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8 10:12:5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有機化學學習方法,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一、抓住要點,掌握規律,形成研究有機化學的思維方法
有機化學的中心問題是性質與結構的關系問題,把握性質與結構的關系是學好有機化學的基本.首先學習理解化合物的結構,掌握有機化合物的性質特征,包括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結構決定性質是學習有機化學的有力武器.例如烷烴化學性質的穩定性由其單鍵結構決定,而相應的烷烴的特征反應為取代反應;不飽和烴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因為不飽和烴中的雙鍵、叁鍵易斷裂,相應的其特征反應為加成反應和加聚反應;由于苯環結構的特殊性使苯芳烴具飽和烴和不飽和烴的雙重性質,能發生加成和取代反應;烴的衍生物官能團的性質決定其性質,如葡萄糖、乙酸乙酯,盡管它們不屬于醛類,但它們含有醛基,因而具有醛的化學性質(如與斐林試劑反應出現磚紅色沉淀等),甲酸(H―CO―OH)從結構看,既有―CHO,又有―COOH,所以甲酸具有醛和羧酸的雙重性質.由此可見可根據物質官能團種類分析烴衍生物的性質.
有機化學學習的一般方法與規律:結構性質用途制法物質.有機化學學習的基本思想理念――“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及思維方法――“歸納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
二、弄清機理,類比遷移
學習每類有機物時,把握有機物的反應機理是關鍵,例如:當化學反應發生時,何處斷鍵?何處連鍵?需要什么樣的反應條件?是什么樣的反應類型?這些都需要理解記牢.之后利用類比遷移等方法來分析思考問題.例如已知某物質的結構式,則根據其擁有的官能團分析它具備的性質――觀察到醇羥基便想到醇的性質,觀察到酚羥基便想到酚的性質等等.寫化學方程式時按照該類物質的反應機理書寫,即常說的照葫蘆畫瓢.在學習有機化學性質與結構過程中,以抓住官能團結構特征作為分析有機物的起點與終點,進一步全面認識官能團的性質,推導含該官能團的化合物性質,并分析各種官能團之間聯系,例如相互關系、性質的影響.弄清機理,類比遷移可謂是學習有機化學中的法寶.
三、經常歸納,沉淀記憶
學習完一章后,及時復習,并把該章的內容按表格形式進行歸納總結.從中找出各類物質的相似與不同,著重記憶不同的知識點.長此以往,在做題時便會清晰明了,不再混淆題目信息.學完有機化學后歸納總結,各章比較記憶,重要的性質不斷重復記憶,逐漸形成永久性記憶.此外還可利用巧記法,如:高中有機化學知識“四項基本原則”、順口溜等等.利用多樣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例如表1,歸納三者(乙烷,乙醇,溴乙烷)之間的聯系.
四、學練結合,活學活用
理科光學不練等于白學.例如部分同學對有機物的性質記得很牢固,背的很熟練,解釋起來也頭頭是道,但是做起題來便
表1乙烷乙醇溴乙烷結構簡式CH3CH3CH3CH2OHCH3CH2Br結構特點(官能團)無―OH―Br結構中相同部分烴基部分均為乙基結構中的相同點烴基部分都是飽和的化學
性質取代反應√√√消去反應×√√其他被氧化,與鈉反應手足無措,無法將所學靈活運用在做題上,這便是存在知識學與用隔閡的問題.我認為在日常的學習中就應看重知識與典型練習題的結合,做題不僅加深對知識的印象,還有助于做題思路的形成.“題海戰術”雖然不提倡,但是要學會做題,做典型例題,自己心里要明白,哪些題是自己不會的,要學會分析自己不會的原因,從課本上找到相對應的知識點,學透,這一類的題就能觸類旁通,所學知識點就能很好地運用到做題上,事半功倍,活學活用,同時,也要避免盲目做題,為了做題而去做題,不要只在乎數量,而不求質量,做題的目的是要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另外,要做好錯題整理與歸納,將自己做錯的題整理,歸納,比較,避免以后再犯類似錯誤.例如:在學習酯的物理性質時,酯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大,便可向學生提問:水與酯混合現象是怎么的?學生做出回答:出現分層現象,上層液體是水,下層液體是酯.在練習中總結經驗,在經驗中鞏固知識,觸類旁通,下一次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就很容易找到切入點,這個過程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五、掌握聯系,融會貫通
在學習有機化學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好各類有機物的性質、應用,更要掌握有機物之間相互轉化的關系,理順知識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網絡,是自己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例如重要烴及烴的衍生物的相互轉化關系可表示為:CHCHCH2=CH2CH3CH3 CH3CH2ClCH3CH2OHCH3CHOCH3COOHCH3COOCH2CH3
在有機物的相互轉化中,要掌握轉化過程的反應類型、反應方程式,更要明白轉化過程與物質性質、制備、用途的關系.
