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8 16:39:1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案例教學法的教學設計,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基金項目】湖南科技大學瀟湘學院教改科研項目(G31397)(G31463)。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12-02
《績效管理》是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勞動經濟學、經濟管理等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是一門研究企業績效管理的流程設計和技術方法的系統學科,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并重。從教學的角度看,《績效管理》的教學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循序漸進、相輔相成。借助案例教學這個知識整合平臺,學生在角色扮演和情景分析環節,更好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融會貫通,進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能,提高本學科的教學效果。
一、課程教學的三個階段
(一)教學計劃階段
在課程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必須首先制定好教學計劃,需要明確教學對象、教學目的、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和優化教學過程設計。通過課程教學實踐,筆者發現要保證較好的案例教學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學生的實踐經驗的多少是和課堂參與程度及其通過案例討論得到的收獲啟發,通常是成正比的,選擇那些和學生的工作及其經驗背景有關的案例則會形成較好的課堂反響。第二、在案例教學法的整個應用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考慮整體教學計劃的進度,每一次案例課的過程控制,教學效果的反饋,保持案例、理論和實踐三者之間的平衡。
(二)理論體系構建階段
本階段教學主要采用傳統教學模式, 首先老師要介紹學科思維和學科定位,再完善各模塊知識的理論框架,厘清課程大綱便于學生整合復雜理論背后的邏輯體系。再在老師的指引下,通過習題和演練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消化理論知識。績效管理涉及管理流程、指標設計與選擇、權重的賦予以及績效考核各種方法和技巧等專業理論,對這些內容的學習和掌握需要大量的講解與練習。其次,教師通過理論教學交叉互動,更充分地掌握學生對于理論內容的掌握程度和知識盲點,及時補充教學,再進入下一個理論的學習,這樣循序漸進,師生互動。最后,所有績效管理理論的知識點講授完成后,再回到總體的理論知識框架上來,結合學生互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各個知識點學習的薄弱環節,通過理論串講的形式,再一次鞏固加強――為隨后的案例教學構建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案例運用階段
運用案例教學法,既深化了對抽象的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在案例互動中活躍了學科思維也豐富了學生看待實際問題的思考角度 ,是對前面理論教學的升華。本階段案例教學可分為兩個層次:
1.企業案例分析與解讀
由教師選擇知名企業的績效管理模式作為案例分析,通過成功案例向學生分析具體企業的績效管理策略的選擇邏輯,重點講解案例中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點和抽象模型在實際企業中的運用方法。首先,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將案例分解成為邏輯聯系清晰的若干核心部分,給定范圍卻不在案例細節上束縛學生的思維,不給任何先入為主的具體措施建議,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完成細節上的分析填補。這樣,學生既能體會到企業優秀案例的成功邏輯,又能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其次,在案例分析解讀中,啟發學生跳出案例中既定方案的束縛,發揮自己的見解和創新思維去分析該案例的可推廣性,鼓勵學生對成功案例進行批判和改進,拓寬學生的思維,做到既能深入案例又能從案例中走出來。
2.學生角色扮演與績效管理方案設計
通過模擬企業實際,要求學生分為6-8人一組的項目小組;借助工作分析、崗位設計和績效流程設計等方式 ,確定不同類別人員的績效管理方案設計。關鍵績效指標,平衡積分卡和目標管理是目前主流的三種企業績效考核模式,利用學校已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學會數據收集、數據處理和工作分析,分析不同工種人員的工作性質,學會制作項目計劃表、績效管理方案、ppt展示以及團隊管理等,有助于深化對工作分析以及績效管理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動手能力。
二、案例教學法的具體實施環節
(一)做好案例教學前期準備工作
