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8 10:03:2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icu常見護理診斷及措施,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作者簡介:龍浩瀚(1982-),女,湖南長沙人,現就職于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護師,其研究領域為胸外科重癥監護。
【摘要】目的:探討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護理體會及預防措施。方法:對本院200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0例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進行回顧分析。結果:通過對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引發因素進行分析,并盡早給予護理干預,患者呼吸機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降低。結論: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對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減少住院時間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臨床護理;預防措施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重癥監護室(ICU)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康復時間均造成嚴重的威脅與影響。機械通氣是重癥監護室搶救危重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在搶救治療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指患者在應用機械通氣治療48h后,或者在停用機械通氣拔除人工氣道48h內,患者發生的肺部感染性炎癥,其屬于院內獲得性肺炎的特殊類型之一[1]。據國外醫學研究機構公布的相關統計數據表明: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病率約為15%-55%,死亡率達到30%左右。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臨床護理與預防措施的運用,不但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對于患者預后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院200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70例,男41例,女29例,年齡26-68歲,平均(35.4±2.7)歲,機械通氣時間為3-21d。70例病例的臨床癥狀表現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2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例,支氣管哮喘12例,心肺復蘇術6例。
1.2 臨床診斷標準:本組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的臨床診斷標準為:①機械通氣治療48h后發病;②停用機械通氣拔除人工氣道48h內發病;③肺內出現實變體征,并且出現呼吸道有膿性分泌物、發熱、血白細胞升高或降低等癥狀。
2 結果
本組70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經臨床治療與護理,共檢出96株病原菌,其中以革蘭陰性細菌為主。本院重癥監護室針對病原學檢測結果,合理選擇抗生素治療,70例病例中,成功脫機48例,占68.6%;死亡22例,占31.4%。
3 臨床護理與預防措施
3.1 護理:在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的臨床護理中,護理是最為基礎的護理項目之一,必須引起護理人員的高度重視。為了有效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引發,對于使用機械輔助通氣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將患者的床頭抬高30-40°。另外,更具患者的實際病情及體征,也可以采用半坐位,護理不但可以提高患者舒適度,而且能夠科學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
3.2 加強呼吸機管路的管理:在重癥監護室應用機械通氣進行治療時,呼吸機管路的污染及細菌感染是引發患者出現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重要因素。為了有效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護理人員要注意對于呼吸機管路的管理,定期進行更換和消毒,一半周期為5-7d[2]。在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護理中,加強呼吸機管路的管理不但可以有效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而且有利于降低醫療費用和患者死亡率。
