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9 15:26:0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古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檢驗醫學;舉證倒置;醫療事故
什么是舉證倒置?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法律規定,由被告承擔主要舉證責任,對原告訴訟請求所指明的事實,用證據證明自己的“清白”,這就叫“舉證倒置”。一般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而舉證倒置通俗的講,是指患者將醫院推上被告席后,首先要由醫院證明自己的“清白”,如果醫院拿不出證據,法院將判醫院敗訴。
一、確保檢驗質量是面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對策中的關鍵
臨床檢驗醫學是對臨床的標本,在儀器、試劑、質控品、檢測方法的共同作用下,為臨床醫生提供最大價值的實驗檢測信息,得出一份盡量準確的檢驗報告,供臨床醫生得出患者疾病的正確診斷。醫院的主要職能在診斷、治療上,故正確的診斷顯得愈來愈重要,也是避免醫療事故非常重要的一環。如何在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搞好臨床檢驗質量控制討論如下。
1.標本是確保分析質量的前提 標本采集前應注意患者生理狀態對結果的影響,如年齡、性別、妊娠、運動、 餐前、采血時間、月經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以免造成檢驗結果的錯誤解釋。在給患者采血時,應注意采血方式對結果的影響,正在輸液的患者千萬不可同側采血,更不能用原有的輸液針采血。 注意在標本貯存、運轉、離心、溫度對標本結果的影響,更應注意人為因素造成的張冠李戴,還要注意標本質量(溶血、脂血、黃疸),在此過程控制不當也會造成錯誤的結果。標本完成后,在4 ℃冰箱放置1周,并聲明檢驗結果只對此標本負責。
2.提高臨床檢驗分析質量 臨床檢驗分析質量的四要素是:試劑、儀器、方法學、人,其中人是作好檢驗分析的前提。
2.1 試劑質量是做好檢驗分析的一個基本因素 檢驗科各種自動化分析儀在臨床的進一步廣泛應用帶動試劑的商品化。新試劑使用前,一定要做以下幾個實驗:試劑的穩定性試驗、線性回歸試驗、批內批間變異系數、試劑的選擇同時還涉及到方法學的問題,不同試劑代表不同的方法,其參考值也就有所變化。同時使用試劑時,溫度、波長的選擇、測定時間以及樣品體積分數等,廠家都做了精確的測試,一般不需要改動。除非檢驗人員親自做了相關實驗,否則將引起檢驗工作的紊亂。
2.2 儀器穩定性及維護也是做好臨床檢驗的一個重要因素 儀器的精密度和準確度決定著檢驗結果的質量,特別是一些已用多年的檢驗分析儀,應注意樣品/試劑加樣注射器、溫控系統、光電比色系統、光源系統、定時器等工作質量,并應注意平時的保養、定期的校對、精密度和準確度的檢測。
2.3 人員的因素是做好臨床檢驗的前提 從患者的檢測前準備到檢測報告的發出,儀器的正確設置與保養,試劑的選擇,人的因素貫穿質量控制全過程的始終。
2.4 各種自動分析儀參數設置和質量保證 自動分析儀參數正確設置是保證臨床檢驗分析質量的主要要素之一,包括方法學的選擇、樣品體積分數、溫度、波長、反應時間等的設置,還有試劑或樣品、反應線形范圍、最大或最小吸光度值等限額參數的設置。參數的正確設置是儀器分析質量保證的前提,一臺性能良好的自動分析儀,實驗室技術人員正確輸入參數,熟練操作儀器,合理使用試劑盒才能保證實驗質量。
3 臨床檢驗分析后質量控制
3.1 對檢驗結果應進行實時監測 在檢驗結果發出前應從儀器記錄中觀察實時反應曲線在反應過程中是否發生底物耗盡,樣品或試劑吸光度限是否超過設置范圍及線形范圍等,如能及時發現可避免假性報告發出。
3.2 應認真核對避免添錯報告 由于人為原因造成的添錯報告同樣可以造成錯誤的結果,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建議應在報告發出前建立核對制度。
3.3 加強與臨床的聯系與溝通 對異常結果應多方面查找原因,特別是與患者癥狀不相符、超出生命極限值應加強與臨床的聯系與溝通,檢驗科為臨床服務應變被動為主動,學習臨床醫學知識,參加疑難、危重患者的查房、死亡病例討論等,及時發現差錯并予以改進是提高診斷質量的重要方面,也能對減少和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起到較好的作用。
二、貫徹《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2.1 掌握醫療事故條例已于2002年9月1日施行的,將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納入了法律的軌道各醫療機構紛紛學習《條例》,制定對策,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醫院檢驗科的醫務人員必須了解和熟悉法律、法規的規定,明知什么是能做的。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3條第二款“在醫療活動中由于患者病情異常或者體質特殊而發生醫療意外的,不屬于醫療事故。”而要得出上述結論,加強診斷是必要的手段[3]。