案例教學對教室有特殊的要求。案例教學的班級不宜過大,學生人數太多會影響討論的效果,一般來說,合理的班級規模應是50名學生左右,有利于場面控制和組內、小組間成員的交流和分享意見。
(二)案例教學有條不紊地實施
在案例教學中“企業案例分析與解讀”環節,學生拿到案例后,先要消化,然后查閱各種他認為必要的理論知識。捕捉這些理論知識后,他還要經過縝密地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一步應視為能力上的升華。同時他的答案隨時由教師給以引導,這也促使教師加深思考,根據不同學員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
下面詳細解釋一下“學生角色扮演與績效管理方案設計”環節的操作步驟:
1.項目分組:案例討論分組,分組通常以6-8人為宜;分組討論應由組長協調組織;要充分發揮各個討論組的積極性,討論結束后應及時安排各組展示或報告小組討論的情況,并簡要評述。
2.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小組成員臨時組成項目小組,組長擔任項目經理角色,首先由組長根據成員特點和任務的特性,制定績效管理方案設計計劃,將工作分配給組員,組長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協調控制好績效管理計劃的制定、方案的文案組織以及成果的匯報安排等工作,組員需要有團隊意識,在整體思路協調下,完成各自模塊任務,并為團隊整體工作提供有效的建議。
3.項目小組成果展示:模擬企業項目報告環節,由每小組推薦一名代表講解項目ppt,主要闡述項目小組績效管理方案分析設計的思路,考核對象分類方法,績效考核運用的技術、方法以及考核結果運用等,并提出在方案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4.課堂案例討論:在此環節中,在項目小組陳述完畢后,教師和其他小組成員針對設計方案和展示內容,提出問題和交流意見,在自由討論環節,思維之間的碰撞,知識理論的整合,促進了理論的吸收和內化。隨后,教師對整個小組以及小組成員進行反思和點評,對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總結,這將最大化的提高績效管理理論學習的效能。
(三)案例教學的總結歸納工作
案例教學課后的總結歸納是十分必要的。通過課后總結,梳理歸納分歧的意見,分析各種觀點的優劣,并在歸納的基礎上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梳理,讓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更為牢固。教師對學生答案給以引導,加深思考,根據不同學員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無疑,這種雙向的教學形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結論
在案例教學中,要求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和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要自己去試錯、去思考、去創新,使得枯燥乏味變得趣味生動。案例教學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理論,內化專業知識,最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學中那些“不確定”的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際解決問題等能力和品質,大大縮短教學情境和實際企業情境的差距,其次,幫助教師理解教學中所出現的兩難問題,掌握對教學進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郭萍.案例教學在“管理學原理”中的應用現狀與反思[J].中國電力教育,2013(22):115-116.
[2]肖冬平.基于案例教學法的管理學教學方法研究[J].考試周刊,2009(33):2-204.
作者簡介:
互動式案例教學法是結合了案例教學與互動式教學法共同運用的一種綜合教學方式。互動式案例教學主要以案例為主導,貫穿到運用課程的知識內容中,通過互動式教學方式實現教、學雙方全面溝通,促進師生運用案例相互協商、積極探討的氛圍,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坦誠的基礎上,通過理性說服甚至辯論,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拓展創造性思維,最終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1]。
1.微觀經濟學進行互動式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學生基礎課程之一,屬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研究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對微觀經濟學課程知識的把握,是順應當前教學改革、教學模式創新大趨勢,期望達到改善和提高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的目的。
1.1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特點決定了需要案例輔助教學
