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8 10:04:2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生態監測的特點,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一、 音樂課堂“生態環境”的基本含義
所謂生態環境,這里是指人與自然,乃至社會及其他人和諧相處的有利于每一個人全面發展的學習化的外部環境。1979年,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著名教育家勞倫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書中提出了“教育生態學”,他認為應該運用生態原理去研究教育在物質和精神環境中的發展規律。本文中的音樂課堂環境不是指物質環境(類似教室的布置,桌椅的擺放等外部硬件設施)而是指精神環境。音樂課堂“生態環境”強調的是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在這種環境下的音樂課堂是開放的,不確定的。它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以人為本,注重師生人性化、個性化的特點。在音樂課堂的“生態環境”下,學生健康成長,能在最佳“生態位”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生態氣候”的滋潤。
二、音樂課堂“生態環境”的基本特點
1. 教育氛圍民主性
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看,一堂課良好的教育氛圍是教育內部育人功能得以良好發揮的環境條件,它驅使內部運行機制啟動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長流不息。在音樂課堂“生態環境”下的教育氛圍應該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作為與學生一起活動的參與者,創設與音樂作品的風格、情緒相適應的感染力極強的藝術氛圍,讓學生在充滿音樂美的氛圍和自由的空間里自主學習,自由想像,盡情享受音樂之無窮魅力。
2. 教育過程動態性
“生態環境”下的音樂課堂教育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具有動態性。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模式程序的選擇是以學生心理特點、參與學生的數量、發生的環境、師生的知識背景、教學設備、媒體的條件等為轉換的。在生態的音樂課堂中,師生、生生多向互動,圍繞音樂共同參與,通過對話、討論、溝通、合作等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教學成為一個連綿不絕、不斷發展的過程。
3. 教學目標多元化
我們知道,受傳統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制約,音樂課堂往往表現為知識的掌握和音樂技能技巧的訓練,很少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更不會注重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生態環境”下的音樂課堂,把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放在首位,又因為音樂審美教育大多體現為“潤物細無聲”式的潛效應,學習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學習結果更為重要,因此更關注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這兩個教學目標,呈現出鮮明的目標多元性特征。
4. 學習方式自主化、個性化
21世紀,新的教學哲學觀的一個基本特征是“人才培養應從以學科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生態環境”下音樂課堂的學習方式將改變過去教師灌輸,學生接受的單一的接受式學習方式,代之以自主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個性化學習,真正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想。
三、 音樂課堂“生態環境”的構建
1. 創設民主的教學氛圍,重視師生互動
教育生態學認為,在課堂中也有“花盆效應”,生態學上稱為局部生態效應。也就是在空間上思維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和約束力。傳統的音樂課堂中,常常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以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競爭力差,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這就是所謂的“花盆效應”。“生態環境”下的音樂課堂,追求一種無權威的學習機制,追求自由、和諧、寬松的多向交流氛圍。平等、信任的師生關系,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可以消除學生的膽怯與依賴心理。學生不怕失敗,就能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積極地探索與思考。教師要把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益,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作為課堂教學的信念。教師應將情感投入貫串教學活動始終,舉手投足都要帶有親和力,要用自己的面部表情、目光投視作為情感溝通的媒介,送給一時不能回答或答錯問題的學生以信任、鼓勵的目光,送給不敢發言的學生以關心、期待的目光,送給正確回答問題并有創意的學生以佩服、贊許的目光……以此給學生親切、溫暖感,促使他們愿學、樂學,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音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應創設美的音樂氛圍和豐富的音樂活動,在活動交流中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 設計豐富的音樂活動,強調學生間合作交流
