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7 15:37:1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流感護理措施,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56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8-2228-02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簡稱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種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污染物品的接觸傳播。典型的臨床癥狀是:急起高熱、全身疼痛、顯著乏力和輕度呼吸道癥狀。一般秋冬季節是其高發期,所引起的并發癥和死亡現象非常嚴重。
1.流行性感冒的臨床護理計劃
①按傳染病一般護理常規護理。②呼吸道隔離至體溫正常后24h。室內注意通風,并保持適當溫度與濕度。③體溫驟退時,注意保溫,密切觀察病情;如有虛脫,立即報告醫師。④并發肺炎、心肌炎、腦膜炎等,應按有關常規處理。
2.流行性感冒的預防措施
2.1一般預防:早期發現,迅速確診,加強監控力度。對病人做好隔離,病人是主要的傳染源,自潛伏期末即有傳染性,病初2-3天傳染性最強。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并隨咳嗽、噴嚏排出體外,同時還應注意由于部分免疫,有些人感染后可不發病,成為隱性感染,成為人群的隱形傳染源。
2.2藥物預防:金剛烷胺或金剛乙胺預防甲型流感有一定效果。在流行早期,必須及時確定流行株的型別。對無保護的人群可以進行藥物預防。但是由于金剛烷胺具有中樞神經系統的副作用,老年及有血管硬化者慎用,孕婦及有癲癇史者禁用。人們也可試用中藥預防。將板藍根、大青葉各50克,野、金銀花各30克,四味中藥同放入大茶缸中,用熱開水沖泡,片刻后飲用?;蛘哂秘灡?、板藍根各30克,蒲公英15克,青茶5克,三味用開水沖泡后代茶飲。以上兩方清熱解毒功效良好,具有較強的抗病毒功效,適用于流行感冒。
2.3疫苗預防:目前,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一種手段。流感疫苗可分為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前者可由鼻腔噴霧吸入,引起人體呼吸道輕度感染而產生免疫力。接種對象是健康的成年人或少年兒童,禁用于老人、嬰幼兒、孕婦和患有較嚴重慢性基礎疾患或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面臨流感大流行時,在城市及近郊人群中,除有禁忌者外,應進行全面接種。面臨中小流行時,一般只在重點人群中使用,如在航空港、海港、托兒機構、服務行業工作的人員等。
3.流感的護理措施
3.1流感急性期癥狀重,代謝增加,應盡量臥床休息,減少機體消耗,防止并發癥發生;恢復期可適當活動,以增強機體抵抗力,但應注意勞逸結合。
3.2應保持室內空氣清新,經常通風換氣,室溫保持在15℃~20℃,室內光線充足,保持清潔衛生,安靜舒適。
3.3對高熱癥狀較重者,應予以物理解溫,如冰枕、冷水敷額頭、酒精擦浴,切忌捂得大緊,以防體溫繼續上升而引起驚厥。
3.4嚴密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及咳嗽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5應多食用易消化、流質或半流質有營養的食物,多吃些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如魚、牛奶、雞蛋、水果、豆腐等。同時給予含豐富維生素C的果汁和蔬菜汁,如西紅柿汁和西瓜汁等量混合,加適量蜂蜜。病情好轉,可供給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以增加抵抗力和促進體力恢復。
3.6加強隔離,家庭成員間避免交叉感染,避免與病人面對面交談,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倒入下水道,外出時應戴口鼻罩。
3.7心理護理,流感病人發病期間受臨床表現的影響可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急躁心理,應主動關心病人,幫助其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甲型HIN1流感(甲流);高熱;護理