由于微觀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抽象的純理論型知識體系,需要運用很強邏輯關系、或者靜態分析、動態分析、規范分析等研究方法進行微觀經濟學知識體系的學習。除此之外,大部分微觀經濟學的相關理論都需要先建立在假設條件之上,這就需要有相關的實事經濟案例進行說明,提高學習效果。
1.2互動式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微觀經濟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伴有大量復雜圖形和數學知識相結合的微觀經濟學理論知識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枯燥乏味,互動式案例教學法則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運用一些生動的案例,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思維創新,讓學生從“要我學”模式自動轉化成“我要學”的模式。
1.3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促進符合新時代的教學模式的改革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已不適應于現在的科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客觀。借助先進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平臺(多媒體、互聯網教學平臺),各大高校已經具備了新的教學模式基礎,這為老師傳授知識的過程節約了大量板書的時間。因此,授課教師可以運用這些時間與學生一同探討相關基礎理論知識的運用,獨立思考,互相交流,發散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2.互動式案例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教學設計中的案例選擇問題
在微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為了使整個教學過程以案例為平臺實現師生教學的互動,對教學案例的選擇需要具備一定的要求。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問題:
2.1教學案例應具備一定的層次結構
微觀經濟學的每章節的內容都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此,選擇的案例要針對某一理論主題,根據事實經濟案例,設計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同時,結合理論知識的邏輯思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層層深入,從認知到對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2.2教學案例應先以典型性案例為引導
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因此現在的經濟學理論都是前人從一些經濟活動中總結而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許多經濟行為也不止會發生一次。
2.3教學案例應與教學內容相匹配
案例的選擇與編寫應根據教學要求的需要,既要做到與教學內容相匹配,又要做到貫穿到整個教學設計中。因此,學生們可以運用案例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除此之外,案例通常都源自于真實的經濟生活,貫穿整個教學內容的教學案例,便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3.總結
綜上所述,微觀經濟學進行互動式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教、學雙方在和諧互動的氛圍內相互促進,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運用互動式案例教學法,加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增強了微觀經濟學的實用性,達到了學習微觀經濟學的根本目的。
在《電子設計自動化》課程教學中,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設計方案,所以在課堂上探討同一個案例時,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充分發揮創新思維,想出更多的方案。如在電路實例故障的思考與分析的教學中,學生就能通過案例教學設計出準確的方案,從而提升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多的是讓學生經歷掌握知識的過程,并且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累學習經驗,啟發創新思維。所以,把案例教學法引入《電子設計自動化》課程的教學,能夠使教學更加符合教學改革的要求,有效解決電子設計內容課多時少的矛盾,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二、在《電子設計自動化》課程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的方法
