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新媒體藝術的審美特征范文

新媒體藝術的審美特征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8 10:11:3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新媒體藝術的審美特征,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新媒體藝術的審美特征

篇1

媒體藝術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主要是指運用錄像、計算機、視頻、裝置、綜合媒體等表現載體,以電子、光學等新科技語言為基礎,特別是使用信息科技與網絡技術為基本語言的藝術。它以多媒體性、互動性、非線性、虛擬性體現了當代審美心理訴求的新特征。

震撼與沉浸――多維的感官體驗

法國理論家里吉斯?黛布蕾從文化與媒體的關系出發,將人類社會分為書寫時代、印刷時代和視聽時代三個時期。毫無疑問,從20世紀的下半葉開始,人類已經由以讀和寫作為接受和傳播知識的主要方式,轉變為以看和聽作為主要的方式。數字化技術和媒介的空前發展重新塑造了人的感性,使藝術產生了變遷。單一的傳達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的感性需求,藝術感受的形式即便不像本雅明所說的是觸覺的,走向多維與綜合卻是不爭的事實。毫無疑問,我們的時代已經“超越了視覺階段而日益成為多種媒體和多種感官時期”。

后現代的一個重要特征便是大眾文化和商業邏輯向文化生產領域的滲透,所以后現代藝術已沒有現代藝術那樣的精英文化特征而表現出了對大眾和日常生活的關注。正如本雅明所說,“大眾想要散心,藝術卻要求專心”,大眾與藝術的這一矛盾在便利的機械復制時代得到了解決,伴隨著復制而來的靈光的消逝,藝術借助科技帶來的“震撼”效果“潛入”大眾,從而滿足“散心”的需求。新媒體藝術正是憑借現代化的媒體手段,突破了以往藝術的單一傳達方式,從而營造出多重感官的情境和氛圍,帶來“震驚”效果使觀眾沉浸其中。

從20世紀60年代起,美籍韓裔藝術家白南準就開始探索多媒體的藝術形式,他使用電視、錄像等當時最先進的媒介創造多維的審美感受。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互聯網的興起以及虛擬現實技術的開發,為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的更多的手段。

《Osmose》(如圖1,2)是戴維斯1995年設計的沉浸裝置作品。這是一個帶有三維計算機圖形和立體音效的裝置,它提供一個耐人尋味的時空背景以探索自我的主觀經驗。用戶需要戴上頭盔顯示器和情感追蹤背心,以便觀察他面臨不同環境所產生的的心理和情感的變化。通過使用頭盔顯示器,用戶完全沉浸在一個360度球形的私人空間里,并控制手動搖桿在虛擬世界里航行。逼真的虛擬現實技術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幻覺,音樂為提升觀眾的情感體驗起到了重要作用,從而制造出強烈的臨場感?!禣smose》還包括大型立體視頻和音頻設備以便實時傳達用戶經歷的環境,雖然沉浸發生在私人地方,屏幕上的視訊畫面使其他觀眾見證每一個身臨其境的旅程。在這里,藝術家憑借多種媒體手段創造出的沉浸效果,不是為了模擬現實,而是探尋環境、感官與心理、情感的特殊關系。

新媒體藝術營造出的多維體驗的沉浸空間使觀眾不必勞神專注于藝術的欣賞,而是通過多重感官的刺激帶來的“震驚”把觀眾引入藝術。

交互――藝術受眾的參與

大眾傳媒,特別是網絡媒體的興起,把我們的社會帶入了一個奧爾特加所說的“超級民主”的時代,這個時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對“他者”的關注。這使得藝術不再僅僅是藝術家自我情感的宣泄或美學追求,而是把觀眾的主動性放到了突出的地位,藝術接受也就不再是單純的欣賞而走向交互。

20年代的藝術家很早就不斷探索與觀眾交互的藝術形式,以期實現與觀眾更好地交流。1970年,美國藝術家漢斯?哈克創作的觀念藝術作品《漢斯?哈克美展調查》就是讓參加展覽的觀眾填寫一份調查表。這種方式極大增加的作品的信息量,使藝術作品超越美術館而有了社會學意義。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由于缺少技術手段的支持,哈克的實驗顯然缺少藝術特性而更多的是文化特性。

