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10-07 15:38:4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yōu)槟鷾蕚淞瞬煌L格的5篇色彩與傳統(tǒng)文化,期待它們能激發(fā)您的靈感。
新疆哈密師范學校 王處耘
新版《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的“教學目的”明確提出了“……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素質培養(yǎng)新要求。感知古詩中蘊藏的色彩美,深入探討古代文人色彩運用的深層文化內涵,不但有利于我們加深理解古詩中的寫景題材作品的獨特題材特點,還有助于在古詩教學中,走進傳統(tǒng)文人雅士的心靈深處,以色彩的感知為突破口,不斷提高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品位。
近代實驗心理學認為:色彩的經驗類似感動或情緒的經驗,詩人對色彩的把握不亞于畫家,雖然反映形式不同,但通過語言的描寫,可以喚起讀者相應的色彩聯(lián)想和與之密切相關的情緒體驗。由此可見,色彩的感知在詩畫欣賞中的主要意義。蘇軾稱贊王維十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中國古詩與國畫的這種親密關系,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深厚的歷史根源,是一種共同的文化品位在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方面的典型體現(xiàn)。“丹青”是兩種色彩,但一度成為中國國畫的別稱,古代畫家特別重視顏色的點化運用。因此,克服孤立學詩的慣性審美模式,以一種頗具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非常態(tài)視野,由畫及詩地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中色彩美的審美感知能力,則有望把初中寫景題材的古詩教學,帶入更加廣闊的傳統(tǒng)文化領域。現(xiàn)在以初中語文課本中的相關古詩為例,試分析詮釋中國古典寫景題材詩歌獨特的調色技巧,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趨向如下:
從民眾的受教育程度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就是封建知識分子階層的精英文化;從文化的歷史沿革審視,則打上了深深的儒家學說印記。表現(xiàn)在寫景題材古詩的創(chuàng)作方面,詩人對色彩的把握與調動,其審美心態(tài)具有明確的文化排他性,與一般的民間審美情趣差異非常明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見北朝民歌《敕勒歌》)是一種對生活中自然色的客觀把握,體現(xiàn)出民間對色彩的樸素把握與認識,明顯有別于文人雅士的審美趨向和思維定式。“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的《漁歌子》)雖然是一首唐末文人創(chuàng)作的曲子詞,但純粹是客觀勞作圖景的真實寫照,毫無些許傳統(tǒng)文人山水詩“詩言志”的跡象,色彩斑斕,反映了作者對色彩的自然取舍。與同題材的作品柳宗元的《江雪》和關漢卿的《大德歌·冬景》,差異迥然。對景物色彩的自然把握,是民間創(chuàng)作或客觀再現(xiàn)民間生活內容的山水詩,最典型的有別于文人創(chuàng)作詩的獨特的色彩選擇方式和審美趨向。
有別于對色彩的自然把握,文人雅士對于寫景題材古詩中的色彩運用和取舍,都鮮明地反映著傳統(tǒng)文人的具有文化排他性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趨向,體現(xiàn)出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特殊色彩的巧妙攝取。古代文人生活范圍有限,基本自絕于日常勞作,往往通過很敏銳的攝取生活中最曼妙的單一色調,以增強詩作的生活性內涵和詩情畫趣。“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以黃色的相容,通過動靜、隱露辯證詮釋生活的瞬間情景,讓人忍俊不禁,富有詩情、詩趣和詩理。“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的《山行》)審視深秋楓葉的獨特色調,體現(xiàn)出作者對秋色、秋味、秋韻的抽象思索。“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員外》作者通過對煙年里最美妙的柳色和草色的獨到把握,寫出了自然綠色最特別的時令特色,表現(xiàn)了對正處蓬勃茁壯期的春景及其生命力的熱情贊頌。
