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8 10:03:5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國內的公共藝術,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止血藥 酚磺乙胺 合成
一、引言
酚磺乙胺(止血敏)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止血藥,具有減少毛細血管通透性,能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使血管收縮,縮短出血時間,能促使血小板循環量增加,增加血小板聚集性與黏附性,促使凝血活性物質從血小板釋放,加快血塊收縮,是臨床上常用的止血藥。酚磺乙胺止血作用迅速,能維持4~6h[1],適用于預防和治療外科手術出血過多,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或過敏性紫癜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如:腦出血、胃腸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眼底出血、齒齦出血、鼻出血和皮膚出血等[2]。靜脈注射和肌肉注射酚磺乙胺均可發生過敏性休克[3]。酚磺乙胺可與其他類型止血藥如氨甲苯酸、維生素K合用。
二、酚磺乙胺的合成
酚磺乙胺的生產方法有苯醌法和對苯二酚法。其中苯醌法是在二乙胺、乙醇和水的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先制得亞硫酸二乙胺鹽,然后在低溫下將對苯醌加入亞硫酸二乙胺鹽溶液中,反應完畢減壓蒸餾回收乙醇,冷卻后析出粗品,在水或稀乙醇中加入亞硫酸氫鈉及活性炭脫色,精制得產品。對苯二酚法[4,5,6]均是以對苯二酚為原料,與濃硫酸或氯磺酸直接反應生成對苯二酚磺酸,再與二乙胺成鹽制得。文獻4的方法為:將對苯二酚、二氯乙烷200ml混合攪拌,加熱至微回流,于80~85℃滴加濃硫酸(5.3ml,0.096mol),加畢回流反應30min,冷卻至室溫,分出二氯乙烷,向殘留固體中加入50ml蒸餾水攪拌溶解,加入二乙胺(8ml,0.077mol),將混合液減壓蒸餾至約一半體積(25ml),將殘夜于0℃冷凍1h,析出白色晶狀固體,過濾、風干得粗品15.1g,將粗品加入3ml蒸餾水、10ml異丙醇、0.5g活性炭混合回流15min,熱濾、冷卻至0℃析晶1h,得精品12.8g,mp127~130℃,收率70%;文獻5的方法為:在180ml二氯乙烷中加入72g對苯二酚,加熱回流,在1小時內滴加濃硫酸,加完繼續回流1小時,冷卻,分出水層。水層倒入燒瓶中,在水浴中冷卻,滴加二乙胺,保持溫度小于30℃,加完繼續保持一定時間,減壓蒸水,當餾出體積達200ml時,停止蒸餾,殘夜在冰水浴中冷卻,析出固體,過濾得止血敏粗品。將粗品溶于80%異丙醇中,加入少量活性炭,加熱后趁熱過濾,濾液在冰水浴中冷卻,析出固體,過濾,用異丙醇洗濾餅。濾餅在60℃真空干燥,得白色結晶粉末;文獻6的方法為:在裝有攪拌、回流冷凝器、溫度計的500L 反應罐中,加入對苯二酚50kg,二氯乙烷150kg,開動攪拌,加熱蒸餾共沸脫水至無水,然后降溫至30℃,滴加氯磺酸50kg,在3 小時內滴完,并用冰水冷卻反應,慢慢升溫至90℃反應1h,然后降溫,分出二氯乙烷,剩余物中加入水36L,使2,5- 二羥基苯磺酸溶解,得到2,5- 二羥基苯磺酸溶液,在裝有攪拌、高位槽、溫度計的500L 反應罐中,加入2,5- 二羥基苯磺酸溶液,將二乙胺加入高位槽中,2,5- 二羥基苯磺酸與二乙胺的質量比為2:1,邊攪拌邊滴加,控制溫度在50℃以下,30 ~ 45 分鐘滴加完畢,反應完畢,降溫至0~5℃,使結晶完全,過濾,洗滌,干燥得粗品108kg,收率為90%。將粗品加入脫色罐中,按質量比1 :0.4 的比例加入純化水,熱溶解完畢后,加適量的活性炭脫色煮沸5 分鐘,趁熱壓濾,濾液冷卻至0~5℃結晶,過濾,濾餅用質量百分比濃度為95% 的乙醇洗滌,烘干得干品97.2kg,精制率為90%,產品總收率為81%。
三、討論
在酚磺乙胺的合成中,以對苯二醌為原料與二乙胺和二氧化硫反應生成的產品成本較高;以對苯二酚為原料,由濃硫酸做磺化劑是,后續的分離純化困難,副產物多,收率低,三廢處理困難,產品質量差,磺化試劑由原來的硫酸改為氯甲酸,減少了磺化劑用量、并降低了反應溫度,操作簡便易控,同時又提高了收率及產品質量,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成本。
參考文獻
[1]黃峻.新編臨床藥物手冊[M] .4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784.
