳統文化已經形成了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所共同堅守的理性信念。對于民族與國家來說,只有達成了相應的認識才能形成有效的合理,從而實現萬眾一心,促進我國的發展,實現民族振興的偉大目標。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就要將56個民族集中在一起,這樣才能演變成為我國的民族精神,共同堅守理想與信念。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以及理想信念可以促進我國實現持續的發展,就今天來說,依然是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的力量源泉。
(一)促進了國家的統一與民族之間的團結
對于國家的統一與民族之間的團結來說,是保證社會和諧以及國家富強的基礎,而中華傳統文化則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資源。就我國民族來說,分裂的情況時有發生,但是國家的分裂是短暫的,民族上的團結與統一則是長期的。在我國古代出現了如同漢代、唐朝以及明清等人口多、地域遼闊的帝國,在全球的許多地方中還是相對較少的[1]。從實際上來說,世界上的各個地區中,大部分的時間依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中,但是都不能不把原因歸結到文化上。在文化上的影響下,可以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將人們凝聚在一起。在孔子所著的《春秋》中,維護周天子的鞏固地位,反對混戰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孟子則繼承了孔子的這一思想,主張“定于一”。尤其是對于“獨尊儒術”來說,對達到思想上的統一,促進國家大一統則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這樣也就使得儒家文化逐漸演變成為了我國文化中的主體。孔子的這一思想剛好滿足了當時的國情以及民意,所以得到了人們的認同,尤其是得到了少數民族政權上的認同。中華民族也正是保持了長久的統一才能創造出優秀的中華文明。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已經被人們所接受與認同,人們也自覺的借助這種思想來抵制分裂,從而維護好了整個社會的發展[2]。
(二)鑄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
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來說,是在特殊的地理以及歷史文化背景下所發展起來的,其形成經歷了較長的過程,通過與不同文化之間的競爭與磨合,達到了系統化與規范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蘊含著這一情感與智慧,極大的促進了民族的發展,根植與中華兒女的思想與意識等方面,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所以也就使得其具備了極強的民族性。也正是在這一文化的影響下,使得我國的經濟實力、科學技術以及社會治理模式等方面一直處于世界上的領先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華文化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是其他民族文化所不能比擬的。中華民族也正是借助這一優勢奠定了在世界民族中的地位。就現代來說,中華文化再次彰顯了它的優勢,并促使了廣大中華兒女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3]。
二、為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智力上的支持
對于中華傳統文化來說,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經歷了百年恥辱后,中華民族奮發圖強,勵志將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以及和諧的現代化國家,而這也是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的最高利益所在,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環節。中華傳統文化雖然沒有促進工業革命的首先發展,但是卻對工業文明的發展有著較強的適應性,可以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實現現代化[4]。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華傳統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同挑戰的影響下,其適應能力得到了提高。就今天來說,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存在著許多的真理,尤其是經歷了長期的發展來說,其中所包含的現代元素不僅可以適應好現代文明,同時還可以反思好西方價值觀主導的現代化進程匯總所存在著的弊端,并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文化。
(一)傳統文化可以滿足現代化的挑戰
首先,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極強的適應性。在西方所主導的現代化中,主要是從西方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對于非西方國家來說,可以看做是外來的全新事物。面對社會的不斷轉型,一些傳統社會開始陷入到了長期的混戰中,因此,在面對這種挑戰的影響下,使得中華傳統文化彰顯出了極強的適應性。其次,中華傳統文化中存在著促進現代化的精神動力。在面對各種挑戰時,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使得海外華人在歐美以及東南亞等地區中都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成就,甚至還主導了當地的經濟活動。通過研究可以看出,中華文化中存在著大量的可以促進社會變革的現代化因素[5]。