《虞書》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中國古典山水詩也有言志抒情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獨特色調濃縮形成的詩畫景象,往往會使人和景之間構成情緒的映襯或沖突,從而為抒情言志提供了可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四字濃縮了無限的色調風物,超越了空間限制,于有限的語詞中包含了無盡的生活內涵,涵蓋了作者對游人的綿綿情思。同樣是對獨特色調的濃縮把握,“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的《泊秦淮》)用兩個“籠”字,將相近的三份色調揉為一體,彼此難分,從色調方面勾畫出“秦淮”、“酒家”紙醉金迷、忘憂無恥的墮落情狀,為作者的詠史言志提供了色調基礎。景物與情緒的協(xié)調一致如此,而景物和人物行為的激烈沖突,同樣也會有精妙的表達效果。“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的《江雪》)通篇以雪白為基本色調,冷色的雪,凄清的氣候特點,都顯示出釣魚人與周圍環(huán)境的極不協(xié)調與高強度的沖突,詩作以此表現(xiàn)了作者的孤傲人格和政治生活感喟。
二、調色及其所反映的審美內涵。孔子曰:“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而其中于民。”古景詩在色彩運用方面,特別看重不同自然色的協(xié)調與對比,明確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影響。暖色讓人感覺華麗,橙色是最暖色,紅、黃是暖色,紅紫、黃綠是中性微暖色;而冷色給人感覺樸素,紫、綠是中性微冷色,藍紫、藍綠是冷色,藍是冷極。詩人習慣調動的色彩,基本沒有冷暖兩極,主要是中性色調之間的協(xié)調與對比,這是“中庸之道”影響詩人色彩審美趨向的最好印證。
紅、綠是一對高純度的互補色,互補色構成的對比效果最強烈、最刺激,如果正確處理面積比例關系,往往會取得既對比強烈,又豐富調和的良好效果。“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的《游園不值》)示紅隱綠,既顯示了紅的突出與奪目,以及由此表現(xiàn)出的世故人情,也隱含著紅綠的和諧搭配與襯托,相得益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性微冷色的綠的大面積的陪襯高亮度的紅色,色調豐富調和,在這首送別詩中給人以充分的熱烈和熱情的審美體驗。
包括紅綠色在內,兩種對比色的冷暖調和,會對比強烈,但調色也明朗寧靜,給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的《憶江南》)紅藍兩色的冷暖對比強烈,使畫面明鏡,讀者對江南美景也有了一個高度凝練的體驗機會。“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的《暮江吟》)血紅的殘陽對碧綠的江水,顯示出同一位詩人對同一種調色方法的純熟使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雖然寫自然界瞬間的天氣突變,但通過色調的對比,以及動靜的調動,使詩句間跳躍出一種畫境的“氣韻生動”。
兩種類似色彩的調和與搭配,會營造出平靜安詳?shù)纳钋檎{。“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與“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同寫途中所見,波瀾不驚,呈現(xiàn)出一派祥和氣氛。“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的《絕句》)兩個詩句中同時存有類似色調的協(xié)調與陪襯,動靜增趣,色調明麗,意境和諧,富含生機。都從中體現(xiàn)出詩人對生活的深情投入,以及對美好生活情趣的苦苦追求。