[2] 陳新謙,金有豫,湯光主編.新編藥物學[M] .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69.
[3]梁曉麗,封宇飛.酚磺乙胺致過敏性休克13例文獻分析[J]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8,10(12):15~17.
[4] 靳廣毅,曾榮華.酚磺乙胺合成工藝改進[J] .現代應用藥學,1996,13(4):17.
[關鍵詞]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
近年來,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此病患者約占婦科疾病患者總人數的10%。目前,保守療法和手術療法都是臨床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方法。研究表明,與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保守治療的效果相比,對其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1]。為了探討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根據收治時間的不同將在某院進行治療的86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分組。其中,將2008年4月至2009年6月期間收治的43例患者設為對照組。這些患者的年齡為21~65歲,平均年齡為(39.73±2.14)歲;其體重為41~92kg,平均體重為(58.86±2.23)kg。將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間收治的43例患者設為觀察組。這些患者的年齡為24~67歲,平均年齡為(42.13±2.44)歲;其體重為47~89kg,平均體重為(57.26±2.13)kg。本次研究已征得患者的同意,并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的開腹手術[2]。具體的手術方法是:在患者下腹部的正中處做一個縱向切口。逐層切開此處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對患者的盆腔進行全面的探查。根據ASRM分期標準對其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情進行評估,分離其盆腔發生粘連的組織。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如年齡、身體狀況、生育要求)為其制定手術方案。對盆腹壁內膜異位結節體積較小的患者進行電凝術;對盆腹壁內膜異位結節體積較大的患者進行切除手術;對單純的卵巢囊腫患者進行卵巢囊腫剝除術,術中使用可吸收縫線對其囊腫的剝離面進行縫合止血;對于卵巢囊腫體積較大的患者,先對其囊腫進行穿刺吸液后,再進行囊腫剝離術;對合并盆腔粘連的患者進行粘連松解術,以恢復其盆腔正常的解剖結構;對于年齡大于45歲、病程較長、癥狀較嚴重的患者,可根據其個人意愿對其進行子宮全切術或雙附件切除術。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3]。具體的手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麻醉,為其取臀高頭低位。在患者臍輪的上緣做一個1cm的橫向切口。刺入氣腹針,注入C02,使患者氣腹的壓力維持在12~14mmHg之間。取10cm的套管針刺入患者的下腹部,置入腹腔鏡。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對患者的左下腹和右下腹進行穿刺。對患者的盆腔進行探查。分離其盆腔內粘連的組織,以恢復此處正常的解剖關系。在腹腔鏡下切除或電灼盆腔內的異位病灶,并進行止血。患者輸卵管的遠端若發生阻塞,可對其進行輸卵管造口術。進行手術后,沖洗患者的盆腔,洗凈其盆腔內殘余的組織和液體。
1.3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術中的出血量、進行手術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
1.4療效判定標準
1)顯效:患者盆腔疼痛、痛、痛經的癥狀基本消失。2)有效:患者盆腔疼痛、痛、痛經的癥狀均有所緩解。3)無效:患者的上述癥狀均未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1.5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體重、術中的出血量、進行手術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用均數±標準差(sx±)表示,采用t檢驗。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用百分比(%)表示,用χ²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治療的顯效率為39.53%(17/43),治療的有效率為53.49%(23/43),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02%(40/43)。觀察組患者治療的顯效率為74.42%(32/43),治療的有效率為23.26%(10/43),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67%(42/43)。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但二者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術中平均的出血量為(256.41±23.61)ml,其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為(65.41±10.31)min,其住院的平均時間為(16.71±2.61)d。觀察組患者術中平均的出血量為(112.51±15.81)ml,其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為(45.61±9.21)min,其住院的平均時間為(7.21±1.51)d。觀察組患者術中平均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其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和住院的平均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0.66;P=0.001)。