(二)可以為反思西方主導的現代化提供思想資源
在進行西方現代化反思的過程中,一些學者開始將目光放在了東方,并發現了中華文化在反思西方現代化的弊病中有價值的東西。且對于西方所主導的現代化來說,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也給世界的發展產生出了相應的影響。但是對于中華文化來說,這種價值觀恰恰可以轉變成為對現代化危機進行反思的重要思想。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中,包含了眾多的和諧因素,也正是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就要求人們之間要與相互尊重。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中國人普遍比較熱愛和平,其中所蘊含著大量的和諧因素,所以也就可以有效的構建出一個和諧的世界[6]。
三、為人們提供了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
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說,可以為社會的發展提供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其中有許多的標準就是從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演變出來的。中華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快速發展的基因,并根植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中,深入的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中華傳統文化理論體系是源遠流長的,通過對天、地與人之間的關系來進行思考,中華傳統文化已經逐漸演變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這樣也就可以有效地評判好人們行為的非曲直,及時糾正好不良的行為,實現穩定與持久的發展。
(一)規范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在中華文化中,注重血緣與親情上的關系,因此,也就比較注重祖先與子嗣方面,通過對已逝的親人進行追憶與幾年,可以實現親族上的聯絡,增強血緣上與文化上的認同。其次,在中華文化中還要求要做到以禮待人,尊重好他人,遵守禮儀。對于這些規范來說,可以實現協調人際關系的目標[7]。
(二)形成良好的統治秩序
想要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僅要具備忠君與以德治國的思想,同時還要具備反對殺戮的思想。在孔子的理念之中,一直認為要實現“為政以德”,也就是說,要堅持運用好道德的力量來提高人們的信服程度,只有認識到道德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實現長治久安。就“仁”這一思想來說,其實是一種極高的境界,要求人要具備“仁愛”之心,統治者則要具備“仁政”[8]。
四、傳統文化與理論上的結合
想要培養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堅持以為指導。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華傳統文化為中國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且對于文化的自我更新來說,其實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逐漸演變成為了自己的體系。尤其是在近代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自我更新的歷程不斷被打破,為了滿足時展的需求,就要及時吸進先進的文化與思想,以此來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9]。一般來說,內因直接決定著外因,文化自身所具有的成分決定了可以快速吸收什么東西。因此,在文化的更新中,原有的部分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在傳入到中國后,以極快的速度得到了人們的認可與接受,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設成就。正因為中華傳統文化與理論之間具有了想通性,所以也就使得在我國的意識形態領域中占據了指導的位置,在與我國傳統文化結合后,也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10]。
結語: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是從中華傳統文化出發的,并且不斷的吸取營養,這是由中華傳統文化自身特點所決定的。中華傳統文化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系統,凝聚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力量。在長期的發展中,中華傳統文化可以經受住時間與實踐的考驗,具備了頑強的生命力,所以就要不斷吸取其中的精華,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與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楊雨晗.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聯系[J].教育教學論壇,2013,(52):142-142
[2] 歐陽軍喜.崔春雪.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山東社會科學,2013,(03):11-15
[3] 黃釗.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親密關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1-5
[4] 祁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關系研究[J].學理論,2015,(07):189-190