“生態環境”下的音樂課堂,教師要盡量地把音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個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鑒賞活動、音樂表現活動、音樂創作活動等,讓孩子們在聽、唱、舞、玩、奏、演中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音樂活動,從而使他們獲得音樂審美體驗。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個體參與音樂活動,更強調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學會共處,學會與他人合作”是新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做事、做人的基礎。學會與人交往、合作,學會與社會共處不僅僅是人生的技巧,而且還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在“生態環境”下的音樂課堂中,教師所設計的大量音樂活動要靠小組內成員的合作來完成,靠集體的力量來完成。學生間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每個人都是課堂活動的能動體。例如學習了《七子之歌》后,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創作設計: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期盼臺灣早日回歸”的內容,集體進行創編。有了前面的感情基礎,同學們一下進入了角色,有的創編故事情節,擔任解說;有的創作音樂,擔任演奏員;有的分角色進行表演;有的激情洋溢地朗誦;有的聲情并茂地演唱。當各小組展示時,形式豐富多彩,人人參與其中。在這充滿生命力的合作教學中,音樂學習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 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創始人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多種智能(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內省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但每個人具體的智能層面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孿生子,兩個人也不會擁有完全一樣的智能層面,他們的思考方式,學習需要,學習優勢和學習風格也不一樣。在音樂課堂的“生態環境”下,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每一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空間,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能獲得開發。例如在學唱《長江之歌》后,讓學生根據自己擅長的方式去表演歌曲,有的學生隨著伴奏演唱進入意境,有的學生則聲情并茂地朗誦,有的學生采用了舞蹈的形式,甚至有一位學生主動上來用鋼琴彈出旋律,在這樣一個“生態環境”下的音樂課堂中,學生的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創新成果都得到了展示。在音樂欣賞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對音樂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改變以往過于注重方式的統一,答案的統一甚至惟一,要允許答案的多元化,鼓勵和引導學生勇敢地說“不”――不同意老師的理解,不同意課本的解釋,讓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看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成一種生態系統內各部分良性生長發展的“生態環境”。
1.1生態環境監測的類型
1.1.1宏觀生態監測
宏觀的生態監測,是指監測范圍較大的生態監測類型,一般以一個區域作為監測的整體,如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國家的生態系統等。宏觀的生態監測主要以區域內的生態系統的分布、面積和具有特殊意義的生態功能的變化為監測的對象,利用技術主要包括喲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和生態制圖技術等,還包含生態統計和生態調查等手段。宏觀生態監測的結構大多以圖件的方式進行顯示,通過與自然底圖和專業圖件之間的對比和分析,對宏觀區域內的生態系統變化進行監測和評價。
1.1.2微觀生態監測
微觀生態監測是指監測范圍較窄,其主要內容為監測生態因子在人類活動下的影響變化情況。微觀的生態監測按照具體監測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污染性生態監測,主要以農藥和工業污水、重金屬等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進行監測,重點監測其在食物鏈循環中的傳遞;二是干擾性監測,以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情況作為監測對象,如草場的過度放牧與草原沙漠化,生產能力下降之間的關系,樹木砍伐對森林生態系統內部動植物生態結構的影響,工業污染物的排放對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影響,濕地過度開發對濕地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等;三是治理性生態監測,主要是以人類對以遭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恢復治理的過程為監測對象,如退耕還林、沙漠化土地治理等生態環境的治理工作。
1.2生態環境監測的特點
生態環境監測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是因為生態監測工作涉及到很多學科,監測的對象包含有農林牧副漁等;生態環境監測具有長期性的特點,自然環境中的生態變化過程是十分緩慢的,生態環境自身的平衡調節也是潛移默化進行的,因此,生態環境的監測工作也需要長期性,需要在長期的監測結果基礎上對生態環境的現狀和變化進行分析和總結,較為典型的例子為北美酸雨的發現;復雜性,生態系統本身就十分復雜,生態環境監測又包含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大方面,因此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分散性,生態環境監測的時間和空間跨度都較大,導致其監測工作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表現在監測站點分布廣泛,間隔較大和生態監測的時間跨度大,有時需要周期性的監測。