3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子宮內膜組織在子宮體以外的其他部位生長的一種婦科疾病。此病患者的年齡多在30~40歲之間。此病的發生會對女性的激素水平、月經周期產生嚴重的影響。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會出現異位內膜周期性出血的癥狀,其異位內膜的周圍組織會出現纖維化的表現,從而形成異位結節。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會發生痛經、慢性盆腔痛、月經異常和不孕癥。此病可波及患者盆腔內的所有組織和器官,以卵巢、子宮直腸陷凹、宮骶韌帶等部位最為常見,也可發生于腹腔、胸腔及四肢等部位。目前,臨床上治療此病的方法包括藥物療法和手術療法。相關研究表明,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因此,臨床上對此病患者通常進行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優勢。首先,此手術能夠保證在相對封閉的腹腔內對患者進行手術,以免使其腹腔內的器官長期暴露在空氣中而發生感染。此手術能夠避免滑石粉和紗布對患者盆腔內的血管和組織造成刺激和損傷,從而有效地減少其盆腔組織粘連的發生,提高有生育要求患者術后受孕的幾率。此外,術中使用的腹腔鏡能夠發現患者腹腔內微小的病灶,并及時對病灶進行處理。此手術的視野清晰,不易損傷病灶鄰近的器官,可對病灶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4]。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較為理想。
參考文獻
[1]王冬梅.淺析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影響及治療措施[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2):232.
[2]戴翔,曹建國.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及預防措施[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10):47-49.
[3]烏日其其格.淺析青春期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70):51-51.
【關鍵詞】宮腔鏡電切術;子宮內膜息肉;異常子宮出血;療效
作者單位:467000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異常子宮出血作為婦科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嚴重影響著女性患者的生活質量,而子宮內膜息肉是異常子宮出血的主要致病因素[1]。近年來,隨著宮腔鏡的引進和不斷發展,宮腔鏡電切術以其損傷小、恢復快、美觀等諸多優勢,廣泛應用于子宮異常出血的治療中,并得到了普遍認可[2]。本研究中,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間,我院診治的子宮內膜息肉所致的異常子宮出血患者,給予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間,我院診治的120例子宮內膜息肉所致的異常子宮出血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藥物治療)和觀察組(宮腔鏡電切術治療),每組各60例。6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9.0~56.0歲;6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8.0~65.0歲。在年齡方面,兩組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術前準備及手術器械 術前應用1%聚維酮溶液進行陰道沖洗,為了軟化宮頸,在術前2 h,于陰道后穹窿處,置入400 ug米索前列醇。應用宮腔鏡雙極氣化電切系統,電切功率設置為50~80 W,電凝功率設置為30~50 W,膨宮灌注壓維持在90~110 mm Hg,負壓吸引力為50 mm Hg。
1.3 宮腔鏡電切術方法 硬膜外麻醉,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鋪無菌洞巾,通過雙合診,探查子宮位置、大小等情況,導尿,再次陰道、宮頸消毒,探查宮腔方向和深度,擴張宮頸口,置入宮腔電切鏡,充分膨宮后,觀察宮腔情況,明確病灶后,進行電切術。切除子宮內膜時,自宮底右側向左側電切,直至左側宮角,然后沿著子宮右側壁,從上至下逆時針方向切除宮體內膜及肌層組織,當靠近宮頸內口時,逐漸抬高宮腔鏡,使切除組織變薄。切除子宮內膜息肉時,應從息肉基底部切除,盡可能減少復發的幾率。術中遇到出血時,應用電凝止血,切下的息肉組織,及時送檢。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治愈率、并發癥發生率,進行觀察和比較。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治愈率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的治愈率明顯升高,P
3 討論