類似色彩的調和與對比,也能渲染出一種特別的情緒氛圍,并進而取得情景交融的詩情畫趣。“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的《春夜喜雨》)兩種不同明度的暖色的對比與調和,既使畫面色調對比強烈,也在單純的雨景層面上顯示出作者對這種祥和溫馨的雨趣的獨到把握。“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的《別董大》),高明度的冷暖色調進行對比與調和,于對比的抑揚褒貶中表現(xiàn)了作者對友人遠行前途的擔憂,各句中冷暖色調的調和又沒有使感情基調過于低沉,從而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昂勸慰提供了前提鋪墊。
【關鍵詞】動畫色彩;民族文化;借鑒傳承
中圖分類號:J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9-251-01
色彩是觀眾對于動畫作品最直接的體驗,它能夠使內在的精神世界外化成為可視的形象語言。從最初的黑白無聲動畫片到現(xiàn)在的3D立體彩色動畫片,動畫色彩經歷了不斷探索、累積、發(fā)展和變遷的過程,形成了如今千千萬萬、形形不同的色彩風格。而中國傳統(tǒng)色彩文化是根植于我們血脈中的民族基因,它在無形之中引導著中國人民的色彩審美傾向,對當代中國動畫領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從黑白的《鐵扇公主》到彩色的《烏鴉為什么是黑的》,從裝飾風格的《驕傲的將軍》到水墨風格的《小蝌蚪找媽媽》,中國動畫色彩一直都在從民間傳統(tǒng)藝術中吸取養(yǎng)分,并創(chuàng)造出數(shù)不勝數(shù)的動畫藝術精品。本文試圖以經典動畫《大鬧天宮》與《山水情》兩種不同的畫面色彩風格為例,探求隱藏在中國動畫用色背后的文化基因。
一、《大鬧天宮》中儒家思想對動畫色彩的主導
動畫《大鬧天宮》的色彩風格來自于中國畫工筆重彩色彩體系所演變而成的裝飾風格。其色彩的特點是鮮艷明快、濃郁厚重,具有強烈的裝飾意味,畫面喜愛使用高純度原色,追求強烈的色彩視覺觀感。《大鬧天宮》中常用藍、白、紅、黑、黃這五種顏色,使用這些顏色為畫面的主色調其根源來自中國儒家思想的“五色”學說。
“五色”最早指的是青、白、赤、黑、黃這五種顏色,它來自“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人對天地萬物隨四季變遷的過程進行總結而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色彩體系。而后經過代代傳承,于儒家思想中“五色”被確立成為了“正五色”,寓意為高貴正統(tǒng)的顏色。同時儒家思想也把不純凈的顏色歸為間色,意為地位比較低的色彩。一般認知的五間色是綠、紅、碧、紫、騮黃。
“五正色”的儒家學說本意是在于強化三綱五常、人倫教化,以期從側面在思想上影響和約束中國人的階級觀念,然而這套色彩理論卻意想不到地對古人的日常生活用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禮記》卷二十九有記載“士不織衣、無君者不貳采。衣正色,裳間色。非列采不入公門。”這句話記載的是當時文人志士在日常穿著上的規(guī)定,具體是上衣要用正色、下裳要用間色,以此舉表示上尊下卑的階級關系。《論語》中也有記載,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履邦家者。”這句話主要表達了孔子對于階級屬性的看法,他認為人要做到長幼有序、尊卑有別,間色不能搶奪正色鋒芒,民間音樂不能擾亂宮廷音樂。這些儒家的倫理綱常在約束著人們生活作息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影響著人們的色彩觀念。“五色”的色彩文化也逐漸成為了中國人特有的色彩審美中的本源之色。
二、《山水情》中道家思想對動畫色彩的顛覆
動畫《山水情》中色彩以黑白為主、輔以少量淡色彩,是一種不為物役、不被法拘、清新自然的色彩風格。這種用色風格受到中國文人畫的影響,是一種不以完整真實再現(xiàn)對象為目的,追求領悟繪畫對象內在精髓的設色風格。在《山水情》的動畫語言中,我們很難感受到傳統(tǒng)意義上的色彩信息。它既不像早期黑白動畫利用光影的效果來組織畫面,也不像現(xiàn)在流行的全彩動畫通過五彩斑斕的配色產生視覺刺激。它的用色質樸凝練、灑脫豪邁,更像是一位年邁的老人在娓娓地敘述晦澀難懂的詩句。這種氣勢恢宏、天馬行空的色彩觀念其根源來自中國道家思想的“色彩取消論”。
道家的這種“色彩取消論”可以說對中國色彩文化有著顛覆性的意義,它和儒家拘束性的色彩理念不同,道家講究的是不為浮表現(xiàn)象所蒙蔽,把色彩從感官刺激的層次回歸到精神養(yǎng)頤的境界。中國許多經典的動畫也借鑒了這種黑白色彩風格。如《小蝌蚪找媽媽》《牧笛》《山水情》等影片,在色彩上選擇了水墨這種最簡潔的色彩語言。相對于色彩繽紛的動畫色彩,單純的水墨色彩組成,更易營造出自然和諧的畫面美感。整個畫面色彩雖然只是寥寥幾筆,卻勾勒出了描繪對象的精氣神,充分展現(xiàn)了道家色彩理念中返璞歸真、崇尚自然的色彩主張。