新媒介,特別是數字化媒介的發展為藝術交互的可能提供了便利,互動性也成了新媒體藝術的重要特征。

澳大利亞斯藝術家斯蒂拉克在北京舉辦的“合成時代:媒體中國2008”新媒體藝術展上展出的作品《人造的頭》(如圖3)就是一個可與提問者進行交談的互動裝置。作者通過這一作品探索了人機交流的可能性。當有人經過它的投射范圍時,傳感系統就會進行提示,使人造的頭做出相應的轉動、睜開眼睛,并開始對話。在與觀眾的不斷交流中,其基礎數據不斷增加和對真實世界反饋信息的不斷累積,人造的頭的表達將不再是藝術家的全權產物了。也就是說,通過交互,觀眾不僅參與了藝術作品,也重塑了作品――藝術作品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開放體系。

偶發、拼貼與碎片――非線性的審美體驗

波德萊爾早在1863年就敏銳地發現現代化工業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短暫、流變和偶然事件。偶發、拼貼、碎片構成了后現代藝術非線性的審美特征。

非線性的敘述方式始于電影的蒙太奇技術。新小說派作家馬爾科?薩波爾通過他的《作品一號》探索了文學的非線性的表達。此外,波普藝術用即時拼貼、直接挪用、批量復制的創作手法使得他們的作品突出了非線性的審美特征。

當今,這種偶發性和間斷性的敘述方式成為新媒體藝術普遍使用的藝術語言,強化了非線性審美的心理體驗。超媒體是一種包括文字、影像、圖片、動畫、聲音等圖文聲光的文件。其中的元素和機構是分離的,通過超鏈接將這些離散的元素和機構聯系起來。如果說傳統的線性敘述強調文本的內部關系和意義的會聚性;而非線性則更為重視文本的外部關系,其意義更具有發散性。

白南準在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的新媒體裝置《電子高速公路:比爾?克林頓偷了我的想法》就體現出了非線性特征。白南準用鐵架子把313臺電視機做成了一堵墻,電視機之間布滿閃爍不定的霓虹燈和管線,每個電視里不斷播放著各種圖像,包括政治新聞、城市街景、明星做秀、時裝表演、交通堵塞、環境污染、戰爭等等,傳媒文化的各種碎片無序地編制在一起,被展示出來,揭示了信息泛濫所導致的人的經驗與世界的分離與矛盾。

數字化與虛擬空間――非物質性審美

新媒體藝術的非物質性審美體驗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藝術形態的非物質性;其次是借助數字化技術藝術創造出的虛擬空間。

正如克羅齊說所的,藝術不是物理事實,藝術品的價值不能以它的材料去衡量。藝術是直覺表現,是傳達的是人的思想、情感,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設置入作品”。所以,我們看到,20世紀后期以來的藝術探索不斷打破材料和媒介的范圍,而越發強調觀念的表達。在這個以數碼統一信息的時代,藝術的存在形態已經從物理原子轉向了比特,呈現于電子的屏幕上。

在2009年“我們的能力――國際新媒體藝術展”展出的我國藝術家馬岡的作品《股文觀止》(如圖4)則是嘗試非物質性媒介與傳統媒介的結合。這件作品使用數字手段創作,最后呈現為傳統材料,著重于內容的觀念與當時金融危機的聯系,并賦予中國特有的色彩,是強調一種混合媒體的觀念互動。

另一方面,虛擬現實技術創造了身臨其境的逼真體驗;現代傳媒,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模糊了現實與虛擬的界限,這都促進了感官的發展,使得我們越來越傾向于接受非物質性的審美體驗。

今天的我們不得不穿梭于兩個現實之中,在物質的現實中,我們仍然脫離不了春夏秋冬、甜酸苦辣、人間冷暖,徘徊在道德、倫理、法律的邊緣;在虛擬的世界中雖然也有道德與倫理,真情與險惡,但那里仍然是一個逃離現實束縛的“網絡天國”。在這個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網絡天國”里,人也非物質化了――沒有了身體的限制,思維與資訊成了世界的全部。

加拿大藝術家盧克?庫徹斯恩2005的作品《你在哪里?360度全景》(如圖5)帶給人一種虛擬化的時空體驗。置身于作品中,觀眾如同在夢中飛翔,穿過一個多維的世界,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穿梭,在明亮與黑暗之間游走,在私人與公眾之間轉換。沉浸其中,通過一個操縱桿在X、Y和Z三個軸中調換,進入一個以等級衡量的信息/體驗空間。