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異常子宮出血時,需要嚴格掌握適用于宮腔內良性病變的手術適應證,術前做好充分準備,術中必要時應用B超、腹腔鏡,進行監測,降低子宮穿孔、出血、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3]。術中注意控制宮腔內壓力和灌注液量,一旦發生水中毒、低鈉血癥,立即停止手術,及時糾正電解質紊亂,盡快恢復酸堿平衡。術中嚴格無菌操作,術后應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定期隨訪,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異常子宮出血的臨床療效[4]。
宮腔鏡電切術作為治療異常子宮出血的新型手術方法,以其損傷小、恢復快、美觀等諸多優點,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開腹子宮切除術[5]。隨著宮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藥物治療無效的異常子宮出血患者,宮腔鏡電切術治療也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對于年輕患者,宮腔鏡電切術不會對卵巢功能造成損傷,并且保留子宮的生理功能,對于耐受力較差的老年患者,該手術方式減少了手術風險,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減少了住院費用和患者的經濟負擔。本研究中,與單純藥物治療相比,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的治愈率明顯升高,P0.05,充分證實了上述理論觀點。總而言之,對于子宮內膜息肉所致的異常子宮出血患者,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的療效顯著,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徐英霞.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異常子宮出血的臨床觀察及護理. 臨床合理用藥,2012,5(3A):117.
[2] 盧煥霞.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異常子宮出血18例臨床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07,10(2):59-60.
[3] 梁燕飛. 宮腔鏡診治異常子宮出血的臨床應用價值. 中國醫藥指南,2010,34(8):294-295.
關鍵詞:全要素生產率;技術效率;技術進步;區域技術差異
中圖分類號:F40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8)04-0008-04
1.引言
2003年以來,我國工業的增長速度一直高于農業和第三產業,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均在50%左右,工業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工業技術的進步,生產率水平的提高對于我國整體技術水平和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工業技術的進步也自然成為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但是根據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我們不但要實現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提高,還要實現區域間、城鄉間的和諧發展,逐步縮小在經濟技術上的差距。近些年來,我國工業技術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取得了較快的進展,但是此時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區域間的技術差異是否同時得到改善。
自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產生以來 ,許多學者通過實證分析探討了世界各國及地區間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生產率變動狀況。在研究方法上 ,過去十多年的實證分析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建立線性回歸方程 ,估計要素投入與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由此探討經濟增長的源泉問題;二是進一步分析和估計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的理論和方法;三是解釋單位資本產出和人均產出的動態分布規律。以 Chow(1993)為標志 ,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逐漸成為眾多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目前,關于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經濟總體 。相比之下 ,有關對中國具體區域、具體行業生產率的研究文獻比較少 ,一些文獻涉及到了目前中國工業部門 TFP的研究 ,但目前尚未取得比較一致的結論,如同樣運用城市工業加總數據, Jefferso(1992)與 Xiao(1991)對 80年代中期TFP增長的估計結果卻存在顯著差異。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對國有企業 TFP的估計上(Groves1994和Huang1997)。對于區域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也只限于對中國工業整體狀況的研究(沈能等,2007;嚴鵬飛等,2004),均未能細分到產業內部。蔣殿春、黃靜,(2007)分析了我國工業行業中的內外資技術水平及發展趨勢,但未涉及區域狀況。