[5] 肖季文.歐凱.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文史雜志,2012,(03):4-6
[6] 刁生虎.王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述評[J].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2015,(28):88-93
[7] 劉曉欣.高翔.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耦合關系研究的綜述[J].中國民族博覽,2015,(18):13-14
[8] 閆坤.段致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研究[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5,(38):118-122
關鍵詞:傳統鄉村;地域文化基因;保護;更新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rural landscape with region culture i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inheriting local culture which is of great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value. The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scholars. The paper proposed to use the planning idea of "gene - syntax" and the planning ideas of inheritance,update, integration, promo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concept and present problems to protect and update the traditional region culture landscap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ountry ; territory cultural gene ; protection ; update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6)-11-87(5)
引言
鄉村是人類為了適應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而形成的人類聚居地的一種最基本形態。千百年來,世界各地的鄉村景觀不斷的演變,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個性。鄉村空間在演變的同時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類型,這是歷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這些獨具特色的鄉村景觀作為鄉村寶貴的歷史遺產和景觀財富,記錄了當地人們活動的歷史,表達了當地特有的精神。
隨著城市化、現代化的迅速發展,傳統文化的破壞范圍也從城市蔓延到了農村,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在城市化、現代化的沖擊下日益衰弱,鄉村景觀趨同化現象則日益增多。傳統鄉村特色在逐漸消退,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的傳承和保護面臨巨大挑戰。因此在當今鄉村發展期,迫切需要探索鄉村傳統地域文化保護與更新的方法。
1 相關概念與內涵
“景觀”最初的涵義是指一片或一塊鄉村土地。近代地理學創始人洪堡認為,景觀是“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現象組成的地域綜合體”,是特定地點所能看到的全部地表[1]。而文化景觀是在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發展的,它與人類歷史文化活動息息相關,具有典型的地域性、連續性和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鄉村是世界上出現最早、分布最為廣泛的地域類型,它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觀風貌。鄉村景觀是鄉村地域范圍內,農田、水體、村落、道路等不同類型的景觀相互組合,是聚合自然景觀、聚落景觀和經濟景觀特色為一體的地域綜合體,是大地景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
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是存在于特定的鄉村地域范圍內,受地域文化影響而形成的記錄鄉村地域人類活動歷史和傳承鄉村傳統地域文化的載體,保存了大量的物質形態歷史景觀和非物質形態傳統習俗[1]。傳統鄉村地域景觀在特定地理環境和影響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地域性、文化性、農業生產景觀、土地利用景觀和聚落景觀等景觀特征。例如中國江南水鄉(圖1)、皖南的風水古村落景觀(圖2)、云南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法國普羅旺斯薰衣草莊園景觀都是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景觀,體現了鄉村地域的傳統特色。
2 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物質景觀的損壞、消失
近年來,部分地區的農村建設盲目地模仿城市,建成的新村整齊劃一,原有的田間小路被改成寬闊的柏油馬路,隨處可見的綠地被水泥廣場取而代之,水渠、池塘、原始地貌……那些牽動我們鄉愁的記憶逐漸被抹掉,鄉村濃郁的風土人情味逐漸喪失,延續千百年的傳統被斬斷。在城鄉建設過程中,傳統鄉村風貌的保護沒有受到重視,致使不少建筑遺產以及村落的傳統格局和歷史脈絡被破壞。由于缺乏合理的規劃指導,村落的地方性特點弱化,鄉村聚落意象模糊。一些鄉村聚落在總體布局中過于重視生產和生活功能而忽視其文化和景觀美學功能,導致鄉村聚落趨同化現象嚴重。院落空廢、空心村、村落整體遷移而廢棄、建筑用地和農業生產用地的空廢、傳統民居廢棄式發展現象也日益增多。