六、針對訓練,迅速突破
/
關鍵詞:高中化學;學習方法;有機化學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1–0068–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有機化學是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有機化學自身的特點,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1 概念比較法
有機化學中一些概念常常是表明某些事物之間的特定關系,似乎既相似、相關又相依,容易混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角度,采用比較的方法來學習、理解概念。第一,可以從組成元素、化學式、性質等不同的方面加以比較,第二,可以通過回顧復習,逐一弄清楚概念的對象,然后找到同一對象之間的相似或相同點以及差異性,再找到實例,從而掌握這些概念的實質。例如:學習同系物、同分異構體的概念,可以列表將兩者加以比較,或者與同位素、同素異形體一起比較。通過比較,明確其特點,認清其差異,達到真正掌握實質之目的。
2 逐步演繹法
判斷和書寫同分異構體的數目和結構簡式是有機化學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通常初學者往往極容易漏寫或重復。事實上,由一個分子式推導出不同分子結構的同分異構體,是一般到特殊的問題,而演繹就是從一般到特殊的科學方法,通常可以按照(1)碳鏈或位置異構,(2)官能團異構,有順序地獲得不同的同分異構體。
鹵代烴和烴的衍生物從結構上都可以看成是由烴分子中氫原子被鹵素原子或原子團取代衍變而成(這種衍變有些可以直接通過有機反應實現),除了這種直接轉化外,按照定義,運用取代思維方法,先尋找出母體,然后用官能團(-X、-OH、-CHO、-COOH等)逐一直接代替母體結構中不同位置的氫原子,就可確定同分異構體的數目及簡式,這一方法的關鍵是要掌握等效氫規律。
利用等效氫規律,判斷出各種碳鏈結構中可被取代的氫的種數(H已省略,序號相同的是等效氫),發現C5H11Cl共有8種同分異構體,而符合條件的只有4種,結構簡式分別為:
例3 分子式為C5H12O2的二元醇,有多種同分異構體,其中主鏈上碳原子數為3的同分異構體數目為m,主鏈上碳原子數為4的同分異構體數目為n,求m、n值(一個碳原子上不能連兩個-OH)。
解析:C5H12O2可看作戊烷中的二個-H被兩個-OH取代所得,由于戊烷本身有三種結構,當兩個羥基分別取代異戊烷和新戊烷中兩個氫原子時,都可獲得主鏈為三個碳原子的二元醇共兩種(見上);當用兩個羥基取代異戊烷中兩個氫原子時,由于異戊烷結構的不對稱性,可獲得主鏈有四個碳原子的二元醇共六種:鍵-C-O-,寫出余下不同的碳鏈結構,然后再將酯鍵通過觀察插在鍵間,或插在鍵間形成甲酸酯。要特別注意結構的對稱與否。
例4 判斷分子式為C5H10O2屬于酯的同分異構體數目
解析:按照順序,先將酯鍵拿出后,剩余部分應有兩種碳鏈結構:
然后利用對稱規律可判斷出各種碳鏈結構中可插入的位置,對稱結構處將重復,圖(1)中①位置就是對稱點,正反插時得到同種物質,而在②位正反插入時,
6 提綱挈領法
實踐證明,光有許多零碎的知識而沒有形成整體的知識結構,就猶如沒有組裝成整機的一堆零部件而難以發揮其各自功能,如何讓人獲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學習了烴的衍生物知識以后,不妨記住這樣一句簡潔而又綱領性的話,可以有效地加以運用,那就是“乙烯輻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條線”,即從乙烯開始,通過加成、去氫氧化、加氧氧化、酯化等反應,可得到乙酸乙酯,如下所示:
例6 有A、B、C、D四種有機物,已知A氧化生成B,B氧化生成C,A與C反應生成酯,D在催化劑作用下和水按物質的量1:1發生加成反應生成B,D由電石和飽和食鹽水反應制得。寫出它們的結構簡式:A
;B ;C ;D 。
解析:通過上述遞進關系,顯然A、B、C分別屬于醇、醛、羧酸,碳原子個數則由D突破,D為乙炔,乙炔在催化劑作用下和水按物質的量1:1發生加成反應生成分子式為C2H4O的物質,結構簡式應為CH3CHO。
7 圖表總結法
仔細梳理一下,我們不難發現,雖然有機物種類繁多,各官能團的性質錯綜復雜,但有機化學的規律性非常強,各類有機物間的衍變關系并不十分復雜,我們可以列成表格或圖示,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總結、比較,清楚地了解各官能團的特征反應及相互轉化,這樣能更好地掌握烴及其衍生物的性質。
8 順反結合法
有機合成及推斷題在高中有機化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解決的方法一般有順推法和反推法兩種。所謂順推法(正合成法)就是根據反應物化學性質,尋找出另一種有機物,再由這種有機物合成一種新的有機物,這樣繼續推導下去,直至推出需要合成的產物為止。而反推法(逆合成法)就是從合成的最終產物出發,考慮以什么原料為目標,哪一類、哪一種有機物可以通過一步或幾步反應能制得合成的最終產物。但在實際過程時,我們往往將正法和逆法聯合運用,這樣解決問題的速度就會更快些。關鍵點是要熟練掌握上述圖表總結法中歸納出的典型官能團及其化學性質。
例7 具有-CC-H結構的炔烴,在加熱和催化劑的條件下,可以跟醛或酮分子中的羰基( C=O)發生加成反應,生成具有CC叁鍵結構的炔類化合物:
關鍵詞:有機化學;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3-0225-01