3.3 護理人員的管理:在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護理與預防中,醫療機構一定要注重對于護理人員的管理,即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術的培訓,逐步提高護理人員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感染危重性的認識。另外,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操作中,還要定期進行手部細菌的監測。護理人員進入危重病房時,必須更換鞋帽及隔離衣。
3.4 加強吸痰護理:在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護理中,吸痰是較為常見的操作項目。護理人員在進行吸痰護理時,一定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預防患者在吸痰時引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3]。在對使用呼吸機患者進行吸痰操作時,應由兩名以上的護理人員協同操作,氣管套管與呼吸機回路連接處應消毒后脫開再吸痰。
4 結論
在現代臨床中,ICU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臨床護理與預防措施的運用是否合理是必須得到重視的。護理人員在進行機械通氣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必須保持氣道濕化,并全面加強呼吸機管路系統的管理,以及患者的吸痰管理及口腔護理,進而有效有減少和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ICU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護理及預防,對于減少患者住院費用,降低病死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薇,劉建東,吳鵬. ICU呼吸機相關肺炎的調查分析及預防措施 [J].中華護理雜志,2008,4(7):29-30
ICU是集中收治各科危重癥患者的一個重要部門,患者病情較重,免疫功能下降,醫院感染發生率顯著上升,且醫院感染的發生將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而且還會增加患者的醫療費用[1]。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加強ICU醫院感染患者的護理干預,以改善其預后狀況。本研究主要探討了強化護理措施對降低重癥醫學科管路千日感染率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本院重癥監護醫學科2012年與2013年收治的患者進行監測,住院天數分別為6181d與6357d,主要診斷為:多臟器功能不全、高血壓、冠心病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2012年與2013年收治的ICU患者在性別、年齡及臨床診斷結果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強化護理措施:①感染管理科每周監測:感染管理科采用ATP快速環境檢測儀,1次/w對該科室10個病室物體表面消毒效果加以監測,對于監測結果不合格的地方應該馬上指出,應進行二次消毒處理。護士長每周與感染管理科之間進行協調、溝通,并注意查找相關問題及其出現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改。次日晨交班,向全科醫護人員進行傳達,以引起他們的重視;②科室加強抗生素使用管理??股氐呐渲脮r間應該嚴格根據醫囑加以處理,抗生素的大量應用是引起ICU內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還顯著地增加了患者的耐藥性以及抗藥性,增加了患者的感染率。ICU尿路感染一般發生于使用廣譜抗生素以及長時間留置尿管的患者。護理工作人員應該對各類抗生素的具體使用情況進行熟悉,并掌握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以確保用藥的效果;③科室應注意定期對醫護工作人員進行多重耐藥菌防控及衛生知識培訓等。定期隨機抽查各類工作人員手衛生的執行情況。對此,應該動員所有醫護人員互相監督、互相提醒,加強他們手衛生意識;④進行有創操作時,備齊用物減少頻繁進出操作區,以確保醫護配合到位。注意嚴格控制病室內的工作人員,減少觀摩人員的數量。會診轉入患者時,應注意提供必要的口罩、帽子以及手套等物品。限制探視人員,提前對其家屬進行培訓以及告知宣教。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頻數(n)或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012年1~12月ICU目標性監測人數共569人,ICU住院患者住院總天數6181d,使用呼吸機總天數3539d,中心靜脈置管總天數3777d,患者帶尿管總天數5777d;2013年1~12月ICU目標性監測人數共540人,ICU住院患者住院總天數6357d,中心靜脈置管總天數4610d,患者帶尿管總天數5721d。觀察組呼吸機機相關性肺炎、中心靜脈置管相關感染、尿管相關性感染、ICU感染等千日感染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ICU患者病情十分危重,大部分患者均需要采取有創操作,如氣管切開或者氣管插管、留置導尿管等操作方式[2]。國外研究者發現,87%血流感染與中心靜脈導管相關,86%VAP與呼吸道侵入性治療相關,95%尿路感染患者與導尿管的使用情況相關[3]。
[關鍵詞]ICU意識模糊評估法;腦卒中;卒中單元;護理