《電子設計自動化》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傳統教學僅僅局限于課堂,學生只能學到理論知識,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將案例教學法引入《電子設計自動化》課程的教學中,利用案例來解決難懂的理論知識,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刻地了解案例,而且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如在學習電子設計自動化中的555定時器電路課程時,因為555定時器的電路結構包括了觸發器、晶體管、分壓器與電壓比較器等,如果教師只通過理論教學來解釋555定時器,學生無法分清單穩態、脈沖寬度等相關的概念,也不能理解定時時間的算法。于是,筆者把555定時器的概念滲透到案例中,將555定時器設計成一個閃光燈的電路,其電路需要接程典型的無穩態多諧振蕩器的形式,通過EWB仿真軟件,在OUT端口高電平的時候,燈1滅,燈2亮;相反,在OUT端口低電平的時候,燈1亮,燈2滅。這個案例能有效解決這個教學難點。在課堂上,學生還可以結合電路圖動手實踐,親自完成通過調節滑動變阻器來改變閃光燈頻率時間的實驗。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多諧振蕩器的原理,而且能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脈沖寬帶的含義,并掌握555定時器定時的計算方式。
三、結束語
關鍵詞:教學改革;計算機輔助設計;案例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8-0065-02
當前部分大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對知識的掌握也不夠精準,已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擔憂。由此,眾多教學改革方案紛紛出爐,歸根結底其目的在于化枯燥講授為生動運用,將學生的興趣吸引回課堂[1]。此外,還要正確運用考核方式,以便既綜合檢驗學生的學習水平,又能將所學知識成功應用到未來的實際工作中,這才是教育改革的正確途徑。
長春工業大學長期致力于本科教育改革,本研究即來源于對機械工程專業學生授課時的經驗總結。
一、三維制圖的作用
大學教育是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培養目標要瞄準學生為適應未來崗位所需的技能。機械工程專業學生走出校門后,多數要從事機械制造或機械設計工作,其中機械產品由設計轉為成品的過程必須通過工程圖來完成,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扎實的工程制圖基本功,才能勝任自己的崗位。加之如今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制造業已全面甩掉圖板,廣泛應用二維和三維CAD繪圖進行機械產品設計,這更為企業生產帶來了深刻變化,大大減輕了人工勞動強度,明顯提高了經濟效益。針對現代機械設計中遇到的產品結構復雜問題,三維CAD軟件的優勢就顯露出來,它能將一些在工程圖學中難于表達的相貫、截交線及曲面輪廓方便地表達出來,成為越來越多院校在機械類專業教學體系中設置的必修課程[2]。
如何將傳統的工程制圖知識與現代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相結合,是機械工程專業課程培養體系著重考慮的問題。
二、教法改進
相同的知識領域和技能在應用不同的教法情況下,學生領會的程度就會有差異,時代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潛心研究教育理論、研討教學方法,以適應不同的學生和課程。
1.傳統教學方式。傳統教學法是長期教學的總結成果,對于我國師生比嚴重偏低的現狀是必要的,然而對于一些技能性較強的課程則不適用。譬如軟件應用課程,教師若在講臺上講授軟件的起源和用法,而后逐條講述各功能模塊內的命令,形式呆板且內容枯燥,結果只有部分學生能記得幾個模塊中包含哪幾個命令,至于命令的應用到了實際運用時記得的已經所剩無幾。由此可以看出以往逐條講授命令的傳統教學方式此時已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只能徒勞浪費課時,反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已。
意識到傳統講授方式并不是萬能的之后,一些教育工作者早已開始通過自身工作經驗,不斷總結自己的教學體會,嘗試新教法,逐漸發現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法門,案例教學就是其中的一種。
2.案例教學方法。軟件應用類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需要以實際操作來評價學生的掌握水平,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培養方案、保障學習效果[3]。學生在校學習,已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教師若以工程實際為引導,即會取得良好的效果。鑒于此,在計算機輔助及應用課程中我們應廣泛采用案例法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要求選擇工程實踐中應用廣泛的項目,強調項目來源使學生認識到課堂講授的即是將來工作能夠用到的技能,學生的專注度愈發增強,教學效果應付迅速好轉[4]。考核也以實際案例為對象進行測試,很容易就能測得學生的掌握水平。針對當前機械行業的生產特點――多以大規模加工汽車零部件為主,面向機械工程專業學生開設《計算機輔助設計及應用》課程,以CATIA軟件的CAD和CAM模塊為主要講授內容。在本課程的教學計劃中,以汽車發動機曲柄連桿機構的裝配為主線,設置以連桿和活塞的三維造型設計為案例,著重講授零件設計、裝配設計、工程圖和運動仿真模塊的應用。