三、《大鬧天宮》與《山水情》的色彩語言比較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交流日益頻繁交流工具一語言也越來受到重視。作為語言獲得的重要陣地一課堂要求小斷改進、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協(xié)商’,適應了現(xiàn)代教育的靈活性、索質性和實用風險應運而生。本文平要從“協(xié)商”的意義、形式、原則和在語言教育中的運用等方而介紹了本人的觀點和實踐。
色彩是引起共同的審美愉快的、我們最為敏感的形式要索。一件藝術作品的色彩總是具有獨立的欣賞價值。色彩在藝術的表現(xiàn)力上是最有表現(xiàn)力的要索之一它的性質H.接影響我們的感情。當我們觀看一件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并非必定理性地認識我們假定對其色彩產生感覺的東西而是對它有-種H.接的感情反應。愉悅的色彩節(jié)奏與和諧滿足了我們的審美需求。
色彩與民俗的關系歷來至遠至深。色彩對中匡}文化的影響無所小在、無所小透。書法、繪函、攝影、包括文學創(chuàng)作都離小開色彩表現(xiàn)與色彩審美。彝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里而涵蓋了很多色彩的要索。色彩與彝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之問相為連里相得益彰。色彩真實H.觀地再現(xiàn)了彝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這個對象并為其創(chuàng)造幻覺空問的效果。人們通過色彩去感知去再現(xiàn)彝民俗文化的一個側而或多個側而。彝俗文化為色彩涂抹了綺麗而魏麗的一筆使色彩在縱深的領域有了新的拓展。
彝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包羅力象本文試從中提取幾個側而對色彩與其之問的融介做一些分析。
一、從涼山彝族的漆器藝術看彝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黑紅黃三原色
漆器在涼山彝語中統(tǒng)稱為“祖古幾達蘇”。距今57代左右約有1600年的歷史。彝族在歷史上很早就有了被稱作“洛戈”的匠人階層一代代涼山彝族工匠創(chuàng)造了精美古樸的民具用品是彝族器物文化的重要構成其中尤以黑、紅、黃二色漆器最為獨特。
彝人的紅、黃、黑二色的彩繪漆器在彝族傳統(tǒng)文化中獨樹一幟。彝族漆器品種繁多傳統(tǒng)漆器主要有酒具、餐具、馬具、兵械、法具等20余種。漆器使用的原材料是用生長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地帶的優(yōu)質“紫荊’,木材作為胚胎采用土漆、銀米、石黃等珍貴天然原料以傳統(tǒng)乎工技藝經割漆與制漆、胎骨選擇與處理、橫旋木胎、上色與彩繪等I一道工序精制而成。涼山彝族漆器的紋飾特點自然寫實。紋樣源于自然來自生活。漆彩繪n}案多為寫意抽象的幾幣-圖案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飛禽走獸、花草樹木等還有底蘊深厚的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人文圖譜等。其紋飾組介飽滿、乖巧粗細、疏密效顧制作方法有彩繪、}雅刻、鑲嵌、堆漆等。
漆器的色彩用彝族傳統(tǒng)的黑、黃、紅二色莊重的黑色、美麗的黃色、熱情的紅色構成其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幾幣u圖案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黑、紅、黃二色錯綜調配問隔使用基調是紅、黃兩色在黑漆底上形成鮮明的冷暖、強弱、明暗的對比。色澤明快艷麗、粗放簡略花紋清晰線條流暢活潑自山簡練明快}xu勁豪放典雅莊重古樸形成一定的空問感從而產生出和諧的韻律。
漆器所反映的彝人二色崇尚有著約定俗成的文化象征意義黑色表示尊貴和莊重紅色象征勇敢和熱情黃色代表美麗和光明。漆器還與彝族民問信仰有關如漆器中造型風格突出的鷹爪杯、牛角杯等飲酒器具其胎骨H.接取之于動物體經磨制彩繪而成色纖自然古樸。既反映了涼山彝族先l燈自}冬}騰觀念同時也反映了彝人純樸尚武好勇的民族氣質。
涼山漆器的生產經歷了以阿普傳統(tǒng)生產方式為基礎生產漆器的乎工作坊到工廠產品的過程。州本地喜德縣和昭覺縣是漆器生產的主要出產地。工廠生產的產品與村寨傳統(tǒng)方式生產出來的漆器小完全 一樣。村寨的乎工產品色澤暗淡、粗糙和帶有民問風味的質地工廠產品使用有光澤的紅色和黃色涂料描u圖案黃色偏重于村檬色而小是黃褐色使得漆器餐具二種色彩的配色對比更加鮮明發(fā)亮光滑有較好的質感。