中圖分類號:R743;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816X(2016)05-0398-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5.23
譫妄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急性精神綜合征,又稱急性腦病綜合征。卒中是譫妄的重要危險因素,有研究顯示卒中嚴重程度與譫妄的發生呈顯著正相關,出血性腦卒中后譫妄的發生率要高于缺血性腦卒中。譫妄是影響卒中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急診最容易漏診的疾病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急診醫護人員不常規對卒中患者進行譫妄篩查并實施相應預防措施,由此成為患者住院留觀期間出現非計劃性拔管的危險因素。目前我國關于急診卒中單元譫妄患者護理管理文獻較少,急診??谱o理人員對譫妄的認知水平普遍較低,缺乏指導性的護理指南和譫妄評估工具。因此,本文嘗試探討ICU意識模糊評估法(CAM-ICU)在急診卒中單元譫妄患者規范化護理管理中的臨床應用。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入住我院卒中單元的12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男46例,女14例,年齡28~92歲,平均(67.50±18.20)歲。對照組男49例,女11例,年齡27~94歲,平均(69.50±17.10)歲。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的視、聽力障礙而無法與護理人員交流的患者;(2)RASS(躁動-鎮靜量表)評分-4或-5分及生命體征不穩定者;(3)昏迷患者或家屬拒絕參與研究者;(4)在急診卒中單元停留時間,9AB。
1.2方法:
1.2.1護理人員培訓:科室成立護理研究成員小組,共四組,每組有三名人員,參與卒中單元病房倒班,組長由具有主管護師職稱護士擔當,研究小組總負責人為科室護士長。護士長邀請神經內科專科醫師以專題講座方式對小組成員進行譫妄相關知識普及,臨床帶教過程中運用CAM-ICU譫妄評估表實戰評估。培訓時間為1周,考核合格后參與臨床研究。
1.2.2實施方法:對照組患者在急診卒中單元留觀期間,依據患者病情診斷制定相應常規護理措施,與患者家屬有效溝通,評估固定導管、實施約束和鎮靜鎮痛。實驗組按照CAM-ICU進行初步篩查診斷,根據患者躁動評分加強床邊訪視、評估固定導管、實施約束方式、開展鎮痛鎮靜。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版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護理
2.1常規護理措施:對留觀腦卒中患者進行密切觀察,包括血壓、呼吸、脈搏、體溫等,并做好腦卒中護理常規。
2.2預見性護理措施:
2.2.1實施有效心理干預:管床護士通過與患者家屬溝通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醫患床邊交流注重相互尊重,耐心講解入科注意細則,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解除患者進入陌生環境后產生恐懼或焦慮情緒,從而配合醫護開展專科治療。
2.2.2規范開展鎮靜鎮痛:老年患者發作急性腦卒中后極易出現譫妄,對疼痛和外界刺激敏感度增高,護士應加強疼痛的觀察和評估。有研究發現卒中患者年齡、營養狀況、腦出血量和GCS評分等均是高血壓腦出血譫妄發生的危險因素,其中GCS評分越低,患者譫妄發生概率越高。亦有研究提示右美托咪定為新型高選擇性。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它具有劑量依賴性的鎮靜催眠作用,還具有鎮痛抑制交感活性無呼吸抑制等藥理性質,能夠顯著地降低譫妄的發生率,有效性好。因此,醫護要加強合作,對患者病情進行及時準確評估,規范使用鎮痛、鎮靜評分標準,以避免過度鎮靜或不鎮痛。
【關鍵詞】 重癥監護室;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危險因素; 對策
中圖分類號 R5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6-0031-02
doi:10.14033/ki.cfmr.2015.06.015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嚴重的醫院內感染,其是機械通氣患者的常見并發癥,比例高達90%,而機械通氣是ICU中搶救患者的主要方法之一[1]。VAP是一種難治性肺炎,病死率高,它的發生會導致脫機困難、住院天數的增加、醫療費用的加大,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并加重患者家庭負擔[2]。本研究旨在探討ICU患者發生VAP的相關危險因素,并針對性的制定有效的護理措施,降低VAP的發生率和病死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筆者所在醫院接診的ICU的機械通氣患者78例,其中男47例,女31例,平均年齡(64.38±4.25)歲,根據患者是否出現VAP將其分為VAP組和非VAP組,其中VAP組患者23例,非VAP組患者55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VAP的診斷標準,且機械通氣時間為2~15 d。整個研究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進行,并經筆者所在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實施。兩組患者年齡和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VAP的診斷標準