甲型H1N1流感在日常生活中簡稱“甲流”,它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一種變異之后的流感病毒)所引發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甲型H1N1流感患者主要有肌肉痛、咳嗽、突發熱等病癥,而且某些患者有可能出現病情急速發展的情況,即突發高熱,體溫一般均超過39℃,還有可能由此導致多器官損傷、肺出血、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癥、嚴重肺炎,乃至死亡。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舒適度,利于患者的康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在2009年7月-2011年12月共收治47例甲型H1N1流感持續高熱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衛生部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的相關診斷標準。其中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19例;體溫39.0℃至40.5℃;臨床表現為平色呈現紫白相間花紋色或者是蒼白色、四肢冰涼,在來我院就診之前均服用各種退熱藥物,高熱持續3d至7d,平均4.5d。將所有患者隨機劃分為2組,即對照組(n=23)和實驗組(n=24),2組患者性別、年齡、體溫、臨床表現、高熱持續時間、治療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沒有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臨床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并加強基礎護理,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
1.3護理干預第一,基礎護理。基礎護理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在衛生方面,特別注意房間衛生,定期對病房進行衛生清理;在飲食方面,建議征求患者的意見并以患者的口味為其提供符合其口味的飲食;注意患者體溫的定時監測,觀察患者的病程進展情況;要求患者按時服用相應藥物,積極配合治療。第二,心理護理。對于處理隔離間的患者,應該允許其收聽收音機、觀看電視節目、閱讀書籍和報紙,避免因為無所事事而胡思亂想或者出現緊張絕望等負性情緒;護理工作人員對其進行近距離的護理工作,借此縮短護患之間的心理距離,消除心理隔閡,獲得患者信任,更加樂于接受護理人員的心理干預;允許并鼓勵社會人員與患者進行必要的溝通和交流,消除患者處于隔離間時產生的“被遺棄感”,讓患者的家屬、朋友等于患者進行電話交流、短信交流,強化患者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勇氣。第三,健康教育。積極向患者講解關于甲型H1N1流感的相關知識,講解方式可以靈活多樣,既可以口頭講解,也可以通過光盤、宣傳冊等方式,讓患者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只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甲型H1N1流感便可以有效的控制并治愈,進而徹底消除患者的應激心理;另外,應該告知患者,為了避免將甲型H1N1流感病毒傳染給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采取隔離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希望患者給予理解和配合。
1.4統計學護理使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 χ±s)表示,采用t檢驗處理數據。以P
肝良性腫瘤主要包括肝血管瘤、肝局灶性結節增生以及肝腺瘤三大類。肝臟良性腫瘤比較常見,但通常沒有臨床表現,大多數病例都是通過超聲或其他掃描檢查偶然發現,還有些病例則因為肝腫大、右上腹不適或腹腔內出血而被發現。此類病人肝功能檢查往往正?;騼H有輕微變化,雖然掃描技術和血管造影??商峁┮恍┬g前診斷線索,但確診常有賴于剖腹探查。
(一)護理評估
1.健康史 了解病人的性別、年齡、飲食情況,詢問有無口服避孕藥、雌激素史,有無上腹部不適、腹脹、食欲減退等癥狀。
2.臨床表現
(1)肝血管瘤:隨腫瘤部位、大小、增長速度及肝實質受累程度不同而異。小者無癥狀,大者可壓迫胃腸及膽道而引起腹痛、黃疸或消化不良癥狀。少數因腫瘤自發性破裂或瘤蒂扭轉而呈急腹癥表現。臨床上可將其分為4型:隱匿型、腹塊型、內出血型及瘤蒂扭轉型,以腹塊型最多見。腹塊位于上腹部,表面光滑,質地軟硬不一,有囊性感和有較大的可變性。邊界清楚,與肝臟相連,隨呼吸上下移動,一般無壓痛。部分病例在病變區可聞及血管雜音,少數病人可伴有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血栓形成后導致凝血因子被消耗,亦可表現血小板減少或低纖維蛋白原血癥。肝功能試驗一般正常。
(2)肝局灶性結節增生:一般無癥狀,可表現為腹部腫塊,少數病例可自發性破裂而大出血,出現急腹癥表現。
(3)肝腺瘤:腫瘤體積小者,可無任何癥狀;當腫瘤增大壓迫正常肝細胞或影響鄰近器官功能時,可出現上腹部脹痛不適、惡心、納差和上腹牽拉感等癥狀。約l/3的病人上腹部可觸及表面光滑、質硬的腫塊。隨著腫瘤增大,其中心部可發生壞死和出血,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急腹癥。瘤內出血者,常有發作性右上腹痛、發熱,偶有黃疸或寒戰,右上腹肌緊張、壓痛,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等表現。腫瘤破裂引起腹腔內出血者,突發右上腹劇痛,心慌、出冷汗,腹部有壓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癥狀,嚴重者可出現休克。