處在任何等級中,觀眾都將遭遇到其他的居住者:有遠程設備連接的活生生的事物,有提前錄制好的展示在視頻窗口的事物,參觀者還會遇到他們自己――隱藏的攝像機會將參觀者的圖片融入這個構造出來的世界中。

篇2

新媒體藝術最早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觀念藝術。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信息革命的不斷深入,個人電腦成為計算機的主要形式,國外藝術家掌握了便攜式攝影錄像設備的使用技術,便把這項技術運用到了藝術創作中,開啟了新媒體藝術時代。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發展雖然只有20余年,卻可以和石油、電力等實體經濟相抗衡,足以看出它未來市場的空間和潛在實力。MOMA錄像部主任芭芭拉?蘭登認為:“錄像藝術在中國的活躍,是在西方新媒體藝術的圓周閉合之后畫出的一個新圓的起點?!?/p>

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的不同點在于,首先藝術表現的技術手段不同。新媒體藝術充分發揮了個體所有的感官細胞,完全突破了原有人們對藝術作品單一、被動的體驗式欣賞方式,利用多媒體的技術手段,將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嘴巴問到的,鼻子嗅到的全部納入傳播的藝術軌道上來,進而激發客體對藝術的精神感官、視覺感官、聽覺感官、心靈感官。其次是交互過程中的接觸范疇不同。傳統的藝術方式基本與客體是相互隔閡的,主要依托于創造主體自身的藝術細胞進行發揮,凸顯個人的天賦和魅力。而新媒體藝術的作品是實時與客體進行交流的,通過網站或其他傳播工具都可以快速聽到客體對主體的反饋和聲音,進而促進新媒體藝術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在這兩個層面上,《新媒體藝術》這本書已經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該書第一章就對新媒體產生與發展的美學淵源進行了概述,并對其美學特征、表現形式、發展歷程進行逐一匯總,最后得出重要結論即新媒體藝術是數字與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

該著作還有其獨有的學術價值和指導借鑒作用。正像書中所說,林迅先生在外考察期間,意識到新媒體科技對藝術的輔助與促進作用。藝術研究有必要引進各種新媒體技術,并借鑒發展“邊緣科學”的新經驗,編寫了這本書。當下新媒體的藝術創作過程凸顯出了復合性、交互性、開放性等特點。在傳統的藝術表現中,個體的創造與傳播,藝術的交流與回饋都是碎片化的、不連貫的,而新媒體藝術憑借其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實現創作主體和創作客體之間的無縫拼接,這種多樣化的互動模式、先進的體驗感受,成就了新媒體藝術未來不可小覷的霸主地位。書中,林迅先生從新媒體藝術的審美與創作關系入手,對主客體雙方進行分析,認為主客體的此種交流模式會使主體在審美活動中能夠用一種“距離感”來看待藝術作品,并從中獲得美的體驗。

從新媒體藝術的審美經驗來看,作為個體的審美意識,必然受到其自身的心理、生理、時間、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這對于個體的創造無疑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干預和妨礙。但是新媒體藝術是結合了傳統的審美意識作為主體,通過技術的融合和生成,憑人們的直覺和想象創造出世界上完全不存在的事物。比如《阿凡達》中的外星生物、《長城》作品中饕餮的樣子,完全是通過個體繪制原型加上新媒體技術的優化加工設計而成??梢院敛豢鋸埖卣f,新媒體藝術已經完全突破了傳統藝術的思維空間,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虛構、營造出虛擬的現實。

篇3

 

一、新媒體藝術的主要特征

 

新媒體的藝術形態涉及各種新技術、新觀念和新媒介,包括影像、動畫、游戲、裝置、虛擬現實、網絡交互、數碼攝影以及數字音樂等形式,其觸角不斷延伸到其他領域進行融合,成為反映社會生存體驗和認知方式的新興文化載體。

 

1.新媒體藝術的實驗特征

 

新媒體藝術被認為是以有意義的方式運用媒體新技術的當代藝術,它綜合了最新的藝術理念、思維方式和技術手段,具有很強的未確定性和實驗性。新媒體藝術的互動性、開放性、包容性與動態性,是對所謂“舊”媒體的藝術思維、觀念意義、功能價值和審美特征的擴展或者顛覆。