二、生態監測的指標和技術方法
2.1生態環境監測的指標體系
生態監測指標體系的建立,首先要確定指標確定的原則,主要的原則包括有:代表性原則,可以反映生態系統的主要問題;敏感性,選擇在生態環境內部和對外界環境變化較為敏感的因素作為監測指標;可操作性,選擇具有可操作性和監測簡單的因素作為監測指標;選擇性原則,根據每一個生態系統的特點選擇具有自身特點的選擇性指標進行監測。生態監測的指標體系設置,首先要考慮不同生態系統的類型,選取能夠代表生態系統基本現狀和變化特征的因素作為生態系統監測的指標。一般情況下,對于陸地生態系統,選擇氣象、土壤、水文、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作為監測要素;對于水文生態系統,選擇水文、水質、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質、游泳動物、底棲動物和微生物作為監測的因素。不同的生態系統需要根據特點進行監測指標的選擇。
2.2生態監測的技術方法
生態監測的技術方法既是指通過現代儀器等對生態系統中的檢測指標進行測量和判斷,從而對生態系統監測指標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對生態系統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判斷。生態監測技術和方案的制定,大致包含以下幾點:生態問題的提出,監測站的選址,監測方法和監測內容的確定,生態監測指標體系的確定,監測范圍和監測周期的確定,數據的整理等。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的整理主要包含有觀測數據、統計數據、文字數據、實驗分析數據、圖形及圖像數據,建立數據庫對監測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進行數據輸出。
三、生態環境監測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和趨勢
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的起步較晚,在理論和技術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但是隨著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國家在生態環境監測方面的科技和資金投入不斷加大,生態環境監測技術在我國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如在2003年,江蘇省率先建立生態監測部,對省內環境進行監測;2010年,安徽成立全國首個煤礦區生態環境保護國家級實驗室,對煤礦區的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和保護研究;2012年,山東建立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補水的生態監測工作,對黃河三角洲的濕地保護和恢復工作進行監測。我國先后在全國建立了十幾個生態環境監測站,為微觀生態監測的發展奠定基礎;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對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對生態退化、土地沙化和流失等問題進行監測;利用資源衛星技術,對全面重點區域內的生態環境進行動態的監測;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農作物產量、森林農牧的產量等進行監測,為宏觀生態監測奠定基礎。3S監測技術成為當前生態環境監測的主要發展趨勢。相對歐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存在著理論研究落后的問題,需要加強研究。此外,相關的生態監測體系不完善和專業人才缺失,也是制約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的主要問題。
四、結束語
【關鍵詞】環境;監測;技術
一、生態環境監測概述
上世紀60年代后,隨著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生態環境監測從一般意義上的環境污染因子監測開始向生態環境監測過渡和拓寬,生態環境監測采用的是生態學的多種措施與方法,從多個尺度上對各個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過監測生態系統條件、條件變化、對生態環境壓力的寫照及其趨勢而獲得,也可以說生態監測是運用可比的方法,在時間與空間上對特定區域范圍內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組合體的類型、結構和功能及其組合要素等進行系統地測定和觀察的過程,其監測的結果則用于評價和預測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從方法原理、目的、意義等多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的闡述,而在監測對象上,生態環境監測既不同于城市環境質量監測,也不同于工業污染源監測,從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的歷程來看,現今的生態環境監測主要側重于宏觀的、大區域的生態破壞問題,其反映人類活動對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的全貌、綜合影響的優點,生態環境監測可用作對農田、森林、草原、荒漠、濕地、湖泊、海洋、氣象、物候、動植物等進行監測,我們不難看出,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的拓寬,除開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措施外,環境監測的理論和實踐定能作為生態監測得以發展和完善的基礎保障,景觀生態學、農業生態學、森林生態學、淡水生態學、海洋生態學、荒漠生態學、環境經濟學等理論與實踐對生態環境監測也是大有益處。
二、生態環境監測程序
一是現場調查與資料收集。生態環境污染隨時間、空間變化,受氣象、季節、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應根據監測區域呈現的特點,進行周密的現場調查和資料收集工作,主要調查各種污染源及其排放情況和自然環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象氣候、土地利用情況以及國家經濟發展狀況;二是確定監測項目。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生態環境質量標準,結合該地區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點用以選擇,并且還要測定一些氣象與水文項目;三是數據處理與結果上報。因監測誤差存在于生態環境監測的整個過程,所以唯有在可靠的采樣和分析測試的基礎上,運用數理統計的辦法來處理數據,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觀要求的數據,處理得出的數據應經仔細復核后才可上報。