3.輔助檢查
(1)B型超聲檢查:此方法能早期發現病變,分辨直徑1~2cm的腫瘤,而且能準確定位。B超檢查大多數血管瘤為低回聲,少數為邊界光滑的低回聲占位;肝局灶性結節增生可以有低、高或混合回聲,缺乏特征性,可見纖維分隔。B超對判斷肝腺瘤部位、大小及內容物有一定幫助,是首選檢查方法。
(2)CT檢查:平掃時肝血管瘤為低密度病變,CT增強掃描時病變周圍出現增強的暈環,隨后向中心彌散使病變完全充盈。平掃時肝局灶性結節增生為肝內低密度或等密度改變,邊界清楚。當中心存在纖維性瘢痕時,可見從中心向邊緣呈放射狀分布的低密度影像為其特征。
(3)MRI檢查:對肝血管瘤有特殊的診斷意義,T2加權圖像呈高信號密集區,稱為“燈泡征”改變。
(4)肝血管造影:診斷準確率高,假陽性率低,并能準確顯示病變范圍,有助于選擇治療方案;但此法對于肝血管瘤為創傷性檢查,應留待其他方法不能確定診斷時施行。肝局灶性結節增生典型病變可表現為血管呈放射狀分布如輪輻樣和外圍血管的抱球現象。
(5)放射性核素肝掃描:采用99mTc標記的自體紅細胞行放射性核素血池填充掃描,對血管瘤有確診意義。肝局灶性結節增生65%的病變可見有核素濃聚,因該種病變內有肝巨噬細胞,所以能凝聚核素,這點和其他良惡性腫瘤不同,因而有較高診斷價值。肝腺瘤直徑>2~3cm者,肝內可顯示放射性稀疏區。
4.治療原則 小的無癥狀的肝血管瘤不需治療,但應每隔3~6個月做B超檢查,動態觀察腫瘤變化。對于直徑>8cm或有癥狀的血管瘤應予以治療。肝切除是治療肝海綿狀血管瘤最有效的方法。肝腺瘤一旦明確診斷或考慮為本病,應予以手術切除。
(二)護理措施
1.緩解疼痛不適
(1)評估疼痛部位、性質、程度、持續時間及病人焦慮程度。
(2)根據疼痛原因予以相應處理,腫瘤破裂、扭轉者,配合醫生做好相應手術準備。
(3)術后疼痛安置半臥位,減輕傷口張力,利于傷口愈合。
(4)合理固定各引流管,保持有效引流,減少牽拉所引起的疼痛。
(5)做好心理護理,應用放松療法,減輕病人焦慮。
(6)必要時,遵醫囑給予止痛劑。
2.給予有關疾病指導
(1)評估病人理解能力、學習能力、對疾病的了解程度。
(2)告知病人發病可能的誘因,如肝腺瘤病人減少避孕藥的應用。
(3)向病人講解主要檢查方法及定期復查的重要性。
(4)腫瘤小又無癥狀者,可保守治療。出現腫瘤巨大有壓迫、扭轉、破裂癥狀者,立即手術治療,并告知手術后注意事項。
(5)給予飲食及活動指導。多吃蔬菜、水果,適量活動,勞逸結合。
參 考 文 獻
[1]李海蘭,凌淑群.15例原發性肝癌圍手術期護理[J].當代護士(綜合版),2007,10(1):28-29.
[2]羅春妹,曾素英,黃躍英,等.62例原發性肝癌手術切除的圍手術期護理[J].實用臨床醫學,2008,9(9),116-117.
【關鍵詞】留置導尿;尿路感染;原因;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1-0199-01
留置導尿主要用于排尿困難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容易導致尿路感染,有研究發現,對留置導尿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發生率,避免并發癥發生。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0例留置導尿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尿路感染原因,并探討留置導尿護理對策,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留置導尿患者,男女分別為18例、42例,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90歲,平均年齡(48.2±3.6)歲。所有患者均排除嚴重心肺功能障礙、腎功能障礙、泌尿畸形、泌尿結石、膀胱輸尿管反流等情況。
1.2護理方法
(1)針對護理:對留置導尿患者進行尿液引流時,應采用連續性、封閉性的引流方式,防止尿管分離或脫出,降低細菌感染發生率。在留置導尿過程中,應保持外陰清潔,每日沖洗外陰,并行尿道口護理,防止尿道感染。加強患者的個人衛生,患者的衣褲和床單應保持清潔,定時更換。應觀察導尿管引流情況,確保導尿管通暢,盡量避免出現尿管彎折的情況,以免導致尿液逆行。傾倒尿液時,應注意避免便器與集尿袋接觸,每日采用無菌操作進行更換集尿袋。對留置導尿時間較長的患者,每周更換尿管。觀察患者是否出現感染征象,并及時對癥處理。
(2)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加強感染預防意識,進行導尿時,護理人員應嚴格按照無菌技術規范進行操作,保持動作輕柔,避免尿道粘膜損傷,降低尿路感染發生率。采用碘伏進行尿管消毒,每天兩次[1]。引流尿液時,應選擇密閉式尿袋,間隔兩小時傾倒一次尿液,尿袋必須低于膀胱水平。囑咐患者多喝水,保持引流暢通,降低細菌污染率,從而達到預防感染的作用。
(3)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也是導致留置導尿患者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應根據抗生素應用范圍、種類、患者疾病程度、疾病性質以及藥敏實驗結果等,合理選擇抗生素,避免出現頻繁換藥、濫用抗生素等情況[2]。必須使用廣譜抗生素時,應謹慎使用,控制用藥量,正確把握給藥時間和方法,盡量減少藥用量,避免出現菌群紊亂、細菌耐藥等現象,增加尿路感染可能。