 

2.新媒體藝術的技術特征

 

新媒體藝術的技術特征可以概括為數值化、模塊化、自動化、流體化、編碼化和智能化,它是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產物。新媒體技術當下在硬件、軟件、平臺、傳輸手段、數字成像等方面的發展日新月異,依托各種新媒介和傳播技術手段的創意與觀念,催生出豐富多彩的新媒體藝術形式。新興媒體介質的不斷發展,例如網絡、手機、智能硬件、互動感應裝置、可穿戴設備等,刺激并推動了數字藝術創作的新形式。愈加突破了人們對藝術審美的傳統認知模式,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感官體驗和開放的互動參與模式。

 

3.新媒體藝術的審美特征

 

數字化呈現、交互式過程和沉浸性體驗是新媒體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征。新媒體數字科技使藝術家可以綜合采用聲音、色彩、文字、圖形、影像以及特效來體現人類的情緒和思想,帶來藝術造型語匯的創新。而瞬時遠程傳播和實時交互參與的方式也改變了藝術存在的傳統模式。新媒體藝術具有的娛樂性、商業性、數字性、藝術性、虛擬性等特征,帶給人們審美、行為和觀念的轉變。虛擬現實技術的數字化特征和在賽博網絡空間的沉浸感,對于新媒體藝術家有著哲學般的啟示作用。傳統藝術是由藝術家創造藝術作品供觀者欣賞,而新媒體藝術則更多地需要在觀者的參與互動中完成。這種由觀看走向體驗的新媒體藝術方式,推動了文化知覺的再造和溝通機制的再生。觀者不單是在觀看藝術品,更是在感受藝術品,在藝術情境中獲得某種沉浸式的體驗。傳統藝術呈現的精英特質

 

是基于專業化、復雜化和精細化的訓練之上的,具有欣賞上的審美距離感。而新媒體藝術則瓦解了傳統審美的局限,它以多元化的表現方式和信息化、數字化的傳播手段,打破了舊有的秩序,并為新觀念的誕生提供了各種可能性。

 

二、新媒體藝術的跨界融合

 

就像新媒體藝術家、理論家羅伊阿斯科特(R〇yAs-cott)所說的那樣“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接性與互動性,其表現形式很多,但它們的共同點只有一個,那就是用戶經由和作品之間的互動、參與改變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義。這些都是新媒體藝術家對于舊有的藝術思維和傳統的藝術觀念的更新、創造與發展的結果?!?/p>

 

1.新的藝術傳播規則

 

丹尼爾貝爾(DanielBell)④說過,從20世紀下半期開始,人類己經由以讀和寫作為接受知識的主要方式,轉變為看和聽。視聽結合的新媒體正在對人類的知識結構、學習方式和思考方式產生重大影響。新媒體是藝術化傳播的有效途徑,數字技術的進步也直接帶動了新媒體的演變進化,寬帶與移動互聯的流量擴增使得新媒體影像文件可以被瞬間復制、運輸、存儲和傳播擴散。尤其是在萬物互聯、即時通訊以及社交網絡興起的時代潮流之下,新媒體構造出的新興話語邏輯和社會影響力,以無所不在的強力傳播,消解了傳統的文化命題和符號體系,對社會大眾的行為模式和思維理念進行重構再造。

 

2.新的藝術風格語言

 

新媒體藝術是科技與藝術碰撞出的火花,它具有的新穎性與前瞻性不容置疑,甚至可以說它也是當今最具生命力和發展潛力的藝術形式,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新興美學體現。在這個性張揚、充滿自我意識的年代,新媒體藝術家以特有的敏感性和高技術含量,為社會帶來新奇的感官刺激。數字科技為新媒體藝術家的頭腦想象力和心靈創造性搭建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那里成為數字藝術激情飛躍的地方。隨著數字功能的增強,數字世界逐漸生成自身的時代使命和游戲規則,視覺、聽覺、觸覺、虛擬現實等各種介質與交互方式混合在一起,用美輪美奐的圖形影像營造出奇妙的視覺沖擊力和嶄新的藝術風格。新媒體藝術風格語言具有符號化、情景化、趣味化、人性化、意識形態化等特點,先進科技也為超自然的想象、激動人心的情節和巧妙的構思創意提供了實現的條件。新媒體藝術正在打破時空局限和固有邊界,走向更加多樣化的組合傳播、交叉運用和資源整合,不斷探尋與受眾之間的交接點,創造著視覺神話和商業奇跡。