三、實施過程
考慮到軟件應用課程的特點,首先改變傳統課堂教師主動的講授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在機房師生的互動教學方式,這樣便于學生及時消化理解操作原理和繪制方法,遇到操作難題即可當堂解決。
1.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緊緊扣住工程實際應用這條線,首先簡要描述汽車發動機工作原理,使學生了解相關術語,掌握曲軸、連桿、活塞等基本零件的作用及工作特點,對整體產品結構也產生一定的興趣和感性認識,再對其進行零件繪制、裝配及運動仿真,非常形象生動地學習運轉機構的設計和繪制流程。以一款488發動機為例[5],設置其主要參數為活塞行程S=92mm,曲軸主軸頸與連桿軸頸分別為56和42mm等,選擇連桿作為案例1,在零件設計模塊完成連桿的實體造型,將文件名保存為rod.Part。對于案例2――活塞零件,以與缸徑配合的外徑為基準尺寸,結合活塞銷座孔與連桿小頭相互配合等條件進行繪制,繪制過程中使學生重溫活塞與氣缸的間隙配合及銷座孔與連桿小頭需要用過盈配合的原理,同時學生也領會了零件加工與表面粗糙度之間的關系,繪制完成后,將零件賦予相應的鋁合金材料以具備相應機械性能,文件則另存為piston備用。
新建裝配體Engine.Product,調入已繪制的連桿和活塞至合理位置,以此為基礎,在裝配模塊新建曲活塞銷、活塞環等零件。督促學生應用同樣方法,依據機械設計的原理和規則在課后完成曲軸、箱體等零件的繪制,從而調動學生重溫機械設計中箱體的注意事項。應用命令固定箱體,合理裝配后期繪制的零件。
機構設計完成,即可進入DMU Kinetics模塊進行機構仿真。新建一個運動機構,按照發動機工作原理在I缸設置箱體軸承座孔與曲軸間、曲軸與連桿間的轉動副,繼續設置連桿與活塞在小頭活塞銷孔處進行相對轉動,進而推動活塞在氣缸內進行直線往復運動。同理,依次對其余三缸進行設置,即完成曲柄連桿機構的仿真的運動副設置。
然后進行曲柄連桿機構的運動仿真,通過設置相應傳感器來獲得活塞的運動速度、加速度,曲柄與連桿間的夾角變化以及各連接軸徑處的受力等狀態值,分析結果可用于運轉機構的技術改進,驗證機構設計是否正確等方面的工作。
分別以靜態和動態模式觀察機構,清晰掌握機構的工作原理和結構。進入工程圖模塊轉化生成零件及裝配體的二維工程圖,進一步驗證了理論上的投影關系,使得以往那些令人頭痛的復雜零件投影問題得以解決。指導學生結合運動件工作原理,進一步掌握運動配合和機械加工原理,對圖紙進行合理標注,同時養成合格規范繪圖的好習慣。
2.課堂擴展。隨著我國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地方基礎教育水平的提高,當前大學生普遍表現為見識寬廣,在課堂上顯得思維活躍,互動教學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思路大不相同。由此,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就千變萬化,導致好多時間在為學生糾錯,這就要求教師知識面要廣,對各類錯誤應對自如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
授課過程中結合工廠加工的實際問題,提醒學生回憶在工程訓練和生產實習中曾經做過或考查的項目,聯想相關的減速、變速及差速機構,闡述并解決機構運轉過程中諸多疑難,不自覺地將學生引入到機械加工環境中,與教師形成交互式的教學氛圍,雙方都受益匪淺。
課后為學生布置相近作業,按組分配給學生不同運動機構。學生信心滿滿地鉆研,總結在課下所遇的諸多疑點和難點,及時與教師反饋溝通,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迅速提高了學生的操作水平。
四、教學體會
本輪教學結束后,師生都體會到了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樂趣。期末考核過程中,部分同學積極轉換思路,繪制步驟與教師講授有了較大改進,說明創新教育在他們身上起到了作用、達到了初步目的,在求職應聘期間也表現出胸有成竹的氣質。
同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也深深體會到距離成功實施還有一定差距,很多工作不夠細致合理,需要逐步改進一些具體內容。
1.案例內容要更新。教學改革是一項挑戰,應緊抓時代脈搏,根據學生掌握程度及時擴展授課內容甚至更新案例,以開拓學生視野和激發學習熱情。
2.題庫覆蓋面要廣。在驗收終端,除了已授內容,也要在考試內容及具體環節中做足文章;除了變更參數,在具體結構形式、類似機構方面也要適當擴展,并逐年擴充題庫題量,以充分考核學生的掌握水平和創新能力。
3.教師要公正嚴謹。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講授切實有用的知識之外,更要盡心督促,考試過程中更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名學生,才會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環節趨于完美。
參考文獻:
[1]婁延常.大學生學習興趣與創新人才的培養-湖北省大學生學情調查的啟示[J].復旦教育論壇,2004,(2).
[2]屈文濤,任濤,康曉清.工科學生制圖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7(6).