(4)導尿管護理:進行氣囊導尿管拔除時,囊內液體抽空形成褶皺,容易導致尿道粘膜刺激和損傷,破壞尿道細菌防御功能,增加細菌感染率,因此,可采用生理鹽水0.4ml注入氣囊內,使氣囊表面保持光滑,降低氣囊阻力,避免尿道粘膜損傷,預防尿路感染。
2結果
本組60例患者經護理干預,1例發生尿路感染,發生率為1.7%。說明護理干預措施在留置導尿并發癥預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預防尿路感染的有效手段。
3討論
留置導尿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較高,尤其是尿路感染,通過分析發現,導致尿路感染的因素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
3.1導尿操作
尿道對細菌具有免疫功能,尿道外的粘膜可有效阻止細菌侵入,防止尿路感染。但留置導尿必須插入導尿管,破壞粘膜,導致尿道保護層遭受破壞,增加細菌感染可能性[3]。導尿管對膀胱粘膜及尿道粘膜具有刺激性,會降低膀胱對細菌的抵抗作用,導致細菌逆行致泌尿系統,并繁殖生長,從而引起尿路感染。
3.2導尿管插入
留置導尿管會導致尿路上皮細胞損壞,導致病原菌增加,留置時間越長,細菌繁殖量越大。且由于導尿管接頭及管內細菌污染,容易導致泌尿系統細菌逆行,引發感染。
3.3無菌意識不夠強烈
進行護理時,由于缺乏無菌意識,未按照要求進行無菌操作,會導致感染幾率增加。在留置導尿管時,動作不規范,很容易扯傷尿道粘膜,造成細菌感染?;驅驎r未進行沖洗和消毒,使細菌侵入導尿管,導致尿路污染,最后形成尿路感染。
留置導尿操作損傷尿道粘膜、插入導尿管導致細菌侵入、醫務人員無菌意識不夠強烈等原因均是導致留置導尿患者發生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在進行導尿時,應注重每一個細節,做好并發癥預防工作,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發生率。在本研究中,60例患者經護理干預,并發癥發生率為1.7%,可見,對留置導尿患者實施護理,是預防并發癥的有效方法。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應嚴格按照無菌要求進行導尿操作,應盡量縮短留置導尿管患者尿管留置時間,盡量避免細菌侵入,有效預防細菌感染。
參考文獻
[1]韋淑龍.留置導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預防研究進展[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12(14):162-163.
【摘要】目的 對腫瘤內科患者合并院內感染的護理措施進行探究。方法 對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間所收治的760例腫瘤內科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在760例腫瘤內科患者當中,240例患者合并院內感染,其中包括38例腸道感染,62例尿路感染,130例呼吸道感染,30例其他感染;在240例合并院內感染患者中,30例實施侵襲性操作,128例患者預防應用抗菌藥物,178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共有40例院內感染組的患者死亡,520例患者中有26例為出現院內感染死亡,院內感染組有著較高的病死率。結論 醫院腫瘤內部的高院內感染與多種影響因素有關,可加重患者的病情,必須根據護理程序,對患者的機體狀況和生活自理情況進行認真的評估,最大限度的對潛在的院內感染危險因素找到,盡早的將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提出,嚴格控制合并院內感染。
【關鍵詞】院內感染;腫瘤內科;護理措施
1前言
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會造成惡性腫瘤患者機體免疫力的不斷降低,非常容易導致醫院感染的發生。為了對惡性腫瘤住院患者合并院內感染的情況進行了解,從而對院內感染進行有效的控制和預防,充分的確保醫療的安全,促進醫院感染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本文對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間所收治的腫瘤內科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對院內感染的護理措施和臨床特征加以明確,現做報道如下。
2資料與方法
2.1一般資料
共有760例腫瘤患者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間在我院腫瘤內科就治,其中女性患者350例,男性患者410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81周歲,最小年齡為37周歲,平均年齡為63.5周歲;原發病分別是結腸癌、乳腺癌和胃癌,760例患者中有240例合并院內感染,其中38例腸道感染,62例尿路感染,130例呼吸道感染,30例其他感染。