在以往文獻的基礎上,本文進行了如下拓展:①首先將我國分為東、中、西三大地區,再將各區域的工業細分到具體行業,采用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模型(DEA)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對各地區各行業的TFP增長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分析和比較區域間技術進步的速度和方式,考察行業間是否存在二元格局的現象以及二元格局的變化。②本文將研究時間拓展到2005年,以關注TFP增長的最新情況。③分解各部門的全要素生產率,揭示技術進步路徑差異及各區域不同行業技術格局變化的原因。從動態發展的角度考慮,基于DEA方法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可以用來考察各部門時間序列上的生產率變動,并且該指數能分解為基數效率的提高和技術進步,可以進一步考察不同生產單位不同經濟部門的生產率提高路徑。
2.研究方法和數據處理
2.1 曼奎斯特生產率指數
將我國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區域,把每一區域工業的任一行業看作一個生產決策單位。把每一個省的生產同最佳實踐前沿面進行比較,從而對效率變化和技術進步進行測度。根據Fare et al.(1994a),一個參考技術或者最佳實踐前沿面可以由三種方式表述:投入要求集、產出可能性集和曲線圖。假設在每一個時期t=1, ...,T第k=1...,K個產業使用n=1...,N種投入xtk,n,得到第m=1,...,M種產出ytk,m。在DEA條件下,每一期固定規模報(C),投入要素強可處置(S)條件下的參考技術被定義為
Z表示每一個橫截面觀察值的權重。計算每一個行業基于投入的Farrell技術效率的非參數規劃模型為
Fti(yt,xt|C,S)=minθk s.t. ytk,m ∑kk=1Ztkytk,m,m=1,…,M;
∑kk=1Ztkxtk,m θkxtk,n,n=1,…,N;Ztk0,k=1,…,K(2)
對于各地區行業內的生產部門來說,由于其生產技術未必是行業內現有的最先進技術,而且其生產中還可能存在技術資源的浪費,使其未達到自己潛在的最高生產效率,因而可能并不在行業的生產可能集邊界(技術前沿)上生產。為了得到生產效率隨時間變化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我們引入距離函數,根據Fare et al.(1994a),距離函數是Farrell技術效率的倒數:
Dti(yt,xt)=1/Fti(yt,xt|C,S)(3)
投入距離函數可以看作是某一生產點(yt,xt)向理想的投入最小點壓縮的比例。如果將現有要素投入等比例的壓縮后仍能獲得產出ytn,那么就意味著廠商的生產未處于行業技術前沿,最大壓縮比例就是Dt。假設三個區域的產業都是用資本和勞動進行生產,只要(Ktn,Ltn,Ytn)∈St,就有Dt(Ktn,Ltn,ytn)。當Dt(Ktn,Ltn,ytn)=1時,部門n的生產處于行業技術前沿上;當Dt(Ktn,Ltn,ytn)>1時,部門是在行業生產可能性集的內點上生產,意味它與另一部門存在技術差距。與之相反,如果Ft
在時間t+1,把式子中的t替代為t+1便可以得到此時的距離函數Dt+1i(Xt+1,yt+1)。根據Caves et al.(1982),基于投入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可以用Malmquist生產率指數表示:
這個指數測度了在t期的技術條件下,從t到t+1期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率,同樣可以定義在t+1期的技術條件下,測度從t到t+1期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
為了避免在隨意選擇參照技術引起的差異,通常使用上述二者的幾何平均值:
其中EC是規模報酬不變且要素強處置條件下的相對效率變化指數 ,在DEA文獻中成為技術效率增長率,測度了從t到t+1每個觀察對象到最佳實踐的追趕程度。TC是技術進步指數,測度了技術邊界從t到t+1的移動,反映部門自身最大潛在生產能力的增長。該指數大于1表示技術進步,等于1時技術無進步,小于1時技術退步。
2.2 樣本選取和數據處理
本文使用的數據來自1999~2006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份的統計年鑒 。由于部分省份對采掘業、其他制造業的統計數據并不完善,加之電力蒸汽熱水生產的供應業、煤氣生產和供應業和自來水生產和供應業是政府壟斷性行業,因此我們選取了各省工業除了以上行業的剩余28個行業。根據《2000年全國R&D資源清查工業資料匯編》的有關數據,R&D密集度最高的產業是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普通機械設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等6個機電行業。R&D密集度較高的產業是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塑料制造業和金屬制品業4個行業。根據張海洋(2005)的劃歸方法,我們將以上10個行業劃歸為高技術行業,其余18個行業為一般行業。我們選取31個省區市的工業數據,分析地區工業生產率差異和變動規律時 ,仍然按傳統劃分方法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區 ,其中東部包括 11個省級行政區,中部包括 10個省級行政區 ,西部包括 10個省級行政區。
測算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可以假定每個地區每個行業為一個決策單位,使用兩種要素投入(勞動和資本)生產單個產出(增加值)。產出是各省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部門工業增加值,并且按1999年不變價進行換算,縮減指數根據工業總產值當年價和1990年不變價計算得到。產出雖然沒有包括規模以下非國有企業增加值,但是由于本文主要考慮效率變化情況,小型企業比大中型企業的效率要低(姚洋、章啟,2001),因此并不會低估整個工業部門的技術效率。勞動投入用各省區市工業的年平均從業人員表示,個別省份的工業產業年平均從業人員數據缺失,可以用工業增加值和全員勞動生產率計算得出。