依據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擬定的《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的VAP的診斷標準:(1)呼吸機機械通氣48 h以后發生肺炎;(2)胸部X線的檢查顯示有明顯進展或者新出現的斑片狀、片狀浸潤性陰影,伴或者不伴有胸腔積液;(3)出現肺濕性音或其他實變體征。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1)體溫高于38 ℃,呼吸道出現膿性分泌液;(2)外周血的白細胞數量10.0×109/L,伴有或不伴有核左移;(3)發病后支氣管分泌液中分離出新的病原體[3]。
1.3 方法
對所有納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統計患者使用呼吸機(瑞思邁(北京)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時間、住院時間,統計靜脈穿刺插管、治療過程中出現意識障礙、留置胃管以及抗生素聯合使用治療的患者例數,收集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VAP組患者以發生感染前測定的最低值為準,非VAP組患者以中斷機械通氣前48 h測定的最低值為準。
1.4 觀察指標
分析比較VAP組和非VAP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及血清白蛋白含量,比較兩組患者靜脈穿刺置管、意識障礙、留置胃管以及抗生素聯合使用等臨床治療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和血清白蛋白含量比較
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患者(VAP組)的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長于非VAP組患者,且VAP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明顯低于非VAP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的比較
VAP組患者的靜脈穿刺置管率、意識障礙率和留置胃管率均高于非VAP組患者,但VAP組患者抗生素聯合使用情況顯著低于非VAP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指的是患者在進行氣管插管或者氣管切開實施機械通氣治療的48 h后或在患者人工氣道拔管的48 h內發生的嚴重肺部感染,或者患者原有肺部感染,而在應用呼吸機以輔助呼吸的48 h后再次發生新感染。在重癥監護病房中,VAP是最為常見的醫院內感染,約占院內感染的12.0%~33.8%[4]。因此,預防和減少患者VAP的發生,可以顯著提高ICU搶救患者的成功率,已經成為目前控制醫院內感染的重點內容,而探討ICU患者發生VAP的相關危險因素顯得尤為重要。
有研究表明,在機械通氣建立人造氣道時破壞了鼻咽腔正常的防御屏障,且呼吸機管路的污染增加了VAP發生率,因此臨床上應縮短機械通氣的時間,盡量減少呼吸機管路的污染[5]。本文研究中,VAP患者機械通氣時間為(8.47±6.53)d,顯著高于非VAP患者(3.12±1.24)d。大量研究指出,血清白蛋白的降低能降低支氣管收縮及咳嗽反射的能力,并減弱支氣管的黏膜上皮纖毛運動,導致黏液分泌的減少,防御屏障的功能受損,呼吸道滋生細菌,從而引發VAP[6]。本研究中,VAP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明顯低于非VAP患者。更有研究證實,穿刺置管、意識障礙、留置胃管等均能導致VAP的發生,但抗生素的使用卻能減少VAP的發生,引起VAP的病原菌主要是以鮑氏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為主的革蘭陰性菌;其耐藥現象較嚴重,且多數患者為混合感染,臨床治療困難[7-8]。本結果中,VAP患者的穿刺置管、意識障礙、留置胃管的發生率均顯著高于非VAP組;但VAP患者的抗生素聯合使用情況明顯低于非VAP組。
相關研究顯示,引發VAP的危險因素還有無菌操作不嚴格、機體免疫力低下、廣譜抗生素的應用以及VAP致病菌等眾多因素共同作用。那么,在諸多影響因素的作用下,積極的采取預防措施減少VAP的發生和降低其死亡率迫在眉睫。根據本文研究結果,主要的預防護理措施如下,(1)注重無菌操作:在實施侵入性臨床操作時,嚴格進行無菌操作;盡量縮短機械通氣時間,減少呼吸機管路的污染;并盡可能減少探視時間,避免感染;(2)重視留置胃管的患者的護理:保證胃管的位置正確,胃管定期更換,給患者進行腹部按摩,促進胃腸道蠕動,減少腸內積食、積氣發生引發VAP的情況;(3)意識障礙患者護理:多次翻身叩背,促進肺部及氣管的痰液通入主支氣管,排出體外,并做好隨時吸痰準備;(4)合理應用抗生素:抗生素能夠控制原發性感染,對于VAP有一定治療作用,但預防性用藥不僅不能降低VAP的發生率,還會引起VAP病原菌的菌群失調,加大治療困難程度;(5)增強機體免疫力:重癥患者給予胃腸內營養,維持消化道內上皮功能,有利于炎癥調節因子生成,維持機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平衡[9]。
綜上所述,重癥監護室患者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多種多樣,預防護理措施應從多方面入手,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降低其發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減輕家庭負擔。
參考文獻
[1]丁彩云,徐h,張靜,等.ICU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現況調查[J].江蘇醫藥,2014,40(5):601-602.