2.2 非物質文化景觀的遺失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人們的風俗習慣、語言服飾、、傳統技藝等,是傳統鄉村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據資料顯示相當一部分生活在城鎮中的少數民族居民已不會說本民族的語言,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云南彝語斷代現象相當嚴重,代表民族文化重要載體的民族語言正在嚴重流失[3]。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城市化的腳步踏入鄉村,傳統鄉村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新生事物快速蔓延,改變了傳統鄉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直接導致了本土傳統文化被忽視和遺忘[4],鄉村的風土民情也逐漸消失,民族服飾逐漸消亡……
針對鄉村景觀發展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本文提出采用“基因?句法”的方法保護脆弱的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解決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保護的問題。
3 傳統鄉村地域文化基因組成
“基因”是一個生物學概念,是生物體遺傳的最基本單位。英國學者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用“Meme”概念來說明文化傳承中的基本單元,翻譯為“文化基因” [5],將基因這一生物學概念應用到文化傳承中。文化基因作為決定文化系統傳承和變化的基本因子,對文化的發展起決定作用。而傳統地域文化基因作為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保護的基本單元,其形成與發展,對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的保護和傳承至關重要。
依據基因的形成過程(堿基-核酸-基因),逐層分析傳統鄉村地域文化基因的構成,最終提煉出傳統聚落、鄉土建筑、地域特色農業、歷史文化遺跡、傳統生產交通工具、民族服飾、傳統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地方戲曲文藝等傳統鄉村地域文化基因。
4 構建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保護句法――以西遞村為例
在語言學里,“句法”一詞意指一種可以創造意義的詞的組合排列方式,研究的是句子的結構[6]。正如詞只有組成句子才能表達完整的意思,鄉村文化基因表達也需要一定的“句法”結構來實現。本文將“句法”模式的理念應用于規劃設計中,通過梳理鄉村地域文化脈絡,解讀傳統鄉村地域文化基因,進而尋找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保護與發展的句法結構。
4.1 西遞村文化基因解讀
西遞村坐落于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因三條穿村而過的溪流和村西的古驛“鋪遞所”得名。依據徽商經濟發展而興起的西遞村,有著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蘊,保存著大量明清時期建筑,是居住型聚落的典型,有著“中國明清居民博物館”、“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譽。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基因。其中徽商文化、聚落文化、風水文化、宗族文化、手工技藝等是其文化基因中的主體基因[7]類型。
4.2 構建保護句法
4.2.1 整合地域文化,定位村落特色
傳統鄉村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其獨特的歷史文脈,只有充分了解其歷史文脈,整合地域文化,才能準確確定其價值,獲取景觀基因信息,從而對其進行準確定位。在深入了解鄉村地域文化、經濟、社會的基礎上,對當地現有資源進行實地調查,挖掘當地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生產資源、人力資源,扎根于日常生活,讓農民參與其中。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不可生硬模仿、套用。如周莊和同里古鎮雖同具江南水鄉特色,但周莊在歷史上以商貿著稱,而同里則著重突出江南水鄉居住型城鎮及名人故居的特點。
通過解讀西遞村歷史文脈發現,村落始建于北宋,發展于明朝,鼎盛于清朝,是徽州地區典型的以宗族關系為紐帶、以徽商經濟為支撐的聚族而居的傳統古村落[8] 。雖村中多數祠堂、牌坊、古民居在多次劫難中被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基本上保持了其原始村落風貌。在傳統文化日趨衰弱的今天,傳統鄉村的發展應更加注重其傳統文化品位,使得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傳統鄉村風貌得以保存。
西遞村特色定位應重點突出其文化價值,深度挖掘居住文化,打造以居住、旅游為主要功能的皖南特色村落。既要注重傳統村落文化遺產、歷史環境及風貌特征的保護,又要重視傳統文化品牌。保護其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諧的自然空間意境和皖南傳統村落風貌(圖3)。
4.2.2 隔離控制保護,傳承傳統文化
傳統鄉村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對于村內蘊含的文化基因應實施有效的隔離保護。要充分了解當地的自然肌理、地域文化、生活習俗、經濟和技術等方面。通過整合鄉村地域文化基因,確定保護的大方向和保護的內容。根據保護范圍內物質載體的遺留狀況和分布狀況進行現場調研,將傳統鄉村文化景觀按現狀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和非核心保護區。對能完整反映該地區歷史文化特色的核心區域的保護應從整體環境入手,保證其完整性,并在在保護方式和措施上應予以特別的重視與對待。非核心保護區域是相對核心保護區而言,主要是針對其保護的范圍和內容應有選擇性[9]。