對于資本存量,由于中國長期以來采取與西方國家不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因而很難找到西方經濟意義上的資本存量。在以往的經驗分析中,往往采用“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和“流動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或者僅僅用“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來代表,而且很少有對工業部門資本存量進行測算。結合已有的數據,我們采用各省區市工業“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表示行業資本存量。固定資產凈值用歷年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平減,采用1999年不變價。
3.經驗結果和解釋
為了分析各地區工業技術差異和演化趨勢,我們首先分別構造了1999年和2005年各行業的技術前沿,并用onFront2.0軟件計算了東部、中部和西部不同生產部門的相對技術效率,即求(3)式中的Fti值。同時以1999年為基期,計算出2000年到2005年分區域各行業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并連乘,得到1999-2005年累計全要素生產率變化。 最后按照(6)式將各產業的累積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分解為基數效率增長率EC和技術進步增長率TC,進一步分析各地區技術差距變化及技術進步路徑。
M1999-2005=M2000×M2001×M2002×M2003×M2004×M2005
M1999-2005:1999~2005年累積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
在(表1)中,數值1代表生產處于最佳生產前沿面,小于1代表在最佳生產前沿面內部。1999年,東部地區除了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技術效率值接近1外,其余27個行業都處在生產前沿面上,表明東部地區工業具有全面的技術優勢。中部只有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和印刷記錄媒介復制業處在生產前沿面,其他行業均處于生產前沿面的內部,與東部地區還有一定的技術差距,其中屬高技術行業中的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機械制造業技術差距最大。西部地區的煙草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處于生產前沿面,而且除了家具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三個產業外,其他產業東西部技術差異均高于東中部技術差異,表明西部地區工業不僅與東部存在技術差異,同時落后于中部地區。
2005年,東部地區仍然具有全面技術優勢。中部地區除了原有的兩個產業外,處于技術前沿的產業又增加了10個,取得了明顯的技術進步,但是僅有一個高技術行業處在生產技術前沿,其他均與東部地區有一定差距。更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橡膠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與東部地區技術差異明顯加大,其中三個是高技術行業。西部地區技術進步狀況不容樂觀,除原有兩個產業保持在生產前沿面以外,有14個產業的技術效率值指標均呈下降態勢,與東部地區技術差距進一步拉大,高技術產業有一半的技術效率明顯下降。
就全國總體水平來看,1999~2005年間,28個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都在平穩增長,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最為明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最為緩慢。就全部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平均水平來看,中部地區最快,東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增長最為緩慢。中部地區體現了明顯的趕超效應,而東西部地區的差距不斷拉大。中部地區產業內部,仍有個別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慢于東部地區,進一步拉大了二者的差距,這些行業包括煙草制造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橡膠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七個行業。西部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除食品制造業等十個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超過東部地區,縮小了二者差距外,其他行業的差距均有不同程度的拉大。
根據(表3)結果:幾乎東部地區所有行業的技術效率增長率都是1,表明這些行業的技術水平都是由東部地區主導的,中西部地區只能在后面追趕,導致了我國工業技術地區差異的局面。各個地區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東部地區主要