三、監測的方案與技術路線
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方法就是對生態系統中的指標進行具體測量和判斷,以獲得生態系統中某一指標的關鍵數據,通過統計數據,來反映該指標的狀況及變化趨勢,我們在選擇生態環境監測具體技術方法前,需根據已知條件,結合確定的技術路線,確定最理想的監測方案,技術路線和方案的確定大致包括以下幾點:生態問題的提出,生態監測臺站的選址,監測的對象、方法及設備,生態系統要素及監測指標的確定,監測場地、監測頻度及周期描述,對于一些特殊指標可按目前生態站常用的監測方法,生態監測具有著眼于宏觀的特點,是一項宏觀與微觀監測相結合的工作,對于結構與功能復雜的宏觀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必須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
四、生態環境監測的技術
摘要: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中的新概念,是環境生態建設的技術保證。本文論述了態環境監測的基本概念和原則、任務、生態環境指標等、生態監測技術和方法等進行了介紹,結合我國在生態環境監測方面所開展的工作提出今后工作的設想。關鍵詞:生態學、生態監測、環境監測、地理信息系統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s th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of new concept, it is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guarante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basic concept and principle, task,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monitoring index of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re introduced, with China'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research work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work.
Keywords: ecology a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 monitor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中圖分類號:S89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一、前言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及其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環境問題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問題,而且包括自然環境的保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問題。人們開始認識到,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對環境生態的演化趨勢、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動態監測與控制體系,這就是生態環境監測。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生態監測的重要性 所謂生態系統是指地表生物與非生物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生態質量是環境質量的核心。是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從生態系統層次上研究系統各組成、變化規律和相互關系、以及人為作用下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從而評價環境質量。因而生態質量及其評價的綜合性極強。生態監測是采用生態學的各種方法和手段,從不同尺度上對各類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時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過監測生態系統條件、條件變化、對環境壓力的反映及其趨勢而獲得。生態監測,又稱生態環境監測。在監測對象上,生態監測既不同于城市環境質量監測,也不同于工業污染源監測。從環境監測發展歷程來看,目前所指的生態監測主要側重于宏觀的、大區域的生態破壞問題,它具有反映人類活動對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的全貌、有機綜合影響的優點。三、宏觀意義上的生態監測 監測對象的地域等級至少應在區域生態范圍之內,最大可擴展到全球。宏觀生態監測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圖和專業數據為基礎,采用遙感技術和生態圖技術,建立地理信息系統(GIS)。其次也采取區域生態調查和生態統計的手段。 四、微觀上的生態監測 監測對象的地域等級最大可包括由幾個生態系統組成的景觀生態區,最小也應代表單一的生態類型。微觀生態監測以大量的生態監測站為工作基礎,以物理、化學或生物學的方法對生態系統各個組分提取屬性信息。根據監測的具體內容,微觀生態監測又可分為干擾性生態監測、污染性生態監測和治理性生態監測以及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生態監測。宏觀生態監測必須以微觀生態監測為基礎,微觀生態監測又必須以宏觀生態監測為主導,二者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監測應包括宏觀和微觀監測兩種尺度所形成的生態監測網。 