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7 15:39:2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社區治理現狀及成效,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示范;廣西鳳山縣
中圖分類號:S718.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4-2945-0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by Planting Walnut in Fengshan County of Guangxi
YANG Zhen-de1,LIAO Hong-jun2,HUANG Guo-hong2,LAI Jia-ye1,PAN Xiao-fang1,ZHANG Wu-gui3
(1. Forestry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China; 2. Forestry Technique Extension General Station of Guangxi Department of Forestry, Nanning 530001,China; 3. Fruit Production Management Bureau of Fengshan County,Fengshan 547600,Guangxi,China)
Abstract: After many years of probing and practising, a win-win road, walnut mode, not only helpful for controlling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promoting eco-construction but also for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was opened up based on the natural resources advantages in Fengshan county. The present statu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walnut mode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Fengshan county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key technology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walnut model in popularizing demonstration were also summarized.
Key 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walnut model; demonstration; Fengshan county of Guangxi
喀斯特地區的石漠化被稱為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環境災害之一,石漠化嚴重影響、制約著該地區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直接威脅著該地區人類的生存[1]。所謂石漠化,是指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的喀斯特環境背景下,由于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導致地表植被遭受破壞,土壤嚴重侵蝕,基巖或礫石堆積,土地生產力嚴重下降,地表出現類似荒漠景觀的土地退化過程和現象[2]。廣西是巖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也是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巖溶土地分布涉及10個市的76個縣(市、區),巖溶土地面積位列全國第二,石漠化土地面積居貴州、云南之后位列全國第三[3]。
近年來,雖然廣西也探索出多種石漠化治理模式[3-5],但由于不同地區石漠化成因、現狀和特點千差萬別,因而無法將任何一種治理模式照搬到其他地方。為探索適合于鳳山縣石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在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資金資助項目及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項目支持下,在研究基礎上形成了石漠化治理的核桃模式,并進行了實踐,以期為廣西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設提供參考。
1 鳳山縣石漠化現狀
鳳山縣位于廣西西北部,云貴高原南緣,是廣西面積最集中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區,整個地域的地貌99.5%是峰叢洼地,耕地極少,是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被列為國家新階段扶持的特困縣,也是廣西石漠化災害比較嚴重的縣份之一。全縣轄9個鄉鎮、96個村、2個社區,總人口20.14萬,全縣土地總面積17.38萬hm2。鳳山縣巖溶地區面積8.10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6.3%,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積6.00萬hm2,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1.50萬hm2,非石漠化土地面積0.60萬hm2。在石漠化土地中,極強度石漠化土地面積0.10萬hm2,強度石漠化土地面積1.40萬hm2,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積3.20萬hm2,輕度石漠化土地面積1.30萬hm2。喬音鄉、江洲鄉和平樂鄉是鳳山縣石漠化強度最大的鄉鎮,其強度石漠化土地面積占其石漠化土地面積的比例分別高達90.78%、78.41%、53.06%[6]。這些地區的顯著特征是“五缺”,即缺土、缺糧、缺水、缺柴、缺錢[7]。全縣20.14萬人中有7萬多人處在貧困線以下,其中絕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石漠化非常嚴重的山區。如何尋求科學合理的石漠化治理和經濟發展模式的最佳結合,對解決這些地區的石漠化問題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乃至對廣西的“三農”工作、改善民生問題和整體經濟的平衡有序發展有重要意義。
2 鳳山縣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的形成
一、調研時間安排