本校三校生在本期進入了有機化學的學習,有機化學是中專化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三校生高考必考的知識。由于有機物的結構比較復雜,同分異構的現象普遍存在,大多數的反應需要記住條件,而且還需要掌握反應的實質,因此,有機化學就成了中職院校化學的難點內容之一,很多同學望而生畏,常常在平時的模擬考試及高考中嚴重失分,甚至留白板,讓人非常遺憾。為此,我們有必要在這里向同學們聊聊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
1.要對自己有信心、有決心
要對自己有信心,也要有決心。這些雖然與我們說的學習方法沒有什么必然的關系,但良好的學習心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機化學與以前我們所學的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知識聯系非常少,也就是說任何同學都不可能有良好基礎,所以能否學好,關鍵是自己是否想學好,想學好又能不能吃苦的問題。既然人人都沒有基礎,因此,以前成績好的同學,不能驕傲,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在以前的成績上睡大覺,否則,就要栽跟頭;而以前成績不太好的同學,只要多付出,方法正確,是肯定能學好的。我想,只要愿意學好的同學,都要爭取把有機化學學好,為自己樹立信心,這樣才能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績。
2.對構建有機分子的模型要有空間想像力
在有機化學中,有機物的結構是很重要的。如甲烷是空間正四面體結構,而不是平面的正方形結構,只有搞懂了這個一點后,才能真正理解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一種而不是兩種,又如,了解了碳碳單鍵可以任意旋轉,而碳碳雙鍵和碳碳三鍵不能旋轉,才能真正理解烯烴的順反異構問題。在初學有機物的時候,若沒有弄清各類典型代表物的結構,可以到實驗室擺弄模型,培養良好的空間想像力。
3.要掌握典型代表物的化學性質
在無機化學的元素化合物的學習中,我們的學習方法是先重點學習一種元素的單質和它的化合物的性質,然后根據通過元素周期表學習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去學習同族的其它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質,達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習有機化學也要注意使用這一方法,如在"不飽和烴"一節的學習中,我們先重點學習乙烯、乙炔的性質,然后根據烯烴、炔烴之間的性質相似,去類推其它烯烴、炔烴的性質,當然,還要注意乙烯、乙炔和其它烯烴、炔烴不同的地方,特別是不對稱烯烴與水、鹵化氫等的加成反應、聚合反應的區別。
此外,課后還要抽時間想一想所學的這幾類物質的典型反應有那些,反應方程式應如何書寫等。如在學習"鹵代烴"一節之后,就要回頭想一想鹵代烴的兩個典型反應"水取醇消"是否掌握好了,若記不住,則說明還應及時復習鞏固。
4.在講解過程中啟發學生積極思考
教師在講授中,可運用提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步驟進行質疑,以挖掘問題,引發思路,達到對實驗內容的透徹理解。如在《乙烯的制備與性質》中啟發學生思考如下問題:實驗室使用或蒸餾乙烯要注意哪些問題?在制備乙烯時的裝置及如何檢查氣密性?乙烯制備時加入濃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在制備時溫度控制在多少?為什么?以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5.加強基本操作技能訓練,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動手能力
基本操作訓練是有機化學實驗的基礎,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使學生掌握有機合成與分離的方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例如掌握實驗和安全知識注意事項,了解儀器設備的性能、使用、維護等;其次對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方法進行規范化的訓練,讓學生熟練掌握該裝置的特點及注意事項,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能鑒別官能團的試劑與儀器,我組織學生一起配置、準備,讓學生掌握一些特殊試劑的配制方法及要領,實驗結束后要求學生對各類官能團的性質、鑒別方法和現象進行總結,從而加深其實驗印象,提高其動手能力。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將實驗現象完整記錄下來,分析實驗現象,對合成的產物進行現場檢測,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最后還要進行實驗考試。通過有機化學實驗課的教學,學生不但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了動手能力。
6.要牢記反應的條件