受技術進步指數TC的影響。中部地區除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橡膠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外,其他行業的技術效率增長率都大于1,縮小了與東部地區生產效率的差距,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技術追趕。東部地區的技術進步指數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表明東部地區技術進步較快,能夠更好地實現自身最大潛在生產能力的增長。西部平均技術效率呈下滑趨勢,多數產業均未實現向最佳技術前沿的有效追趕,西部地區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主要受技術進步指數主導,雖然西部地區技術有一定進步,但是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拉大,東西部技術呈發散趨勢。
4.結論
第一,在研究期間,各個地區各個產業的技術效率都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態勢。但是我們看到,由于東部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本、資金、政策等優勢,加之該區域處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較早引進了大量資金和技術,導致東部地區工業具有全面的技術優勢,各個產業均處在生產的前沿面上,是我國工業技術進步的主導力量,中西部地區一直處在追趕東部地區技術的狀態下,中國區域工業存在不同程度的技術二元結構。
第二,中部地區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技術趕超效果比較明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較快,東部地區的技術效率差異不斷縮小,部分產業已經躍居最佳生產前沿面。但是仍有個別尤其是高技術產業出現了東中部技術差距拉大的狀況。西部工業技術發展狀況不容樂觀,雖然累積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有所增長,體現了追趕效應,但是多數行業和總體增長速度明顯慢于東部和中部地區,進一步拉大了區域技術效率差距。通過對累積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的分解我們可以發現,西部地區的平均累計技術效率增長率EC出現了負增長,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取決于技術進步TC,而不是技術效率的進步,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的技術滲透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今后要全面提高我國工業技術水平,東部地區在保證現有技術優勢的前提下,還必須盡快調整當前的粗放型發展模型 ,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率,通過深化改革 ,擴大開放 ,進一步改善技術效率和促進技術進步 ,謀求全要素生產率的不斷提升 ,最終使工業增長走上集約型道路。對于技術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國家要加強在資金和制度上的扶持力度,加大對自主研發、技術改進和教育的投入,彌補該地區由于資金不足和人力資本的不足而限制技術進步。在加強東部產業對中西部的引導和扶持的同時,還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吸引外資的力度,使中西部地區更好地吸收先進地區的技術外溢,加快實現技術趕超的步伐,實現我國工業的全面技術進步。
參考文獻:
[1] Fare,R.,Grosskopf,S.,Norris,F,and Z.Y,Zhang, 1994,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4, 66-83.
[2] 蔣殿春,黃靜.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產業內技術二元結構:基于DEA方法的證據[J]. 計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7,(7).
[3] 張海洋.R&D兩面性、外資活動與中國工業生產率增長 [J]. 經濟研究,2006,(5).
[4] 顏鵬飛,王兵.技術效率、技術進步與生產率增長:基于DEA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4,(12).
[5] 魏權齡.數據包絡分析[M]. 科學出版社, 2004.
[6] 沈能,劉鳳朝,趙建強.中國地區工業技術效率差異及其變動趨勢分析――基于 Malmquist生產率指數[J]. 科研管理,2007,7.
[7] 李京文,鐘學義.生產率前沿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8.
[8] 張軍,施少華. 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變動: 1952 - 1998[J]. 世界經濟文匯, 2003..
[9]Chen, K. ,WangH. C,Zheng Y. X,Jefferson G. H,Rawski T.G. ProductivityChange in Chinese Industry, 1953 - 85[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8, (12) :13 - 26.
[10] 沈 能.中國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地區空間差異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 2006,( 6).
[11]楊延干.對中國工業全要素生產率測度方法的看法[J]. 當代財經, 1994,(4).