二、從涼山彝族的服飾文化看彝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中的色彩運用
涼山彝族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歷史上山于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囚此各地服飾卜_別明顯樣式色彩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從卜_域上來看涼山服飾uJ一分依諾涼山東部、圣乍涼山中西北部、所地涼山南部二個樣式。涼山彝族服飾文化色彩豐富用色或大膽炙熱、對比強烈或含蓄優(yōu)雅、色纖柔和。uJ一以這樣說繽紛的色彩運用豐富了飽滿了涼山服飾文化涼山絢麗多姿的服飾文化同時也會色彩的研究與運用提供了另一舞臺。
涼山彝族男孩四I i.歲時頭前頂留一塊形的頭發(fā)漢語稱其為“天菩薩”。認為它能主字吉兇禍福任幣iJ人小能觸摸、戲弄。成年男子大多頭上纏著青藍色棉布頭帕頭帕的頭端多裹成一尖錐狀偏豎于額前左方漢語名“英雄結”。男嬰左耳穿孔稍長即戴耳環(huán)。成年男子戴黃色蜜臘大石耳珠上有紅色小珠相襯下懸流蘇。頭上有時戴竹制本色小斗笠。
彝族男子上衣一般均為淺藍、深藍、藏青等顏色多用棉布制作。前襟、項背、袖日挑有各式花紋。依諾、圣乍地卜_的青年男子上衣飾花艷麗與女服。所地地區(qū)的男子上衣以盤扣為裝飾彩邊扣攀長達1}來厘米排列右側紐扣為金屬質品碩大閃亮盤扣點綴索色服飾。下裝一般為淺藍、深藍、青等顏色褲腳上扎有花。褲腳的大小跟所在Ix_域緊密相接。寬uJ一達 一二米。肩胸斜挎佩帶佩帶用皮條編成紅布滾邊襯里上鑲自色大小海螺骨片。俗稱英雄帶。男子常以避邪之物象牙、摩香、野豬牙、虎爪、自熊爪等為胸飾經過畢摩巫師所的符咒布包紅色或藍色幾乎則人人皆有。
彝族女童蓄發(fā)以后梳單辮H.于腦后。八、九歲時將單辮盤于頭頂四周辮尾綴以紅色棉線。出嫁時則分梳雙辮交叉盤壓在頭帕上。圣乍地Ix_女青年戴紅里青而雙層繡花頭帕。依諾地卜_是一二米藍布折成數(shù)層頂于頭上。所地地Ix_是一長條青布花線扎邊折戴頭上。二個地IX:都是生小孩后將帕換帽。圣乍、依諾地卜_換為荷葉形夾帽所地地卜_換為竹架青布圓頂帽。也有黑色長布纏頭的。女子末成年前耳上常掛紅綠珠大如豌豆系紅色棉線穿于耳際。成年或梳雙辮時始戴耳環(huán)。耳環(huán)為珊瑚、銀泡、石料耳珠玉、貝、銀耳牌。大都為圓星形。銀質或銅質的式樣較多。婦女上衣抖襟、前襟、后項圈和袖日用彩線挑有圖案花紋。領日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lián)而成。童裙以紅、自色為主或幾色相問青年以紅、藍、自色相問為主老年以青、藍色或青藍色相問為主。所地地Ix_羊毛裙質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狀窄長紅色下節(jié)藍色細褶均勻齊整其下橫問以紅、自、黑紅條紋色調和諧再下是青色膝蓋處百褶四散成喇叭狀。行則褶皺閃動輕盈飄逸。
彝族男女都外著“察爾瓦’,和披氈。“察爾瓦’,形似披風用捻制的粗羊毛線織布縫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寬一七八米多染為深藍色也有小染色的純自色。以圣乍地Ix_的最為華麗邊緣鑲有紅、黃牙邊和青色襯布下邊吊有30厘米長的繩穗。披氈用兩公斤左右羊毛排制而成薄如銅錢折以6l}米寬的皺折 一般為30至90折上方用毛繩收為領。多為原色或藍色。“察爾瓦’,和披氈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備之服自天為衣夜里為被擋I}I}擋雪寒暑小易。
從服飾色彩來看一般青年男女服裝色彩鮮艷喜用紅、黃、綠、橙、粉等對比強烈的顏色紋樣繁多。中年人服裝的紋樣較青年人為少使用顏色為天藍、綠、紫、青、自等色索雅莊重。老年人多用青、藍布 一般小做花僅以青衣藍邊或藍衣青邊為飾。服裝的花紋、花邊富有濃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
州內布拖縣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jié)上小管是山寨的賽場周圍還是街道巷}i’i總見許多乎撐黃傘的姑娘一隊隊一列列地行走著、跳著朵洛荷。少的有}一多位多的幾}一位小等穿著艷麗斑闌的服裝綴滿月光一樣的銀飾一走銀飾嘩嘩作響引得旁人紛紛側口。布拖過去是沒有黃傘的人們擋I}I}都是靠身上的蓑衣從上世紀一七}一年代開始酷愛黑色的布拖彝族熱愛上了黃燦燦的黃紙油傘。黃傘口前已經成了彝族女子火把節(jié)必小uJ一少的飾物。無論晴陰布拖姑娘們總是黃傘加身。火把節(jié)上布拖女子們全身以黑為主頭上是黑或青色的帽子上身是一件星長方形黑披氈與下而靈動的黑自藍相問百褶裙形成動靜的最仕組介也構成了布拖的火把節(jié)的二色黑、自、黃。黑得方正黃星圓弧自點線而。