2.2 對檢驗人員實行準入制度和崗前培訓。臨床(醫學)實驗室質量管理ISO15189號文件對檢驗人員要求至少應具有中等專業學歷并接受崗前培訓人員取得考試合格證書后方可上崗。
三、建立全面質量管理體系是確保檢驗質量,防范醫療事故的關鍵
3.1 做好檢驗科檔案(檢驗單、檢驗報告等)的管理 檢驗單(檢驗報告)是病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鑒定醫療事故的重要證據,重視檢驗科在醫療事故舉證倒置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要有明確、清楚的管理制度,檢驗人員在平時的工作中要養成有收集和保管證據的意識,任何時候有據(證據)才有理,這是舉證倒置要求我們必須這樣做的。
3.2 不斷提高實驗室的檢驗裝備水平 購買和添置必要的檢測設備,選用合法的、高質量的檢測試劑和校準品、質控品,正確收集和處理標本。
3.3 提高檢驗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 臨床實驗室應具備良好的專業外語知識、檢驗醫學專業知識、儀器設計原理、統計學知識、試劑方法學評價、質量控制知識并能有機的結合,因此,不斷提高檢驗人員的業務素質是建立全面質量管理的重要課題。檢驗科面對臨床提供的標本,要作出盡可能準確的分析數據、分析報告,如果由于檢驗分析數據有誤,導致醫生得出錯誤的判斷,而引起醫療事故,將難辭其咎。此外對證據(檢驗單、檢驗報告)的不正確記載、不正確保管,或者有違診療的操作常規都將因此承擔民事責任。
參考文獻:
一、至圣孔子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南)人。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漢以后,孔子的學說逐漸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后世一直把他尊為“圣人”,號稱“至圣先師”。
二、亞圣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一書,是儒家的經典之一。他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正宗繼承者,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尊為“亞圣”。
三、詩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河南鞏縣人。我國唐代偉大詩人。他一生寫了許多反映社會矛盾和現實生活的詩歌。因為他的詩比較真實地反映出一個復雜、動蕩的歷史時代,所以尊為“詩史”、“詩圣”。
四、詞圣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國宋代著名的詞人,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家”之一。他對詞的發展有突出的貢獻,以往的詞內容狹隘,他擴展了詞的內容。他寫的詞筆力縱橫、豪邁奔放,對后世影響很大,故被尊為“詞圣”。
五、酒圣杜康
杜康又名少康,字仲宇,夏朝人。相傳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為證:“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獨醫病。故飲之終日,而無沉湎之患;服之終身而得氣血之和。鄰里百里許,多沽酒于白。先澤之遺,本地獨得其身,至今遺址槽沿存,此其明驗也。”杜康作為酒的始造者,開辟了源遠流長的華夏酒文化的源頭。三國時,曹操吟詠出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故而后人稱之為“酒圣”
六、書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人稱“王右丞”,東晉山東臨沂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字吸取了魏晉諸家書法的精華,創立了獨特的風格。他寫的楷書,進一步擺脫了隸法的形跡,達到了獨立完美的境地,人們稱贊他的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公認他為“書圣”。
七、畫圣吳道子
吳道子名道玄,唐代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他的畫立體感很強,擅長畫人物,用朱粉的厚薄來表現骨肉的高低起伏,如同塑像一樣真實。又善于畫佛像,形象逼真,人物的衣帶飄飄若飛,有“吳帶當風”之譽,后世尊他為“畫圣”。
八、醫圣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漢末南陽人,我國古代杰出的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書中闡述的“辯證論治”的中醫理論和治療方法,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所以后人尊他為“醫圣”。