五、生態監測的特點與任務(一)、生態監測的任務 加強對生態系統現狀以及因人類活動所引起的重要生態問題進行動態監測;對破壞的生態系統在人類的治理過程中生態平衡恢復過程的監測;通過監測數據的集積,研究上述各種生態問題的變化規律及發展趨勢,建立數學模型,為預測預報和影響評價打下基礎;支持國際上一些重要的生態研究及監測計劃,如GEMS(全球環境監測系統),MAB(人與生物圈)等,加入國際生態監測網絡。 (二)、生態監測的特點生態監測的特點綜合性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生態監測是一門涉及多學科的交叉領域,涉及到農、林、牧、副、漁、工等各個生產行業。二是:長期性,自然界中生態過程的變化十分緩慢,而且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控功能,短期監測往往不能說明問題。長期監測可能導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發現。 三是:復雜性,生態系統本身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動態系統,生態監測中要區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災)和人為干擾(污染物質的排放、資源的開發利用等)這兩種因素的作用有時十分困難,加之人類目前對生態過程的認識是逐步積累和深入的,這就使得生態監測不可能是一項簡單的工作。 六、生態監測體系與優先監測項目 生態監測指標體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態系統基本特征及生態環境變化趨勢的并相互印證的項目,是生態監測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工作。生態監測指標的選擇首先要考慮生態類型及系統的完整性,一般說來,陸地生態站(農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等)指標體系分為氣象、水文、土壤、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六個要素:水文生態站(淡水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指標體系分為:水文、氣象、水質、底質、浮游植物、浮游動物、游泳動物、底棲生物和微生物八個要素。除上述自然指標外,指標體系的選擇要根據生態站各自的特點,生態系統類型及生態干擾方式同時兼顧以下三方面,即人為指標、一般監測指標和應急監測指標。態指標是生態系統中受外來環境壓力下,能滿足生態系統中層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環的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狀況的指標;壓力指標是關于自然力和人為因素影響生態系統發生變化的指標。應當看到,復雜的生態環境決定了生態監測指標體系的多樣性、可變性,生態監測內容涉及面之廣,遠遠超過了環境質量監測和工業污染源監測。目前的生態監測指標體系對監測部門顯得太多,監測方法不規范,微觀和宏觀生態監測尚未有機結合,特別是一些指標和方法路線應當有一個統一的規劃。生態監測技術方法就是對生態系統中的指標進行具體測量和判斷,從而獲得生態系統中某一指標的特征數據,通過統計分析,以反映該指標的現狀及變化趨勢。在選擇生態監測具體技術方法前,要根據現有條件,結合實際制定相應的技術路線,確定最佳監測方案。技術路線和方案的制定大體包含以下幾點:生態問題的提出,生態監測臺站的選址,監測的內容、方法及設備,生態系統要素及監測指標的確定,監測場地、監測頻度及周期描述,數據的整理(觀測數據、實驗分析數據、統計數據、文字數據、圖形及圖象數據),建立數據庫,信息或數據輸出,信息的利用。 七、國內生態監測現狀 在我國環境監測中,對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和惡化的監測與環境污染監測相比,仍處于落后狀況。近年來,我國提出的“地球動態觀測信息網絡”、“我國代表類型區生態狀況和變遷規律的大尺度時空觀測研究以及發展趨勢預測”,“中國資源生態環境預警研究”等方案及計劃,均側重生態監測的內容。在此基礎上,中科院的“我國生態系統研究站網”研究計劃(CERN)已經實施,生態定位站進行了大量的生態研究工作,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新疆、內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態站的建立,為生態監測提供了廣大的應用前景。國內在生態監測指標及生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中山大學與華南環科所在海南島生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樣性、穩定性和清潔度四原則和20個指標參數,并將每個參數按生態學特征及影響劃分為5個等級。吉林環科所對東北自然保護區生態指標體系研究中,將生態指標體系劃分為三個層次五個指標。從國內已有工作來看,許多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還沒有在生態監測中發揮作用。多數工作尚屬研究性質,環境監測意義尚的常規生態監測工作尚在起步和醞釀中,急待開發和實施。目前,特別需要一套操作性強的指標體系和方法,并且對各種生態類型監測的技術路線和要求有一個統一的規劃,以便大范圍普遍開展生態監測工作。 八、結語 生態監測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對環境監測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環境監測的最終結果是對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從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態監測將為環境管理和決策部門服務,提出生態環境規劃、生態設計方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態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單純從理化、生物指標監測來了解環境質量已不能滿足要求,生態監測是環境監測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1]龐永師.建設工程監理[M].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2]朱若華,強紅,王玉賢.環境分析與監測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7.[3]尹常慶.對環境監測工作定位的探討[J].中國環境監測,1998.[4]黃鵬.淺談監理工程師的環境工程監理工作[J].四川環境,2006.