[3]張德江.論教談學話育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張潤蓮,張向利,葉進.案例教學法及其運用[J].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4,24(4).
[5]于志新.CATIA實例應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山東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山東 淄博 255049)
【摘 要】《.NET程序設計語言》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發展的需要。本文介紹了一種“案例引導、項目驅動”教學法,這種教學法的關鍵在于選擇案例和設計項目。課堂上,教師以案例的分析講解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點與技術;機房中,學生以掌握的知識點與技術分組進行相關項目的開發。實踐證明,該教學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鍛煉團隊協作能力。
關鍵詞 案例引導;項目驅動;程序設計;教學改革
Application of “Case-guided and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Course of “.NET Programming Language”
LIU Qiu-Xiang SUN Kun SUN Shou-qi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China)
【Abstract】“.NET programming language” is a course with very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operability ,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attern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kind of “case-guided and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key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depends on the selection of cases and the design of projects. On the classroom, the teacher uses the case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to let students grasp the related knowledge points and technology;On the computer room,students work in group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projects,depending on the knowledge points and technology that they have grasped. The practice proved that, this method can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but also can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study, and can train the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Case-guided; Project-driven; Programming; Teaching reform
基金項目:山東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NET程序設計語言》案例驅動教學模式的研究”。
作者簡介:劉秋香(1979—),女,漢族,山東萊州人,山東理工大學,講師,從事軟件工程方向的教學與研究。
0 前言
《.NET程序設計語言》是計算機類專業的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專業課程,也是非計算機類專業的素質教育課程之一。《.NET程序設計語言》在高等院校的教學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教學方法中,通常采用“課堂講授為主、上機練習為輔”的教學模式,學生普遍認為枯燥難學。為有效激發學生主動性、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案例引導、項目驅動”的教學法,并將其應用于實際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課程教學現狀
目前的程序設計類課程教學,大多采用傳統的講授法和示教法,同時結合一些上機實踐來鞏固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但《.NET程序設計語言》課程的特點是更新快、內容多、課時少,在授課內容方面除了要講授大量的基礎知識外,還要涉及具體的應用和操作。要讓學生掌握使用面向對象的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不能拋棄傳統的經典內容,又要介紹當前最新的案例,因此傳統的講授和示教法就顯現出許多問題。如何提高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以及加強學生獨立完成軟件項目的實踐能力,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2 “案例引導、項目驅動”的教學思想
案例教學法于20世紀20年代首創于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1]。目前哈佛大學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案例管理系統,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分析和研究大量的案例。案例教學法采用典型案例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分析的基礎是專業理論知識,在進行案例分析時,要運用相應的專業理論來解決案例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項目驅動教學法,是德國職業教育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力推行的一種“行為引導式的教學形式”[1]。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課程基本知識和相關項目進行教學設計,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選擇項目,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將所選項目分解為連續性的子項目,以項目為引導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實踐。項目驅動教學法,通過項目驅動學生主動學習,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學會分析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筆者提出的“案例引導、項目驅動”教學法,是上述兩種方法的結合。課堂上,教師以案例的分析講解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點與技術;機房中,學生以掌握的知識點與技術分組進行相關項目的開發。