[作者簡介]張文靜(1978-),女,河北人,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博士、英國諾丁漢大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
摘 要:工藝美術已經融入當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工藝美術門類廣泛、歷史永久,本文旨在探討我國高校工藝美術專業在當今社會環境中的價值與內涵,以及其教學方式的創新。
關鍵詞:工藝美術; 當代內涵;教學創新
在我國,工藝美術從其專業內涵上講,完全可以概括成一個大的專業門類,從其承載的實際內容上看,定位為一個專業也并不是十分的貼切,由此可見,工藝美術的知識涵蓋面和專業屬性是非常豐富和繁雜的,工藝美術門類的發展有著其特殊的歷史軌跡,它強調材料與形式的緊密結合,體現造型特點的同時還要有與對象有一定的距離,形成獨特的藝術趣味。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經過不同時期的文化影響、地域特色、時代演進和技術更新,散落于民間的各項傳統技藝不斷的發展傳承著,形成了各自相對完善的工藝流程,成為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審美意識的變化,已經流傳久遠的各項傳統手工藝在我們現代社會生活中漸漸開始褪去往日的光彩,有些手工技藝甚至開始逐步走向衰亡。在當下文化狀態里,傳統文化遺產被“快餐文化、實用主義”包圍其中,隨著現代化科技手段的演進與通用,逐漸替代和弱化了對傳統手工技藝的重視,工藝美術領域面臨著傳統工藝的斷代、失傳的嚴峻現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國家本著挽救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宗旨,整合工藝美術門類的專業內涵,于2013年在高等學校教育體系中成立工藝美術專業。旨在通過高校教育的創新繼承與發展處于瀕危境況的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技藝,一方面在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則在于通過系統的教學和實踐使學生達到工藝美術專業的基本技術要求。基于工藝美術專業的屬性,為了避免空洞的、陳舊的、缺乏指向性的教學計劃,高校在開設工藝美術專業時,專業對位性的思考和課程設置形式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點也變成了各高校工藝美術專業發展興衰的重中之重。
為了更好地體現工藝美術專業的內涵能力培養和創新發展,對現行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設置進行改革就變得尤為重要,工藝美術專業教學的新更加勢在必行。
首先,國內多數新近開設工藝美術專業的院校中,其開設的課程與工藝美術專業應具備的內涵與定位相去甚遠,亦或可說現有的教學資源與課程體系不具有承載工藝美術專業教學要求的條件積累,如果要真正意義上實現開設工藝美術專業的教學條件,完成教學,則需對現行工藝美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課程體系設置、教學與實踐方式進行必要的改造。首先應該依據原有的辦學條件,最大限度的調研、開發利用民間、地域的資源特點,深化有價值的工藝品種類資源及民間藝人、傳統技藝、工藝材料資源等,將其引入到教學中,充實教學內容,逐步完成真正意義的工藝美術教學。
其次,工藝美術專業培養方案的定位調整,需要綜合地域文化特點、原材料特點等,以及現有的優勢條件和專業歷史積累,改革內容的制定要與學校現有資源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和現有資源。優化工藝美術專業的人才培養形式,明確對位性的分類教學課程體系,強調在夯實工藝美術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造型能力訓練的基礎上,對課程的模塊化建設和能力架構體系進行重點建設。具體應該將工藝美術專業課程劃分為基礎能力模塊、材料技法模塊和創意制作模塊,每個模塊都有其明確的方向和開展思路,模塊內的課程設置緊貼對應能力培養要求。基礎能力模塊主要培養學生的造型基礎能力和工藝美術相關理論知識,通過本階段的課程教學,使學生形成基本的專業能力,為材料技法、創意制作環節提供了根基;材料技法課程模塊強化學生的材料應用能力和形式表現的有機結合,強調“因材施藝”的教學宗旨。
再次,有了較為完備、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教學環節的推進方式同樣十分重要。為了更好地開展對位性的分類教學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引進民間的工藝美術專家和學者進入課堂,為專業學生進行直觀的、對位的、專業的知識傳授,可以讓學生掌握第一手的專業感受,帶來“原滋原味”的地道專業印象;與此同時,根據課程設置的需要,在可以利用的地域資源條件里,積極拓展專業外延和技術支持,我們的課堂教學也可以走出去,到第一線去實踐和感受專業的內涵,在校外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耳濡目染和切身感受,學生們將獲得第一手的認知經驗,為日后的專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自選與集中、引進與外放相結合的多元教學形式,教學改革制定的整體思路和課程體系才能更好地應用于教學之中。
總之,完善的課程體系和有效的教學形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地域優勢服務于工藝美術專業教學,是解決當前工藝美術專業人才能力培養與專業內涵不對位問題的兩大重點內容。我們的創新嘗試只有緊密依托地域資源的優勢存在,專業分類妥當,合理利用我校現有辦學條件,高效、環保地開展和實施改革計劃,將創新過程做扎實,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藝美術教學方式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