[2]劉P美,楊紅秀.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原因分析與管理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7):1319-1321.
[3]韋艷,李曉陽,丁麗麗,等.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4,14(1):7-10.
[4]孫彩霞.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5):1007-1009.
[5]王輝,韓芳,李茜,等.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危險因素及預防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110-111,121.
[6]蔣彩芬.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危險因素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7):1353-1354.
[7]陳谷霖,吳紅麗,何耀琴,等.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藥監測[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6):1244-1246.
[8]王娟,曾芹,雷清鋒,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抗菌藥物應用的療效評價[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9):2143-2144,2163.
關鍵詞 呼吸機相關肺炎,干預,重癥監護病房。
呼吸機相關肺炎(VAP)是指患者機械通氣48h以后或停止機械通氣48h以內發生的肺炎。VAP是機械通氣患者最嚴重的并發癥和主要致死原因,尤其是以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MRSA等多重耐藥菌引起的VAP更是臨床醫生最棘手的問題, 降低 VAP 發生率是ICU 院內感染控制的重要目標。引起VAP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減少VAP應采取綜合預防措施。我們從2012年開始對ICU 患者VAP 發病率進行前瞻性監測,,并實施綜合性干預, 使VAP 發病率明顯降低。
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在ICU連續住院超過48小時的所有患者。
1.2綜合性干預包括:①對ICU全體醫護人員進行預防VAP相關知識的培訓并考核;②執行手衛生制度,強化醫護人員手衛生,③制定護理工作規范,要求機械通氣患者床頭抬高30―45度,每天2次口腔護理,④制定ICU病房消毒制度、每天2次床單位消毒、⑤每月向醫護人員反饋VAP防控措施依從性督查結果。
1.3研究方法自2012年2月開始,對本院重癥監護病房進行前瞻性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12年2月1日到7月31日,調查ICU住院患者VAP及其防控措施的基線數據;第二階段,實施干預,提高ICU病房VAP防控措施的落實率。第三階段,2013年4月1日到9月30日,調查各項干預措施落實率和VAP發生率,評價干預效果。
1.4資料收集由院感專職人員、ICU醫生、護士組成研究小組,所有參加人員進行統一培訓,分工負責資料收集。護士每天記錄在院患者使用呼吸機情況,填寫登記表。主管醫生發現患者出現肺炎后,及時向研究小組報告,確定診斷。院感專職人員通過信息系統查詢患者基本信息。每周2次調查防控措施落實情況,填寫“呼吸機肺炎防控措施記錄表” ,對患者進行病情評分。
1.4 VAP診斷標準患者機械通氣48h以后或停止機械通氣48h以內發生肺炎,肺炎的臨床和病原學診斷按照2001年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執行?;颊卟∏樵u分按照《醫院感染監測規范》WS/T312―2009執行。
1.5統計分析 采用SPSS19.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非配對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分類資料:以卡方檢驗比較組間差異 檢驗水準為0.05。
結果
2.1一般資料調查住院患者409人次,平均年齡53.5歲,總住院日數5245天,人均住院12.82天。表1結果顯示,干預前后患者平均年齡、病情評分、人均住院天數及呼吸機使用率均無明顯差別(P>0.05)。