從20__年12月20日-20__年12月30日,各調研組利用10天左右的時間進行實地調研,12月30日左右進行調研成果交流研討。
二、分組及調研范圍、方式、重點和課題
分成農村牧區、城鎮社區、工商業、社會事業4個調研組,按調研調范圍確定調研方式、重點和課題。
農村牧區調研組:
組 長:* (縣委書記)
副組長:* (縣委常委、統戰部長、政府副縣長)
* (縣委常委、黨辦主任、機關黨工委書記)
*(人大副主任)
*(政協副主席)
成 員:*(水務局局長)
*(縣委辦副主任)
*(農牧業局局長)
*(林業局局長)
*(扶貧辦主任)
*(圍轉辦主任)
*(草監局局長)
*(統計局局長)
(一)調研范圍。農區不低于200戶,牧區不低于450戶。
(二)調研方式。采取入戶走訪、個別訪談、實地查看、發放問卷、召開座談會等方式進行。參加蘇木鎮座談會人員為:黨政班子成員、本蘇木鎮兩委、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及部分典型農牧戶(協會會員、合作社成員、聯戶經營戶、農牧業大戶、中小戶)、蘇木鎮二級單位領導,原則上不少于40人;參加嘎查村座談會人員為:“兩委”班子成員、本嘎查村居住的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嘎查村民小組組長、嘎查村民代表、部分典型農牧戶、貧困戶代表及部分已轉移就業創業人員,原則上不少于20人。
(三)調研重點。
1、全縣農牧民收入狀況,特別是貧困人口數量、分布、結構和貧困程度及致貧原因;制約農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進一步推進扶貧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在實施涉農涉牧項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工作建議;解決農牧民政策性收入差異的建議。
2、農牧業結構調整工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推動農牧業產業化進程的對策建議;如何引導各類投資主體加大投入、提升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防災避災農牧業;提高農牧民組織化程度,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如何建立健全農牧業抗風險保障機制。
3、農村牧區人口轉移工作基本情況,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在引導服務、轉移培訓、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建議。
4、清理非牧人員占用草場、征占地補償、落實草畜平衡制度等情況;土地草牧場流轉后管護和利用方式等方面做法經驗、政策措施及問題建議。
5、基層干部隊伍建設現狀和家族、宗派勢力對農村牧區健康有序發展的不利影響。
(四)調研課題。
1、農村牧區人口轉移的現狀及對策;
2、農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及合作組織發展情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養牛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4、發展特色種養業的前景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5、農牧業科技服務機構設置和職能發揮情況,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6、農村牧區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7、農牧民增收方面的存在問題各研究分析;
8、農牧民家庭貸款和債務現狀分析和應對的措施;
9、公路沿線和兩個建制鎮周邊重點發展奶牛業的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
10、建設人工草地和高產飼料基地的有利因素和如何發展可靠的飼草料基地的建議;
11、農區落實草畜平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12、如何開拓流通渠道,完善市場體系建設,解決農畜產品“賣難”問題;
13、農牧民集體和非正常上訪的防范和化解;
14、加快發展節水避災性設施種植業的必要性和如何發展的建議;
15、提高農牧業產業化水平的思路和建議,特別是如何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
16、林權制度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思路對策;
17、實施公益林補償機制方面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18、農村牧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金融機構發揮的作用及存在的問題、建議;
19、北部沙區、中部丘陵、南部農區結構調整方面的群眾意向及發展中的困難及解決對策;
20、公路沿線和兩個建制鎮周邊重點發揮奶牛業存在的困難和解決的辦法。
城鎮社區調研組:
組 長:*(人大主任)
副組長:*(縣委副書記)
*(縣委常委、人武部部長)
*(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人大副主任)
*(政府副縣長)
*(政府副縣長)
*(政協副主席)
成 員:*(人大辦公室主任)
*(政府辦副主任、法制辦主任)
*(交通局局長)
(一)調研范圍。明安圖鎮塔山社區、南山社區、奈曼山社區、北山社區、察漢淖社區、陶林社區及新區社區的所有城鎮居民。
(二)調研方式。調研實施抽樣調查的方式,通過入戶走訪、個別談話、實地查看、發放問卷、召開座談會等形式,按照人群構成開展調研。
召開5個座談會:一是關于城鎮居民收支及居住情況的綜合情況座談會,人員30人左右,人員由蘇木鎮負責人,三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離退休代表,社區負責人代表及兩新組織代表及其他需要參加人員構成;二是關于各社區建設座談會(3個,每兩個社區合開一個座談會),人員30人左右,人員由“兩委”班子成員,本社區黨員代表、三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三是關于城鎮居民困難群體方面的座談會,人員20左右,由下崗失業人員代表、低保對象代表、靈活就業人員及就業、社保、民政等部門相關人員參加。
(三)調研重點。
1、第二批學習實踐活動整改落實后續工作及其效果,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開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和典型經驗做法;
2、城鎮居民的收支、居住情況;城鎮居民低收入群體的居住狀況;城鎮居民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工作方面;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情況;城鎮居民消費情況;城鎮居民就業創業情況;城鎮居民對社會治安的看法、意見和建議;城鎮居民低保動態管理情況及建議意見。