火把場囚為賽馬、斗一牛、斗一雞、斗一羊和摔跤的原囚場子一般是圓形的周圍有許多的人觀看擠擠挨挨的黃傘撐滿場外構成了黃傘圈兒。通和火把場田問小路一朵朵的黃傘從綠油油的田問和崎嶇的山坡上向火把場慢慢移來構成一條流動的黃傘之龍襯得周圍苞谷地更加翠綠。火把場比賽時山坡上總是坐滿或是站滿了觀眾人多傘多在一片黃色的傘的海洋里讓人分小清是黃傘在云里還是云在黃傘里。布拖姑娘大多害羞游客為其照相時將傘擋在而前姑娘的臉小見了鏡頭里僅剩一片黃色傘好似成了一堵遮羞之墻。
黃色的運用在此得到最廣闊的張揚從在一定程度上講黃傘成就了涼山特有一種民俗傳統(tǒng)文化。在色彩的運用上我們或許喜歡某種色彩配介也拒絕另一種配介o uJ一在涼山民族服飾上什么色彩的融介都那樣的大膽與H.接讓人從中強烈地感受到源于自然的來自生活的民俗傳統(tǒng)文化帶來了視覺沖擊和視覺美感。
三、從涼山彝族等級歷史看彝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中的色彩因素
涼山彝族被外界稱之為“黑彝”、“自彝”。彝族原本沒有“黑自紅”之分“黑彝”、“自彝’,是怎么來的呢這樣用色彩來形容與定義等級卜_別在別的民族極為罕見。
涼山彝語稱“黑彝”為“諾”“自彝’,稱之為“曲”。“諾’壞口“曲”是涼山彝族固有語。而“黑彝”與“自彝”是外來注釋語。以涼山州內廿洛縣為例“黑”、“自”用來1火_分彝族的兩個次族群的概念。以爾覺河為界河西是“自”1火_河東是“黑”火_。自彝和黑彝之問小僅在語言上還在服飾、風俗習慣、婚喪嫁娶各方而都有一些差異。比如在服飾上黑彝1火_的彝族喜歡將“察爾瓦’,染成黑色染料多用豬血混以鍋煙等制成。自彝1火_的察爾瓦則小染顏色}!_多選用純自的羊毛制成成本較高。自彝卜_的婦女服裝繡花較為鮮明衣服底子多用明亮的紅、紫等色繡花用的絲線顏色豐富多樣而黑彝1火_的彝族多用黑色布或藍色布作為衣服底子繡花線多用綠彩較為黯淡。
【關鍵詞】現(xiàn)代包裝;傳統(tǒng)文化元素;包裝設計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多元發(fā)展,包裝設計理念越來越彰顯文化精髓。在現(xiàn)代包裝設計中加入傳統(tǒng)文化元素是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理念和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傳承與發(fā)揚。時尚新鮮的現(xiàn)代文化在潮流的發(fā)展中不斷更迭,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卻在時代浪潮的沖擊下歷久彌新,保持著亙古不變的優(yōu)秀精神內涵。
一、對現(xiàn)代包裝設計與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
包裝設計的發(fā)展規(guī)律主要是指潮流文化發(fā)展的縮影。商場里琳瑯滿目的商品由花樣繁多的包裝袋包裝而成。在包裝設計的改變中,可以了解當下最流行的圖案、最熱門的語言、最新潮的顏色。因此,現(xiàn)代的包裝設計只以流行為設計原則,只有觀賞美感,缺少了創(chuàng)意與文化力量。流行元素的過度使用,使所有的包裝風格趨于一致性和統(tǒng)一化,無法體現(xiàn)品牌與商品鮮明的個性與特質。因此,缺少民族感與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力量支持,現(xiàn)代包裝設計走向了缺乏特色、片面統(tǒng)一的發(fā)展道路,其創(chuàng)新遇到瓶頸。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民族精神為發(fā)展內核,反映了國人的價值觀念與審美情趣。隨著時代變遷與歷史沉淀,以民族精神為取向的生產生活規(guī)范與行為活動要義成為精神內涵的實現(xiàn)載體,時間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了豐富多樣、包羅萬象的文化精髓,形成了開放融合又自成一體的文化發(fā)展體系。由此可見,包裝設計對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使用有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與發(fā)展,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應用到現(xiàn)代包裝設計中,可以升華產品的營銷價值觀念,體現(xiàn)產品的文化價值,還將深刻的文化內涵賦予到了包裝設計產業(yè)中,促使現(xiàn)代包裝設計煥發(fā)出嶄新的生機[1]。