 

3.新的商業增長點

 

數字技術的飛躍發展在傳媒領域中引發的深刻變革,從信息領域向人類生活各個領域的全面推進。新媒體高新技術需要進行人文藝術轉化和實現市場應用,以更加貼近受眾的需要,引起注意力,創造經濟價值。虛擬藝術目前廣泛應用于影視動漫、片頭制作、視頻傳播和游戲共享等領域,帶來峰值體驗的視聽享受。而油畫、水墨畫等各種藝術技法可以用數字技術輕松實現,甚至動態化。在新經濟關系的拉動之下,按照量子經濟的飛躍增長模式,通過大數據和全媒體整合的精準傳播,新媒體藝術正在融入內容產業。新媒體是科學、技術、藝術與設計的交叉融合,它可以使內容制作具有強烈的商業味和娛樂感,使藝術體驗和交互手段成為誘惑消費者的手段,成為商業智慧與市場謀略的有效手段。

         如今的社會消費不再僅是滿足低層次的物質需要,而更加偏重于體驗、意境、感受和自我表現的高層次需求。數字化的生存帶來了嶄新的思考方式和情感需求,新媒體手段的商業運用也意味著更開闊的文化視野與更具前景的市場空間。

 

三、結語

篇4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傳統藝術;美學突破

隨著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廣泛推廣,數字技術開始和藝術融合和接軌,逐步實現了對傳統藝術美學的完善和發展。因此強化對數字媒體藝術的研究工作,對完善傳統藝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強化對數字媒體的應用,不僅能夠給人們帶來不同的審美需求、視覺感受,同時也能為藝術作品提出新的設計理念,完善現階段的藝術表現形式,從而實現藝術形式的進一步發展。

1 數字化媒體藝術的概念

對于數字化技術而言,其主要是通過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完成對聲音、光等信號的編輯工作,同時實現對這些信號的數字化處理,進而方便進行信息的管理、傳輸和處理等。[1]

同時在數字化媒體藝術中,主要依托數字化技術,對藝術進行新的包裝和處理,主要是指構建出動畫、視覺藝術等形式。其不僅是藝術作品的數字化處理,也是采用數字化技術對藝術作品進行包裝,這也是先進科學和藝術表達的完美融合,豐富其在藝術方面的表現形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藝術的科學發展。

2 數字媒體藝術的優勢

數字媒體藝術作為新興產業,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長足發展,同時影響人的生活習慣,因此其在傳播手段等方面具備一定的優勢性。

2.1 高效性和互交性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其為設計師構建出便捷的操作管理平臺,由于數字化技術具備簡單易學、傳播速度高效、因此能夠有效提高設計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能夠實現設計師內心和軟件的融合,推動設計的人性化和科學化設計。[2]此外,隨著網絡藝術的點面發展,相對于傳統藝術重視細致、復雜的手工操作環節,數字化藝術能夠有效降低設計人員的工作強度,同時也提高了藝術設計的整體效率,為設計師提供更為充足的時間便于他們及你想你給創作、構思等方面的工作,為藝術創作構建出更為完善的內容。

由于計算機擁有完善的數據庫,因此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創作者提供充足的素材和數據,以便于實現對藝術的多元化和交互化。對于創作者而言,能夠借助數據庫啟發自己的創作靈感,充分體現創作的“互通有無”性特點。數字媒體的應用,能夠有效豐富藝術的表達形式和表達內容,同時也為創作者提供更廣闊的想想空間,保證藝術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工作。對于創作者而言,在內容、空間方面的交流、溝通,能夠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資源的優化和共享,保證藝術的積極發展。

2.2 虛擬性與綜合性

對于創作者而言,數字化技術能夠實現創作工作的形象、生動、逼真效果,實現對作者真實想法的精確性表述。計算機軟件能夠推動藝術作品在聽覺、視覺等方面的效果,增加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隨著立體化創作形式的發展,為創作者提供傳統藝術表達形式無法達到的高精度、高輸出的設計作品。在這種現實生活中,使用數字化技術能夠完善傳統藝術形式的表達特點,保證數字化和藝術性的完美融合,改善大眾在審美方面的綜合效果。