九、藥圣孫思邈
孫思邈自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今陜西省耀縣孫家塬)人,是隋、唐兩代大醫學家。所著《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藥齊備,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故后人稱之為“藥王”“真人”“藥圣”。
【關鍵詞】 風濕病;辨證論治;辨病論治;相互關系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1.018
辨病論治和辨證論治歷來是中醫爭論的焦點。縱觀風濕病的發展歷史會給我們哪些啟示?本文從風濕病的歷史與現狀闡述如下。
1 風濕病歷史發展不同時期的辨證和辨病的特點
1.1 內經時期明確疾病概念、奠定辨病論治基礎、產生辨證論治的萌芽 中醫對疾病的認識,最早是通過臨床觀察,總結臨床特征,確定病種并賦予病名。這是產生辨病的過程,而后在確定疾病的基礎上,根據同一疾病不同個體、不同時期表現的不同狀態,在辨病基礎上的進行辨證。這是中醫認識疾病的一般規律。《內經》記載了中醫風濕病的發展基本上是遵循這樣的規律。如《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篇曰:“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內經》將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重著、麻木、腫脹、屈伸不利的一類病證統稱為痹證,這是辨病產生的基礎。在痹證這一疾病的框架下,由于感邪的種類不同、個體的體質不同,疾病的表現又各具特點。如《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篇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這體現了辨證論治的萌芽。《內經》除了將痹證在證候特點上做了區分,在發病部位、轉歸預后也做了詳盡地描述。如《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篇曰:“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這段文字不僅描述了風濕病病位、發病過程,而且確定了病因、臟腑歸屬,對后世臟腑辨證治療風濕病奠定了基礎。可見《內經》對痹證的概念、分類、病因病機、預后與轉歸諸方面皆有翔實的記載,創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痹證理論體系,是中醫治療風濕病的基礎和理論淵源。其中既有辨病論治的思想,也有辨證論治的萌芽。
1.2 東漢張仲景開創辨病論治體系下辨證論治、專病專方的先河 張仲景繼承與發展了《內經》確立的痹證理論基礎并進一步在臨床創立了獨特、實用的辨病辨證治療體系。如《金醫要略?中風歷節病篇》:“諸肢節疼痛,身體魁贏,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明確將具有遍歷關節疼痛,甚則不可屈伸,關節腫大或變形等特點的疾病謂之歷節病,較《內經》時期統稱為痹證更為明確。并在疾病診斷明確后提出辨證施治方劑,風濕歷節病治以桂枝芍藥知母湯,寒濕歷節病治以烏頭湯。這是典型的先辨病、再辨證的論治模式。再如《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第三》:“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蝕于上部則聲,甘草瀉心湯主之。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蝕于肛者,雄黃熏之。……目赤如鳩眼,……赤小豆當歸散主之。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升麻鱉甲湯主之。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此段文字對狐惑病(即白塞病)的描述十分精準,寥寥數語抓住了白塞病口腔(蝕于喉)、外陰潰瘍(蝕于陰)、皮膚血管炎(面赤斑斑如錦紋)、白塞眼病(目赤如鳩眼)等區別于其他疾病的特征性表現,并根據不同受累臟腑提出了專方治療。這是典型先辨病、再專方的論治模式。《金匱要略》是風濕病臨床辨病思維體系創立及藥物臨床治療學的開山之祖,不僅開辟了辨病治療風濕病的先河,并且首次在辨病基礎上進行辨證論治、專方治療,此治療模式對后世醫家影響深遠。