同生態環境惡化和破壞監測技術相比,生態環境領域環境監測的技術仍處于發展階段。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的依據為生態環境的發展過程,其監測的范圍不大,隨著科技的發展,生態監測范圍也會越來越廣,由微觀變為宏觀。3S技術的出現展現了其準確、快速和宏觀的技術特點,它可以對生態環境系統進行遙感監測和調查,完整的做出環境領域內環境監測的評估方案。GIS技術系統能對各種生態環境系統進行環境威脅預測、預報,從而有效的防止環境的惡化。方法操作性強、技術路線統一、規劃要求準確、指標體系完整是環境監測的發展趨勢,通過水土保持、產量預測、災害預報和資源調查等總結環境監測的經驗,為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全面開展打好基礎。環境問題會造成生態環境系統的破壞,也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很大的威脅和傷害,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前提。保護環境要先從環境監測做起。生態環境監測利用現代技術對環境中的污染因子進行綜合性監測,分析污染原因和污染現狀,將環境的質量和發展形勢展現出來,有利于更好的保護環境和利用環境。此外,環境監測的范圍越來越廣,手段也越來越豐富,這就意味著環境監測可以為環境保護提供系統、科學的方案。
2環境監測相關技術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應用分析
環境破壞的速度不斷加快,使得生態環境監測相關技術水平應當越來越高,監測范圍越來越大。生態環境監測技術工作既復雜又系統,而且在監測過程中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監測周圍的多種因素都可以影響監測的結果。傳統的監測手段主要是通過手工操作儀器設備進行監測,結果通過人工分析計算。現代化技術的融入,使環境監測技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RS技術應用的分析
衛星是RS技術應用的核心內容,利用衛星對監測范圍內的電磁波信息進行監測,分析得到結果并對結果進行總結和反饋,電磁波的變化可以反映出環境質量的現狀和環境發展趨勢。RS還可以對所監測范圍內的物體進行高空掃描拍攝,具有信息采集速度快、采集準確度高等特點,尤其是遙感物體。如果要對監測范圍內的空氣污染程度、植物生長狀況、氣溫閉環和森林覆蓋面積等進行監測,則可以利用RS遙感技術,對所監測范圍內森林的覆蓋面積進行監測,利用衛星拍攝判定森林面積是否減小、是否遭到破壞以及采取何種措施進行預防和處理。根據所監測森林上方空氣的溫度來判定該地區森林是否會發生自然災害以及自然災害的類型,并針對突況作出最佳的補救措施和方案,盡可能的保護生態環境不受到破壞。
2.2GPS技術應用的分析
生態環境監測GPS技術是一種監測環境新型技術,的它的特點為實時定位和導航、監測精度高、遙感技術可以分析出數據的空間坐標,并構建圖形圖像數據庫,在數據庫中用圖形圖像表示傳感器和平臺的觀測與位置。在生態環境領域范圍內,GPS技術不同PS技術,它可以對被監測物體進行實時的、動態的監測,監測其所處的環境和狀態。比如,利用GPS技術可以對城市中所有汽車的數量進行實時監控,并根據此信息判斷城市中汽車尾氣排放量的多少。合理運用GPS技術應用不僅可以對生態環境進行實時監測,而且還可以利用監測結果做出科學的判斷和判定,進而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
2.3GIS技術應用的分析
GIS技術擁有計算機化系統,是當前地理信息數據庫中規模最大的系統,它包含了存儲管理、分析應用、空間信息輸入和結果輸出。GIS技術應用不僅具有數據庫功能,還具有輔助決策功能和空間分析功能,可以準確、快速的進行動態監測和空間分析等宏觀決策管理。根據監測環境的地理信息,GIS技術能準確分析被監測區域的地理特征,從而可以對生態發展和地理資源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以及自然災害預警和預測等。GIS技術能更準確、更真實的進行生態環境監測。
3結束語