二、現(xiàn)代包裝設計中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應用
(一)現(xiàn)代包裝設計中對傳統(tǒng)圖案的應用圖案可以直觀傳達產品的信息與形象,因此,包裝設計對圖案的應用最為廣泛。傳統(tǒng)圖案是傳統(tǒng)文化元素中最豐富的一項,涉及范圍廣泛。例如,傳統(tǒng)裝飾、服裝紋飾、吉祥圖案等。若在現(xiàn)代包裝設計中應用傳統(tǒng)圖案,應考慮到圖案的外形問題。傳統(tǒng)圖案大多以對稱形式為美,富有裝飾性,將其融入現(xiàn)代包裝設計中通常運用的造型范式是排列、錯位、分割、平鋪等。設計師需要將傳統(tǒng)圖案重新分解,自主構建新定義后再以圖案為基礎加以藝術創(chuàng)作。在現(xiàn)代包裝設計中應用傳統(tǒng)圖案的意象圖形時,要注意對中國傳統(tǒng)圖案的藝術意象美加以掌握。例如,中國古典吉祥寓意的紋樣含有蟠桃、葡萄、龍、鳳、鶴等,以事物寓意吉祥是以具體內容表達意象含義的手法。
(二)現(xiàn)代包裝設計中對傳統(tǒng)色彩的應用色彩是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突出意象,在文化發(fā)展中色彩的魅力獨樹一幟。色彩具有強烈直觀的視覺傳達能力,因此,對色彩的使用很大程度會直接影響現(xiàn)代包裝的設計效果。深入掌握傳統(tǒng)色彩的功能、種類、象征性才能提高設計師對色彩的運用能力。在傳統(tǒng)色彩文化中,多將素雅恬淡的顏色大面積渲染和鋪陳,以增強通過色彩的明暗對比對事物加以烘托的效果。例如,以藍色雕刻花紋紋路搭配米白底瓷的青花瓷,通過藍白兩色之間的相互襯托,不僅在素雅中加入了一絲嚴峻的氣息,又在活潑中增添了純凈的感覺,展現(xiàn)了青花瓷婀娜美好的姿態(tài),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近些年,中國的古風文化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正是傳統(tǒng)色彩與現(xiàn)代文化的相輔相成使中國文化不斷煥新。
(三)現(xiàn)代包裝設計中對傳統(tǒng)藝術的應用中國傳統(tǒng)藝術種類豐富,花樣繁多。以書法藝術和漢字藝術為例,文字既可以是一種文化藝術,也可以是一種設計符號。文字可以為圖像或視頻提品說明,也可以以設計符號的形式融入產品包裝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將文字形式與產品形象有機融合,增強設計美感,突出設計的文化內涵。近些年,民間的剪紙藝術在現(xiàn)代包裝設計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紅色的剪紙造型不僅以獨特的鏤空方式展示產品形態(tài),還為產品設計增添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在產品包裝的視覺呈現(xiàn)上別具一格,獨具特色。繪畫藝術在現(xiàn)代包裝設計中較為普遍,設計師應結合繪畫藝術的呈現(xiàn)特點,保證繪畫在包裝上良好的呈現(xiàn)狀態(tài),顯現(xiàn)產品特點,突出繪畫藝術的意境美[2]。
關鍵詞:現(xiàn)代平面設計;傳統(tǒng)文化;融合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的平面設計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各類現(xiàn)代平面設計作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平面設計涉及諸多元素,包括色彩、圖案、文字等,每項元素對平面設計的表現(xiàn)力與內涵都有著較大的影響。當前,很多平面設計師在進行平面設計時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融入,以期豐富設計作品的內涵,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設計師要尋找融合平面設計與傳統(tǒng)文化的方法,積極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平面設計的效果。
一、現(xiàn)代平面設計與傳統(tǒng)文化融合的現(xiàn)狀