在中專院校三校生考試里,有機化學的考試題型主要是有機推斷題。在這種題型中,很多時候是已知最初的反應物和最終的生成物,并且給出中間幾步反應條件,要求我們同學推斷出中間產物是什么。因此,記住重要的有機反應條件是必需的。如:有機物與鹵素單質反應時,若光的條件下反應,一般是烷烴發生取代反應,而在催化劑(如Fe)作用下,則一般是在苯環上發生取代反應。與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應則一般是和烯烴或炔烴發生加成反應,NaOH的水溶液主要是發生鹵代烴的水解反應或酯的水解反應,NaOH的醇溶液則必是發生鹵代烴的消去反應,與Ag(NH3)2OH反應則必定是醛基被氧化為羧基等等。
7.要熟悉有機物之間的轉化關系
一、教學過程與學習方法的培養
中學階段,化學可分為有機與無機兩大塊,結束無機化學的學習,同學剛接觸到有機化學,興趣很濃。這時候,是再一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時期,也是進行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總結出有機化學學習的一般
規律與方法:結構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制法(工業制法、實驗室制法)一類物質。
比如“乙烯”這一節的教學,我就打破書本上的順序,先講乙烯的分子結構。介紹乙烯分子的結構時,先由分子組成講到化學鍵類型、分子的極性、空間構型;據碳原子結合的氫原子數少于烷烴分子中碳所結合的氫原子數引出不飽和烴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的不飽和烴。再由其結構看其物理、化學性質,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氣體,讓學生從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幾個方面來思考;根據乙烯結構中化學鍵的特征――雙鍵容易斷裂講乙烯的特征化學反應――加成反應、加聚反應,根據絕大部分有機物易燃燒的性質講乙烯的氧化反應(補充講乙烯能跟強氧化劑發生氧化反應)。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學性質來講其用途并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機溶劑(物理性質)、制造塑料和纖維(化學性質)等。最后對這一類含有碳碳雙鍵的烴,介紹其物理、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以后幾節的教學,我都反復強調這樣的學習方法:結構性質用途制法一類物質。到了講烴的衍生物,我請同學自己站起來闡述這樣的研究方法,我順著這樣的思路一點一點地講下去,很清晰。學生自己掌握,復習時也就感覺到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機化學其實很好學,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時時提醒學生,以后就是進入高一級學校,有機化學的學習與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樣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他們學習與探索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與能力培養
(1)自學能力的培養。適應于有機化學的特點,在教學學習方法和知識的同時,我還加強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機化學的一般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自己總結。比如“乙醛”這一節,通過約20分鐘的閱讀,我就請同學自己列提綱,然后復述,重點圍繞“乙醛的組成和結構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質(展示樣品)、化學性質?由這樣的物理、化學性質決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業上如何制取?這類物質(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學性質?”進行教學,通過這樣的訓練,我覺得學生不但強化了方法,更培養了能力,特別是自學能力。
(2)觀察能力的培養。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有機實驗的過程中,我時時提醒同學要細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維。比如實驗室制取乙烯時,加藥品的過程,溫度計的擺放,實驗中燒瓶、集氣瓶內的變化,為什么要加石棉網、碎瓷片等等都應特別重視,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論文摘要:在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當前國際上共同關心的教育理論問題之一。在有機化學部分的教學中,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方法與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在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當前國際上共同關心的教育理論問題之一。教學過程中到底教會學生什么?是“魚”還是“漁”?是教學生還是教學生學?在有機化學部分的教學中,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方法與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一、教學過程與學習方法的培養