1.3 晉唐時期繼承與發展辨病辨證論治 這一時期在發展辨病論治的基礎上,病證結合論治也有所發展。其中多部著作如《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均按病名劃分疾病,既有辨病論治,按病列方,也有在辨病基礎上辨證論治,按證列方。同時對疾病的特點作了深入的探索。如《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上》:“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其三氣時來,亦有偏多偏少,而風濕之氣偏多者,名風濕痹也。”強調濕邪在風濕病中的地位。再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諸風方賊風第三》:“夫歷節風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節蹉跌,變成癲病,不可不知。古今以來,無問貴賤,往往苦之,此是風之毒害者也。”指出歷節病有病程長,后期患者有關節改變形狀的特點,而且開創了風濕病毒邪致病理論的先河。王燾在《外臺秘要》中首次提出“白虎歷節”的病名,“白虎病者,大都是風寒暑濕之毒,因虛所致,將攝失理,受此風邪,經脈結滯,血氣不行,蓄于骨節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其疾晝靜而夜發,發則徹髓,痰疼乍歇,其痛如虎之嚙,故名曰白虎之病也。”“熱毒氣從臟腑中出,攻于手足,則欣熱赤腫疼痛也……”。可見當時對各種風濕病的認識較前更為精準,并且在風濕病病機、治療上均有拓展、進步。創立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方劑,如獨活寄生湯、防風湯等,并在藥物外敷、藥酒等領域有所突破。
1.4 宋金元明清時期確立辨證論治核心地位 宋代以后,官方控制醫藥,機械地規定疾病方藥,偏離辨證論治,產生了較大時弊。同時理學漸成聲勢,在理學格物致知思想方法的影響下,普遍認為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最好選擇。因此在此社會背景下,在各抒己見,學術爭鳴的氛圍中,醫家以各自的實踐經驗,從不同方面豐富了辨證論治的內容,中醫風濕病辨證論治理論產生了突破性的進展。如金元四大家李東垣提出脾胃虛弱內生痹病學說,運用安胃湯建中治療風痿痹:“安胃湯,治因飲食汗出,日久心中虛,風虛邪,令人半身不遂,見偏風痿痹之證。”朱震亨首創痛風論,認為血熱、痰濁為發病關鍵。《格致余論?痛風論》:“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寒涼外傳。熱血得寒,汗濁凝澀,所以作痛。”《丹溪心法?痛風》:“四肢百節走痛是也,他方謂之白虎歷節風證,大率有痰、風熱、風濕、血虛。”這一新的學說對后世除痰化濁、活血化瘀法治療痹證產生深遠影響。明代溫補學派強調了從臟腑氣血治療痹證的重要性,如李中梓理血行痹,提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念。張景岳峻補真陰,認為“諸痹者皆在陰分,亦總由真陰衰弱,精血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之而為此諸證。”“治痹之法,最宜峻補真陰,使血氣流利,則寒邪隨去,若過用風濕痰滯等藥而再傷陰氣,必反增其病矣。”薛己平調氣血,《古今醫案按》在痹篇中記載了他運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丸、六味丸等治療的四則效案。溫病學派的崛起,完善了熱痹理論,清?吳鞠通《溫病條辨》:“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熱者,亦復不少……。”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風濕客邪,留于經絡”“風濕發熱,萃于經絡”。尤其是濕熱致痹、暑邪致痹,從絡病論治等觀點令人耳目一新。清?王清任、唐容川突出論述了瘀血致痹的理論。王清任《醫林改錯》:“如古方治之不效,用身痛逐瘀湯。”唐容川《血證論》:“身體不仁,四肢疼痛,今名痛風,古曰痹證。虛人感受外風,客于脈分則為血痹。”由此可見歷經金、元、明、清的不斷發展,風濕病由最初的外邪論漸漸發展為內外合邪論,由單純感受風寒濕邪漸漸發展為內傷氣血、痰瘀互結、寒熱錯雜等復雜理論框架,由辨病基礎上簡單辨證漸漸發展為臟腑經絡辨證、八綱辨證、衛氣營血等完整的辨證治療體系,辨證論治終于徹底超越了辨病施治的模式而躍居于整個醫療活動的主導地位。辨證治療風濕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廣度,然而對疾病具體特性的研究衰減了。
2 傳統辨病辨證在現階段的局限性
明末清初,隨著西方醫學知識得以在中國傳播,并漸漸成為醫療的主體。辨證論治漸凸顯其局限性。首先,辨證論治有一定的模糊性、隨意性,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其次,辨證對于認識疾病的本質無實用價值,有悖于中醫“辨證求因” “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如關節疼痛、畏寒、得溫痛減,辨證屬寒痹,然而此情況可見于骨痹、燥痹、痹等多種疾病,辨別寒熱可針對性用藥,但對把握整體疾病特點并無幫助。再次,有些情況無證可辨,如體檢時發現白塞病引起動脈瘤,患者并無不適,舌脈無異常,醫生常無從下手。傳統辨證論治在醫學高度發展的今天顯得力不從心。