3、社區“六級聯動、互助共建”情況;黨員活動陣地建設情況;社區“兩委”班子建設情況;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情況。
(四)調研課題。
1、明安圖鎮舊區拆遷改造中群眾意愿、開發企業要求及需要進一步加強的方面及對策有哪些;
2、如何做好明安圖鎮各社區“兩委”班子換屆選舉工作;
3、如何加強明安圖鎮各社區班子建設;
4、當前我縣城鎮居民收入方式有本文來源:文秘站 哪些?其中主要收入來源是什么?建議采取哪些措施增加居民收入;
5、如何改善城鎮居民低收入群體的生產生活狀況;
6、社區“六級聯動、互助共建”情況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7、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情況;
8、當前我縣城鎮居民支出比例最大的是哪項支出;
9、當前我縣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如何?消費結構是否優化?消費水平是否提高?居民是否有短期和長期消費計劃;
10、當前我縣城鎮居民對現有住房是否滿意(包括結構、面積、地理位置等);
11、我縣城鎮居民如何看待當前的就業現狀,對就業的崗位是否滿意?對工資待遇是否滿意?對今后的就業工作開展有哪些合理、可操作性強的建議和意見?是否滿意政府當前采取的創業扶持政策?對今后的創業工作開展是否有合理建議意見;
12、我縣城鎮居民對當前我縣實施的社保、醫療等社會保障工作是否滿意?對今后社保工作開展有哪些合理建議意見;
13、城鎮居民弱勢群體對我縣當前的扶貧方式、扶貧范圍、扶貧對象等方面工作是否滿意,有哪些意見建議;
14、我縣城鎮居民對其他方面還有哪些意見建議。
工商業調研組:
組 長:*(縣委副書記、政府縣長)
副組長:*(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
*(人大副主任)
*(政協副主席)
成 員:*(政府辦主任)
*(發改局局長)
*(財政局局長)
*(國土局局長)
*(城建局局長)
*(經濟局局長)
*(旅游局局長)
*(工業園區辦主任)
(一)調研范圍。全縣企業、個體工商戶 戶。
(二)調研方式。采取座談會、個別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其中限上企業要全部召開座談會。
(三)調研重點。
1、現有工商企業現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下一步發展的思路和措施;明年重點推進的煤、油、鉛鋅、螢石、水泥、 石材項目,如期達到20__年既定目標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應采取的措施和辦法,具體實施方案;
2、著實推進物流業發展,應重點抓的環節,以及具體方案;
3、促進農牧業產業化,在引入、投資、稅收等方面如何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
4、目前全縣軟、硬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存在的突出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調研課題。
1、肉類加工企業發展壯大的途徑;
2、完善園區建設,提高園區承載能力和服務能力;
2、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如何擺脫資金制約問題;
3、如何保障煤炭開采項目的順利實施;
4、石油勘探開發的認識;
5、如何推進×××日處理20__噸鉛鋅選廠項目如期開工和投產達效;
6、螢石精粉采選、氫氟酸加工項目推進的措施和辦法
7、如何搭建銀企合作平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8、絨毛加工業現狀和發展前景;
9、促成水泥項目落地的措施和辦法;
10、×××酒廠現狀及問題;
11、塑料制品生產加工企業存在的問題。
13、如何創新招商機制
14、全民創業、擴大投資群體的思路
社會事業調研組:
組 長:*(政協主席)
副組長:*(縣委常委、紀檢委書記)
*(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人大副主任)
*(政協副主席)
*(政府副縣長)
*(政府副縣長)
成 員:*(政協辦主任)
*(民政局局長)
*(計生局局長)
*(教育局局長)
*(衛生局局長)
*(社保局局長)
*(就業局局長)
(一)調研范圍。全縣教育、衛生、廣播電視、社保、就業、民政、計生及涉及民生等方面工作的部門、干部職工及全縣廣大群眾。
(二)調研方式。調研以靈活多樣的方式,通過入戶走訪、個別談話、實地查看、發放問卷、召開座談會等形式,按照部門職能、針對對象及服務人群開展調研。
教育方面:
衛生方面:
社保方面:
計生方面:調研對象是流動人口已婚育齡婦女(已婚至49周歲之間的婦女);1個座談會人員30人左右,人員由計生主管部門人員、社區計生工作人員、流動人口代表、社會群團組織負責人、企業建筑施工隊負責人、計劃生育綜合治理單位代表(公安、共商、民政、衛生、城建、人事等單位)等構成。
就業方面(3個座談會):一是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崗位征集和安置工作座談會,人員20人左右,參加人員為縣內各企業負責人、經濟局、就業局有關人員;二是如何進一步強化培訓和農牧民轉移就業工作座談會,分蘇木鎮召開座談會,座談人員30人左右,參加人員為農牧民代表、嘎查村領導座談會;三是如何進一步推進創業培訓和小額擔保貸款工作座談會,人員30人左右,參加人員為縣內個體工商戶代表,就業局、工商局個體協會等相關人員。
民政方面:1個座談會人員30人左右,參加人員由蘇木鎮有關人員,城鎮低收入居民、農牧民代表,嘎查村社區干部,民政、扶貧、統計、經管站、監察等部門有關人員組成;
(三)調研重點。
1、第二批學習實踐活動整改落實后續工作及其效果,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開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和典型經驗做法;
2、加強我縣教育教學管理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思路;就業培訓工作開展情況,就業的培訓模式情況;我縣優撫對象及退伍軍人安置就業工作情況;廣大農牧民、城鎮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狀況;關于加強轉移農牧民及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工作的建議;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蘇木鎮文化站建設、農村牧區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城鄉低保動態管理長效機制方面;
(四)調研課題。
1、提高我縣教育教學管理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見建議?