對于非核心保護區域,在改造中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保持當地特色的前提下保持延續有助于體現歷史風貌的部分,對其落后和破舊的部分予以更新和改造。例如南陽的石頭村,將傳統建筑較集中的區域劃為保護區加以保護,而對歷史文化價值不是很高的區域則區別對待。
在西遞村的保護規劃中,為了有效的保護其文化基因,營建文化基因傳承的語境,將村落劃分為古建筑保護區、宗族文化體驗區、農家生活體驗區、生態休閑區等若干區域。
古建筑保護區主要以現存明清建筑為主,是重點保護的區域。對于此保護區內的牌樓、走馬樓、園林建筑、傳統民居(圖4)、牌坊(圖5)、道路格局(圖6)、石板路等居住文化基因實施全面而有效的保護。本區圍繞凌云閣、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履福堂、青云軒、膺福堂、篤敬堂、仰高堂等民居古建筑展開(圖6),再現歷史情境,讓游客在體驗明清建筑的典雅精致的同時,感受歷史場景,體驗歷史生活。對于該區內部公共設施的建設,與古村整體環境相協調,體現地方特色,盡量避免現代材料過多應用而與古村風貌沖突。
宗族文化體驗區則以追慕堂(圖7)、胡氏宗祠(圖8)、敬愛堂(圖9)、黃氏祠堂等祠堂建筑為主體,讓游人體驗聚族而居、宗族自治的宗族文化氛圍以及宗族文化對西遞村發展的影響。
生態休閑區作為村落與自然的過渡帶,在村落整體風貌的保護中起著重要作用。此區在不破壞山林植被及山水環境的基礎上,為游人提供耕種、采摘、捕撈、烹制等體驗農家生活的機會,滿足現代人回歸自然的心理追求(圖10、11)。
4.2.3 村落更新發展,促進全面提升
時代的發展使得村落原有的空間結構和功能不能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求,村落更新已成為必然趨勢。在村落的更新過程中,村落整體布局、建筑形態、街巷等仍然是人們對鄉村地域特色直接的感應對象,注重對傳統地域特色的保護和提取應用是更新的關鍵。文化的傳承并不排斥發展,保護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保護的目的。傳統村落的更新要在保留其原始特色的基礎上,實現內在與外在的同步發展。這意味著需要對聚落內部進行創新改造,以適應居民當前的要求;對聚落外部空間要加以整合,以使其在景觀結構及建筑空間上更好的與周圍環境及聚落中心相協調[10]。例如蘇州博物館在材料色彩和建筑形制上通過提取蘇州傳統建筑文化基因符號使得蘇式建筑的風格得以延續,而建筑主體材料和結構則使現代文明得以體現,既有地方特色,又有鮮明的時代感。農村聚落只有持續地改進其功能與形式,才能得以生動地保護和發展[11]。
西遞村近年來的發展基本上做到了新舊分離,對傳統建筑比較集中的古建保護區實施全面保護,使得村落的原始風貌得以保存。但在保護的同時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對其內部進行功能更新,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來適應居民生活和旅游發展的需求。而新村的建設既要在整體風貌上與老村保持一致,又要在功能上滿足居民現代化生活的需求。這就要求新村的建設在建筑的布局形式和外形結構上對傳統建筑文化基因進行吸取提煉,通過體塊之間虛實相間,高低錯落有機結合,創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鮮明的時代感的新建筑形式[12]。在建筑工藝上注重地方材料、傳統技藝的應用,塑造地域特色。同時要適當引入新的元素,以適應時展的需求。時代在不停的發展,我們傳統鄉村的建設也要不停的提升,以期為村民創造出更加適宜的居住環境,促進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的整體提升。
結語
鄉村的發展對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保護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對鄉村特有的風貌和文化景觀的延續大有裨益。本文運用“基因.句法”方法對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進行保護,解讀傳統鄉村地域文化基因,構筑整合、傳承、更新、提升的“句法”來保護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以期為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健康發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孫藝惠,陳田,王云才.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研究進展[J]. 地理科學進展,2008(6):90-96.
[2]楊潔,杜娟,周佳,周波. 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解讀――以林盤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1(12):44-47.
[3]普麗春,沈靜.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現狀調查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2,5(39):64-68.
[4]郭棟樺.傳統鄉村文化景觀傳承保護研究[D].鄭州:河北農業大學,2013.
[5]馮天甲.文化基因在五大道歷史街區保護和更新中的研究與應用[D].天津:天津大學,2010.
[6]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7]胡最,劉沛林,申秀英,等.傳統聚落景觀基因信息單元表達機制[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6):96-101.
[8]陳曉東.黟縣西遞村外部空間構成與解析[D].南京:東南大學,2004.
[9]董新.鄉村景觀類型劃分的意義、原則及指標體系的建立[J].人文地理,1990,5(2):49-52.
[10]劉凱紅.基于地域特色的鄉村景觀規劃研究――以河北北部山區為例[D].石家莊:河北農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