表1 干預前后患者基本情況比較
感染診斷 調查人次 住院天數 平均住院日 平均病情評分 呼吸機使用率%
干預前 211 2635 12.49 4.09 76.2
干預后 198 2610 13.18 3.93 77.4
2.2 VAP防控措施落實率,表2結果顯示,干預以后,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性、VAP防控知識考核合格率、患者床頭抬高、口腔護理及床單位消毒等防控措施落實率與干預前比較明顯提高,差異均顯著(P <0.01)。
表2 VAP防控措施落實情況統計表
防控 干預前 干預后
措施 檢查人(次)數 合格人(次)數 合格率% 檢查人(次)數 合格人(次)數 合格率%
手衛生 76 26 34.2 81 66 81.5
口腔護理 84 57 67.6 76 72 94.7
床頭抬高 98 64 65.3 78 68 87.2
環境消毒 56 37 66.1 47 44 93.6
VAP培訓考核 32 15 46.9 38 31 81.6
2.3 呼吸機肺炎發生率表3結果顯示,干預前發生呼吸機相關肺炎37例(其中臨床診斷2例,病原學診斷35例),千日日感染發生率18.43‰。采取綜合干預措施后,發生呼吸機相關肺炎26例(臨床診斷1例,病原學診斷25例)。日感染發生率降低到12.86‰ 。干預前后VAP發生率差別顯著(RR=0.710,P <0.01)。
表3 呼吸機肺炎發生率統計
調查時間 調查人數 通氣天數 感染人數 感染率% 千日感染率‰
干預前 211 2008 37 17.5 18.43
干預后 198 2021 26 13.1 12.86
2.4主要病原菌共查出呼吸機肺炎病原體82株,排在前列的是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和大腸桿菌。表4結果顯示,干預后上述五種病原菌所占比例明顯降低,病原菌種類相對分散。
表4 呼吸機肺炎患者病原體構成
病原菌 干預前 干預后
名稱 檢出株數 構成比(%) 檢出株數 構成比%
鮑曼不動桿菌 17 34.0 9 28.1
肺炎克雷伯桿菌 11 22.0 4 12.5
金黃色葡萄球菌 7 14.0 6 18.8
銅綠假單胞菌 7 14.0 3 9.4
大腸桿菌 3 6.0 3 9.4
其它 5 10.0 8 25.0
討論
VAP發病機制與多種因素有關,口咽部致病微生物的大量定植、口咽部致病微生物被吸入下呼吸道、使用被污染的設備,被認為是3個關鍵環節。機械通氣患者通常入鼻胃管來提供營養支持,但鼻胃管可增加消化道菌群隨消化液反流的幾率,從而增加口咽部菌群定植的機會。另外氣管內插管可導致局部氣道的創傷和炎癥,并造成宿主局部防疫功能缺陷, 從而增加患者口咽部條件致病菌定植的危險性。由于異物的刺激( 氣管導管) 可導致患者口腔分泌物增加,分泌物通過氣囊周圍的縫隙進入到氣管內, 吸痰時也容易將這些細菌帶入下呼吸道而導致VAP發生??谇蛔o理可以減少口咽部細菌定植,從而較少感染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半臥位可減少胃內容物誤吸至下呼吸道,因此對于那些尚可忍受此種的患者,是一個簡單有效且無須花費的預防措施[1]。呼吸機裝置本身就容易成為各種致病菌的集聚地,被污染的濕化器、儲水罐添加水、呼吸機管道冷凝水,患者周圍的環境等,都可能受到各種病原菌的污染,由于醫護人員的手衛生不到位或不規范的技術操作引起患者的感染。
降低VAP發生率的策略應該是針對上述環節的綜合防控措施。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抬高床頭、及時口腔護理、環境消毒、通過培訓提高醫護人員VAP防控意識和規范無菌技術操作等簡單易行的干預措施對于降低VAP發熱發生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過程中,干預前后人均住院天數、呼吸機使用率、患者病情評分均無差異 從而排除了上述因素對VAP發病率的影響。干預前后,隨著各項措施落實率顯著提高,VAP發生率由18.43‰降低到12.86‰,被認為是綜合干預措施取得的明顯效果。
馬堅等調查結果顯示[3],VAP的主要病原菌是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的主要病原菌是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兩者共占到49.4%。在環境衛生學監測中,最常見的污染菌是表皮葡萄球菌,與VAP病原菌也不一致,其原因有待探討。
參考文獻
[1] 崔云飛,周淑君,王雅妹. 重癥醫學科患者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J]. 中國實用醫藥2013.8(24)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