2、目前就業培訓工作情況及存在的難點?
3、目前就業培訓模式是否使參加培訓人員轉得出、穩得住?
4、當前我縣優撫對象及退伍軍人安置就業工作情況及存在的困難?
5、廣大農牧民、城鎮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狀況及如何進一步提高參保率?
6、農牧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開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7、農牧民對養老保險的認可度及有何期望?
8、如何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控制流動人口非政策生育?
9、是否滿意縣委政府當前采取的創業扶持政策?對今后縣委政府的創業扶持政策有何建議?
10、我縣當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及今后如何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面?
11、對社會保障體系涉及群體有哪些意見建議?
12、我縣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開展情況及下一步工作意見?
13、關于我縣城鄉低收入家庭的確定、家庭經濟收入的核算方法及意見和建議?
14、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狀況,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15、烏蘭牧騎機制改革后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及下一步擴大隊伍的建議?
16、如何進一步加強就業崗位征集和安置工作?
17、如何使農牧民進城務工人員合法權益得到保護?
18、進一步加強全縣 、維穩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三、具體要求
(一)各調研組要合理安排時間、路線,條件允許情況下,要盡可能多地走訪調研地區和調研對象。車輛由調研組自行安排。
(二)調研組在調研時要講究方式方法,要根據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和實際情況,因人而宜,靈活運用各種方法開展工作;要細心體察民情民意,認真傾聽群眾呼聲,廣泛征求群眾意見;要本著“不給基層增加負擔”的原則開展工作,輕車簡從,深入到最困難的農牧戶、居民家中調查摸底,確保調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為了切實提高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全面形成污水治理的長效管理機制,根據市、區政府的統一部署,街道辦事處決定在全街道范圍內開展“控源截污、規范排水行為”專項行動。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治太護源工作目標,以《關于在全區開展控源截污行動和規范排水行為的實施意見》為指導,按照“依法規范、分塊負責、逐塊實施”的方式,全面梳理、完善市政排水管網系統,清理規范排水行為,強化排水管理,整治錯接亂排,通過3年左右時間,形成城鎮建成區“污水管網全覆蓋、排水用戶全接管”的污水治理體系,全面提升我街道污水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總體目標
2009年,制訂“控源截污、規范排水行為”專項行動總體方案,并全面部署實施;城鎮建成區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0%以上;完成排水達標區創建任務的40%。
2010年,實現城鎮建成區污水支管網全覆蓋,城鎮建成區污水集中率達95%;重點村莊和企業污水全面接管;農村點源處理工程基本完成;完成排水達標區創建任務的40%以上,累計完成80%以上。
2011年,實現規范排水戶全覆蓋,全面完成排水達標區創建任務,對專項行動進行總結評估。
三、主要任務
(一)劃分區塊、量化目標任務
以城鎮建成區為主體,以各相對獨立的排水系統和道路河流等現狀分界線為邊界,將全街道劃分成31個排水區塊,以塊為主分塊負責,逐塊推進專項行動。
對照三年實現全覆蓋全達標的要求,以及4:4:2的時序進度要求,2009年完成12個排水達標區創建任務,2010年和2011年分別完成10個和9個排水達標區的創建任務。
劃分原則及標準
(1)以社區為單位,將一個社區劃分成若干個區塊。
(2)以相對獨立的居住區、工業園區或大中型工商企業、市場為單位,劃分成1個或若干區塊。
(3)按照道路、河流等現狀分界線,在對應的地圖上劃出邊界,并統一標明區塊編碼。
(4)區塊劃分確定后,根據區塊特點或性質,明確區塊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有物業管理的居住區、工業園區或獨立企業的法人代表為第一責任人,其它區塊所在村(社區)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所有
區塊責任人由街道統一任命為塊長(或片長)。
目前,全街道31個區塊已劃分完畢,塊長已明確,各區塊4月中旬要指定各排水區塊的專職工作人員。
(二)逐塊調查,梳理完善排水設施
各村(社區)、建設單位及工業園區要在劃塊的基礎上,組織專門力量,對各個區塊的排水設施現狀進行逐塊梳理,建立基礎臺帳,摸清存在問題,逐項整改完善。
1、普查內容
(1)排水區(塊)污水管網及設施(污水、提升泵站、截污流井、溢流堰、檢查井等)系統現狀及運行維護情況。
(2)排水區(塊)排水戶數量、名稱、性質、污水類型和接管情況。
(3)排水區(塊)污水排放口的位置、數量、口徑及錯接、混接情況。
2、普查時間及臺帳要求
各村(社區)、各建設單位及工業園區等相關單位要在做好劃塊分區工作的同時,組建調查工作班子,迅速部署開展排水現狀普查。普查工作必須在1個月內完成,并整理出普查臺帳,普查臺帳包括:
(1)排水區(塊)污水管網及設施示意圖;
(2)排水區(塊)各類排水戶污水排放情況表;
(3)排水區(塊)建筑物陽臺排水情況表;
(4)排水區(塊)內污水管網設施存在問題情況表。
3、整改完善內容及實施主體
(1)污水管網全面覆蓋。各區塊道路主次管網、支管和網狀管(分流截污管網)要全面覆蓋、不留死角。
(2)市政排水系統中的雨污錯接管、斷頭管、封堵管、破損管、倒坡管、超負荷管等要全面疏通、更新矯正,倒虹管、過河管要徹底清淤,確保排水暢通、雨污分流。
(3)檢查污水提升泵站、截流井運行情況,核實溢流堰標高,對運行不正常、不合理的,要逐步進行整改;對雨水窨井、污水檢查井,要全面開井檢查,定期清挖淤泥。
(4)區塊內外污水管網及設施凡需增加、完善和整改的,根據調查情況編制整改完善計劃,分類確定實施主體。原則上,市級主次管網由市排水總公司負責整改完善;分流截污管網由所在社區負責整改完善,根據實際情況申報“以獎代補”資金。市鎮社區的污水管網及設施由街道負責整改實施完善;封閉運作的片區、園區由建設單位負責整改完善;各類排水戶內部管網設施由排水戶負責整改完善。
(5)整改完善時間要求:對列入當年排水達標區創建任務的區塊,當年優先安排整改;對其它區塊,按照“能快則快”的原則,分年度安排整改完善計劃。
(三)對照標準,扎實推進達標創建
開展排水達標區創建活動,是實施“控源截污、規范排水行為”專項行動的核心任務,也是全面實現治太護源目標的關鍵舉措。各相關單位和部門要圍繞“三年全面完成”的總體目標,對照創建標準,扎實開展達標創建活動。
1、創建標準
參照市公用事業局《關于頒發市控源截污和規范排水行為工作技術指引(綱要)的通知》執行,基本標準包括:
(1)設施到位。排水達標區內的污水預處理設施、雨污分流管網等設施包括建筑物化糞池、陽臺排污設施等要全面整改到位。
(2)養護到位。排水達標區內由專業的排水設施養護隊伍,有規范的養護制度,有嚴格的檢查考核機制。
(3)管理到位。排水達標區內的所有排水戶全面納污接管,辦理排水許可手續。
2、創建步驟
排水達標區創建工作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制訂方案。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對照標準制訂出每一個區塊的創建方案。
(2)實施整改。對整改方案提出的整改內容,逐項進行整治完善,直至符合達標區標準。
(3)考核驗收。由各創建單位根據創建目標、時序和標準組織自查申報,由街道、區、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門分別進行初步驗收和考核驗收,驗收合格的達標區由市公用事業局統一授予“排水達標區”稱號。按照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別完成40%、40%、20%的創建目標,2009年全區排水達標區目標任務為12個。
(四)規范管理,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1、強力推進排水行政許可制度。具備接管條件的所有企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應無條件實施污水接管,申領辦理排水許可手續,并在企業工商年檢和事業法人年檢時出示《城市排水許可證》或相應證明材料。所有排水戶向市政管網排放污水(包括臨時排放),必須辦理接管方案工程驗收、排水許可等審批手續。
2、強化日常監管和行政執法。街道排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巡查和監測。對排水達標區創建過程中和創建達標后出現的應接未接、排水戶預處理實施運行管理不到位、排水設施內部改道、超標準排放污水等問題,要及時發現、及時查處,確保所有排水單位設施完好、達標排放、規范排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街道辦事處統一領導下,按照“上下聯動、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組織推進。街道成立由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村(社區)和街道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街道村鎮建設辦,負責日常工作的指導和推進。各村(社區)和涉及區塊達標創建工作的建設單位和工業園區要建立相應的工作班子。按照一個區塊至少配備1人的標準,配齊配強專職管理人員,集中精力開展專項行動。
(二)落實工作責任。各村(社區)、各相關建設單位和工業園區要根據專項行動的目標任務,分解落實責任。對劃分的每個區塊,要按照年度創建計劃和創建方案,實行塊長負責制,做到目標到塊、責任到人。街道各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主動配合,加強協調,聯合推進。街道村鎮建設辦負責污水管網及設施建設、完善、整改工作的組織協調,及時對接建設計劃,對污水設施的施工養護單位進行督查監管;紀檢監察室負責專項行動的跟蹤督查;經貿工業辦負責全街道主要工業項目截污的綜合協調;三產辦負責全街道三產項目及三產企業截污的綜合協調;水利站負責抓好河道排污口封堵工作,整治重要河道時優先安排截污,確保同步實施到位;環保辦牽頭負責對拒不接管或污水直排、偷排單位進行查處,對新建項目嚴格審核把關;城管辦負責規范各洗車場、夜排當、無證攤擔的排水行為,對道路雨水管錯接亂接進行整改;太湖工商分局負責年檢時對新辦和已辦工商企業、個體工商戶排水情況進行審核把關;房管所負責協調老新村建筑物陽臺污水接管、化糞池改造,督促物業公司對封閉式小區進行內部整改并加強污水設施日常養護;社會事務辦負責協調轄區內相關學校、醫院等文衛生單位做好截污接管及內部管網養護工作。
(三)保障創建資金。開展“控源截污、規范排水行為”專項行動,涉及大量建設資金,各村(社區)和相關單位要多方籌措,提供保障。在排水達標區創建活動中除市政建成區的主次管網由街道組織實施外,其它塊區由各村(社區)、工業園區等相關單位先行實施,驗收審核后以“以獎代補”形式給予補助;封閉運作的開發地塊、工業園區和安置房小區創建經費一律打入建設成本;各排水戶內部建設和養護經費由排水戶自行承擔。各村(社區)和各相關單位要將排水達標創建工作與老新村、“城中村”、農村村莊整治改造工作相結合,確保整治改造后的老新村、“城中村”、新農村達到排水達標區創建標準。