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涌現(xiàn)出豐富的傳統(tǒng)圖案,這些圖案蘊含著深刻的意義,是歷史的積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人們通過這些圖案表達吉祥安樂、平安幸福的寓意。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各種傳統(tǒng)圖案的寓意大多以諧音的形式體現(xiàn),如,魚有著“年年有余”的寓意,表現(xiàn)出人們對食物豐盈的期盼;鴛鴦象征美好姻緣;松柏象征長壽;等等。所以,在現(xiàn)代平面設計中對這些傳統(tǒng)圖案進行應用,不僅能提高作品的藝術美感,而且能體現(xiàn)出濃郁的民族特色,提高作品的文化價值。傳統(tǒng)書法是我國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影響深遠。傳統(tǒng)書法具有優(yōu)美的線條、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豐富的內涵,具有抽象性和象征性。設計師在平面設計中運用傳統(tǒng)書法藝術,不僅有利于更好地表達設計內容,而且提高了平面設計的藝術魅力。我國的傳統(tǒng)色彩十分豐富,主要包括白、黃、青、赤等,而且每種色彩都有著不同的含義,在平面設計中具有重要作用。設計師在運用各種傳統(tǒng)色彩時,須明確各種色彩的含義,合理選擇色彩,以表現(xiàn)獨特的藝術效果,通過視覺表達傳遞各種信息。
二、現(xiàn)代平面設計與傳統(tǒng)文化融合的方法
1.汲取傳統(tǒng)繪畫的精髓
我國傳統(tǒng)繪畫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寓意深刻,形態(tài)各異。傳統(tǒng)繪畫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畫家通過繪畫語言表現(xiàn)人物、風景、植物等事物,具有濃厚的意境,能很好地吸引受眾的目光。設計師大多根據(jù)需要選取元素,以豐富設計內容,提升設計的藝術價值。雖然一些平面設計師在設計中運用了傳統(tǒng)繪畫,但只局限于一些淺層的因素,并沒有深入其中,以致傳統(tǒng)繪畫在設計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發(fā)揮。因此,平面設計師必須深入挖掘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精髓,根據(jù)這些元素的特性,將其合理融入平面設計作品,使設計元素和諧統(tǒng)一,營造出濃郁的美學意境,提高平面設計的藝術效果。
2.合理滲透傳統(tǒng)工藝
我國擁有豐富的傳統(tǒng)工藝,包括剪紙、雕刻、印刷、織染等,這些傳統(tǒng)工藝不斷改良,逐漸變得簡約、精致、靈巧。傳統(tǒng)工藝具有獨特性,不僅韻味豐富、歷史悠久,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些傳統(tǒng)工藝的制作方法、外在表現(xiàn)、深刻內涵等因素都可以為設計師帶來創(chuàng)作靈感。設計師可在設計過程中根據(jù)設計的需要合理運用傳統(tǒng)工藝,合理運用傳統(tǒng)工藝中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和獨具個性的藝術構造,進而提高設計質量。
3.充分促進形意結合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藝術表現(xiàn)形式大多強調形意結合,通過對實形進行裝飾,賦予其一定的文化內涵和意境,進而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傳達某種寓意。部分設計師在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應用時,只注重單方面的形或意,以致設計效果不理想。因此,設計師應更加注重形意結合,對各種傳統(tǒng)元素進行提煉、創(chuàng)新,并通過現(xiàn)代設計手段對這些元素進行加工,進而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
三、結語
現(xiàn)代平面設計具有一定的綜合性,需要考量多種設計元素。傳統(tǒng)文化作為重要的設計元素來源,與平面設計作品的韻味、內涵緊密相關,只有與傳統(tǒng)文化有效結合,才能提高平面設計作品的質量。因此,設計師必須認真分析行業(yè)環(huán)境,著力于設計方法的創(chuàng)新,對各種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進行有效融合,才能提高設計的藝術效果。
作者:喬姍姍 單位:江西藝術職業(yè)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