3 數字媒體藝術對于傳統藝術美學突破的具體表現

3.1 相較于傳統藝術,數字媒體藝術的審美體驗更趨向大眾化

通常情況下,在人們的認知中,傳統藝術的創作者都是一些技術水平比較高的專業人士,給人更多的一種不容易接近、神圣、脫離普通生活的感覺,藝術作品和我們的實際生活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感,普通人群對于藝術創作以及藝術作品是懷著一種敬畏的心情。而數字媒體藝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使得這種情況有所改善,使得藝術的受眾人群在不斷地擴大,普通人群也可以進行藝術審美。數字媒體藝術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可以將藝術通過技術的方法來表現出來,只要人們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術,就可以創造出藝術作品,為大眾創造藝術作品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促進了藝術作品的多樣化發展。[3]當前,網絡中的許多藝術作品的創造者都是普通的人民群眾,他們通過數字傳媒藝術將自身的創作靈感表現出來,創作出符合大眾審美的藝術作品,豐富了大眾的審美體驗。

3.2 相較于傳統藝術,數字媒體藝術更具有非邏輯性的審美特征

數字媒體藝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審美邏輯,并且隨著數字媒體藝術受眾范圍的擴大,其逐漸地形成一種和傳統藝術相反的非邏輯型審美特征。[4]在傳統的藝術作品中,人們能夠通過自身的觀察,借助一定的方法,通過邏輯思維能夠理解創作者的所要表達的感情及創作意圖。但是數字媒體藝術使得創作者能夠使用非邏輯性思維進行思,進行天馬行空的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利用率比較多的素材以及表達方法,因此在對數字媒體藝術作品進行欣賞時,使用傳統的邏輯思維是無法體驗到作品所表達的意圖,而是要從現代人的思維進行欣賞,進而得到更加豐富的審美體驗。

3.3 相較于傳統藝術,數字媒體藝術更具有開放性

在進行作品創作的過程中,數字媒體藝術有著更大的開放性,在傳統藝術創作中,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創作者自身獨立完成的,同時其創作出的藝術作品具有完整性。當前,由于網絡的開放性,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使得藝術素材被更加廣泛的利用,創作者能夠更具自身的想法對開放的藝術作品進行不斷更改,在這樣的情況下,藝術作品一直處于被不斷創作的過程,當一件藝術作品出現在大眾視野范圍之內,那么就會出現一些對作品進行不斷創新、更改的人,因此數字媒體藝術更具開放性。這種開放性同時也能夠為數字媒體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促進藝術作品不斷地進步,同時更加地符合大眾的審美觀念。

4 結語

伴隨著社會經濟水平以及網絡技術的發展,數字媒體藝術也在不斷地發展,其受眾范圍在不斷擴大,數字化技術和藝術元素進行有機結合使得藝術表現形式走向多樣化發展,相較于傳統藝術,數字媒體藝術有著更高的效率和交互性,同時具備著較強的虛擬性和綜合性。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能夠滿足當前社會人們的精神文明需求,同時也是對傳統藝術的繼承和發展,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能夠使得現代藝術有著更加豐富的內涵,可以促進我國藝術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俊.論傳媒藝術的科技性――傳媒藝術特征論之一[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01):93-100.

[2] 高楠.從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發展看傳統藝術的美學突破[J].美術教育研究,2015(08):135.

篇5

關鍵詞:中國藝術美學;新媒體;藝術審美

就我國目前新媒體藝術發展的現狀來看,大多數專業人員在對新媒體藝術進行研究的時候,不斷借鑒了西方新媒體藝術的創意理念,不斷汲取有利于我國新媒體藝術發展的創意思想,并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我國新媒體藝術所呈現出來的特點,將傳統的美學理念與新媒體藝術的自身特點結合起來,從美學視角下來對新媒體藝術進行研究,以此來促進我國新媒體藝術的不斷發展。

1 新媒體藝術的理論與技術基礎

新媒體藝術的理論和技術基礎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而是經歷一段時間發展之后,而總結出來的。新媒體藝術最初的發展主要是依靠社會的各種思潮來作為發展的理論依據,也就是說,當下社會對哪一方面的美學類型表現出興趣,新媒體藝術就朝著哪個方向發展。而真正將這種社會思潮形成系統的理論則是由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的“泛媒介論”,該理論的提出為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完善的理論基礎,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腳步。在該理論被提出之后,越來越多的理論基礎支撐著新媒體藝術的發展,這也為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很大支持。