關鍵詞:社會工作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課程地圖
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并從四個層面提出了轉型發展改革主要任務,要求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務區域行業發展需求,深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
因此,為應對高校應用型教學改革的要求,探索我校社會工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專業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本次調研從分析本專業對應行業及崗位的人才需求狀況入手,以海南本地為主、兼顧珠三角地區,一方面對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從業人員基本情況等進行調研,另一方面對高校社工專業的建設情況,特別是省內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的院校進行考察,以期全面研究分析我校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基本素養及核心能力,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實現主動適應并引領行業、回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
(一)行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
1.行業發展現狀
表1所示,截至2015年底,通過職業水平考試、高校教育和專業培訓,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近50萬人,已成為發展社會服務、創新社會治理、加強社會建設的重要新興力量。全國民辦社工服務機構已達4600多家。
2.行業發展趨勢
2012年,中央19部門聯合出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為明確的目標任務。《中長期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我國一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增加到145萬人,其中中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達到20萬人。
中央政策的傳導效應,讓全國各地加快了制定社會工作政策的步伐。海南省由民政廳牽頭,聯合11個部門印發了《海南省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文件指出,到2020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增加到2.1萬人,其中初、中級社會工作人才達到2.02萬人。同時,實施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孵化基地建設工程,到2020年,力爭培育發展100家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
從實際發展來看,海南社會工作的發展相較全國平均水平而言是比較緩慢的,體現在社工隊伍建設、社工教育培訓、政府服務購買、社會大眾認知等多個方面。也正因為如此,海南社工的發展才大有可為,社工的崗位需求尚存很大空缺,我們要抓住這一機遇,助力海南的社會工作發展。
(二)行業從業人員基本情況
人才是社會工作事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截止目前,全國持證助理社會工作師和社會工作師達206183人,各方面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數量突破50萬人。目前,開設社會工作專業本、專科的高校已有390多所,每年培養3萬多名畢業生,104所高校和研究機構招收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為高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儲備力量。
海南省社會工作處于教育先行、實務落后的尷尬階段,全省社會工作服務組織、政府購買服務的項目和資金、通過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考試的人數均非常滯后。具體從專業社工人數和政府購買服務的項目、資金兩個方面考查。截止2015年,全省通過助理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的有303人,中級社會工作師的有159人,合計462人。
(三)社會工作者崗位分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15年版)》的最新崗位設置,社會工作專業人員(GBM20709)是指在社區、社會服務機構和社會組織中,從事社區建設、社會服務、社會組織發展等工作的專業人員,其中包括“社會工作者”、“社會組織專業人員”、“心理咨詢師”三個職業。與社工行業高度相關的前兩個崗位具體描述如下:
1.社會工作者(2-07-09-01)
從事社會服務項目開發設計、個案服務、小組服務、社區建設等專門化社會服務的專業人員。
主要工作任務:
(1)調查、分析社會服務需求,開發、設計社會服務項目;
(2)預估服務對象需求,制定服務計劃;