中學階段,化學可分為有機與無機兩大塊,結束無機化學的學習,同學剛接觸到有機化學,興趣很濃。這時候,是再一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時期。也是進行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總結出有機化學學習的一般規律與方法:結構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制法(工業制法、實驗室制法)一類物質。
比如“乙烯”這一節的教學,我就打破書本上的順序,先講乙烯的分子結構。介紹乙烯分子的結構時,先由分子組成講到化學鍵類型、分子的極性、空間構型;據碳原子結合的氫原子數少于烷烴分子中碳所結合的氫原子數引出不飽和烴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的不飽和烴。再由其結構看其物理、化學性質,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氣體,讓學生從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幾個方面來思考;根據乙烯結構中化學鍵的特征——雙鍵容易斷裂講乙烯的特征化學反應——加成反應、加聚反應,根據絕大部分有機物易燃燒的性質講乙烯的氧化反應(補充講乙烯能跟強氧化劑發生氧化反應)。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學性質來講其用途并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機溶劑(物理性質)、制造塑料和纖維(化學性質)等。最后對這一類含有碳碳雙鍵的烴。介紹其物理、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以后幾節的教學,我都反復強調這樣的學習方法:結構性質用途制法一類物質。到了講烴的衍生物,我請同學自己站起來闡述這樣的研究方法,我順著這樣的思路一點一點地講下去,很清晰。學生自己掌握,復習時也就感覺到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機化學其實很好學,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時時提醒學生。以后就是進入高一級學校,有機化學的學習與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樣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他們學習與探索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與能力培養
1 自學能力的培養
適應于有機化學的特點,在教學學習方法和知識的同時,我還加強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機化學的一般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自己總結。比如“乙醛”這一節,通過約20min的閱讀,我就請同學自己列提綱,然后復述,重點圍繞“乙醛的組成和結構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質(展示樣品)、化學性質?由這樣的物理、化學性質決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業上如何制取?這類物質(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學性質?”進行教學,通過這樣的訓練,我覺得學生不但強化了方法,更培養了能力,特別是自學能力。
2 觀察能力的培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有機實驗的過程中,我時時提醒同學要細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維。比如實驗室制取乙烯時,加藥品的過程,溫度計的擺放,實驗中燒瓶、集氣瓶內的變化,為什么要加石棉網、碎瓷片等等都應特別重視,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3 動手能力的培養
在強調觀察、思維能力培養的同時,我還特別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銀鏡反應和乙醛與氫氧化銅的反應后。我就請兩個同學來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樣反應,要求其他同學注意觀察并指出其錯誤。在演示完乙醇與鈉的反應實驗后,要求同學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有的同學竟用大塊的鈉并用手去撥。通過這些課堂實驗,課堂上及時糾正錯誤,學生感受頗深,他們自己做實驗時就很動腦筋,也很規范。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4 記憶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