3 “案例引導、項目驅動”教學法的實施
“案例引導、項目驅動”教學法的目標是建設“教、學、做”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其實施過程可以分為“選擇案例與設計項目分組與選題案例分析與項目分解項目實踐項目檢查與驗收評價課程考核”六個階段。
3.1 精心選擇案例和設計項目
“案例引導、項目驅動”教學法的關鍵在于選擇案例和設計項目。教師要關注當前社會對.NET技術的需求及應用熱點,選擇3到5個經典的案例(如學生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等)用于課堂講解,要保證案例的實用性、綜合性和易懂性,采取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式。
設計項目時,首先要考慮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最好準備簡單、中等、復雜三種不同難度的多個項目,便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其次,在考慮項目實用性、綜合性和易懂性的同時,還要注意項目的趣味性。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學生玩心重、好奇心強的特點,設計幾個學生感興趣的項目(如連連看、俄羅斯方塊等小游戲),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
3.2 合理組織分組與選題
在上第一堂課時,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該課程的知識體系、學習方法和目標以及教學方式,并選擇一個經典案例向學生展示,使學生對本課程有初步了解。然后,簡介相關項目,強調學生協作和團隊精神,以“強帶弱”(學習和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帶動弱的學生)為前提,要求學生在一周內分成項目小組,每組3~5人,選出項目組長。最后,各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一個感興趣的項目,課后制定工作計劃和具體分工。
3.3 理論課進行案例分析
“案例引導、項目驅動”教學法是把教學內容以案例和項目為載體,按照軟件開發的流程將案例分解為互有聯系但相對獨立的幾個學習單元(子案例),進行分析講解。每個學習單元的教學由項目任務導入,引導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以理論儲備為基礎,對于項目所必須講解的知識點輔以精選的示例。
理論授課過程中,必須擯棄固化的教學大綱,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掌握情況,隨時調整教學內容、案例難度等,并注意結合靈活多變的課堂模式(如講練結合、現場帶練、集體討論、互教互學等)。
3.4 實驗課指導項目實踐
理論課以教師為主體,為案例分析和項目實踐提供理論基礎。實驗課則以學生為主體,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點的前提下,每個項目小組按照之前制定工作計劃和具體分工完成所選項目,從而鍛煉綜合應用理論知識完成項目開發的能力。
在項目小組制定工作計劃和具體分工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和分析項目,然后將項目分解為互有聯系但相對獨立的幾個子項目。在理論課的某個學習單元完成后,教師根據這部分的理論知識給每個小組下達實踐任務,進行相應的項目實踐。每個項目小組的成員要隨時溝通交流,各小組之間也可以相互討論和借鑒。
3.5 定期檢查與項目驗收
項目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定期檢查每個小組項目的進展情況,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對存在的個別問題進行及時的指導和點撥,對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全面的講解和糾正。
在一個小組的所有子項目完成后,教師要指導該小組匯總各子項目,根據最初的項目要求整合成一個完整的項目,并匯報項目成果。匯報內容包括陳述和答辯兩部分[1],首先由項目組長演示并陳述項目,之后教師進行提問,相關的小組成員進行答辯。最后,教師根據項目成果和匯報內容進行評價,完成項目的驗收。
在一個小組的項目驗收過程中,建議其他小組旁聽。因為在聽取匯報和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從中獲取知識和經驗。
3.6 改進考核方式
在“案例引導、項目驅動”的教學模式下,課程的考核也不應局限于期末的筆試考核上。可以通過筆試考查學生對于基礎理論的掌握,通過上機考試考查學生的編程能力。教學過程中每一個項目的完成過程和效果也應該作為考核的一部分,計入課程的總成績。通過考核方式的轉變,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實踐能力。
4 “案例引導、項目驅動”教學法的成效
“案例引導、項目驅動”教學法經過一學期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學生主動參與到項目中,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3];(2)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積極地參與集體討論,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3)增強了學習能力,學生能夠通過小組討論或自查資料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很多問題;(4)提高了編程能力,學生設計和調試程序的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5)鍛煉了團隊協作能力,小組成員學會了分工合作、互幫互助。
5 總結
“案例引導、項目驅動”教學法在《.NET程序設計語言》教學中的研究和實踐表明,該教學法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NET程序設計語言》是.NET課程教學體系的入門課程,有了良好的開端,后續課程的教學更是游刃有余。實踐證明,該教學法使學生對編程有了自信心,為其后續課程的學習及畢業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邱云美.“案例引導+項目驅動”教學法在旅游規劃課程中的實踐[J].麗水學院學報,2010,32(5):114-117.
[2]何劍民,郭紅艷.“案例項目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電腦,2010(1):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