(3)進行困難幫扶、情緒疏導、危機干預、行為矯治、關系調適、資源鏈接、能力建設、社會融入等服務;
(4)幫助面臨共同困境或需求的群體建立同伴支持系統;
(5)培育社會組織,組織社區活動,參與社區協商,化解社區矛盾,促進社區發展;
(6)進行專業督導,提升服務團隊專業反思和專業服務能力;
(7)進行服務成效評估。
2.社會組織專業人員(2-07-09-02)
在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內部,從事機構運營和業務督導的專業人員。
主要工作任務:
(1)制定社會組織發展戰略;
(2)指導并建立分支代表機構、辦事機構等管理機構;
(3)研究、制訂非營利市場營銷策略;
(4)創建、維護由捐贈者和志愿者組成的社會組織支持群體;
(5)制訂社會組織預、決算實施細則;
(6)制訂、應用行業標準和規范;
(7)監督社會組織活動執行情況;
(8)制訂志愿者招募、培訓、激勵、使用及評估方案。
(四)職業資格證書分析
在行業調查過程中發現,多數機構在招聘社工崗位時,對于持有助理社工師及以上資格證者優先錄用,說明“考證”對于畢業生應聘相關崗位時有一定的幫助。對于社會工作專業本科學生,鼓勵考取以下三類證書。
二、人才培養方向即課程設置調整建議
(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方向調整建議
本次調研收集和分析了行業、高校以及畢業生走向等相關信息,擬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做出一定的調整,使其更加注重專業能力的培養以及實務技能的應用。具體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如下: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敏銳的觀察力、組織協調能力、較強人際溝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掌握扎實的社會工作基礎知識和基本法律實務知識,擁有較強的社會工作實務綜合運用能力,能在城市與社區治理,社區營造、旅游扶貧、美麗鄉村建設等領域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非營利組織、公益組織等各種社會服務組織中,從事社會工作直接服務與福利行政的應用型人才。
2.人才規格
(1)基本素養
掌握社會學、社會工作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具備較好的專業應用能力。具有以社會工作的視角,正確分析各種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具有較強的文書撰寫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核心能力
a.社會工作倫理思辨能力;
b.發掘與分析社會問題能力;
c.助人的專業知識與技巧;
d.直接服務能力;
e.社會福利行政與管理的能力。
(二)教學改革調整建議
1.“訂單式”培養模式的探索
加強培養目標定位的針對性,根據目前一線社工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設置課程和確定教學內容。與機構對接,與行業的發展趨勢對接,爭取校企合作、院地合作的聯合人才培養模式,有針對性的調整課程體系和授課內容,更好地為行業、為社會發展服務。
2.提升社工學生專業認同度
社工專業學生大多是由其專業調劑而來,因而其認同度、歸屬感都相對較低,這一特點也是社工機構對社工學生的普遍評價。因此,為了培養社會工作學生的價值理念和專業認同,擬從以下兩個方面對教學進行改革。
第一,加強專業入門指導教育。
a.邀請專業知名學者、行業骨干社工開展“入學教育第一課”;b.細化專業入門指導課程,從職業規劃、社工機構實地體驗等方面深入挖掘學生興趣所在。
第二,建立“導師制培養模式”。
a.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能力測試量表等工具,以此為基礎,每位專業教師挑選若干名大一新生,作為其專業學習導師,幫助和帶領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培養專業認同。我們相信,通過四年的不斷努力,一定會提高專業學生的就業對口率、一定會提高社工專業學生留在海南從事社工的比例,一定會促進海南社工人才的發展。
(三)專業實習配套改革的建議
1.存在的問題
目前社工專業的實習以學校實習要求為主:一年級夏季學期進行專業認識實習(一周),二、三年級夏季學期進行專業實習(各四周),四年級春季學期進行畢業實習(八周);以及部分課程的課程實踐(e.g. 社區社會工作)。這種實習模式主要存在的問題是:
第一,非教學時間段的實習很難做到真正的專業督導,學生實習實訓的質量很難監管;
第二,實習基本處于“無目的、無監督、無效果”的三無狀態,學生應付了事、老師鞭長莫及。
2.教改建議
基于此,建議改夏季學期實習為學期內實習,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縮短二年級、三年級春季學期的課堂教學時間,集中前八周完成課程教學。后八周學生進入機構,按照學校老師和機構督導的要求,完成規定的實訓任務。
第二,畢業實習可提前至四年級秋季學期開始,既可以為學生留出更充足的應聘時間,也能錯開二三年級集中實習時老師督導任務重的矛盾。