原有的辨病方式也有諸多局限性。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醫家只能根據四診采集的癥狀、舌脈,以主癥、病因為診斷標準來辨病。中醫病名往往是模糊的、籠統的,不能反映某種疾病全過程的總體屬性、特征和規律,因而難以反映出某疾病特有的病因、病機和發生、發展、轉歸的一般規律,對臨床指導作用不強。如膝關節腫痛,下肢肌肉萎縮,中醫叫鶴膝風。可見于西醫的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等多種疾病,各種疾病的特點、轉歸均不同,鶴膝風的診斷對臨床幫助不大。
3 現代中醫辨病辨證的新模式
由于中醫病的概念是模糊的、籠統的,證的內涵和外延也不確定;而西醫病的概念是清晰的、確定的,并具有固定發展變化規律。現代中醫既可利用現代醫學手段去認識疾病的病理演變過程和發展規律,也可運用中醫傳統理論認識疾病過程中的變化,病證結合的辨病辨證新模式應運而生。
中醫辨病辨證的形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先辨病、再辨證。首先明確西醫疾病,在此前提下,確定邪氣的性質、特點以及正氣虛損的類別和程度,然后將該病分型或分期分別擬定相應的方藥進行治療,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形式。如馮興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分為濕熱痹阻型、寒濕痹阻、瘀血痹阻、肝腎虧虛型[1]。顏文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早期治脾,祛風除濕;急性期清熱解毒;中晚期補腎壯骨[2]。病證結合模式近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不僅有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等病證結合優化方案的研究[3],還有基于病證結合的中藥網絡藥理學研究等[4]。發展模式從單純專家經驗向循證醫學方向發展。另一種是先辨病、再專方、后辨證。首先確定西醫病名,再以中醫基本理論分析疾病本質的病機特點,據此立法組方,作為主治疾病的基本方,即專病專方。在專方基礎上兼顧具體病例的個體差異、病程長短及邪正消長態勢進行辨證加減。如房定亞認為類風濕關節炎本質是內毒、濕熱為患,創制驗方“四妙消痹湯”,成為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治療之專病專方[5]。汪履秋認為風邪、痰濕之邪在致痹的過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以丹溪的上中下通用痛風方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基礎方[6]。在專病專方基礎上研制出大量有效、方便的中成藥,使傳統中藥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
此外現代中醫積極推進中醫病名改革,參照西醫疾病診斷標準,建立新的中醫疾病分類標準,如痹、大僂、筋痹、骨痹、燥痹、皮痹等,使現代中醫風濕病的內涵更為科學、豐富[7]。
縱觀風濕病的歷史發展,辨病與辨證一直交織在一起。大部分是以辨病為主、辨證為輔。實踐證明,此模式符合人類認識疾病的思維發展模式,受不同的歷史時期的條件限制而各具特色,而總的趨勢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隨著醫學探索的不斷前進,現代中醫仍會面臨新的問題、新的挑戰。辨病與辨證會以不斷變化的姿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4 參考文獻
[1] 錢之華,張宏宇.馮興華老中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經驗[J].新中醫,1999,31(12):6-7.
[2] 艾英.顏文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1994,21(4):153.
[3] 李為農,胡蔭奇,申洪波,等.病證結合優化方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22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0,51(12):1089-1092.
[4] 牛旭艷,李健,呂誠,等.類風濕性關節炎熱證“藥-證對應”機制的網絡藥理學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8):299-303.
[5] 賀登峰,楊彤麗.房定亞治療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驗拾零[J].山西中醫,2003,19(5):5-6.
[6] 姚華,汪悅.汪履秋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驗鱗爪[J].
承德醫學院學報,2000,17(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