而新媒體藝術的技術基礎主要依賴于我國的計算機技術,在我國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還沒有普遍應用的時候,藝術的傳播主要媒體比較單一,表現形式也有較大的局限性。然而隨著我國計算機技術發展腳步的不斷加快,新媒體藝術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不僅具有較廣的傳播途徑,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而且還能夠較為全面的將新媒體藝術的內容展現出來。

2 新媒體藝術的全息性審美

2.1 多媒融合帶來的藝術變革

近幾年來,我國社會的飛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新媒體藝術在社會各方面的深入,為了滿足不同領域的需求,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也在不斷增加??梢哉f,藝術媒體更新變化的整個過程就是人類的藝術史,每一個階段所取得的成績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在藝術自身發展中,多媒融合是一項必然要求,它不僅反映了藝術的人性本質和自然本質,而且也反映了現代藝術發展回歸到藝術本原的過程。在人們剛剛接觸到藝術的時候,由于人們對藝術缺乏一個全面系統的理解,只是單純的憑借主觀意識來對藝術進行詮釋,從而導致藝術的意象構成具有片面性和原始性,不能將其特點充分發揮出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藝術也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能夠正確的采取方式來詮釋藝術,能夠將藝術作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美。

2.2 新媒體藝術的審美特征

就我國目前新媒體藝術的審美形式來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審美體驗的綜合性,在藝術表現的過程中,所采用的形式有很多,而審美體驗的綜合性主要指的就是將所有的藝術形式進行有機整合,更加深刻的將藝術表現出來,帶給人們韻味體驗以及張力震撼;其次是審美過程的交互性,這里所提到的交互性,主要指的是藝術審美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三種類型的人,即創作者、傳播者和接受者,交互性指的就是三類人的交互合一,三者幾乎是共同進步的;最后是審美情境的虛擬性,在新媒體藝術中,很多事物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見不到的,甚至根本不可能讓人們感知的到,因此,人們如果想要在真正意義上領會藝術中的美,就必須要有審美意識,善于挖掘藝術中所潛在的美的因素。

3 中國藝術美學與新媒體藝術全息性審美的關系

在新媒體藝術的審美過程中,中國藝術美學理論成為了重要依據。中國傳統哲學作為中國藝術美學發展的依據,主要崇尚的就是“天人合一”,這種理念也正符合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思維方式,因此,這種理念在我國中國藝術美學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從審美方式來看,中國藝術美學所崇尚的是物我為一的思想,主張“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強調人的內心體驗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由此可見,中國藝術美學博大、多元的審美理念,為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美學參照和理論支撐。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媒體藝術將中國藝術美學思想應用于新媒體藝術創作,產生了許多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新媒體藝術作品。

4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時展腳步的不斷加快,新媒體藝術審美也必然會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相關部門人員如果想要從根本上促進新媒體藝術的民族化發展,就必須要結合當下社會新媒體藝術發展的特點,采取適合的發展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夠將時代特色和民族特征在新媒體藝術中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1] 梁良.新媒體藝術審美之我見[J].時代報告,2011(09).

[2] 陳敏南.中國藝術美學視角下的新媒體藝術審美[J].求索,201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福利| 小受被强攻按做到哭男男|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网站| 精品永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国产思思99re99在线观看| 18禁无遮挡羞羞污污污污免费| 奇米影视7777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在线不卡| 日韩中文字幕a| 亚洲av一本岛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综合网| 亚洲高清不卡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国产三级久久久精品麻豆三级| 黑人26厘米大战亚洲女|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齐齐| 99免费观看视频| 女人被狂c躁到高潮视频| 丝袜乱系列大全目录| 日本在线观看中文|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狠狠| 欧美V国产V亚洲V日韩九九| 亚洲日韩亚洲另类激情文学| 顶级欧美色妇xxxxx| 特级深夜a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v在线播放| 香蕉久久ac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手机版|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 | 动漫美女被爆羞羞免费|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大片www| 欧美xxxx喷水| 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 51在线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chinese体育生gayxxxxhd| 嫩草香味在线观看6080| 三人交bangbangbang| 护士们的放荡交换全文|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