【關鍵詞】 農村地區;慢性病;防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2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630-01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百姓生活行為習慣的改變,同時,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尤其是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水平相對較差,一些常見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的預防和控制已成為當前農村地區重點關注的問題[1]。本文主要針對現階段農村地區慢性病防控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探討原因,并針對現狀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善對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縣海河鎮2010年――2012年篩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1563例,女性1336例,年齡29-82歲,平均年齡(64.1±15.5)歲。主要慢性疾病種類有:高血壓、糖尿病、腦出血、腦梗死、冠心病、肺源性心臟病、腫瘤等。病程1-34年,平均病程16.7年,其中512例有手術史。
1.2 方法 主要采取回顧性分析的辦法,對我縣海河鎮2010年――2012年篩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農村慢性病的流行特點以及慢性病預防、控制不善的原因,再通過客觀分析,總結出應對措施。
2 結 果
2.1 農村慢性病的流行特點 ①近三年中,農村居民部分慢性病的發病率雖然低于城市,但其發病的升高幅度高于城市。如1998年與1993年的衛生服務總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城鎮居民在高血壓、糖尿病方面的發病率升高了32%、53%,而農村地區則升高了36%、128%[2]。②患病年齡明顯提前。研究中顯示,農村地區居民病發腦卒中的年齡在35-54歲階段明顯多于過去10年,本組研究中,最小的腦卒中患者為36歲。③農村地區的慢性病的發病風險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的。
2.2 農村慢性病預防、控制現狀 因為農村地區普遍存在健康意識缺乏、經濟收入低、醫療保障體系不完善等因素,農村居民在知曉、預防、治療慢性疾病的水平較低。本組研究顯示,農村地區成年人對于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知曉率分別為22.8%、31.9%,治療率僅為17.3%、21.0%,控制率只有4%、4.9%。
3 討 論
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的慢性病預防、控制形勢比較嚴峻,存在較多問題,如:存在健康意識缺乏、經濟收入低、醫療保障體系不完善、疾病防治經費投入不足、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對慢性病的預防和控制力度不足、缺乏先進的疾病監測體系和專業的防治人才,因此,農村地區關于慢性病的預防、控制水平明顯差于城市[3]。城市對于慢性的防治控制有著較好的做法,通過開展社區綜合性防治以及管理,目前,我國已有部分經濟發展較好的農村地區,參照了城市慢性疾病管理的經驗,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農村地區的防控疾病模式。例如廣東省中山市的古鎮村,對整個管轄地區進行一次慢性病的基線調查,并據調查資料制定一系列防治規劃、干預方案、監測及評價等措施,形成全民性的慢性病防治體系[4]。
本組研究中,針對我縣海河鎮農村地區慢性病的流行特點,客觀地體現了當前蘇北地區慢性病發病的基本特征及防控現狀,及防治現狀對此,可嘗試制定出筆者總結出以下三點防控對策:
3.1 除充分用好國家下撥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資金外,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積極爭取當地政府的財政扶持,以獲得充足的防治基金,同時,努力完善農村醫療衛生體系,促進政府基本公共衛生職能的實施,以保障農村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衛生服務機會。
3.2 建立以村為單位,以醫、護、防、村醫為組成人員的慢性病防治責任健康團隊,對轄區進行劃分,實施片區負責制,盡量為居民提供個性化的疾病防治服務,嚴格落實疾病的發現、隨訪等環節管理,增強責任意識,積極對居民和患者進行慢性疾病的健康宣教,采取宣傳冊、座談、電視廣告等多種途徑,實現慢性病健康知識的普及,努力提高居民的醫學知識掌握程度及增強其保健意識[5]。
3.3 建立農村地區慢性疾病監測體系和完善居民健康檔案管理措施 利用已建網絡,進一步強化對村級醫生的計算機操作及綜合業務能力的培訓,實現縣、鎮、村三級網絡防治、管理與考核,對患者的資料實現網絡共享,同時,進一步規范做好居民健康檔案的隨訪與管理,以方便對慢性病患者疾病信息的查詢、監測等活動。
總的而言,上述提出的各項對策是否能夠順利在農村實施,并獲得成效,需要在各級公共衛生及醫療機構中做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不斷完善慢性病防治理論體系建設,全方位做好農村地區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參考文獻
[1] 胡建平,饒克勤,錢軍程,等.中國疾病經濟負擔的宏觀分析[J].中國衛生經濟,2007,6(6):56-58.
[2] 李立明,呂筠.中國慢性病研究及防治實踐的歷史與現狀[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32(8):741-745.
[3] 井珊珊,尹愛田,孟慶躍.農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就醫選擇行為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10,29(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