2.2相關院內感染因素
在240例腫瘤內科患者合并院內感染中,觀察組患者的平均年齡比總體平均年齡高出10.3周歲,有128例患者預防應用抗菌藥物,152例患者實施侵襲性操作,178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
2.3合并院內感染后對預后的影響
在240例院內感染腫瘤患者中,共有40例患者死亡,520例未出現院內感染的患者中,有26例患者死亡,院內感染組有著較高的病死率。
3討論
3.1合并院內感染主要臨床特征
腫瘤細胞本身便具備著對機體的毒性作用和器官組織的侵蝕作用,會造成患者機體免疫力的不斷下降,再加上惡性腫瘤屬于消耗性的一種疾病,與正常的細胞相比較,腫瘤細胞更能夠對人體的營養加以奪取,使得患者的體質逐漸變得更加衰竭。與此同時,抗癌藥物、細胞毒藥物以及免疫抑制劑等腫瘤藥物治療,都會對人體骨髓造血功能產生迅速的抑制,使得血液中白細胞的數量越來越少,并且將單核吞噬的防疫功能大大削弱,侵蝕性操作的頻繁,對機體的免疫屏障也帶來較大的損害,因此極易合并院內感染,這便使得腫瘤內科患者成為合并院內感染的高危人群,比綜合院內感染的水平高出許多。本研究充分的表明,腫瘤內科患者合并院內感染主要臨床特征為:(1)引起院內感染有著較多的相關因素,院內感染的高危人群是老年患者,晚期癌癥患者合并院內感染的一項重要原因就是頻繁的侵襲性操作,這會對患者機體的免疫屏障造成損害,而合并慢性疾病也會對患者的抵抗力帶來直接的影響,進而合并院內感染,并且預防所使用的抗生素類藥物也會導致人體菌群的失調,將感染的機會增加;(2)呼吸道感染居感染部位的首位,下呼吸道感染絕大多數都是間接傳播,可能與陪護人員多、探視人員多及患者住院時間長以及患者抵抗力較低等因素有關;(3)院內感染組的病死率明顯的比未合并院內感染的病死率要高,所以,合并院內感染會導致病情的加重,是腫瘤內科患者死亡的一大原因。
3.2控制及預防院內感染的有效措施
腫瘤內科合并院內感染是無法切實避免的,在腫瘤患者住院治療期間,應當嚴格的根據護理程序,對患者的機體狀況和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估,盡量的將潛在的合并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找出,盡早的將行之有效的干預措施加以實施,全面的控制合并院內感染,具體的措施主要包括:(1)將護理人員醫院感染方面的知識培訓加強,以便于提高業務技術水平和控制感染的意識,從觀念上及根本上對醫院感染的發生加以有效的預防,不斷的將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的學習加強,以有助于盡早將明確的診斷做出;(2)呼吸道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合并院內感染的部位,因此,護理人員必須時刻的保持病房內部的空氣暢通,定時的對病房通風,每天使用紫外線消毒空氣,定時進行微生物監測;嚴格的對陪伴探視人員進行控制,最大限度的將陪伴探視的時間減少;積極的鼓勵患者咳痰咳嗽,定期拍背翻身,將霧化吸入正確的做好,隨時將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凈,每天一次到兩次選用合適的漱口液漱口或者進行口腔護理,隨時對患者病情的變化進行觀察,盡可能在患者有痰時采集痰標本,以有助于細菌培養監測;(3)給予必要的營養支持,如果是有著嚴重消化道反應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當幫助患者給予高營養、富含維生素及易消化的膳食,以半流質或者流質食物為主,同時注意對食物的種類定時的調換,保證食物的新鮮,切勿讓患者食用變質的食品,囑咐患者盡可能的少食多餐,將進食的速度放慢,防止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如果需要的話選用全胃腸道外營養;(4)幫助患者將個人衛生做好,每天飯后飯前都必須洗手,早晚要刷牙,若口腔嚴重潰瘍和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應當使用棉棒代替牙刷,對患者兩肺呼吸音和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觀察,注意感染先兆的有無。另外,要對血象的變化進行檢測,臥床的患者應當使用溫水擦浴,能夠自理的患者進行定期的洗澡,對干凈寬松的內衣褲進行及時的更換,外出時囑咐患者帶口罩,盡可能不去人員密集的場合。
總而言之,醫務人員和護理人員應當針對腫瘤內科患者的身體狀況及臨床治療的特點,制定出科學有效的預防及控制院內感染的護理措施,全方位、多角度的控制醫院感染,提高腫瘤內科患者的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鄭榮生,秦鳳展,吳窮.惡性腫瘤患者合并感染臨床分析[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2(1).
[2]張莉平.惡性腫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療的護理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